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教育教學論文發表(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6.44K

國小教育教學論文發表(多篇)

國小教育教學論文發表 篇一

摘要: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 同時又是一個農業大國, 農村人口幾乎佔據了我國人口的70%, 而在地域發展過程中,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發展的高度, 因此農村教育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到了我國農村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是在當前我國農村國小教育中還存在相當多的問題。本文主要對新時期農村國小教育發展中面臨的教學資源問題進行探討, 分析如何改善農村國小教育發展的現狀, 為其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關鍵詞:國小教育; 教育改革; 教學資源;

引言

對學生來説, 國小階段接受的教育是所有教育的起點, 它對學生的發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需要充分意識到國小教育對整個中國教育發展的重要性。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 我國整體教育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從農村國小教育發展現狀來看, 雖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不管是師資力量建設還是教育經費投入上都有了明顯的提升, 素質教育也在實際教育中得到發展, 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的問題, 需要引起重視, 即時發現、總結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為農村國小教育的發展創造條件。

1、當前國小教育的現狀

要想判斷我國現階段國小教育發展水平, 需要結合農村國小教育來具體分析, 因為農村國小教育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教育的薄弱地區, 直接反應我國國小教育現狀。從另一角度來説, 農村國小教育的開展直接影響到中學甚至大學教育水平的提升, 可以理解, 農村國小教育在我國教育領域的重要地位。雖然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 農村國小教育已經獲得很快的發展, 但是由於人口基數過大, 且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 從整體來看, 尤其是在教學資源方面, 還是存在很多問題:

1·1 學校規模以及管理狀況

學校規模和管理在我國農村地區的數量一直在變化, 由於農村地區人口分佈比較零散, 加上人口朝城市流動, 農村國小中學生數量不斷減少, 同時還表現出區域上的教育資源不均衡分佈現象, 甚至在有些地區並沒有國小, 當地學生為了接受教育必須要到更遠的地方學習, 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農村學生接受教育的可能性。雖然現在提倡對農村教育資源進行整合, 但是在看到其優勢的同時也必須看到其中存在的缺陷, 在人口比較少的地區, 設立國小可能會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 但是如果將其與附近的學校進行整合, 不僅能夠更好地對教育資源進行充分利用, 同時還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推動當地國小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學校的分佈不合理也會造成教育管理上的混亂, 由於管理者的精力是有限的, 當區域內國小數量過多, 在實際管理中進行管理的難度也會加大, 很容易出現管理效果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引起教學混亂, 教學秩序難以得到保障。比如在一個區域內開展教學活動, 難以同步進行, 可能部分學校已經積極開展, 在另一部分學校則在很久之後才進行。

1·2 國小的師資結構以及業務水平

教師是教育開展過程中的活動主體之一, 教師的素質水平高低與國小教育質量是密不可分的, 當前我國農村國小中普遍表現出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

1、教師隊伍整體上表現出的素質參差不齊。很多農村國小教師都屬於半路加入教師行業, 並沒有接受專業的師範教育, 就走上講台開展教學, 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育效果。同時對音樂、美術等科目存在嚴重的教師缺失, 都是由其他學科教師進行兼任;

2、教師隊伍年齡結構不合理, 表現出明顯的老年化傾向, 教師隊伍缺乏人才儲備, 出現青黃不接的問題。例如很多已經到了退休年齡的教師依然站在講台耕耘, 加上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使得很多教師並不願意到農村教書, 致使農村國小師資隊伍難以得到人才補充。可以説教師隊伍的缺失問題和年齡斷層問題是我國農村國小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1·3 教育設備欠缺

教學設備的短缺一度都是我國農村國小教育發展的軟肋, 這是由於地區經濟的差異造成的, 以至於教育經費有所限制, 這也是目前農村國小教育面臨的普遍硬件措施的問題。與城市地區, 尤其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國小相比較, 很多農村國小中嚴重缺少教學設備, 沒有電腦, 沒有多媒體設備, 甚至開展簡單的教學也會因為設備的缺失難以進行, 學生只能依靠單一的教材和教師的講解來進行內化理解, 這需要學生必須具備很強的思維想象能力才可以, 否則容易造成農村學生的學習與實際生活相脱節, 這對學生的成長髮展不利, 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阻礙影響, 非常不利於農村國小教育的繼續發展。

2、改善農村國小教育教學資源現狀的策略

2·1 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思想認識是改善教學資源現狀的前提條件

意識影響實踐發展, 教育的開展首先需要從思想層面進行改變。要想促進國小教育的發展, 首先需要針對現階段人們對教育抱有過多的功利性以及盲目追求的教育理念進行改變, 改變傳統應試教育的錯誤思想, 將人們的關注點向學生的內在素質提升至綜合素質的發展上。一般來説, 需要教育部門、教師、以及家長三方面同時改變:

(1) 教育部門需要改變過去單一的教育評價系統, 避免分數與升學率決定學生的發展, 可以在分數的基礎上增加多元化的評價機制, 促進學生正視自身, 從而以健康的心態成長髮展, 引導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 “學有所長”;

(2) 教師隊伍需要轉變教育理念, 認識到教育是面向大多數學生的教育, 不能只針對少數學生開展, 同時要注意對學生樹立正面的積極的引導, 將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放到一個更重要的位置, 並且可以適當運用教學資源或設備開展啟發式教學;

(3) 農村地區學生家長除了在積極配合教師的引導下也需要改變功利性教育理念, 理解孩子的出路並不是唯一的, 孩子的未來需要根據孩子表現出來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 讓孩子選擇自己的人生。

2·2 做好師資隊伍培訓工作, 提升農村國小師資隊伍綜合素質

針對當前農村國小教師隊伍中存在的思想意識、職業道德素質以及年齡結構差異過大等問題, 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相關工作:

(1) 增強職業意識。

專業化的教師隊伍首先需要具備有高水平的職業意識, 將教師崗位作為自己終身奮鬥的事業, 以此作為事業不斷髮展的驅動力。切實加強農村教師的事業心意識, 樹立身為教師所具備的榮譽感與責任感, 改善當前中國農村教師隊伍中存在的僅僅將教師作為自己謀生的手段的錯誤認識, 從而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提升教師的內在使命感, 以此保證教師的教育工作實施開展, 執教水平逐步提高。

(2) 搞好師資培訓。

做好年輕層面教師的培訓工作, 為教師的茁壯成長創造一個好的環境, 培養青年骨幹教師。青年教師有事業心, 對未來有着美好的期許, 有上進心, 需要學校在進行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積極開展教師培訓工作, 尤其對農村地區的教師進行重點培訓, 可以是學校定期開展的教師培訓講座, 也可以是選取優秀教師進入其他學校進行培訓, 與教育專家做密切交流。內容除涉及教師必須具備的專業素質外, 還可以增加管理學生的主要方法、手段以及心理健康輔導等內容, 促使教師在執教過程中更加專業、遊刃有餘。通過教師培訓來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從職業道德素質以及專業基礎進行全面發展, 打造一支具有農村特色的、教學業務能力強、具有優良作風的隊伍, 為新時期教育事業的發展創造前提條件。

2·3 不斷加大對教育事業的財政投入

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説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的好壞。地方政府需要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 在進行地方財政預算時有意識地對農村教育發展進行傾斜, 加大對農村教育事業的政策投入。同時國家教育相關部門也需要對農村教育事業給予一定的財政幫扶, 儘可能的給農村教育發展提供教育傾斜, 調整好在不同教育層次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區域的投入比例, 對經濟發展困難的農村地區適當增加資金投入。此外, 還可以集聚社會力量, 利用媒體作用倡導社會愛心人士捐款, 以緩解農村教育事業的經濟壓力。

3、結語

不管是義務教育還是素質教育, 都是建立在國小基礎上的, 從這裏出發培養人才, 是個人健康發展、綜合素質提升以及社會發展人才培養的起點。雖然隨着社會的發展, 農村對教育也越來越重視, 但是卻面臨着來自人們思想意識、相關教育資源設施落後以及師資整體素質不高等問題的影響, 這都極大影響了農村教育的影響, 需要充分認識到國小教育的重要性, 不斷加大財政投入, 加強農村國小師資隊伍建設, 更好地為農村國小教育發展創造條件。只有切實從農村國小教育階段抓起, 才能真正促進我國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孫仕徳。農村國小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分析[J]。才智, 2013, (14) :185.

[2]劉瑩。重慶市農村國小教育師資問題研究[D]。重慶師範大學, 2012.

[3]黃峯。農村國小教育軟環境問題及對策研究[D]。安徽農業大學, 2012.

[4]臧詩軍。蘇北農村國小教育發展問題剖析[J]。改革與開放, 2011, (04) :171.

國小教育教學論文發表 篇二

【摘要】:

雙語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對落實素質教育有着“獨當一面的責任”和“分內的責任”。在雙語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是雙語教育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雙語教學的目標和應做的工作。

【關鍵詞】:

國小雙語教育;教學;素質教育

俄國大作家托爾斯泰説:“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往往是學習的先導,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精彩的課堂好比優美的文章,開頭寫好了,就能吸引讀者,有經驗的老師比較注重新課的導入。精美的課堂導語,能使學生對這堂課一見鍾情,有先聲奪人之效,像一塊磁鐵一樣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魄,喚起他們的求知慾望,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思維,全身心投入到課堂中來。國小雙語教學,就是要想法設法在開課時激發學生的興趣。新課導入是教師在一項新的教學內容和活動開始前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行為方式。引導的過程是為新內容呈現搭橋、鋪路的過程,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誘發求知慾望、啟發積極思維、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心理準備和知識準備的過程。

雙語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一切素質教育都源於雙語等學科的學習。因此,學生的雙語水平如何,是素質水平的重要體現。在中國小教育階段,從國小啟蒙到高中三年級,雙語科貫徹始終,課時最多、位置突出。

從學科性質和教學目的來看,對落實素質教育有着“獨當一面的責任”和“分內的責任”。教育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祖國語言文字,這是雙語課素質教育的核心。雙語又是工具,其它學科的學習、表達和交流都離不開這個工具。怎樣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葉聖陶説得好:“聽説讀寫宜並重”。即是讓學生具有聽、説、讀、寫的雙語能力和良好的雙語習慣。培養雙語能力,當然是指學生具有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培養良好習慣,是指學生在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時的讀、寫、聽、説的習慣。如普通話的習慣、字體工整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珍惜時間、提高學習效率的習慣等等。這些習慣養成了,雙語科的素質教育也就實現了。既然聽、説、寫都要靠語言,那麼,中國語言要實現塑造“中國心”的重任。

雙語學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無論從學科性質還是從教學目的看,雙語教育就應當是素質教育,通過雙語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雙語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甚至憑藉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提高身體素質和其它素質。撥開片面追求高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雲霧,我們看到的雙語教學本來面目就應當是為全體學生打好思想道德和聽説讀寫的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因此,在雙語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是雙語教育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雙語教學的目標。

雙語教育是提高少數民族素質的一項基礎工程。雙語教育為人們接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提供一種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學會聽話、學會識字寫字、進而學會讀書作文,通過訓練逐步形成用祖國的語言文學來準確地理解和表達,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條件。雙語教育為人們認識世界、瞭解人生提供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空間。

基礎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受教育者比較準確、比較全面地認識世界、瞭解人生。在眾多的課程當中有一門課程的內容比較特殊,那就是雙語,雙語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學科很不一樣。一部雙語教材幾乎可以説是青少年認識世界、瞭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 這對於充實和完善中國小生的知識結構,形成良好的素質關係極大。雙語教育為學生提高認識、豐富情感、激發思維提供一個有血有肉的憑藉物。雙語學科指導深入閲讀那些典範的語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對於自然、對於社會、對於人生的一些卓越見解和獨特感受的集中體現。學生讀這些作品,不便從“寫什麼”方面增長了知識,而且從“怎麼寫”這個方面獲得啟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豐富自己情感內涵,激活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轉變陳舊教育觀念,增強素質教育的意識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要充分認識應試教育這樣一種異化了的教育現象所造成的惡劣後果――把考試的成功等同於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數尖子生,丟掉了大多數學生;抓了智育,丟掉了其它,甚至以損害身心健康為代價。素質教育目的是使教育的本質迴歸,是力求實現教育發展人的功能。通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以期為國家不斷地大量培養具有較高素質的人才。要以歷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責任感去戰勝舊的教育觀念,堅決摒棄片面追求高分數的短視行為,不斷增強素質教育的意識。

確立多元化教學目標,凸現德育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能的同時,要充分挖掘雙語教材中藴含的德育因素,適時地滲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學生從小逐漸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科學的人生觀。雙語課必須加強字、詞、名、篇和聽、説、讀、寫能力的訓練,把雙語課真正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使學生通過努力學習,逐步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並能通過掌握和運用雙語這個工具去自我獲取信息、拓寬視野、進行思想交流和社會交際,併為將來進入社會、服務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開放性小語教學有自己明顯的特徵:雙語教學從封閉的課堂教學中解脱出來,實行“三溝通”的原則,即課堂教學與課外讀寫活動溝通,課內打好基礎,課外求發展;雙語學科與其它學科溝通:雙語教學與火熱的社會生活溝通。以訓練為主。一是要突出實踐環節,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低年級突出在“讀寫中識字”;中年級“以讀為主――讀通、讀懂、讀熟、從讀到寫,在讀的基礎上落實重點訓練項目”,高年級增加自學份量――採勸四步教學:自學報告――討論深化――總結納――課外擴展”,強化實踐環節,培養自學能力。二是滲透學法指導。三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訓練的歸宿。

教師要從應試教育的誤區中走出來,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加課外活動和體育鍛煉,增強學生的體魄和體能。在教學中還應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的腦、眼、耳、口、手並用,在身心的整體活動中協調其身體器官的和諧發展,以利於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

國小教育教學論文發表 篇三

新的體育課程標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國小低年級學生好玩、好動,求新、求異的心理較強,這就要求我們每節課都要有新意,用新鮮的事物、形式或角度來刺激學生,啟動學生活動的動力,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讓學生體會到運動的樂趣,從而達到“健康第一”的課程目標。新的體育課程標準提出以目標達成來統領教學內容,各地、各校以及教師都可以選擇多種不同的內容、採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達成課程學習目標,在這個廣闊的空間內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去發現、去探索、去耕耘、去創造,以便我們的課堂更貼近學生的需要。

一、追求開放多樣的教學內容

1、做到教學內容多樣化

根據兒童好動、好玩的心理特點,每堂課的教學內容要多樣化,一般不少於三個項目,各項目的時間安排不宜過長,組織教學要緊湊。即使同一內容的教學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例如,在30米跑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變換跑的形式,如往返跑、各種姿勢的起跑、搶物跑、折線跑、過障礙跑等,豐富教學內容的內涵和外延。

2、做到教學內容遊戲化

國小低年級的教學內容一般都比較簡單,沒有較難的技術,是可以通過遊戲的形式進行教學的。把教學內容進行遊戲化的改造,讓學生在體驗樂趣的同時掌握一定的技能。如在進行隊列隊形練習時進行遊戲化改造,學大雁排排隊、推火車等形式,提高了學生的練習積極性。

3、做到教學內容循環化

教學內容的單一重複有利於掌握一定的動作技術,但是也易引起學生厭煩,我們可以對多個內容進行一定的循環,每節課可以從不同的點切入,每節課的 切入點要有一定的聯繫和提高。這樣每節課滲透一點新的內容,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

4、做到教學內容生活化

許多的教學內容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教學內容生活化可以從兩個方面切入,一方面我們的教學內容設計的主題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一次郊遊,走在平路上——慢跑;爬山——原地高抬腿跑;過獨木橋——兩手側平舉,足尖跳;盤山道走——曲線行進。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引用學生日常玩耍中對教學內容有幫助的活動,如,打沙包,跳皮筋等。

二、堅持教學方法的創新完善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必須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安排、變換自己的教學方法,運用合理、新穎的教學組織形式來調動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

教學形式要多樣,教師、學生、教材三者通過複雜的相互作用使教學成為一個動態的統一過程,採用多種多樣生動活潑的 、能使學生產生強烈興趣和新鮮感的組織形式,例如,分組輪換、小組合作、競賽、展示互動、探究討論等,可以增強教學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1、教學主題要多角度

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童話故事,針對這一點進行情景教學,課上先把學生的思維引入童話意境中,再滲透教學內容,可以使單調的學習變得有聲有色。主題還可以是學生喜歡的動畫片、電影,生活中的某一個場景等。

2、教師言行要有魅力

教師形象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通過一節課,學生就能判斷這位教師是不是自己所喜歡的,而教師形象主要靠自己的言行舉止來體現,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手勢、眼神、語言”的作用,即採用“手勢指揮、眼神暗示、語言激勵”的組織方法。在實踐中我們要善於總結和挖掘其中的內涵,使自己的言行更加貼近學生,提升我們課堂教學的魅力。

三、豐富教學手段以激發興趣

教學手段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就像舞台上的道具對於演出效果所起的作用一樣,多種教學手段的介入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

1、視覺的刺激

圖片是最直接的視覺刺激,它具有逼真、形象、美觀、新穎等特點,多變的圖片不斷地給學生全新的感受,刺激學生活動的慾望。我們還可以把活動場地安排畫在紙上,來幫助國小生理解授課的意圖。

2、多媒體的運用

適當的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需要,精心設計一些多媒體課件可以豐富學生的視野。這個課件可以是有關技能學習的,或者是體育常識方面的,也可以是體育欣賞方面的,那具有代表性的畫面、優美的藝術造型、簡明的文字顯示加上生動的語言解説總能給學生以深深的觸動。

3、聽覺的變換

除了哨音,可以通過音樂、小號、鼓聲來對學生產生刺激。如學動作時,播放點有節奏的音樂,會讓學生耳目一新,取得好的效果;比賽時,可以用音樂來渲染氣氛,用小號和鼓聲來加油助威,所有的學生都會身心愉悦的

此外,在場地和器材方面也要多下功夫,注意開發設計,保持學生的新鮮感。

總之,只有抓住國小低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滿足學生需求,讓他們真正喜歡上體育課,就抓住了新課程的本質,也必能達到“健康第一”的課程目標,我們的體育課也因此而永葆生機。

國小教育教學論文發表 篇四

本着科學教學“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 的基本方法;把教學真正貼近自然、貼近經驗、貼近生活、充滿生命的活力是我這個學期教學的基本理念。

一、科學課教學要以探究為核心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學生親密的夥伴,如何在科學課上讓學生更好地經歷探究,體驗快樂,培養科學素養呢?

1.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讓學生敢於探究

愛因斯坦曾經説過:“一個問題的產生通常要比它的結論的得出更為重要。”問題的提出是科學探究的開始,也是學生探究興趣的所在。因此老師應在這兩方面多下功夫:一是要積極地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問題。二是要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定的情景,開展多樣化活動,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問題環境,讓學生樂於提問題。對他們所提的問題,老師要本着保護學生的求知慾出發,容許出錯,切不可加以嘲笑、挖苦、諷刺。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大都能根據某一自然現象或自然事物提出相應的較恰當的問題,並對問題的結論進行大膽的猜想。

2.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使學生樂於探究

教育心理學家洛克説:“教導兒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兒童應該做的事也變成一種遊戲似的”。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結合農村現有資源,有目的的組織學生,到河邊去考察水質是否被污染,觀察河裏生物的種類、形態、生活習性、運動方式等和卵石的形態;到田園地裏去觀察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的性態構造和生長環境,並適當採集製成植物標本;還有目的組織學生開展捉鳴蟬、捕蝴蝶、鬥蟋蟀、學鳥叫等有趣的活動,使學生在愉悦的活動中,既學得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觀察自然事物和現象的能力;既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體地位。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達到了自然教學大綱從知識、興趣、能力和德育四個方面的教學目的

3.正確引導和訓練,使學生善於探究

對學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生會各種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觀察中探究、在實驗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學生的一種學習行為,要教育學生持之以恆。學生在探究中會遇到一些問題與困難,這時,教師應進行適時的引導,主動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學生遇難而退。

二、科學課教學要強化實驗教學

科學課程必須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在這一點上,由於實驗在科學教學中的地位和實驗本身的特點,它要求我們必須強化實驗教學。這主要是因為:

1、實驗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國小生對實驗最感學趣,這種興趣,往往成為他們學習的直接動力,成為愛好和志趣,以致發展為驚人的勤奮和百折不撓的毅力。興趣愛好和求知慾是兒童獲得知識、技能和發展能力的前提,也是獲得知識、技能和發展能力的結果。在觀察與實驗中,可以充分發揮兒童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的作用,靠眼看物體的形狀、顏色、大小、遠近;靠耳聽物體發出的聲音的高低、強弱、音色;靠鼻聞物體的香、臭等氣味等,讓孩子親自去探究其中的奧祕,感知其中的神奇,來滿足他們的興趣。學生天生就好奇、好動,這些實踐對他們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實驗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徑。

2、實驗能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學習科學,必須有一定的實驗能力。包括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實驗觀察記錄、整理記錄資料等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是不可能僅靠教師的講解來獲得,而必須在相應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得到發展,只有通過實驗才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通過設計實驗,分析結果等能鍛鍊和培養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結果、形成概念的過程中,要進行概括、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歸納能力、分析能力;在實際操作中,還能培養組織能力、實踐操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因此,只有通過實驗,才能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學科、用科學的能力。

3、實驗能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

我們知道:實驗具有重複性,它能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多次的反覆,供學生反覆觀察;能使學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認識到的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自然基礎知識。因此,讓學生進入實驗環境,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實驗,讓學生親自實踐,主動去探索新知識,獲取新知識,無疑是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的有效途徑。

三、科學教學要加強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整合

以多媒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徵的信息技術,正在對傳統的課程理念、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資源,產生深刻的影響和變革。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的事例成為學校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必然趨勢。作為《科學》這門學科,再不能在“粉筆+黑板”的這種老模式裏大講“科學”了。

1.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學習方式,有利於開展因材施教,體現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全體發展的思想;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

2.現代教育技術本身就是技術創新的產物,信息技術提供了極為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時時更新的各類知識,它給學生的參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任學生自由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中,為他們的想像力插上翅膀,從而培養想像、激發想像、鼓勵參與、啟發創造、指導實踐。

3.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可以為新型教學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學環境。計算機集文字、圖形、圖像、音頻等多種媒體手段於一體,它能把靜態、枯燥的材料融入到思維空間,產生極其活躍的動態畫面,使其內容更充實,形象更生動,能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與聽覺感官,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把看不見、摸不着的枯燥知識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收到極好的教學效果。

國小科學課的教學應當着眼於學生“基本科學素養”的提高。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許多新觀念,新方法正衝擊着我們傳統的觀念,作為一個一線的科學課教師,我將在切實轉變觀念的同時,結合科學課自身的特點,在實踐中加強反思,努力學習,真正擔負起培養下一代“基本科學素養”的重要任務。

國小教育教學論文發表 篇五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國小體育教學中只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才能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因此,作為體育老師要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策略,讓學生在享受體育教學給他們帶來快樂的同時,實現國小體育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國小體育教育教學論文

體育新課程改革標準明確指出體育教學要以“快樂體育”為基礎,“終身體育”為目標激發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技能水平,實現體育教學的目標和價值。因此教師要因勢利導,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和慾望,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一、建立和諧師生關係,營造寬鬆教學氛圍

教學既是教師進行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間進行情感互動交流的過程,師生關係的好壞,會對學生的情緒狀態產生直接影響,進而會影響到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效果。國小生的思想意識尚未成熟,如果教師可以跟他們建立親密的關係,成為好朋友,那麼他們就會喜歡上老師,同時也會喜歡上老師所教的課,這樣一來,就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反之,如果師生間不能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相互之間非常嚴肅刻板,學生就很容易產生懼怕老師的心理,更嚴重的還可能對老師產生敵對情緒,喪失學習的興趣。所以,體育教師必須走到學生中間去,深入瞭解他們的心理需求,要處處為學生着想,關心和愛護他們,用慈善的態度,與學生建立平等、融洽的關係。首先,教師要用和善的語言、温和的態度,鼓勵和支持學生的學習行為,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從而主動參加各項體育活動,提高身體素質,鍛鍊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學生碰到問題或出現差錯時,要用和藹可親的語氣與態度,從內心思想上去理解和支持,關心和鼓勵他們,引導他們鼓起直面難題的勇氣,懷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體育鍛煉之中。

二、用多樣化教學方法,保持學生學習興趣

從我國國小體育教學現狀來看,大部分體育課堂仍然千篇一律,即:教師講解動作要領之後做出示範,然後讓學生模仿練習,周而復始,學生始終處於被動的接受地位。長此以往,體育課堂將失去原有的活力和生命力,學生也逐漸喪失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從而導致教學效率的降低。實踐證明,採用傳統教學方法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參與慾望,因此,教師要採用生動、有趣、活潑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例如,在“投籃”教學中,教師可以採用“碰到籃板得一分、碰到籃筐得兩分、投進籃筐得三分”的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掌握投籃要領,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再如,在教學“前滾翻”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謎語:兩手用力撐,兩腳用力蹬,團身能滾球,展體是雄鷹。讓學生猜一下這是什麼動作?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形象生動,而且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再如,在教學“4×100米接力跑”時,教師可以有意安排實力有點差距但是相差不大的兩組學生進行比賽,結果不出學生所料,稍微強一點的隊伍取得了勝利,此時教師對學生們説:“那你們相不相信,只要我跟輸的這一組隊員談一會話,他們就能贏?”學生們紛紛表示不可能,結果當老師把接棒的技巧告訴這一隊的隊員之後,他們真的贏得了比賽。學生們的疑惑感越來越強,紛紛猜測其中的原因,並帶着強烈的好奇心進入了學習狀態。因此,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技能,拓展學生的身心素質,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頑強的意志品質。

三、合理利用體育遊戲,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體育遊戲和其它遊戲活動相比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其本身具有很強的娛樂性與教育意義,它不僅有着鍛鍊遊戲者身體素質的效果,同時還對遊戲者的智力啟發具有積極的影響,促進遊戲者全面發展。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體育遊戲已經成了最佳的選擇。例如,在體育準備活動中引入遊戲,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幫助學生進入良好的運動狀態。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報數字、反方向運動、集中注意力、聽老師口令做運動等遊戲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快速進入準備狀態。如,在教學球類運動之前,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擊鼓傳花”、“人手一球”等遊戲活動,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傳球方式,促使學生進行各種肢體活動,並快速有序的分發運動器材。在實踐教學中,還可以利用小貓釣魚、龍傳球、支援前線、換物賽跑等遊戲方式,以提高學生的活動興趣;國小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善於模仿,針對這一特點,可以在教學國小“雙腳連續向前跳”的教學內容,改為“龜兔賽跑”的遊戲活動,事先讓學生自己製作小兔子的頭飾和烏龜的背殼,然後在課堂上帶上這些自制頭飾,並在音樂的伴奏中,讓學生開始“龜兔賽跑”的遊戲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但在不知不覺中牢牢掌握了“雙腳連續跳”的技術要領,而且有效促進了身心的全面發展,同時也明白了“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做人的道理。可見,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和辛苦而獲取的快樂體驗,才是最寶貴和最持久的,才能使學生真正對體育運動產生濃厚的興趣。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國小體育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運動。同時,教師要以新理念為教學指導,不斷探索和發現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學生身心發育規律,讓學生感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季瀏主編。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2-123.

[2]潘紹偉,於可紅主編。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0-211.

[3]蔣麗芳。培養學生體育興趣研究[J]。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6(03):90-91.

[4]林彩霞。論學生體育興趣的激發與培養[J]。體育科學研究,2012(04):156-157.

國小教育教學論文發表 篇六

國小是一個識字的過程,怎麼樣多、快、好、省地提升他們識字教學的質量,並且斷使教學效果最大化,成為國小識字教學方法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成為信息橫生時代人類應對認識侷限、突破認知不足的新命題。我們又瞭解到,愛遊戲成為兒童的天性。在遊戲過程中學習,可以增進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同時還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他們的思維能力。那麼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如何更有效的進行識字教學,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提高學生識字能力達到鞏固識字教學的目的。

一、創設情境導入法

情境包含生活情境、童話情境、問題情境。生活情境包括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一方面有學生親身經歷的學校與社會生活,也有學生能夠理解的生活,另一方面還有提升的科學與社會常識。)能夠使學生感到這樣的數學學習有用。童話情境包括學生感興趣,還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隨心所欲地組織數學材料。教師利用語言、電化教具、掛圖、活動等多種手段創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誘發思維。例如,講授花和花的種類時,讓學生觀察彩圖和標本,教師同時用生動形象富有情感的語言描綸一幅春天的情境,使學生被感染,心裏產生學習的動機也可利用漫畫、故事、音樂、錄像等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渲染課堂氛圍。如教師在教學《大氣壓》時通過實驗演示:把一張紙片蓋在裝滿水的玻璃杯上,將水杯連同那張紙片一起倒過來,當托住紙片的手撤離後,紙片不會掉下來,杯裏的水也不會流出來,學生十分驚奇,很想知道其中的祕密,這時,我就説“今天學習的知識就能揭開這個祕密”,説完隨即板書課題。這樣導入新課富有吸引力,效果很好。這樣就自然的引出新課。 還可利用時事熱點問題巧妙的設置導入情境,一定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時還可以利用生活實踐中學生經常接觸到的一些現象事物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原因是這些事物雖然熟悉,但學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然,用這樣的現象在作為情境,學生必然有要探個究竟的心理,激發出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和主動性,也培養了學生由現象深入事物本質的探究精神,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二、形象演示法教學生

演示法演示法就是國小教師通過展示各種實物標本、模型、掛圖,放映幻燈、電影、電視、錄像等或進行演示實驗,使學生通過觀察獲得關於事物及其現象的感性認識。因為國小生處在一個生長髮育和對周圍比較好奇的階段,形象的東西可以更好的吸引他們。教師可以採取體態演示法 ,教師用肢體動作演示不僅能使孩子理解字義,能幫助他們記住字形。假設學習“看”時,可以一邊請學生上台表演孫悟空往遠處看的動作,一邊引導學生觀察他是怎麼看的。通過觀察讓學生一下子明白了“把手搭在眼睛上就表示看”。“看”是由“手”的變形和“目”組成的。又如學習“彎、圓、扁、閃”等字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動一動手,眨一眨眼睛,這樣也可以加深對字義的理解。再如學習“打、拔、拍、跳、跑”時,如果僅讓學生知道這些字與手、腳的動作有關,顯然是很不夠的,如果讓學生動手、動腳做一做動作,讓學生在運動中認記這些字。這樣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演示,不但讓學生記清了字形,而且還加深了學生對字義和用法的理解。學起來省時又省力。還可以用動作表演法,如利用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識字時安排學生演一演,也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學習“雞、鴨、鵝、羊、貓、狗”等動物的時,讓學生戴上動物的頭飾演一演,讓學生儘量地把這些小動物的外形特徵、動作、叫聲給表演出來。這樣,識字教學既給學生創造了展示才華的機會,又加深了學生對這些小動物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的瞭解。

三、手腦結合的發展思維

國小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設立“動腦筋樂園”可使老師能兼顧兩頭,做到讓優秀學生吃飽,能夠讓後進生吃好。假設教學了“20以內的數”後,可讓學生做這樣一道題:《大熊貓吃竹子》。一隻大熊貓到竹林裏去吃竹子,請你幫它按照一至十四的順序選擇正確的路線,把能走的幾條路用線連起來,通過這樣一道題,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一題多解的思維能力。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操作和思維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導,思維是關鍵,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既要動眼看、動手做,還要動腦想、動口説,操作活動能引起和促進學生把外界的運動與內隱的思維活動緊緊聯繫起來,操作可探索規律,也可引發學生對學習的樂趣。 亦如,國小教師教師在教學一年級時“學校養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幾隻?”這道題時,可先讓學生擺實物圖,通過手擺,眼看,產生動作思維,從操作中直接看出白兔比黑兔多出5只;再引導學生説出“白兔多,它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樣多的7只,剩下的就是比黑兔多的5只”。使學生的動作思維順利過渡到具體形象思維,掌握瞭解題的方法。這樣使全體學生人人動腦、動口、動手、興致高漲,不但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通過以上操作,能夠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親身嚐到學習的樂趣,既活動了課堂氣氛,有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國小教育教學論文發表 篇七

摘 要:在數學領域裏,計算可謂是進行一切數學實踐活動的重要技能。新課程實施以來,計算教學亮點頻現、精彩紛呈,尤其是計算與應用的結合成了目前國小數學教學的“時尚”。然而,時尚背後,過於追求情境而忽視計算的本質,計算課與解決問題課相混淆等諸多問題也接踵而來,不得不引人深思。就計算教學情境創設存在的問題、改進計算教學情境創設的若干策略、情境創設時應注意哪些問題等方面做了論述。

關鍵詞:國小數學;計算教學;情境創設

新課程改革,對計算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計算”。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把計算教學融合在具體情景下的問題解決中對學生數學意識的培養和數感的建立有着重大的意義。在計算教學中提供必要的情境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學習活動的素材,有利於調動學生計算的積極性,還有助於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由於諸多原因,情境創設往往“變味”“走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一、計算教學情境創設存在的問題

(一)情境創設目的不明確

以前的教材對計算課的處理,一般按照“複習鋪墊—出示例題—講解算理—練習鞏固”的步驟步步為營,教學內容條理清晰。其優點是效率高,注重學生技能的掌握和形成;缺點是枯燥、人文性弱,以至於很多學生對計算課沒有好感,甚至討厭。新課程對計算教學的編排進行了改革,往往通過設計一個兒童喜歡的情境引出計算內容,在計算的同時又是解決問題,把計算教學和解決問題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於是,計算教學必輔以情境,無情境不入課堂。將“創設情境”異化為“虛設情境”,甚至“捏造情境”,在非數學內容的生活信息上兜圈,耽誤了教學時間。創設情境時沒有把握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僅僅是為了課堂上有情境而創設情境顯然不利於教學,不利於學生的發展。

(二)情境創設重點不突出

在日常的計算教學中,有這樣一幕我們非常熟悉的場景:教師出示情境圖後,就問學生:從圖中你瞭解到了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學生的回答往往是漫無邊際、天馬行空的。()而教師不管學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

二、改進計算教學情境創設的若干策略

(一)深入鑽研教材,是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的生長點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信息

在教學研究時我們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相聯繫的不僅僅是應用題。我們必須抓住教材中的點點滴滴,儘可能地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從而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經過教師的鑽研與梳理,我們發現退位減法、估算、統計、測量等知識,教學的重點不僅是40分鐘的課堂,更應該是生活的大課堂,學生只有在生活的大課堂中才會學到更多的知識。實踐證明,深鑽教材,把握教材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才能把教材的知識點構建成網絡,使教學前為後預設,後為前延伸、拓展,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切實提高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2、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提供給學生的學習內容必須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創設一個“現實”的情境,不但能拉近數學與現實的距離,為學生尋找到學習新知的基石,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只有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瞭解學生已具備的生活經驗,才能準確地把握教學的起點,從而有效地利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或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主動地、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例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我對教材進行了如下處理:

師:同學們,老師昨天去華聯超市購買了一些物品,總共花費9.5元,你們猜猜看,我將如何付錢?

生1:正好付9元5角。

生2:可以付10元。

生3:……(付20元、50元、100元)

師:如果老師付了10元,營業員該找我多少錢呢?

讓學生嘗試計算。

師巡視,看學生對於10-9.5的計算有無計算錯誤的,特別是得數的整數部分是0,學生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並讓學生説説思考的過程,注重學生思維的有序性、條理性。

師:真棒!那麼,你在計算的時候有沒有遇到什麼新的情況,需要提醒我們大家的呢?

生:10減9.5等於0.5,得數的整數部分是0,要寫0。

一道簡單的計算題,教師聯繫了學生最感興趣的人,聯繫了實際生活,使原本單調的計算變得生動起來。由此可見,我們應在計算教學中把計算內容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體現新課程的理念,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規律進行教學。讓學生體會到身邊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使課堂中的數學更貼近生活,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二)關注學生髮展,是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的着眼點

1、創設貼近現實、自然生動的教學情境

對於低年級學生,色彩、聲音、動作有很大的吸引力,要多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如,運用講故事、做遊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讓學生在各種情境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如,在教學“平均分”時,就可以給學生講“小兔子分蘋果”的故事;而在教學“100以內加減法中的連加連減”時,師生可現場模擬上下車的乘車情境,使原本靜態的課本資源動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運算順序,讓學生的各種感觀充分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2、追求簡單有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情境

真實的教學情境不是為了欣賞,教學和我們平常的生活一樣,面對學生真實的認知起點,展現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簡單有效才是硬道理。讓學生在簡單有效、符合認知水平的教學情境中學習,就是為了讓學生用簡單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把複雜的數學簡單化,而不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記得我在執教“筆算除法”一課時,為了增加筆算教學的趣味性,又能把所有知識點串聯在一起,創設了一個“走進田園”的情境,其中田園的活動有“摘蘋果、種小樹”等,同時還兼顧不同例題中不同數據的設置,使得情境設置牽強附會。在備課時間的分配上,設置情境的時間遠遠多於思考如何突破本節課的重點,本末倒置。這樣複雜而收效甚微的情境創設,既累了老師,又苦了孩子。

三、計算教學情境創設應注意的問題

(一)情境創設要有真實性

所創設的情境應符合客觀現實,不能為教學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數學情境、現實情境二者應不相悖。如,在教學“幾和第幾”時,創設一個動物跑步競賽的動畫情境,結果是小雞第一,小鴨第二,小貓第三,小狗第四,許多同學肯定會表示不同意,認為小狗跑得最快,應該小狗第一。雖然這是假設的情境,但“虛擬”不等於“虛假”,虛擬的情境也應該符合起碼的生活邏輯。

(二)情境創設宜“精”不宜“多”

課上的教學情境應主題明確,不可貪圖量多,而妨礙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情境創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應對情境本身做過多的具體描述和渲染,以免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學情境的創設要保留“數學味”,儘量排除數學以外的其他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對學生思維的干擾。

總之,教學中創設的情境最重要的目的是把“算”與“用”有機地結合起來,保證教學的實效性,莫讓情境創設成了那件披在計算教學外面的“皇帝新裝”。“學無止境,教海無涯”,讓我們共同努力,讓計算課堂變得讓學生有所期待,賦予計算教學以真正的生命,讓計算課堂煥發出新的色彩。

國小教育教學論文發表 篇八

摘要:電大開放教育專科國小教育專業在培養方向上定位於學校教育方向,使學生具備專業化的國小教師素養,為本地區及周邊地區培養人才,服務於地方基礎教育。本文針對電大國小教育專業寫作教學實踐能力培養進行論述,闡述了小教專業學生寫作教學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提出了寫作教學能力培養策略。

關鍵詞:培養;國小教育;寫作;教學實踐能力

一、小教專業學生寫作教學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小教專業學生作為基礎教育人才的重要儲備軍,是即將走上講台的準教師或已經進行教學活動的老師,自身的知識深度和教學能力對日後的教學水平有很大的影響,電大國小教育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將會進入國小進行教學,寫作作為國小語文課程中一個重要的內容,老師自身的寫作水平和教學能力就決定學生的寫作水平。進行寫作教學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知識的吸收和拓展,對身邊事物的觀察與感悟,更需要培養學生以一個教師的身份進行預演的能力。電大國小教育專科學生基本屬於已經走上工作崗位正在進行教學實踐活動的教師或正努力準備成為基礎教育的工作者,因此相對高校師範生,他們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即具有一定的教學實踐基礎和理論結合實際的思維方式,瞭解學生的學習模式,熟知自身教學風格。時代在前進,寫作素材多樣化,學生需要審時度勢,順應時代的發展,將自身已備的知識庫融入與時俱進的世界,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和運用於實際教學的實踐能力。

二、寫作教學能力培養策略

(一)轉變思路,樹立全新寫作觀

從目前的調查研究分析,當前寫作理論架構不合理,寫作教學過於偏重理論知識教學,而輕視實際寫作能力培養,由此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在進行寫作教學時教師要轉變思路,重新確定寫作教學觀念,把寫作教學與知識積累、人格培養、寫作能力培養作為寫作能力培養重要教學內容。以強化學生的人格意識,激發學生寫作興趣促使寫作教學的順利進行。知識積累是基礎、寫作能力培養是根本,人格培養是過程,寫作教學能力是目標,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教學實踐能力,就要擯棄專注寫作教學理論知識灌輸的傳統教學觀,把知識積累、人格培養、寫作能力培養這三個方面作為寫作教學的整體來定位寫作教學目標才能達到寫作教學培養的效果。電大小教專業的學生要構建出自身合理的寫作模式,然後將這種模式與實際教學相結合,摸索出適合班級學生的寫作教學途徑,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要教書育人,先執筆能文

寫作教學是對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綜合教學,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更是教學難點。而現有的國小教育專業的學生的寫作教學能力培養還缺乏實踐探索性,課堂教學方法缺失點多,效率不高。欲教於人,必先自通。因此必須提高其本身的寫作水平和構建自身的寫作教學框架。只有自身擁有較高的寫作水平,有很深厚的教學資源,才能夠有滿意的教學結果,只有投身實踐教學,才能查缺補漏。寫作不只是組織文字表達的一個結果,要培養小教專業學生的寫作教學能力,更要求教授他們將寫前、寫中、寫後協調統一,擴展素材積累,明確寫作核心,注重文後點評。分析明確寫作的核心,準確把握好主題走向;創建課後交流的平台,師生共同課後好交流;注重課堂課後的練習,鍛鍊學生隨手寫能力;評講出學生優秀作文,提煉出亮點進行共享;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引導學生全心學習。

(三)教學做合一,訓練寫作素養,培養指導寫作能力

從事寫作教學的學生往往不知從哪些方面入手去培養所教學生的寫作能力,故而指導出的寫作作品往往空洞乏味、毫無生命力可言。要想獲得較高的寫作教學能力,需要多讀、多思考、多感悟,才能獲得才、膽、識、力、學,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學做合一。在生活中,對於事説是做,對己之長進説是學,對認知影響説是教。只要做到教學做統一就能很好地指導學生寫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小教學生)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訓練學生的寫作基本素養。

1、培養閲讀的廣度和深度。培養閲讀能力是寫作教學的先行軍,是寫作的基石,沒有素材的積累,沒有基礎的鋪墊,談不上寫作教學。在現階段的很多從事國小教育的老師往往忽視了這個基本點,因此學生的寫作無從下筆,一提寫作就抓耳撓腮、唉聲歎氣,很多的作文內容空洞、枯燥無味,要麼膚淺幼稚、蜻蜓點水。學生這種難於表達、不擅表達的狀態根本在於頭腦中缺乏素材。因此作為國小教育的學生不僅自身要大量積累,也要要求學生拓展閲讀。大量地閲讀,不僅可以發展語言,積累知識,豐富感性認知和想象力,更能夠讓學生視通四海,思接古今,與智者交談,與偉人對話,建立起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人性化、科學化、多元化的閲讀指導。

2、把握興趣的激發和提升。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説:每一個兒童就其天資來説,都是詩人,只要在教學方法上打開創作的源泉,就能使詩人的琴絃發出美妙的樂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大膽質疑、勇於探索的強大動力。如果教師在寫作教學過程中能夠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寫作興趣,他在學習中所付出的精力和在學習方面產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一切教學都將事半功倍,學生的寫作也將遊刃有餘。因此學生除了系統化的閲讀拓展,還要在老師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導下,明確學習的目的和動機,激發學習興趣,從根本上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注重生活的觀察與感悟。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因此要做好寫作教學,教師一定要教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真心人”,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留意身邊的大事小情。生活是感悟的發源地,對於寫作必須觀察生活,沒有生活,寫作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產生強烈的寫作慾望。教師要讓學生的寫作面向生活、走近自然,用靈敏的視覺去觀察、捕捉、體驗周邊的點點滴滴。國小生的視角是純淨的、更是獨到的,羅丹説過: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故而教師要引領學生讓他們將觀察到的生活寫出屬於他們的內心感悟,平日可以通過隨筆、週記的形式來加以練習。寫作需要不斷的練習,才能體會到其中的精髓。國小是學習寫作的重要階段,老師需要幫助學生進行大量的寫作練習。從看圖説話到話題作文,學生必須經過無數次的訓練,才能進行獨立寫作。老師應該注重課中課後的練習,題材無處不在,鍛鍊學生隨手寫作的能力注重生活的觀察與感悟。

4、着力情感的昇華與展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情寫文,方能引起心靈共鳴。隨着課程實踐的不斷深入,新課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位一體目標體系對教師教學提出了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新要求,尤其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第三位目標進入教育教學,備受社會關注。作文是情感的載體,而情感是作文的靈魂。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不斷總結經驗,探尋新方法,才能培養孩子多“情”善“感,有真情才有栩栩如生的作文。教育家夏丐尊曾經説過:教育如果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池塘沒有了水,不成其為池塘了一樣”。而作文則是流淌着情感的表述,是充盈着豐富的愛的再現,離開情感和愛的作文,就如離開池塘的魚兒,毫無生命力可言。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將愛澆灌於整個教學過程,用情感浸潤課堂,用真情演繹教學,從而促使學生在愉悦的環境中抒情達意,表達自我。

(四)適用技巧,重視評閲

作文中,點睛之筆往往能給作文帶來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在學生積累了一定寫作知識之後,務必要指導學生在文中運用寫作技巧讓整篇文章靈動起來。可以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引用等,可以採用多種敍述方式,寫作順序,寫作手法等等。要讓學生明白作文就是他的精神產品,一定要從整體訓練出發,全程獨立完成選材、命題、文章構思、語言表達、修改文章的各個環節,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作文的評閲往往是被忽略的一個環節,實質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在這裏,可以查缺補漏、取長補短、反思進步,摘錄經典,交流美文,因此教師一定重視文後評閲。可以採用各種評閲方式,如交換評、小組評、輪流評,教師主導整個過程,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對自己精神產品的欣賞之中。促使學生愛上作文,教師的作文教學也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結語

葉聖陶曾説過:人類是社會的動物,從天性上,從生活的實際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觀察、經驗、理想、情緒等展示給人們知道,將無形的思維化為有形的表達,練就一篇好文章,必定少補了平時的練筆。指導學生寫循環日記、隨感,筆記等,可以是一篇敍事文,可以是一段心情雜記,也可以是一句感悟,利用各種機會訓練學生的寫作。注重小練筆,收穫大精彩。

國小教育教學論文發表 篇九

題目淺議中國傳統文化對國小教育教學的啟示

摘要: 國小教育對人們來説是至關重要的, 是一個打基礎的時期,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國小教育。當前的國小教育中還存在着許許多多的問題和缺陷, 還不可以滿足我國現代教育的需求, 因此需要通過不斷改進, 以及我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來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 讓我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現代國小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以及我國傳統文化對國小教育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 國小教育教學; 啟示;

一、我國國小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 國小生的道德思想和智力存在偏差

學生在國小時期的大腦發育還不是很成熟, 在道德、智商、體能等方面都存在着許多缺陷[1]。我國現代教育將傳統文化進行結合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由於我國教育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限制, 同時我國家長和教師還存在着傳統思維想法, 對於學生的美術音樂以及體育等方面的培養不是很重視, 只是一味地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這樣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智力的發展, 讓學生只會以一種固定模式去學習, 成績是提高了但是智力跟不上, 更為嚴重的是導致學生喪失道德。因此需要把我國傳統文化融入到國小教學中, 從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二) 教師資源落後, 專業水平不合格

在國小教育中教師起着關鍵的作用, 當前, 我國東西南北發展差異較大, 貧富差距也很大, 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差別就更大, 這些差異使得我國教師資源分配極其不合理, 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和道德品質參差不齊, 而且大多數教師還採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法, 這樣傳統落後的教學已經完全不能滿足我國如今教育事業發展的需求。因此需要提高我國教師的專業能力和道德品質, 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加入到教師的隊伍行列中, 同時對於我國教師資源的分配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 從教育和經濟各方面資源發達的地區抽調一些師資, 合理地分配到較為落後貧困地區, 實現我國教育資源的平衡。

(三) 學生缺乏獨立自主的意識

現在我國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日子過好了, 更何況大部分家庭還是獨生子女, 所以對孩子也是盡所能的滿足要求, 從而導致學生大多數缺乏獨立自主的思想和意識, 更不用説獨立能力[2]。如果學生在國小課程中遇到了困難, 第一個想法就是放棄退縮。所以在國小時期就通過我國傳統文化教育來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 教育學生遇到困難要有迎難而上的精神, 形成良好的性格, 這樣才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 教育理念和方式傳統落後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 計算機、多媒體等教學工具在國小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已經變成國小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可是根據國小教育的實際情況, 反映出如今國小教師忽略了這些教學手法在課堂上的運用, 僅僅將這些當作輔助教學方式, 如果遇到緊急時刻, 比如即將考試時期等, 這些教學方式直接被傳統落後的模式所代替。

二、分析我國傳統文化對國小教育教學的啟示

我國的傳統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從五千年的文化中慢慢沉澱出來的, 其中最重要文化就是道德, 對於國小生的發展而言, 道德品質文化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關係着學生未來的發展和性格的形成。因此需要將國小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結合起來, 有效地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進步[3]。

(一) 吸引融入更多的優秀教師

在國小教育教學中, 教師的影響和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對於教師來説, 需要積極進行自我專業能力的提升, 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和教學能力, 有效進行素質教育。當前國小教育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吸引融入更多的優秀教師。當教師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 也可以發揮自己的積極影響, 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特點, 實現知識教育的目的。

(二) 通過教育引導學生健康發展

從古至今, 中國教育通常將傳統文化説成是人文教育, 通過分析研究可以得出, 其實人文教育是由許許多多的文化內容組成的, 其中就包括了人們道德品質的培養[4]。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 那些動作行為比較淘氣或者過分的學生就是國小教學中出現問題的人羣, 如何解決這種問題呢?這就需要通過傳統文化教育積極地引導學生健康地發展, 例如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灌輸, 或者教授傳統文言文傳達的含義以及傳統思想美德等等。

(三) 完善教育理念, 創新教育方法

我國傳統文化啟示國小教育教學應該要改變落後的教育方式, 懂得創新勇於創新, 指導國小生在空閒時要多多進行學習, 提高自身的素質素養。教師需要引導國小生利用多種方法進行學習, 發揮學習的多樣性, 不能夠將學生限制在課堂教學中, 同時還需要教師改變自己的教學手法, 不能對學生進行一味的灌輸教學, 需要運用更多的科技手段和教學工具教育學生, 比如計算機、多媒體等等, 學校和相關部門也要給予充足的資金和資源, 讓教學實現這種先進現代化的教學方式, 創新教學方法, 保證教師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平衡[5]。

(四) 培養國小生的獨立思想

現在國小教育教學中最失敗的地方就是:國小生缺乏獨立自主的思想和能力, 因為現在的國小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 家長極其寵愛呵護, 不捨得讓孩子受一點委屈, 導致學生無法培養自身的獨立自主的意識和能力。因此需要通過傳統文化對國小教育教學的啟示, 培養提升國小生獨立自強的思想能力, 這種獨立自主的思想和能力是我國人們最根本的意識和生存方式, 也是我國留下的珍貴寶藏和財富。

綜上, 隨着我國課程的改革, 國小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瞭解我國的傳統文化, 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讓學生無時無刻通過各種方式認識到我國這些珍貴的財富寶藏, 通過學習瞭解我國傳統文化為國家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黃承斌。中國傳統文化對國小教育教學的啟示[J]。東方企業文化, 2010 (15) :160.

[2]郭潤賢。中國傳統文化對國小教育教學的啟示[J]。小作家選刊, 2015 (34) 。

[3]吳廣忠。中國傳統文化對國小教育教學的啟示[J]。少兒科學週刊 (教育版) , 2014 (1) 。

[4]翟**。中國傳統文化對國小教育教學的啟示探討[J]。讀與寫, 2017, 14 (21) 。

國小教育教學論文發表 篇十

教師的素養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學業評價是對教師培養的主要元素,學業方面還有更多的爭議,並且這個過程中缺少對個別課程的學業內容評價,基本水平還停留在以前的方向上。經過多年的改革以及教育結構的完善、深化,學生學習的方式還有學習的思路在創新上是不斷的,這種思想也是不容忽視的,在當今教學改革的條件下還存在多種挑戰。

1、關於國小教育專業學業評價的相關分析

1.1國小教育專業的特點研究

如果從課程還有教學的角度上去分析,國小教育專業存在多個方面的特點,首先在一般性的結成以及人文素養上和本科專業的要求有類似之處,專業課程的深度還有廣度需要從教師培養的不同角度上進行分析,學科的課程類型也能夠體現出綜合性教育的思想,教育類別的課程極大的體現了國小教育過程中的相關特點。其次,如果單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上分析,讓人才的培養在國小教育志趣以及對兒童的關愛關懷上看,教師具備此方面的教學素養,教學的技能也相對成熟,在對教育問題的研究上顯現出一定的研究力量,有慧眼也有心智,能夠對兒童進行全面的引領,讓兒童更具有個性化,在自由的天地之間馳騁。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不僅要在教學中激發和關注學生的主體性特點,還需要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感,關注相關課程的整合,能夠全面的提升學生的學識還有學生的素養,讓學生掌握綜合性專業技能,不斷的提升學生在學習上的水平,培養國小生的研究能力。

1.2國小教育專業學業評價

學業評價就是在相應的教育觀念指導之下,在課程標準的閲讀之下使用多種評價方式和評價手段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分析,蒐集相關的信息進行整理,瞭解學生的學習基本情況,讓學生的潛力能夠得到更大的發揮,在國小專業性教育的基礎上評價主要是,在課程標準基礎上的評價,參照學業標準進行教師教學的評價;使用多種評價方式和評價手段,不能簡單的只是進行筆試和口試,需要從封閉的評價模式走向開放的評價模式上,關注評價目標的實現,讓學生的個人素養和內部要素被激發,讓評價能夠更加自由和開放。重視過程評價,學習本身就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要想有更好的學習效果就需要關注學習的過程,可以給學生設置相應的學分,關注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思維的變化,和學生展開多個方面的交流,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受用方式,也有更多的力量進行後續的學習。

2、國小教育專業學業評價改革的方向和路徑分析

2.1國小教育專業學業評價改革的方向

首先,以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為指導方向。在該標準當中提出了教育的信念和責任,對教育的知識能力目標進行分析,其中主要包含了三個維度的內容,分別是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每一個維度下都有細緻的教育建議,教育要涉及到六大領域當中,進行三個層面的目標學習,在開展國小教育的專業學業評價過程中要通過標準的檢測,在學業評價的基礎上開展教育。其次,確定國小教育專業學業評價的目的。國小教育專業的評價主要目標是讓教師對國小生的成長和學習有一定的關注,瞭解國小生學習的差異性,也讓學生能夠學會創造更多的知識,富有創新力和想象力,能夠滿足在不同階段的知識學習,有更多的表現慾望,理解支持國小生的學習經驗,能夠對現場的資源進行重要的使用,可以使用已有的資源設計相關的活動,指導幼兒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方式的學習,以此形成更好的學習習慣,有更好的學習氛圍,這些對國小生髮展價值以及獨特性有多方面的幫助。

2.2國小教育專業學業評價改革的路徑

首先,建立起多元化互動性的學業評價目標。學業評價目標的建立要避免使用單純性的思維習慣,學業評價要發展國小教育本科人才的一專多用還有科研性創新國小人才的培養,認真的考慮課程和教學之間的推進性關係。做好多個方面的改革和調整,多元的綜合性指標當中有對學生的分析也有對教師的分析,內容簡單,加強互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還能夠實現課程教學中的學業評價目標。學生一直是學習的主體所在,需要關注學生對學業的評價,還有對學習的期望和卡納,尋找到適合的工作機制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評價過程中。信息時代能夠有多種方式讓學生對教師進行考核,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對學生有更多更為全面性的瞭解。其次,強化學業評價信息和反饋調控功能的實現。在進行學業評價的過程中不在於對學業評價結果的瞭解還需要作出更為完善性的決策以及信息搜尋工作,讓學業評價結果能夠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產生非常關鍵的影響。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國小教育專業學業評價改革的方向和路徑進行了探究和分析。學業評價是一個有難度的課題,在學業評價改革的過程中需要對多種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和考慮,並且這也照顧到了多個方面,讓評價的理念能夠逐步的轉換成為課程和教學的有效行為,這樣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已經賦予了學業評價更多的責任,也承擔起更多的義務,對教師進行學業評價還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分析問題,按照教學改革為基本的建設動力,搭建起師生的工作平台在教育中不斷的向着實踐檢驗的需求進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