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兩小兒辯日》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16W

《兩小兒辯日》教案(精品多篇)

兩小兒辯日教案 篇一

教材簡析: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講述的是孔子在路上遇到兩個小孩兒在爭論太陽什麼時候離人遠,什麼時候離人近。雙方各持己見,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無法裁決,被兩個小孩兒笑話。故事體現了兩個小孩兒善於觀察,説話有理有據,同時也體現了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這篇文言文不僅敍述事情層次清楚,而且還藴含着道理引人思考。

學習這則文言文的目的:讓學生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瞭解古人的思想;理解故事的內容,引導學生明白文中所講的道理,並受到一些啟發。

設計理念:

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重點在讀,難點也在讀。因此,在朗讀上必須有時和量的保證。要多讀精講,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從而豐富語文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感受兩小兒善於觀察,説話有理有據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幫助學生學會“盂、孰、汝”3個會認字和“盂、孰”2個會寫字。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理解課文所寫的事情和其中藴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讓學生參考註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揭示課題,讀題存疑

今天我們學習的《兩小兒辯日》是一篇古文。(板書課題:兩小兒辯日)齊讀題,理解:“辯”——爭辯、辯論,“日”——太陽。

學生質疑:兩個小孩兒在爭辯,他們在爭辯太陽的什麼呢?

【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後通過對“辯”和“日”字的理解,引導學生理解課題,提出問題“兩小兒在爭論太陽的什麼?”,讓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1、教師範讀課文。(語速較慢,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便於學生初步瞭解課文的意思)

指導文言文的朗讀方法:一要把朗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三要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

2、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提出朗讀有困難的地方,老師幫助解決難讀的語句。

3、讀課文,對照課後註釋、查字典,自己嘗試弄懂課文中句子的意思。

4、學生複述故事,老師根據學生複述的狀況進行即席點撥。

5、反覆誦讀,共同感受古文的“韻律美”,以期達到熟讀的效果,為深入理解課文鋪平道路。

【古文的學習,先要讀通、讀順、讀熟,再求理解、翻譯。“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由於有註釋的幫助,本篇古文學生基本上能夠自己讀懂,當學生對個別句子的理解不到位時,教師再進行適當的點撥。此環節的教學,教師應當相信學生,積極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機會和條件。】

三、品讀課文,理解感悟

1、小組合作,弄清“辯鬥”的觀點及理由。

2、檢查學習效果並品讀課文。

(1)在學生分別彙報兩小兒觀點和理由的同時,完成板書。

“辯鬥”的觀點: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午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辯鬥”的理由: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2)由於兩小兒觀點不同,看太陽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現象也不同,兩小兒根據自己的觀察,把自己的理由説得有理有據,我們分組來讀一讀兩小兒各自的。觀點及理由。

(3)指導學生反覆品讀。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弄清兩小兒各自的觀點和理由,在反覆的品讀中感受兩小兒説話有理有據。】

3、開展“辯鬥”。

(1)理解“辯鬥”的意思。(爭辯、辯論、辯駁)

(2)學生反覆誦讀兩小兒“辯鬥”的內容。(兩小兒各自的觀點及理由)

(3)小組合作展開“辯鬥”。

激烈的“辯鬥”就要開始了。為了贏得這場比賽,請你與小組的辯友合作,好好練習。

(4)請兩學生上台當兩小兒進行“辯鬥”,老師友情出演孔子,師生一起上演一出《兩小兒辯日》。

4、理性看待“孔子不能決”。

(1)兩小兒的觀點,孔子贊成誰?反對誰?學生讀課文中的句子。

(2)介紹孔子,引導學生談論對“孔子不能決”的看法。

(3)針對“孔子不能決”各抒己見,感受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辯鬥”這一環節巧妙地再現故事的情境,使平面的、靜止的文本變得可感、可觸;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不僅有效地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激活思維,發展語言,同時也加深學生對文本理解和感悟。】

四、評價人物,抒寫感受

1、讀了《兩小兒辯日》這篇課文,你喜歡這兩小兒嗎?為什麼?你想對孔子説些什麼?

2、結合實際寫一寫自己的感想。

【評價的目的在於能夠提高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整體把握能力,同時能夠提高學生對作品思想內涵的感悟能力。因此,讓學生談談兩小兒和孔子,寫一寫自己感受,能激發學生的思考意識和表達慾望。當學生理解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之後,就可以聯繫自己生活實際,學以致用,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五、嘗試背誦,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六、佈置作業,課後延伸。

1、抄寫生字。

2、查閲有關資料,用科學知識解答兩小兒提出的問題。

3、向學生推薦閲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書設計:

兩小兒辯日

早晨中午

近大車蓋盤盂小遠

遠涼滄滄涼涼探湯熱近

兩小兒辯日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根據課後註釋理解文章內容,並反覆誦讀課文,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温故知新,解讀課題

1.齊讀課題。

2.借已學過的古詩詞引出對“日”字的理解。

(1)引導學生背誦含有“日”。字的詩句。

(2)簡釋詩句中“日”字的意思。

(3)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理解課題,並導出“兩小兒在爭論太陽的什麼”這個問題,便於下一步展開對課文的深入學習。

二、反覆誦讀,疏通文章

1.暢談感受,明確方向。

(1)給出機會讓學生暢談初次接觸文言文的感受,並及時歸納和小結,啟發學生思考解決疑難的方法。

(2)根據各自己有的經驗,提出學習課文的方法。

2.合作學習,疏通文章。

(1)提示學生採用適當的方法,把課文讀懂、讀通順。

(2)選取適當的學習方法,通過小組協作,疏通文章。

3.檢查學習效果。

(1)請學生參考註釋,用現代口語複述故事,並根據學生複述的狀況進行即席點撥。

(2)複述故事。

(3)出示一組選擇題,讓學生選定兩小兒辯鬥的焦點,即解開上課之初的問題——“兩小兒在爭論太陽的什麼?”

(4)通過“寫題板”的形式,快速表達各自的選擇結果。

(5)在學生基本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淺談”對重點詞“笑”的理解,並適時點撥。

(6)藉助媒體畫面展示全文。反覆誦讀,共同感受古文的“韻律美”,以期達到熟讀的效果,為深入理解課文鋪平道路。

三、品讀課文,感悟寓意

1.小組合作,弄清“辯鬥”的觀點及理由。

(1)從文言文“簡潔”的特點入手,引導學生弄清兩小兒“辯鬥”的內容,分清“辯鬥”的觀點和理由。

(2)通過小組協作,分清“辯鬥”的觀點和理由。

2.檢查學習效果並品讀課文。

(1)在學生分別彙報兩小兒觀點和理由的同時,完成板書。並再次指導學生反覆品讀。

(2)反覆品讀,品出對“笑”字的深入感悟。

3.嘗試性背誦,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四、聯繫實際,理解題旨

1.解開“辯日”之謎。

(1)提出“辯日”孰是孰非的問題。

(2)通力協作,解開“辯日”之謎。

(3)運用媒體手段“印證”學生的解釋。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決”。

(1)引導學生談論對“孔子不能決”的`看法。

(2)針對“孔子不能決”各抒己見,從而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辯日”,師生漫談

1.回味“學習歷程”,書寫心得。

(1)小結本節課的“學習歷程”,啟發學生寫出各自的收穫和體會。

(2)通過“寫題板”的形式,簡明小結自己“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2.漫談體會。進行高效的師生互動與交流,拓展各自“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六、佈置作業,課後延伸

1.熟練背誦《兩小兒辯日》。

2.向親朋複述故事,並聆聽他們的體會。

《兩小兒辯日》教案 篇三

課題

《兩小兒辯日》

課時

1

主備(集體備課)

輔備(個人備課)

教學目標

1、根據課後註釋理解文章內容,並反覆誦讀課文,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感受古文的特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2、能根據註釋讀懂課文內容,並用自己的話講講。

教學難點

理解字詞古今不同含義,如語氣詞“乎”。

教學方法

朗讀指導法探究討論法

教學過程與學生活動

一、導入:

小時候,我們都學過《孔融讓梨》,孔融小時候有個問題:長安和太陽哪個更遠?

他的理由是:長安儘管遠但肉眼看不見,而太陽卻時時能見,故為太陽近。

二、熟讀成誦,培養語感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由朗讀,直至流利。

3.學生自告奮勇朗讀,師生互評。

4.全班齊讀,力爭背誦。

三、探究課文,理解內涵

1.全班討論:從兩小兒的辯鬥中,你有哪些啟發?(注意觀察周圍事物並思索其中的道理)

2.全班討論:對兩小兒所持看法,你同意哪一種?為什麼?

3.你認為學生該不該笑孔子?“孔子不能決也”一句説明了什麼?(笑與不笑,只要能説出理由即可,不必苛求,關鍵要保護學生深入考慮問題的積極性。但是要讓學生明白知識是無窮盡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

四、

1、遠小近大的原因:

A、早晨和中午的時候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由於視覺的誤差。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羣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羣中則顯得大。同樣的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的太陽就顯得小了。

B、同一物體白色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的時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顯得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2、日初涼、日中熱的原因:

A、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待的面積裏,直射比斜射熱量高。

B、在夜裏,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

課堂練習

解釋加點字

問其故去人近

而日中時遠也及其日中如探湯

課堂小結

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即使是博學多聞的孔子也會有所不知。我們要不斷學習。

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強不知以為知”,要誠實謙虛。

認識事物從不同角度出發考慮,會有不同結論,要注意客觀科學地分析事情。

課外作業

做同步練習。

板書設計

初出日中

兩小兒辯日如車蓋(大—近)如盤盂(小—遠)孔子不能決

滄滄涼涼(涼—遠)如探湯(熱—近)

《兩小兒辯日》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能根據課後註釋及工具書疏通文章。理解字詞古今不同含義,如語氣詞“乎”“去”“湯”等。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複述故事。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提問: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知道孔子嗎?請講一講。

孔子説“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説要謙虛實在,不能不懂裝懂。孔子又説過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説,從這個人所作所為去判斷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那麼孔子是不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呢?剛好,《列子》中有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板書課題,解釋課題——兩小兒討論關於太陽的問題。)

附註:

(1)【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説:“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

(2)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解釋: 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從陳國逃往蔡國後,也沒得到蔡君的重用,常發“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感慨,一天發現弟子宰予中午還在睡大覺,氣得説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們趕緊來安慰孔子,孔子説今後聽其言而觀其行,好自為之

二.温習舊知:

1、教師指出需掌握的重點文言詞語

(1)東遊:名詞做狀語,向東;辯鬥: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去:距離。

(5)及:等到。

(6)則:就。

(7)此不為:是。

(8)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9)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裏去。指天氣很熱。

(10)決:裁決,判斷。

(11)孰為汝多知乎:孰,誰,哪個;為,通“謂”,以為,認為;汝,你;知,通“智”,智慧。

附註:通假字

通假字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通假字,包括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為長期工。如蘇東坡的《石鐘山記》中的“莫”,為“暮”之古字,被“借”為否定副詞“不”、“沒有誰”的意思,故又造“暮”字。異體字:同一個意思,不同的寫法。通假字: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作為臨時工。如“蚤”與“早”;如“當”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於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有人認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別字)。事實上,第一個寫通假字的人可以説是寫的白字,但是後人紛紛效仿,也就積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於古書之中,是造成中國古書難讀的禍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還,顧反為女殺彘。”(《曾子殺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的成因:

(1)古人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哪個意思還在形成過程中,沒有一定規律,既可以使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個聲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個意思。時代越後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清代的趙翼在《陔餘叢考》一書中指出:“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第一個人這樣寫固然是前面所説的寫了白字,但後人都這樣效仿以後,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3)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古書幾乎都被燒光,到漢代,相當部分書籍都是憑一些讀書人的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著之竹帛”。由於當時背誦者只記住個讀音,未記住其字形,書寫者往往會因方言的差異或其文化程度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一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

古人認為語言憑藉聲音而存在,強調既有此音,即表此義,聞者聽音則知義,因而古人在記錄時往往依據聲音來記錄。清代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在《經義述聞》就這樣説“訓詁之要,在聲音不在文字。”

附註:什麼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時候, 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呢?有時候是有一定之規的;但是有一些字還在形成當中,沒有一定之規,可能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 也可能使用一個同音字表示那個意思,這個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當時,在一 般情況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時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於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天姥》)”,按照 一般的情況,應該寫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於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這個辦法一直保存了下來,以致20世紀的 孫中山先生也按照這個辦法寫,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黃花岡》)“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原來的字,能夠代表很多意義。後來為了減輕這個字的負擔,便造了一個新字,可是,古書上還是舊字。在後來的人看來,那舊 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活板》)版“那個時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後來為了減輕” 板“的負擔,專門造了一個”版“字表示印版,於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數的情況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是一樣的,因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於從古到今,讀音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不一 致。例如”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説》)“,通假字”讀“代替了本字”逗“。”讀“音dú,”逗“音du。

複習通假字,千萬不要離開課文去死記硬背,而要把它們放在句子當中去記憶,這樣記憶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見通假字的表。根據通假字的讀音,按照漢語拼音順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讀音順序排列。

2、特殊文言現象:

(1)、通假字:

為,通“謂”,以為,認為。

知,通“智”,智慧

(2)、古今異義:

去:(古)距離;(今義):離開所在地到別處

湯:(古義):熱水;(今義):煮東西的汁液

(3)、省略句: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去人)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去人)遠,而日中時(去人)近也。

3、教師總結文言直譯的方法。

總結:留——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掌握規律。吾餘為我,爾汝為你。

補——省略詞句,定要補上。 換——古語白話,注意轉化。

調 ——遇上倒裝,調整語序。

三、以讀促思:

1、教師配樂誦讀課文,請學生聽完課文後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明確:兩個小孩爭論有關太陽距離人遠近的問題,相持不下請孔子作評判,孔子也不能決斷。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較長句子的合理停頓。劃出兩個孩子的觀點及其依據的句子。

反饋意思:一個孩子説: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那麼大,到了中午就像盤盂那麼大,這不是遠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嗎?他是從視覺來判斷;一個孩子説: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天氣比較涼,而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手放進熱湯裏一樣,這不是熱的事物捱得近暖和一些而離得遠涼些嗎?他是從觸覺角度判斷。兩小兒採用不同的標準,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事物進行判斷,難免意見不一致。

兩個孩子的觀點和依據雖不同,但他們都是從感官經驗出發有一定的侷限性。我們的感官往往會誤導我們。比如將一根筷子插入水中,從水面上看似乎筷子浸入水下的部分彎折了,這就是光的折射導致視覺的錯覺。

3、實際上早晨中午太陽距離地球是一樣的,大小也相同,為什麼早晨較中午看起來大些,中午較早晨熱些呢?

明確:早晨的太陽看起來大一些,中午的太陽小一些,實際上是一種視覺誤差。因為,早晨太陽剛從地平線上升起來時,有山峯、樹木等地面物體作對比,太陽就顯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陽高懸在空曠的天空,相形之下就顯得小一些。實際上用儀器測一下,若不考慮地平線上大氣折射的影響,早晚是一樣的。至於地面温度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太陽高度角。早晨,太陽斜射,同束陽光照射的面積大,單位面積上得到的太陽輻射少;同時,因為斜射陽光通過大氣層的厚度大,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輻射散熱,日出前後地面熱量虧損到極大值,因此,早晨氣温低,顯得涼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陽高度最大,陽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熱量集中,另一方面陽光通過大氣的厚度小,太陽輻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地面熱量盈餘,氣温已經升高,因此中午就熱得多。實際上對於每秒30萬千米的光速來説,早晨和中午日地距離的微小差別根本不會影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的多少。

4、兩個孩子的觀點雖是錯誤的,但他們身上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麼?

明確: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一樣。

5、孔子對兩個孩子爭論的態度是什麼?請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並説説你從中得出的啟示。

明確:孔子”不能決也“。孔子能正確對待小兒提出的'問題,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對於文章結尾,孔子”不能決也“,應讓學生知道,許多自然現象對於我們來説,是一些普通的科學常識,但在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是難以解開的謎,所以孔子”不能決“是可以理解的。可見宇宙之大,知識之廣,上下縱橫,雖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孔子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本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因此,教學時不要把兩小兒笑話孔子作為主旨去理解。

四、吟詠誦讀:

1、誦讀訓練:各小組自由誦讀,請帶上你們的情感態度,讀出文章抑揚頓挫的音韻之美,也讀出你們對這個小故事的體會理解。

2、先配樂齊讀全文一遍,然後指導學生背誦兩小兒對話部分。

前兩句説的是兩種相反的觀點,都用肯定的語氣讀;後兩句説的是根據,有為自己辯護兼駁斥對方的意思,都用反問的語氣讀。

“我以”“一兒以”“此不為”之後,須作停頓。

“大如車蓋”重讀,“則如盤盂”輕讀——使有對比色調。

“滄滄涼涼”輕讀,“如探湯”重讀——同上。

自由練習誦讀,能大體成誦即止。

3、各小組推選一個代表配視頻誦讀。若哪位選手遇到困難自己的組員可立即支援。

五、總結歸納:

一、積累文言知識:

古今意義、通假字、省略句、省略量詞、反問句、重點實詞、文言斷句。

二、啟示:

1、人們懂得的東西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窮盡的,學無止境,我們要不斷學習;

2、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要有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實事求是;

4、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標準不同,結果就不一致,因此要注意客觀科學地分析事情。

三、學習方法:

掃清字詞障礙疏通文意 歸納總結積累文言知識

以讀促思探尋文本主旨 熟讀精思成誦反覆品位

四、拓展閲讀:

盲人識日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鍾、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 自盤而至鍾,自燭而至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

導讀:要想了解某種事物,一定要接觸它、觀察它,通過實踐瞭解它。單憑道聽途説,走馬觀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註釋:[1]眇(miǎo):原指一目失明,這裏指雙目失明。[2]捫:摸。[3]揣:摸。[4]龠(yuè):古代竹製的管樂器,像笛,比笛短。

《兩小兒辯日》教案 篇五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瞭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學習本文的生字。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2.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中一共講了哪幾個人物?(孔子、兩個小孩)

二、介紹資料,瞭解背景知識。

1.孔子是什麼時候的人?

學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學生乙:孔子從小生活在貧困之中,與寡母相依為命,學會了幹不少“卑賤”的雜活。後來做過委吏(管倉庫)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魯國叔臣季氏賞識,做了魯國司寇,才進入大夫的行列。

學生丙:孔子熟讀古代文獻典籍,並整理好向弟子傳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學在官府的狀況,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為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開了先河。

三、初讀課文,糾正字音。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解決。

2.指名讀文,糾正字音。

四、學生字。

1.分小組學習生字。

2.交流彙報。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並複述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平時你注意觀察過太陽嗎?説説你的觀察結果。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就是討論這個問題的。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

三、細讀課文,理解句意。

1.學生對照註釋,自學課文,並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組學習,交流學習成果。

3.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解釋。

第一自然段: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1)遊:在這裏指遊歷説服,走訪各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2)小兒:小孩。

(3)其:指兩個小孩辯論、爭論這件事。

(4)指名讀這一段話,試着説説這段話的意思。

(孔子東遊,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便問他們為什麼爭論。)

第二自然段: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午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兩小兒辯日》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根據課後註釋疏能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複述故事。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目標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預習:

1、讀通讀熟課文,注意文言文的斷句。

2、思考課後習題。

3、蒐集關於孔子的資料(生平、貢獻、名言等)。

4、提出你不懂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背誦名言警句

或: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知道孔子嗎?請講一講。

孔子他也説過許多精闢的話,直到今天還給我們深深地啟迪,能背一兩句嗎?

二、師引入文章

今天我們學的這則故事,可以讓我們進一步瞭解孔子。首先讓我們來讀一讀文章,注意斷句,把課文讀通。

三、解題

(一) 師:題目是什麼意思呢?

(二) 生:兩小兒討論關於太陽的問題。

(三) 根據題目,你可以提出什麼問題?

(四) 師梳理一下問題,兩小兒爭辯的理由是什麼?觀點是什麼?

四、解文

(小組學習討論兩小兒爭辯的理由是什麼?觀點是什麼?朗讀,彙報)

(一)瞭解兩小兒各自不同看法是什麼?

1、師:兩小兒對太陽有不同的看法,各自的看法是什麼呢?

2、生勾畫。

3、反饋。

4、師:讀一讀第二自然段,根據下面的註釋理解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兩小兒各自的意見到底是什麼?

5、生反饋:一小兒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個孩子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而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近。

6、師板書:日始近、日中遠、日始遠、日中近

(二)瞭解兩個孩子各自的理由是什麼?

1、師:兩個孩子爭論的理由有各自是什麼呢?你們能找出這一段話嗎?

2、找句子。

3、反饋。

4、師:你們能根據下面的註釋説説這一段話的意思嗎?生分四人小組學習。

5、反饋意思:一個孩子説: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那麼大,到了中午就像盤盂那麼大,這不是遠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嗎?一個孩子説: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天氣比較涼,而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手放進熱湯裏一樣,這不是熱的事物捱得近暖和一些而離得遠涼些嗎?(注意反問的提示朗讀)師板書:近大遠小、遠涼近熱。

6、你對這兩個孩子的辯論有什麼評價、看法呢?生應瞭解到兩個孩子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敢於辯論的精神。(自以為有道理)

(三) 誦讀

讀出語氣,讀出韻味,讀出對比的感覺。抽讀,比賽讀,讀出互不相讓的感覺。

(四) 你們能解答這個問題嗎?

生自由發言,發表自己的觀點。

師。總結歸納:

1、遠小近大的原因:

A、早晨和中午的時候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由於視覺的誤差。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羣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羣中則顯得大。同樣的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的太陽就顯得小了。

B、同一物體白色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的時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顯得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2、日初涼、日中熱的原因:

A、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待的面積裏,直射比斜射熱量高。

B、在夜裏,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

(五)深入瞭解孔子,樹立孔子形象。

1、師:孔子是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的呢?兩個孩子又怎麼樣了呢?

2、生反饋:孔子不能回答,兩個孩子笑着説,誰説孔子的知識又很多呢?

3、對孔子的回答,你們怎麼想?

4、生:孔子那種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5、師。總結。學無止境。

五、背誦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