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傷仲永》教學案例(共5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75W

《傷仲永》教學案例

《傷仲永》教學案例(共5篇)

課文出處: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

麻江縣第二中學語文教師:  蒙興平

這次會考語文複習,在第一輪複習,過教材即課本關時,再次接觸《傷仲永》這一課,我的思緒又回到了七年級教學這篇文言文的情景,重拾舊事,與大家共勉。

學前先知:

《傷仲永》這篇文言文重在一個“傷”字。通讀文章後,對於這一學習內容,學生容易掌握。而它的深層含義,學生就不容易掌握了。幫助學生這個問題,是學習本文的任務之一。“傷”字深層含義是傷什麼呢?要讓學生思考。教學要讓學生明白,文章借仲永的結局而延伸到古今一切放棄學習的人,其目的是警醒。沈德潛在《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三十中評曰:“勸學之語,婉轉切至。傷仲永,不獨為仲永也。聰明弟子,宜懸為座右銘”學生通過學習此文,能感悟到此理即受之天與受於人對一個人學習成才作用,才是一大收穫。

課堂鏡頭:

給仲永下評語

師:説説對仲永的評價。

生:仲永是個很聰明的神童。

生:仲永是個毫無成就的庸人。

生:仲永是個可憐的犧牲品。

師:仲永的故事的確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同學們的評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你們的評價沒有綜合性,問題沒有整合好。現在,讓我們來做仲永的老師,根據他的表現,給他下一段評語,怎麼樣?

師:下評語要結合仲永的實際情況,觀點要明確,內容要有意義,語言要準確,要簡要。可結合模仿之前班主任給大家寫的評語,好!同學們拿出筆來,先把評語寫在紙上,看誰寫得最棒。

學生成果展示:

生:仲永,你五歲“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很聰明,是個神童。可是,你不該年紀輕輕就把學習拋在腦後啊!你最終成了“泯然眾人”,原因就是你放棄了學習。人非生而知之,不學習就沒有真正的知識。學習對每個人來説都是極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學到老”這句格言吧,請記住,人的聰明來自學習。

師:下得好!

生:刀不磨要生鏽,人不學習要落後。仲永,希望你牢記這條真理。雖然你落後了,別灰心,振作起來,努力學習,迎頭趕上去,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你。

生:仲永,你從一個智力超羣的神童變成了碌碌無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沒有成功。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你沒有正確的學習觀。你對學習缺乏理想,缺乏熱情,缺乏毅力。你雖然“指物作詩立就”,可你成天跟着你的父親寫詩賣錢,這是缺乏理想;你不堅持學習,熱衷於“環謁於邑人”,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沒有理想的人永遠不會成功,沒有毅力的人永遠不會成功。

生:仲永,你的最大錯誤就是你把自己當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奮,就是珍惜時間努力學習。魯迅先生説“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歲,只要你珍惜時間,發奮學習,就能成為真正的天才。

師:同學們的評語下得很全面。有鼓勵的,有批評的,有介紹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從仲永身上,同學們能得出什麼結論呢?

生:任何人,不論其智商多麼高(受之天即天賦),只要不學習,就會像仲永那樣變成庸人。

師:那麼,王安石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不是單單為了傷仲永一個人呢?

生:不是。是傷像仲永那樣只靠天賦而放棄學習的人。

師:對。仲永的悲劇在於他放棄了學習(受於人即後天教育沒有達到要求)。是誰造成了他的悲劇呢?

生:是他的父親。

生:是他那個只知道賺錢,利慾薰心的父親。

生:是他不懂教育的老爸剝奪了仲永受教育的權利,“不使學”,不讓他學習。

師:仲永的父親不懂教育的重要性,扼殺了人才。同學們想對仲永的父親説點什麼嗎?那就把它寫下來吧。課後作業。(板書:給仲永父親的一封信)

教後反思

教學中有這麼一句話“國中學習: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的確,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有一種距離感。那麼如何改變學生學習文言文教學這一現狀?要讓學生和文章對話,明確學習目的眾所周知,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多少年來,文言文的閲讀教學的效率一直不高。究其原因,是走了兩個極端:一個是教師逐字逐句講解的極端,一個是學生用主要精力做習題的極端。教師大都喜歡上文言文,因為上文言文可以大講特講。一處不講,學生便一處不懂,教師豈能放心?不可否認,有些教師講字、詞句,講得頭頭是道,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但是,這種口傳耳授,學生只有聽的份。那些零碎的知識只能使學生了解文章裏的一點一滴,卻不能使學生感知文章裏的潮起潮落,更不能使學生心動神搖。學生喜歡做習題,是為求得分數,不是為求得“營養”。所以,他們全不管文章的筋肉血脈。上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是受了考試的負面影響,即圈劃1234。學生在做習題的時候,即使是懵懂地蒙對了,得了分,也是毫無意義的。這種只取文章“骨骼”,拋棄文章“血肉”的做法,只能使語文變成面目可憎的骷髏。再而就是加強誦讀。誦讀其實是古人早就指出來的一條正確道路。古人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課文裏的選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都需要反覆誦讀,牢記在心的。只要學生反覆誦讀了,他們總會對文章的某一方面有感受的。但是,誦讀之後,還需要進行對話。與作者對話、與同學對話、與主人公對話,就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那些對話是學生自己的閲讀感受,最直接,最真實,最動人,也最有價值。

在教學王安石的《傷仲永》時,學生在初步把握文章整體內容後,我讓學生給仲永下評語,就是想讓學生和仲永即文章主人公進行對話。由於學生的淺易閲讀角色發生了質的轉換,他們成了評價老師,讀書就格外小心了。也許他們對某一個字的意思或者用法還沒搞明白,但那並不妨礙他們和仲永的對話。他們和仲永的對話過程,不就是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的過程嗎?不就是他們吸取營養,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嗎?這不比單純記住一字一詞有意義得多嗎?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或許我們老師改變一下教學觀念,在為學生營造和樂、愉悦的學習氛圍的同時;多注重課前學習目標的設計,語文那就多讀,這就是我們所説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習道理。

《傷仲永》教學案例2

一、自主、探究真正有效地成為學生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結合課標,我校從2013年進行課程改革,以導學案為載體,小組合作為形式,三步五環節為課堂模式,因而本節課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準和學習經驗,循循善誘,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引導學生,與學生平等對話,同時目標指向明確,既能讓學生充分發揮,同時也決不偏離語文,在設計導學案時,就佈置同學們回去蒐集整理有關“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所以在課堂上同學們説得頭頭是道,既拓展了課堂空間,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為導入新課做了很好的鋪墊。

[附一]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一定對那個聰明機智的陳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請幾個同學再來説説幾個類似的故事,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將珍藏在你腦中的故事説出來與同學們分享。

生(主動上台,老師帶頭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曹衝稱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師同學們好,我給大家講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給大家説一個郭沫若智對對子的故事……(故事略)

師:是啊,剛才上台的三位同學都講得很好,這三個故事講了同一個道理,我們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同學們七嘴八舌在議論)——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個人即使很聰明,在小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但如果他此後就不再學習,也會怎麼樣?

生:很危險。(大家笑)

師笑着問:為什麼啊?

生:因為他小時候很聰明,大家對他的期望就會很高,但他如果長大後不認真學習,就會不學無術,大家就會看他的笑話,那當然就很危險了。(同學鼓掌表示認同)

師: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學習是不是照樣能取得成就?

生齊答:不會。

師:誰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來證明你們的觀點?

生:所謂天才就是一分的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師:誰説的?

生:愛因斯坦。

師: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生:世界上是沒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須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師:回答得很好。但是這個道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看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是怎樣從天才變成常人的。

二、構建和諧平等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個平等對話,不僅是師生之間的,還有生生之間,還有師、生分別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一節語文課,可以從多方面進行設計,但語文課的精彩卻是無法預設的,教師只有在自己熟悉文本,並且引導學生認真解讀文本之後,才能可能真正形成充滿活力的課堂,語文課的精彩也就有可能不期而遇。比如在作者介紹時,學生突然冒出一句“王安石當了宰相,就去變法了,好像還和司馬光有仇”,引發同學們大笑,老師也因勢利導,笑着問:有什麼仇呢?可學生卻回答不出來,眼看就要冷場了,老師即刻接上:“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同學們課後可以自己去查找資料,也可以去請教歷史老師。”這樣就把一個已經“死”掉的問題變成了課後探究的問題,讓學生延續對本問題的思考。由於整節課老師都能注意到引導、鼓勵與交流,使得學生在課堂上異常“放縱”,到了原本感覺有可能“冷場”的“複述故事,分析課文”環節,也精彩連連,笑聲不斷,學生的臉上的表情始終輕鬆而愉悦。

[附二]

五、 複述故事,分析課文

師:那好。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把這篇文章給複述一篇。誰?

生上台複述(內容略)

師:你們説他複述得怎麼樣?

生:很流利,聲音也比較大。

生:能有自己的創造,比如講方仲永寫詩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動。

生:還很有表情,講少年方仲永寫詩快的時候,他的臉上還露出一種得意的樣子,看了很想笑。

生:條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發展經歷的幾個階段都講得很清楚。

師:複述的同學複述得很好,同學們的點評也很到位。你剛才講到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那到底經歷了幾個階段呢?你能概括嗎?其他同學也都認真想想。

生:我認為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寫他小時候寫詩的天才?

師:你用了“天才”一詞?為什麼?

生:因為他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書寫工具,就能寫詩。

師:如果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他的才能,你認為應該用哪一個呢?

生:“書”

其他同學反對:應該是“即”

師:為什麼?

生:“即”説明他寫得很快,連想都不要想。

師:文中還有類似的表達,找出來。

生:“指物作詩立就”的“立”。

師:對。從這兩個字,我們確實可以看出小時候的仲永是一個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個階段是寫他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師: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一句話?

生:“不能稱前時之聞”

師:好。那第三個階段呢?

生:第三個階段是他二十歲時,已經和平常的人沒有什麼兩樣了。

師:證據?

生:“泯然眾人矣”

師:“泯”是什麼意思?

生:消失。

師:這裏指什麼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師:方仲永少年時能“指物作詩立就”,長大後“不能稱前時之聞”,到他成年時竟然“泯然眾人矣”。造成這種悲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生齊答:“不使學”

師:為什麼“不使學”

生:“父利其然也”

師:這説明方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生:是一個很愚昧的人。

師: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師:對。讀了方仲永的故事後,大家都會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傷。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時間在1分鐘左右。誰帶一個頭?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後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大家笑)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大家笑)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説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後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後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並不很聰明,像大發明家愛迪生……

師:同學們都談得非常好。課後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補充,寫到練筆本上。

讓學生愉快地學生語文,感受語文的內涵,體驗語文的魅力,或許就是我終身所追求的真正語文吧。

三、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在第一個環節“導入新課”中,引導同學們去積累“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事例;在“介紹作者”這個環節中,又與大家一起重温了王安石的名篇名句;在“字詞積累”環節,當學生在解釋“賓客”一詞時,提到了:這和“不恥下問”的“恥”是同一種用法。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讚賞:

[附三]

師(帶頭鼓掌):很好,我們讀書就是要學會舉一反三,要學會積累,要學會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知識,按孔子的話來講叫做……

(學生齊答)“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知識化成自己的能力。這篇課文還有很多類似的用法,看哪個組的同學找得又多又準。

學生討論,查找。

生:我們認為還有“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屬於這一種用法。

師:好。你們小組一口氣就説出了三個,其它同學就沒有機會了。同學們回去後把這些內容抄到積累本中,牢牢記住。還有問題嗎?

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並能做到舉一反三。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經過合作交流又總結出了“之”字的幾種基本用法,真正地將文言文教學落到實處。

[附四]

生:我們對文中出現的幾個“之”理解得不是很準確,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師(笑):你們把問題直接拋給了我,是對其他同學的不信任吧。其實我已經給同學們概括了“之”的四種基本用法,你能想出來嗎?

生:(尷尬地搖頭)

師:有誰能幫助他們嗎?

生:一種是代詞;一種是助詞,翻譯成“的”;還有一種是動詞,譯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種的,就不翻譯。

師:“之”的用法很複雜,但上面的四種用法已經足夠解決這篇文章遇到的問題。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師,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詞,代替書寫工具……

師:對。讀書就要善於動腦筋,要學會積累,學會分類記憶。只要同學們能做學習的有心人,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詞方面還有什麼問題嗎?

教學感受:

這是一節普通的語文課,但通過這節課的分析,也讓我明白了:首先,語文課一定要上出語文味,不能“用浮躁的活躍讓學生習慣膚淺”,而是“用思維與精神的歷險使學生走向博大”,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其次,要儘可能地相信學生,依賴學生,鼓勵學生,只有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要擔當好課堂教學組織者和引導者這一角色,而不能越俎代庖。第三,語文教師還要成為文本作者的“知音”,而這僅靠教學用書是遠遠不夠的,而應如古人所説“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要多讀古今優秀詩文。教師自身積澱厚了,識理多了,視野寬了,立足點高了,語文教學才能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教後反思:

文言文教學,要讓學生和文章對話。學習文言文究竟讓學生學什麼?是單純地讓學生學習一些文言知識呢,還是讓學生學習、吸取思想精華和優秀文化呢?我認為,後者的價值要比前者大得多。眾所周知,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多少年來,文言文的閲讀教學的效率一直不高。究其原因,是走了兩個極端:一個是教師逐字逐句講解的極端,一個是學生用主要精力做習題的極端。教師大都喜歡上文言文,因為上文言文可以大講特講。一處不講,學生便一處不懂,教師豈能放心?不可否認,有些教師講字、詞句,講得頭頭是道,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但是,這種口傳耳受,學生只有聽的份。那些零碎的知識只能使學生了解文章裏的一點一滴,卻不能使學生感知文章裏的潮起潮落,更不能使學生心動神搖。學生喜歡做習題,是為求得分數,不是為求得“營養”。所以,他們全不管文章的筋肉血脈。上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是受了考試的負面影響,即圈劃ABCD。學生在做習題的時候,即使是懵懂地蒙對了,得了分,也是毫無意義的。這種只取文章“骨骼”,拋棄文章“血肉”的做法,只能使語文變成面目可憎的骷髏。

那麼,怎麼解決這兩個極端呢?根本的方法是:加強誦讀;加強對話。誦讀其實是古人早就指出來的一條正確道路。古人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課文裏的選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都需要反覆誦讀,牢記在心的。只要學生反覆誦讀了,他們總會對文章的某一方面有感受的。但是,誦讀之後,還需要進行對話。只有對話,才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那些對話是學生自己的閲讀感受,最直接,最真實,最動人,也最有價值。

在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時,我讓學生給仲永下評語,就是想讓學生和仲永進行對話。由於學生的閲讀角色發生了轉換,他們成了仲永的老師,讀書就格外小心了。也許他們對某一個字的意思或者用法還沒搞明白,但那並不妨礙他們和仲永的對話。他們和仲永的對話過程,不就是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的過程嗎?不就是他們吸取營養,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嗎?這不比單純記住一字一詞有意義得多嗎?

《傷仲永》教學案例3

《傷仲永》教學案例分析

《傷仲永》是一篇借事説理,很有説服力的文言文。文章借事説理,以方仲永天資過人到泯然眾人的實例説明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言簡意深,説理嚴謹。怎樣使學生讀懂並喜歡這篇課文。我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想學,樂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上好這篇文章的關鍵。我由學生喜歡的話題導入。話題:什麼是天才?學生回答熱烈,紛紛説出自己心目中的天才。天才一定會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嗎?學生思考後回答,不一定。師:“天才來自勤奮”“聰明在於積累”,現在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文,通過學習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天才也是需要後天的學習的。

二、閲讀實踐,理解內容。

閲讀是學習一篇課文的基礎。《傷仲永》是一篇文言文,正確流利地朗讀這篇課文是學習的第一步。我先放錄音,讓學生聽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給生字詞注音,注意朗讀的節奏,句子的停頓。接着,由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教師利用學生朗讀課文的時間,把生字詞寫在黑板上,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

三、學習文言詞語,疏通文意。

學習文言文只讀不理解一場空。我要求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學習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並將不懂之處標出來,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接下來,學生討論解決疑難問題。把自主學習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提出,由同學討論解決。學生不能解決的老師引導學生解決。直到能疏通文意,理解內容。這一環節重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學習探究,理解言語文意。

疏通了文意,並不等於理解了課文。還要進一步閲讀理解文章的內涵。我設計如下的思考題:

(1)什麼事例可以證明方仲永天資聰明?(五歲時連書寫工具都不認識,卻能寫出既有文采又有道理的四句詩,從此指物作詩立就。)

(2)面對仲永聰明的天資,他父親和同縣的人各有什麼不同的反應?(同縣的人對此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把他父親當作賓客一樣對待,有的還出錢請他作詩。他的父親天天帶着他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3)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第三階段,七年以後,泯然眾人矣。)

(4)方仲永才能變化的原因是什麼?(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其受於人者不至)

(5)怎樣認識“受之人”與“受之天”的關係?((“受之人”更為重要,後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至關重要。)

(6)方仲永的故事給你什麼啟示?(後天教育對人的成才起重要作用。即使你是一個天才,如果後天不努力、不學習,天才也會變庸才的。)

學生閲讀思考回答,教師引導學生,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方仲永才能變化的原因,並從中汲取教訓。經過學生的探究、思考,學生才能真正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才是讀懂課文。

五、總結,歸納。

學習的重要在於總結所學的知識。我引導學生從兩方面總結。一是內容,本文分兩部分,前面敍事,後面説理。敍事部分寫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最終“泯然眾人”。説理部分則表明作者的觀點,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由於“受之人者不至”強調了後天學習的重要性。二是方法的歸納,文章在敍事的基礎上説理,易於讓人接受,具有説服力。

六、熟讀、背誦課文。

學習文言文重在詞語、句子的積累。這篇文章的語言十分精當,言簡意深,所以要注意引導學生熟讀背誦積累語句,為寫作積累語言。

文言文教學閲讀文本是教學的根本。一篇文章能夠讀進去,讀明白,才談得上獨特的感受和體會,引導學生讀進課文,挖掘文本中豐富、深厚的資源,在此基礎上再輔以各種有效的活動,讓學生髮散思維,學習才能有所獲、有所得。

《傷仲永》教學案例4

《傷仲永》案例、感悟及評析

教前聚焦:《傷仲永》重在一“傷”字。這一點,學生容易掌握。可是,它背後的含義,學生就不容易掌握了。幫助學生抓住它背後的含義,是學習本文的任務之一。“傷”字背後的含義是傷什麼呢?要讓學生思考。教學要讓學生明白,文章借仲永而擴及古今一切放棄學習的人,其意在警醒。沈德潛在《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三十中評曰:“勸學之語,婉轉切至。傷仲永,不獨為仲永也。聰明弟子,宜懸為座右銘”學生通過學習此文,能感悟到此理,才是一大收穫。

課堂一隅:給仲永下評語

師:説説對仲永的評價。

生:仲永是個很聰明的神童。

生:仲永是個毫無成就的庸人。

生:仲永是個可憐的犧牲品。

師:仲永的故事的確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同學們的評價見仁見智,不過,太簡單了。請同學們做仲永的老師,根據他的表現,給他下一段評語,怎麼樣?

師:下評語要結合仲永的實際情況,觀點要明確,內容要有意義,語言要準確,要簡要。請同學們拿出筆,先把評語寫在紙上,看誰寫得最棒。

生:仲永,你五歲“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很聰明,是個神童。可是,你不該年紀輕輕就把學習拋在腦後啊!你最終成了“泯然眾人”,原因就是你放棄了學習。人非生而知之,不學習就沒有真正的知識。學習對每個人來説都是極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學到老”這句格言吧,請記住,人的聰明來自學習。

師:下得好!

生:刀不磨要生鏽,人不學習要落後。仲永,希望你牢記這條真理。雖然你落後了,別灰心,振作起來,努力學習,迎頭趕上去,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你。

生:仲永,你從一個智力超羣的神童變成了碌碌無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沒有成功。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你沒有正確的學習觀。你對學習缺乏理想,缺乏熱情,缺乏毅力。你雖然“指物作詩立就”,可你成天跟着你的父親寫詩賣錢,這是缺乏理想;你不堅持學習,熱衷於“環謁於邑人”,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沒有理想的人永遠不會成功,沒有毅力的人永遠不會成功。

生:仲永,你的最大錯誤就是你把自己當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奮,就是珍惜時間努力學習。魯迅先生説“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歲,只要你珍惜時間,發奮學習,就能成為真正的天才。

師:同學們的評語下得很全面。有鼓勵的,有批評的,有介紹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從仲永身上,同學們能得出什麼結論呢?

生:任何人,不論其智商多麼高,只要不學習,就會像仲永那樣變成庸人。

師:那麼,王安石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不是單單為了傷仲永一個人呢?

生:不是。是傷像仲永那樣只靠天賦而放棄學習的人。

師:對。仲永的悲劇在於他放棄了學習。是誰造成了他的悲劇呢?

生:是他的父親。

生:是他那個只知道賺錢,利慾薰心的父親。

生:是他不懂教育的老爸剝奪了仲永受教育的權利,“不使學”,不讓他學習。

師:仲永的父親不懂教育的重要性,扼殺了人才。同學們想對仲永的父親説點什麼嗎?那就把它寫下來吧。當堂完成。(板書:給仲永父親的一封信)

教後拾零:文言文教學,要讓學生和文章對話。學習文言文究竟讓學生學什麼?是單純地讓學生學習一些文言知識呢,還是讓學生學習、吸取思想精華和優秀文化呢?我認為,後者的價值要比前者大得多。眾所周知,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多少年來,文言文的閲讀教學的效率一直不高。究其原因,是走了兩個極端:一個是教師逐字逐句講解的極端,一個是學生用主要精力做習題的極端。教師大都喜歡上文言文,因為上文言文可以大講特講。一處不講,學生便一處不懂,教師豈能放心?不可否認,有些教師講字、詞句,講得頭頭是道,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但是,這種口傳耳受,學生只有聽的份。那些零碎的知識只能使學生了解文章裏的一點一滴,卻不能使學生感知文章裏的潮起潮落,更不能使學生心動神搖。學生喜歡做習題,是為求得分數,不是為求得“營養”。所以,他們全不管文章的筋肉血脈。上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是受了考試的負面影響,即圈劃ABCD。學生在做習題的時候,即使是懵懂地蒙對了,得了分,也是毫無意義的。這種只取文章“骨骼”,拋棄文章“血肉”的做法,只能使語文變成面目可憎的骷髏。

那麼,怎麼解決這兩個極端呢?根本的方法是:加強誦讀;加強對話。誦讀其實是古人早就指出來的一條正確道路。古人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課文裏的選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都需要反覆誦讀,牢記在心的。只要學生反覆誦讀了,他們總會對文章的某一方面有感受的。但是,誦讀之後,還需要進行對話。只有對話,才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那些對話是學生自己的閲讀感受,最直接,最真實,最動人,也最有價值。

在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時,我讓學生給仲永下評語,就是想讓學生和仲永進行對話。由於學生的閲讀角色發生了轉換,他們成了仲永的老師,讀書就格外小心了。也許他們對某一個字的意思或者用法還沒搞明白,但那並不妨礙他們和仲永的對話。他們和仲永的對話過程,不就是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的過程嗎?不就是他們吸取營養,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嗎?這不比單純記住一字一詞有意義得多嗎?

(國中的文言文教學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是讓學生掌握正確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養成閲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所以字、詞的積累還是很重要的,不是不要落實,關鍵是方法。)

《傷仲永》教學案例5

傷仲永(人教版七年級必修教學案例)

大學聯考語文二輪專題複習課件及試題分類彙編下載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語文教案 → 教學案例 手機版

教育目標: 

1、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加強文言文的朗讀訓練,注意朗讀的節奏

2、過程和方法:指導學生準確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讀懂故事,並能複述故事,感悟故事。通過充分的活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問題,積累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準確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故事所藴含的道理,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天資和後天學習的關係。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到'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1抓住本文借事説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係,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整體感知課文

一、導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年輕時候,文章寫得十分出色,唐宋八大家之一,得到歐陽修的讚賞。王安石二十歲中進士,當官之後積極推行變法,後來新法被廢,王安石憂憤成疾,第二年病逝。

我們還學過他的詩歌《京口瓜洲》。

《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王安石採用隨筆的形式寫的一篇文章,這種文章往往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 那麼,作者在《傷仲永》中敍述了一件什麼樣的事,闡明瞭一個什麼樣的觀點呢?這個問題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再見分曉。

三、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範讀或放錄音,學生在聽的過程中:a.劃出生字詞,b.注意句子的停頓,並用鉛筆在課文中作出標記。C、作者的感情。(哀傷,惋惜)

注意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扳(pān)、環謁(yè)、稱(chèn)、泯(mǐn)

即書詩四句    今夫不受之天

結合課後練習二劃分朗讀節奏。(停頓要保持詞語和短語的完整性。)

第二遍,學生自由誦讀,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

第三遍,學生齊讀。(找準停頓、拿準語調 、讀出語氣)

四、積累實詞

分組討論,解決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的字詞句等問題,疏通文意,準備複述。如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一會兒可以請求幫助。

實詞分析注意:詞性改變看語境 ,一詞多義要比較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環謁邑人: (“扳”同“攀”,牽,引。)

賢於材人遠矣:   (“材”同“才”,才能。)

2、特殊句式:

不使學  省略句。省略了“使”的賓語,應為“不使之學”,“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令作詩  省略句。省略了“令”的賓語,應為“令其作詩”,“其”指代方仲永。

3、一字多義

其:①並自為其名  自己的,代詞。②父利其然也  這樣   ③稍稍賓客其父  他的,代詞。

④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它的,指詩,代詞。⑤其詩以養父母   他的,指仲永,代詞。     

之:①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②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③餘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學”、“環謁於邑人”,代詞。 

④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⑤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於:①環謁於邑人:到,介詞。  ②於舅家見之:在,介詞。 

③賢於材人遠矣:比,介詞。 ④受於人者不至:被,介詞

4、詞類活用 

①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五、翻譯全文

六、作業

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分析拓展

一、導入新課

齊背課文

二、分析課文

那麼,這篇文章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請大家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本文講述了天資聰穎的方仲永,由於其父不使學,最終變成了一個平庸的人。 

那麼,我們來看看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變化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原文怎麼説他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書詩四句”“自為其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作者不惜筆力盡寫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有何用意? 

為後文寫他的退化作鋪墊,在作品中詳寫的地方往往是藴含主題的地方。 

第二個階段是少年時期,才思下滑,名實難副。  “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個階段是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  “泯然眾人矣”。 

由一個天才淪為一個庸才不能説不是一個悲劇,那麼,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是什麼呢? 

大家再看看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麼呢?  “受於人者不至”。 

這顯然是作者的觀點,作者想強調的是什麼呢? 後天的教育很重要。 

一個人不管他的天資有多好,離開了後天的教育,後天的學習,都將是一事無成。 

方仲才能的變化 ————————  原因 

   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詳) 

三個階段         少年時期,才思下滑,名實難副(略) 不使學 

   青年時期。才思平庸,泯然眾人(略) 受於人者不至 

作者敍述了一件什麼樣的事,闡明瞭一個什麼樣的觀點?請同學們用兩個句子概括文章的內容。 

本文敍述了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故事,告訴人們後天教育對成才很重要。 

三、深化理解 

方仲永 —— 天才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其他人 —— 普通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我們已經明白了作者寫這篇文章是在告訴我們後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讓我們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還怕不夠,還要煞費苦心地拿我們常人的資質去和仲永的資質作比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後天的教育,那麼你連仲永結局都不如的結論。多麼觸目驚心!我們能不接受教育麼! 

針對方仲永的悲劇,體會作者的意圖,你現在最想説的是什麼呢?請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鐘左右的發言。 

我沒有方仲永的天賦,只是一個普通孩子,但我會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終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真為方仲永難過,我慶幸自己沒有他那樣的父親,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機會,我也不笨,加上勤奮努力,怎麼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四、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借事説理。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説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後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後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敍,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於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五、小結本課 

看來同學們的想法還真不少呢。我覺得剛才討論的挺好,對課文理解很到位。大家從神童方仲永的悲劇,認識到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自覺性,這一點可喜可賀。還有一點也很難能可貴,那就是同學們也講出了自己的心裏話,講出了自己的心聲,表達了自己的期盼。最後我衷心地希望我們所有同學的父母,所有同學的老師能夠給我們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讓我們健康的成長,成才。

六、作業

1、小練筆《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200字左右。

七、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方仲永才能的變化 ————————  原因 

   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詳) 

三個階段         少年時期,才思下滑,名實難副(略) 不使學 

   青年時期。才思平庸,泯然眾人(略) 受於人者不至 

             後天教育對成才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