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語文必修五課內作文素材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18W

高中語文必修五課內作文素材

高中語文必修五課內作文素材

1.《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水滸傳》一書傳達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義”:忠肝義膽。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在《原道》一文的開頭就説:“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為義”(博愛就叫仁,有效地實行仁就是義)。只涉及到個別人或少數人的較小範圍的,或較低層次的,可以稱之為小義;關係到國家、民族、全局的,可以稱之為大義。志士仁人的大義凜然,烈士的慷慨就義,以及見義勇為,奮然起義,當屬大義。根據特點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俠義、道義、忠義等等。歸根結底,義就是利他,利人,利民,利國,利人類,利地球。決不做害羣之馬,決不嫁禍於人,決不損人利己,決不見利忘義。

【角度點撥】忠義 中國之忍

2.《裝在套子裏的人》

守舊的別里科夫最終在變革的恐懼中死去了。是變革,還是守舊?是生存,還是死亡?這是我們生活中經常面對的問題。急流險灘,不進則退,在這樣的大環境中,過於循規蹈矩,常常固步自封,遲早會被淘汰。變革的痛苦是劇烈的,卻也是痛並快樂着的;唯有勇敢走出陳局,大刀闊斧地破舊立新,才能打開新的局面,獲得涅槃重生!

他只要出門,哪怕天氣很好,也總要穿上套鞋,帶着雨傘,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的傘裝在套子裏,懷錶裝在灰色的鹿皮套子裏,有時他掏出小折刀削鉛筆,那把刀也裝在一個小套子裏。就是他的臉似乎也裝在套子裏,因為他總是把臉藏在豎起的衣領裏。他戴墨鏡,穿絨衣,耳朵裏塞着棉花,每當他坐上出租馬車,一定吩咐車伕支起車篷。總而言之,這個人永遠有一種難以剋制的願望──把自己包在殼裏,給自己做一個所謂的套子,使他可以與世隔絕,不受外界的影響。

【角度點撥】守舊與變革 自我調整 心靈的健康

3.《邊城》

《邊城》展現給我們的是一種“優美、健康、自然”的人性之美。這種美麗不是披着華麗的外衣,而是藴藏着淳樸的靈魂:勤勞、善良、正直、勇敢而又淳樸的品德是美,不講等級、不講功利、平等相處、和諧和睦的人際關係是美,淳樸的鄉風民俗、醇厚的人性旨趣、真摯的人情關懷也是美。美在自然中,更在人性中!

【角度點撥】自然之美 人性的純美

4.《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讀來並不能給人一種輕鬆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後是一種憂愁和沉重。陶淵明本質上不是一個只喜歡遊山玩水而不關心時事的純隱士,雖然他説“性本愛丘山”,但他的骨子裏是想有益於社會的。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時説:“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衞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着他並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題未定草》)透過“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這些憤激之語,我們感到了沉重。

【角度點撥】心靈的選擇 自由

5.《滕王閣序》

《滕王閣序》作為一篇贈序文,借登高之會感懷時事,慨歎身世,是富於時代精神和個人特點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雖連遭挫折,不免產生人生無常、命運多變的怨歎,但我們在文中更多地體驗到的卻是作者渴望濟世的抱負和自強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織,這正是文章的動人之處。作為一篇優秀的駢文,作者調動了對偶、用典等藝術手段,在精美嚴整的形式之中,表現了自然變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寫部分,文筆瑰麗,手法多樣,以或濃或淡、或俯或仰、時遠時近、有聲有色的畫面,把秋日風光描繪得神采飛動,令人擊節歎賞。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聯,動靜相映,意境雄渾,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角度點撥】自強 人生的追求

6.《逍遙遊》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第一篇,莊子用超常的想像力和對比手法,表達了人應當不受任何束縛,自由自在地活動的思想。這實際上反映了莊子要求超越時間和空間,擺脱客觀現實的影響和制約,忘掉一切,在主觀幻想中實現“逍遙”的人生觀。《逍遙遊》很能代表莊子的哲學思想,同時也體現出其散文的文學風格和成就。魯迅先生説: “(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角度點撥】自由之美

7.《陳情表》

《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影響深遠。不事雕琢,不以構思奇妙見長,但感情真摯樸實,鋪敍委婉曲折,抒情誠摯深沉,敍事具體感人。雖造語平實,但詞意懇切,發自肺腑,兼之行文簡練暢達,因而歷久不衰,光彩照人。文中的一些詞句如“急於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等,直至今天人們還經常引用。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牀蓐(rù),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角度點撥】反哺 親情與事業

8.《咬文嚼字》

韓愈與賈島留下了“推與敲”的千古佳話,啟示我們在文學上要“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聯繫。我們在閲讀中,要細細品味語言,然後在其基礎上品味語言背後的思想感情。在寫作中,時時要咬文嚼字,推敲語言,從根本上調整思想感情,從而使語言與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達到最佳。福樓拜曾對他的學生莫泊桑説:“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麼,真正能夠表現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其他類似的卻很多。而你必須把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動詞、唯一的形容詞找出來。”總之,在文學語言的運用上,都不能離開這一條:精心錘鍊,細細品味,從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角度點撥】文字的魅力

9.《説“木葉”》、《談中國詩》

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裏,風雅頌是詩,古樂府是詩;三閭大夫的狂放是詩,詩仙太白的神遊是詩;大江東去是詩,把酒臨風也是詩。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我們的驕傲,也是我們提高個人素養的香茗。讓我們從名利場中走出來吧,讓我們放鬆一下繃緊的神經和勞碌的身心吧,靜靜地坐下來傾聽詩,品味詩,吟唱詩,在霞光滿天的早晨,在小雨淅瀝的黃昏,在白雪皚皚的冬季……愛詩,其實是在愛着我們的生活。

【角度點撥】詩意的棲居

10.《中國建築的特徵》

樑思成曾就保護北京城牆奔走呼籲,因此遭到不公正對待。樑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覆表達的思想是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他呼籲:“中國建築的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國一族之建築是反鑑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他滿懷憂患意識地提醒後人:“一個東方古國的城市,在建築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的代表為我們文化衰落消失的現象。”(《中國建築史》)我們通過品讀這篇小論文,研究透視其中一些關鍵語詞所傳遞的信息,感受樑思成強烈的民族情懷和高尚的審美境界。

【角度點撥】建築與審美 文化的碰撞

11.《宇宙的未來》

霍金被診斷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後,醫生告訴霍金他最多隻能活兩年。在經歷了一段短暫的失望和沮喪後,霍金又開始了他的宇宙學研究。霍金後來在相對論、“大爆炸”和黑洞等領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被確診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於宇宙起源的理論研究,仍在為大統一理論而耕耘不已。霍金現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這也是牛頓爵士曾擔任過的職位。 【角度點撥】睿智和堅強

高中語文必修一課內作文素材

第一課《沁園春•長沙》

素材

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一掃古人筆下的秋景大多肅殺、感傷的情調。詞人筆下的秋景蓬勃向上,充滿生命活力。面對如此壯麗寥廓的景象,詞人不僅表現出心繫天下的博大胸襟,也表現出蔑視官僚、軍閥,改造舊世界的凌雲壯志。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彰顯的是青年毛澤東面對風雲變幻的動盪時局而生髮的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户侯”表現的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青年一代意氣風發、敢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關注時局,關心國事,應當是每一個時代的有志青年義不容辭的責任。

適用話題

“青春”“理想”“志向”“責任”等。

第二課《詩兩首》

素材一

在這悠長狹窄又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力。

“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地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懷着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夢境中的姑娘,她的離開也粉碎了夢境。然而“我”仍然彷徨在這雨巷中,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

適用話題

“追求”“理想”“迷茫”等。

素材二

徐志摩曾滿懷深情地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的自然風光滋潤着他的心靈,一次次給他帶來了欣喜和歡悦,同時也一次次地撫平他心頭的創傷,盪滌他的“苦痛,煩悶,拘束,枯燥”,所以他以至美至純的詩句寫出《再別康橋》,表達自己對未被世俗沾染的自然之境的嚮往與守護,也表達了他對美麗回憶的珍重。

適用話題

“守護心中的美好”“詩意的生活”“親近自然”“回憶”等。

第八課《小狗包

第三課《大堰河——我的保姆》

素材

艾青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他一出生,就被算命先生算出“克父克母”,於是被寄養在一户農民家中。是一位勤勞善良的農家婦女,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他,用不是母愛勝似母愛的感情滋潤了他,用生活的信念和堅忍的意志感染了他,用苦難的命運和人生的悲劇教育了他。從此,他的血脈裏便流淌着勞動人民的血液。大堰河死後,艾青在1953年和1973年兩次回鄉時,都特意前往她的墓地進行祭掃。

適用話題

“大愛”“感恩”“孝道”“美德”“銘記”“母愛”等。

必修一人教第二單元課內素材

第四課《燭之武退秦師》

素材

秦、晉兵臨城下,鄭國危如累卵。勇於自責的鄭伯採納了佚之狐的建議,派燭之武前去説服秦伯退兵。國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不計前嫌,孤身一人“夜縋而出”,奔赴敵營。強秦帳內,他不卑不亢,堅定無畏,字字珠璣,終於以機智善辯的外交口才,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説服了秦伯,化干戈為玉帛。燭之武的身影,在歷史的這一刻變得高大起來,千百年來一直閃耀着熠熠奪目的光芒。

適用話題

“愛國”“個人與國家”“口才與成功”“勇於自責”“慧眼識才”等。

第五課《荊軻刺秦王》

素材

荊軻刺秦王是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英勇無畏的荊軻揹負着燕太子丹的期盼進入強大的秦國,他明知成功的機會渺茫,但仍在易水邊訣別眾人。在秦國的朝堂之上,他機智英勇,雖最終失敗,卻名傳千古。有人讚揚他,有人同情他,也有人認為他違背了歷史的潮流,註定要失敗。

適用話題

“人生的選擇”“不畏強權”“認清歷史”“命運與時代”“性格決定命運”等。

第六課《鴻門宴》

素材

項羽攻入函谷關後,擁有大軍四十萬,實力強大,士氣正旺,頗為自負。然而在項伯的勸説下,項羽放棄了攻打劉邦的計劃。

鴻門宴上,劉邦卑辭“謝罪”,曲意逢迎,使項羽的虛榮心和尊嚴得到大大的滿足。樊噲勇闖軍帳,為救劉邦而不顧個人安危,面對項羽也能毫無畏懼地加以斥責。項羽卻對樊噲不畏生死的英雄氣概十分讚賞,生出惺惺相惜之情,對樊噲的無禮行為不加怪罪,反而賜酒肉、賜座。劉邦隱藏了自己“欲王關中”的真實的政治意圖,卻推託是小人的“細説”而致使劉項不和,項羽便非常坦率地説出告密者是劉邦手下的曹無傷。項羽出於“不忍”之心和自得之意,錯失了一次殺死劉邦的絕好機會。鴻門宴成為項羽、劉邦歷史命運的轉折點。

適用話題

“信任”“自負”“優柔寡斷”“審時度勢”“機智”“善於採納別人的意見”等。

必修一人教第三單元課內素材

第七課《記念劉和珍君》

素材一

魯迅先生用他冰冷的筆觸寫道:“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作為中國人,我們是否意識到,在有些方面——封建迷信、兇殘粗野、陰暗忌妒、無知健忘等——我們是否做過或正在做着令人扼腕的蠢事?這句話可以讓我們以真誠的心態反省自己。

適用話題

“自省”“醜陋的中國人”“勇於解剖自我”“對惡習敢於説‘不’”等。

素材二

魯迅先生説:“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中國自古以來的美學是信奉“天地有大美而無言”的,由此有了“沉默是金”的人生箴言。於是,社會上“昏睡”的人固然“沉默”;“較為清醒”的人在現實的折磨中,也選擇了“沉默”。還有另一種沉默,那就是路見不平就裝作沒看見,繞着道走。這種“明哲保身”的沉默其實比不開口的抗爭更加可怕。不開口的抗爭還隱伏着爆發的可能性,而這種沉默則是對不公的一種默認。所以,我們要正確對待“沉默”,深入反思社會上“選擇沉默”現象的實質。

適用話題

①正確對待“沉默”;②“沉默”真的是“金”嗎?③選擇;④喚醒等。

第八課《小狗包弟》

素材一

在““””中,人人自危,夫妻背叛、親人反目、朋友互相出賣的事不勝枚舉,人的價值觀被顛覆,尊嚴被踐踏,在善與惡、美與醜之間,人的表現卻遜色於一條小狗,巴金的歉疚和懺悔,讓我們看到了““””對人性的扭曲,以及巴金敢於解剖自己的勇氣。巴金説:“不能保護一條小狗,我感到羞恥;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諒自己!”《小狗包弟》讓我們看到一位傑出作家對社會、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和勇於講真話的率真品格。

適用話題

“説真話”“良知”“個人與社會”“責任”“懺悔”“自我解剖”等。

第八課《小狗包

第九課《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素材一

1891年梁啟超就讀於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説並由此走上改革維新的道路,世人合稱“康梁”。梁啟超頗有主見,對康有為並不完全唯命是從,康有為對他很惱火。梁啟超違揹他的意願,暗中與孫中山協商合作方案,事雖未成,卻令康有為耿耿於懷。面對康有為違背歷史發展潮流,追隨張勛,支持復辟,為宣統帝草擬詔書,梁啟超大義滅親,討伐復辟逆流,拿康有為陪榜。張勛復辟時,他曾當即通電反對,並在電文中批評老師。康有為因此對梁啟超恨之入骨,大罵“樑賊”。梁啟超身為弟子,事後卻依然心繫師門。康有為去世後,他主持喪事,披麻戴孝,失聲痛哭,率清華國學研究院眾多弟子在法源寺開弔三日。

適用話題

“堅持真理” “歷史的選擇”“尊師”“膽識和勇氣”“責任”“得失”等。

必修一人教第四單元課內素材

第十課《短新聞兩篇》

素材一

英國對香港的管治源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當時清朝戰敗後於1842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1860年,清朝於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再次戰敗,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司地方一區割讓給英國。1898年,清朝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新界租借給英國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滿。這三份條約決定了今天香港區域的範圍。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約定自1997年7月1日起,中國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開始對香港地區行使主權。1997年7月1日零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升起,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政府開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適用話題

“落後就要捱打”“莫忘國恥”“國富民強”“愛國”等。

第十一課《包身工》

素材一

她們一般只有十五六歲,她們如同奴隸一樣失去人身自由,每天清早四點鐘起牀由老闆押到做工的地方,晚上排隊回工房。她們不能轉廠,不能請假,經年過着沒有陽光、沒有自由的生活。她們在車間一邊工作,一邊吃冷飯,要領牌子才能上廁所。車間內絮塵飛揚,空氣污濁。老闆只供食宿,她們的工錢都歸老闆所有。工頭稍有不如意,她們便要捱打捱罵。這就是夏衍筆下的包身工的真實的生活。今天,個別企業的個別老闆又何嘗不是把工人當作廉價的機器?如今,夏衍的《包身工》一文問世已經八十年了,仍具有深深的震撼力。

適用話題

“以史為鑑”“生存與尊嚴”“良心”“自由”“工作與生活”等。

第八課《小狗包

第十二課《飛向太空的航程》

素材一

2003年10月16日,楊利偉結束時長約21小時的太空旅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終於成真。首次太空飛行,楊利偉經受了超乎想象的嚴峻考驗。起飛階段,強大的超重負載如泰山壓頂;穿越大氣層時,飛船舷窗外一片令人心悸的火紅。在約21小時的飛天里程中,楊利偉從容鎮定,所有操作動作均準確到位,無一差錯。楊利偉説,這得益於對他的“魔鬼訓練”——在模擬器裏,炎熱的盛夏,要穿上保暖內衣,再穿厚重的航天服,一練就是三四個小時。每次訓練結束,他的體重都要明顯下降。他還被拉到野外進行沙漠生存、寒區生存、水上救生、高空飛行、空中跳傘等極限訓練。為了適應太空飛行失重給身體帶來的影響,在訓練時,航天員要頭部呈負6度躺在牀上堅持20天不動,吃喝拉撒都在這種狀態下進行。

適用話題

“復興”“夢想”“拼搏”“成功”等。

必修一蘇教第一專題課內素材

第一課《沁園春•長沙》

素材

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一掃古人筆下的秋景大多肅殺、感傷的情調。詞人筆下的秋景蓬勃向上,充滿生命活力。面對如此壯麗寥廓的景象,詞人不僅表現出心繫天下的博大胸襟,也表現出蔑視官僚、軍閥,改造舊世界的凌雲壯志。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彰顯的是青年毛澤東面對風雲變幻的動盪時局而生髮的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户侯”表現的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青年一代意氣風發、敢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關注時局,關心國事,應當是每一個時代的有志青年義不容辭的責任。

適用話題

“青春”“理想”“志向”“責任”等。

第二課《相信未來》

素材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相信未來》曾被江青點名批判,卻被朋友及插隊知青輾轉傳抄,廣泛流行於全國,影響深遠。詩人的良知在與殘酷的現實衝突中不負重荷,精神一度處於崩潰的邊緣,但他依然以非凡的毅力生存並寫作着,即使在精神病院裏也未停止創作。

適用話題

“堅定信念” “ 頑強的意志力”“相信未來”等。

第三課《六月,我們看海去》

素材

19歲的潘洗塵在大一時寫就了他的處女作《六月,我們看海去》,當時,改革開放的春風給久錮的心靈尤其是風華正茂的莘莘學子帶來了廣闊的天地,青年人雖然還有着“淡淡的憂傷”,但他們擁有活力、自信、探索的精神,他們“像一台機器迂迴於教室圖書館”,他們和“知識苦戀”,這一切都是為了“看海”去。

適用話題

“探索精神”“青春”“自信”等。

第四課《致橡樹》

素材

舒婷通過這首詩告訴我們,愛情不是一味地依附和奉獻。“橡樹”這個意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首先,“橡樹”是高大威儀的,有魅力,有深度,還有着豐富的內涵。詩人不願要附庸的愛情,不願像趨炎附勢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樹的高枝上沾沾自喜。詩人也不願要奉獻施捨的愛情,不願做整日為綠蔭鳴唱的鳥兒,不願做一相情願的泉源,不願做盲目襯托“橡樹”威儀的險峯。詩人不願在這樣的愛情中迷失自己。愛情需要以人格平等、個性獨立、互相尊重、彼此情投意合為基礎。而有着“紅碩花朵”的木棉顯然體現着具有新的審美氣質的女性人格,“木棉”的意象擯棄了舊式女性纖柔、撫媚的秉性,而充溢着豐盈、剛健的生命氣息,這正與詩人所歌詠的女性獨立自主的人格理想相映襯。

適用話題

“現代愛情觀”“現代女性觀”“人格的獨立自由”“人與人之間的民主平等”等。

第五課《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素材

海子受挫後有意識地自我封閉,他把這種寂寞和孤獨轉移到詩歌創作中去,開闢自己的精神烏托邦,這一點是為常人所不理解的。在他的房間裏,你找不到電視機、錄音機,甚至收音機。他在貧窮、單調與孤獨中寫作,他既不會跳舞、游泳,也不會騎自行車,這是一個真實的海子。他認為,詩就是把自由和寂寞還給人類的東西。在這首詩中他把幸福留給了他人,而自己忍受的是莫名的不可排遣的孤獨和寂寞。這就是海子。海子是一個孤獨的吟唱者,一個內心空靈的詩人,表面上他孤獨,但他通過寫詩,構建着詩歌大廈,獨自品享着寂寞的美麗,他又是一個精神的富足者,永遠沉湎於自己想象中的精神家園。

適用話題

“孤獨寂寞”“物質貧乏”“精神富足”“精神家園”等。

第六課《迴旋舞》

素材

《迴旋舞》是一首給予關於和平、溝通、愛和友誼等美好觀念以一個形象化的表達,或一種想象的表達的詩歌。假如全世界的少男少女都攜起手來,團結起來,沒有膚色、種族、國別的差別,大家共跳一個迴旋舞,那麼世界不就充滿了愛嗎?詩人唱出了全世界人民和睦團結的頌歌,表達了詩人美好的理想和樂觀的情調。

適用話題

“和平”“人類的友愛”“民族間和睦相處”“民族團結”“跨越地域、民族的友誼”等。

第七課《雨巷》

素材

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力。而抒情主人公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地ㄔ亍着。

古語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作為一介文人,戴望舒熱切地關注着時局的發展,他積極地參加各種進步活動。1927年,大革命失敗,革命處於低潮。作者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就是這種心情的真實反映。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先在上海繼續著譯,1938年赴香港,與許地山等人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後曾被捕入獄,受敵摧殘。獄中所作的《獄中題壁》和《我用殘損的手掌》,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適用話題

“精神家園”“人生境界”“愛國”“氣節”“責任”等。

第八課《斷章》

素材

《斷章》中,詩人在形象的畫面裏傳達了他理智思考所獲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詩人情感的詩的經驗:在宇宙乃至整個人生歷程中,一切都是相對的,又都是互相關聯的。

適用話題

“人生哲理”“文學與哲學”“人生歷程”“關聯”等。

必修一蘇教第二專題課內素材

第十課《勸學》(節選)

素材

對於一個追求者來説,僅僅“踮起腳尖”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即使我們踮起腳尖也還有我們夠不着的果實,看不到的風景。早在兩千多年前,荀子就告訴我們:“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所以,在自身努力的同時,也要藉助於外物。

適用話題

“藉助於外物往往能讓理想早日成為現實”“優勢與劣勢”。

第十一課《師説》

素材一

韓愈鍼砭時弊,針對當時“恥學於師”的不良社會風氣,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這既體現了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對長者、權貴等權威的迷信。而“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則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係,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後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揮,為教育理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適用話題

“勇於探索”“敢於懷疑”“大膽創新”“不唯書,不唯上”“敢於向流俗説‘不’”“師生關係”等。

素材二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講的是要勤於向老師請教的必要性。勤於詢問,才能不斷地解決學習與生活中的難題、困惑。但僅僅勤於發問還遠遠不夠,還應該懂得問的訣竅,要抓住問題的重點、關鍵。文中講有些士大夫讓老師教自己的小孩,而自己卻恥於從師,“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捨本逐末,沒有抓住根本,是一種不正確的求學態度。“問”也是一門學問,善於發現問題並敢於質疑的人才能有所建樹。

適用話題

“要勤學善問”“博採眾長者可成大器”“要相互學習”“不能自我滿足”“要相信自己,不必自怨自艾”等。

素材三

《師説》提出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作者在第三段中説:“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些,都提醒我們要多向他人學習,要把自己的心態放平,讓自己“低”下去,虛心,才能容納別人的意見,才能看見別人的長處;不斷向別人學習,才能不斷充實、提高自己。

適用話題

“取長補短”“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發揮潛能”“教學相長”“虛心”等。

第十二課《獲得教養的途徑》

素材

赫爾曼·黑塞認為真正的修養不應當追求功利,而是為了“精神和心靈完善”。讀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途徑,人們在用心研究經典作品之後,便能發現世界、認識社會、完善自我。

適用話題

“塑造心靈”“人格”“教養”“讀書”“經典的力量”等。

必修一蘇教第三專題課內素材

第十三課《想北平》

素材一

老舍去過巴黎,住過倫敦,可痴痴念叨着的,還是北平。老人這一份固執的喜愛,全因了那感情的天平,早已傾向了他從小生長的京城。因而,老舊的城牆是美的,養鳥種花的人們是美的,連那黃包車師傅的吆喝聲,也是那樣的好聽。

點擊下一頁分享更多 高中語文必修一課內作文素材

適用話題

“月是故鄉明”“鄉愁”“故鄉是永遠的精神家園”“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固執的愛”“感情的天平”“因為深愛,所以熾熱”等。

第十四課《我心歸去》

素材一

著名作家韓少功暫居在法國聖·納塞爾市一幢雅靜的別墅裏,面對藍海和綠公園,他卻沒有幸福感。周圍沒有了祖國的語言,沒有了親人的相伴,他深切地認識到故鄉“不是商品,不是旅遊的去處,不是按照一定價格可以向任何顧客出售的往返車票和週末消遣節目。故鄉比任何旅遊景區多了一些東西:你的血、淚,還有汗水”。

適用話題

“月是故鄉明”“故鄉是滋養人生的源泉”等。

素材二

“故鄉意味着我們的付出——它與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才真正懂得古人‘遊子悲故鄉’的情懷——無論這個故鄉烙印在一處還是在多處,在祖國還是在異邦。”

適用話題

“付出才能擁有”“不滅的記憶來自傾情的付出”等。

第八課《小狗包

第十五課《肖邦故園》

素材一

1830年,肖邦到法國首都巴黎,與當時著名的音樂家柏遼茲、李斯特等來往密切。這期間,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方面,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的很多名曲就是在這時寫成的。肖邦在巴黎的歲月,也是他的祖國波蘭遭受沙皇俄國蹂躪的歲月,所以,肖邦這時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對被侵佔的故國家園的懷念,對民族獨立的渴望和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思鄉情,亡國恨,時常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來。當沙俄授予肖邦“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時,他嚴詞拒絕,表現出一個愛國藝術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氣節。

適用話題

“愛國”“音樂的魅力”“人格”“氣節”“逆境與成才”等。

第十六課《前方》

素材一

《前方》揭示了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的悲劇命運,不管你的生活境遇怎樣,不管你是坐在如攝影作品中拍攝的或《圍城》裏所描繪的破爛不堪的汽車上,還是坐在舒適的其他交通工具上,人生都是一場苦旅,並沒有本質區別。家園之思的人文內涵在作者這裏得到了新的發掘:人對家園的眷戀與追尋實際上是對某種精神的追求,是一種近似宗教的皈依感。

其實,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不僅需要物質上的家,更需要精神的家園。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是心靈的寄寓之所,是精神的棲居之地。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會不斷地尋找這種精神家園,但這條道路和人類走向前方的道路都是漫無盡頭的,因此,人們自然會產生一種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們在漫無盡頭的路上,在不斷尋找着精神的家園。

適用話題

“精神追求”“理想與現實”“漂泊與迴歸”“心靈歸宿”等。

第十七課《今生今世的證據》

素材一

劉亮程在最平常、最平凡的農村生活細節中,舒展開自己深沉的生命體驗。他的文字像是被放到一條清澈的小河裏淘洗過一樣,但洗盡鉛華的文字裏又有一種厚重:故鄉是“我”今生今世的證據。“一隻大鳥在夜晚的叫聲”“一棵自己的大榆樹”“一根拴牛的榆木樁”“以清脆嘹亮的鳴叫喚醒人們的大紅公雞”“一條老死窩中的黑狗”“每個午後都照在(已經消失的)門框上的那一縷夕陽”,這些都是作者過去生活的見證。如果“我”不想忘記過去的生活,就需要它們來證明。而一個人要想將他生命的物質痕跡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們會長久地留存在記憶中,成為人的精神財富和思想資源。只有這樣,“家園”才不會廢失。正如作者自己説:“故鄉對於我,它不僅是出生地,還是一個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

適用話題

“鄉村”“精神家園”“生命的證據”等。

必修一蘇教第四專題課內素材

第十八課《江南的冬景》

素材一

《江南的冬景》充滿了“生”的“情趣”:有一種美的姿態,一種活的神氣。以單純簡約的外象,以簡率寫意的文風,表現了晨霜如粉的清晨、風和日暖的午後、煙雨微茫的垂暮、白雪紛飛的夜晚,從而呈現出一種自然簡潔而內斂深沉的生命氣質。這時的郁達夫,似乎生活在太平盛世裏,也似乎過得很愜意很幸福,他就像一位悠閒自得地逍遙在山水之間的名士。但是,此時這位名士的逍遙不過是在現實中受阻之後為自己設計的一個解脱之法罷了。

適用話題

“生活情趣”“情景交融”“悠閒生活”“解脱”“寄情於自然”等。

素材二

文中引用雪萊的詩句“若是冬天來了,春天也總馬上會來”以突出江南冬日的生機勃勃。

這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著名詩篇《西風頌》中的名句,洋溢着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樂觀主義精神,被人們廣為傳誦。

人生路途不是一馬平川,不要總看到成功人士那勝利的喜悦,看不到他們成功背後辛酸的故事,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只能靠努力和汗水來創造。不要遇到一點點挫折就以為進入了冬天,冬天固然寒冷,可是冬天過去了就是百花盛開的春天!只要你心中有陽光,頭頂的烏雲總會散去,即使被打敗一百次,也要站起來一百零一次,要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後!

適用話題

“堅定信念”“成功”“希望”“樂觀”等。

第八課《小狗

第十九課《神的一滴》

素材一

梭羅説:“我寧願把一天中最寶貴的光陰這樣虛擲,我是富有的,雖然與金錢無關,因為我擁有陽光照耀的時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揮霍着它們。”梭羅崇尚的自然是一種原生態的自然,因而他筆下的自然令人身心愉悦,飄蕩着無拘無束的心靈牧歌。與質樸的自然觀相呼應,梭羅運用樸素的語言,保持了文章的柔嫩和新鮮。

適用話題

“生態價值”“生命的意義”等。

第二十課《像山那樣思考》

素材一

我們應該認識到人類不過是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名成員,我們與其他物種都是自然的兒女,我們應該脱離“人類中心論”,承認自然母親有自己的內在價值和權利,人類對她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我們應該拋棄功利之心,把進取的思維隱退到自然的背後,用自然的思維方式解決我們生存面臨的問題。迴歸自然,順應自然,才能與自然和諧共處,否則只能自食苦果。

適用話題

“自然生存法則”“人與自然”“尊重自然規律”等。

第二十一課《始得西山宴遊記》

素材一

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一文中不僅寫出了山水之美,也寫出了人格之美。他在自然景物上寄託了個人的遭遇、感慨、品格,把景物人格化。他以自然山水作為自己品格的一種寫照,表達了一種頑強的戰鬥個性。山水之美與人格之美,在文中相互輝映,相得益彰。

柳宗元被貶永州,故一種抑鬱難遣的感情充斥在他遊西山的過程中,但當他看到“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的壯觀景象時,不禁胸襟為之一暢,鬱情為之一舒。“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為類”則是他的自我比況,是他在困厄不幸的境遇中仍要頑強地表現出自己不甘沉淪的個性,是他恥於與小人為伍的卓然特立的人格寫照。

適用話題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卓然特立”“挫折”等。

第二十二課《赤壁賦》

素材一

凡夫俗子對待得失,無一時不患,無一地不患,而蘇軾卻道“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別人得了,“我”不羨慕,“我”沒有得到,也不遺憾。“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是大自然賜給“我”的無窮寶藏,這就是對生命真諦的詮釋。

適用話題

“生命的真諦”“得與失”“人生的取向”“守住心靈的那一輪明月”等。

素材二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台詩案”被捕入獄,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從“烏台詩案”到流放黃州,蘇軾經歷了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苦悶孤獨。但生性曠達的他改變了人生的方向,開始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脱,在文學上完成人生的追求。

適用話題

“挫折,改變人生”“轉向”“面對逆境”“窮則獨善其身”“永不言敗”等。

必修一粵教第一單元課內素材

第一課《我很重要》

素材一

對生命的思考一直貫穿在畢淑敏的寫作中,她自己説過:“醫生的職業使我看慣了生命更迭,一次次被觸動。在西藏的經歷加強了這種感受:生命本身是特別複雜的過程,人類遭遇挑戰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看待生命。”許多年來,士兵與勝利相比,個人與集體相比,都是“我不重要”的例證。這是一個沉重而僵化的歷史時代在整個民族思想、心理上造成的信條與集體意識。

人類在認識自我上有時有很大的片面性,“我很重要”是對生命的承諾,也是對自身的肯定。正確看待自己的生命,正確看待自己的短處與長處。既看到自己是強與弱的結合體,又看到自己正在成長,正在充實,正在走向成熟,自己已有資格、有能力開闢出一個自己的天地。

適用話題

“自我的重要”“自信”“正視自己”等。

第二課《北大是我美麗青澀的夢》

素材一

當別人都在欣羨於她“大學聯考狀元”的耀眼稱號時,王海桐卻清醒地在問自己:“我是什麼?”面對撲面而來的榮譽與讚賞,她並沒有迷失自我,並沒有沉醉其中,而是更加清醒地認清自己,認識自我,從而發出了“我不是一張平鋪的考卷,我是立體的,有血有肉的”的呼聲。

適用話題

“認識自己”“冷靜客觀”“正確面對榮譽”等。

第八課《小狗包弟

第三課《我的故事以及背後的中國夢》(節選)

素材一

白巖鬆在整個演講過程中一直提到兩個字:夢想。從最初的“不僅僅是我,幾乎很多的中國人並不知道這個夢想,因為當時中國人,每一個個人很難説擁有自己的夢想”,到“夢想這個詞對我來説,依然是一個非常陌生的詞彙,我從來不會去想它”,到最終“中國夢”的“盛開”,展示了夢想對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的重要性。

我們都需要有夢想,只有擁有夢想,才會有前進的動力,才會不斷朝前走。

適用話題

“夢想”“創新”“勇氣”“奮鬥”等。

必修一粵教第二單元課內素材

第四課《“布衣總統”孫中山》

素材一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孫中山早年就胸懷大志,氣魄非凡;後來“愈挫愈勇,百折不撓”,提出並實踐“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終於創立中華民國,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可見,一個人在生活的起點上,選擇了什麼目標,樹立了什麼志向,就決定了他會做出一番什麼樣的事業,有着什麼樣的命運。

適用話題

“自信”“立志”“起點與終點”等。

第五課《華羅庚》

素材一

許多人都聽説過數學大家華羅庚,但是並不是人人都知道,華羅庚在青年時代,是靠艱苦的自學成才的,他開始自學數學時,僅有一本《代數》、一本《幾何》和一本50頁的《微積分》。有志者事竟成,通過刻苦的自學,他在19歲那年,便寫出了一篇震驚數學界的論文,從而受到前輩們的賞識,進入了數學研究的領域。

適用話題

“勤學”“自學成才”“環境與人”等。

第八課《小包弟》

第六課《羅曼·羅蘭》(節選)

素材一

熱情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有了熱情和興趣,才能不懈地努力和執着地追求。法國文豪羅曼·羅蘭在讀高師的時候,一直埋頭於書籍當中,津津有味地研究哲學,如飢似渴地學習歷史和地理……在那時,沒有一個藝術家像他那樣在一切領域具有如此紮實的有系統的實際知識基礎。他在廣泛的涉獵和學習中,大口大口地吞飲着精神世界中所有的清泉。他因此學會觀察事物的深度和廣度。正因如此,他才成長為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和作家,為世人所敬仰。

適用話題

“熱情”“興趣”“執着”等。

第七課《留取丹心照汗青》

素材一

一首慷慨悲壯的《過零丁洋》,一首鏗鏘有力的《正氣歌》。文天祥,用“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愛國情操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凜然正氣,將自己鑄成了一個不朽的生命!他胸懷崇高信念,不為暴力所屈,不為名利所誘,捨身成仁,慷慨就義;其氣節之高尚,雖歷經7個多世紀,卻依然閃耀着璀璨和崇高的華彩,激勵着中華兒女秉持氣節,自尊自強,奮勇向前!

適用話題

“正氣”“氣節”“崇高的人格”等。

第八課《我的迴歸》

素材一

愛因斯坦生活的時代,宗教觀念通過傳統的教育機關灌輸給每一個人,大多數人崇奉的是有定論的宗教觀念。但是,愛因斯坦擺脱了宗教的影響,對所有權威、任何社會環境裏存在的信念持一種懷疑態度,並且這種態度再也沒有離開過他。可以説,這是他成功的前提條件。由此可見,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將扼殺人的創造性;敢於突破限定,勇於懷疑成規,將激發人的潛能。

適用話題

“質疑”“挑戰權威”“掙脱束縛”等。

必修一粵教第三單元課內素材

第九課《荷塘月色》

1948年,為了抗議美國的扶日政策,北京幾所大學的教授們聯名拒絕領取美援麪粉。當時朱自清疾病纏身,生活拮据,但他還是用顫抖的手在宣言上一絲不苟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朱自清最終因貧病交加離開人世,臨終前他還囑咐夫人:“我是在拒絕美援麪粉的文件上籤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麪粉!”他始終保持着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高尚氣節和可貴情操。毛澤東稱讚朱自清是有骨氣的中國人,説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後漢書》裏説:“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禮記》裏説:“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今天,面對社會上的諸多誘惑,我們也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恪守操守,恪守道德底線,不做有辱人格的事情。

適用話題

“談骨氣”“説修養”“論人格”等。

第十課《散文兩篇》

人的一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絢麗的霞光,但也會有“雲翳”。我們都要像冰心那樣輕輕地對自己説:“願你的生命中有夠多的雲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而要造成美麗的黃昏,需要我們做的就是:用心中的陽光將雲翳變成晚霞。

適用話題

“面對災難”“光明與陰影”“痛苦與快樂”等。

第十一課《揀麥穗》

素材一

《揀麥穗》裏農村姑娘揀麥穗時的夢是美好的。扯着花布、買上花線,剪呀、縫呀、繡呀,裝進嫁粧裏,夢想着自己的那位,會不會是在石板路上撐着油紙傘走來的書生,會不會是在高高的城牆外等待跫音再響的男子,會不會是滴滴淚珠落入片片青苔的遊子,又會不會是走在街上,遊於園中的詩人?青春中哪個女子不多情?她們希望的是這麥穗能使她們邂逅一位與其望月不語的伴侶,在小店黃昏燈光下能莞爾一笑的丈夫。她們要用纖細的手構築夢想。

適用話題

“青春”“愛情”“夢想”等。

素材二

賣灶糖的老漢一生是孤獨的、悽慘的,他為生計四處漂泊,去世了也無人關懷,就像是一片落葉,悄悄落在了地上,便永遠被泥土掩埋了。但他的人生也是幸福的,因為他有一顆童真的心,用孩子的眼看這世界,用甜蜜的糖甜蜜了孩子的童年。他就像那掛在樹上的小火柿子,經過風吹雨打,卻仍然傲然挺立在枝頭。他的存在,有一顆温暖的心與之相印;他的離開,有一位孩子為他流淚哀傷。

適用話題

“童真的心”“關愛”“真情”等。

第十二課《我與地壇》

像石門落日那樣活着,即使即將下沉也要將地上的每一個坎坷照得燦爛,生命的最後光輝依然絢爛奪目;像雨燕那樣活着,勇敢迎擊風雨的挑戰;像孩子那樣快樂地活着,在冬雪覆蓋看不到一點生機的時刻,用腳印來講述生命的觸角正在不斷延伸;像巷中的古柏一樣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皆忘,坦蕩自如。地壇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可它那種沉重、博大的歷史滄桑感和喧囂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是誰也不能改變的。它形體可變,可活力永存,它像一位智者,不動聲色地啟示作者從頹廢中振作起來,完成生命質的飛躍。

適用話題

“身殘志堅”“超越苦難”“熱愛生命”等。

第十三課《沙田山居》

一個詩人,一個充滿濃濃情意的遊子,渴望越過那淺淺的海灣。余光中的《沙田山居》,在對那山那海的細膩描繪中,透露出作者對包括地理、歷史、文化在內的整個中國的深深眷戀。其中雖無一個“思念”,但字裏行間卻有着無限的鄉愁,彰顯了一個遊子熱烈的愛國思鄉情懷。

適用話題

“鄉愁”“思念”“愛國”等。

必修一粵教第四單元課內素材

第十四課《詩經兩首》

喜歡《詩經》,是因為它那質樸的文字裏流淌出來的潔淨得沒有任何渣滓的情感,如《靜女》中女主人公的那點“小調皮”,唱出了那個時代男女之間最為純潔的愛情,曾令多少人為之讚歎。諸如此類,沒有轟轟烈烈的事件,沒有優美華麗的辭藻,但就是那些來自先秦民間的最樸素的歌唱和最質樸的情感卻令我們久久地陶醉,一醉就是幾千年!在淳樸的文字裏,我們可以讀到它的睿智、它的多情、它的真摯……讀不盡它的美。

適用話題

“質樸的美”“自然的,就是最美的”“藝術來自生活”等。

第十五課《離騷》(節選)

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他明知正直敢言會招致禍患,卻始終“忍而不能捨也”;他明知自己面臨着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與日月爭光可也”的人格。屈原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成為後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

適用話題

“愛國”“情操”“挫折與成功”等。

第十六課《孔雀東南飛》(並序)

魯迅説“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孔雀東南飛(並序)》講述了劉蘭芝、焦仲卿極富感染力的愛情悲劇,最後兩人幻化成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雙飛鳥”……這對追求愛情幸福的男女主人公,以他們的真情與勇敢緊緊地將讀者的心絃扣住,不僅讓人欣賞“有價值的東西”的美,還讓人忍受愛情這“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的痛苦,從美與悲的結合處體會到文學藝術的最美!儘管我們內心會有遺憾,儘管我們內心會有憤恨,然而,透過文學本身,我們不是會衷心地祝福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嗎?

適用話題

“追求”“悲劇美”“自尊”等。

第十七課《漢魏晉詩三首》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他毅然辭官,歸隱田園。閒暇時,他以清泉沏菊花茶,細細品味;農忙時,他與菊花相伴相依,樂在其中……他便是陶淵明。他與幽幽香菊為伴,下地耕耘自給自足。陶淵明的確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處處洋溢着與眾不同的清閒與曠達。

適用話題

“曠達”“質樸人生”“隱逸之樂”等。

第十八課《漢樂府兩首》

最質樸的情感,最樸素的表現。我們的古人,他們完全沒有功利的低俗思想,沒有交往的鈎心鬥角。他們對待情感,有的是“愛而不見,搔首踟躕”;有的則直抒胸臆,“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有的則長相思念,“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他們的情感,是那麼自然,那麼真摯,那麼感人!

適用話題

“情感”“真實地表達”等。

第十九課《南朝詩兩首》

謝靈運登樓遠眺,排解心中苦悶,謝朓登三山抒懷鄉之思。他們在登高望遠的時刻,使自己飽受束縛的心靈得到了暫時的釋放,使自身的精神世界得到了片刻的解放。他們雖然在現實生活中遭到貶斥,但為了追求自由的理想境界,他們登高遠望,寄情山水,處在悲喜之外,淡看江湖風雨,從容不迫地向人生的另一處高峯發起挑戰。

適用話題

“志不得伸”“精神的自我調節”“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等。

看了<高中語文必修五課內作文素材>的人還看了:

1.高中語文必修五課內作文素材集錦

2.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五課內作文素材大盤點

3.高中語文必修3課內作文素材大盤點

4.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至五作文素材整理彙總(2)

5.高中語文必修四課內作文素材彙總

6.高中語文必修三課內作文素材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