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8年級語文版電子版授課教案實用案例(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9.1K

8年級語文版電子版授課教案實用案例(多篇)

國中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禮記二則》

教學目標

第1課時 雖有嘉餚

1、理解重點文言詞語,朗讀並背誦課文。

2、學習類比説理的方法。

3、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一、導入新課

“四書五經”是國學之瑰寶,是智慧之源泉。“四書五經”分別是哪幾部典籍?“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或許同學們對《禮記》不甚瞭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迴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要勤於鑽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劃,有的放矢;“苟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禮記》,領悟為學之道。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掌握背景,疏通課文文意

1、背景介紹。

本文節選自《禮記正義》。《禮記》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戰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彙編。

2、分類積累,疏通文意。

(1)正讀音

嘉餚(jiāyáo)自強(qiǎng)兑命(yuè)學學半(xiào)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雖有嘉餚(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後能自強也(自我勉勵)

⑤雖有至道(的道理)

⑥教學相長(增長,促進)

⑦是故學然後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後知困(困惑)

⑨然後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異義詞

①雖有嘉餚(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味美。今義:意義,用意,目的。)

③教然後知困(古義:困惑。今義:困難。)

(4)翻譯下列句子

①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明確:即使有美味的菜餚,不親自品嚐,就不會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②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明確:因此只有學習以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後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明確:知道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後才能自我勉勵。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明確文章主旨

1、開頭“雖有嘉餚”一句有什麼作用?

明確:從反面設喻類比,為引出下文觀點做鋪墊。

2、本文主要論述了什麼道理?作者是怎麼論述的?(論證思路)

明確:本文主要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説明,最後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

3、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只有學習以後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後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4、“教學相長”與“學學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明確:相同點:兩者都強調了“教”是學習、進步和提升的重要環節。

不同點:前者是從教和學兩個方面來説明教和學的關係: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説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達的主要觀點。後者則只從教的角度來説明,將學的部分暗含其中,説得含蓄委婉,是對前者的補充論證。

二者關係:前者是全文的觀點,後者是引用論據來補充強調觀點的,二者並非並列關係,而是主從關係。

第2課時 大道之行也

1、積累文言詞彙,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一、導入新課

儒家學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對社會進行了美妙的設想,從孔子的天下歸仁、近悦遠來、四海之內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樂、百姓“親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協調、羣居和一、四海之內若一家等等,無不勾畫出一幅社會穩定和諧的美妙藍圖。今天我們學習的《大道之行也》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所勾勒的理想社會。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學生初讀課文,認識字詞。

選賢與能(jǔ) 講信修睦(mù) 幼有所長(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謀閉而不興(xīng) 貨惡其棄於地也(wù)

2、聽課文朗讀錄音,注意停頓和語氣。

3、學生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義。

4、教師點撥。

(1)通假字

①選賢與能(“與”同“舉”,推舉,選舉)

②矜、寡、孤、獨、廢疾者(“矜”同“鰥”,老而無妻)

(2)古今異義詞

①大道之行也(古義: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今義:寬闊的道路。)

②女有歸(古義:女子出嫁。今義:返回,迴歸。)

③盜竊亂賊而不作

作(古義:興起。今義:做某事,從事某種活動。)

④是謂大同(古義:代詞“這”。今義:常用作判斷詞,或與“非”相對。)

(3)一詞多義

①閉:A.是故謀閉而不興(閉塞)

B.故外户而不閉(用門閂插門,關閉)

②謂:A.是謂大同(動詞,叫作)

B.予謂菊(動詞,認為)

目標導學二:研讀課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據文義,全文可以分為幾層?

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説明(根本特徵),是總説,以下幾句是分述。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2、“大道”指什麼?“大同”指什麼?“大道之行”指什麼?

明確:“大道”,政治上的理想,治理社會的準則,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階段。“大道之行”,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3、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是什麼?請找出相關語句,並做解釋。

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説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於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説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説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係,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鬥

八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二

《藤野先生》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線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3、討論什麼是真正的愛國主義,聯繫現實,關心時事。

4、品析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理解反語的運用。

教學重點

1、理思路、找線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1、對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的理解及反語的運用。

2、對真正“愛國性”的理解。

3、思考中日關係中當前面臨的問題。

教學設想

1、本文篇幅較長,是用早期白話寫成的,又有很多含義深刻的語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要求學生課前要做好預習,要多讀課文。課上時間不可能通讀,只能是有重點地朗讀。

2、為了增加閲讀量,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課前要求學生多讀魯迅的作品,其中魯迅簡歷、《〈吶喊〉自序》、關於藤野先生的資料、魯迅留學時的國內國際背景等為必讀內容。這也是符合新課標語文學習要向課外延伸的要求的。當然,教師也要多查找和本文有關的資料,並在適當的時機展示,師生共同補充資料,互相討論,體現了師生雙方民主、平等、合作的理念。

3、語文學習的延伸還有一個方向,那就是向生活的延伸。我們今天學習《藤野先生》和十年前應該有很大的不同。十年來中日關係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把“愛國青年”和藤野先生做對比時,在分析那些人的“愛國”性及其思想根源時,很自然地會涉及到日本的國民性問題,很自然地會聯繫到當前日本社會越來越嚴重的右傾化問題,通過學習本文應該引起學生對當前中日困難關係的關注和思考。我們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國主義,如何正確地對待其他民族。要學會和其他國家民族和平友好相處,提高對日本嚴重右傾化的警惕。

4、本課的廣度體現在對課文內容的大量補充及對當前中日關係的關注上;深度體現在對“愛國青年”的“愛國”性的分析上及對“真正的愛國主義”的討論上。

5、我認為尊師不是本文主題的第一義項。故在本課中只粗略提及。

6、本文知識點眾多,學習時不求面面俱到,但重點是必須完成的,難點是必須要突破的,通過研討學習一定要讓學生情感上有觸動、思想上有收穫、語文能力上有提高。

主要內容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結構、線索。

2、找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時的主要事例,並對這些事例進行分析,理解其中體現的藤野先生的品質和作者的愛國精神。

3、分析部分含義深刻的語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魯迅是大家所熟悉的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難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師是誰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來解開這個疑問。

二、根據預習,提示生字

挾着 芋梗湯 詰責 寒顫顫 畸形 緋紅

(注:以上生字都是課下注釋中所沒有的)

三、學習讀第一自然段

提醒學生注意:為什麼稱為“清國留學生”?寫清國留學生時,着重抓住了他們外貌的哪個特徵來寫?

辮子是民族壓迫的象徵,也是封建專制的象徵。為什麼這麼説?請大家討論。

(中國人原來是不留辮子的,滿清入關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之後中國人的腦後才拖上了一根辮子,所以説辮子是民族壓迫的象徵。另外留辮子也是表示對滿清王朝的忠心,所以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的革命者如孫中山及後來的毛澤東等人都是先剪掉自己的辮子以示和專制政權的決裂)

可是這些清國留學生對辮子的態度如何呢?(他們十分珍視這根辮子……)這裏作者用了一個詞“標緻”,“標緻”的本意是什麼?(漂亮),魯迅真的認為這樣很漂亮嗎?(討論)那他實際的意思是什麼?(醜陋)──通過這裏的討論使學生理解什麼是“反語”:(就是説反話,字面的意思和實際要表達的意思正好相反)事實上,反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被使用,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同學們很可能會舉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提問:第一段寫清國留學生在幹什麼?(賞櫻花)指讀第二段:他們又在幹什麼?(學跳舞)他們做這些事應不應該呢?為了更好地討論這個問題,請同學們給補充一些歷史資料:魯迅去日本留學是什麼年代?當時中國是什麼樣的狀況?(魯迅於1902年去日本留學,1904年去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當時正是中國積貧積弱受列強欺侮的時候……腐朽的滿清政府與列強鑑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通過補充資料和討論,使同學們認識到魯迅對這些只知遊樂置國家民族命運於不顧者的鄙視,所以魯迅離開東京到了仙台。

從魯迅和那些“清國留學生”的不同表現中我們能感受到魯迅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正是本文敍事的一條暗線。請大家在下文的學習中注意這一點。

板書:魯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暗線)

四、課文的主體故事就發生在仙台,現在請大家根據地點的變換理清文章的結構,整體感知課文。

師生總結板書:

五、速讀課文,練習一下概括能力,説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幾件事

討論之後在第二部分後板書:1.添改講義;2.糾正解剖圖;3.關心解剖實習;4.想了解中國女人裹腳。

從這幾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麼特點?結合討論幻燈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及魯迅在仙台醫專學習時的課堂筆記(內有藤野先生修改的筆跡)。

板書: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

六、魯迅為什麼要到仙台去學醫呢?課前已經讓大家讀了魯迅的《〈吶喊〉自序》,誰能給解釋一下?(請同學們給補充資料)

(從魯迅小時候他父親的病説起……説到魯迅講的關於中醫的過分的話:中醫是有意或無意的騙子……説到他學醫的兩個目的: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從這裏我們能再次感受到魯迅憂國憂民的情懷。

(如時間允許的話,教師也可在這裏給補充資料:日本的維新確是從醫學的引進開始的:一個叫前野良澤的人根據一本來自荷蘭的《解體新書》的指導去解剖屍體,結果讓他感到震驚的是,書中的插圖竟與人體構造分毫不差。從此日本人逐步認識到西方科學的先進,開闢出一條通向近代學術的道路,使日本迅速成為一個強國)

那麼魯迅後來為什麼又棄醫從文了呢?下節課我們一起來解開這個疑問。

國中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三

《社戲》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情節、結構分析小説,並理解文中敍事有詳有略的寫作特點。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瞭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敍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4、分析雙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學難點】

1、對文章最後一段的理解。

2、文章的寫作背景。

【教學方法】

1、閲讀第一法──質疑法(提問法)。

2、聽錄音法、朗讀法。

3、討論法、探究法。

【教學課時】3課時

【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憚 dàn 歌吹 chuì 漂渺 piāo miǎo 歸省 xǐng 潺 chán 皎潔 jiǎo 攛攝 cuān duo 絮叨 xù dāo 鳧水 fú 行家 háng 糾葛 jiū gē 怠慢 dài 家眷 juàn 藴藻 yùn zǎo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⑴倘:連詞。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設。

⑵大抵:副詞。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對某種情況的基本估計。

⑶相仿:大致相同。仿:類似。

⑷欺生:欺負新來的生人。

⑸怠慢:冷淡。怠:輕慢。慢態度冷淡。

⑹誠然:副詞。有確實的意思。

⑺舒展:原指伸展得開,不蟋縮。本課是舒暢的意思。

⑻通通:本課形容船頭激水的聲音。

⑼朦朧:月光不明。本課用作動詞,是模糊起來的意思。用作形容詞,泛指(光線、物體、思想、意識等)模糊、不清晰。

⑽歌吹:歌聲和樂聲。

⑾屹立:高聳而穩固地立着。屹:山峯高聳的樣子。

⑿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樣子。

⒀掃興:正當高興的時候,遇到了不高興的事情而興致大減。興:興致。

⒁糾葛:糾纏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糾纏不清的關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同學們,童年是我們最值得珍藏和回憶的美好時光,老師很想知道你童年時,你最喜歡去哪裏?最喜歡做什麼?(學生自由回答)

師: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説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魯迅先生的《社戲》,看看文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童年生活的畫面。

1、作者簡介: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中篇小説《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説集《吶喊》,雜文集《墳》《二心集》等。

2、寫作背景:這是魯迅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説。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看社戲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二、初識課文

聽錄音,弄懂字音,瞭解課文大意。

三、課文分析

1、提問:請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分層,歸納段意、層意。(討論並歸納)

第一部分(第1~3節):寫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和參與人物。

第1層(第1節):交代看社戲的時間、地點和機緣。

第2層(第2節):交代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層(第3節):平橋村樂土的樂事:釣蝦、放牛。併為樂事──看社戲作鋪墊。

第二部分(第4~30節):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1層(第4~9節):寫看社戲前的波折。

第2層(第10~13節):寫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第3層(第14~21節):寫在趙莊看社戲。

第4層(第22~30節):寫看社戲後歸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31~40節):寫看社戲後的餘波。

2、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討論並歸納:

⑴六件事:

①寫了人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②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③看社戲前的波折;

④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⑤去趙莊看社戲;

⑥看社戲後歸航偷豆;

⑦六一公公送豆。

⑵詳寫的是:③④⑤⑥略寫的是:①②⑦

3、提問:為什麼有的情節詳寫,有的情節略寫?討論並歸納:

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莊着社戲,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後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與看社戲關係不大,所以略寫。

4、提問:我看社戲的時間在什麼季節?你怎麼知道的?討論並歸納:

在春末夏初。因課文寫消夏掃墓完畢之後,羅漢豆成熟兩岸的豆麥。寫的是春末夏初時的景物。

5、提問:我看社戲的地點是平橋村。平橋村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我為什麼稱它為樂土?討論並歸納:

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户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點。但在我是樂土。因為:

⑴我在這裏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於幽幽南山了;

⑵許多小朋友伴我來遊戲,掘蚯蚓,釣蝦,放牛;

⑶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人人平等。

四、小結

本文作者圍繞看社戲,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後歸航偷豆,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而對於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後的餘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明。詳略之間,又並非簡單化的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着略寫(如母親深夜候船)略寫也絕不是都作籠統的交代(如放牛釣蝦的鄉間生活就寫得充滿情趣)。這些寫法,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寫作特色)

五、作業

1、練習一、練習二(可以不抄寫題目,答案要詳細準確)。

2、課後詞語抄寫兩遍。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認識魯迅筆下一羣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分析雙喜、六一公公的形象。培養學生提問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學生整體感悟能力和詞句分析能力。積累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端正學生學習態度,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內容〗

一、導入

這是一篇小説,雖然是以作者的經歷為素材創作的,但我是小説中的人物,不是魯迅。課文是《社戲》這篇小説的節選,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二、討論探究以下問題,分析人物形象

1、提問:平橋村本是一個極偏僻的小村莊,住户不滿三十家,可課文中説但在我是樂土,為什麼?

明確:

⑴我在那裏受到優待──釣蝦歸我吃;坐船在艙中;和年幼的小孩剝豆;六一公公送我羅漢豆。

⑵可以免念枯燥無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⑶沒有嚴格的行輩之分,年紀相仿的我們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

⑷有熱情好客的小朋友們:有最聰明的雙喜,有樂於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發。

⑸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釣蝦;放牛;看戲;欣賞夜景;偷豆、吃豆。文中寫樂土之樂是要反襯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樂,表達了我對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時也反映了農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2、討論這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

明確:

交代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引出了同去看社戲的人物──鄉間生活的小朋友,還交代了樂土中的樂事,為下文寫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戲做了重要的鋪墊。同時,平橋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懷念的。

3、分析雙喜的言行,談談雙喜是好孩子頭還是壞孩子頭?討論並歸納:

⑴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雙喜聰明。

⑵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

①船又大

②迅哥兒向來不跑

③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表現雙喜反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

⑶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現雙喜聰明、細心。

⑷歸航偷豆時徵求豆主人阿發的意見──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發的娘知道是要捱罵的──表現雙喜考慮周到。

⑸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並考慮好對策──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到。

⑹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裏會錯。我原説過寫包票的!──表現雙喜做事有始終。

⑺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表現雙喜反應靈敏。

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

4、偷吃羅漢豆這一情節中,作者重點描寫的是什麼?

分析:這裏,作者重點描寫的是偷豆,通過對孩子們摸、摘、煮、吃等幾個細節的描寫,表現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優秀品質。阿發在地裏往來的換了一回的獨特動作和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的個性化的語言,充分表現了他熱情無私的高貴品質。通過對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的處理,表現了雙喜的聰明、果斷、正直的性格特徵。

5、論如何看待偷豆的事。設問:

⑴小夥伴們在什麼地方偷?為什麼偷?

⑵偷誰家的?怎樣偷?

⑶他們怎樣預防偷的祕密被人發覺,又怎樣對待可能出現的後果呢?討論並歸納:

⑴偷的是自家的豆,請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請客,理所當然;

⑵從六一公公的話可以證明請客?──這是應該的。

⑶六一公公還送豆給客人嚐嚐。因此,這不算什麼盜竊行為。而是表現了孩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明確: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偷中凝結着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偷中跳動着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們周到細緻、天真純樸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義上的殘酷、自私、遭人唾棄性,而成為一種熱情的、無私的、天真質樸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歡樂。

6、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談談六一公公是一個什麼樣的老人。討論並歸納:

⑴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證實雙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稼──表現六一公公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

⑵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揖,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麼?豆可中吃呢?──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

⑶六一公公誇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表現六一公公好高。

⑷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熱誠。

小結: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7、文除了這兩個主要人物之外,還有其他人物,他們分別是誰?各有什麼性格、特徵?他們對我是怎樣的態度?

討論明確:外祖母、母親、阿發、年幼的等許多小朋友。

三、小結

課文描繪了農村少年的羣像,着重刻畫了雙喜的形象,還有阿發等人;此外還勾勒了六一公公淳樸、熱誠和寬厚的性格。作品的主題思想或者説中心意思,主要就是通過對人物形象的描寫表現出來的。

四、作業

1、練習三,抄題目,認真分析作答。

2、背誦12~14自燃段。

3、熟讀課文。

第三課時

一、導入

解題:社,礻旁加土,是個會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穫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在紹興地區,後來發展為以演戲的形式祭祀,這時候演的戲就稱為社戲。

二、討論探究課文

1、齊讀課文第11~13節,討論作者是從哪幾方面描寫月夜行船時沿途景色的?這些景物描寫對錶現文章中心思想起什麼作用?討論並歸納:

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台、漁火),寫出江南水鄉月夜的特徵,寫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隨着時間和空間的轉換,依次寫出了我在沿途的種種見聞和感受,融情於景,情景交寫得有形;起伏的羣山,一叢松柏林;有色:豆麥的碧綠、月色的朦朧;有聲:笑聲、嚷聲、水聲、笛聲;有味:豆麥的清香;有情: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目失起來。

作用:這些景物描寫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江南水鄉所特有的清新優美的圖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戲時輕鬆、愉快、興奮的心情。

⑴景物描寫多側面,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面着筆,恰如多重奏管絃曲,給人以十分豐富的感覺,景物的立體感由此產生

⑵景物描寫多層次。這裏所説的層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間位置,《社戲》中能清晰地顯示出遠景、中景、近景三個層次

⑶達到了情景交融,也抒發了作者對農村的熱愛之情。

2、看戲和看戲返回途中兩次景物描寫基本相同,但描寫景物的次序卻是互相顛倒的,描寫上也有所不同,請找出來:

明確:

去時,最後描寫的是仙境一般的戲台,而回來時卻將戲台放到最前面來寫。去時,尚可看到淡黑連山的曲線。(11節)回來時,周圍的黑暗只是濃看不到什麼輪廓了。去時,看到的遠遠近近的漁火,為返回時幾個夜漁的老漁夫看見在浪花裏躥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寫埋下優筆。(23節)這樣的描寫,不僅形象生動,而且絲絲入扣,細緻續密。

3、天晚上的社戲到底好不好看?你從哪裏可以看出來?(20、21兩節可以看出)

4、六一公公送給我和母親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樣的,為什麼我感到沒有昨夜的好呢?分析:

⑴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隨心所欲地享受。

⑵是在充滿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們歡聚在一起的情況下吃的,孩子們覺得新奇、刺激。

⑶是在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的情況下吃的。現在環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那夜的豆,是很普通的豆,那夜的戲,也只是一般的戲,或者説還有些乏味。我之所以讚美它,是因為當時特定的環境,從封建的課堂走入廣闊的天地,又有一樣熱情好客的小朋友,我自然終生難忘。其實,讚美豆和戲,正是讚美農民和農家孩子熱情、無私的好品質,表現我對勞動人民深沉而真摯的感情。

5、戲其實並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麼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討論並歸納:

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係。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裏未曾見到過的。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

三、總結(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社戲前後故事的敍述,讚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幹,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以及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作業

1、《學習指要》。

2、熟讀課文。

八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四

《觀潮》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邊讀書,邊抓住有關描寫潮水的詞句,通過聯繫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等方法來想象畫面,從而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神奇壯觀,並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閲讀感受與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導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3、讓學生感悟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學生對自然奇觀、壯美山河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讀懂三、四自然段,即引導學生抓住潮來時潮水聲音變化的詞語和潮水形態變化的詞語來理解大潮的雄偉氣勢。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生動而有層次地描述錢塘江大潮的雄奇,從而深切體會到錢塘江大潮,被稱為“天下奇觀”。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觀潮》這篇課文,還學習了生字新詞,那我們就比比誰的記憶力,好嗎?

出示課件:複習重點詞語,理清課文脈絡。

平靜

悶雷滾動一條白線

白浪翻滾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風號浪吼

這四組詞語,都是描寫錢塘江大潮的,那麼有什麼不同呢?(這四組詞語分別描寫了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來之後潮水的樣子和聲音。)

2、師生問讀。

這節課,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去錢塘江觀潮。

師問:是啊,江潮還沒有來,江面什麼樣?生讀描寫江面的句子。

師問:江邊又是怎樣的景色?生讀描寫江邊的句子。

師問: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樣的景象呢?生讀描寫海塘大堤上的句子。

人們等啊,盼啊!那麼,如果你就是這人羣中的一員,你會等着什麼、盼着什麼?心情又是怎樣的呢?

(二)重點切入,體驗大潮的雄奇

1、引導默讀,總體感受潮來之時的景象。

現在請你認真默讀課文三、四自然段,看看課文是怎樣把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寫具體的?可以邊讀邊畫出你喜歡的、感受深的語句,還可以在旁邊做批註。

2、指名讀文。把感受通過讀抒發出來,並適時引導學生揣摩作者在表達上的特點。(比喻句的運用)

3、品讀文本,深入體會潮的聲音和形態之奇。

引導學生邊讀邊談談自己想象到的。

(1)“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學生們很容易抓到第一句,我們可以藉助學生的朗讀,引起大家的發散思考。具體操作是:我剛才聽到你在讀這句話中,特別突出了“好像悶雷滾動”,你能説説此時聽着這滾滾而來的聲音,你彷彿想到了什麼嗎?

預設生成:

此時,孩子們可能會結合生活實際,説道:平時我聽到過大雨來臨之前,那由遠而近的滾滾的雷聲,預示着一場傾盆大雨即將來臨,那麼此時聽到潮水發出的隆隆的聲音,雖然比較沉悶,但持續不斷,我想潮水的來勢也一定很猛、很大。

小結:是啊,就像他剛才聯繫生活實際體會的那樣,未見其形,但聞其聲,雖然潮水還距離我們很遠,但卻能聽到它滾動不止的聲音。

再請幾個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再來讀這一句。

是不是真像你們所説的這潮水來勢洶湧呢?過了一會兒,潮水又有什麼變化呢?

(2)“過了一會兒……”

學生會緊接着抓住“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這一句來加以體會。引導學生抓住“很快移來”“拉長變粗”“橫貫江面”這幾個詞語,加以具體的想象和描繪(潮水前進的速度越來越快,而且離我們越來越近,我們不只能看到潮水的頭,還能看到整個江面都是飛奔而來的潮水,這就是“橫貫江面”。)

通過朗讀再現這壯觀的景象。

出示課件:大潮由遠及近的視頻畫面。

齊聲朗讀這句話。

到浪頭越來越近的時候,大潮又是怎樣一番情景呢?

(3)“再近些……”

“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牆。”這一句話比較好理解,可以提示學生們藉助數學常識“兩丈相當於6米多”來深刻感受到“兩丈多高的水牆”是多麼的壯觀啊!

引導學生描述眼前所出現的畫面:“我們眼中只見洶湧的潮水形成無數的巨浪翻滾着,一浪高過一浪,一浪蓋過一浪。”有的説:“我好像看到巨浪相互交錯、撞擊,形成一堵高大的水牆,而看不到那條白線了。”還有的説:“江邊的、遠處一切景物都已被這如同水牆一般的、不斷翻滾、奔湧的潮水擋住了,看不到了。”

(4)“越來越近……”

出示課件:通過句子的對比,體會詞語的精妙作用。

①浪潮越來越近,猶如白色戰馬奔來。

②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奔來。

③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學生們在①和②的比較中,可發現:前文提到了潮水橫貫江面,此時潮水掀起的無數巨浪就像千萬匹戰馬一樣,馬不停蹄地向前奔湧,後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後浪,所以作者用上了“千萬匹”這個詞語。在②和③的比較中,可發現“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寫出了潮水鋪天蓋地般、如萬馬奔騰般地奔湧的具體樣子,其場面浩大、宏偉、壯觀。趁着學生們交流的_,請三個同學依次讀出這句話,要求一個比一個讀得更有氣勢。其他人閉眼欣賞,以強化這些關鍵詞語的作用。這樣對形象直觀的詞句比較和誦讀,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關鍵詞句,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中語言文字的魅力,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引導學生繼續抓住潮水的特點來體會:這磅礴的氣勢僅從形態可以看出來嗎,你還從哪些詞句體會到這大潮勢不可擋?自然而然,孩子們會抓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來想象當時大潮咆哮、怒吼着,似乎吞沒了整個江邊上的一切聲響,耳朵也都要被震聾了。這無比巨大的聲響更能襯托場面的壯觀。

指導朗讀:帶着此時的感受完整地讀出第四自然段的最後一句。

4、有感情朗讀,領略大潮的變化奇觀。

小結:作者隨着時間的推移、位置的變化,按由遠及近的順序描寫了潮來時的景象,使我們彷彿和作者一起站在錢塘江畔,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大,看到的潮水越來越近,浪頭也越來越高。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我們為之自豪,為之(驕傲)!

5、師生合作讀二至四自然段,引導學生在讀中發現作者的寫作順序。

(1)學生讀描寫大潮的語句,其他的由老師讀。

(2)讀後你們發現什麼了?是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寫的。

6、出示課件:觀看完整的大潮變化的視頻。

(1)看了視頻之後你們有什麼感受啊?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説説。

(2)請你再來讀讀二至四自然段中最能夠表達你現在心情的句子,一會兒讀給同學們聽。

(3)讓我們把三、四自然段背誦下來。

7、略讀“潮過後”部分,感受大潮氣勢猶在。

最後一個自然段其實重點詞句也不少,但通俗易懂。而且學到這兒,我們都知道還要注意教學時間和重難點的分配,引導學生讀中關注“還在、依舊、才”這三個詞語,體會到大潮氣勢猶在。

(三)梳理整篇文章的順序,迴歸整體

(四)佈置作業

1、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三、四自然段。

2、做小導遊,把錢塘江大潮的景觀講述給家長聽。

國中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五

《消息二則》

一、教材簡析:

第一課兩則消息選自《毛澤東新聞作品集》(新華社出版2014年版)。兩則消息分別刊載於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報》。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初步學會運用新聞的基本知識寫新聞,體會新聞的特點。

【2】學習新聞寫作中將感情藴含其中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

【1】賞析課文簡明、準確、精煉的語言

【2】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到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2】認識中國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創造了人類戰爭的偉大奇蹟,認識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賞析課文簡明、準確、精煉的語言

難點: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到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四、教學方法

運用默讀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相結合的方法。

五、教學用具

本文是一篇標準的新聞模板,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進行實播引導學生進入意境。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播放百萬雄師橫渡長江相關紀錄片段,解説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_拒絕簽訂和平協定。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軍即執行統帥毛澤東同志“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東至江陰,長達一千餘華里的戰線上發動了渡江戰役,國民黨_慘淡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一觸即潰。23日晚,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宣告國民黨_政權的覆滅。這兩則消息就是毛澤東同志當時滿懷豪情寫的全面報道前線戰況的新聞稿,給全國人民和全軍將士以極大的鼓舞,對於瓦解敵軍鬥志,鼓舞我軍士氣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二)檢查預習略

(三)整體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讀課文,找出記敍的六要素。

【1】學生自由朗讀第一則消息,從中圈出記敍的六要素。

【2】明確:

人物:人民解放軍30萬大軍

時間:從20日午夜——21日

地點:蕪湖、安徽之間

起因:發起渡江戰役

經過: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

結果:渡過長江

2、聽新聞錄音,瞭解新聞的結構。

【1】思考、討論、交流

a.用一句話或一個短語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b.用一小段話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c.用一大段話或幾小段話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2】新聞的結構是什麼?

標題,導語,主體。

3、找出電頭簡要分析內容和作用。

【1】電頭交代了通訊社(報社)名稱、發電地點和時間,表明消息來源可靠,時間精確到“時”,暗示戰役在迅速發展之中,體現了新聞的真實準確和迅速及時的特點。

【2】)文章還有哪些內容能體現新聞的真實準確的特點?

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一句中的“大約”兩個字就體現了這一特點。

【3】文章還有哪些內容能體現新聞的迅速及時的特點?

“不到”“即已”説明時間短,説明了新聞的及時性。

小結:這則消息文字簡潔,語言有力度,準確報道了三十萬大軍橫渡長江的事實。表明了消息的基本特點:用事實説話。

(四)用相同的方法畫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電頭、導語、主體、結語及新聞的六要素

(五)精讀課文,小組探究。

1、文章主體部分為什麼按照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來介紹解放軍渡江?

明確:

【1】中路軍最早渡江,所以先寫;其次,中、西兩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東路所遇抵抗,較為頑強,所以中、西合寫在前,東路單寫在後。

【2】先寫中路軍,再寫西路軍,然後寫東路軍,這樣的順序反映了三路大軍開始渡江的時間先後,也體現了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中先從中間突破、再以三路並進的戰略部署。根據時間發展及事件特點安排順序,清晰合理。

【3】三個層次按時間先後的順序銜接起來,“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時起”和“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時間的詞語,顯示了三個層次所敍事實在時間上的先後相承、緊密銜接。

2、文章主體部分哪些部分寫得簡略,那些部分寫的細緻,為什麼這樣安排?

【1】中路軍寫得簡略,是因為新華社在此前已經有關於中路軍的詳細報道,此處簡略交待即可轉入下文。

【2】西路大軍寫得稍詳,是因為渡江正在進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餘部'23日可渡完”。已渡過的“正向南擴展中”,預示了戰役的前景。

【3】東路軍寫得最詳,因為它所遇抵抗“較為頑強”,勝利來之為易,故作詳細報道。一是較具體地寫了戰鬥情況;二是更詳盡地寫了戰果。

【4】作用:三個層次寫得有同有異,有詳有略,在統一中有變化,避免了重複雷同。

3、找出文中體現人民解放軍所向披靡、鋭不可當的詞語。

“衝破”“橫渡”用詞非常準確,表明了在有敵軍防守的情況下,我軍所向披靡、鋭不可當的氣勢。

4、找出文中議論性的語句,分析其作用。

(1)學生找出文中議論性的語句。

(2)體會議論性語句的作用。

指出我軍之所以取得勝利的兩個原因。讚頌我軍的英勇氣概,揭露國民黨_拒絕和平的反動本質,分析敵軍毫無鬥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於讀者瞭解文章內容。

(六)總結歸納。

1、主題思想:

【1】《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報道我30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的情況,表現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直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2】《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我百萬大軍勝利橫渡長江的情況,分析了國民黨軍隊士氣低落的原因,表現了我軍戰士鋭不可當、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

2、寫作特點:

【1】《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

@語言簡潔,言簡意賅。

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備了“五要素”和消息結構的導語、主體、結語三個部分,沒有一個多餘的字。

@層次清楚,一目瞭然。

【2】《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詳略得當。

本責消息報道各戰線時並沒有平均使用筆墨,對東路軍的戰況寫得比較詳細突出。這是因為東線敵人的防線比較堅固,其次“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更重要的是,這一地區在戰略上有重要意義,直接關係到能否包圍敵軍,解放南京。因此,在報道東路軍進軍情況時,和中、西兩路軍有幾處不同:一是較具體地寫了戰鬥情況,二是更詳盡地寫了戰果。

@敍議結合。

在報道中路軍進展情況後,插入一段簡要的言論,指出我軍之所以取得勝利的原因。這種議論交代了我軍取勝、敵軍失敗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讀者進一步瞭解了整個國民黨_政權必然覆滅的命運,從而深化了報道的主題。

@運用一系列動詞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運用一系列動詞,語言精當,極富表現力。如作者選用“突破”“殲滅”“擊潰”“佔領”“控制”“封鎖”“切斷”等一系列動詞,準確地表現出我軍英勇善戰、節節勝利的英雄氣概和戰鬥豪情。

(七)課堂練習

依據前面所學的方法找出下列新聞的電頭及新聞六要素。畫出標題、導語、主體。

我軍橫渡長江情景

新華社長江前線1949年4月23日電前線記者閻吾報道人民解放軍在安慶、蕪湖間某地敵前強渡長江時的情景稱:21日黃昏,江北某地解放軍的陣地上空,突然升起銀光四射的發光彈,頃刻,整個北岸陣地發出了震天動地的雷鳴,從解放軍的炮兵陣地上,無數道火線飛向南岸,接着整個南岸國民黨軍的陣地就完全陷於一片火海中。熾烈的炮火映紅了江面和天空。接着,從各個港口湧出了無數只大小船隻。它們立即散佈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飛駛而去。北岸的江邊,站滿當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軍的指揮員,大家都屏息凝視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飛起了登陸的信號,槍炮聲、喊殺聲連續不斷。北岸所有的人們立時迸發出一片歡呼:“過去了!”“過去了!”無數船隻繼續從各港口湧出來,加速向對岸駛去。對岸的解放軍則開始不斷髮出前進的信號,和響起前後各部隊間聯絡的號音。在寬闊的江面上,解放軍的指揮燈不斷閃耀着。漸漸的槍炮聲、喊殺聲越來越遠了。工兵們緊張地搭起許多碼頭,無數民工忙着把無數的彈藥、器材、糧食、蔬菜送到船上,隨着大軍運過江去。這時,在大江南岸,佈滿着無數匆匆登岸的解放軍,到處可以聽到船工們和解放軍戰士們興奮而親熱的告別聲:“同志們,再見了!”“老鄉們,辛苦了!南京再見!”

(原載1949年4月25日《東北日報》,有改動)

(八)作業:

仿照文章的寫法,寫一篇消息,報道我校8月31日報道情況。

結構:標題+導語+主體

國中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六

《春酒》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家醅、一馬當先、挑剔、炮製、顧名思義、興高采烈”等詞的讀音、詞義,並學會運用。

2、瞭解作者及其創作概況。

3、瞭解作者故鄉杭州一帶的新年習俗,領會文章中流淌的濃濃的思鄉之情。

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聲傳情,領會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藴。

2、精讀課文,品味精彩語言,關注細節描寫,感受作品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

德育目標:激發學生關注身邊生活,發現並領略生活的詩意。

教學重點:感受作品詩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生活、詩一般的童年,激發學生珍惜花樣年華,追求詩意人生。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思鄉懷舊之情。

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孩子們對於新年總是有許多豐富的感受。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提交新年家庭錄像帶並播放,引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漫談自己過年的故事、體會,營造教學氛圍。

2、朗讀教學法。朗讀是領會文章情致的方法。教師宜採用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如教師範讀、學生跟讀;學生練讀;學生表演朗讀;個體讀、集體齊讀等方式。在反覆朗讀中引導學生感受那些經歷中藴涵的情感和意藴。

3、討論點撥法。

4、品讀鑑賞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錄像機、錄像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激發生活經驗,創設閲讀氛圍;朗讀課文,積累詞語,整體感知文意;精讀課文,合作研討,領略作品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藴;品讀課文,鑑賞作品詩化的語言,學習運用細節描寫;延伸拓展,從更深的層次上理解作品。

導語設計:琦君,當代最有名的台灣女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説集以及兒童文學作品30餘種。《琦君説童年》想必大家都看過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選自其中的《春酒》。

設計(二)

一年之計在於春,新年是極喜慶的字眼。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準備些象徵來年幸福、美滿的東西,如春糕、春饃、春酒等。甜甜的一杯春酒,是節日的珍品,是母親的驕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憶。讓我們與作者一起,在這杯甘醇的“春酒”中盡情地陶醉吧!

二、激發生活經驗,創設課堂氛圍

1、課前,學生提供新年家庭錄像帶,教師選擇精彩片斷播放,創設濃濃的課堂氛圍,師生一齊步入第一個教學環節——“都來看我過春節”。

2、學生漫談自己過年的故事、體會,教師引導學生感受那些經歷中藴涵的情感和意藴,步入第二個教學環節——大家都來説“新年”。

3、教師總結並提示:我國浙江温州一帶是如何過年的,請聽琦君為我們講述的過年的故事——《春酒》。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沉浸在作者娓娓的述説中。

教師強調需要積累的字詞。

(多媒體顯示)

家醅(pēi)炮製(páo)挑剔(tì)

一馬當先:作戰時衝鋒在前,形容、帶頭。

顧名思義:看到名稱,就聯想到它的意義。

興高采烈:興致高,情緒熱烈。

2、學生默讀,體會文中深情。

3、學生大聲讀課文,力求讀得順暢,讀出文中的情感。

4、選朗讀水平較好的同學範讀,其餘同學點評。

四、精讀課文,合作研討,領略作品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藴、作者的思想情感多媒體依次顯示各個討論題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然後集體交流。

1、文章主要記敍了哪幾件事?這幾件事是如何組合在一起的?

明確:文章主要記敍了兒時在故鄉過新年、喝春酒、喝會酒,如今自泡八寶酒等四件事。

本文的構思非常精巧。作者在文末巧設文眼,卻又不露痕跡,作者把許多有關的片斷彙集於“家鄉的味道”這個焦點上:農曆新年裏的種種風俗與禁忌,“我”一馬當先地作為母親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鄉親之間互相“起會”置辦“會酒”的融洽,“我”在許多年之後按母親的辦法“如法炮製”的“八寶酒”……這一切都圍繞“家鄉的味道”展開。

2、作者回憶兒時過年、喝春酒、喝會酒這幾件事,有何意義?

明確:這幾件事顯示了故鄉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

民俗之美:新年虔誠地迎神拜佛,有諸多禁忌,添了幾許神祕;元宵節後,換下的供品堆得“滿滿一大缸”,孩子們興奮、快樂;家家邀飲春酒、賀喜道福。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中國傳統風俗畫卷。

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輪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歸”之景象;村子裏有人需錢急用,大家起會捐助;正月裏會首置酒表示酬謝,母親讓出花廳供人請客,並捧出自己泡的“八寶酒”為人助興;此時燈火通明,人人興高采烈。寥寥幾筆,淳樸的民情便流淌開來。

3、文章結尾寫道:“一句話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懷念的僅僅是家鄉春酒的味道嗎?

明確:作者在文中主要通過春酒寫故鄉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寫自己對故鄉親友的懷念,對母親的追思,其間,流淌的是濃濃的思鄉之情,是對一種讓人難忘的生活的深情懷念。

4、教師總結引申:琦君散文中的童年記憶、故鄉懷想是那樣的美,兒童聖潔的心靈,鄉民美好的生活情趣,似乎輕籠着一種超凡脱俗的光輝。她曾經這樣深情地説過:“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五、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1、提問:我們學過哪些思鄉的詩句?

過渡:這些古詩名句都表達了遊子的思鄉之情。現代也有許多表現海外遊子思鄉的文學作品。接下來,一起感受余光中先生的《鄉愁》

(插入音樂、歌詞)

2、提問:這首詩和《春酒》有着相同的情感,是什麼?

鄉愁,是琦君筆下那杯甘醇的美酒;是余光中隔着那灣淺淺海峽的呼喚;是席慕蓉心中那棵沒有年輪永不老去的樹,遠離故鄉的遊子,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夠落葉歸根。這種難以割捨的思鄉情結,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積澱下來的最深厚的情感基礎,正是這種特殊的情感,使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最後,祝願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這麼一棵永不凋零的常青樹。下課!

國中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七

《馬説》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疏通課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樂”“千里馬”與“食馬者”的寓意,學習託物寓意的寫法。

3、朗讀文章,注重朗讀語氣的把握,體會作者寄託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會摧殘和埋沒人才的黑暗現實。

一、導入新課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的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將學習的《馬説》,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檢驗預習,梳理文言字詞

1、走近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詩人,散文尤其,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謂“郡望(郡裏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

2、背景資料。

《馬説》寫於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四十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儘管如此,韓愈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他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鬱郁不得志。

3、文體知識。

“説”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説”的語言通常簡潔明瞭,寓意深刻,説理透徹。通常採用以小見大的方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説明事理。講究文采,跟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如《愛蓮説》《捕蛇者説》《師説》等。

目標導學二:朗讀課文,劃分文章層次

1、自讀課文,梳理字音。

邪(yé) 駢死(pián) 食馬者(sì) 槽櫪(cáolì) 外見(xiàn)

2、聽朗讀音頻。

3、反覆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節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讀節奏。

(1)故/雖有名馬,袛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藉助工具書,同桌之間合作,老師指導,疏通文章大意。

伯樂與千里馬的辯證關係,對你有什麼啟發?文中的觀點不難理解,教師應啟發學生領悟:①機會總是降臨給有準備的人;②自然界的任何物質都是相互依存的,得到賞識和重用也一樣,需要其他一些條件的滿足。

5、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説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目標導學三:合作探究,體會文章情感

1、託物寓意

本文采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文中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比喻什麼人?

明確:千里馬:人才。伯樂: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食馬者: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2、主旨情感

(1)在作者看來,伯樂與千里馬哪個更重要?為什麼?

明確:作者認為伯樂更重要。因為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或者:因為沒有伯樂,千里馬也就被埋沒了。

(2)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作者主張怎樣對待千里馬那樣的人才?

明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遭遇不幸的處境。重用人才,給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間和條件。

3、韓愈曾在《送孟東野序》中説“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壓迫就要發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文本借千里馬不得伯樂,實際上是對人才流落不得賞識而鳴。因此,文中充滿了受到不公對待的委屈與憤怒。請仔細品讀下面五個“也”字句,對其所表達的語氣分別做出解説。

①不以千里稱也。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④安求其能千里也?⑤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明確:①表示陳述語氣,但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②表示肯定語氣,肯定食馬者的無知;③表示句中停頓,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帶來的嚴重危害;④表示反詰語氣,凝聚着作者的憤慨之情;⑤表示感歎語氣,其間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對食馬者的辛辣嘲諷。

4、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個性表達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現,你該怎麼做?

示例:①我要毛遂自薦,主動展示自己的才能。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③我要做到心態平和,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