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素材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38W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素材精品多篇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常見的形變,瞭解物體的彈性;

2、知道彈力產生的條件;

3、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示意圖中畫出它們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彈力的存在,能提高在實際問題中確定彈力方向的能力,體會假設推理法解決問題的巧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觀察和了解形變的有趣現象,感受自然界的奧祕,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建立把物理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的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彈力方向的判定

【難點】

接觸的物體是否發生形變及彈力方向的確定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學一開始前,給每個學生小組分發彈簧和尺子,讓每個小組試着把玩這些物件,如用力拉或壓彈簧,用力彎動尺子等。在操作過程中思考被拉或壓的彈簧,彎動的尺子的有什麼共同點是什麼?大家可否試着舉出生活中其他的一些諸如這個彈簧和尺子的例子?

物體的形狀都發生了改變。由此引入物體的形態發生了變化是源於物體都受到了力的作用,這種力就是今天要學習的彈力。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彈性形變和彈力

概念: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提問:剛才舉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觀察到,如果一本書放在桌面上,書和桌面發生形變了沒有?

學生會產生疑惑分歧,但教師此時可以不用詳解,而是做現場演示實驗1,讓學生觀察用手擠壓時XX形變(雙手握住注滿紅墨水的燒瓶,用力擠壓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紅墨水液麪上升。)

為了讓學生有更直觀深刻的印象,也會用視頻播放演示實驗2:桌面微小形變的激光演示(在一個大桌上放兩個平面鏡M和N,讓一束光依次被這兩面鏡子反射,最後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個光點。用力壓桌面,觀察刻度尺上光點位置的變化。)

學生觀察後思考:通過上面的實驗,我們觀察到什麼樣的實驗現象?我們用了什麼樣的方法?那書放在桌面上,書和桌面發生形變了沒有?

分析得出:通過微觀放大的方法觀察,我們發現原來不容易觀察的瓶子和桌面也發生了形變。

歸納:由此我們可以想到一切物體都可以發生形變,形變分為很多種類,有些物體在形變後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

提問: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是不是在所有的情況下都可以恢復原狀呢?請舉例説明?

學生能舉出有時彈簧拉得過長就恢復不了原狀。指出:如果形變過大,超過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後物體不能完全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根據前面的鋪墊,總結彈力的概念: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例舉蹦牀的例子説明。

(二)幾種彈力的方向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書與桌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與學生一起分析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指出書對桌面的壓力和桌面對書的支持力都是彈力。

舉出實例:給出吊燈圖片,做出分析。以燈為研究受力對象,鏈子指向鏈子收縮的方向吊住吊燈,鏈子發生形變。鏈子被拉長,就要企圖恢復形變。這裏施力物體——鏈子,受力物體——燈。這時候鏈子對燈的拉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指向鏈子收縮的方向。

做出總結:彈力方向——施力物體形變恢復的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壓力和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接觸面指向受力物體,繩的拉力總是沿着繩子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環節三:鞏固提高

給出如下三個圖片,要求學生畫出彈力的示意圖。

歸納總結:

三種接觸情況下彈力的方向:

(1)面面接觸,垂直於接觸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2)點面接觸,垂直於接觸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3)點點接觸,垂直於接觸點的切面指向被支持物體。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歸納彈力的相關知識點。

作業:預習後面胡克定律,瞭解彈力大小的特點。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碰撞的特點,物體間相互作用時間短,而物體間相互作用力很大。

2、理解彈性碰撞和非彈性碰撞,瞭解正碰、斜碰及廣義碰撞散射的概念。

3、初步學會用動量守恆定律解決一維碰撞問題。

重點:

強性碰撞和非彈性碰撞

難點:

動量守恆定律的應用

教學過程:

1、碰撞的特點:

物體間互相作用時間短,互相作用力很大。

2、彈性碰撞:

碰撞過程中,不僅動量守恆、機械能也守恆,碰撞前後系統動能之和不變

3、非彈性碰撞

碰撞過程中,僅動量守恆、機械能減少,碰撞後系統動能和小於碰撞前系統動能和,若系統結合成一個整體,則機械能損失最大。

4、對心碰撞和非對心碰撞

5、廣義碰撞散射

6、例題

例1、在氣墊導軌上,一個質量為600g的滑塊以15cm/s的速度與另一個質量為400g、速度為10cm/s方向相反的滑塊迎面相撞,碰撞後兩個滑塊並在一起,求碰撞後的滑塊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例2、質量為m速度為υ的A球跟質量為3m靜止的B球發生正碰。碰撞可能是彈性的,也可能是非彈性的,因此,碰撞後B球的速度允許有不同的值。請你論證:碰撞後B球的速度可能是以下值嗎?

(1)0.6υ(2)0.4υ(3)0.2υ。

7、小結:略

8、學生作業P19 ③⑤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解釋速度的概念,能夠概括速度的定義、公式、符號、單位和物理意義。

(2)解釋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定義並學會辨析。

(3)能夠説出速率的概念並辨認速度與速率。

2、過程與方法

(1)在概念轉變的教學過程中形成全面、正確的關於速度的概念。

(2)通過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的過程,鍛鍊使用極限思維。

(3)通過對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速度與速率的區別和分辨,學會運用辨析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速度全面正確地解釋來積極培育自身科學嚴謹的態度。

(2)積極將自己的觀點及見解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嘗試體會物理學中藴含的對立統一。

課型:新授課

課時:第一課時

學情分析:

一般而言,高一學生在經歷了國中階段的學習後,思維能力得到了較好的發展,抽象邏輯思維逐漸取代形象思維佔據主要地位。學生的一般特徵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能夠按照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利用假設思維進行學習;

(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調控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學習過程更加具有目的性;

(3)在某種程度下學生思維不再是“抱殘守缺”,而是較為容易接受新事物;

(4)學生學習動機由興趣支撐逐漸轉變為由意志支撐,學習的目的性更加明確;

(5)學生之間的交流對於學生學習具有一定的影響。

關於“速度”的學習,學生在國中階段科學學科中所接受的定義是,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這與高中對於“速度”的定義截然不同,學生雖然通過國中階段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這個基礎裏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將國中階段所接受到的關於“速度”的迷思概念轉變為科學概念,達到一個新的認知平衡是本節課的一條主線。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學生在國中階段的學習以及前面關於“位移”、“路程”的學習為本節課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本節課可能存在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學生根據國中階段的學習積累對於“速度”難以產生正確、客觀的認識,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轉變;二是學生對於“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兩個概念可能會有所混淆,教師應該利用課堂呈現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區分。

教學重點:

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過極限的思維方法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難點:

對瞬時速度的理解,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問題情境引入、探測已有概念、產生認知衝突、解構迷思概念和建構科學概念、形成新的認知平衡。

教學過程:

引入:速度的二段式測驗3道題,情境引入,激發學生產生衝突。

(一)速度

“速度”的引入:運動會上,要比較哪位運動員跑得快,可以用什麼方法?通過相同的位移比較時間的長短。若運動的時間是相等的,我們可以根據位移的大小來比較。如果運動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比較呢?

在物理學中,我們引入速度這個物理量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1、定義:位移Δx與發生這個位移所用時間Δt的比值(比值定義法)。

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國際單位:m/s或m·s-1,其他單位:km/h等

3、速度是矢量,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同。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保持不變。如果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速度的大小不斷改變,根據求得的則表示物體在Δt時間內的平均快慢程度,稱為平均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1、平均速度

⑴公式:

⑵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即位移的方向。

對於變速直線運動,各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並不相同,求平均速度必須指明“哪段時間”或“哪段位移”。

⑶求平均速度必須指明“哪段時間”或“哪段位移”。

過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為了精確地描述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運動的快慢,我們可以將時間Δt取得非常小,接近於零,這是求得的速度值就應該是物體在這一瞬時的速度,稱為瞬時速度。

2、瞬時速度

⑴定義: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瞬間)的速度。

⑵瞬時速度簡稱速度,方向為物體的運動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速度”這一概念並不一定明確指出是“平均速度”還是“瞬時速度”,我們應根據上下文去判斷。“平均速度”對應的是一段時間,“瞬時速度”對應的是某一時刻。

3、瞬時速率:瞬時速度的大小,簡稱速率。

例:課本P16汽車速度計上指針所指的刻度是汽車的瞬時速率。

(三)平均速率:物體運動的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值。

與“平均速度的大小”完全不同。

例1:下列對各種速率和速度的説法中,正確的是( )

A.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

B.瞬時速率是指瞬時速度的大小

C.勻速直線運動中任意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都等於其任一時刻的瞬時速度

D.勻速直線運動中任何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例2:一輛汽車沿平直的公路行駛

⑴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1,後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

⑵若汽車前一半時間的平均速度是v1,後一半時間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

總結: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應嚴格按照定義來計算。

例3:人乘自動扶梯上樓,如果人站在扶梯上不動,扶梯將人送上樓去需用30s。若扶梯不動,某人沿扶梯走到樓上需20s。試計算這個人在扶梯開動的情況下仍以原來的速度向上走,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到樓上?(12s)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進一步深化對電阻的認識

(2)掌握電阻定律及電阻率的物理意義,並瞭解電阻率與温度的關係

2、能力目標:

(1)通過類比,培養學生分析解決三個變量之間關係的科學研究方法

(2)通過從猜想→研究方法→實驗操作等一系列探索過程,使學生掌握如何獲取知識,發展思維能力。

3、德育滲透點:

(1)通過對各種材料電阻率的介紹,加強學生安全用電的意識

(2)通過我國對超導現象的研究介紹,激發學生愛國和奮發學習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電阻定律

2、難點:電阻率

3、疑點:超導現象的產生

4、解決辦法

①對於重點,主要是通過課堂上師生一起(教師動手,學生觀察)探索,最後用科學的處理方法導出定律,這樣加深了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滲透。

②對於難點,主要是通過與電阻的比較,從而明確電阻是反映導體本身屬性;電阻率是材料本身的屬性。

③對於疑點主要是通過實驗來加強直觀感覺。

三、教學方法:

實驗演示,啟發式教學

四、教 具:

電阻定律示教板(含金屬絲) 學生電源 電流表 伏特表 滑動變阻器 電鍵 導線 火柴 廢棄的“220V 40W”白熾燈 幻燈片 投影儀 計算機 自制CAI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1、為了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強度,怎樣做?

由歐姆定律I=U/R,只要增加導體兩端的電壓U或降低導體電阻R即可。

2.R=U/I的含義,如何測定電阻(讓學生自己設計電路)?

從上述的回答我們不難發現電阻R與兩端電壓及流過電流強度無關,那麼它由誰決定呢?

(二)進行新課

1、探索定律——電阻定律

①R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科學猜想)

(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温度……)

②解決方法——控制變量法。(回憶歐姆定律的研究或牛頓第二定律的研究)

③演示實驗 幻燈投影電路圖。

A.出示電阻定律示教板、金屬材料

B.教師與學生一起連接電路,先讓E、F分別接A、a,測得一組數據(U、I)記入下表。然後把a、b用短導線連接,E、F分別接A、B,又得一組(U、I)。再把A、B用一短線連接,E、F分別接A(B)a(b)。又得一組數據(U、I)。

C.換用E、F分別接不同材料金屬絲C、c,又得一組數據。

D.分析數據

a)先定性觀察→R與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有關

b)定理推理

2、電阻定律

①內容——在温度不變時,導線的電阻與它的長度成正比,跟它的橫截面積成反比。

②表達式

説明 ——長度 S——橫截面積 ——比例係數

3、電阻率——

①單位 歐米

②物理意義 反映材料導電性能好壞。在數值上它等於用該材料製成的1m長,橫截面積為1m2的導體電阻。

③測量——學生思考

(幻燈投影書上154頁各材料電阻率——20℃時)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瞭解為了電業工人的安全,為使在相同電壓下電流小,選用電阻率較大的橡膠、木頭等製造電工用具把套。

④電阻率與温度關係

由表格上面寫着20℃,要學生明白這意味着這張表格的數據是在20℃時測得的,即電阻率與温度有關。

[演示](幻燈投影電路圖)

連接,用火柴點燃來加熱白熾燈燈絲後再移開。

現象: 發現小燈泡先變暗後又慢慢變亮

材料的電阻率隨温度變化而變化。利用金屬的電阻率隨温度升高而增大,製成温度計(電阻温度計),但也有些材料的電阻率不隨温度改變而改變。

(三)例題精講

【例】 把一均勻導體切成四段並在一起,電阻是原來的多少倍?拉長四倍後是原來多少倍?

解析:由電阻定律

切成四段體積不變,故 S→4S

所以 變為同理拉長四倍後, 變為原來的16倍

(四)總結、擴展

打開計算機,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再次展示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再現實驗現象,形象直觀,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節課主要通過猜想→探索→得出定律的過程驗證,並得到了電阻定律,由實驗感知電阻率與温度的關係,關於超導的應用有待同學們進一步去探討。

六、佈置作業

1、第154頁(1)(2)(3)題做在作業本上。

2、思考154頁(4)題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在上一節安培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的新的知識點。重在讓學生理解什麼是洛倫茲力、並掌握洛倫茲力的方向判斷和大小的計算。它也是後續學習《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運動》的知識基礎。

本課教材在提出洛倫茲力的概念後,重在引導學生由安培力的方向和大小得出洛倫茲力的方向和大小,這種通過實驗結合理論探究洛倫茲力的方向,再由安培力表達式推導出洛倫茲力的表達式的過程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好機會,一定要讓學生都參與進來。

二、學情分析

知識基礎:學生已經學習了《磁場對通電導線的作用力》一節,知道如何判斷安培力的方向以及如何計算安培力的大小。但對於安培力產生的原因,卻還不甚清楚。

技能基礎: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邏輯推理分析能力,因此本節課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安培力的產生原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入探究式學習。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洛倫茲力。利用左手定則判斷洛倫茲力的方向。

2、知道洛倫茲力大小的推理過程。

3、掌握垂直進入磁場方向的帶電粒子,受到洛倫茲力大小的計算。

4、瞭解v和B垂直時的洛倫茲力大小及方向判斷。理解洛倫茲力對電荷不做功。

5、瞭解電視顯像管的工作原理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形成洛倫茲力的概念,同時明確洛倫茲力與安培力的關係(微觀與宏觀),藉助洛倫茲力與安培力的關係,猜想並驗證洛倫茲力的方向也可以用左手定則判斷;通過思考與討論,推導出洛倫茲力的大小公式F=qvBsinθ。最後瞭解洛倫茲力的一個應用——電視顯像管中的磁偏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進一步學會觀察、分析、推理,培養科學思維和研究方法。認真體會科學研究最基本的思維方法:“推理—假設—實驗驗證”。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利用左手定則會判斷洛倫茲力的方向。

2、掌握垂直進入磁場方向的帶電粒子,受到洛倫茲力大小的計算。

這一節承上(安培力)啟下(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是本章的重點

難點:

1、洛倫茲力對帶電粒子不做功。

2、洛倫茲力方向的判斷。

五、教學資源

電子射線管、高壓電源、磁鐵、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對本節教材內容的分析,結合學情和相關教學資源,本節課以“情景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理論推導應用鞏固”的思路進行設計。

課前通過觀看“極光美景”視頻,引出本節主題。然後藉助“陰極射線管”演示實驗指出磁場對運動電荷有力的作用,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中藉助安培力的方向,讓學生通過猜想加驗證的方式,學習並掌握洛倫茲力方向的判定方法,並進一步得出安培力與洛倫茲力的內在關係;藉助安培力大小的計算公式,引導學生推導得出洛倫茲力大小的計算公式。最後通過練習加深對洛倫茲力的理解,並回答引入部分提出的問題。

教學過程中,以演示實驗調動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圍繞難點“洛倫茲力的方向”的理解,通過情景轉換,老師引領、學生動手,同學互動,師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感受,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

七、教學過程:

(一)引入

視頻欣賞:天文現象——極光

提問:為什麼極光只出現在南北兩極呢?

引導:解開此謎題的鑰匙就是,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規律。

[演示實驗]觀察磁場陰極射線在磁場中的偏轉

[教師]説明電子射線管的原理:

説明陰極射線是燈絲加熱放出電子,電子在加速電場的作用下高速運動而形成的電子流,轟擊到長條形的熒光屏上激發出熒光,可以顯示電子束的運動軌跡,磁鐵是用來在陰極射線周圍產生磁場的,還應明確磁場的方向。

提示:

1、沒有磁場時,接通高壓電源可以觀察到什麼現象。

2、光束實質上是什麼?

3、若在電子束的路徑上加磁場,可以觀察到什麼現象?

4、改變磁場的方向,通過觀查從而判斷運動的電子在各個方向磁場中的受力方向。

[實驗結果]在沒有外磁場時,電子束沿直線運動,蹄形磁鐵靠近電子射線管,發現電子束運動軌跡發生了彎曲。

[學生分析得出結論]磁場對運動電荷有力的作用。------引出新課

(二)新課講解

1、物理學中把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力稱為洛倫茲力。(展示洛倫茲介紹資料)

2、提問:如何探究洛侖茲力呢?

引導學生思考:

1)、電流怎麼形成的?

2)、磁場對電流的作用、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兩者間有何關聯?

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通電導線在磁場中為什麼會受力?得出安培力與洛倫茲力的關係。

【説明】可以根據磁場對電流有作用力而對未通電的導線沒有作用力,引導學生提出猜想:磁場對電流作用力的實質是磁場對運動電荷作用力的積累效果。即,安培力是洛倫茲力的宏觀表現。

3、提問:既然安培力是洛倫茲力的宏觀表現,那麼,你們覺得可以如何探究洛倫茲力呢?

回答:藉助對安培力的認識,探究洛倫茲力。

(1)提問:具體怎麼探究呢,比如方向?

回答:左手定則

學生説明猜想理由:

1如圖,判定安培力方向。(上圖甲中安培力方向為垂直電流方向向上,乙圖安培力方向為垂直電流方向向下)

②。電流方向和電荷運動方向的關係。(電流方向和正電荷運動方向相同,和負電荷運動方向相反)

③。F安的方向和洛倫茲力方向關係。(F安的方向和正電荷所受的洛倫茲力的方向相同,和負電荷所受的洛倫茲力的方向相反。)

④。電荷運動方向、磁場方向、洛倫茲力方向的關係。(學生分析總結)

實驗驗證猜想:(回顧陰極射線管實驗)猜想正確!

洛倫茲力方向的判斷——左手定則

伸開左手,使大拇指和其餘四指垂直且處於同一平面內,把手放入磁場中,讓磁感線垂直穿入手心,若四指指向正電荷運動的方向,那麼拇指所受的方向就是正電荷所受洛倫茲力的方向;若四指指向是電荷運動的反方向,那麼拇指所指的正方向就是負電荷所受洛倫茲力的方向。

【要使學生明確】:正電荷運動方向應與左手四指指向一致,負電荷運動方向則應與左手四指指向相反(先確定負電荷形成電流的方向,再用左手定則判定)。

[投影出示練習題]試判斷各圖中帶電粒子受洛倫茲力的方向,或帶電粒子的電性、或帶點粒子的運動方向。

[學生解答]

最後,通過“思考與討論”,説明由洛倫茲力所引起的帶電粒子運動的方向總是與洛倫茲力的方向相垂直的,所以它對運動的帶電粒子總是不做功的。

(2)、洛倫茲力的大小

現在我們來研究一下洛倫茲力的大小。通過下面的命題引導學生一一回答。

設有一段長度為L的通電導線,橫截面積為S,導線每單位體積中含有的自由電荷數為n,每個自由電荷的電量為q,定向移動的平均速率為v,將這段導線垂直於磁場方向放入磁感應強度為B的磁場中,求:

(1)電流強度I。

(2)通電導線所受的安培力。

(3)這段導線內的自由電荷數。

(4)每個電荷所受的洛倫茲力。

得出洛倫茲力的計算公式:當粒子運動方向與磁感應強度垂直時():

問題:若帶電粒子不垂直射入磁場,粒子受到的洛倫茲力又如何呢?

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可將磁場分解(類比安培力公式得出方式)得出結論

當粒子運動方向與磁感應強度方向成θ時(v∥B)F=qvBsinθ

上兩式各量的單位:F為牛(N),q為庫倫(C),v為米/秒(m/s),B為特斯拉(T)

4、課堂練習

1、電子的速率v=3×106m/s,垂直射入B=0.10T的勻強磁場中,它受到的洛倫茲力是多大?(4.8×10-14N)

2、當一帶正電q的粒子以速度v沿螺線管中軸線進入該通電螺線管,若不計重力,則()

A.帶電粒子速度大小改變

B.帶電粒子速度方向改變

C.帶電粒子速度大小不變

D.帶電粒子速度方向不變

(答案:CD)

3、電荷量為+q的粒子在勻強磁場中運動,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A.只要速度大小相同,所受洛倫茲力就相同

B.如果把+q改為-q,且速度反向,大小不變,則洛倫茲力的大小方向不變

C.洛倫茲力方向一定與電荷速度方向垂直,磁場方向一定與電荷運動方向垂直

D.粒子的速度一定變化

(答案:B)

4、來自宇宙的質子流,以與地球表面垂直的方向射向赤道上空的某一點,則這些質子在進入地球周圍的空間時,將()

A.豎直向下沿直線射向地面

B.相對於預定地面向東偏轉

C.相對於預定點稍向西偏轉

D.相對於預定點稍向北偏轉

(答案:B)通過本題進一步引導學生作圖分析:為什麼極光只出現在地球的兩極?(與課前引入相呼應)

5、。電視顯像管的工作原理

(1)原理:應用電子束磁偏轉的道理

(2)構造:由電子槍(陰極)、偏轉線圈、熒光屏等組成(介紹各部分的作用)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觀察顯像管的實物,認清偏轉線圈的位置、形狀,然後運用安培定則和左手定則説明從電子槍射出的電子束是怎樣在洛倫茲力的作用下發生偏轉的。

再通過“思考與討論”,讓學生弄清相關問題。進而介紹電視技術中的掃描現象。

最後讓學生回憶“示波管的原理”,通過對比看看二者的差異。

(三)對本節內容做簡要小結

(四)作業佈置

(1)複習本節內容

(2)完成“問題與練習”

八、板書設計第5節《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力》

一.洛倫茲力

1、洛倫茲力: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力

安培力是洛倫茲力的宏觀表現

2、洛倫茲力的方向:左手定則

F⊥vF⊥B

3、洛倫茲力大小:F洛=qVBsinθ

V⊥BF洛=qVB

V∥BF洛=0

4、特點:洛倫茲力只改變力的方向,不改變力的大小,洛倫茲力對運動電荷不做功

二.電視顯像管的工作原理

1、原理

2、構造

九、教學反思

本節課利用極光這一神奇的自然現象,通過陰極射線在磁場中的偏轉演示實驗來引入新課,新奇的實驗現象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興趣,明顯的實驗現象使學生很容易總結出磁場對運動電荷有力的作用。通過電荷的定向運動形成電流,推導出倫茲力與安培力的關係(微觀與宏觀),由此可以藉助安培力來探究洛倫茲力的大小和方向。最後瞭解洛倫茲力的一個應用——電視顯像管中的磁偏轉,這種與生活聯繫緊密的物理知識,能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科的熱愛,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物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體現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學理念。

通過課堂練習反饋,發現本課難點在於如何讓學生髮揮空間想象能力,判斷洛倫茲力的方向。需要在課後加強練習。

優秀高中物理教學設計方案 篇六

1、教學目標

1.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等温變化;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內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適用條件。

(3)理解等温變化的P—V圖象與P—1/V圖象的含義,增強運用圖象表達物理規律的能力;

1.2過程與方法

帶領學生經歷探究等温變化規律的全過程,體驗控制變量法以及實驗中採集數據、處理數據的方法。

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切身感受物理現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學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實創新的科學作風。

2、教學難點和重點

重點:讓學生經歷一次探索未知規律的過程,掌握一定質量的氣體在等温變化時壓強與體積的關係,理解p-V圖象的物理意義。

難點: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數據處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熱水,氣球、透明玻璃缸、抽氣機,u型管,注射器,壓力計。

4、設計思路

學生在國中時就已經有了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熱脹冷縮的概念,但對於氣體的三個狀態參量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是不清楚的。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着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證精神。這節課首先通過做簡單的演示實驗,讓學生明白氣體的質量、温度、體積和壓強這幾個物理量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然後與學生一道討論實驗方案,確定實驗要點,接着師生一道實驗操作,數據的處理,得出實驗結論並深入討論,最後簡單應用等温變化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5、教學流程:(略)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的

1.瞭解組成物質的分子具有動能及勢能,並且瞭解分子平均動能和分子勢能都與哪些因素有關。

2.理解物體的內能以及物體內能由物體的狀態所決定。

教學重點

物體的內能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學的一個重點。學生只有正確理解物體的內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熱傳遞及物體內能的變化關係。

教學難點

分子勢能。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什麼樣的能是勢能?彈性勢能的大小與彈簧的形變關係怎樣?

二、新課教學

1.分子動能。

(1)組成物質的分子總在不停地運動着,所以運動着的分子具有動能,叫做分子動能。

(2)啟發性提問:根據你對布朗運動實驗的觀察,分子運動有什麼樣的特點?

應答:分子運動是雜亂無章的,在同一時刻,同一物體內的分子運動方向不相同,分子的運動速率也不相同。

教師分析分子速率分佈特點——在同一時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從大量分子總體來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數,大多數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帥進一步指出:由於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個分子的動能也不同。對於熱現象的研究來説,每個分子的動能是毫無意義的,而有意義的是物體內所有分子動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動能。

(3)要學生討論研究。

用分子動理論的觀點,分析冷、熱水的區別。

討論結論應是:組成冷、熱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則其動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總體來説分子的平均動能小於熱水的分子平均動能。

教師指出:由此可見,温度是物體分子平均動能的標誌。

2.分子勢能。

(1)根據複習提問的回答(地面上的物體與地球之間有相互作用力;發生了形變的彈簧各部分間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們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時,它們之間便具有勢能)説明分子間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們相對位置所決定的能,稱之為分子勢能。

(2)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的關係。

提問:分子力與分子間距離有什麼關係?

應答:當r=r0時,F=0,r<r0時,F為斥力,r>r0時,F為引力。

教師指出:由於分子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彈簧形變有伸長或壓縮兩種情況,因此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也分兩種情況。

①當r>r0時,F為引力,分子勢能隨着r的增大而增加。此種情況與彈簧被拉長彈性勢能的增加很相似。

②當r< p=“”>

小結:分子勢能隨着分子間距離變化而變化,而組成物體的大量分子間距離若增大(減小)則宏觀表現為物體體積增大(減小)。可見分子勢能跟物體體積有關。

(3)物體的內能。

教師指出:物體裏所有的分子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由此可知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

①物體的內能是由它的狀態決定的(狀態是指温度、體積、物態等)。

提問:對於質量相等、温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氣來説它們的內能相同嗎?

應答,質量相等意味着它們的分子數相同,温度相等意味着它們的平均動能相同,但由於水蒸氣分子間平均距離比水分子間平均距離大得多,分子勢能也大得多,因而質量相等的水蒸氣的內能比水大。

②物體的狀態發生變化時,物體的內能也隨着變化。

舉例説明:當水沸騰時,水的温度保持不變,所供給的大量能用於把分子拉開,增大了分子勢能,因而增大了物體的內能,當水汽凝結時,分子動能沒有明顯變化,但分子靠得更緊密了,分子勢能便減小了,因此物體的內能減小了。

③物體的內能是不同於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

a.靜止在地面上的物體以地球為參照物,物體的機械能等於0,但物體內部的分子仍然在不停地運動着和相互作用着,物體的內能永遠不能為0。

b.物體在具有一定的內能時,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機械能。如飛行的子彈。

C.不能把物體的機械能和物體的內能混淆。只要物體的温度、體積、物態不變,不論物體的機械能怎樣變化其內能仍保持不變。反之,儘管物體的內能在變化,它的機械能可以保持不變。

(4)學生討論題:

①靜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麼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平地面加速運動,木箱具有什麼能?此時木箱的內能與靜止時相比較變化了沒有?

②質量相等而温度不相等的兩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較大的內能?温度相同而質量不等的兩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較大的內能?

最後總結一下本課要點。

1.瞭解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温度和內能的關係。

2.知道做功和熱傳遞都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3.瞭解熱量的概念,知道熱量的單位是焦耳。

新課標高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八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會作力的圖示。

2、瞭解重力產生的原因,會確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瞭解自然界中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教學重難點

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圖示。

2、重力產生的原因,確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教學過程

[知識探究]

一、力和力的圖示

[問題設計]

做一做以下實驗,看看會發生什麼現象,總結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鋼球在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線運動,在小鋼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鐵,小鋼球靠近磁鐵時;

(2)在與小鋼球運動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塊磁鐵;

(3)分別用手拉和壓彈簧。

答案

(1)小鋼球的速度越來越大;

(2)小鋼球的速度方向發生了變化;

(3)用手拉彈簧,彈簧伸長;用手壓彈簧,彈簧縮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或使物體發生形變。

[要點提煉]

1、力的特性

(1)力的物質性: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離物體而獨立存在。我們談到一個力時,一定同時具有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2)力的相互性:力總是成對出現的。施力物體同時又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又是施力物體。

(3)矢量性:力不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或使物體發生形變。

説明只要一個物體的速度變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還是速度的方向改變了,物體的運動狀態就發生變化。

3、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圖示:用一條帶箭頭的線段(有向線段)來表示力。

①線段的長短(嚴格按標度畫)表示力的大小;②箭頭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頭)常畫在力的作用點上(在有些問題中為了方便,常把物體用一個點表示)。

注意(1)標度的選取應根據力的大小合理設計。一般情況下,線段應取2~5個整數段標度的長度。(2)畫同一物體受到的不同力時要用同一標度。

(2)力的示意圖:用一條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點。

二、重力

[問題設計]

秋天到了,金黃的樹葉離開枝頭總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總是由高處流向低處;無論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終總會落到地面上……試解釋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

答案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正是由於地球的吸引才會使物體落向地面,才會使水往低處流。

[要點提煉]

1、重力定義: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產生原因: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但不能説成“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

3、大小:G=mg,g為重力加速度,g=9.8m/s2,同一地點,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不同地點重力的大小因g值不同而不同。(注意: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與物體是否受其他力無關)

4、方向: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豎直向下不是垂直於支撐面向下,也不是指向地心)。

5、作用點:在重心上。

(1)重心是物體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點。

(2)重心位置與質量分佈和物體形狀有關,質量分佈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上。重心可以不在(填“可以不在”或“一定在”)物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