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教案《説“木葉”》【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5.66K

語文教案《説“木葉”》【精品多篇】

《説木葉》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藴;

瞭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質;

培養學生把握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詩歌的賞析能力;

教學重難點: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鑑賞實踐

教學方法:

1、小組討論研究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整體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過詩歌鑑賞實踐,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唐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同學們知道這裏的“落木”是什麼意思嗎?(學生明確“落木”即“落葉”之意後)那杜甫為什麼不説“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呢?”“木”與“葉”有何區別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林庚的《説“木葉”》來解開這個迷吧。二、整體感知把握全文(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來理解全文)

1、四人一組討論尋找你認為能表現文章行文脈絡的疑問句,並加以整理。

2、以小組為單位追尋上述問題的答案。

3、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麼異同?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三、探究閲讀融會貫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人們的感傷情懷。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梅”和“柳”意象。

1、賞“梅”詩品梅之意象

詩一:早梅詩二:山園小梅

齊己林逋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台。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來。

2、賞“柳”詩品柳之意象

詩一:詠柳詩二:垂柳

賀知章唐彥謙

碧玉粧成一樹高,絆惹春風別有情,

萬條垂下綠絲絛,世間誰敢鬥輕盈。

不知細葉誰裁出,楚王江畔無端種,

二月春風似剪刀。餓損纖腰學不成。

詩三:贈柳

李商隱

章台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説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四、自主研究拓展延伸

1、除了上面講到的“梅”“柳”之外,古詩中還有很多具有特點意象內涵的事物,請同學們想想看,寫出來,然後再概括一下它們各自的暗示性內涵。

(意象分別有楓葉、菊、鬆、橋、水、草、花、馬、門、柳絮、竹、舟、亭、酒、風、劍、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內涵相對集中而且在古詩中較多見的來)

總結:林庚先生深諳詩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詩歌創作與鑑賞的玄機,撩開了詩歌神祕的面紗。林先生沒有擺出那種“理論”的面孔來嚇唬讀者,沒有故弄玄虛地搬弄術語,而是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並滲透於古詩“木葉”意象的捕捉和闡釋中。讓我們在一種“潛在的力量”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參悟了深藴其中的道理,走進了詩歌的殿堂。

五、佈置作業:

同學們可以以古詩歌中常用的物象為例如:鬆、竹、菊、蘭等進行有目的的詩歌鑑賞,仔細體味詩歌的精妙。

教學過程: 篇二

一、導入新課:

師生一起欣賞一篇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屏幕顯示):廣闊的蒼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絕世的舞蹈。然後,一個“雁字”,接着一個“雁字”。我呆在那裏,無法動彈,直到夜幕徐降,蘆葦蕩的盡頭響起了母親的呼喚聲。

年少的我,並不知這裏邊有一種民族文化哀愁。後來,我在古代名篇中,讀到了“雁陣驚寒”,頓時感到了一種徹骨的詩意。於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尋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們越來越少,“雁陣驚寒”般的名篇也很少問世……

是誰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誰,荒蕪了文化的天空,扼殺了我的詩意?……

(2007年大學聯考江蘇卷《懷想天空》)

一種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種生活情景的消逝,這位敏感的作者對此充滿了歎惋和悵惘。請大家找一找古詩文中包含大雁這一美好意象句子。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一剪梅》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李清照《聲聲慢》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王灣《次北固山下》

寒塘坐見秋曉髮梳臨水寒塘坐見秋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

――唐。趙嘏《寒塘》

漁舟唱晚,響絕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王勃《滕王閣序》

這些詩句寄託着對故鄉的思念,對親人信息的期盼。但大雁何以能表現這種情感?今天我們在學習《説“木葉”》的過程中就會得到更深刻的啟示。

《説木葉》教案 篇三

教學目的:

1、積累文中詞語並熟練使用。

2、領會古人是如何寫“木”的,作者又是如何體察“木”的特徵的。

3、把握文章脈絡,理解文章精髓。

4、學會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精髓。

教學難點:

體察詩歌藝術的精微之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體讀法。

一、教學導入:

教師朗讀幾首寫樹木的詩歌,引入課題。或請學生背誦一兩首寫木的詩歌入題。

二、預習診斷:

1、選擇注音正確的一項(A)

A、陸厥(jue)招徠(lai)橘頌(ju)

B、寒砧(zhen)涔陽(qin)錠藥(ding)

C、窸窣(cui)曙光(shu)號咷(tao)

D、亭皋(gao)竹筌(quan)乾燥(cao)

2、用課文前面列出的詞語組一個短語:

炊煙裊裊、北風蕭蕭、風度翩翩、冉冉升起、文意綿密、情意纏綿

3、“木”在形象上有幾個藝術特徵?

提示:“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徵:首先它彷彿本身就含有一種落葉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頭”、“木料”“模板”等的影子,這使讀者更多地想到了樹幹,而很少想到葉子,“葉”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着落葉。其次它還按時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着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乾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這個樣子。於是“木葉”顯得更加空闊。“木葉”中的“葉”帶有綿密的意思,“落木”則連“葉”這個字所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淨了。

三、理清全文內容,歸納全文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象,就是“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鍾愛的形象。而“木葉”形象的關鍵在一個“木”字。

1段:“木葉”成為詩人們筆下鍾愛的形象。

2段:説明“木葉”就是“樹葉”,但用“樹葉”的十分少見,大量的是用“木葉”,又發展到用“落木”。

3段:説明“木葉”“落葉”與“樹葉”“落葉”的不同,關鍵在於“木”字。在詩歌中,概念相同的詞語,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區別。

第二部分(4~6段)説明“木”的兩個藝術特徵,以及為什麼有這些特徵。

4段:説明“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徵:含有落葉的因素。

5段:説明“木”為什麼含有落葉的因素——詩歌語言的背後含有暗示性。

6段:説明“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徵:有落葉的微黃與乾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

第三部分(7段)作出小結:説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四、畫出文中所引的古詩文語句,再用8分鐘左右的時間體會其中的“木葉”包含的意味。學生有不理解的地方,請教老師。

五、完成課後的第二題。

1、朗讀這三首詩詞。

2、學生先獨自體會其中“梅”這一意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後與同學交流。

提示:王安石的《梅花》表現了梅花的“凌寒獨自開”的高貴品格,這與我國把鬆、竹、梅譽為“歲寒三友”的文化傳統相一致,三個意象同是高貴聖潔的象徵。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表達的是“寂寞開無主”的無奈、“黃昏獨自愁”的淒涼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澤東的詞與陸游的詞題、調相同,意境卻截然不同,毛詞巧妙地把陸游詞中對梅花不幸遭遇的傾訴和孤芳自賞的表露化為對她達觀堅定的描述和高貴純潔的讚頌,詞中有一種超越時空的壯美和豪放樂觀,振奮人心。

3、另外再蒐集幾首寫梅花的詩詞,體會其中的梅花包含的思想感情。

瀟湘神

劉禹錫

斑竹枝,斑竹枝,

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

瀟湘深夜月明時。

長相思·雨

万俟詠

一聲聲,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裏燈,

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

不道愁人不喜聽,

空階滴到明。

菩薩蠻·落梅

孫艤

一聲羌管吹嗚咽,

玉溪夜半梅翻雪。

江月正茫茫,

斷橋流水香。

含章春欲暮,

落日千山雨。

一點着枝酸,

吳姬先齒寒。

六、你同意作者對“木葉”的理解嗎?請提出你的看法。

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營造一種小小的學術氣氛,激發學生對學術興趣,塑造學生做學問的信心。

教師提示:“咬文嚼字”有可能牽強附會,但作為初學詩歌的學生來説,“咬文嚼字”有利於打下紮實的基礎,值得重視。

七、佈置作業:

1、完成同步練習。

2、選取一首詠物詩,體會其中的意象包含的思想感情。

板書設計 篇四

説“木葉” 林庚

文藝論文 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木:落葉、空闊、疏朗 ——“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徵(外形上的)

木:透着黃色、乾燥 ——“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徵(色澤上的)

《説“木葉”》同步練習篇五

一、基礎部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笑靨(yè) 夢魘(yǎn) 湍急(chuān) 揣測(chuǎi)

B.復辟(bì) 癖好(pǐ) 褐色(hè) 謁見(yè)

C.城垣(yuán) 橫亙(ɡèn) 反詰(jí) 拮据(jié)

D.箴言(zhēn) 緘默(jiān) 標識(zhì) 熾熱(zhì)

2、下列各組詞語中有兩個錯別字的一組是

A.水瀉不通鬼域伎倆緝拿歸案流連忘返

B.飢腸漉漉關懷倍至度過難關貌合神離

C.伸張正義綠草如茵精兵減政相形見絀

D.跌宕起伏歌功誦德食不果腹恰如其分

3、對下列詞語意義的解釋,正確的一組是

A.出遊(出去遊歷) 出生入死(一生下來就面臨生命危險)

出醜(露出醜相)出類拔萃(超出同類之上)

B.辨別(根據特點加以區別) 別出心裁(獨創一格,與眾不同)

別緻(新奇,跟平常不同)天淵之別(比喻差別很大)

C.比照(按照,仿照) 朋比為奸(互相勾結幹壞事)

比鄰(位置接近)比翼齊飛(爭相追逐,一同飛翔)

D.休整(休息整頓) 休慼相關(彼此間禍福相互關聯)

休想(不要想)休養生息(休息調養,恢復體力)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這種草藥能治療高血壓病,對人體又沒有任何副作用,我們屢試不爽,你還有什麼可懷疑的?

B.角色的個性鮮明,是電視劇《康熙王朝》最值得欣賞的地方。甚至連配角都栩栩如生,令人難忘。

C.儘管世界盃小組出線的前景微乎其微,“米家軍”的全體將士仍然準備再做最後一搏。

D.明星出書無可厚非,但有的書錯別字連篇累牘,簡直讓人不堪卒讀。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上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①地質工作是地下情況的調查研究工作,往往在短時間內不能產生經濟效益,容易被有些領導__________。

②凡星期天參加本系統歌詠比賽的同志__________調休一天。

③殖民主義者掠奪、擴張的野心是絕對沒有__________的。

A.輕視 一律 界線

B.忽視 一概 界限

C.輕視 一概 界線

D.忽視 一律 界限

6、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剛剛創刊的這一期《青年文學》,以大約一半的篇幅,對年輕人關注的話題進行了重點採訪和報道。

B.生活是一個宏偉的競技場,大家儘可以在那裏進行奪取勝利的較量,但必須老老實實地遵守比賽規則。

C.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地前進,這是由於事物內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會種種外因所決定的。

D.這個時候不適當地澆水施肥,就會影響今後莊稼的生長。

二、閲讀部分

(一)閲讀《木葉》全文,回答文後問題。

(全文略)

詩歌的語言富於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鑑賞詩歌,不僅要品嚐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嚐言外的滋味。認真閲讀本文,回答下列問題。

7、“木”與“樹”的意味有什麼異同?

8、説説“樹葉”與“木葉”“落木”與“落葉”的意味的不同。

9、“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藝術特徵?

10、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於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例如課文中的“木葉”),但也有的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裏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下邊詩詞中“梅”這一意象,表現的感情就不盡一致,試做一點辨析。古代詩歌中類似“梅”的意象不勝枚舉,不妨多找出一些,大家相互交流。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梅花》)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游《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説木葉》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養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閲讀習慣。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策略: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展開討論,在探討中加深對詩歌語言微妙意味的認識和理解。

教學步驟:

一.導入:(投影以下內容)師生朗讀一遍(讀出感情來)。

《九歌湘夫人》:(節選)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師:木與樹、木葉與落木有什麼聯繫,有什麼區別?林庚先生的《説木葉》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大家速讀課文,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二.(投影以下內容)

1.詩歌中的語言可以單憑語言解釋嗎?為什麼?

2.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

意象微妙的意味

(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本植物的通稱。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具有着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會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幹,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樣,“木”也就給人以落葉之感。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能給人以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

課文説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彷彿是概念的影子,成為語言形象的潛在力量,這些潛在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結合起來,就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説。“樹葉”,“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給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的感覺;而“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乾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甚至還讓人彷彿聽見了離人的歎息,想起了遊子的漂泊。“木葉”是屬於風的而不是屬於雨的,屬於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屬於沉沉的陰天,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葉”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而“落葉”,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來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淨了。)

3.鄭板橋有一句詩,叫做“刪繁就簡三秋(),領異標新二月花。”在()處應填“樹”還是“木”好,為什麼?

三.品味下列詩句,談談你對它們的微妙的意味和表達效果的理解。

(培養學生體察、咀嚼、品味詩歌語言的習慣,培養融會貫通質疑思辯的能力)

第一組:

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韋應物)

樹初黃葉日,人慾白頭時。(白居易)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

第二組:

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第三組: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詩經〉〉)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杜甫)

四.作業:摘抄、誦讀課文中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