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羚羊木雕》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04W

《羚羊木雕》教案精品多篇

《羚羊木雕》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根據自己的情況,查字典解決文字障礙。練習劃分段落,歸納中心思想。

能力目標:學習插敍的寫作方法。

情感目標:體會家庭成員各自的思想感情,從不同人的立場考慮如何解決這場矛盾。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根據自己的情況,查字典解決文字障礙。

2、練習劃分段落,歸納中心思想。

3、學習插敍的寫作方法。

難點

1、提高閲讀理解的能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

2、體會家庭成員各自的思想感情,從不同人的立場考慮如何解決這場矛盾。

教學設計思路:

本文的故事一波三折,很有吸引力;而更感人的是文中表現的高尚友誼。作者是以一個孩子的口氣來講述故事,以孩子的視角來看待世間(包括家庭、學校)的冷暖,形成兩個世界——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在“我”的眼裏,這兩個世界有着本質的不同,高下優劣自見。這對同齡的學生來説,是很容易被打動並引起共鳴的。課文不難理解,出示投影片只是起着一種媒介作用,觸發學生進人課文的情境,設身處地體會“我”的心情,感受“我”的傷心,起着情感教育的作用。另外,由於作者從一個孩子的視角來寫,寫出了孩子與成人世界的對立狀態和對立情緒,因此,還得防止一種偏向,即孩子對成人世界和家庭的反感、反抗的情緒。

教學方法:

學生閲讀、討論與教師的總結啟發相結合。

教學媒體:

投影(投影片裏的兩幅畫面,應在兩處相關情節的展開中出示)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相信大家都有好朋友吧,爸爸、媽媽是不是支持你們的友誼呢?你有沒有因為朋友的事情跟爸爸媽媽鬧過矛盾呢?讓我們一起打開課本,來看看我們文章中的小主人公遇到了什麼樣的麻煩,想一想我們到底該如何這類親情與友情的矛盾。

二、朗讀

分角色朗讀全文。朗讀前,要默讀幾遍,對生字、多音字、異讀字,要先查字典。在朗讀中,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結構思路梳理;

全文分四個部分,按照以下思路劃分結構:“查問木雕”(媽媽、爸爸和我)──插敍“贈送木雕”(我和萬芳)──“強迫取回木雕”(我、奶奶、爸爸、媽媽)──“取回木雕”(萬芳和我)

第一部分(1—16段):“查問木雕”,寫爸爸媽媽為了一件羚羊木雕而傷害了“我”的心。

第二部分(17—23段):“贈送木雕”,寫“我”和萬芳的真摯友誼。

第三部分(24—25段):“強迫取回木雕”,用奶奶反襯爸媽,暗寓對父母的批評。第四部分(26段—結尾):“取回木雕”,寫“我”討回羚羊木雕的過程和痛苦的心情。

展示畫面(見圖片集錦),體會文中“我”的心情;

重點提示:本文可以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兩幅畫面都取名為“傷心的我”,其實含義有所不同:第一幅畫面是冷冰冰的場景,“我”為家庭裏缺乏理解和關愛而傷心;第二幅畫面是温暖的場景,“我”為萬芳的真誠、正直和慷慨而感動,併為自己對萬芳的“不友好”而傷心,還為自己在家裏的遭遇而傷心。

人物性格分析:“我”:這是一個很珍惜友情的女孩子,她十分讚賞好朋友萬芳,至今清晰地記得萬芳如何救了她,把那條劃破的褲子換回自家,併為此而受罰。當發現萬芳特別喜歡那隻羚羊木雕時,就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萬芳:文章用“仗義”一詞概括了她的性格特徵,用“換褲子”的事例從側面體現了她的這一特點。當“我”被迫去萬芳家要羚羊木雕時,經歷了一個艱難的心理活動過程。最後,她坦誠地再一次把小刀送給“我”。在萬芳身上,閃耀着真誠、豪爽、大度的光芒。

媽媽:文章中的母親是一個傳統型的母親。在她身上,體現出當代中國傳統母親以嚴為愛和不能在平等的基礎上理解孩子的弱點。她對女兒的愛,是以對女兒的過於嚴格的要求甚至有些苛刻的方式體現的,如“我”的新衣裙劃破,不敢告訴母親,這體現了母親對“我”的嚴厲。同時,她也不能以平常的心態嘗試去理解孩子,或者與孩子進行溝通。“我”劃破褲子不敢説,可見母親沒有理解作為一個孩子這種事在所難免,主要需要教育她以後做事要謹慎,從而幫助她成長。母親以嚴厲使“我”不敢把事情告訴她,從而使用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正常的發展。關於木雕的問題,母親一方面並不能理解孩子中友誼的珍貴,同時也沒有能讓孩子明白木雕在父母心中的主要地位──那也是父母的一片心。

爸爸:除了具有同媽媽類似的特點外,爸爸還具有一定的家長思想,例如他説,東西雖給了女兒,但沒允許她送人。

三、理解本文思想內容,討論下列問題;

1、爸爸把貴重的羚羊給了“我”,“我”把羚羊轉送給好朋友,這樣可以嗎?為什麼?

2、爸爸媽媽執意讓“我”取回羚羊,奶奶卻説“算了吧,這樣多不好”,你同意誰的意見?為什麼?

3、“我對朋友反悔了。”“可是,這能全怪我嗎?”你怎樣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

4、你認為應該怎樣處理這件事?(聽聽學生的發言,不要硬性強調答案,但要注意防止一種偏向,即對成人世界和家庭的反感、反抗的情緒。)發掘本文的深層底藴(可作為本課的總結):圍繞“贈送”和“索回”那隻羚羊木雕,發生了父母與孩子之間、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兩組矛盾。其中,家庭矛盾居於突出位置,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是由家庭矛盾引發的。家庭矛盾廣泛存在。雖然表現形式各有不同,但深究其原因,有許多家庭的矛盾衝突,都是由於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缺乏經常的思想溝通,缺少必要的理解和諒解所造成的。如果從矛盾的引起來看,孩子自作主張把爸爸送給她的羚羊木雕轉送給好友萬芳是起因,一般來説,對長輩送給自己的紀念品,無論其價值的高低,都應當珍惜,因為這種紀念品凝聚着一種不一般的感情。之所以孩子送羚羊木雕給萬芳,在其思想深處是把贈送物質當作建立友誼的基礎了。對於孩子的問題,需要進行必要的疏導,幫助她們端正認識。

然而,父母也有不足之處。他們注重羚羊木雕的物質價值,卻忽略了對子女的感情傷害。況且,羚羊木雕的“貴重”,孩子先前並未意識到。另外,當孩子因為不諳世事而出現過失時,父母沒有仔細瞭解孩子的思想,沒有幫助孩子澄清模糊認識,僅僅是責怪,而且逼着孩子做不願意做的事,這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導致了全家的不愉快。 《羚羊木雕》通過寫這場**,其深層含義在於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即使在家庭內部的成員之間,及時溝通思想、交換看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十分必要的。

作業佈置:

你有沒有因和朋友交往同父母發生過矛盾?如果有,你同父母是怎樣處理的?如果沒有,設想一下,你的父母會如何處理?針對這一話題寫一則短文。

國中語文《羚羊木雕》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下列詞語:

噩耗晴天霹靂慟哭支離破碎小心翼翼

恍惚踽踽獨行玲瓏突如其來變化無常

2.關於觀察與思考

觀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重要方法。培養觀察能力是培養語文能力的基本一環。閲讀時,要靠平時觀察生活的體驗去理解作品內容;寫作時,"第一須觀察",是從生活中獲取材料。

思考是對觀察對象(人物、景物、事物、環境等)進行分析研究的思維和規律。

觀察和思考必須結合起來,才能比較準確地把握事物,發現其中的含義和規律。

3.關於文章的結構

文章的結構,是文章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繫和外部形式的統一。結構的基本內容包括:層次和段落、過度和照應、開頭和結尾。一般我們主要分析層次和段落,便於我們把握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

1.從表情達意和文章結構兩個方面去理解"金盒子"在文中的作用。

2.分析文章所表現的兄妹情與姐弟情在內涵和寫法上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3.學習本文用樸素的語言表達真摯的情感的寫法。

情感目標:感受文章所抒發的手足深情。

教學建議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以時間為序,以金盒子為線索,用樸素、平實的文字記敍了金盒子從最初的玩具箱變為寂寞的良伴,最後竟變為紀念的信物的過程,充分表達了兄妹姐弟的關愛、理解,滲透了難以割捨的手足深情。

二、文章思路

文章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寫金盒子的來歷和我哥哥與金盒子的不解之緣以及哥哥去世後金盒子對我的重要意義。

第二部分(9-13)寫弟弟、金盒子與我的故事。

第三部分(10-11)寫哥哥、弟弟、雙親去世後,金盒子對我的重要意義。

三、寫作特點

1.結構嚴謹、周密,層次清晰,首尾呼應。

文章以金盒子為敍事線索構思謀篇。這條線索貫穿全文,首尾呼應,渾然一體,表現出手足深情的深刻主題。文章又以時間的發展為順序,用一連串的表示時間的狀語,寫出了作者在不同年齡的情感體驗,思路十分清晰。

2.文筆自然開朗,平淡簡約。

本文語言質樸、平淡,沒有雕琢痕跡,卻在看似拉家常的娓娓言談中透露出一份真情實感。全文以第一人稱的形式記錄了發自內心的真情獨白,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四、課文教讀方法建議

這篇文章細膩感人,不要當作一般的記敍文教讀,也不要從記敍文"六要素"入手,而應當反覆默讀,從整體上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力求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閲讀時,可引導學生參照如下的步驟進行:

1.先瀏覽一遍,只求粗知,不求甚解。

2.再讀一遍,瞭解故事的梗概,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知道作者在文中寫了哪幾件事。

3.讀第三遍時,注意文中的幾件事是怎樣貫穿起來的。找出與金盒子相關的描述,並進行分類:哪些是敍事的,哪些是抒情的;哪些是寫高興的事情的,哪些是寫哀傷的事情的;哪些是記實,哪些是回憶。進而,理解金盒子在文中主要起的作用。

4.在仔細體味的基礎上,找出最令你感動的句子,思考被感動的原因,分析語言的表達效果。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

1.學習"金線串珠"的寫作手法。

2.品味質樸平淡而感情至深的語言。

難點:

對文章的`主題的深入理解

本文對骨肉親情的表現是多方面的,既寫了兄妹情,又寫了姐弟情,還寫了父女、母女情;既寫了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樂融融的親情,又寫了遭受巨大不幸時的悲痛。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寫兄妹情,後半部分主要寫姐弟情。"我"由於身份的變化而有不同的經歷和情緒。而這一切都與金盒子密切相關。對父女情母女情的描述貫穿始終,與兄妹情、姐弟情相交織,使家庭親情表現得更為濃烈、深厚。

教學過程:

1.先瀏覽一遍,只求粗知,不求甚解。這一遍瀏覽還應當疏通字句,解決詞語障礙。

2.再讀一遍,瞭解故事的梗概,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知道作者在文中寫了哪幾件事。

這一遍閲讀時,教師應當督促學生圈點批註,在文章字裏行間做記號,註明所發生的事件或關鍵句子。

3.讀第三遍時,注意文中的幾件事是怎樣貫穿起來的。找出與金盒子相關的描述,並進行分類:哪些是敍事的,哪些是抒情的;哪些是寫高興的事情的,哪些是寫哀傷的事情的;哪些是記實,哪些是回憶。進而理解金盒子在文中主要起的作用。

4.在全班進行交流閲讀的成果,討論明確以上過程中佈置的的思考題。

明確:"金盒子"在文章中,不僅是敍事的線索,而且還是抒情的依託。年幼時,金盒子是"我"和哥哥的寶物,是樂趣的所在,是不可分離的"良伴",還是"我"與弟弟爭搶的"玩具"。哥哥、弟弟去世之後,金盒子裏裝載着太多的回憶和思念。它"不僅是一種紀念,而且是骨肉情愛之所繫"。它由"寂寞中的良伴",變成"逗人傷感的東西"。"我"可以對它傾吐滿心的憂傷委屈,可以捧着它"盡情一哭"。隨着人事的突然變化,"我"對金盒子的感情也波瀾起伏。睹物思人,百感交集;痛悼之心,與日俱增。金盒子的故事,見證了主人公的心路歷程,架構了一篇催人淚下的美文。

5.在仔細體味的基礎上,請學生找出最令自己感動的句子,思考被感動的原因,分析語言的表達效果,在全班交流。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個人情感的體驗,傾聽學生髮言,及時激勵評價,對體會深入、有質量的發言要大力表揚。

手段:

反覆默讀與討論相結合

設計思想:

新課標指出:"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羚羊木雕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體會和感悟親情、友情,學會理解親情,珍惜友情。

2、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本文巧妙的構思。

3、學習文章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具體生動的刻畫人物形象。

4、理解文章突出主題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生活導入。

1、抽一個同學起來,問:你有過與父母發生吵架之類的過沖突沒有?

2、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衝突?齊讀22課標題下面方框。

3、板書課題。羚羊木雕是非洲藝術家以羚羊為形體用一種黑木雕刻成的工藝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陸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譽的工藝品,其文化、藝術價值很高。非洲很多國家元首出訪,或歡迎來訪的客人大多喜歡贈送木雕。

二、整體感知。

(一)、速讀課文。回答問題:

○1、文章寫了一句什麼事?用一兩句話概括文章內容。

○2、説説文章的思路或結構怎樣?

(二)、畫出段序。字詞板塊。

(三)、概括文章內容。

1、提示:要用一兩句話概括文章內容,就要先理清文章記敍的六要素。板書劃線句子。

人物:“我”、萬芳、我的媽媽和萬芳媽媽、我的爸爸和奶奶。 時間:今天。 地點:我家裏、萬芳家裏及路上。

歸納:“我”送羚羊木雕給朋友萬芳後,被父母逼着要回來的事。

2、還寫了其它事沒有?這兩件事要歸納進去嗎?

——上幼兒園我和萬芳就很好,語文老師管我倆叫“合二為一”。

——上星期一我和萬芳換褲子的事。

明確:這兩件事只不過補充説明我為什麼要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這是文章的插敍部分,不是主要事件不歸納。

(四)、理解文章結構順序。根據板書講:

1、主要事件中為什麼先從今天媽媽問我開始寫而不是按時間順序先寫昨天發生的事情呢?

倒敍。(如果文章順敍是:A—B—C—D 的話,那麼倒敍就是D—A—B—C或C --A—B—D或B—A—C—D),倒敍就是把事情的結局或後來發生的事情提到前邊寫,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按順序敍述事物的起因和發展。 作用:採用倒敍的情況一般有2種:一是為了表現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為了使文章結構富於變化,避免平鋪直敍以引起讀者閲讀的興趣。)

本文倒敍的作用:作者在文章開頭就直接擺出我和媽媽的緊張的矛盾氣氛起到了吸引讀者的作用。——這樣安排結構,使文章開頭更吸引人。也使文章結構富於變化,避免平鋪直敍,引起讀者閲讀的興趣。

2、另外兩件事在文章結構中屬於什麼呢?

(1)、插敍。(A—b—B--C),插敍就是在敍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暫時停頓,插進一些與中心事件有關的內容,插敍結束後,再回到原來的事件上繼續敍述。 文章通過“我”的回憶萬芳是我多麼仗義的朋友這種心理活動來插敍了這兩件事。

(2)、插敍的作用:

(○1)對主要情節起補充襯托的作用。

(○2)有時會起到解釋説明的作用, 使讀者更好地瞭解故事情節,或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本文有解釋的作用。解釋為什麼我會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

(○3)使故事的脈絡更清晰。

(○4)使文章結構更緊湊。文章沒有按時間順序來寫,直接寫今天發生在“我”家裏和萬芳家裏的有關羚羊木雕的事,把幼兒園老師叫我倆“合二而一”和上星期一在學校運動場上和萬芳換褲子的事通過插敍穿插到今天的事中來寫,這樣的插敍就會使文章場面(地點)更集中,使文章結構更緊湊。

(○5)拓展豐富文章內容,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6)突出主題。(如,《紫藤蘿瀑布》的插敍為後面的議論作鋪墊,起到突出文章主題的作用。)

注意:倒敍與插敍重要區別是:倒敍是一件事的順序變化,插敍是相關事件的順序變化。

三、文章的線索是什麼?

線索就是貫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見的詞、句子或是情況等等;它是解讀文章含義,瞭解文章主旨的關鍵詞條。

文章線索的分類分為以下幾類:

○1、以人物為線索○2、以事情為線索 ○3、以物品為線索 ○4、以地點為線索 ○5、以時間為線索○6、以感情為線索。

文章的矛盾因“羚羊木雕”而起,文章內容圍繞“為什麼送羚羊木雕,我怎樣要回羚羊木雕”來寫的。羚羊木雕這個物品是文章線索。

作用:以“羚羊木雕”作為文章的線索貫穿全文題材, 使文章結構更加緊湊、渾然一體。

四、作業:

1、你贊成父母做法還是孩子做法,為什麼?

2、準備分角色朗讀課文。

《羚羊木雕》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2、鍛鍊口頭表達能力,積累名言警句。

2、聯繫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益的啟示。

教學重點

感知課文,聯繫生活實際,表達自己的看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課前自讀課文,查字典疏通文字,瞭解文章的大意。

老師

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製作。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手中的一顆石頭):同學們,老師手裏是什麼?

生答

“對,是一顆普通的石頭,但在我的眼裏,它又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它曾擺在我的桌上。記得有一次,我回家,發現自己書架上的石頭不見了。當時,我一下蒙了,追問母親,原來,剛才她打掃房間,看見這塊石頭其貌不揚,就把它扔掉了。最後,在垃圾堆裏我尋回了石頭。為什麼老師這麼珍愛這塊石頭,因為它是我最好的朋友從遠方帶回來的送我的禮物,他現在在成都,我們很久沒有見面,這塊石頭是我們友誼的見證。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一位同學他友誼的信物——羚羊木雕的命運又是怎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2課《羚羊木雕》。(大屏幕展示題目、作者)

初步感知課文

1、三組學生選出代表朗讀課文三個部分,本組其他學生注意聽,找出讀錯的字詞,查字典,並當堂予以糾正,教師明確,其他同學注意記錄。

(字詞略)

2、(用大屏幕投影問題組)文中寫了一隻什麼樣的木雕?圍繞它發生了什麼事?涉及到那些人物?

學生小組討論,自由回答並明確上述問題。

體驗反思

同學們,羚羊木雕該不該返還,看來父母與我、萬芳、奶奶的觀點發生了尖鋭的對立,那麼羚羊木雕該不該返還,今天我們就讓大家來辯一辯,我們就分成兩組,正方的觀點是“羚羊木雕應該返還”,反方的觀點是“羚羊木雕不應該返還”,現在開始辯論。時間20分鐘,大家舉手發言。

教師。總結辯論:大家剛才辯得很好,都説出了自己的觀點。有的同學認為,“爸爸媽媽”重財輕義、只知珍惜有價的羚羊木雕,不知珍惜孩子們的感情,嚴重傷害了孩子的心靈。有的同學認為“我”不應該把象徵父母親情的羚羊木雕轉贈給他人,主要責任在“我”。其實,在生活中,如果“我”在把自己的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別人前徵得父母的同意,如果父母在瞭解送給萬芳的原因後默許,而不是簡單粗暴地逼我要回禮物,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樣的話,生活中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生活就會更加美好。

請同學們思考:萬芳有那些“仗義”的事?我們在生活中應怎麼講“仗義”?哪些“仗義”是不應該講的。“仗義”

問題延伸

(大屏幕投影問題)

如果你遇到類似的“傷心事”,你會如何處理?

學生討論後回答

作文:

(大屏幕投影題目)

《假如我是孩子的父母》、《假如我是那孩子》。

(大屏幕投影)這是關於友誼的名言警句,讓我們一起為友誼歡呼:

不要靠饋贈來獲得一個朋友。你需貢獻你摯情的愛,學習怎樣有正當的方法來贏得一個人的心。

——(古希臘)蘇格拉底

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

——(希臘)斯托貝

世界上沒有比友誼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東西了;沒有友誼,世界彷彿失去了太陽。

——(羅馬)西塞羅

友誼是人生的調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藥。

——(美)愛默生

沒有真摯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獨的人。

——(英)培根

真正的朋友,在你獲得成功的時候,為你高興而不捧場;在你遇到不幸或悲傷的時候,會給你及時的支持和鼓勵;在你有缺點可能犯錯誤的時候,會給你正確的批評和幫助。

——(俄)高爾基

結尾:真正的友誼——十分理智的友誼,是人生最好的無價之寶,你能夠對自己的朋友守信,永遠無愧於他,那將是對你性格、靈魂以及道德的最大學聯考驗。

——馬克思

《羚羊木雕》教案 篇五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山東xx實驗初級中學的語文教師,趙xx。下面我對我所執教的《羚羊木雕》這節課進行解説。我主要從下面的六個流程來進行闡述。即:説模式、説教材、説學情、説設計、説評價、説得失。

【説模式】

我們xx實驗初級中學的課堂模式是“3·2·1”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三個教學環節,兩種學習方式、一個最終目的。簡稱為三環節兩方式一目的。所謂三個教學環節就是指學生的自主學習,交流展示,反饋提升三個環節。首先,“自主學習”是課堂教學的基礎,主要包括“引入定向、自學指導、自主學習”三個步驟;“交流展示”是課堂教學的核心,主要包括“合作交流、疑難生成、展示點撥”三個步驟;“反饋提升”是課堂教學的保證。主要包括“反饋測評、拓展提升”三個步驟。兩種學習方式指的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兩種學習方式,這兩種學習方式主要是針對於學生的“學”而言的,細説有自主學、結對學、小組學、交流學、指導學、合作學等等,最終達到學生的快樂學、高效學的目的。無論是先學後導,先學後教,都是為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落實一個最終目的,即: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學習,這也是我們實行課改的原始出發點和最終歸結點。

為了全面落實新課改理念,我們總結出了課改課堂的十大特徵,即:

1、面向全體學生 2.以學生為主體

3、以教師為主導 4.體現民主平等

5、落實開放課堂 6.運用分組教學

7、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 8.教材校本化改造

9、與實踐充分接軌 10.快節奏、高效率、大容量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針對課堂的三個環節,規範了學生課堂行為的15個標準。

為了保證課改的順利推進,我校總結出了符合我校特點的“三為主”課堂推進策略:即以教材為主源,以導學案為主線,以解決問題和疑難為主攻。 為了落實課堂的高效和減負,我校還實施了“三策略一轉型”

即:訓練前置、學案作業一體化、三色學案、作業轉型。

為了提升課堂層次,我們總結了高效課堂應處理好下面的十大關係,為了避免走過的彎路,課堂還應該避免下面的十大誤區。

我們現在的“3·2·1”課堂已經發展到突破模式的階段,已經成為獨具特色的靈活課堂。這些流程可以刪減、顛倒、循環或有所側重,給予不同學科和課堂更大的開放空間。我校全體師生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打造一種以課改理念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小組活動和課堂展示為載體的新型課堂。

下面,我就談談我對《羚羊木雕》教學的思考與探索。我説課的題目為

以學為主,實現平等對話

創新設計,打造快樂課堂

【説教材】

説教材——説單元

從單元編排來看,本課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第五單元第二課,本單元的採用散文、詩歌、小故事等多種寫作形式,描繪了母女情、同學情、母子情、兄弟情等。作者以切身的體驗,引起了我們的共鳴。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要在整體感悟課文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寫法的借鑑,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的學習方法。

而《羚羊木雕》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着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

本篇課文向我們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是少年朋友的交往,他們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裏,他們也疼愛子女,但有時卻忽視了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

(因情節緊張曲折,貼近學生生活,所以,學生喜歡讀,感興趣。)

但是,本文的人物爭論性很大。人們對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的人認為,這篇課文的思想傾向很明顯,是父母重財輕義,批判的鋒芒直指父母等老一代人。還有人認為,父母心目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和對子女做人原則的教育。更有人把定位為父愛和母愛。經過反覆的讀書、思考和商討,我決定引導學生珍惜純潔友情的同時,也要考慮做事情特別是重要的事情前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在生活中,要學會溝通,學會理解他人,擁有寬容之心,這樣才會有和諧的生活。

確定了的價值取向,我思考目標的定位:

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充分調動起來,實現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真正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語文一直是我的追求。

所以,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我定位為:

説教材——説目標

1、掌握圈點勾畫等讀書方法。

2、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語言,體會人物的心理感受,感悟課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組織學生辯論,引導學生多角度的分析問題,學會處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並學會和家長溝通。

【説學情】

學生剛入國中學習才兩個多月,圈點勾畫的學習能力還不夠強,體會和感悟還不夠深刻,從文本中體驗情感並讀出情感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老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體驗情感,在辯論中提高認識,在快樂中學習語文。

同時,七年級新生的課堂狀態還需指導,搶答有序,動靜結合,學會傾聽,認真專注。

有了新課標理念的引領,才有了下面的設計理念。

【説設計】

沉默並不總是睿智……睿智是金,而沉默不見得是金。

——塞繆爾·巴特勒

為了讓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獨特的體會和感受,為了引導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我以整體理解帶動逐段分析,用創新設計引領思維提升。為此,教學流程我做了這樣的設計:

説設計——整體感知

1、本文的時間和地點在不斷變換,你覺得向我們展示了幾個場景?

2、課文訴説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既是學生對的一個整體感知,也是引導學生學習敍述中的插敍寫法。

整體感知課文後,學生已經基本讀懂了課文內容,也就是把書讀薄了,我們還要把書讀厚,讀出自己獨特的體會和感受,所以,精度課文時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問題。

説設計——精讀課文

你從中讀到了什麼?標出最能觸動你內心的語句,把你的感慨批註在書上。全班展示交流。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展示,是學生品析語言,體驗情感,抒發讀書心得的一個個性化的表達。如果老師引導不好,那課文就會被肢解得支離破碎。所以,老師的主導地位在這裏顯得尤為重要。老師要引導學生談感悟,如一個學生談到父母追查木雕下落時母親的表現,就引導其他學生把這部分談完,“你從媽媽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中還讀出了什麼?”以此類推,集中展示“我與萬芳的友誼”“要回木雕時的情景”這幾部分內容。同時,學生在集中展示完我與萬芳的友誼時,老師補充了幾句有關友誼的名言,以備學生積累,並加深了學生對的理解。

這個過程是學生真正走進文本的過程,又把書讀厚了,也就是讀進去了,讀進去還要讀出來,讀出自己的體驗。

分角色朗讀課文,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學生讀出自己獨特的體會,化無聲的書面文學為有聲語言,幫助學生深刻地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從而打動學生的情感。

接下來是辯論賽,因七年級學生年齡還小,所以,我給出了辯論提示。

辯論提示:

1、我該不該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

2、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應該還是不應該?

3、我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該不該要回?

之所以設計辯論賽,是讓學生在辯論中,進行情感價值觀的教育,在辯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友誼的純潔,學會與人溝通,善於理解,擁有寬容的品質,讓學生知道:友誼誠可貴,木雕價也高。

課堂的結束,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

作業——小練筆(這也是對課堂內容的拓展延伸)。

你也在悄悄地長大,對許多事情已有了主見。有時候,對某些問題,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它也許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事情呢?請你寫下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最後落實到寫上,自此完成了語文教學的讀一讀,思一思,議一議,寫一寫,完成了聽説讀寫的訓練,實現了以整體理解代替逐段分析,用創新設計引領思維提升的設計理念。實現了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真正對話的過程。

為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板書:

【説板書】

【説評價】

激勵是精神的清新氧氣。 ——喬治·M·亞當斯

這節課,我注重評價的多元化和多樣性。

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形式下,評論到“組”,而不是“個人”。

(在小組內形成凝聚力,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實現共贏。)

在每一環節,對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生的感悟進行評價。

(形成正確的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評價。

(以鼓勵為主,調動學習積極性。)

課堂的結尾 ,總結性評價。

(客觀公正的評價,激勵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不斷提升自己。)

【説得失】

本節課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評價和真誠的鼓勵,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設了一個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放給了學生,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可以説“以學為主,實現平等對話”。

“暢談自己的讀書感悟”,“分角色朗讀本”,“辯論賽”,“作業小練筆”,讓學生我口表我心,是心靈的碰撞,是情感的交流。也可以説“創新設計,打造快樂課堂”

但是,在教學設計和課堂駕馭上,還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批評斧正。

最後以兩句名言結束我的説課:

教育不是往桶裏硬塞內容,而是點燃思想的火種。

——威廉·巴特勒·葉芝

要改變孩子,先要改變自己。

——卡爾·榮格

《羚羊木雕》教案 山東光遠中學 王新偉 篇六

教學目標:

1、體會和感悟親情、友情,學會理解親情,珍惜友情。

2、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本文巧妙的構思。

3、學習文章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具體生動的刻畫人物形象。

4、理解文章突出主題的方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生活導入。

1、抽一個同學起來,問:你有過與父母發生吵架之類的過沖突沒有?

2、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衝突?齊讀22課標題下面方框。

3、板書課題。羚羊木雕是非洲藝術家以羚羊為形體用一種黑木雕刻成的工藝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陸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譽的工藝品,其文化、藝術價值很高。非洲很多國家元首出訪,或歡迎來訪的客人大多喜歡贈送木雕。

二、整體感知。

(一)、速讀課文。回答問題:○1、文章寫了一句什麼事?用一兩句話概括文章內容。○2、説説文章的思路或結構怎樣?

(二)、畫出段序。字詞板塊。

(三)、概括文章內容。

1、提示:要用一兩句話概括文章內容,就要先理清文章記敍的六要素。板書劃線句子。

人物:“我”、萬芳、我的媽媽和萬芳媽媽、我的爸爸和奶奶。 時間:今天。 地點:我家裏、萬芳家裏及路上。

歸納:“我”送羚羊木雕給朋友萬芳後,被父母逼着要回來的事。

2、還寫了其它事沒有?這兩件事要歸納進去嗎?

——上幼兒園我和萬芳就很好,語文老師管我倆叫“合二為一”。

——上星期一我和萬芳換褲子的事。

明確:這兩件事只不過補充説明我為什麼要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這是文章的插敍部分,不是主要事件不歸納。

(四)、理解文章結構順序。根據板書講:

1、主要事件中為什麼先從今天媽媽逼問我開始寫而不是按時間順序先寫昨天發生的事情呢?

倒敍。(如果文章順敍是:A—B—C—D 的話,那麼倒敍就是D—A—B—C或C --A—B—D或B—A—C—D),倒敍就是把事情的結局或後來發生的事情提到前邊寫,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按順序敍述事物的起因和發展。 作用:採用倒敍的情況一般有2種:一是為了表現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為了使文章結構富於變化,避免平鋪直敍以引起讀者閲讀的興趣。)

本文倒敍的作用:作者在文章開頭就直接擺出我和媽媽的緊張的矛盾氣氛起到了吸引讀者的作用。——這樣安排結構,使文章開頭更吸引人。也使文章結構富於變化,避免平鋪直敍,引起讀者閲讀的興趣。

2、另外兩件事在文章結構中屬於什麼呢?

(1)、插敍。(A—b—B--C),插敍就是在敍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暫時停頓,插進一些與中心事件有關的內容,插敍結束後,再回到原來的事件上繼續敍述。 文章通過“我”的回憶萬芳是我多麼仗義的朋友這種心理活動來插敍了這兩件事。

(2)、插敍的作用:

(○1)對主要情節起補充襯托的作用。

(○2)有時會起到解釋説明的作用, 使讀者更好地瞭解故事情節,或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本文有解釋的作用。解釋為什麼我會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

(○3)使故事的脈絡更清晰。

(○4)使文章結構更緊湊。文章沒有按時間順序來寫,直接寫今天發生在“我”家裏和萬芳家裏的有關羚羊木雕的事,把幼兒園老師叫我倆“合二而一”和上星期一在學校運動場上和萬芳換褲子的事通過插敍穿插到今天的事中來寫,這樣的插敍就會使文章場面(地點)更集中,使文章結構更緊湊。

(○5)拓展豐富文章內容,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6)突出主題。(如,《紫藤蘿瀑布》的插敍為後面的議論作鋪墊,起到突出文章主題的作用。)

注意:倒敍與插敍重要區別是:倒敍是一件事的順序變化,插敍是相關事件的順序變化。

四、文章的線索是什麼?

線索就是貫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見的詞、句子或是情況等等;它是解讀文章含義,瞭解文章主旨的關鍵詞條。

文章線索的分類分為以下幾類:

○1、以人物為線索○2、以事情為線索 ○3、以物品為線索 ○4、以地點為線索 ○5、以時間為線索○6、以感情為線索。

文章的矛盾因“羚羊木雕”而起,文章內容圍繞“為什麼送羚羊木雕,我怎樣要回羚羊木雕”來寫的。羚羊木雕這個物品是文章線索。

作用:以“羚羊木雕”作為文章的線索貫穿全文題材, 使文章結構更加緊湊、渾然一體。

五、作業:

1、你贊成父母做法還是孩子做法,為什麼?

2、準備分角色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理解文章具體生動的描寫,寫出個性。理解文章的主題。拓展思維訓練。

教學過程:一、聽寫生字詞。

二、文中作者通過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等方式,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人物的個性。請根據描述説人物性格。(也可以先做練習冊93頁有關人物分析的題。)

1、提示問:同樣是逼我去要回羚羊木雕,媽媽和爸爸性格有什麼不同?

媽媽:“突然問”——這是什麼心理?(像突然發現掉了錢一樣,着急、心慌)

“目光緊緊地盯着我……十分嚴厲……堅定地説”——媽媽絕不願意損失自己的經濟利益,性子很急,不問理由、一點沒有商量變通的餘地,教育孩子的方式很生硬(我褲子劃了條口也要遭到不由分説的責備)。

爸爸:“靜靜地點了一支煙,慢慢地對我説……聲音一直平靜,不過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遇事沉着老練。

“我”:“心怦怦直跳……小聲地……低着頭不敢看她……聲音有些發抖……哭喊着”——膽小、爸爸媽媽生氣了她就害怕、爸爸媽媽不理解自己她很難過但又無可奈何。

萬芳:“為我歎氣。忽然,跳起來拍着屁股説……(受了懲罰後)嘿嘿地笑着説……滿不在乎地説……咬着嘴脣看着我……跑過來。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裏説”——理解人,愛幫助人,很仗義。活潑開朗,寬容別人。珍惜友情。(所以説插敍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結:寫人就要寫出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心理、語言,文章才會具體生動,但人物的語言等不是胡編亂造,作為中學生,要多觀察,人物的個性不同,説話可以看出他的性格,你對人物的描寫也要使人能通過你的描寫刻畫看出人物的性格。這樣的作文才是生動的、真實的。寫好文章的標準,就是要講一個真實的動人的故事,塑一個真實有個性的人物。

2、36自然段景色描寫有什麼作用?

(烘托了對朋友反悔失信後悲傷難過的心理。)

3、分角色閲讀課文。注意不同人物、不同心理,語氣就不同。

三、文章的主題是什麼?

1、你贊成誰的做法?

贊成父母:家裏面貴重的東西是不能隨便送人的,妻子、丈夫都不能獨自隨便送。父親雖然把它送給了女兒,但並不等於同意她送給外人,孩子做事前應該同父母商量。比如,父母給孩子買了一架鋼琴,孩子也可以隨便送人嗎?

贊成“我”:既然父母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我,我就有支配權。而且我是送給我那麼好、那麼仗義的好朋友。羚羊木雕有價,友誼無價,何況我已經送出去了,一個有價的木雕能與無價的友情和一個人的信譽相比嗎?

2、不贊成對方,那你認為該怎麼做才好呢?或你人物他們要怎樣做,才不會出現這種矛盾?

父母:○1、送給孩子貴重禮物的時候,介紹一定有關知識,讓孩子知道它的貴重。○2、當孩子已經送出貴重禮品的時候,要給一點緩衝的時間,或者可以向萬芳的媽媽暗示一下,溝通一下,並注意保護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和顧及孩子的感情。

孩子:○1、小朋友送貴重禮品的時候應該徵求一下父母的意見。○2、媽媽逼我要回禮品時,應該跟媽媽講,自己不知道羚羊木雕那麼貴重,承認自己的錯誤。○3、再向媽媽講講萬芳是多麼仗義的好朋友,請媽媽想一個委婉一點的辦法。

3、文章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嗎?

優點:“我”直接面對讀者敍述,縮短了雙方的距離,能增強文章的真實感和親切感。(侷限:一是受到“我”的立足點和所處的時間、空間的限制,作者所寫的人和事,不能超出“我”耳聞目睹的範圍;二是對“我”以為的人和事,只能寫其外形、言談、動作,不便直接表現其心理活動。)

4、作者寫本文的目的是什麼,選擇下面答案:

a、表現了由於我沒有珍惜友情而很後悔的心理。

b、大人要理解孩子的心靈,尊重孩子的感情;對孩子的教育,要耐心説服的態度,而不應簡單粗暴。

c、讚美少年間純潔友誼,批評父母只看重物質利益,不理解尊重孩子心理,對待孩子簡單粗暴。

d、讚揚孩子世界純真的心理與友誼,批評成人唯利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