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65W

《大道之行也》教案(多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一

一、預習檢測:

1、正字音

選賢與能()睦()鰥()惡()

矜(原讀jīn,在文中讀)幼有所長()男有分()

二、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瞭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過程與方法: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三、自主學習,互助探究

1、教師範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難,小組自行解答。

3、重點掌握的詞語:

選賢與能:

矜、寡、孤、獨、

有分:-廢疾者:

貨惡其棄於地也: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興:

4、提問:“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是什麼?請找出相關語句,並作講解。

5、提問:本文從哪幾個方面來説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

6提問:任何想像都是植根於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四、展示訓練,評價推進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

3、請説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後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反思提升

一個儒家的理想的社會,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兩千多年以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標。你知道有哪些歷史人物為此而呼籲過、奮鬥過?

六、達標測試

1、總領全文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字

故人不獨親其親(故:)廢疾者(廢疾:)女有歸(歸:)

謀閉而不興(興:)盜竊亂賊而不作(作:)大同(同:)

故外户而不閉(閉:)

3、寫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及其意義

選賢與能: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4、《大道之行也》選自()。這是()家經典之一,是西漢()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

5、翻譯句子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6、你認為大同社會會實現嗎?我們現在生活的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翻譯並背誦課文,掌握相關文言詞

2.瞭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

1.講授大道大同兩個概念

2.指導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導入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述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畫卷。

今天,讓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體把握

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大道指什麼,大同指什麼

研讀理解

自由朗讀,掌握文言詞

知道學生翻譯課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2.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3.全班交流

探究討論:

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什麼特點?

如何理解孔子關於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指導朗誦

理清文章脈絡,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內容。本文分三層

一. 總領全文

二. 闡述大同社會基本特徵

三. 總結全文

指導單獨朗讀,注意停頓

教師總結:

儘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他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一份寶貴的財富,兩千年來一直

被許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義極為深遠

作業:

1.思考大同社會與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有無相似之處?

2.背誦並默寫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相關文言詞語,翻譯並背誦課文

2、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瞭解古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理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全文大意,積累詞語

2、領會文章的內涵

三、教學時間;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生齊背《桃花源記》……文中的桃花生活是歷代文人夢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早在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了關於人類美好生活的構想,我們的先哲們把這種社會命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種社會是怎樣的。

2、作品與背景簡介

3、出示學習目標

(二)新課學習

1、檢查預習情況(重點字詞的注音與解釋)

2、聽錄音,注意難讀字

3、指導朗讀(個別讀、齊讀)

4、圍繞以下問題小聲讀課文:什麼是“大道”?什麼是“大同”?什麼是“大道之行也”?

5、自讀課文,對課文的字詞句進行解釋

6、學生翻譯全文

7、齊讀課文,思考:(1)“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是什麼?(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説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3)大同社會的美好前景怎樣?

8、分析文章的結構

9、學生齊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拓展練習

1、發揮你的想像,把大同社會的場景進行形象的描繪。

2、“大同 ”社會與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3、你如何看待我們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諧社會和這個大同社會的關係?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學習瞭解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儘管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實現,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的財富……

(五)課堂練習(字詞句釋為主,具體內容略)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四

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沒有權、利的紛爭,沒有名譽的搏鬥,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和睦相處、各盡其責,在這樣的社會裏生活是快樂的,陶淵明《桃花源記》中就有對這樣社會的描述,在秦漢以前我國的先哲們就已經對這樣的時代進行了論述,先哲們把這樣理想社會命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就走進《禮記》中的大同社會。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是儒家經典"三禮"之一,為戰國至漢初期間儒家思想和禮儀論著的選編。孔子弟子、再傳弟子和後學撰著,漢初戴聖編寫。

《禮記》由多人撰寫,採自多種古籍遺説,內容極為龐雜,編排也較零亂,後人採用歸類方法進行研究。東漢鄭玄將49篇分為通論、制度、祭祀、喪服、吉事等八類。後人又有不同的分法。一、學習文言字詞:

1、為下列加紅字注音。

與能( )修睦( )男有分( )惡( )

2、解釋下列加紅字的意思:

講信修睦:培養。

故:所以。

不獨親其親:(前一個)親:以……為親,意動用法;(後一個)親:親人。

不獨子其子:(前一個)子:以……為子,意動用法;(後一個)子:孩子,兒女;

寡:老而無夫的人。

孤:幼而無父的人。

獨:老而無子。

男有分:職業,職守。

女有歸:女子出嫁。

惡:憎惡。

興:發生,產生。

作:發生,興起。

外户:外:從外面,這裏方位名詞活用做狀語;户:關門。這裏名詞活用為動詞。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推舉。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矜"通"鰥",老而無妻的人。

4、解釋下列語句:

大道之行: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在社會上得以實施並廣泛開展。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情況(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自己獨自享用。也就是説社會上的人們財富、私有的概念很淡薄。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搞陰謀的事就不會發生,盜竊作亂等行為也不會興起。

二、理解課文內容

1、課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麼,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認識?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國泰民安的理想狀態。

"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是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當時人們頭腦中的理想境界,兩個詞中帶有明顯的理想色彩,寄託着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

2、文中所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的特徵?

文中的大同社會有以下基本特徵:

a.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愛。全社會親如一家(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各種年齡段的人羣都有合適的安排(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尤其是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出了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穩定的職業,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男有分,女有歸)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應珍惜勞動產品,無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辱。盡全力工作,沒有"多得"的念頭,更不會據為己有。

3、怎樣理解孔子關於"大同"社會的思想?

"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説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説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後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自於"五帝之世",同時又高於"五帝之世"。

4、文中是如何闡述解釋"大同"社會的?全文的結構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闡述"大同"社會是分三個部分進行的,因此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説明。“大道之行也”是總提,以下分述:①天下為公②選賢與能③講信修睦。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共有三個方面:①故人不獨親其親……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②男有分,女有歸③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為己。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括。

在與現實社會的對比中突出"大同"社會的特點。

三、比較閲讀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把本文與前面學過的《桃花源記》比較起來進行閲讀,感受一下兩篇文章有和異同。(提示:從《大道之行也》中找出句子,在《桃花源記》中尋找與之對應的描寫。)

中 考 解 析

1、(山西省)根據課文中的古詩文,在下面橫線上填出有關句子,每處填寫一句。

⑴.夜闌卧聽風吹雨,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⑶爭渡,爭渡, 。

⑷.______________,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從視覺角度看,色彩鮮明、紅白映襯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論語>六則》中,孔子論述"學"和"思"辯證關係的兩個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公園花展,觀賞牡丹花的人總比觀賞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頤《愛蓮説》中的話來説,就"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詩句、文言語句的默寫

【分析】:前4道小題為一般性默寫,根據前後句子補足原文,這類題難度較小。答題時要注意兩點:一要注意所填內容是否完整,字數是否與原文一致;二要防止出現筆誤,尤其是平時易寫錯的字,要特別留意,這樣才能保證解題的準確。後3道小題為理解性默寫,要求在全篇熟練背誦及理解的基礎上,根據題目的要求,寫出有關的句子。第⑺題特設情境,古今結合,較好的考查了學生的積累與靈活運用能力。

答案為:⑴.鐵馬冰河入夢來 ⑵.渭城朝雨浥輕塵 ⑶.驚起一灘鷗鷺 ⑷.枯藤老樹昏鴉 ⑸.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⑹.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2、(河北省)根據要求寫出課文原句。

①《醉翁亭記》中描寫琅琊山春季和夏季景色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賣炭翁》中表現賣炭翁矛盾心理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岳陽樓記》中表達作者遠大政治抱負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陋室銘》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文言語句的默寫

【分析】:本題意在理解的基礎上考查識記能力,難度較大。不但要能熟練背誦課文,而且還要理解課文的內容及重點語句的含義,缺一不可。

答案為:①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②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陝西省)按要求寫出課文原句

①建國50多年來,我國各條戰線湧現出一大批勞動模範、戰鬥英雄,正像毛澤東《沁園春·雪》裏所寫的"__________________"。

②辛棄疾《破陣子》一詞,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概括而又生動地再現緊張激烈的戰鬥場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詩句的默寫

【分析】:①題不但考查學生的默寫,還考查學生對名句的靈活運用。答案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②題是從理解的角度考查學生的背誦,題目中限定了默寫的內容。答案為: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課 外 拓 展

讀《禮記》選文

孔子過泰山側--從鏡子中照見人類的醜惡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2)。使子路問之曰(3):"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4)。"而曰:"然。昔者吾舅死於虎(5),吾夫又死於焉,今吾子又死於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吾苛政(6)。"夫子曰:"小子識之焉(7),苛政猛於虎也!"

【註釋】

①本節選自《植弓》下。②式:同"軾",車前的橫木,供乘車時手扶用。(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4)壹:的確,確實。(5)舅:丈夫的父親。(6)苛:苛刻,暴虐。(7)小子:長輩對晚輩的稱呼。識(zhì):同"志",記住。

【譯文】

孔子路過泰山旁邊,見到一個婦女在墳墓前哭的很傷心。孔子用手扶着車軾側耳聽。他讓子路前去詢問説:"聽您的哭聲,真像是遇上憂傷的事。"婦女於是説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兒子又死於虎口。"孔子説:"那您為什麼不離開這裏呢?"婦女回答説:"這裏沒有苛政。"孔子對子路説:"你要好好記住,苛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啊!"

【讀解】

寧和虎為伴,死於虎口,也不願去接受暴虐者的統治,用反襯的方法烘托出社會政治的殘暴專橫,不堪忍受。這種水深火熱的狀況也許有點誇張,但卻道出了一種現實:人類社會有時比獸類社會還要黑暗和兇暴,人有時比食人野獸還要殘忍。

個人是無力反抗比野獸還要兇殘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樣的聖人,也只有哀歎的份兒。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烏鴉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和野獸為伍,寧為野獸腹中餐,不願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殘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從中看到人性的醜惡和兇殘,看到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據説,人是最怕照鏡子的。當人從鏡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實面目時,會被嚇的不附體。不知道我們從鏡子中看到"苛政猛於虎也"之時,會不會嚇的魂不附體?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瞭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3.背誦並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儘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繫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教學難點:

1.聯繫《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繫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探究創新法。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全班同學齊背《桃花源記》……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我們看了桃花源記中的安樂生活,你烈的感受是什麼呢?《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

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於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並給它定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也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整體感知:

1.提供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背景:

孔子是一個心性特別高潔,志向特別幽遠,內心情懷特別豐富的人。一天,他參加完魯國年終的祭祀,有感於魯國的現狀發出了感歎:“唉,大道實行的時代以及夏、商、週三代英明君王當政的時代,我沒有趕上,但是我對它們心嚮往之。”於是就有了文中這番對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描繪。

2.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重點掌握的詞語:

不獨親其親(用作動詞,以……為親)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於地也(wù厭惡、憎恨)

是故謀閉而不興(*邪之心。閉:閉塞,這裏作杜絕)

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外户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注意以下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guān)”,指老而無妻的人。

4.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總領全文。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5.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後均當作一頓。最後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後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是謂大同”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教師範讀或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範讀,其餘學生循聲低和。

6.全班齊讀課文。

三、思考討論:

1.議一議:我們該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準則;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階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天下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2.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什麼特點?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3.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

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4.如何理解孔子關於“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聞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後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於“五帝之世”,又高於“五帝之世”。

四、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裏,人們生活着並快樂着。儘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繫着古聖先賢,牽繫着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大同”與“小康”的區別是什麼?這裏的“小康”與xx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小康”相同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五、作業設計:

熟讀並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齊讀課文:

二、合作探究、討論下列問題

1、總領全文的語句是什麼?照應此句的哪句話?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2、提問: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請找出相關語句,並作講解。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説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於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説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擔任社會職務;用一個成語是“講信修睦”,説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係,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鬥。

3、作者所描繪的大同社會的景象是什麼?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三、思考討論:

1.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説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

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説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2)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3)滿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是説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説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並快樂着,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2.提問:任何想像都是植根於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户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摺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盪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四、探究性思維訓練

思考以下問題: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要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要求學生聯繫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

3.請説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遊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五、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裏,人們快樂地生活着。儘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們更要加強國防建設,以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

六、課外延伸:

比較──拓展課文。

1.和《桃花源記》比較閲讀,找出本文與《桃花源記》相對應的句子。

故人不獨親其親……皆有所養──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講信修睦──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男有分,女有歸──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雞犬相聞。

2.小結:由此可見,陶淵明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就是孔子早就提出的“大同社會”,都是沒有階級壓迫,沒有戰爭紛擾,平等自由、安定富足、團結和睦的理想世界。只是陶淵明在表述自己的理想時更含蓄。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六

語言運用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大道之行——

(2)選賢與能——

(3)講信修睦——

(4)不獨親其親——

(5)使老有所終——

(6)男有分,女有歸——

(7)不必藏於己——

(8)謀閉而不興——

(9)外户而不閉

(10)是謂大同——

2. 指出句中的通假字並注音。

(1)選賢與能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讀__________

(2)矜、寡、孤、獨、廢疾者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讀__________

3. 翻譯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2)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3)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4. 寫出與加點詞詞義相同的成語。

(1)選賢與能——

(2)貨惡其棄於地也——

(3)講信修睦——

5. 以“人與社會的關係”為話題寫一段話。

6. 根據情景用下面的詞語説一段話(詞序可以調整)。

(1)用風、雨、樹表達自己在安定、詳和的社會中生活時的心情。

(2)用風、雨、樹表達自己在生活中受挫折時的心情。

課內精讀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痰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7. 解釋加點的詞語。

(1)不獨子其子——

(2)壯有所用——

(3)矜、寡、孤、獨、廢疾者

(4)女有歸——

(5)貨惡其棄於地也——

(6)力惡其不出於身也——

(7)外户而不閉——

(8)是謂大同——

8. 指出文中加點詞統領的句子。

(1)故

(2)是故

9. 文中畫橫線句子的語序可否顛倒?為什麼?

10.翻譯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11.簡答。

(1)課文采用的是什麼結構形式?

(2)課文説明的大同社會有哪些特徵?

課外選讀

唐太宗論止盜

上與羣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曬①之日“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户不閉,商旅野宿0焉。

(司馬光)

【註釋】①曬(shen3)微笑。②野宿:在郊外露宿。

1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上與羣臣論止盜

(2)民之所以為盜者

(3)或請重法以禁之

(4)故不暇顧廉恥耳

(5)輕徭薄賦

(6)安用重法邪

(7)自是數年之後

(8)路不拾遺

13.回答下列問題。

(1)對“盜”的問題,羣臣的看法是什麼?

(2)對“盜”的問題,“上”的看法和理由是什麼?

(3)“上”的做法營造了什麼樣的理想社會?

(4)“海內昇平”使你聯想到課文中哪個句子?

(5)“外户不閉,商旅野宿”使你聯想到課文中哪個句子?

思考探究

14.社會是人賴以生存的家園,其興與衰,好與壞,時常牽動着文人墨客——肩擔道義者的心。你能説出《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點嗎?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理解大同社會的特徵。

2.理清層次;背誦課文。

3.感受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學重難點】

1.背誦課文。

2.理解大同社會的特徵。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齊背《桃花源記》)對美好社會的不懈追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恆主題。其實由陶淵明再上溯千年,我國就有了名字為“大同”(板書)的美好社會構想。那麼,大同社會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社會?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會?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讓我們帶着這些疑問學習《大道之行也》。先請學生們自由讀課文,要求讀音正確、停頓正確。好,讀起來——(板書:大道之行也 《禮記》)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

2.指名讀課文。師生點評。

(1)關注生字讀音。與(jǔ) 矜(guān) 分(fèn) 惡(wù)

(2)關注句子停頓。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是故/謀/閉而不興

三、理解文意

1.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2.屏顯如下練習。

(1)解釋加點的字。

①選賢與能——通“舉”,選拔。

②男有分,女有歸——職分,指職業、職守。女子出嫁。

③貨惡其棄於地也——憎惡。

④是故謀閉而不興 是謂大同——這。

(2)翻譯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

②天下為公。

——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

③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

(3)給文章加標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3.指導朗讀。對誦讀作具體指導,在誦讀中理清文章層次。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你認為哪一個是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

明確:天下為公:一個“公”字點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發點和歸宿。

第二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每組後當作一頓,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領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領以下四句,其後均當作一頓。最後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後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這兩句話是怎樣體現大同社會“天下為公”的特徵的?

明確: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説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羣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愛。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生活説的。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這是説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為己有;“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説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説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第三層:“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謀閉而不興”中“閉”讀降調。“而不閉”一語後停頓可稍長。末句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4.指名朗讀。要求讀出理解、讀出層次,直至背誦。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世外桃源”與本文“大同”社會相比,有哪些相似之處?

2.聯繫實際思考,你認為我們現在的社會哪些地方達到了“大同”社會的要求?我們還應該作哪些努力?

3.請説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後推選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題,要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加深對本文的理解,例如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再如,從“往來種作”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那是一個“男有分,女有歸”的理想社會。第二題從正面設問,引導學生挖掘當前社會的積極健康因素,要求學生聯繫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題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象,營造一種暢遊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五、齊背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