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 -寡人之於國也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9W

語文 -寡人之於國也新版多篇

教學過程 篇一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1.由《論語》導入新課。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我們經常“孔孟”並稱,國中時,我們學習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都是勸説君王施仁政。今天我們學習《寡人之於國也》,看看孟子是如何憑着他高超的論辯技巧,闡述仁政的具體內容的。

2.介紹《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點(結合擴展資料中的相關知識)

3.教師範讀課文(或播放朗誦錄音)

(1)要求學生認真聽,糾正自己的讀音及句讀錯誤。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教師投影,正音:

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下劃線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註明。

①棄甲曳(   )兵

②塗(   )有餓piǎo(   )

③雞豚(   )狗(   )之畜( )

④數(   )罟(   )不入wū(   )池

⑤無(   )失其時

⑥謹庠(   )序之數

⑦頒(   )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⑧申之以孝tì(   )之義

明確:①yè②tú塗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 彘 xù ④cù gǔ 洿 ⑤wú無 通假字,同“毋”⑥xiáng ⑦頒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

4.引導學生對照註釋默讀課文,把握全文大意

討論交流後,點撥:《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瞭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

從具體段落來看,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梁惠王為自己“盡心於國”,而“民不加多”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依據梁惠王有通過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願望,孟子幫助他認識到在政治上與鄰國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災的好事而已,本質上並沒有區別,使文章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據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戰國時國君所有的“統一天下”的宏願,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張。

二、課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學分節朗讀課文,檢查糾正讀音、斷句。

2.學生齊讀課文

誦讀指導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末尾“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第2段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慢一些,語氣應平緩。

第三部分排比,對偶句較多,要讀出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鋭不可當的特點。要把反問句的反問語氣讀出來。

3.理清思路結構(在學生討論、明確段意的基礎上,教師板書)

4.學生對照板書,試背課文第1.2節

5.教師示範背誦第一節,指導背誦方法

點撥、誘導:找出重點句,劃分小層,理出思路,注意層與層之間的聯繫,注意關鍵詞和句子的異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誦。

三、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第一、二兩小節。

2.歸納文中的多義詞的含義。

第二課時

一、歸納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1.檢查背誦第一、二小節。

2.歸納文中重點字、詞、句的相關知識。

教師採用投影或印發相關提綱,列出所要歸納解決的相關字、詞、句,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提問,教師糾錯、明確,在課文註釋及“思考和練習”的基礎上補充。

(1)理解並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

一詞多義:時,①季節。(不違農時、勿奪其時、斧斤以時入山林)②時機、機會(無失其時)

王,①名詞,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無罪歲)②動詞,音(wàng)稱王,統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①動詞,吃(谷不可勝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詞,食物,吃的東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需掌握積累的實詞:

河內兇亦然

棄甲曳兵而走

谷不可勝食(“谷”是“莊稼和糧食的總稱”)

勿奪其時(“奪”是“失誤”的意思。“勿奪其時”是“不要耽誤農時”的意思)

(2)應掌握的通假字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頒”通“斑”)

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塗”通“途”,道路)

(3)應掌握的古今異義詞(投影練習——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異義詞並解釋)

河內兇  棄甲曳兵而走  斧斤以時入山林  然而不王者

(4)詞類活用(投影練習——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詞,指出用法並解釋,教師歸納)

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然而不王者

(5)出自本課的成語

①五十步笑百步:後泛用以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有情節或好或重的區別。

②棄甲曳兵:形容打敗仗逃跑時的狼狽相。

(6)理解並掌握文中的常用虛詞

重點點撥:

然①代詞,這樣。(河內兇亦然、然而不王者)②助詞,……地……的樣子。(填然鼓之)

③連詞,然而,但是。(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④形容詞,對。(太后曰:“然”。)

則  連詞①順接,就,那麼。(則移其民於河東、則何如)②轉接,卻。(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以  介詞,①用、拿、把清以戰喻(用)樹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義(把)②介詞,憑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③介詞,按斧斤以時入山林④動詞,認為老臣以媪為長安君計短也⑤然而,相當於“而”,以衞王宮

(7)應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學生口譯,重點點撥句式及翻譯註意點。

①否定句賓語前置

末之有也

②介詞結構後置

樹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義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③判斷句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④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8)疑難語句的理解、翻譯(指導學生翻譯,小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點撥:要注意一詞多義“食”的翻譯,還要把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準確地翻譯出來。“塗”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詞結構後置和判斷句。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要注意準確地表現孟子的思想感情。這兩句表現了孟子對酷政的批評,情感應是激昂的。可譯為:(貴族家的)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這些人)卻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官府)卻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飢餓)而死,卻説:‘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歲不好。’這種説法跟拿刀把人殺死,然後説‘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有什麼不同?’

二、分析理解

引導學生重點討論以下問題:

(1)“五十步笑百米”的比喻説明了什麼道理?

點撥:梁惠王自以為自己對於國家較他國國君盡心,自己的政策比鄰國好,鄰國之民會自動投奔他。可是,鄰國之民不見少,自己的國民不見增多。因為他的目的在於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會來“送死”呢?孟子以臨陣脱逃為喻,“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風趣地説明,魏國的政策和鄰國的相差無幾,本質上講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於鄰國。本體和喻體的貼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滿了邏輯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國及其鄰國之政,那麼,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

先讓學生找出概括性語句將第四節分為兩小層,再讓學生比較兩小層列出的項目有什麼差異。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並適度歸納整理,適當補充説明,適時板書內容框架,然後再引導學生對照板書在課文中劃出相關語句,引導學生背誦。

(3)梁惠王不顧人民死活,孟子在嚴厲批評他之後,為什麼接着又説“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導學生認識孟子性善論的兩重性:一方面,他認為人應該從善,因此他反對統治者殘害人民,批評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認為人人都可以為善,因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覺擴充它,就能養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來,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難歸罪於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會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結果就會使天下歸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時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説這句話不是隨便應付的。

(4)指導學生背誦第3-5節。

三、品味鑑賞

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課文的基礎上,歸納。總結本文所體現的孟子散文的特點。

點撥:本文從藝術上充分體現了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結構嚴謹。孟子的文章從表面看,鋪張

教學過程 篇二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1.由《論語》導入新課。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我們經常“孔孟”並稱,國中時,我們學習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都是勸説君王施仁政。今天我們學習《寡人之於國也》,看看孟子是如何憑着他高超的論辯技巧,闡述仁政的具體內容的。

2.介紹《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點(結合擴展資料中的相關知識)

3.教師範讀課文(或播放朗誦錄音)

(1)要求學生認真聽,糾正自己的讀音及句讀錯誤。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教師投影,正音:

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下劃線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註明。

①棄甲曳(   )兵

②塗(   )有餓piǎo(   )

③雞豚(   )狗(   )之畜( )

④數(   )罟(   )不入wū(   )池

⑤無(   )失其時

⑥謹庠(   )序之數

⑦頒(   )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⑧申之以孝tì(   )之義

明確:①yè②tú塗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 彘 xù ④cù gǔ 洿 ⑤wú無 通假字,同“毋”⑥xiáng ⑦頒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

4.引導學生對照註釋默讀課文,把握全文大意

討論交流後,點撥:《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瞭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

從具體段落來看,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梁惠王為自己“盡心於國”,而“民不加多”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依據梁惠王有通過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願望,孟子幫助他認識到在政治上與鄰國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災的好事而已,本質上並沒有區別,使文章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據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戰國時國君所有的“統一天下”的宏願,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張。

二、課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學分節朗讀課文,檢查糾正讀音、斷句。

2.學生齊讀課文

誦讀指導: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末尾“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第2段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慢一些,語氣應平緩。

第三部分排比,對偶句較多,要讀出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鋭不可當的特點。要把反問句的反問語氣讀出來。

3.理清思路結構(在學生討論、明確段意的基礎上,教師板書)

4.學生對照板書,試背課文第1.2節

5.教師示範背誦第一節,指導背誦方法

點撥、誘導:找出重點句,劃分小層,理出思路,注意層與層之間的聯繫,注意關鍵詞和句子的異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誦。

三、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第一、二兩小節。

2.歸納文中的多義詞的含義。

第二課時

一、歸納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1.檢查背誦第一、二小節。

2.歸納文中重點字、詞、句的相關知識。

教師採用投影或印發相關提綱,列出所要歸納解決的相關字、詞、句,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提問,教師糾錯、明確,在課文註釋及“思考和練習”的基礎上補充。

(1)理解並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

一詞多義:時,①季節。(不違農時、勿奪其時、斧斤以時入山林)②時機、機會(無失其時)

王,①名詞,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無罪歲)②動詞,音(wàng)稱王,統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①動詞,吃(谷不可勝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詞,食物,吃的東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需掌握積累的實詞:

河內兇亦然

棄甲曳兵而走

谷不可勝食(“谷”是“莊稼和糧食的總稱”)

勿奪其時(“奪”是“失誤”的意思。“勿奪其時”是“不要耽誤農時”的意思)

(2)應掌握的通假字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頒”通“斑”)

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塗”通“途”,道路)

(3)應掌握的古今異義詞(投影練習——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異義詞並解釋)

河內兇  棄甲曳兵而走  斧斤以時入山林  然而不王者

(4)詞類活用(投影練習——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詞,指出用法並解釋,教師歸納)

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然而不王者

(5)出自本課的成語

①五十步笑百步:後泛用以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有情節或好或重的區別。

②棄甲曳兵:形容打敗仗逃跑時的狼狽相。

(6)理解並掌握文中的常用虛詞

重點點撥:

然①代詞,這樣。(河內兇亦然、然而不王者)②助詞,……地……的`樣子。(填然鼓之)

③連詞,然而,但是。(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④形容詞,對。(太后曰:“然”。)

則  連詞①順接,就,那麼。(則移其民於河東、則何如)②轉接,卻。(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以  介詞,①用、拿、把清以戰喻(用)樹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義(把)②介詞,憑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③介詞,按斧斤以時入山林④動詞,認為老臣以媪為長安君計短也⑤然而,相當於“而”,以衞王宮(7)應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學生口譯,重點點撥句式及翻譯註意點。

①否定句賓語前置

末之有也

②介詞結構後置

樹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義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③判斷句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④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8)疑難語句的理解、翻譯(指導學生翻譯,小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點撥:要注意一詞多義“食”的翻譯,還要把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準確地翻譯出來。“塗”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詞結構後置和判斷句。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要注意準確地表現孟子的思想感情。這兩句表現了孟子對酷政的批評,情感應是激昂的。可譯為:(貴族家的)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這些人)卻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官府)卻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飢餓)而死,卻説:‘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歲不好。’這種説法跟拿刀把人殺死,然後説‘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有什麼不同?’

二、分析理解

引導學生重點討論以下問題:

(1)“五十步笑百米”的比喻説明了什麼道理?

點撥:梁惠王自以為自己對於國家較他國國君盡心,自己的政策比鄰國好,鄰國之民會自動投奔他。可是,鄰國之民不見少,自己的國民不見增多。因為他的目的在於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會來“送死”呢?孟子以臨陣脱逃為喻,“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風趣地説明,魏國的政策和鄰國的相差無幾,本質上講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於鄰國。本體和喻體的貼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滿了邏輯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國及其鄰國之政,那麼,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

先讓學生找出概括性語句將第四節分為兩小層,再讓學生比較兩小層列出的項目有什麼差異。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並適度歸納整理,適當補充説明,適時板書內容框架,然後再引導學生對照板書在課文中劃出相關語句,引導學生背誦。

(3)梁惠王不顧人民死活,孟子在嚴厲批評他之後,為什麼接着又説“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導學生認識孟子性善論的兩重性:一方面,他認為人應該從善,因此他反對統治者殘害人民,批評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認為人人都可以為善,因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覺擴充它,就能養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來,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難歸罪於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會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結果就會使天下歸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時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説這句話不是隨便應付的。

(4)指導學生背誦第3-5節。

三、品味鑑賞

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課文的基礎上,歸納。總結本文所體現的孟子散文的特點。

點撥:本文從藝術上充分體現了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結構嚴謹。孟子的文章從表面看,鋪張揚厲,似乎散漫無紀,實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

教學目標 篇三

1.瞭解《孟子》的有關知識;

2.歸納課內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3.理解文中體現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説理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