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散文詩二首》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97W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散文詩二首》教案【精品多篇】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散文詩二首》教案最新 篇一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用意象表達感情及以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2.品味文章的精美語言,體會文中濃濃的母子情。

3.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金色花

一、新課導入

曾有一部電影,平凡簡單卻轟動一時;曾有一首歌曲,歌詞淺顯卻傳唱至今。下面我們就來聽一下這首歌——《世上只有媽媽好》。這是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的主題曲。世上對我們好的人當然不只是媽媽,但在孩子的心目中,媽媽永遠是他最温暖的港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母親與孩子的文章,看看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並解釋詞語。

嗅(xiù):聞(氣味)。

匿笑(nì):偷偷地笑。匿,隱藏。

禱告(dǎo):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mùyù):洗澡。比喻承受潤澤、培育。

2.作者簡介

泰戈爾:印度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他於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獲得此項榮譽的第一位東方作家,印度人虔敬地把他奉作“詩祖”。代表作有詩集《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吉檀迦利》。

3.文體知識

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現性和散文的描寫性的某些特點。從本質上看,它有詩的情緒和幻想,給讀者美感和想象,但內容上保留了詩意的散文性細節;從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觀,不像詩歌那樣分行和押韻,但不乏內在的音樂美和節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寫成的詩篇,即“散文其形,詩意其質”。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詩文朗誦

深情誦讀課文,以點名誦讀和小組賽讀的形式誦讀,並説説朗讀時應怎樣注意人物的語氣、感情。

【交流點撥】示例:①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為了好玩,長在那棵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風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嗎?(孩子的調皮、快樂)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裏呀?”(母親的焦急惦念)

③“你到哪裏去了,你這壞孩子?”(母親的嗔怪、擔憂、焦慮和欣喜)

④“‘我不告訴你,媽媽。’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説的話了。”(孩子的淘氣、撒嬌和對母親的愛戀)

(二)整體感知

1.頑皮可愛的孩子變成一朵盛開的金色花,與慈愛的媽媽逗樂嬉戲,他是怎樣和媽媽逗樂嬉戲的呢?

請用“當媽媽時,我就”的句式來説一説。

示例:當媽媽做禱告時,我就開放花瓣散發香氣(沁入媽媽的心脾)。

【交流點撥】當媽媽讀書時,我就將影子投在書頁上。(陽光太刺眼,這樣可以保護母親的視力)當媽媽去牛棚時,我就恢復原形求她講故事。

2.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和一個怎樣的媽媽?請你用“我讀出了一個的孩子,一位的媽媽”的句式來回答。

示例:我讀出了一個淘氣的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愛讀書的媽媽。

【交流點撥】我讀出了一個伶俐可愛的孩子,一位温柔善良的媽媽。

我讀出了一個活潑機靈的孩子,一位勤勞美麗的媽媽。

我讀出了一個愛媽媽的孩子,一位愛孩子的媽媽。

我讀出了一個聰明的孩子,一位聖潔的媽媽。

我讀出了一個神奇的孩子,一位篤信宗教的媽媽。

3.孩子為什麼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交流點撥】一是印度人喜歡用花比喻兒童,二是泰戈爾借美麗的聖樹上的金色花讚美孩子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着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徵孩子回報母愛的心願。泰戈爾的想象實在新奇而美妙。孩子總想為媽媽做點事,變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媽媽工作,可以讓媽媽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媽媽讀書讀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誇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嬌,就是瞞着媽媽。

4.説説你對“‘你到哪裏去了,你這壞孩子?’‘我不告訴你,媽媽。’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説的話了”幾句話的理解。

【交流點撥】“你到哪裏去了”,使得媽媽的着急之情躍然紙上;“我不告訴你”,表現出孩子頑皮、自以為得意的樣子。

四、板書設計

金色花

泰戈爾

媽媽(勤勞美麗、愛孩孩子(活潑機靈、愛媽媽、聰明、

子、聖潔、篤信宗教)神奇)

做禱告開放花瓣散發香氣

(沁入媽媽的心脾)

讀書將影子投在書頁上(陽光太刺眼,

這樣可以保護母親的視力)

去牛棚時恢復原形求她講故事

五、拓展延伸

假如明天是你爸爸或媽媽的生日,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麼來表達你對他們的滿懷愛意,在賀卡或明信片上寫一段話給你的爸爸或媽媽,用“假如我變成了”作為這段話的開頭,表達你們對爸爸或媽媽的愛。

【交流】示例:假如我變成了一條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媽媽工作累時,讓媽媽來到我身邊,聽我唱一支歡快的歌曲,使她抖落滿身的疲憊;我要在媽媽口渴時,讓媽媽品嚐我準備的甘甜的水,使她變得容光煥發!

第二課時荷葉母親

一、新課導入

大家閉上眼睛,用心去傾聽下面的這首歌曲。(播放《燭光裏的媽媽》)

媽媽為了子女“黑髮泛起了霜花”“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是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一首千古絕唱道出了母愛的真諦。母愛是線,不停編織着我們的夢想;母愛如燈,永遠照耀着我們的前程;母愛似水,不斷滋潤着我們的心田……然而,讀了冰心的《荷葉母親》,我們又能悟出母愛是什麼呢?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並解釋詞語。

並蒂:兩朵及以上的花並排長在同一根莖上。

菡萏(hàndàn):荷花。

徘徊(páihuái):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欹斜(qī):傾斜,歪斜。廕庇:遮蔽。

2.作者簡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筆名出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代表作有詩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讀者》和小説散文集《往事》。她的詩以歌頌母愛、童真、自然為三大主題。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朗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閉上眼睛,靜心去聽,注意朗讀的節奏、重音和情感)

2.學生自由朗讀。(分小組進行,互讀互聽,共同提高)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抽學生個別朗讀,其他同學做點評)

(二)整體感知

一首詩就像是一幅畫,這首詩向我們展現了怎樣的一幅圖畫呢?這幅圖畫中包含了哪些內容?由此你聯想到了什麼?

【交流點撥】風雨中荷葉為紅蓮遮擋風雨的圖畫;圖畫中包含了紅蓮、荷葉;聯想到了為我們遮風擋雨的母親,聯想到了母愛。因此,要讀出感情,語速要稍慢,讀出温馨和深情。

(三)深層探究

1.作者看了幾次紅蓮?其心情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變化?

【交流點撥】三看紅蓮:雷雨到來之前的紅蓮——雨打時的紅蓮——荷葉覆蓋的紅蓮

三種情緒:煩悶——不適意——不寧的心緒散盡

“煩悶”是因為半夜的雨讓白蓮凋謝了,白瓣兒像小船一樣散漂在水面上,開得正豔的紅蓮會不會遭遇白蓮的命運呢?

“不適意”的原因是雷雨越下越大,紅蓮被打得左右攲斜,“我”無法可想。

“不寧的心緒散盡”是因為母親喚我回屋的同時,紅蓮旁邊的一個大荷葉正傾側下來覆蓋在紅蓮上面。母親保護女兒的同時荷葉正保護着紅蓮(暗示母親像荷葉)。

作者情緒的變化與紅蓮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一起。花本無情人有情,荷葉因有保護紅蓮這一偉大的舉動,形象更美更高大了。那麼像荷葉一樣的母親呢?這樣文章由景自然生出對母親的讚美之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小結】將情緒寄託於具體的景物。作者花大量的筆墨寫蓮花和荷葉,為抒發對母親的讚美之情設置生動的情景。寫母親是抒情,寫蓮花和荷葉是寫景,兩者結合,使情因景美而更真,景因情真而更美。使文章達到生動形象,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2.“那勇敢慈憐的荷葉上面,聚了些流轉無力的水珠”中“無力的水珠”象徵了什麼?

【交流點撥】象徵着在母親的保護傘下,一切的困難阻礙只不過是如此脆弱的水珠而已。

3.作者為什麼要從自家院子裏的蓮花寫起?課文重點描寫的是什麼?為什麼還要提及九年前祖父和我的賞蓮呢?

【交流點撥】(1)因為自家院中雨打紅蓮、荷葉護蓮的情景,觸動了自己,於是產生了聯想:“我”是風吹雨打下的紅蓮,而母親是替紅蓮抵擋風雨的荷葉。寫紅蓮是為了寫“我”,寫荷葉是為了寫母親,既充滿了愛意,又順理成章地聯想到母親的呵護及關愛,温馨感人。於是藉此景抒發自己對母親保護兒女成長的感激之情。

(2)紅蓮是全文着力描寫的對象。課文從自家院子裏的蓮花寫起,重點寫雨中的蓮花。

(3)在寫雨打紅蓮、荷葉護蓮之前,作者先從九年前與祖父的賞蓮寫起,作平平淡淡的鋪墊,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認識,花瑞人祥,三蒂蓮的開放展示出吉祥的徵兆,把花與人緊密聯繫在一起,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筆。

4.結尾一段“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廕庇”藴含了怎樣的感情?有什麼作用?

【交流點撥】紅蓮是“我”,荷葉是母親,温馨感人,愛意濃濃。母愛博大無邊,偉大無窮。“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坎坷磨難。只有母親是保護我們度過人生路上坎坷與磨難的人。母親就是我們的生命中永遠為我們遮蔽風雨的人。自然界的雨點是可見的、有形的,“心中的雨點”卻是無形的。結尾直抒胸臆,卒章顯志。

5.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試着從寫景、意境、感情三個方面進行賞析。

【交流點撥】文章美在三處:一是場景美,描繪了一幅雨打紅蓮、荷葉護蓮的生動場景;二是意境美,作者被美景感動而聯想到母親的呵護與關愛,幻化出“荷葉母親”如詩如畫的美好形象;三是情感美,母親是純潔的,總是在你遇到風雨時悄然而至,給你慰藉和力量;母親是無私的,她將永遠廕庇着你,伴隨你一生。

四、板書設計

荷葉母親

冰心

三看紅蓮:雨前紅蓮、雨打紅蓮、葉覆紅蓮借物喻人

三種情緒:煩悶、不適意、不寧心緒散盡讚頌母愛

五、拓展延伸

仿寫句子。

母愛就像一場春雨,一首清歌,潤物無聲,綿長悠遠。

【交流】母愛就像一首田園詩,幽遠純淨,和雅清淡;母愛就是一幅山水畫,洗去鉛華雕飾,留下清新自然;母愛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轉悠揚,輕吟淺唱;母愛就是一陣和煦的風,吹去朔雪紛紛,留下温暖舒適。

青春期逆反心理造成的厭學 篇二

升入國中之後,學生生理上的第二特徵就會逐漸地顯現出來,也就是進入了青春期,對於父母的管制和教育就會產生嚴重的牴觸心理。以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中,父母總是採取專制教育形式,孩子缺少父母細心地愛護和教導,這時候就會產生更加強烈和嚴重的逆反感。即使他們心理清楚的明白是非和對錯,但是就要故意和家長和教師對峙,這樣就會讓孩子、父母以及教師之間失去有效地交流和溝通。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因為得不到教師和父母的關愛而頹廢,甚至會產生報復的心理。

(二)特殊家庭中養成的自由散漫的心理

在後進學生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都是一些單親家庭的孩子,這些孩子由於不能夠得到全部的愛和關心,在教育的時候家長又是放任自由的,就會形成十分散漫的習慣和個性。這類學生十分缺少法律常識,在時間上也沒有準確的概念,凡事都憑藉着自己的喜好和心情來決定,這樣就會因為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導致較後跟不上學習進步,導致自己陷入了後進生的羣體之中。

(三)性格孤僻導致的冷漠心理

還有一些學生會因為家庭的變故而遭到父母的冷漠,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缺少很多的關係和愛護,總是感覺其他人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無論自己説什麼或是做什麼總是會遭到他人的批評,長時間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就會漸漸的養成冷漠、自卑的個性,在心理生產生一定的交流障礙。在生活和學習中體現出來的就是不善於交流、喜歡獨處,永遠躲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獨自欣賞。這樣的學生凡是都會以我為中心,從不參與集體活動,這樣的學生也是很容易成為後進學生中的成員。

語文散文詩教學教案 篇三

一、教材

《散文詩二首》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四篇課文的主題都是親情,四篇課文從不同角度抒寫了親人之間真摯動人的情感。學習這個單元,我們要進一步體會不同時代、不同背景情況下不同家庭表現出來的至純親情,也要通過一定的方法去品味把握或直白或含蓄的人間真情。

《散文詩二首》這個篇目實際上包含兩篇散文詩,散文詩雖然是剛上國中的孩子沒有接觸過的體裁,但這兩篇文章從內容上來看,還是比較簡單的。泰戈爾的《金色花》通過一個美麗的假設——孩子變成金色花,生動巧妙地表達了孩子對媽媽親密與關愛的情感;冰心的《荷葉母親》則是由雨中荷葉護蓮的情景聯想到母親對孩子的呵護關愛,從而表達對母親的感激與依戀之情。

二、目標

本課兩篇短文都屬於散文詩,而散文詩的本質還是詩,詩歌有強烈的抒情性。所以,要想走進這兩首散文詩,讓學生體會詩歌藴含的情感,必須首先引導學生讀好詩歌,進入情景。我據此設定本課教學目標一:指導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而要深入體會中外詩人各自文章裏表現出的具體情感,我們必須透過具體的語言去品味,找到不同文章在語言表達、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各自特色。我據此設定本課教學目標二:品味詞句,體會人間至愛親情。兩首散文詩在寫法上都運用了借物抒情這種獨特手法,而國中學生有必要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建立對這種手法的認識。我因此設定本課教學目標三:體會借物抒情手法在表達情感上的獨特效果。

三、教法

現代文學家郭沫若曾説過:“文學的本質是始於感情而終於感情,文學家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中同樣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這篇文章時,要喚起學生心底同樣的情感體驗,就要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詩人的思想感情。另外,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探究美點動情點,則需要採用詞句品析法、討論法等。教學《荷葉母親》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詩歌的共性之一形象性,也是為了更深體會詩歌藴含的真摯情感,我引導學生拓展閲讀冰心的《紙船——寄母親》,則需要採用比較閲讀法。對於兩首在體裁、主題方面極其相似的散文詩來説,我覺得教師則要採取重點突破、舉一反三的方法,具體來説,就是主教第一首,引導自學第二首。

四、學法

在課堂上,教師起主導作用,而學生要發揮主體作用。也就是要變“講堂”為“學堂”。特別是對待內容相對淺顯的這個篇目來説,教師更要充分相信學生,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去討論,去交流,甚至作出評判。所以,我覺得應該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多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鍊學生主動思考、口頭表達的能力。

五、過程

學習《散文詩二首》,我設計以向學生介紹散文詩入手。而介紹散文詩以建立學生的信心為原則,讓學生不要因為散文詩是一種新體裁而產生畏難心理。引入課題後,我主要採取以下三個步驟進行教學。先學習第一首《金色花》。

第一步,讀一讀,體會情感意藴。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讓學生通過朗讀去初步瞭解課文內容、主題、情感等,再試着去揣摩恰當的朗讀方法。然後點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與老師一起參與評議,使學生明確《金色花》在節奏、語氣、重音等方面的朗讀技巧。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一方面提高了在散文詩朗讀方面的處理技巧,另一方面又對詩人透過文字表現出來的情感有了初步認識。在這樣的基礎上,設計一個男女交叉朗讀的環節,讓學生體會到《金色花》表現了一種特別聖潔、甜蜜、幸福的母子親情。

第二步,品一品,分析主要形象。初步體會課文包含的情感意藴後,第二步就要深入文本,通過品味具體的語言,去進一步分析文中母親、“我”的形象。我設計了四個小問題:

1、“我”為什麼希望變成一朵金色花?只是為了好玩嗎?

2、為了表達對媽媽的愛,“我”有哪些具體的行為?

3、“我”的行為體現出“我”怎樣的形象特點?

4、面對“我”的調皮,媽媽又有怎樣的表現?體現了媽媽怎樣的形象特點?

通過這四個問題,我們引導孩子去關注文本里的關鍵信息,對孩子的行為會有完整的認識,自然會分析出孩子活潑好動、單純可愛、頑皮機靈的特點和母親温柔慈愛、善良無私的特點。

第三步,寫一寫,深化認識感悟。當學生們通過上一個環節被孩子和母親之間聖潔的親情感動的時候,我希望通過一個寫、説的環節來深化學生對自身身邊類似情感的認識。所以,我擬定了一個句式“假如我變成了,我希望。”,啟發學生髮揮想象,表達對至愛親人或友人的一份情誼。同時,這個環節的設計,也是啟發學生,表達情感的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直接吐露真情,也可發揮想象聯想借助具體的事物。

完成以上三步的學習後,我順勢進行課堂小結,歸納學習類似《金色花》一類散文詩的方法,以便下一首《荷葉母親》及以後其他散文詩的學習。

因為有上一課學習散文詩《金色花》的鋪墊,學習《荷葉母親》自然就輕車熟路了,所以,這一課的學習要更加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老師更多地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下面,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我簡要談談學習思路及必要交代。

通過散文詩學習方法複習導入對《荷葉母親》的學習,在第一環節裏,由學生分組自由讀,然後小組派代表展示並交流朗讀體會與技巧。再通過分析文題裏“荷葉”與“母親”之間的關係,認識到文章是借寫荷葉護蓮來表達對母親愛子的感激之情。

在第二環節,學生按小組圍繞雨中紅蓮的階段、“我”的心情變化等內容組織討論,體會荷葉護蓮和母親愛子是何其相似,更具體準確認識無私母愛的可貴。學生設置問題,相互交流解答,教師適當補充引導。

第三環節,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文眼”:“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廕庇?”在上節課讓學生初步認識借物抒情手法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掌握借物抒情這種手法。

課堂小結:母愛是世間最美麗最純潔最無私的一種情感,讓我們帶着一顆感恩之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回報母愛,也希望大家學着藉助一定的景或物去表達內心對母愛的一份讚美。

語文散文詩教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對散文詩的特點有所瞭解

2、增強對詩歌的感受力

教學重點

1、《葉笛》的、寫作技巧

2、《花的世界》中選取的花的不同的象徵意義

教學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今天我們將接觸一個新的文學體裁——散文詩。散文詩起源於俄國,流傳到我國已經90多年的歷史了。是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是“混血兒”,它的形式是散文,靈魂是詩。散文詩沒有模式,它本身是解放出來了的一種文體

茅盾先生曾用一句話概括了散文詩的特徵:“散文形的詩”

介紹散文詩

散文詩:我們應該怎樣理解茅盾的話呢,首先我們要明確詩和散文詩;抒情散文和散文詩的區別。當然只能大體地加以區別,絕對的區別標準是難以規定的。

a、詩與散文詩

我們在此引用一下那家倫的觀點,他以為散文詩是從詩或散文領域中分離出來,是近代文學向更精細的文學體裁發展的一種趨向,這一説法,值得注目。的確,在近代文學中,如報告文學、雜文都是從散文領域內分離出來而成為獨立的文體的

1、散文詩與一般新詩的區別在於:散文詩不像一般新詩那樣有嚴謹的格律,它不分行,不押韻

2、可是既然是“詩”,散文詩必須具備詩的最主要的基質:感情,必須強烈;想象,必須豐富;意境,必須和諧。

b、抒情散文與散文詩

1、散文詩篇幅短小,有一定字數限制,抒情散文可稍長些;

2、散文詩要求有濃郁的詩的意境,而抒情散文雖然也以此為創作的追求目標,但由於篇幅稍長,意境總不那麼凝聚

3、散文詩中要隱含寓言和哲理,又必須通過形象來表現

總結

也都是由於作家自覺或不自覺地為了揚棄詩或散文中的某些“拖累”(所謂揚棄,就是有選擇地保留、捨棄並進行某種轉化和提高)如詩的押韻、講平仄之過於硬僵的約束,如散文行文之過於分散、拖沓以至沒有節制等,為了吸取二者的優點,如詩的濃縮、內在的節奏感和散文的舒展自如、自由活潑等,而試着以一種新的文體來表情達意。

詩歌講押韻,甚至講每節的行數,乃至每行有整齊的字數,在某種情況下,格律如果運用得當,可以使詩歌生色增輝;甚至如果脱離了一定的格律,詩不成其為詩。但在另外的情況下,格律的確成為一種“拖累”,而散文詩恰恰可以衝破這種“拖累”而自成格局。從某些散文中,也不難發現某些“拖累”,譬如行文拖沓,內容過於繁雜,節奏過於遲緩等,散文詩又可以改正這些“缺憾”而同時吸取散文的另外某些美學特點,自成格局。

散文詩語言的內在張力,是一章作品中最大的特色。一句話一個小片段便能將思想的厚度昇華到另一個高度。散文詩章裏一個標點一個詞的運用,都會影響到整章散文詩的表達效果,所以嫻熟的語言應用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藝術。

進入課文

齊讀詩歌:對於散文詩要有更直觀的瞭解,就必須進入具體的文本閲讀,現在就請同學們朗讀一下散文詩的第一首《葉笛》

作者介紹:

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9年出生。他把自己畢生的精力獻給了散文、散文詩和兒童文學的創作事業,迄今已結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質樸清新、饒有天趣,貯滿詩情畫意,是風景畫家、風俗畫家與抒情詩人才能的神奇統一。其《葉笛集》於1959年初出版後,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冰心著文稱“又發現了一個詩人的喜悦。”新時期以來,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純樸,具有更廣闊的歷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藴,體現了大家之風範。

詩人何為?這是海德格爾提出的問題。我們本土的詩人有史以來緣於憤怒,當然也有一大批言志、載道的詩人。好詩大多出於前者,後者大多做的是添磚加瓦的事情,偶有好句,也屬精神殘廢。直到現代詩人的出現,才似乎真正地跟個體心靈有關。30年代活躍於上海文壇的施蟄存、穆時英、劉吶鷗,經常在《現代》雜誌上發表作品,還有戴望舒等等。這是郭風藝術上的幸運,這是我們詩歌史上一個非常短暫的個體心靈自由書寫的黃金時節,郭風有幸地在他們那受到了影響。以至郭風甚至可以在“1942年1943年,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艱難的年份,抗日戰爭進入到最後階段,日本侵略者更為猖狂,在中華大地,在東南亞,在太平洋……而郭風,卻在禮讚他的'村莊、禮讚那兒的勞作與暮歸”,對此有論者認為“郭風這一時期脱離了鬥爭生活……”,但有人回答:苦難中的郭風,實際上是通過如許的描寫,寄託了一種很強烈的對和平的渴望,對失卻了的家園,對被踐踏的村莊的遙想和懷念。

有人説這是郭風的懦弱,詩人本身就應是弱的天才,因為“詩歌並不教給人們任何關於現實的東西,只有科學的陳述才有經驗上的可證實的意義,而詩歌是不可證實的——每一首詩,每一件文學作品,都有一個自己營造出來的‘世界’,對於現實來説,這只是一個可能的世界。

解讀文本

詩人在《葉笛》中營造的是怎樣一個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