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司馬光》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78W

《司馬光》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文是國小階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廣為流傳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馬光和一羣孩子在庭院嬉戲。一個小孩爬上甕,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嚇跑了,只有司馬光拿石頭砸甕。甕破了,水一下子噴湧出來,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圍繞“司馬光砸缸”這一核心事件,全文僅用30個字,就清楚地介紹了司馬光砸缸的原因、經過和結果,並通過抓住主要人物的動作描寫,用一系列“動詞”,生動再現了一兒失足落水及司馬光“持石擊甕”那一瞬間的場景,語言極富形象感、畫面感。面對“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的緊急情況,眾皆棄去”,而司馬光卻選擇了“持石擊甕破之”。在這行為對比中,司馬光富有愛心,遇事沉着冷靜的品質顯露了出來。

課文配有一幅插圖,對應着故事的結局:甕被砸破水從中噴湧而出,司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夥伴。插圖有助於學生圖文對照理解課文,感受司馬光愛護同伴的美好品質。

學情分析: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這種文體,教學時一定要降低難度,消除他們學習文言文的畏懼心理。可以先讓學生聯繫已有的學習經驗,簡單地講述“司馬缸砸缸”的故事,使其對本課的學習產生期待。要運用多種方法充分引導學生朗讀,邊讀邊加深對文言文的感受,但對朗讀的要求不能拔高,只要能跟着老師讀出正確的詞句停頓即可,至於朗讀的語氣、情感,不作要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藉助註釋、插圖,藉助文白對照的方法來理解詞句的意思。從中段孩子認知出發,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適當展開想象,從而在走進文本情境中深入理解故事內容、領悟人物品質,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重新組織語言講述故事。除此之外,由於是首篇小古文的學習,可以在學習中適當總結閲讀小古文的方法。

教學目標:

1.認識“司”“跌”等5個生字,會寫“司、庭”等7個字。

2.正確跟讀課文,能借助註釋瞭解課文大意,並用自己的話講講故事。背誦課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簡單説出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

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1.正確跟讀課文,能借助註釋瞭解課文大意,並用自己的話講講故事。背誦課文。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簡單説出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直接導入,感受不同

1.揭示課題,學寫“司”字。今天,我們的教室裏也來了一個小朋友,他就是——司馬光。司馬是一個複姓,他姓司馬,名光。指導寫“司”字,三筆起筆成一條斜線。

2.聯繫舊知。關於司馬光,你瞭解多少?交流:如愛讀書,很聰明,支持編纂《資治通鑑》。聯繫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你能説一説這個故事嗎?

3.感知特點。(出示古文)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這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這篇古文跟平時學的課文哪裏不一樣?交流:短小,難讀難懂。

4.學習註釋。你還在哪裏看到過這樣的註釋?今天學古文時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去請教註釋這個不説話的老師。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初讀正音。至少試讀兩次,注意把字音讀準確。指名讀,相機正音。

2.指導難讀字。關注兩個後鼻音的字:甕,迸。借註釋、看插圖理解“甕”,瞭解甕和缸的區別。

3.指導朗讀。個讀、齊讀等多形式朗讀,要求讀正確。

三、再讀課文,讀出味道

(一)讀出節奏

1.教師範讀,學生劃出停頓。彙報交流,劃錯了的同學趕緊改過來。對的小朋友自己讀一讀,注意讀出停頓讀出節奏。

羣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2.指導朗讀,讀出節奏。

(二)讀出拖音

1.拖音地讀。部分音節適當拖音,學生練讀,指名讀。

2.搖頭晃腦地讀,入情入境。

四、讀懂課文,理解文意

(一)第一句:羣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1.隨機交流學生不理解的地方。

(1)根據字形理解“跌”。

(2)聯繫生活理解“庭”“羣兒”。什麼是庭?你家有庭院嗎?你的庭院裏有什麼?課文的庭院裏有什麼?羣兒是什麼意思?拓展羣山、羣鳥、羣馬。這個羣兒裏邊裏都有誰呀?交流:司馬光、掉進缸裏的小孩子,司馬光的朋友等等。

(3)想象拓展理解。羣兒在庭院裏幹什麼呢?哪個字的意思就是玩耍嬉戲?在庭院裏嬉戲叫戲於庭,在樹林裏呢?在公園裏呢?在水池裏呢?

(3)指導寫“登”字。

2.文白對照理解。小朋友,第一句話你讀懂了嗎?我來考考你們,我來説本站當中的句子,你們就説小古文當中意思和它一樣的相對應的句子。

(二)第二句話: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1.同桌合作貼一貼。文白對照是學習古文的一種很好的方法。請小朋友們拿出抽屜裏的學習紙,同桌兩兩合作,把小古文當中的句子貼到和本站意思相對應的地方。上台彙報交流,説説理由。

2.師生合作讀一讀。教師讀現代文,學生讀小古文。

3.理解“棄”字。眾是誰呢?就是羣兒嗎?全部都在裏面嗎?司馬光也在裏面嗎?一個小孩一不小心掉水甕裏,他們在幹什麼?哭,丟下缸裏的小朋友光在哭了。在喊救命,丟下水缸裏的小朋友去找大人來救命了。丟下水缸裏的小朋友跑了。丟下他,其實就是哪個字“棄”。

4.聚焦司馬光的行為。司馬光又是怎麼做的呢?請你用課文中的句子告訴我。交流:光持石擊甕破之。

5.理解拓展“之”的用法。光持石擊甕破之。在這裏,“之”是指什麼?持石擊甕破之,之就是“甕”,(手拿碗)那持石擊碗破之的之呢?——碗,(手拿杯)那持石擊杯破之的之呢?——杯,(手指教室的牆壁)持石擊牆破之呢?——牆。總結:呀,這個“之”字可真有趣!以後咱們在讀文言文時還會經常讀到它。

6.小朋友們,現在這個小古文你讀懂了嗎?你能借助註釋藉助插圖,把這個故事講下來嗎,自己試試看,然後講給你的同桌聽聽。

五、總結學法,嘗試背誦

1.總結學習方法。這節課我們知道了小古文跟其他課文不一樣的地方,我們還用了借註釋、看插圖、聯生活、文白對照、演動作的方法來讀懂小古文,以後我們還會學到更多的方法。

3.背課文。現在你能把課文背下來嗎?來,我們一起來看着板書試一次。自己試試看。

4.寫字指導。接下去請小朋友們翻開語文課堂作業本,開始寫字,先把我們課內指導過的這幾個字寫起來 。課堂作業本,寫字:登、跌。還沒寫好的帶回教室寫。

作業佈置:

晚上回家以後把這篇小古文背給你的爸爸媽媽聽,要求,一要背正確,二要背出記節奏,三要背出味道,如果你還會搖頭晃腦地背,爸爸媽媽一定會表揚你!

第二課時

一、複習回顧,繼續學習

1.回顧背誦。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司馬光》這篇文言文,誰能背一背?

2.回顧故事。誰能用自己的話簡單講一講這個故事?

二、走進現場,感悟品質

1.小組合作表演,再現故事場景。

全文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句話,可司馬光砸缸的場景卻好像發生在我們的眼前。我們可以通過表演來重現當時的場景。

表演分工建議:一人當旁自;一人演登甕落水者:一人當司馬光;2~3人演“眾皆棄去”的“眾”。

同學們先選好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然後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怎樣依據課文的描述,準確而生動地演出情境現場人物的所做所思?在默讀思考的基礎上,教師請一組同學到講台前即興合作表演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2.教師演中採訪,聚焦人物品質。

(1)教師在學生表演後隨機採訪。

採訪觀看錶演的同學:你們覺得“落水者”和司馬光都演得對不對?依據是什麼?(應依據文本中的“動詞”描寫,評論“演員”演得是否準確從中感受到這篇小古文在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可以隨機讓學生在書上圈一圈動詞,如:“沒水中”的孩子:“登一跌一沒”:司馬光:“持一擊一破”)

採訪眾人:當時你們為什麼都跑了呀?(預設:驚慌害怕、沒有辦法、想找大人幫忙等)。

採訪司馬光。司馬光,你呢,你慌嗎?那你也太鎮定了,人都掉水裏去了。你怕嗎?真的不怕嗎?我可是很害怕的。你為什麼不跑啊?(預設救朋友,是呀,時間就是生命呀,在水裏多呆一秒就多一分危險。你真勇敢,講義氣,聰明等)。

(2)説説你眼中的司馬光是個怎樣的人?

交流:機智、勇敢、講情義等等。

3.鏈接相關資料,深化人物形象。

出示補充資料,組織討論:説一説你對司馬光又有了怎樣的認識?

交流:司馬光遇事不慌、沉着應對、機智果敢的特點。

三、角色體驗,發展語言

1.司馬光破甕救友的故事很開就傳開了,在京城和洛陽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以至於“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讀讀看,你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嗎? 交流:在這以後京洛兩地把這個故事畫成了畫記錄下來。

2.假如現在學校的文化牆也出現了這幅圖,想讓你向低年級的小朋友介紹介紹,你會怎麼講這個故事呢?注意可以加入恰當的想象,讓故事的來龍去脈聽起來更清楚、更生動!自己講一講,將給同桌聽一聽,全班展示。

四、補充資料,推薦閲讀

1.補充課外資料,擴充人物形象認識。

交流:聰慧,愛讀書。

2.推薦閲讀《宋史·司馬光傳》。主要記載了司馬光的一生,既有他幼年的故事,也有他成年後在朝為官的事蹟。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