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71W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掌握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及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等知識點,培養提取要點能力;

通過將前後知識進行聯繫和對比學習,培養論從史出的意識;

通過討論並辨證評價洋務運動,瞭解評價歷史事件的基本標準並初步學會使用,具備基本的辨證思考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與主要內容。

難點:如何組織好課堂辯論;評價洋務運動。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出示《法國佳士得拍賣圓明園鼠首兔首銅像》圖片 ,這些是今年來法國藝術品市場最高規格的文物珍品展之一。這些在海外漂泊了已經140多年珍貴歷史文物什麼時候能夠回到祖國懷抱的,會讓我們不得不想起近代史上的什麼事件?對,是第二次戰爭英法聯軍搶劫、燒燬圓明園。

學習新課

(展示時間軸)讓我們把視線放在第二次戰爭剛剛結束的1860年,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歷史的進入19世紀60年代的時候,貧弱的清政府在剛剛失敗於英法之手的時節,卻還要不得不去拼命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這表明當時的中國面臨的是一種什麼局面?(生答:內憂外患)對,當時的清政府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面對此背景,假如你是當時的一名朝廷重臣,你會向皇帝提出那些辦法解除危機呢?

討論:(學生分組討論後發言,注意歸納要點)

那我們再來看看當時清政府內部一些官員是怎麼説的?

課堂辯論:分別扮演洋務派和頑固派代表人物

辯論結束教師着即引導並展示洋務派曾國藩和李鴻章的話

提問:兩人有一個共同的什麼主張呢?(學習西方國家技術)

看來我們中也有一些同學與這些官員的想法不謀而合!這部分官員在戰爭中親眼目睹了或親身感受到了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他們對清軍武器裝備的落後有切膚之痛,因此他們才敢於大膽拋棄“天朝上國”的落後觀念,提出了向洋人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軍事技術的想法,有這種思想的人在當時被稱為洋務派,正是在他們的推動下,洋務運動拉開了序幕,古老而落後的近代中國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這也正是中國在近代化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洋務派如此積 極地主張向西方學習技術,最終目的何在呢?

(維護清朝統治)

當時,洋務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有哪些人呢?大家看書,勾畫出他們的名字。

接下來請大家迅速瀏覽課文,用五到六個字歸納洋務派學習西方有幾大措施。

(學生看書後回答:辦軍事工業、辦民用工業、辦近代教育、建近代海軍)

課堂討論:全班分為四個大組,各專題研討一項洋務運動的舉措;各大組又以四人為一個小組,合作完成各項任務,各小組要確定一箇中心發言人。

第一小組問題有:(軍事工業)

①合作完成洋務派創辦近代軍事工業簡表;

②觀察江南製造總局炮廠圖,分析和大刀、長矛等傳統武器的手工製造相比,這些軍事工業大都採用了什麼生產?

(表格採用師生一問一點的方式,然後問其他同學有無異議。)

洋務派首先從軍事工業做起鮮明地體現了這場運動的哪個目的?(強兵)(再回答第二問,點對比圖)師生交流時注意讓學生看到機器生產開始取代傳統的手工生產,是中國人主動地在傳統生產技術上做出的重大變革。所生產新式武器改變了洋務運動前清軍以冷兵器為主的局面(點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戰鬥力。

到70年代,洋務派發現要維持軍事工業的運轉還要解決資金、燃料和原材料等來源的問題,所以又創辦了一批為軍事工業服務的民用工業。我們來看第二小組的完成情況。

第二小組問題有:(民用工業)

①合作完成洋務派創辦近代民用工業簡表;②結合“小字”內容思考,開平礦務局的煤發揮了什麼重要作用?(表格採用師生一問一點的方式,然後問其他同學有無異議。)

關於第二個問題,老師給出了一段補充材料。(點出)

輪船招商局和漢陽鐵廠在抵制外國經濟侵略方面也曾經功不可沒。(點出)

總結指出:(點出)洋務派興辦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採用了當時西方先進的機器生產技術,這是中國工業化的起點。

第三小組問題有:(教育)

①洋務派的教育舉措有哪些具體做法? ②結合七年級學習的八股取士的考試內容和目的比較,洋務派的教育舉措有哪些新變化?(點出對比圖)

(師生交流時注意讓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和途徑、目的發生了變化,打破了儒學壟斷教育的局面,開啟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

第四小組問題有:(海軍)

①洋務派共創辦哪幾支海軍?②創辦海軍體現了洋務運動的什麼目的?(點出海軍對比圖)洋務派發展海軍同樣體現了強兵的目的,這也是清政府對海防態度發生的重大轉變。

思考:洋務運動在中國持續了30多年的時間,它最終有沒有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呢?請大家結合前面所學19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的遭遇思考並得出結論。(點出問題)

(學生回答:沒有實現,追問為什麼,展示時間軸突出洋務運動後的重大史實,指出甲午戰爭的慘敗與影響)

(自由討論)洋務運動沒有如願地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那我們又應該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這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呢?老師給出當今史學界對洋務運動評價的主要觀點和評價歷史事件的標準,大家可以討論後表明你的態度,你支持哪一種?

當今觀點:

A、徹底否定,沒有價值

B、全面肯定,無可挑剔

C、雖然失敗,但作用明顯

(學生做出選擇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選擇的原因。在互動交流中注意引導學生結合內容的學習加深理解。)

老師是贊成C項的,因為這是一種公正全面的評價。我們也可以看看教材的説法……,下面再請同學們看一段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李鴻章自己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教師總結:洋務運動發生在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中,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洋務派的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社會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用資本主義。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技,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點出小結提綱)我們今天系統地學習了洋務運動,同學們根據這個提綱,再到課文上去落實一下相關的知識要點。(2分鐘)

總結和評價:

1、討論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不然就會流於形式,膚淺而且不能解決問題;

2、分組是最大的問題,小組多的話,難以控制課堂紀律,組少的話,組員人數多,一些調皮的學生是在濫竽充數。

國中歷史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時間及實質、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新航路的開闢:哥倫布、達伽馬、迪亞士、麥哲倫。

2、能力培養:本課的關鍵是讓學生了解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及突出表現。通過對文藝復興時文藝作品的分析,初步領會文藝復興運動的實質,培養透過現象看事物本質的能力。新航路開闢的過程,就是西歐人在地理上取得重大發現的過程,它使世界結束了彼此孤立的狀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開始了。新航路的開闢者,既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又具有超乎尋常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毅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過本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實質和進步作用有所瞭解,還應認識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從而堅定自己積極投身先進文化事業的信念。要求學生結合開闢新航路的動機和取得的成果,結合開闢新航路的後果進行思考,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中國四大發明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鄭和遠航等史實的穿插對比講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

二、本課重點和難點

重點:文藝復興的重要代表人物。新航路開闢的經過。

難點:文藝復興首先在意大利興起的先決條件及其階級實質。對開闢新航路作出恰當評價。

三、講授新課

【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回顧14世紀~16世紀歐洲在政治經濟領域發生的巨大變化,然後指出:這時歐洲發生巨大變化的又一個標誌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由此引入新課。提問:什麼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為什麼首先發生在意大利?

一、文藝復興

14世紀意大利最早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併產生了最初的資產階級。資產階級隨着自身力量的增強,而提出一系列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主張;14世紀的意大利是一個需要巨人的時代……。由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首先在意大利發展起來,所以與它相適應的資產階級文化思潮也首先出現在意大利。隨着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意大利的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需要文化科學知識,他們渴求擺脱教會對於人的生活和思想束縛。他們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來考察一切。他們相信並且頌揚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力量和人的偉大,認為人可以創造一切。他們讚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學和理性。這種從人出發而不是從神出發思考問題的思潮被稱為什麼?(人文主義)從剛才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人文主義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文化思潮。那它為什麼被稱為文藝復興呢?文藝復興表現最突出的領域是哪兩個?(文學和美術)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文學領域傑出的代表人物是--(詩人但丁)。但丁是意大利佛羅倫薩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青年時代他是在博覽羣書中度過的,除拉丁文、修辭學以外,他對詩學、神學、歷史、天文、地理、音樂、繪畫等都作了研究,從而使他成為那個時代一位多才多藝、學識淵博的學者,為他日後的從政活動和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302年,但丁被代表羅馬教廷的反動勢力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最後客死他鄉。但丁的作品很多,《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下面再看美術領域的成就。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美術領域最的藝術家是誰?(達芬奇)達芬奇所畫的人物和宗教故事,都是以現實人物為藍本的,所歌頌的是人的現實美好的生活,這些作品都體現了人文主義者以人為本的思想原則。

15-16世紀,文藝復興發展到歐洲的其他地方。英國的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文學巨匠。一生創作了三十多部劇本和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代表作《羅密歐和朱麗葉》、《哈姆雷特》。莎士比亞不僅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壇上的巨匠,西方文藝評論界把他同荷馬、但丁和歌德並稱為世界四大詩人。莎士比亞畢生主要獻身於戲劇事業,他的寫作題材廣泛,一身兼為悲劇、喜劇和歷史劇作家,各方面都碩果累累,這一點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悲劇家和喜劇家。與新舊交替時期的先驅但丁相對照可以看出,莎士比亞的作品更富於現實主義色彩,這也説明文藝復興運動正在深入,時代正在前進。莎士比亞與中國的大戲劇家湯顯祖同處一個時代。

一、新航路的開闢

15世紀,隨着商業的發展和貿易的日益擴大,西歐國家對黃金的渴望更加強烈。但是,西歐的貴重金屬礦藏很少,開採也很慢,為了尋求黃金,歐洲人便把注意力轉向了東方。為什麼呢?(《馬可·波羅行紀》內容的影響)《馬可·波羅行紀》中,把東方描寫得富麗繁華,介紹中國和印度是"黃金遍地,香料盈野",這對憧憬黃金的歐洲上層分子有很大的誘惑力,因此,他們不惜冒着生命危險,遠渡重洋到東方去尋求黃金。另一方面,歐洲貴族親眼看到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把東方的珠寶、瓷器等販運到歐洲而大獲其利,這更堅定了他們去東方尋金的決心。但是,為什麼要開闢新航路呢?15世紀前葉,東西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條:一條是陸路,從小亞西亞出發,沿黑海、裏海經過中亞到達中國和印度;第二條是經敍利亞、兩河流域抵波斯灣,換海船前往印度和中國;第三條是經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出紅海,經印度洋去印度和中國。當時,紅海以東和地中海一帶的貿易,分別主要由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所壟斷,後又被奧斯曼帝國所控制,它的統治情況如何呢?(奧斯曼帝國阻礙東西方商路)因此,在大西洋沿岸諸國的大商人迫切希望尋找到一條繞過地中海東部,開闢直達東方的新航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瀕臨大西洋的兩個歐洲國家,他們無力加入歐洲大陸的爭奪,特別希望獲得海外的財富,最熱衷於探尋新航路。當時人們具備了遠洋航行的條件了嗎?(學生看書答:地圓學説的流行、航海技術的發展)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5世紀末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這為組織大規模遠航提供了條件,同時兩國的造船業和航海業較發達,當時地圓學説在歐洲日益流行,意大利地理學家繪製的世界地圖,把印度和中國畫在大西洋對岸,並斷定從歐洲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直達東方。15世紀歐洲已能製造適於航海的多桅快速的大型帆船,中國人發明的羅盤針,14世紀已普遍用於航海事業,使遠航不至迷失方向。最先探尋新航路的是葡萄牙人。教師指圖講解:葡萄牙人探尋新航路的方向是向東。

(1)1487年,迪亞士率三艘帆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達非洲的最南端。這是探尋新航路中的第一次突破。葡萄牙國王認識到非洲南端的重要性,肯定由此向東航行可以到達亞洲,因此,就把這個地點稱為"好望角",這次航行證明了大西洋與印度洋是相通的,為達·伽馬的探尋新航路準備了條件。

(2)1497年~1498年,達·伽馬率4艘帆船,160名水手從里斯本出發,沿迪亞士開闢的航路南行,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海岸前進,進入印度洋,到達非洲的莫桑比克,然後由阿拉伯人領航,順利渡過印度洋,到達印度的卡里庫特。返航時,劫掠了大批香料、象牙、絲綢、寶石等物品,他們帶來的收益高達航行費用的60倍。繼葡萄牙之後,西班牙也積極進行航海擴張,並且選擇了西進的路線。

(3)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乘三艘帆船,率88名水手,從西班牙啟程,橫渡茫茫無際的大西洋,經過69天的艱苦航行,終於到達古巴、海地,哥倫布誤認為他所到達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稱當地居民為"印地安人"(印度人),這個名稱一直沿用下來。哥倫布直到死一直誤認為自己所到的是印度。後來,意大利另一位航海家亞美利哥,證實哥倫布所到達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塊"新大陸",於是這個大陸就被稱為"亞美利加"洲。

(4)第四位探尋新航路的是麥哲倫。他率領的船隊最終完成了環球航行。1519年,麥哲倫帶領5艘船,262人組成的遠航船隊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繞過美洲南端的海峽(後人命名為"麥哲倫海峽"),進入另一片遼闊的海洋,因沿途風平浪靜,航行很順利,麥哲倫高興地把這片海洋稱為"太平洋",麥哲倫的船隊在太平洋上航行三個多月,很多船員因飢渴而死去。當船隊到達菲律賓羣島時,與當地土著居民發生衝突,麥哲倫在衝突中被殺,其他船員逃出後繼續航行。他們繞過好望角,直到1522年,才回到西班牙,這時只剩下一隻船和十幾個人了。這樣,人類第一次實現了環球航行,從而證明了地圓學説的正確性。新航路的開闢有什麼意義呢?(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新航路開闢後,密切了世界各大陸之間的聯繫,從此,世界結束了彼此孤立的狀態,聯成一個整體,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開始了。這四次重要的遠航,大都發生在15世紀末,在同一時期,我們中國也曾有過遠航的壯舉,可以請同學思考、對比世界的四次遠航與中國的鄭和下西洋在目的、規模、後果上有何不同?

新航路開闢以後,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國中歷史備課教案 篇三

課標要求:

知道戰國七雄的史實。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記住戰國時期的起止時間,記住“戰國七雄”,理解戰國戰爭的特點及其影響,瞭解“合縱”和“連橫”的含義及重要表現。

二、能力與方法

通過對七國關係及戰國時期戰爭、外交特點的分析,培養和提高分析能力。學習和初步掌握製作歷史圖表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戰國戰爭史的學習,進行馬克思主義戰爭觀的初步教育。通過孫臏、張儀等人的事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重點難點

重點:“戰國”和“戰國七雄”的含義;戰國時期的戰役和軍事家。

難點:“合縱”和“連橫”的含義。

授課類型:新課。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戰國形勢圖掛圖;製做本課課件;整理有關戰國史實的成語;

學生準備:蒐集有關戰國時期的成語;用竹木等材料仿製一些古代兵器。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多法結合。

教具(媒體):計算機及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同學們,在上一節課裏我們學習了很多春秋時期的成語,像“退避三舍”、“一鳴驚人”、“卧薪嚐膽”等。今天我們將瞭解到更多的成語,如“圍魏救趙”、“紙上談兵”、“負荊請罪”等,讓我們一起來發掘這些成語裏面隱藏的精彩故事。

學習新課

(教師引導過渡)複習以前所學知識,幫助學生弄清“戰國”概念,課件如下展示:

一、“戰國七雄”(課件顯示標題)

1、學生閲讀教材並思考:戰國七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諸侯,中國的歷史地圖上出現過許許多多的諸候國。但是經過春秋時期三百來年的爭霸戰爭,大國兼併小國,強國吞併弱國,到戰國開始的時候,諸侯國已經為數不多。主要的有齊、楚、秦、燕、韓、趙、魏七個大國。(課件展示“戰國形勢圖”)。

教師提問:(1)。戰國時期周王的地位怎麼樣?——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亦(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週末風俗”條)——無足輕重。

(2)。為什麼諸侯國會越來越少——統一的趨勢日漸明顯

2、同學們仔細對比春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發現有什麼明顯的不同嗎?

學生提問:為什麼晉國沒有稱雄?

(教師講述)七國中,齊楚秦燕,大家已經熟悉,春秋時期的晉國在戰國地圖上已經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原來晉國已經被它的三家大夫韓氏、趙氏、魏氏瓜分,一分為三,形成了韓、趙、魏三個諸侯國。歷把這件事叫做“三家分晉”。

歷把這七個強國並稱為戰國七雄,七雄並立是戰國期的基本形勢。

3、學生認真觀察課件投影,瞭解七國及其地理方位:齊國在東,楚國在南,秦國在西,燕國在北,韓、趙、魏三國在中間。(老師看圖講解,輔之順口溜“齊楚秦燕韓趙魏,東南西北到中間”,指導學生掌握記憶方法)。

(教師引導過渡)戰國,顧名思義,有戰爭的國,這裏的“戰”主要是指戰爭頻繁,爭鬥激烈,學習戰國的歷史,必須瞭解戰國的戰爭。

二、戰國時期的戰爭(課件顯示標題)

請大家閲讀教材40頁的小字部分的兩個戰役,瞭解戰國戰爭的盛況,然後總結出戰國戰爭有哪些特點(先請學生用精簡的語言概述戰爭過程,然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戰爭的特點)

戰國時期戰爭的特點:(以學生歸納出來的為序,教師重點對謀略和兵器進行講解。)

(課件展示)

a.兵器(青銅兵器改進、鐵兵器出現)——武器的改進

(學生展示自制古代武器,並簡介戟,戈,矛,刀,劍的特點和用法)

b.兵種(步兵,騎兵)——軍隊構成的變化

c.人數多、規模大、修建工事、爭奪激烈

d.戰役的發生(圍魏救趙,長平之戰)

e.重要軍事家的湧現(孫臏、白起)

學生講述孫臏,田忌的故事

f.謀略(“圍魏救趙”、“反間計”;“合縱”“連橫”)

課堂辯論(旨在培養學生辯證的歷史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

有人説,戰國時代把人們帶進了戰亂,對社會起了破壞的作用,延緩了歷史的發展。有人説,戰國時代“在戰鬥中成長”,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你的觀點如何呢?

(觀點相同的同學組成一組,兩小組之間展開辯論。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小結:有延緩作用,更有推動作用。推動作用遠遠大於延緩作用。各國為了爭霸的需要,競相改革,發展經濟,增強軍事實力,競相重用人才,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文化的進步;大國爭霸、兼併的過程,也是國家趨於統一的過程。

(教師引導過渡):戰國的戰爭除了在戰場上刀光劍影,殺聲震天外,戰爭的背後,各國間進行着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就是激烈程度和影響力不亞於戰爭的“合縱與連橫”。

三、合縱與連橫(課件顯示標題)

1、正當各國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秦國卻逐漸佔據了主動,為什麼呢?因為秦國出了個張儀(投影張儀圖片)

張儀遊説各國,破壞了六國的聯盟,使得六國聯合抗秦的謀略破產,具體是怎麼回事,同學們還是通過閲讀教材去了解吧。

2、指導學生重點理解什麼叫“合縱”,什麼叫“連橫”(課件出示“合縱連橫”示意圖,教師據圖講述):合縱就是東方六國聯合抗秦,(“合眾弱以攻一強”)。這種聯合從地理位置上來説是從南到北的縱向聯合,所以叫做“合縱”。合縱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蘇秦。蘇秦奔走於東方多國之間,身佩六國相印,在他的遊説推動下,東方各國一度合縱攻秦,迫使秦國吐出一些佔領的地方,使秦國遭到一定的挫折。

連橫就是勸説一國幫助秦國進攻其它各國(“事一強以攻眾弱”)。這種結合是西邊的秦國與東邊各國之間橫的連合,所以叫做連橫。連橫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國人張儀。秦國用張儀為相,讓他推行連橫政策。當時東方的齊楚兩大國結成聯盟,秦國要跟齊國爭雄,必須先破壞齊楚聯盟。張儀連橫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齊楚聯盟給破壞了。

3、六國合縱抗秦為何未成功?

(秦國用賄賂、威脅的手段破壞合縱,各個擊破;五國間利益不一致,立場不堅定)

(教師講述)合縱連橫的鬥爭,持續了很長時間。各國一會兒加入合縱,跟楚國搞聯合,跟齊國搞聯盟,一會兒又跟秦國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覆無常。“朝秦暮楚”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不過,雖然鬥爭很複雜,情況多變化,形勢發展的總趨勢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斷的軍事鬥爭和複雜的合縱連橫鬥爭中,楚國和齊國先後衰落下去,秦國卻-越強。

課堂小結

(課件出示知識要點,教師概述)

戰國宏大而壯觀的戰爭,變化多端的謀略,足智多謀的軍事家令人難忘,但是我們都知道,無論在何時,戰爭帶給人民的,永遠都是無盡的痛苦和災難,在連綿不絕的戰爭歲月中,受煎熬的始終是老百姓,因此,無論何時何地,和平,一直都是我們共同的期望。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要了解和掌握史學家司馬遷和《史記》;《史記》的價值和影響;樂府和樂府詩;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成就等知識

通過對司馬遷寫《史記》的史實學習,培養學生嚴謹治學的學習態度和實事求是的治史態度。

通過欣賞和想象秦陵的地下軍陣,感受當年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威武,樹立起開拓進取的精神。通過欣賞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成就,認識到這是中華祖先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同時培養學生的文物鑑賞力,增強文物保護的意識,產生民族自豪感。

教學建議

一、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在史學、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這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同時它也是秦漢時期文化極度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史學方面的《史記》,文學方面的漢賦、樂府詩,雕塑藝術秦兵馬俑,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秦漢時期,我國史學、文學、藝術的大發展主要表現在: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着有不朽的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史記》,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樂府詩的名篇《孔雀東南飛》、《十五從軍徵》。氣勢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

二、重點分析:

1、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寫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實性,文筆生動,體例完備。司馬遷嚴謹治史的精神也為後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學價值。成為我國曆代王朝編寫史書的典範。

2、秦皇陵兵馬俑

這組大型藝術羣像,氣勢磅礴,藝術表現手法高超,人物形態逼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地下藝術寶庫,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這些文物古蹟也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具有很高的藝術修養、高超的科學技術、分析水平。學生應該重點掌握。

三、難點分析:

1、對紀傳體這種史書體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為學生對於史書的接觸較少,沒有完整地讀過幾本史書,很難體會其中的差別;甚至連這些名稱都沒有聽説過,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2、司馬遷寫成《史記》的主觀客觀因素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政治穩定,文化也有新發展,為司馬遷編寫《史記》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另外,司馬遷出身於史官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對他後來成為一個偉大的史學家有一定的影響,加之他本人具有堅韌的意志品質。為了寫成《史記》,司馬遷忍辱負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於完成了《史記》一書。通過分析,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成才意識及頑強的意志品質。

教法建議

一、司馬遷和《史記》

1、教師講解紀傳體體例和通史的含義,並注意其與編年體體例和斷代史的區別。

2、學習運用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通過小組討論“為什麼司馬遷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鉅著”,説出從中受到的啟示和感想。

3、《史記》的價值和影響,要從《史記》的寫作特色入手,並引用魯迅的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二、秦兵馬俑

1、建議運用一些圖片或音像資料展示,使學生感受到地下軍陣的壯觀,並通過語言描述出來,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問:“秦始皇為什麼把如此規模巨大的軍陣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近呢?”學生髮揮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國中歷史總複習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武王伐紂的經過、性質;西周的分封制、等級制的內容及作用;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狀況;國人_,共和行政,西周的滅亡,東周的建立。

通過學習武王伐紂這一戰爭的原因和經過,讓學生分析這場戰爭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對武王伐紂原因、經過、性質的分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理論。同時使學生了解歷史朝代的演變和更迭;通過對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學習,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之所以迅速發展,是成千上萬的奴隸的辛勤勞動所換來的。從而樹立人民羣眾才是歷史的主人這一正確的史觀。

教學建議

知識分析

商朝最後的商紂王倒行逆施,引起人民的反對,周武王起兵伐紂,建立周朝。從此我國進入了奴隸社會的繁榮時期。

教法建議

難點突破:

指導學生閲讀等級制度並且用圖示法將其內容描繪出來,教會學生通過簡單圖表概括理解複雜內容的方法。

重點突破:

指導學生回答“為什麼武王伐紂是正義之舉”?教會學生使用對比的方法來分析問題。

對學生髮展的影響

通過西周建立和商朝、西周滅亡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朝代更迭並能將其放置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去考察,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朝代變遷的原因。

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是重點。因為正是通過這場戰爭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講清這一過程,有助於學生理解商的滅亡和周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制是另一個重點。因為這種制度正是西周奴隸制進一步發展在政治上的表現。而且這種制度對於後世影響很大。

分封制

分封制是本課難點。分封的原因,諸侯國的建立以及同周天子的關係相對複雜,而且學生接觸較少,不易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武王伐紂;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制

教學難點:分封制

教法設計:

因為本課相關資料較多,可讓學生事先預習,以學生討論分析為主,教師引導為輔。

課堂教學設計:

一、武王伐紂

1、紂王的_

建議教師讓學生回憶夏桀的_,使學生理解凡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違揹人民意志實施_的統治者最終都會遭到人民的反對的。

2、周國的強盛

讓學生閲讀教材,分析周國強大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白周的發展、強大是周人經過艱苦奮鬥,和特別是重視人才的而得來的。

3、武王伐紂

教師讓學生閲讀有關武王伐紂的故事,同時引導學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商湯滅夏桀的原因,用比較的方法,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周勝商敗的原因?然後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武王伐紂是一次正義的戰爭?:(①商紂王的_,使商朝統治已成為歷史發展的絆腳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斷反抗和陣前倒戈。②周武王順應民心,聯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紂,解除了商紂對奴隸和平民的殘暴統治,有利於歷史的進步。③是否順應民心,是否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戰爭的重要標準。)

一、西周政治、經濟的發展

1、周的建立

時間、建立者(區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議教師給學生講解西周的並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説明,為以後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2、分封制和等級制

讓學生帶着[周朝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諸侯?它們與周天子之間的關係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問題閲讀教材並加以討論:學生能夠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和鞏固奴隸主的政權。周朝對建國功臣、親屬和先世的後代等進行分封。諸侯與周天子的關係是:周天子是的統治者,諸侯是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見天子,並向天子納貢,帶兵隨天子作戰(即聽王令,納王貢,隨王徵,見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疆域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3、奴隸制經濟的發展

⑴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⑵手工業的發展

結合夏商農業和手工業狀況,請同學比較並概述一下西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有什麼特點。在學習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後,教師應結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隸制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廣大奴隸和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基礎之上;是建立在對奴隸的壓迫和剝削之上的。(介紹《詩經》中《碩鼠》、《伐檀》)

二、國人_和西周滅亡

1、國人_

教師在指導學生閲讀教材有關周厲王的_並解釋“國人”、“防民之口甚於防?quot;等名詞後,可讓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在介紹完”共和行政“後,師生一起討論”國人_“對西周的影響。

2、西周滅亡

讓學生講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3、東周建立

時間、建立者、都城。建議教師結合西周、東周具體名稱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學生講解西周的並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説明,為以後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國中歷史總複習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時期周王室的衰微;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與城濮之戰;戰國時期的起迄年代;“戰國七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

通過學生對齊國強大、稱霸的過程的學習,讓學生思考“齊桓公為什麼能首先稱霸?”從而培養學生理解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對諸侯爭霸戰爭的具體分析,使學生逐漸理解諸侯爭霸的作用,認識諸侯爭霸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現,雖然給勞動人民帶來嚴重災難,但具有加速統一步伐、促進民族融洽的積極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齊國、晉國稱霸的原因進行比較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諸侯國得以強大的根本原因。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

齊桓公稱霸和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齊桓公稱霸: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其稱霸的背景、手段和活動教材中介紹的比較詳細,可以讓學生通過對其稱霸過程的分析,瞭解到諸侯爭霸的實質認識到齊桓公稱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從而培養學生的理解、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諸侯稱霸的歷史作用:這是本課的落腳點,學好它對於後面歷史學習作了鋪墊。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作用,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難點:

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是難點。從戰爭的性質看,”春秋無義戰“,其實質是奴隸主貴族擴張領土和掠奪財富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丁深重的災難。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爭霸戰爭中大國兼併小國,實現了區域性統一,加快了統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丁奴隸主集團的勢力,便利了新興地主勢力的發展,它客觀上使華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這些問題相對比較抽象,理論難度又比較大,而且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對於七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析爭霸戰爭的實質和結果,要明白這個問題比較困難。

教學方法:講述法為主,兼用談話、討論、講故事、圖示等方法。

地位分析:

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本課是這段大變革時期在政治上的表現,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其地位十分重要。學好本課有助於學生理解歷史的變遷,可以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為以後要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學生不能夠比較深入地理解本課,對於以後歷的動盪時期學習不利。

教法建議:

關於”春秋五霸“。教師應指導學生回憶上幾節課所學的知識,提出夏、商、西周都是什麼性質的國家?並引導學生回答出三個朝代在我國曆先後是奴隸社會的確立和繁榮時期,時間大約從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771年。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西周過了是東周。東周又可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那麼為什麼要把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呢?從而導入新課。

關於”齊桓公稱霸“。建議教師首先從諸侯爭霸的背景講起,出示有關西、東周的直接管轄的土地、人口、兵力、財力、物力等對比圖。使學生通過對比明白,此時周王室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已經嚴重削弱,因而周王室與諸侯的關係發生了完全相反的變化。就是説,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資格,這成為諸侯爭霸的背景原因。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爭當霸主--諸侯首領。這是諸侯爭霸的原因,也是諸侯爭霸的實質。在這種情況下,諸侯紛起,先後出現了五位霸主,歷稱?quot;春秋五霸”。在講到齊桓公稱霸的條件和活動時,建議教師提問學生:假如你是一個諸侯國的國王,為了成為霸主,你會如何做呢?然後在學生答案中,找到相關內容,再讓學生先閲讀教材有關內容,使學生明白齊桓公能夠首先稱霸,雄厚的實力、有利的條件,提供了可能性;任用人才和進行改革是根本原因。葵丘會盟是稱霸的標誌。

關於“諸侯爭霸的歷史作用”因為既是重點,也是難點,七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建議教師以戰爭的後果為基點,以教師講授為主,以總結的方式。在講授中,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由歷史現象到歷史實質的提煉過程。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齊桓公稱霸和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

教學難點: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是難點。

教法設計:講述法為主,兼用談話、討論、講故事、圖示等方法。

教學過程:

教師首先複習提問在前上一課中,我們學習了哪個朝代?這些朝代的社會性質和發展階段怎樣?在學生能回答正確的基礎上,教師小結並導入新課。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西周過了是東周。東周又可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這是一個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的時期,是一個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時期。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

一、東周的發展階段和主要特徵

公元前770年,東周建立。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二、春秋五霸

1、諸侯爭霸的實質

教師首先出示有關西、東周變化的對照表。

名稱

土地

兵力

財力物力人口

天子與諸侯的關係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轄從鎬京到洛邑方約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轄的軍隊多達14萬人以上

人口眾多,資源豐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的地位。“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東周

東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轄的土地有方約600裏的土地,往後越來越少。最後只有方約百里的土地。

平王東遷後,還有3萬人。後來逐漸減少到只剩下幾千人了

直轄的人口所剩無幾,財力、物力、兵源減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強大的諸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分析,對東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這樣有利於學生對東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諸侯的地位變化的理解。在學生看對照表的基礎上,教師提問:諸侯爭霸的實質是什麼?估計學生能夠説出表面原因,但是對深層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師應進一步指出: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資格,反而在政治、經濟上依附於強大的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諸侯爭霸的熱鬧場面一場接一場地出現了。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雖然名存實亡,但是周天子過去享有的,卻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所朝思暮想的。於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貢賦,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爭當諸侯首領—霸主。這是諸侯爭霸的原因,也是諸侯爭霸的實質。

2、春秋五霸

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出春秋初期,諸侯國有100多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一些較大的諸侯國,不斷進行兼併戰爭,誰戰勝了就召開各諸侯國會議,迫使大家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先後起來爭霸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稱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種説法。)同時讓學生在春秋列國形勢土上畫出“五霸”(實際應該為7個國家)的相應位置。

3、齊桓公稱霸

指導學生閲讀教材,提出:齊桓公為什麼能夠首先稱霸?

⑴齊在山東,得漁鹽之利,富庶,為東方大國。

⑵齊桓公善於用人,任管仲為相。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齊國實現國富兵強。

⑶齊桓公依仗實力,有管仲謀略“尊王攘夷”,發展齊國勢力。(東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義,仍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強大的諸侯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標誌着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頂峯。

4、晉楚爭霸

在閲讀教材之後,教師提出問題:晉楚爭霸的關鍵之戰是什麼?晉文公稱霸同齊桓公稱霸相比,有什麼相同之處?估計學生可以回答出城濮之戰。教師先作介紹:晉國出動的兵力約2萬人,楚國出動的兵力約4萬人,結果卻是晉勝楚敗。所以,城濮之戰在我國曆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例(解釋退避三舍這一成語的來源。)“齊桓公晉文公稱霸有什麼相同之處”關鍵要讓學生明白齊、晉之所以可以成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兩個國家的君主都進行了改革,使國家得以強壯。(吳越爭霸:建議教師指導學生自己以講故事的方式學習)

5、爭霸戰爭的作用

教師提問:這麼多爭霸戰爭,會給社會和人民帶來什麼影響?估計學生可能會回答出戰爭的破壞性,但對於戰爭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恐怕回答的不會很到位,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如:春秋開始的時候諸侯國林立,由於爭霸戰爭到春秋末期只剩下為數不多的一些大國,這能説明些什麼問題?(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髮言。

二、戰國七雄

教師首先出示《戰國形勢土》邊指圖邊向學生介紹戰國七雄,建議教師按方位向學生介紹七個國家即齊楚秦燕趙魏韓,東西南北在中間。教師再提問:請同學對照《春秋列國形勢圖》後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國家是春秋時就存在的,而哪些國家是戰國時新出現的?在學生正確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次指出:其實除了新出現韓趙魏之外,此時的齊國也與春秋時期的齊國有所不同了,教師講解“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事件。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把握,但是一定要強調長平之戰的作用,即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對抗秦軍的進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