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歷史商鞅變法公開課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22W

國中歷史商鞅變法公開課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商鞅變法 篇一

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二 商鞅變法

第一節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

課程標準

1.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 2.瞭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認識其特點。 3.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知識與能力 瞭解商鞅變法在經濟、政治和社會風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 探討商鞅變法對於秦國的制度變革和國力強盛所產生的歷史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學習改革家堅強不屈的意志。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春秋戰國時期變法風潮興起的根本原因。商鞅變法的性質問題; 教學難點 從秦國改革前的有利條件看變法的成功。

教學方法 提問法、閲讀法、討論法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學習情境創設:春秋戰國時期,羣雄角逐,諸候爭霸,雖然泰國地處西陲,遠離中原核心地帶,比較落後,然而,恰恰是偏遠落後的泰國在羣雄角逐中,脱穎而出,統一了六國,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那麼,當時泰國面臨哪些機遇能夠最終完成統一? 一、春秋戰國時代特點---大變革時代 1、大動盪: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爭霸戰爭。

2、大發展: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

3、大變革: ⑴社會經濟的變化:隨着   使用和   推廣,井田制破壞,奴隸逃亡墾荒,          逐步得到認可 ⑵階級關係的變化: ①隨着土地私有化,新興地主實力增強,要求廢除奴隸主特權,進行社會變革。 ②各國先後進行變法,首先魏國       變法,之後楚國            變法。 ⑶思想意識形態變化: ①表現:         等各家宣傳自己的學説和主張,形成“        ”局面。 a.荀子:“                  ”,掌握自然規律為人類服務。 b.墨家:“    ”、“      ”、“      ”,反映平民階層利益。 c.法家:“          ”,主張除      外,都要受法律約束。 ②意義:形成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動       和        。 二、戰國時秦國:商鞅變法 (一)歷史背景: 1、大動盪大變革是變法的有利外部條件 ⑴諸侯爭霸的推動:各國面臨                          的重建。 ⑵變法風潮席捲各國:首先     國李悝變法,之後     國吳起變法。 ⑶百家爭鳴的推動:第    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動當時的社會變革。 2、秦國統治者鋭意變革是變法內部動因 ⑴必要性:時代的要求;秦國擺脱落後,實現富國強兵的需要。 ⑵可能性:秦國國君立志改變落後狀況,推行社會改革。 ①秦獻公:廢除         的惡習;由雍遷都        ;允許      活動。 ②秦孝公:發佈         ,吸引                  。 3、商鞅來秦並得到賞識是變法的重要條件 ⑴遊説:商鞅以        之術遊説     ,勸説他“          ,         ”,變法要堅決果斷。 ⑵辯論:與反對派辯論,宣傳變法思想,提出“          ,            ”。得到秦孝公賞識。 ⑶立信:            ,取信於民;並打擊破壞新法的人。 4、變法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新興             力量壯大。 (二)變法的中心、目的和性質: 1、人物:     ,商鞅(官職          )                 2、中心:“      ”和“      ”。 4、性質:是新興地主階級領導的一場徹底的封建化改革運動。3、目的:實現               。 (三)變法的內容:強國之術 第一階段:公元前       年

措  施 內      容 作     用 成效

實行什伍

連坐制度         : 五家為一伍, 十家為一什。         :一家犯法 餘家告發,否則同罪。 加強管理, 有效行使 政府權力 新法推行 幾年後, 逐漸成效, 秦國對外 戰爭不斷 勝利。

獎勵耕織

重農抑商 ①      收糧多織布帛多 免除            。 ②      凡從事工商業或 懶惰而至窮的,要受到懲罰。 ③      以優惠政策吸引      百姓來秦墾荒。 穩定財政收入, 增強國家實力

獎勵軍功

按軍功賞賜 ①按功受爵,制定   級爵, 即“        ” ②      沒有軍功 ③不再受爵。 對聚眾鄉里私鬥 的人              。 提高軍隊戰鬥力, 打擊了貴族的特權,樹立地主階級優勢。 第二階段:公元前      年

措  施 內      容 作    用

廢井田

開阡陌 廢井田制度, 實行        制度。 承認        權 維護新興地主階級利益, 提高生產積極性。

廢分封

行縣制 ①      縣為地方行政單位, 縣轄若干鄉鎮。 ②縣設    (縣令),    (副縣令),    (軍事) ③在新兼併地區設     ,         負責郡政。 有利於強化中央集權。

統一度量衡 流傳至今的“           ”。 有利於各地經濟交流。

塞私門之請”

移風易俗 ①禁止私下          , 獎賞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②      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家 ③      有20男則分户的“     ”令 有利於形成良好社會風氣, 刺激小農生產的積極性。

燔詩書,明法令 禁止       ,想要做官 就得       ,          加強專制統治。 課堂演練: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年,衞鞅説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孝公善之。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為左庶長。                           ——《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二: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            ——《商君書·更法》 請回答: 根據材料説明商君所為屬於什麼性質的行動? (四)變法的評價 1、歷史作用: ⑴政治上: 世卿世祿制向賜爵制度的轉變,使統治集團         發生重大變化,       成為秦統治支柱, 逐步建立起            政治體制,形成         的風氣。 ⑵軍事上: 從“       ”到“         ”,提高了秦軍戰鬥力,為秦統一中國奠定基礎。 ⑶經濟上: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        制,社會經濟不斷髮展,秦國實力增強,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秦的最終統一奠定了基礎。 ⑷總  之,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一次變法。對秦國以至           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3、歷史侷限性: ⑴輕視教化,輕罪重罰:加重剝削壓迫:如:刑法嚴酷。連坐法。 ⑵改革不完全徹底:如:按爵位等級佔有田宅和奴隸、公開承認佔有奴隸的合法性。 ⑶重農抑商政策,壓制工商業發展,違背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⑷文化高壓政策不利於思想文化發展,摧殘了文化,加強專制統治:導致民族創新意識窒息。 (五)商鞅變法的結果和成功原因: 1、結果:“商鞅雖死,秦法未滅”,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 2、成功原因: ⑴時代發展的要求:順應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的歷史趨勢,合乎秦國的國情,這是成功根本原因。 ⑵秦孝公大力支持:由於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變法措施得以堅決實行,這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⑶商鞅的政治才幹:敢於同反對派進行鬥爭,賞罰分明,取信於民。 ⑷變法深得人心:變法施行十年,百姓有較長時間適應及接受。 【課堂小結】 商鞅變法重農抑商政策的內容是什麼?我們應當如何評價? 【重點難點】商鞅變法的特點: (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司法、文化、習俗等方面 (2)措施最徹底:廢除井田制,廢除世卿世祿 (3)歷時最久:先後兩次改革,持續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 (5)成效最明顯:增強秦國實力,為秦統一奠定了基礎 【課堂作業】閲讀下列材料

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業,耕織致慄帛多者復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税平。平鬥桶權衡丈尺。                             ——《史記。商君列傳》 根據材料,加以概括提煉並逐條列出商鞅變法的措施。 【課後反思】 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二 商鞅變法

第二節  秦國的崛起

課程標準

1.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 2.瞭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認識其特點。 3.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知識與能力 探討商鞅變法對於秦國的制度變革和國力強盛所產生的歷史作用。

過程與方法 初步理解商鞅變法的性質和“商鞅雖死、秦法未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社會是在改革中不斷前進的,增強對社會的歷史責任感。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全面評價商鞅變法; 教學難點 商鞅變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學方法 提問法、閲讀法、討論法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學習情境創設:貴族保守勢力是怎樣抵制和破壞變法的?而商鞅是怎樣針鋒相對進行鬥爭的? 一、從“世卿世祿”到“軍功地主” 1、世卿世祿制度走向消亡 ⑴含義:是與宗法制和         聯繫在一起的,按照等級世代沿襲高官,享受厚祿和特權。 ⑵亡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實力增強,要求廢除       世襲制,按照         選任官吏 2、賜爵制的實行和作用 ⑴實行:①戰國時:和官制聯繫在一起,官爵基本一致,享有該官爵所對應經濟和政治權益。 ②商鞅變法時: a.實行          ,制度       級爵(也稱“          ”)。 b.               沒有軍功不能獲得爵位和貴族身份。 c.          不得鋪張,只有軍功者才能享受榮華富貴。 ⑵作用: ①統治集團         發生重大變化,        在君主之下,排在第一位,          排在第二位。 ②廢除了       制,打破了        制,創造了鼓勵軍民立功的靈活用人機制,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 二、從“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國” 1、變法前的秦國:“夷狄遇之” 公元前    年被封為諸侯。一直處於弱勢地位,被各國“     ”,不能參加        。 2、變法後的秦國:“虎狼之國” ⑴原因:商鞅變法後秦國生產力得到很大發展。 ⑵結果:使東方六國對秦國感到威脅,採取“       ”運動,但秦國統一的趨勢已無法阻擋。 三、商鞅雖死,秦法未敗 1、商鞅的悲慘結局 ⑴原因: ①變法侵犯貴族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 ②商鞅採用        手段打擊壓制舊貴族,進一步加劇了與保守勢力的矛盾。 ⑵結果: 前338年     死,      (駟)繼位,保守勢力污衊其“    ”,在封地(  )他及全家被害 【課堂演練】 材料一    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衞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繆(miao)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收為奴。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避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師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孝公已死,惠王代後。……人説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願大王圖之。”

——《戰國策·秦策一》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鉅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域,而弱者喪社稷。

——《前漢書·食貨志》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史記·商君列傳》 回答:

(1)   商鞅變法的理論基礎是什麼?變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2)   根據材料概括指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逐條列出,不得摘抄原句) (3)據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商鞅變法產生了哪些主要的社會影響? (4)據材料四分析,導致商鞅悲慘結局的原因是什麼?你從中有何啟示? 2、商鞅變法的深遠影響: ⑴在此後1xx年間基本建立起          政治體制,社會經濟不斷髮展,形成          的風氣 ⑵在秦國強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優勢面前,由兼併戰爭演變為            的戰爭。 3、商鞅變法的啟示: ⑴大凡改革都會遇到阻力。            ⑵改革有時還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⑶改革家的變革精神值得後人欽佩。     ⑷執政者的態度影響到改革的成效。 ★☆商鞅變法前後的秦國 變法前 變法後

經濟上 井田制為基礎。 封建土地私有制, 統一度量衡。

政治上 分封制、世卿世祿制, 奴隸主貴族佔統治地位。 縣制,軍功爵制、軍功地主 佔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權制。

軍事上

秦兵不敢東向。

全國皆軍、惟軍為榮,

虎狼之國。

外交上 “夷狄遇之”不能 參加中原盟會。 第一強國,傲視羣雄, 六國合縱聯合抗秦。

文化上 百家學説。 以法為教, 法家思想統治地位。

生活上 陳規陋習。 移風易俗,分異令。

性  質

落後的奴隸社會。

新興的封建社會。  【課堂小結】 結合所學知識,對商鞅及其變法做一客觀的評價。 【重點難點】   商鞅變法的啟示 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改革也應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為目的的。商鞅變法正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順應了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變革,是對整個生產關係的變革,使封建生產關係和生產力得以進一步的確立與發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商鞅變法是成功的。然而,商鞅最終遭車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連坐,不得不説商鞅的結局是個歷史的悲劇,由此可見舊勢力的頑固與改革的艱辛。歷史發展的趨勢是不斷向上的,然而在向上發展的道路中會有許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決心與勇氣,而商鞅正是具備了這種勇氣與信念,在改革中表現了義無返顧的堅毅精神和大膽而審慎的處事態度。 【課堂作業】 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説,非其質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引自《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譖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鉅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域,而弱者喪社稷。

——引自《漢書·食貨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引自李斯《諫逐客書》 回答: ①材料一評論商鞅變法的主要標準是什麼?這一標準對材料一的結論有何影響? ②材料二對商鞅變法肯定了什麼?否定了什麼? ③材料三評論商鞅變法主要着眼於什麼?與材料二的觀點有何不同? ④你認為評價商鞅變法的主要着眼點應是什麼?舉上述材料一例説明商鞅變法後階級關係的變化。

【課後反思】

商鞅變法 篇二

第二單元 商鞅變法

課標內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

(2)瞭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認識其特點。

(3)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知識要點:

一、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

1、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器、牛耕的使用

2、經濟基礎:生產關係的變化——私田增多 出現新的封建剝削方式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

3、階級基礎:階級關係的變化——新的階級形成 新興地主階級要求變革

4、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頻繁、思想繁榮、各國競相改革變法

齊國管仲改革、魯國“初税畝”、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

二、商鞅變法內容:

1、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

2、政治改革:獎勵軍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強集權、普遍推行縣制、建立嚴密的户籍制、制定連坐法

3、文化風俗改革:“燔詩書、明法令”;改革社會風尚習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評價:秦國強盛、意義深遠

1、作用:廢除舊制度,創建新制度;促使秦國成為當時先進的國家,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表現

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這就激發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為秦國的農業生產帶來了生機

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開始建設中央集權制度

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鬥力,為秦國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綜合國力:公元前343年,秦國已經成為富強之國,周天子派人送禮,各諸侯派人來稱賀

3、侷限性

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加重了對人民的剝削與壓迫;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劃清界限

4、消極影響:推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導致了秦朝的暴政,對後世影響消極。

壓制工商業發展,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不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倡導君主獨裁專制,選錯了政治體制的方向為 後世 君主專制埋下了禍根;

改革不徹底,所以在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特別是秦漢時期存在大量奴隸制殘餘。

商鞅變法 篇三

《商鞅變法》教學對象是高二學生,設計的問題應該既考慮趣味性,也要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既要結合他們的經驗,也要把握重點難點。另外,根據實際情況,完全脱離教材並不是明智之舉,應該儘可能利用教科書,使學生在閲讀中思考,避免死記硬背。這個教學設計有待進一步完善,所需課時有待教學實踐。

一、過程設計

導入:請一學生閲讀上節課課文的倒數兩個自然段:“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那時,各諸侯國會盟,拒絕邀請秦國參加。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認為這是莫大的恥辱,決心發憤圖強,實現富國強兵。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中,商鞅輾轉來到了秦國,輔佐雄心勃勃的秦孝公進行了改變秦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進程的變法運動。”

通常課堂教學的導人新課,是注意本節課與上節課的銜接,沒有必要就不必使用電化教學手段。這段課文闡述了秦孝公急於變法的細節,完全可以做開場白。

問題1:秦國變法的決心來自哪裏?

學生能想到決心來自國君秦孝公。教師要進一步説明變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成敗決定於國君,成果能否延續則要看變法的內容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

商鞅是衞國公子的兒子,他姓公孫,應該叫他公孫鞅,或衞鞅,後來他率秦國軍隊打敗了魏國,秦孝公把商這個地方賜給他,封號“商君”,《史記》中有一篇他的傳記,司馬遷按封號取名“商君列傳”,後人習慣上叫他“商鞅”。小小的衞國實際上是大魏國的附庸,地域都在現在的河南省,因此,商鞅應該算是河南人。他起初投身於魏國丞相的門下。

故事1:魏國丞相公叔痤非常賞識商鞅的才幹,公叔痤病危時,魏惠王親自來探望,問:“您要有個三長兩短的,誰能接替您呢?”公叔痤説:“商鞅雖然年輕,但是個難得的人才,可以把全部政務交給他。”魏惠王沉默不語。公叔痤讓左右的人都出去,又對魏惠王説:“大王不用他,一定要殺了他,不能讓他去別的國。”事後,公叔痤本着先國君後臣子的原則,把原話又告訴了商鞅,讓他趕緊逃走。商鞅卻不以為然,説“魏王不聽你的話起用我,又怎麼會聽你的話殺我呢?”結果正如商鞅所料,魏惠王認為公叔痤的建議很荒唐。

問題2:魏國丞相舉薦商鞅代替自己,又建議魏王不用就殺了他,説明什麼?

商鞅真是個人才啊,你看,他對自己命運的判斷很準確,面臨被殺頭的危險,還那麼從容,一般人做不到。説明他判斷能力強、心理素質好,有政治頭腦,有政治智慧,是一個可以擔當重要政治責任的人。

上述故事教科書只講了一半,完整地講這個故事,意在介紹商鞅這個人的特徵。商鞅長的什麼模樣?史書沒記載,教科書裏的畫像也是根據他的性格想象的,一幅冷麪孔,看上去堅毅、果敢。商鞅是變法的主角,因此必須讓學生首先了解這個人。以往教學大都忽視人物的個性,講王安石變法,不講王安石這個人,講張居正改革,不講張居正。儘管考試很少涉及人物的個性,但這是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進入歷史情境進而理解歷史的“藥引子”。商鞅的個性特徵和政治智慧與他後來能夠推行改革有直接關係。

但是,他要發揮自己的政治才能,在當時只有一個渠道──把自己推薦給一個能夠賞識自己、重用自己的國君。於是他跑到現在的陝西,投奔決心發憤圖強的秦孝公。

故事2:一個河南人跑到陝西來想當官,成就一番事業,難度不小啊。商鞅也得走門路,怎樣打通的關係?史書沒有記載,這已不重要了。他通過秦孝公的親信景監求見。第一次見孝公,他大講“帝道”,即:黃帝、堯、舜等統治經驗。孝公聽了昏昏欲睡,事後很生氣地斥責景監:你怎麼介紹這樣的混入?我怎麼可能用這樣的人呢!景監捱了訓,責備商鞅。商鞅卻説,我在試探他的想法呢,要求再次接見。5天后,第二次見孝公,商鞅大談“王道”,就是夏禹、商湯、周文王的治國方略,秦孝公耐心聽下來,但不以為然。事後又責備景監,景監又責備商鞅,商鞅説,我還沒説到正題呢,請再安排接見。第三次商鞅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説到戰勝各國、富國強兵的話題。秦孝公對景監説,這個人行。我還要和他談談。商鞅就爭霸之道、強國之路,再次與孝公交談時,孝公越聽越入迷,不知不覺地挪動雙膝,湊近商鞅(那時還沒有椅子。席地而跪坐)。兩人一連談了幾天,孝公還不滿足。

問題3:司馬遷就這件事評論説,談帝王之道本來就不是商鞅的本意。是不是很有道理啊?可是商鞅為什麼不直接切入正題呢?

這是一個引導想象的問題。學生可能會有各種猜測,比較合理的解釋包括,試探孝公的誠意、志向、價值觀念;商鞅是在總結歷史經驗啊,夏禹、商湯、周文王如果按照帝道行事,就不會出現夏商周三代了。落點應強調:時代不一樣,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就應該選擇新的政策。

問題4:為什麼秦孝公對帝王之道不感興趣?但他還屢次接見商鞅?

這是教科書提出的問題。教科書上説“秦孝公求賢若渴”,學生可以想到。為什麼不感興趣?就是時代變了,按照老辦法解決不了新問題。

這個故事有情節,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問題設計成兩個,意在説明兩個人的思想一致,這才能夠結合。用足這個故事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引導學生進入歷史情境思考問題,改革都是要改變傳統中不適應當前形勢的政策;自上而下的改革關鍵在於主政者,他們的思想決定改革的力度。

故事3:秦孝公決心任用商鞅進行變法,但又怕輿論非議,於是讓商鞅與守舊大臣們對話。大臣甘龍認為:“依照民俗而施政,不費力就會成功;沿襲成法治國,官吏習慣,百姓也平安。”商鞅説:“你這是凡夫俗子的言論。你這類官員可以當官守法,但是不能與你討論變法問題。”大臣杜摯又提出:“沒有百倍的利益,不能改變成法;沒有十倍的功效,不能更換舊器;效法古代不會有過失,遵循舊制不會出偏差。”商鞅回答説:“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商湯和周武王因為不遵循舊制才成就大業,夏桀、商紂因為不改舊制而亡國。違反舊制不能否定,因循守舊不值得讚美。”辯論的結果更加堅定了秦孝公變法的決心,商鞅被任命為“左庶長”,主持變法。

問題5:“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這是商鞅留傳後世的名言,意思是説,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於國家發展就不能拘泥於舊制度。孝公安排商鞅與大臣們對話的目的是什麼?這些辯論和推進改革有什麼關係?

設計這一問題,是讓學生認識改革需要作充分的輿論準備,估計學生可以想到。可能想不到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首先來自上層,教師應強調這一點,以便認識其他改革。改革者意志堅定也是不可或缺的,改革的征途不會因為一次辯論而一帆風順。最後指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成為後世改革的依據。

故事4:變法的法令擬好了,但沒有公佈。商鞅派人在城中人流較多的市場南門,立起一根大約6米多長的圓木,佈告:“誰能將此木搬到市場北門,賞十鎰黃金。”一鎰按照20兩計算,就是200兩黃金,一兩約摺合今天20克多一點,(也有説合31.25克),至少4公斤的黃金!太多了,沒人相信,也就沒人去試。“誰能搬,賞五十金!”有個楞小夥兒扛起木頭搬到北門,沒想到,立馬就得到五十鎰黃金(20多公斤啊)。這事能不傳開嗎?

問題6:《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述了這件事。可是,這麼多黃金的賞賜,秦孝公多心痛啊。司馬遷説的是賞“十金”“五十金”,春秋戰國時,黃金的單位有時論“鎰”,有時論斤。一鎰20兩、一斤十六兩,怎麼算也不少啊,《史記》會不會有誇張的成分?

這樣的問題會引起學生興趣。司馬遷生活在公元前135—前93年,這個故事應該發生於商鞅變法開始的那一年,公元前356年。變法的起始時間寫在板書上。司馬遷追記200多年前的事,從時間上説,《史記》對這件事的記載已不是原始材料。司馬遷是嚴肅的史學家,他寫這個故事肯定有依據,至於細節是否完全準確,可以存疑。在學生髮言後,這樣解釋,目的有二:一、變法開始的時間容易讓學生記住;二、對史料要看是否是當時人的記載,這是滲透歷史重證據的意識。

就這個故事還可以提出一個問題:這件事流傳開來的效果是什麼?

學生馬上反應“取信於民”。僅僅是“取信”嗎?還有“令行禁止”的作用,等於佈告天下,千萬別拿政府的法令不當回事,不信你就試試?11912年,##在你們這個年齡曾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論》,“三歎”商鞅這一做法,還得了100分呢。文章怎麼寫的,同學們可以上網找找看。

準備工作都做完了,開始變法。看教材:商鞅變法首先是發展農業,廢除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就是把標誌土地國有的阡陌封疆去掉;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粟帛多的,可免除徭役。粟,是當時主要的糧食作物;帛,指絲織物。還有,因懶惰而貧窮的要罰為官奴。再看後一頁:強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到立户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户口税。

承認土地私有,那麼生產積極性就能夠提高;配之鼓勵耕織的政策,產量就可以增加。因懶惰而貧窮,全家都要失去自由,這就逼着懶人幹活。強制到年齡分户,史學家考證,17歲就要另立門户(你們這個年齡),也有説以身高5尺、7尺定年齡,不分户就要多交税。這些都是以農求富的政策。

問題7:這些政策使農業發展起來,秦國税收增加了。農民有哪些税收負擔項目?

教材沒有説明,估計學生回答不完整。確認土地私有,是要按畝徵税,實物税包括糧食和帛,免除徭役説明農民要出徭役,還有户口税。可以再追問:怎麼理解秦國的土地私有權?學生肯定語塞。結合學生的經驗啟發:你家的房屋是私有的嗎?要不要每年繳税?税額多少?結合古代國家強制分攤到土地上的賦税負擔,説明土地私有不是現代意義的私有權概念。

統一度、量、衡,也是一個高明的經濟政策,好理解。有時間可説明那時度、量、衡與現在標準的差異。

新法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獎勵軍

功政策的推行,使沒有軍功的貴族就要失去貴族身份。編户制和連坐法的推行,老百姓也不適應。新法推行第一年,有上千人到秦都“上訪”,這時又發生了太子犯法的事情。

故事5:商鞅知道後説:“新法不能順利推行,就是因為上面的人帶頭犯法。”太子違反了什麼法令,司馬遷沒寫。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啊,總要留點兒面子,不好動刑,商鞅就嚴懲太子的兩個老師,一個削掉鼻子,另一個臉上刺字塗墨。這無疑會產生轟動效應。第二天,秦國百姓都服從新法令了。

問題8:這個故事説明什麼?

學情分析:

我校屬於二級達標學校。進入高二下學期,文科班的歷史課時增加,目標更加明確:一切為了大學聯考。但是從整體上看,文科班學生的素質並不理想:課前預習情況很不樂觀;課堂上大部分同學倒是會做筆記,但課後是否會根據筆記複習梳理知識點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部分同學課堂紀律堪憂;學習普遍停留在死記硬背的階段,不願意開動腦筋多想多問;作業完成情況喜憂參半……第一次教高二年段,也是第一次要面對大學聯考教學,經驗不足,因此深感責任重大、壓力巨大。如何在講清知識點的同時讓同學們對歷史學習產生興趣,願意付出努力學好歷史,是一個艱鉅的挑戰。

教學思路:

歷史課程標準:簡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蹟,瞭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認識其對世界思想文化的貢獻。

學習要求:知道柏拉圖《理想國》的主要內容,知道亞里士多德的主要成就,瞭解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思想的師承和突破,體會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認識其對世界思想文化的貢獻。

重點:柏拉圖理想國的設想;亞里士多德理性主義的思想;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對世界產生的巨大影響。

難點:理解並評價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觀點與政治主張;歸納並分析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世界思想文化的貢獻。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瞭解希臘古典文化繁榮的表現,並分析出現繁榮的原因。

瞭解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蹟,感受他們在認識世界、探索真理方面的求真與創新精神。

認識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觀點及其深遠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來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利用課文內容,蒐集文獻資料,結合西方思想文化的歷史發展,初步理解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世界思想文化的貢獻,並組織學生展開交流討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啟發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如文藝復興運動與希臘古典文化的關係和異同等,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並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研究活動,感受其追求真理不懈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批判精神。

通過分析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張,使學生認識社會意識與時代發展的關係,認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等基本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

體驗哲學家理性主義的思想,樹立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

【教學流程】

問:在必修I中,我們瞭解了古希臘歷的一位“真理與自由的殉道者”,同學們還記得他是誰嗎?

答:蘇格拉底。

在必修III中,我們再次接觸了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同學們還記得是什麼嗎?

答:……

投影:

⒈“認識你自己”(哲學意義上的“自我”)

⒉倡導“美德即知識”

今天我們先來認識蘇格拉底的徒弟、古希臘着名的思想家——柏拉圖。

投影:

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師徒關係

柏拉圖出生在雅典附近的伊齊那島,他家世顯赫,但其青少年時期卻是在伯羅奔尼撒戰爭與戰爭間頻繁更迭的政體中度過的。

柏拉圖成年後,雅典城邦的生活開始趨於穩定,重新出現了歌舞昇平的局面,人們開始出席各種社交活動,柏拉圖與蘇格拉底就是在一次賽詩會上相識的。當時,柏拉圖帶着自己的作品前去參加比賽,在舉行比賽的劇場前,正好遇到蘇格拉底與他人的對話,柏拉圖也擠進了聆聽對話的人羣,聽完蘇格拉底的話,柏拉圖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很多一直苦苦思索卻找不到答案的問題,一瞬間豁然開朗,他當即拜蘇格拉底為師,是年,蘇格拉底61歲,柏拉圖20歲。

蘇格拉底對柏拉圖一生影響,這種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方面,柏拉圖的政治哲學思想深受蘇格拉底的影響,以至於他一生創作的絕大部分對話,都是以蘇格拉底為主要發言人。

另一方面,蘇格拉底因不能見容於雅典的民主政體而被判處死刑,這一事件改變了柏拉圖對雅典民主政治的態度,他開始尋找自己的心目中的理想國。

投影:

柏拉圖思想產生的背景

商鞅變法 篇四

xx學年下學期高三歷史選修1第二單元練習題

班級                   姓名                 學號         成績

一、單項選擇題:

1、春秋戰國時期出現新氣象的根本原因在於

a、出現改革變法風潮                          b、思想文化繁榮

c、鐵器與牛耕的出現與推廣                    d、新的生產關係的出現

2、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所反映的社會矛盾是

a、奴隸和奴隸主的矛盾                 b、農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隸主的矛盾                 d、新興地主和奴隸主貴族的矛盾

3、戰國時期,廢除奴隸主貴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強化封建專制統治的措施有

①選賢任能,獎勵軍功  ②實行俸祿制  ③實行中央集權制  ④確認土地私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戰國時期,最合乎社會發展需求,併成為各國變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5、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君王紛紛變法的直接動力是

a、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b、確立封建制,摧毀奴隸制的需要

c、階級鬥爭尖鋭                         d、要稱雄天下的慾望

6、之所以説管仲實行“相地而衰徵”是一次重大的變革,主要因為它

a、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擴大了作戰的兵源  c、爭取了民眾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

7、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税畝反映了

a、封建生產方式比井田制進步                b、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c、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d、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

8、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變法,率先通過變法強盛起來的是

a、商鞅變法—秦國    b、管仲改革—齊國    c、李悝變法—魏國    d、吳起變法—楚國

9、下列各項內容出現的先後順序是

①為田開阡陌封疆  ②相地而衰徵  ③整頓吏治,革新政治  ④盡地力之教

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10、春秋時期改革與戰國時期變法

①變法內容所側重的領域不同

②春秋時期改革主要是維護舊貴族的統治,戰國時期變法主要是衝擊舊秩序

a、①正確②不正確      b、①不正確②正確      c、①②均正確      d、①②均不正確

11、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主要形式是

a、戰爭        b、革命          c、變法        d、思想爭鳴

12、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的主要目的是

a、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   b、發展新興封建經濟   c、富國強兵增強國力   d、正式廢除井田制

13、《史記》評商鞅變法時説:“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這種現象主要得益於

①獎勵耕織   ②獎勵軍功   ③燔詩書而明法令   ④令民為什伍,實行連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4、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錢財投放到農業           b、獎勵農民從耕織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貸者兼併土地         d、滿足秦國兼併戰爭的需要

15、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開始於

a、春秋時期        b、戰國時期        c、秦朝時期        d、西漢時期

16、對秦國來説,商鞅變法起到的決定性的歷史作用是

a、舊制度被廢除,封建經濟得到發展         b、秦國的軍事實力日漸強大

c、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d、加速了秦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17、秦國在羣雄角逐中脱穎而出的根本原因是

a、經濟發展       b、軍事強大       c、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d、商鞅變法最為徹底

18、商鞅在秦國變法,“商君雖死,秦法未敗”,造成這一歷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變法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勢力

c、變法得到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擁護              d、變法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19、商鞅變法遭受貴族保守勢力抵制、破壞和反撲的主要原因是

a、以法律的形式承認土地私有    b、獎勵軍功    c、廢除“世卿世祿制”   d、普遍推行縣制

20、商鞅變法的歷史侷限性有

①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對廣大人民的剝削和壓迫

③按爵位等級佔有數額不同的田宅和奴隸    ④公開承認佔有奴隸的合法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悼王素聞(吳)起賢,(吳起)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史記•卷65孫子吳起列傳》

材料二 (商鞅)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收為孥(奴隸)。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令行於民期年(一年)……於是太子犯法。衞鞅曰:“令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説(悦)。          ——《史記•卷68商君列傳》

材料三 (趙)靈王北略中山地……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國人皆不欲,公子成稱疾不朝。王使人請之曰:“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西有褸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                        ——《通鑑選•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內容方面有何相同之處?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麼,通過什麼途徑達到?

(3)材料三的核心內容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種內容?

(4)概括以上三條材料的結果,並據此談談你的認識。

22、你認為商鞅變法的哪一經濟措施對後來的封建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為什麼商鞅要採取這一政策?試分析其主要影響?

23、恩格斯説:“如果政治權力的行為違反了經濟的發展,在大多數的場合,政治權力總要為經濟的發展所擊敗。”結合商鞅變法的成功經驗,從正面談談你對恩格斯這一論斷的認識。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d d a b c a c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c d b a d d c d

二、材料題

21、(1)削弱奴隸主貴族勢力,提高軍隊戰鬥力。因為在戰國劇烈兼併的戰爭環境中,政權與軍隊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2)富國強兵。途徑:用什伍制連坐法建立嚴密的基層組織;用大力賞罰的辦法發展農業生產;以軍功為基礎,授爵賜田,削弱舊貴族勢力。

(3)胡服騎射。因為趙國地處北方,受以騎射見長的遊牧民族威脅大,趙國首要的是解除北方的威脅並向北發展。

(4)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認識:要發展、強盛,必須進行改革,因循守舊,必然失敗。改革必然受到舊傳統勢力的阻撓,要頂住各種阻撓,把改革進行到底。

22、措施:重農抑商。

原因:①農業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②國家通過徵收穩定的土地税保證財政收入。③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將農民束縛於土地之上。④工商業會加劇勞動力從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種種社會問題。⑤商品經濟不發達,不如經營土地有保障。根源:自然經濟的反映,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產物。

影響:積極:①促進農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②鞏固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政權。消極:①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導致經濟結構單一。

24、答案:(1)戰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了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專政。變法順應了當時封建經濟發展的要求,使用權秦國政治權力得到鞏固,進而統一全國,結束分裂局面。

(2)恩格斯認為政治權力的行為必須適應經濟的發展,反映了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是正確的。

商鞅變法 篇五

第二單元 第2課《“為秦開帝業”——商鞅變法》教案一、教學目標目標

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商鞅之死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發兵捕拿商鞅商鞅變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歷史地位問題探究

分析資料勇於改革

與時俱進富國強兵的秦國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經濟上根本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從此開始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軍事上,極大地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探究商鞅變法和秦國富國強兵的關係分析資料

問題探究改革和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生產力是認識和評價歷史現象的根本標準變法的歷史侷限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加重對人民的剝削與壓迫;並未與舊制度、舊文化、舊習俗徹底劃清界限問題探究實事求是地看待歷史問題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1.知識結構2.教材分析與建議重點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兵強。難點一分為二地看待商鞅變法的得失。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本課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商鞅變法後富國強兵的秦國:商鞅之死,富國強兵的秦國和變法的歷史侷限性。由於守舊勢力的反撲,商鞅為變法獻出生命,但“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變法使秦國一躍成為當時的先進國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侷限性。由於這段歷史的文字與圖片資料比較豐富,建議在教學時適當進行補充,增加學生對這段歷史的感性瞭解,深入認識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本課引言由圖片與文字兩部分組成。圖片展現了橫掃六國壯觀場面的秦陵兵馬俑軍陣。文字內容則重點指出,人們在肯定和讚頌秦統一六國的偉大貢獻的時候,總是不約而同地把秦走向統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變法。兩部分內容旨在説明:商鞅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建議教師以圖片與文字內容為素材,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閲讀理解引言內容。問題一:通過觀察本圖片,你從中能夠獲得哪些歷史信息?問題二:通過閲讀引言中李白的詩,感受“秦王掃六合”的氣勢,你認為“秦王掃六合”奠定基礎的是什麼?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本課學習。第一目 “商鞅之死”教材從貴族保守勢力對新法的抵制、破壞和反撲;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下令捕拿商鞅等幾個方面介紹了商鞅之死的原因和經過。(1)守舊勢力對新法的抵制和破壞商鞅變法對於沉寂的秦國社會不啻於一場巨大的政治風暴,沉重打擊了世襲貴族的種種特權,高官厚祿、富貴榮華一如風捲殘雲而去。主持變法的商鞅成為王族貴戚的眼中釘。貴族保守勢力伺機制造事端,向商鞅發難。他們唆使太子故意觸犯新法,並在各種場合批評攻擊商鞅的所作所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毫不退縮,動用嚴刑重法堅決打擊。太子是君嗣,不好動刑,就嚴懲太子的老師和一些違法貴族,在渭水河畔鎮壓了七百多個破壞變法的舊貴族,並將另外一批不滿變法的人流放到邊遠地區。從此,樹立了變法的權威,沒人再公開對抗。(2)商鞅之死商鞅在秦國二十餘年,屢建奇功,聲名卓著,但時刻為守舊勢力所嫉恨,遭受攻擊,他們在暗中等待反撲時機。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邊以前遭到商鞅懲罰的親信向惠文王進讒言:“大臣權勢太重則國家危險,左右太親近就會使自家性命危險。秦國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談大王之法,商君反為王,大王變成了臣子。”誣告商鞅謀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聞訊出逃,一日,他到一旅館投宿,店主稱按照商鞅頒佈的法令,必須驗明身份,否則他就要受罰,最終拒絕了商鞅的投宿要求。商鞅走投無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衞,兵敗被殺,屍體運回國都咸陽示眾。一代雄才就這樣為變法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3)“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雖死,但他推行的新法未廢。商鞅變法兢兢業業二十餘年,深入人心,婦幼皆知。雖然商鞅個人落了個悲慘的結局,但他“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桑”等改革措施卻在他死後保留下來,新的生產關係和設縣、什伍户籍等政治體制也在秦國確立。 教學建議,可以請學生分組討論如下問題:守舊勢力為什麼強烈抵制和抗拒商鞅變法?是如何抵制和破壞變法的?導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麼?為什麼説“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在此基礎上師生一起總結商鞅變法取得成功的原因。也請學生閲讀【學思之窗】的內容,通過回答其中的問題,加深對“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的認識。之後,還可以由學生根據本目內容和其他相關知識自編自導自演有關“商鞅之死”的話劇片段,加深對這段歷史的瞭解和認識。第二目  “富國強兵的秦國”商鞅變法是秦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全方位改革,是新興地主階級領導的一場政治革命,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教材從經濟、政治、軍事幾方面闡釋了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1)經濟上:農業生產發展,實力增強秦處西戎,地曠人稀。開墾荒地是秦國發展農業生產的特點,商鞅採取措施獎勵墾荒;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接着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土地私有制,這一切激發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為秦國的農業生產帶來了生機,擴大了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從而為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和增強軍事力量,實現強兵目標打下了基礎。教學時,注意給學生講清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築變化的作用。(2)政治上:中央集權制度建設的開始商鞅變法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建議引導學生回憶變法政治方面的具體內容,師生共同做出評價。廢除分封制,普遍推行縣制,縣作為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正式建立起來,通過縣的政權制度,全國政權、兵權逐漸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強化基層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連坐法強化了封建集權力量。(3)軍事上:極大地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商鞅針對當時兼併戰爭頻繁的特點,頒佈了獎勵農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官爵晉升與斬敵首級,軍功大小成正比。此法的實行,大長秦國殺敵立功之風。並嚴禁私鬥,凡私鬥者,按其情節輕重予以嚴厲的處罰,從而使“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達到強兵目的,極大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從此,秦國在對外兼併戰爭中掌握了主動權。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建議請學生閲讀【歷史縱橫】,觀看教材中的圖片,《戰國時的秦國虎符》。以此為情境,請學生思考,圖片提供了怎樣的歷史消息?調兵虎符國君和將領各持一半的目的是什麼?秦軍驍勇善戰的原因是什麼?秦國這一時期兼併戰爭取得了哪些重大勝利?意義如何?由此得出商鞅變法使秦國實現了國富兵強的結論。本目最後請學生閲讀【資料回放】和教材相關知識,概括總結商鞅變法對秦以至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商鞅變法使秦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躍成為當時的先進國家,為後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成了經濟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總之,商鞅變法使秦國出現了“移風易俗,民以富強,百姓樂用”的新面貌,對以後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教學時,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回憶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討論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和意義。還可以請學生閲讀本目內容之後,提出自己尚不明確的問題,師生在解答疑問過程中完成本目學習任務。有關秦軍作戰的情況,可以利用影視資料為學生再現當時歷史,重點渲染秦軍的驍勇善戰,使學生認識到商鞅變法極大地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第三目  “變法的歷史侷限”商鞅變法變革了社會生產關係,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歷史前進,但也不可避免帶有一定的侷限性。教材以變法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一定程度上加重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和未與舊制度、舊文化、舊習俗徹底劃清界限等幾個方面介紹商鞅變法的歷史侷限性。(1)變法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嚴苛,如百姓違犯法律規定,在路邊倒垃圾,就要被砍去雙手,如盜竊牛馬者要處以死刑。商鞅推行的法律體現了輕罪重罰的思想,迫使人們遵守規矩,達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史書記載,商鞅一次在渭水邊處決了七百多人,渭水為之變赤。(2)變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連坐法”的推行以及輕罪重罰,徵收户賦,勞役沉重與“燔詩書”等法令一起,對全國城鄉人民佈下了一張嚴密的監察網。(3)變法並未與舊制度、舊文化、舊習俗徹底劃清界限二十等爵制明確規定按爵位高低佔有數額不同的田宅和奴隸,公開承認佔有奴隸的合法性,等等。商鞅實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教學時,對此目不必展開。可向學生提出問題:商鞅變法有何歷史侷限性?學生閲讀本目內容作答。最後,請學生認真閲讀【學思之窗】的內容,分組討論並解答其中的問題,教師總結,給商鞅變法一個實事求是的評價,作為本課學習內容的總結。三、教學設計與案例1.教學設計關於“商鞅之死”一目的教學。為培養學生勇於變革、與時俱進的意識,教師首先採用談話法引導學生回憶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內容。例如,秦國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開始變法的?商鞅變法怎樣剝奪了貴族的世襲特權和既得利益?然後進入本課學習。貴族保守勢力是怎樣抵制和破壞變法的?商鞅是怎樣針鋒相對進行鬥爭的?請學生閲讀教科書回答。商鞅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既得利益,同時商鞅實行的酷刑也加劇了舊勢力對商鞅的仇恨。秦孝公死後,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礙,最終為變法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教師可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們應當學習商鞅的什麼精神?我們應當怎樣學習商鞅?由學生各抒己見。“富國強兵的秦國”一目,教材出示【資料回放】、兩幅歷史圖片、【歷史縱橫】,展示了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富兵強的史實。教學時應充分利用這些歷史材料,讓學生思考分析這些材料,並從中獲取歷史信息。如【資料回放】提供了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使秦國國力增強,一躍而成為當時先進國家的信息。兩幅歷史圖片可由學生説出其提供的歷史信息,教師要特別指出,秦國虎符國君和將領各持一半的目的是國君加強對軍隊的控制。在學生學習【歷史縱橫】之前,可播放秦軍驍勇善戰的音像資料,再現當時的歷史情景。同時向學生提出問題:秦軍驍勇善戰的原因是什麼?秦軍驍勇善戰的歷史作用怎樣?然後師生共同總結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完成本目教學。“變法的歷史侷限”一目,教師可結合【學思之窗】提出一系列問題。如:商鞅變法有何歷史侷限性?怎樣看待這些歷史侷限性?如何一分為二看待商鞅變法的得失?讓學生在探究這些問題時,對商鞅變法完成完整的、科學的認識。此項認識,可作為本課的小結。2.教學案例案例一  在學習“商鞅之死”這一目時,教師可以這樣總結:商鞅之死是商鞅個人的悲劇,也是改革家的悲劇。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一個歷史事件要以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進程為標準。改革是曲折的,充滿阻力的,會遇到種種舊勢力、舊習俗的阻撓和反對,會付出沉重代價,必須堅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商鞅儘管已經逝去,但他給我們後繼者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改革是國家富強、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只有順應時代潮流,進行改革,國家才會有光明前程。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改革,與時俱進;要想改革成功,我們必須像商鞅一樣,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樂於獻身於光輝的改革事業;我們只有順應歷史潮流,具有創新、獻身精神,才能實現自身價值。案例二  在學習“富國強兵的秦國”一目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幻燈片出示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史記》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廢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漢書·食貨志》由學生閲讀材料,結合相關知識,分組討論,對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加以評價。案例三  在介紹變法的歷史侷限性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我這裏有段司馬遷對商鞅的評價,請大家評判一下。他認為商鞅天性殘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後,不擇手段,非常刻薄,最後落得個謀反的罪名。(學生暢所欲言,後教師總結)司馬遷的觀點不對,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不能依據他的個性天賦,而應當看他的所作所為是否有利於社會進步。但商鞅變法處在新舊歷史交替時期,不可避免帶有一定侷限性。四、問題解答【學思之窗】想想看,這件事説明了什麼問題?解題關鍵:法律嚴酷,深入人心。説明了封建集權的強化。思路引領:連坐法的影響。答案提示:商鞅新法,深入人心,婦幼皆知。但連坐法體現了輕罪重罰的思想。強化了封建集權的力量。【學思之窗】你對此有何看法?解題關鍵: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和歷史侷限性。思路引領:三種觀點過分批評商鞅變法。答案提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於秦的暴政。商鞅實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雖然對後來的秦朝有消極影響,但更要看到商鞅變法的積極作用:改革推動了秦國的社會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探究學習總結】(一)本課測評1.簡要分析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解題關鍵:為秦國富國強兵和統一全國奠定基礎。思路引領:經濟、政治、軍事的影響。答案提示:經濟上,從根本上確立土地私有制度,為秦國農業生產帶來生機。政治上,使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軍事上,極大地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秦國在對外兼併戰爭中掌握了主動權。總之,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2.怎樣看待商鞅變法的歷史侷限性?解題關鍵:歷史侷限性和階級侷限性。 思路引領:歷史侷限性的表現。答案提示:商鞅變法處在一個新舊歷史交替時期,新舊勢力鬥爭異常激烈的歷史特點和變法的階級屬性使變法不可避免帶有一定的侷限性。變法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變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變法也未與舊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二)學習延伸略

商鞅變法 篇六

第4課 商鞅變法與秦的強盛

[教材分析] 春秋戰國時期,隨着社會的劇烈變革,各諸侯國相繼進行了變法,先後有管仲改革,魏文侯變法等,第4課“商鞅變法與秦的強盛”正是在這一歷史大背景下出現的。

[學情分析]

1、知識層面:學生在必修ⅰ學過《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在必修ⅱ學過《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 態》,在必修ⅲ學過《百家爭鳴》,在上一節課,即第3課學過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這些對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內容及影響的學習將有一定的幫助。

2、能力層面:本班學生綜合能力較強,同時本人在平時教學中也注重對歷史信息提煉、分析、比較和概括能力的培養,這樣對於課中所設問題的解決會有幫助。

3、思想層面:本班學生總體較為活躍,學習態度比較認真,具有較強的責任心,這些有利於完成分組合作這一環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瞭解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掌握並理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認識其特點;

(2)認識並深入理解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及其歷史侷限性,從而更為客

觀的評價商鞅變法及商鞅本人。

2、過程與方法:採用談話法,材料、問題歸納法以及學生討論等多種形式,並輔助 多媒體教學,對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具體措施、影響等進行深入分析,提高學生分析、理解和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商鞅變法及其影響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改革的曲折性和改革家們的遠見卓識、大無畏精神,從 而堅定社會主義改革的信心。

(2)通過分組合作探究,讓學生體會自主學習的快樂,增強同學間的友誼,進一步提高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分析和理解商鞅變法的內容;

2、認識商鞅變法特點及歷史影響。

[教學難點] 認識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和侷限性,進一步認識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從而認識改革的曲折性。

[教學準備] 課前將學生進行分組並佈置預習、powerpoint教學課件

[課型] 綜合課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預習篇

教學過程 設 計 方 案 預 計 結 果 備   注

預習 分組完成任務 通過指導學生預

習本課的內 容,落

實書本的基礎知

識,同時對學生的

分組活動進行指

導,為下節課展現

學生預習成果做

好鋪墊 詳細任務見附錄

第二課時  展現篇

教學過程 設 計 方 案 預 計 結 果 備   注

回顧、設問

導入

①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 不斷髮展,那麼促成這一時期完成社會轉型的直接原因又是什麼呢?

②其中變法最徹底的是什麼?為什麼呢? 讓學生了解各國的變法或改革是促成社會轉型的直接原因;同時又清楚商鞅變法是其中最為徹底一次,由此實現導入的目的

引導學生結合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所學知識

一。變法的

背景

①以“聽我講故事”為主題,讓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找出商鞅變法的背景。

②從商鞅離魏相秦,可以得到什麼啟示呢? ① 讓學生歸納改 革的必

要性:戰國初期,無論在經濟、政治上,還是在文化上,秦國都落後於其他六國。可能性:秦孝公繼位,決心變法圖強,商鞅從魏國來到秦國的主觀條件;秦國偏處西部一隅,免受六國干擾,春秋戰國各國變法為秦國提供一定的經驗教訓的客觀條件。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提煉歷史信息的能力。

②讓學生體會商鞅精神: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提醒學生迴歸書本。

二。變法的準備

以一份“告示” 為主題 ,展現商鞅力排阻力,積極爭 取,為變法做好充分的準備。

讓學生歸納商鞅所做的努力:商鞅得秦孝公到賞識;

商鞅舌戰羣臣;商鞅通過

南門徒木,最終取信於民。

從而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 題的能力。 結合歷史圖片説明

三。變法的內容

①以一份“法律告示”為主題,以直觀形象展現商鞅變法的措施和內容。

②商鞅變法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③課中思考題,《戰國策》中對秦國軍隊的評論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④如何看待商鞅的法治思想及措施?

①通過讓學生依據自身情況設計出最佳的學習方案,起到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作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

②讓學生概括商鞅變法的核心內容是農戰和法治

③通過思考讓學生既解決課中思考題,還解決課後的閲讀與思考的問題

④讓學生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分析出:強化法律意識,能夠保證變法的徹底執行,穩定社會秩序;但法律過於嚴苛,必然引起人民的不滿,再次引發社會動盪。 提醒學生要注意書本知識和材料運用

四。變法的影響

以“商鞅變法是否是一次成功的變法”為主題展開討論,學生通過角色體驗來分析商鞅變法的各項措施,進而説明自己的觀點,最後教師和學生一起歸納其歷史影響,包括進步性與侷限性,從而得出評價 一次改革的一些標準。

①讓學生總結歸納出對秦國和後世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

②進而得出規律:判斷古代改革是否成功最關鍵是看它能否促進生產力及社會的進步。

③同時解決課後解析探究題。 提醒學生注意評價歷史事件是有標準的。

第三課時   昇華篇

教學過程 設 計 方 案 預 計 結 果 備   注

總結昇華部分 通過讓學生回憶上

節課內容,引導他們

以商鞅變法為例總

結一些規律性的認

識。

①總結從商鞅值得學習的精神

②總結商鞅變法的特點

③總結對變革的認識

①總結從商鞅值得學習的精 神:勤奮好學,善於抓住機會;取信於民有威信;堅決果斷;大無畏精神;社會責任感;與時俱進,順應潮流。

②總結商鞅變法的特點:從內容上,農戰與法治是核心;從性質上,地主階級性質的改革;從地位上,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變法

③總結對變革的認識:變革是社會形勢發展的需要;變革能推動社會的發展;變革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變革是不會一帆風順的;變革需要自我犧牲的精神。

附錄一:學生預習提綱

本課課標:1、瞭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認識其特點。

2、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預習課本,完成本節課的知識體系

一。變法的背景

1、必要性:戰國初期,無論在經濟、政治上,還是在文化上,秦國都落後於其他六國。

(1)經濟:秦國           ,大部分土地沒有得到開發,         遠不如東方六國。

(2)政治:“諸侯        ”,秦國地位低下。

(3)文化:秦國            相當落後,諸子百家無一秦國人,甚至還發生人殉的事。

2、可能性:

(1)從地圖上看,秦國偏處         一隅,免受六國干擾。

(2)春秋戰國各國          為秦國提供一定的經驗教訓。

(3)公元前362年,         繼位,決心             ,下達《求賢令》,廣納賢士。

(4)       從魏國來到秦國。

二。變法的準備

1、商鞅 向秦孝公闡述法家              ,並提出           的主張,得到賞識。

2、商鞅舌戰以甘龍、杜摯為首的保守派,宣傳了變法的         和       ,為變法掃清了思想障礙

3、商鞅通過            ,最終取信於民。

三。變法的內容

1、軍事:強軍力,保兵源

(1)措施:

①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沒有軍功的國君親屬不再擁有              。立有軍功的        ,按其功勞大小授予官爵,依此享受一定的經濟、政治特權。

②嚴肅         。

③編民為什伍組織:將百姓按五家伍、十家為什的單位進行編制,以適應      的

需要。凡是被編入什伍組織的在籍成年男子都是國家的            ,戰時從軍作戰,戰事一完,則解甲歸田,可謂全民皆兵。

(2)作用:

①新法把         和         結合起來,增強了士兵作戰的勇氣,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②新法打擊了                ,樹立了                的政治、經 濟優勢。

③            使秦國在爭霸戰爭中的兵源得到了可靠保證。

2、經濟:保財政,增國力

(1)措施:廢除井田,獎勵耕織

①下令“                             ”。承認私人佔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許

②新法規定凡是           ,可免除其            。

③商鞅還從       地區招徠 無地農民到秦國          ,給田宅,免三世的勞役和兵役。

(2)作用:

①廢除井田制,推動                     的發展。

②免除徭役以獎勵耕織的辦法有利於提高人們的               ,為穩定國家

,增強國家實力提供了保證。

3、政治:強化中央集權

(1)政體制度:廢分封,行縣制

新法把秦國劃為41個縣,各縣設有       和       ,由        任免,從而使從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經濟、軍事權力集中於國君一人,強化了              。

(2)法律制度:

①為了加強管理和控制,切實有效地行使政府權力,新法在鄉里和       推行了                。

②新法規定                ,強化法律意識,保證變法的徹底執行。

(3)經濟領域:                ,是在經濟領域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舉措。

(4)思想文化:為了加強思想文化統治,新法採取了                的措施。

四。變法的影響

1、積極作用

(1)對秦國而言:收            之效,為秦      奠定基礎。

①經濟:發展       經濟,推動社會發展。

②政治:打擊舊貴族,推動                向            轉型。

③軍事:壯大軍事力量,扭轉               的局面。

(2)對後世而言:產生深遠影響,“                 ”。

2、消極作用

(1)變法施行的           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世也產生了消極影響。

(2)            政策, 到封建社會後期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3、總論:戰國時          的 變法,是一次成功的變法

(1)表現:商鞅雖死,

(2)原因:

①商鞅              ,執法如山。

②新法適應                ----根本原因

③新法深入        。

④統治者秦孝公全力支持

⑤兩次變法,時 間充裕, 計劃周密,貫徹有力。

理解課本,完成以下幾道思考題

一。基礎題

1、變法前夕的秦國擁有哪些弱勢和優 勢?

2、在古代中國,推行變法之前取得哪些人的支持是很有必要的?

3、商鞅是如何打造秦國的勇猛之師的?

4、商鞅變法中經濟措施標誌着封建社會什麼經濟政策的產生, 這一政策對後世產生[來源:第一範文網]

什麼樣的影響?

5、如何評價商鞅的嚴刑峻法?

二。能力題

1、從商鞅一生中有哪些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

2、概括商鞅變法的特點。

3、如何評價商鞅變法的功過成敗?(課後解析與探究題)

4、以商鞅變法為例,談談你對改革的認識?

三。延伸題 (可選做)

1、商鞅變法與梭倫改革有何相似之處?

2、對比的商鞅變法與春秋時期變法的不同點?

分組合作,完成以下四項任務

項目

組名 成 員 任 務 要 求 形式

歷史

小説組  以變法前夕的秦國為背景,編寫一個小故事。 必須包含變法前夕秦國簡況和入秦前商鞅的情況。字數在300—500字。

做成ppt課件

變法

籌備組  為秦國撰寫一份變法公告 闡明變法時機的成熟。字數在100—200字。

法律

頒佈組  為商鞅變法的內容擬一份草案 讓秦國百姓(同學)以最快的速度清楚變法的內容。字數和形式不限。

社會

評論組  代表秦國社會不同階層,發表對變法的看法或感受。 結合變法具體措施來發表看法。

商鞅變法 篇七

第8課 商鞅變法

【課程標準】知道戰 國七雄的史實,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商鞅變法的時間,秦國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進步的特點,瞭解秦孝公的繼位和商鞅到秦國,理解商鞅變法的 內容和對秦國的影響。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的概括,培 養分析歷史圖片和概括有效信 息的能力。通過對秦孝公、商鞅等歷史人物的瞭解和評價,培養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過對商鞅變法內容和影響的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課堂討論、比較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戰國時期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變法遭遇阻力的學習,培養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認識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氣、需要付出的。

【教 學重、難點】

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1、對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的理解。2、對商鞅變法內容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學生讀課文引言

2.教師引入:在春秋及戰國初期,秦國並不是一個強國,而是落後於其它 各國。但是到了戰國後期,秦國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諸 侯國。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學習第6課的內容,探求秦國的強國之路。

二、新 課講授

(一) 秦孝公求賢

1、觀察教材44、45頁的三幅圖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説明什麼問題?後歸納,講解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的趨勢。

2、閲讀。秦孝公為什麼“求賢”?結果如何?補充商鞅與守舊貴族的辯論。

(二)、商鞅主持變法

1 、歸納:為什麼要變法?師生介紹如 何開始變法?

2、細讀教材,找出是如何變法的?引導分析:改變了什麼法?確定了哪些新法?損害了什麼人利益?什麼人獲利益?為什麼要這樣變?會產生什麼影響?

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師生小結。

3、變法內容中,你認為那一條最重要,為什麼?

4、法令中那一條對今天的政治生活影響最大?

(三)商鞅變法的歷史影響

1、在討論的基礎上,歸納變法帶來的變化?

2、朗讀教材,落實在書上。

3、介紹都江堰、鄭國渠。

4、指導閲讀,瞭解商鞅的結局。討論: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

充分發言後,指出成與敗要看是否達到 了目的。

(四)課堂小結

學生歸,教師補充。

(五)學習測評

完成課後學習測評題

(六)情感教育

學習本課內容後,你覺得我們應該學習商鞅的哪些品質?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商鞅變法對你有何啟示?

【教學後記】略

商鞅變法 篇八

專題二

春秋戰國時代特徵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耕作技術的提高鐵器和牛耕的出現和推廣、興修水利(秦國的都江堰和鄭國渠)。農田施肥手工業:冶鑄業有了劃時代的發展。紡織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戰國時的制漆工藝,已經採用夾紵技術。商業日趨活躍:商業發達,各地土特產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場繁華。並且出現了繁華的商業中心封建生產關係的產生生產力的進步引起了生產方式的變化,奴隸制集體勞作方式逐漸瓦解,以一家一户為單位的小生產和個體經營為特色的小農經濟發展起來。隨着私田的開墾和增多,私田主人為了增加收入,開始改變剝削方式。將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塊,租給奴隸和破產的平民耕種,向租種者收取地租。為了繼續維護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隸主也主動改變剝削方式,實行更適應生產力水平的地租剝削。奴隸制社會的經濟基礎──井田制走向沒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起來。土地私有制確立,新的階級關係產生,出現了新興地主和自耕農上層建築的改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變革。王室衰微、大國爭霸,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士大夫開始奪權,並且掌握了政權。新興地主的經濟地位不斷提高,政治勢力也越來越大,並且成為一種強大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的變革,使舊的生產資料佔有方式──井田制和與之相適應的奴隸制剝削方式瓦解。隨着奴隸制上層建築基礎的崩潰,地主階級代替奴隸主階級進行立統治是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是歷史的必然軍事:戰爭頻繁戰國時期,羣雄角逐。為了富國強兵,各諸侯國紛紛變法。改革變法的內在動力文化:百家爭鳴 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活躍局面。而法家思想順應了時代的需要,成為變法改革的思想理論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等

商鞅變法

背景大背景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

秦國背景1、秦國比中原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後2、秦國的歷史機遇:晉國分裂,士人、説客追求建功立業3、有利條件:國君權力比較集中;法家學説得到認同;當地民風質樸、尚武精神充斥等4、秦孝公求賢若渴;商鞅來到秦國,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變法

時間公元前356年開始

指導思想法家理論

宗旨富國強兵

性質地主階級的改革

內容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廢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提高了他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重農抑商、獎勵耕織極大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但也奠定了中國此後一千多年對商業發展抑制的總體趨勢,成為以後商品經濟發展的阻力統一度量衡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對秦國經濟的發展和鞏固中央集權制度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加強集權的政治改革嚴格什伍户籍制度,實行連坐法保證了社會統治秩序,強化了對基層民眾的管理和統治普遍推行縣制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提高戰鬥力的軍事改革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廢除“世卿世祿制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也擴大了統治基礎

改革舊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強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進一步發展了小家庭生產,有利於國家賦税、加強了秦國的集權統治。依照中原地區的風俗、風尚進行改革,不僅促進了秦國的發展,也有利於民族的融合

特點商鞅變法核心內容可概括為“重農”和“法治”,是實行最徹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長久、影響最深遠的改革

結果

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死因:1、商鞅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既得利益2、商鞅實行的酷刑也加劇了舊勢力對商鞅的仇恨3、秦孝公死後,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4、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礙,最終為變法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成功:商鞅變法正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順應了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變革,是對整個生產關係的變革,使封建生產關係和生產力得以進一步的確立與發展,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因此,商鞅變法是成功成功的原因:1、主要原因: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逐步崩潰和封建社會開始形成的時期,變法順應了歷史的發展趨勢,符合地主階級的要求2、商鞅變法的措施全面徹底 3、有充裕的時間,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適應及接受4、厲行法治,賞罰分明,人民知所遵守5、重農抑商,令百姓温飽,故獲人民擁護6、良好的歷史機遇:晉國分裂,士人、説客追求建功立業7、有利條件:國君權力比較集中;法家學説得到認同;當地民風質樸、尚武精神充斥等8、商鞅義無返顧的堅毅精神和大膽而審慎的處事態度

作用經濟上,從根本上確立土地私有制度,為秦國農業生產帶來生機。政治上,使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軍事上,極大地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秦國在對外兼併戰爭中掌握了主動權。總之,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侷限原因:商鞅變法處在一個新舊歷史交替時期,新舊勢力鬥爭異常激烈的歷史特點和變法的階級屬性表現:1、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2、加重對人民的剝削與壓迫3、並未與舊制度、舊文化、舊習俗徹底劃清界限(承認佔有奴隸的合法性等等)4、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導致了秦朝的暴政5、壓制工商業發展,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不利於商品經濟發展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對秦的影響主要是積極的: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秦國,農業是經濟基礎,保證了封建國家的財源和兵員,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為秦國的統一準備了物質條件,這一政策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封建制度的鞏固曾起過積極的作用。對後世的影響主要是消極的:歷代統治者在商品經濟逐漸發展的時候,仍然推行此政策,抑制了商品經濟和工商業的發展,阻礙了明朝中期後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進而造成中國近代落後,.同時,重農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會經濟的平衡發展,導致經濟結構過分單一。歷史上往往因為政策上的原因、認識上的偏差,造成一定消極影響。如為擴大耕地面積,人為地毀林開荒、圍湖造田,導致了環境的惡化。啟示:商品經濟、農業經濟都是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忽視任何一方;品經濟的發展有其內在的發展規律,不應該認為地禁錮他的發展;當今世界經濟的多極化發展,商品經濟前途廣闊,隨着現代化步伐加快,他將居於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