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版國中歷史活動課教學設計案例【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07W

新版國中歷史活動課教學設計案例【多篇】

國中歷史活動課教學設計案例 篇一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瞭解宋朝社會生活大概的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穿着打扮、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築的樣式;交通旅行的條件;文化娛樂活動、節慶風俗等方面。

通過了解過去的社會生活史,提高認識和改進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瞭解歷物質文化生活的條件和特點,有助於更好地認識我們現在的物質文化生活,提高創造性地改進物質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過對於過去日常生活的瞭解,使學生對於歷史有更加生動直觀的認識,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教材分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項內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娛樂活動和節慶活動兩項內容。

從教材敍述展開的程度來看,服飾和瓦子可以視為重點內容。同時,服飾問題涉及到國內各民族間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響;瓦子屬城市商業繁榮的問題,也可以視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提問和引導學生回顧和概括已經學過的宋朝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發展和商業發展的史實,導入本課的教學內容,闡釋社會生產的進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發生新的變化,使學生認識到宋朝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進步基礎。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小袖狹身的短衣;婦女纏足。

欣賞《清明上河圖》等宋代的插圖,描述畫面中人物的服飾,或者通過不同的服飾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個問題:

第一,宋朝服飾特點的歷史變化,從王朝初年的簡樸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説明了統治階級的日漸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飾中明顯地反映了少數民族的影響,朱熹説:“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類,先王冠服掃地盡矣。”這是長期以來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結果,使學生認識到,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豐富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現的纏足陋俗,説明當時統治階級價值觀念的腐朽和婦女地位的低下,引導學生批判性地認識這些歷史現象。

2、食:北方以麪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吃魚多;

導學生思考當時南北方飲食習俗的差異和少數民族對於中原地區飲食習慣的影響。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類住房的圖片,要求學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幾類?各類的民居各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比較城市和鄉村住房的不同,便於學生認識和比較。

4、行:牛車,驢車;乘轎,騎驢騾。

引導學生認識宋朝主要有哪幾類交通工具,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異?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時便利人們出門旅行的條件還有哪些?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

引導學生分析在瓦子裏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動?再加以概括,使學生認識在瓦子中有文藝、體育等娛樂活動,有商品、飲食等買賣交易活動,有服務類的活動等等,表現了大都市的繁華。

2、節日:春節、元宵、端午節、中秋節。

要求學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節慶活動?流傳至今的重要傳統節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經出現了?要求學生指出當時的人們是如何歡度這些節慶日的?哪些活動今天已經不多見了?哪些活動與今天還有類似之處?

教師最後闡述節慶活動是一個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吸取傳統節慶活動優秀的精華部分,豐富我們的生活。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課後作業

國中歷史活動課教學設計案例 篇二

一、知識目標

1.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經濟結構和實行工業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誕生過程及其內容和意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2.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綜合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的工業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業化開始起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第一部憲法的頒佈,真正地體現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顯著成就。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和第一部憲法的頒佈。教學難點: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學生閲讀教材導入框教師由此導入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

【教師提問】

閲讀教材18頁—19頁,思考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上面臨怎樣的局面(背景)(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多媒體出示背景

(1)1952年主要產品產量表。

(2)中國、印度、美國的工業的對比表格。

(3)毛澤東的話語。

教師歸納背景1: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超過歷史水平背景2:我國工業水平落後

【教師提問】=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改變當時的經濟狀況,我國政府制定了什麼

學生回答: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多媒體展示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圖片)

【教師過渡】下面請同學們把課本第二段內容看一下,瞭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

[教師要求]請大家把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複述一遍。多媒體展示一五計劃的任務[教師引導]現在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第一個五年計劃為什麼要以發展重工業為主一般來講,應該是先發展輕工業、農業和商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對呀大家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1.當時的國情,中國的工業基礎太薄弱。

2.受蘇聯發展的影響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所取得的成就。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上相關內容,看一看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學生回答]多媒體展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成就。

思考:動腦筋

教材第20頁

[教師引導]對於課本上“動腦筋”欄目中小女孩提出的觀點應該怎樣看待呢我們説,看待任何事物,必須放到當時的環境中去,解放牌汽車也是這樣,我們應當看它誕生的意義和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做出的貢獻,而不能拿它和現在的產品去比。

[教師過渡]隨着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加緊進行。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一方面的內容。

二、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

【教師提問】

(1)1954年,在北京召開的會議是什麼。

(2)這次會議的內容是什麼。

(3)這次會議上制定的憲法的性質如何。

【教師提問】同學們通過看書,知道憲法的主要規定是什麼嗎。

[學生回答]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於人民。

【教師提問】它的頒佈有什麼歷史意義。

師生通過討論,總結:由於事先廣泛徵求意見,經過1.5億人民討論,還經過人民代表認真的修改,充分表達了人民的意志,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也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

國中歷史活動課教學設計案例 篇三

【學習目標】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瞭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我國曆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學習難點】

分封制。

【學習導航】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閲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閲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並列出其知識結構: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為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説説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採用什麼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歸納整理】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西周

課堂反思:

(寫下你在這課中的收穫和困惑)

國中歷史活動課教學設計案例 篇四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荷蘭殖民者侵佔我國領土台灣,沙俄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的簡況。掌握鄭成功收復台灣、清政府設置台灣府,雅克薩之戰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等史實。為學生進一步理解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對已學過的有關台灣、黑龍江流域方面的知識進行回憶、梳理,培養學生縱向歸納、綜合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習本課中鄭成功收復台灣和清政府抗擊沙俄侵略鬥爭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到這些鬥爭都是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正義鬥爭;中華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堅決反抗外敵侵略的光榮傳統;鄭成功是我國曆的民族英雄。從而激發學生繼承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傳統,培養為捍衞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利益英勇鬥爭的精神。

【教材分析】

鄭成功收復台灣是本課的重點。

雅克薩之戰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是本課的又一重點。雅克薩之戰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國軍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衞戰爭。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通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中俄《尼布楚條約》既是本課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第一,學生對中俄東段邊界的具體界線難於掌握。第二,對中國讓步(圖中所示讓出尼布楚)與平等協商的關係難於理解。

【教學過程】

導入:聯繫學過的知識,想一想,為什麼説“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國時期,孫權就曾派將軍衞温等率萬人多名官兵,乘船到達夷洲(今台灣)。

元朝政府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了對琉球(今台灣)的管轄。

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台灣。

清朝設立台灣府管理台灣。

一、鄭成功收復台灣

1、荷蘭殖民者侵佔我國台灣(1624年)

2、鄭成功收復台灣(1662年)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後來逐漸佔領了整個台灣島。1661年,鄭成功率艦隊抵台,在當地人民支持下,打敗了荷蘭殖民者。第二年初,荷蘭殖民者簽字投降,台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台灣的鬥爭,在我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設置台灣府(1684年)

二、雅克薩之戰

1、沙俄侵佔雅克薩和尼布楚

2、雅克薩之戰

3、中俄《尼布楚條約》(1689年)

(1)《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籤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

(2)意義: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葉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平等基礎上談判,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薩的軍隊撤回本國,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帶原屬中國的地方讓給俄國。在準備談判過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國的代表堅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內的被沙俄侵佔的全部中國領土,説:“尼布潮(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屬之地,不可少棄之於鄂羅斯。”(《清聖祖實錄》)由於當時出現了蒙古噶爾丹的嚴重威脅,康熙帝希望與沙俄迅速締結和約,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讓給俄國。清軍在雅克薩之戰中取得勝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過談判解決兩國邊界問題。這並不等於説《尼布楚條約》是中國用武力強加給俄國的不平等條約。因為第一,它是雙方通過平等談判,中國作了讓步才簽訂的;第二,當時在沙俄佔領的尼布楚城下談判,根本不存在中國武力的威脅;第三,條約的內容基本上反映了兩國政府的主張,並符合雙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薩之戰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國軍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衞戰爭。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通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課後作業

國中歷史活動課教學設計案例 篇五

教學重點:武王伐紂;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制

教學難點:分封制

教法設計:

因為本課相關資料較多,可讓學生事先預習,以學生討論分析為主,教師引導為輔。

課堂教學設計:

一、武王伐紂

1、紂王的------

建議教師讓學生回憶夏桀的------,使學生理解凡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違揹人民意志實施------的統治者最終都會遭到人民的反對的。

2、周國的強盛

讓學生閲讀教材,分析周國強大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白周的發展、強大是周人經過艱苦奮鬥,和特別是重視人才的而得來的。

3、武王伐紂

教師讓學生閲讀有關武王伐紂的故事,同時引導學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商湯滅夏桀的原因,用比較的方法,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周勝商敗的原因?然後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武王伐紂是一次正義的戰爭?:(①商紂王的------,使商朝統治已成為歷史發展的絆腳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斷反抗和陣前倒戈。②周武王順應民心,聯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紂,解除了商紂對奴隸和平民的殘暴統治,有利於歷史的進步。③是否順應民心,是否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戰爭的重要標準。)

一、西周政治、經濟的發展

1、周的建立

時間、建立者(區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議教師給學生講解西周的並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説明,為以後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2、分封制和等級制

讓學生帶着[周朝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諸侯?它們與周天子之間的關係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問題閲讀教材並加以討論:學生能夠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和鞏固奴隸主的政權。周朝對建國功臣、親屬和先世的後代等進行分封。諸侯與周天子的關係是:周天子是的統治者,諸侯是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見天子,並向天子納貢,帶兵隨天子作戰(即聽王令,納王貢,隨王徵,見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疆域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3、奴隸制經濟的發展

⑴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⑵手工業的發展

結合夏商農業和手工業狀況,請同學比較並概述一下西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有什麼特點。在學習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後,教師應結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隸制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廣大奴隸和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基礎之上;是建立在對奴隸的壓迫和剝削之上的。(介紹《詩經》中《碩鼠》、《伐檀》)

二、國人------和西周滅亡

1.國人------

教師在指導學生閲讀教材有關周厲王的------並解釋"國人"、"防民之口甚於防?"等名詞後,可讓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在介紹完"共和行政"後,師生一起討論"國人------"對西周的影響。

2.西周滅亡

讓學生講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3.東周建立

時間、建立者、都城。建議教師結合西周、東周具體名稱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學生講解西周的並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説明,為以後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國中歷史活動課教學設計案例 篇六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於南宋之時。

通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自唐朝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南方商業的繁榮”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複習遼、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都發生過戰爭,戰場主要在北方。這時,南方相對安定,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南方經濟迅速發展,並逐漸超過了北方。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出示《耕穫圖》

指導學生看圖,並回答:

仔細觀察《耕穫圖》,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宋朝農業生產的情況。

①圖畫上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麼?

——這幅圖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區田莊裏的農民繁忙勞動的景象。圖中的農民在從事犁地、車水、挑送、插秧、揚場、舂米、磨粉等勞動。

②種植的主要作物是什麼?——稻穀

③插秧和揚場的場面同時出現,説明什麼問題?

——證明宋代已有了雙季稻了。

④為什麼在宋朝時能夠由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

新引進的品種占城稻耕作週期短;南方氣候温暖。

總結南方農業的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學生思考: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業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學生回答後教師進行歸納: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並初步發展;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造船業發達,居世界首位。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廣州、泉州)

(通過圖片展示説明南方手工業的水平)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強調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後,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市舶司的設立

3、貨幣制度的變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進行歸納、總結,對歷史發展的脈絡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4、小結:

類別 發展成就

農業的發展

糧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為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

經濟作物 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

手工業的發展

紡織業 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制瓷業 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製冰裂紋瓷;景德鎮成為瓷都

造船業 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商業的繁榮

商業都市 杭州是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

對外貿易

在當時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廣州、泉州是大商港;對外貿易範圍擴大;外貿收入是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貨幣 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5、作業:課後作業

國中歷史活動課教學設計案例 篇七

第11課宋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一、本課地位:

我説課的內容是-的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張騫通西域2、絲綢之路3、班超經營西域(自學內容)。

漢朝對外交往充分體現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與滲透,而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文明向外傳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絲綢之路作為本節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絲綢之路變遷和衰落的探討,以史為鑑,談對當今的啟示。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薰陶,為現實服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七年級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歷史地理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本課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課標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瞭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與結果,絲綢之路的路線與意義及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與啟示等。

2、能力目標:

(1)通過網絡的自主學習,學會查找資料,蒐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習服務的技能。通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學會交流,增強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通過繪製絲綢之路路線圖培養歷史空間感及動手能力。

(3)通過對絲綢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絲綢之路對今天的啟示的交流,培養探究能力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在祖國經濟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從而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意義。

(2)通過學習張騫等人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敢於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愛國意識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3)通過對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討和今昔對比,汲取歷史教訓和營養,以史為鑑,強化環保意識和對祖國一些方針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開發,改革開放等)。

四、本課重點:

本課的重點有兩個:1、張騫通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是漢朝對外交往當中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開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課的第二個重點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本課的主線,並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所以絲綢之路也是本課的重點,在此當中絲綢之路的形成和意義及衰落又是重點的重點。

五、本課難點:

由於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難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認識絲綢之路的意義和對當今的啟示。

六、教學方法設計:

根據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成網絡探究課的形式。以webquest為載體,這是目前採用較多的一種網絡探究的形式。在網絡逐漸普及的時代,信息更為廣泛,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信息,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課通過webquest平台,學生自學、蒐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在此當中我特意設計了這樣兩個環節:評價、作品與交流。

如何有效的評價對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習的效果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生的自主評價,一方面學生可以更為明確本節課要完成的任務,同時也更有利於對學生的鼓勵和對教學效果的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