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路旁的橡樹教學設計 路旁的橡樹説課稿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34W

路旁的橡樹教學設計 路旁的橡樹説課稿

《路旁的橡樹》教學設計

【課標要求】

培養環境保護意識,熱愛綠色家園;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提高閲讀能力。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

能正確朗讀新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悟出課文藴含的道理。

2、情感態度:

培養環境保護意識,愛護花草樹木。

3、德育:

培養環境保護意識,愛護花草樹木。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通過寫築路工人和工程師為了保護路旁的一棵橡樹,想辦法把一條本應筆直的公路在橡樹生長的地方彎成了馬蹄形的事,讚揚了工程師和築路工人自覺愛護樹木,保護環境的美好心靈。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這條筆直的公路為什麼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從築路工人和工程師的行動中受到教育,培養環境保護意識,熱愛綠色家園。

【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設備;多媒體課件一套。

【教法】

電教輔助法、圖文對照法、誦讀體會法。

【學法】

誦讀體會法、討論理解法。

【教後感】

這篇課文語言樸實,真實感人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注意一些重點的詞句,多讀多想,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礦物所要讚揚的精神。教學中還要多給學生讀書的機會,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讀中理解,讀中悟情,把對築路工人高尚行為的讚美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瞭解內容

1、師:我們剛學過的《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中,那些亂砍濫伐的村民,最終被大自然懲罰的事,是否同學們還記得?可是在有的地方,人們又是怎樣做的呢?有一位蘇聯的教育學家給我們講述了這樣的事——

2、揭示課題:路旁的橡樹。學生齊讀課題。

3、學生和老師一起初讀課文。讀準要求認識的生字。

4、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二、探究課文,領悟道理

1、以小組為單位再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

2、您讀懂那一部分?先説説,然後把你的理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3、有什麼不懂的嗎?(共同解決疑難)

4、辯論:建築計劃可以修改嗎?(教師組織正反辯論)

5、説説課文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動?

6、你同意“築路工人有一顆高尚的心”這種説法嗎?為什麼?

7、你認為還有哪些人有一顆高尚的心?

8、填空:築路工人有一顆高尚的心,因為 。

9、學生讀最後兩個自然段。

10、師:現在,你們就是左車路過這裏的人,看到了路旁的橡樹和這馬蹄形的路,你有什麼話要説?(先讓學生練説,再指名説。)

三、總結課堂,遷移昇華

1、你從築路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麼?

2、你想對小村莊的村民説些什麼?(進行口語交際)

3、愛樹護樹,爭當環保小衞士,應該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你能給人們提出一些好的建議嗎?

《路旁的橡樹》説課稿

一、説教材

本文講述的是一棵粗壯,結實、挺拔的橡樹的故事。在南北的兩座大城市之間,準備修一條公路,在公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工人們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樹。為了保護這棵樹,築路工人與工程師經過精心的設計,在不改變築路計劃的前提下,公路在橡樹邊拐了一個馬蹄形的彎兒,既保護了這棵橡樹,又圓滿完成了築路計劃。這個故事,表現了人們對一草一木的珍惜,讚揚了工程師和築路工人的環境保護意識。

二、説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特別強調三個維度的有機整合,基於以上設計理念,以及中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認知水平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擬定了以下幾點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讀通,讀流利課文。

2、自主學習,潛心會文,培養獨立的閲讀能力。

3、靜心涵詠,讀中感悟,從築路工人的行動中受到啟示,增強自學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以上目標着力反映知識與能力,強調過程與方法,同時,注意本文的價值取向,我想能較好的反映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

三、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本文是略讀文章,我擬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獨立自主地閲讀文章,體會人們為保護橡樹而體現出的一種高尚的心,聯繫實際為保護環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四、説教法學法

教無定法,教必有法。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言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中知識和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這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主要採用“導讀法”,“質疑法”等教學方法,引領學生參與,感悟文本,使語文課堂充滿自主的氣息,探究的味道。比如以“它像箭一樣筆直,但只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你有沒有發現這句話中的矛盾之處?”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閲讀反思,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堂的開放性和語言課與生活與社會相結合的特點。

五、説教學流程:

本課我預設1課時完成。下面我將詳細説説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一)、揭題存疑

1、直接板書課題:路旁的橡樹。

2、引導質疑: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有什麼問題想提嗎?

(預設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這是一顆怎樣的橡樹?它和我們有什麼關係?人們是怎樣對待它的?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棵橡樹呢……)

(“疑”是“研”之源。圍繞學生質疑的問題來開展閲讀研究,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閲讀研究更有意義,也更有情趣。)

(二)、初讀初讀釋疑

1、自由讀課文,畫出難讀的,難理解的詞語。

2、針對以上提出的問題,先自己試着劃劃找找答案。

3、交流:

1)、提出難懂的詞語,互相交流理解。(如:平坦,延伸、沉重、楔子、責備、不約而同等)

2)、交流讀文後對剛才所提問題的思考,

板書: 工程師 修路

路旁的橡樹

工人們 保樹

馬蹄形

(這環節的設計是第一層次的質疑和解疑,其實已經實現了對文本的初步感知,從整體上解讀了課文的脈絡和主要元素。對略讀課文的教學來説,粗知是自主深入閲讀的基礎。)

(三)、引發質疑

1、簡介本文作者蘇霍姆林斯基。

2、引發讀文中的矛盾。

1)、導入:這麼一位享有盛譽作家,卻在文章中落下了一個“敗筆”。

課件出示句子:它像箭一們筆直,但只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

2)、師:你有沒有發現這句話中的矛盾之處?

學生通過朗讀,發現同一句中,出現了“筆直——彎曲”這一矛盾之處,這“只在一個地方”是指什麼?

3)師再切入:蘇霍姆林斯基為什麼這樣寫呢?

(這一環節,抓課文解讀的“矛盾點“切入,用問題推進學生的閲讀思辨,激活學生的閲讀思維,以便更多角度開拓學生的認知空間)

(四)、自主研讀,提示文旨,分六步設計:

1、確定研讀目標。

它像箭一樣筆直,但中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

1)、“只在一個地方”是什麼地方?

2)、為什麼“彎曲成馬蹄形?”

3)、作者為什麼這樣寫?

2、交流研讀體會

3、片斷品讀4-7自然段。

1)、抓住重點詞句,通過朗讀,品味語感。

A、(1)工程師向工人們走來,他什麼活也沒對工人們説。

工程師長久地看着築路計劃,然後把目光轉向橡樹,歎了口氣。

(2)工人們也沉默不語。

工人們也學生地歎着氣。

師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反覆研讀,感受工程師和工人們的無奈和猶豫不決,板書:猶豫不決。

B、工程師拿出一根楔子,走到離橡樹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進了地裏。“現在誰也不會責備我們了。”他輕聲説。

引導從這些表情動作的詞語中,體會工程師保護橡樹的堅決和義無反顧。板書:義無反顧。

4、創設情境,換位體驗

導入:工程師明明知道計劃是不可修改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促使他那麼做?他想到了些什麼呢?你能來真實這個“空白”嗎?

出示: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師拿出一根楔子,走到離橡樹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進了地裏。……

1)、討論鋪墊(想到了橡樹的作用,橡樹的生命力,想到了……)

2)、試寫。

3)、交流。

5、有感情地朗讀4-7自然段。

6、小結:作者這樣寫:“它像……”突出強調了人們的良苦用心,讚揚了人們為樹讓路的決心。

(這一環節着力於激活表態的文本,促進師生的創造和拓展,從切入點引出“空白點”,發展點,在比較品味、想象,朗讀中實現,從解讀文本到超越文本,實現語言文字情懷的共同構建。)

(五)、情境渲染,提升主題

1、課件播放一組人與自然和詣相處,保護環境的圖片。

2、最後定格在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説話訓練。

一條寬闊的瀝青公路從( ),它像箭一樣( ),因為這裏挺立着( )。

( )(什麼人)過往到這裏看到( ),( )地讚歎:( )

3、進入情境,主泛交流。

(讚歎築路人愛護樹木,保護環境的品質,讚歎他們美麗的心靈,讚歎他們善於思考,巧妙設計,為樹讓路……

4、師:這麼多人事先沒商量卻見解高度一致,課文中用了一個什麼詞來形容?(不約而同)

5、有感情地朗讀文章最後一段。

6、以歌曲《美麗的心靈》結束本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