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76W

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 篇一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舉例説明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肋及其原因。

2、説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措施。

(二)能力方面

運用類比遷移等方法,認識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1、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2、認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行動。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2)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措施。

2、教學難點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措施。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章需要掌握的相關知識點難度不大,教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學生也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直接經驗,因此,本章主要是讓學生從情感上認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及價值,並從具體行動上體現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因此,本章教學時,通過呈現大量的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事實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事實,讓學生充分感知、體驗、歸納和概括,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得㈩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根本的措施是保護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做到人與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和諧共處,每個人都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儘自己的一份努力。

四、教學準備

收集關於江豚的圖片、視頻和相關新聞;收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各種案例;收集關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公益廣告視頻。

五、教學過程

教學

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創設情境導人新課

(播放視頻:江豚)

[提問]

(1)認識這段視頻十的動物嗎?

(2)看到這段視頻,你有什麼感覺,

播放洞庭湖連續發現江豚死亡事件組圖。講述洞庭湖連續發現江豚死亡事件。

[提問]

看子這段新聞,你又有什麼感覺?觀看並辨認。

[回答]

(1)江豚。

(2)愉快、興奮。

[回答]

惋惜、難過。

通過兩段對比鮮明的材料,讓學生體驗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激發學業保護業物多樣性的願望。

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提問]

(1)你們覺得可能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2)如果這樣的事件持續下去,會有什麼後果?

[小結]

其實,不僅是扛豚,從教材中所提供的很多材料我們可以看出,許多生物都面臨着滅絕的可能,這使生物的多樣性面臨着嚴重的威肋,。

[追問]

你還知道哪些關於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的案例?

補充案例:近年來火絕的動物及滅絕時間。

[提問]

你們覺得哪些原因導致生物多樣性面臨嚴重威脅?

[小結]

人類的活動加速了物種滅絕的速度,使生物的多樣性受到了嚴重威脅。

[回答]

(1)這些江豚可能是因為飢餓、中毒、受傷、生病等原因而死亡。

(2)江豚可能會像白鰭豚那樣走向滅絕。

閲讀教材110—111頁內容。

學生交流。

[小結]

生物多樣性面臨嚴重的威脅,如果不加以保護,很多物種會從地球上永久性地消失。而且近年來,物種消失的速度在加快。

[詞論、交流並回答]

人類的捕殺;過度利用和開發;棲息地的破壞;環境污染;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等等。

以教師提供的江豚的案例為點,以教材提供的和學生所瞭解的豐富素材為面,強化學生對於的生物多樣性面臨嚴重的威脅的認識。

引導學生分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做好鋪墊,

教學

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過渡]

根據科學家的推測,如果不採取措施,江豚可能在未來10-15年功能性滅絕。

[提問]

我們可以採取哪些措施去保護江豚呢?

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鼓勵性的評價,並進行陳述、修正、補充和歸納。

[案例]

我國保護大熊貓的主要措施:建立卧龍、工朗、麻咪澤等自然保護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提問]

你還知道哪些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比較成功的案例。

[追問]

(1)在保護大熊貓和同學們所提到的這些案例中,你覺得能取得成功的關鍵在哪裏?

(2)那麼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是什麼?

(3)以江脈的保護為例,分析一下,要保護江豚賴以生存的環境,叫能面臨什麼樣的闡難?

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梳理、引導。

[追問]

人與生物圈其他上物能在共有的環境中和諧共處嗎?請舉例説明你的觀點。

[案例]

安徽銅陵江豚自然保護區,人與江豚的和諧共處。

[過渡]

通過交流,我們可以看到,人和環境中的其他生物是可以和諧共處的。當然,這需要我們所有人的努力。

[提問]

作為生物圈中的一員,你能為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做些什麼?

對學生的觀點做鼓勵性評價,並以板書的形式進行歸納、提煉。

閲讀教材113~114頁資料,討論、交流。

[回答]

通過就地保護、遷地保護、法制教育管理、建立種質庫等措施,可以對江豚等瀕危生物進行有效的保護。

學生討論、交流。

[交流回答]

(1)關鍵在於保護了這些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

(2)保護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

(3)人類生活、生產等活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

[小結]

保護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的困難來源於我們自身。因為我們的活動,很可能擠佔或破壞其他生物的上存環境。由於人類的生活也要依賴於環境。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是做到人與生物圈具他生物在共有的環境中和諧共處。

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舉例證明。

學生交流。

[回答]

不購買、食用珍稀動物及具製品;購物時選擇環保袋;用餐時不浪費食物;做好廢棄的作業本、草稿紙等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傳工作;等等。

以江豚的保護問題,引導學業交流、歸納動物保護的主要措施。

分析保護大熊貓和其他生物的案例,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源頭在於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

通過進一步的追問引發學生更深入的思考:保護牛物棲息的環境,並不意味着人類的退出,而是人類要力爭與其他生物在共有的環境中和諧共處。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從小事做起,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儘自己的一份力。

教學

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課堂

總結

[播放視頻]

兩組公益廣告:保護江豚的公益廣告、姚明保擴鯊魚的公益廣告等。

請學生談感受。

[結語]

很高興同學們能想到採取很多力所能及的措施來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真心希望同學能把今天所學、所想轉化為實際行動,為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儘自己的一份力。其實,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也是保護我們自己。

學生觀看、感悟;

通過兩組公益廣告。進一步昇華學業的情感,激發學生保護牛物多樣性的熱情。

六、板書設計

第三章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生物八年級上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説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2、運用所學的細菌和真菌的知識,列舉它們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

3、通過對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類關係的認識,體驗從正反兩個方面辨證地看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本章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2、通過觀察,培養學習良好的觀察、分析、思考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本章的學習,培養學生辯證觀點,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激發學生愛護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質循環過程中的作用;

細菌和真菌對人和其他生物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教學難點:

理解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質循環過程中的作用教學內容分析:

細菌和真菌與自然界的動植物和人的關係非常密切,人們往往都有這樣的。印象,細菌和真菌對人類都是有害的,可是本節教學內容通過一些圖片和具體的事例,引導學生逐步分析逐漸形成更新的觀點,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起着重要作用。沒有了細菌和真菌,自然界也就基本停止了物質的流動,生物遺體就會堆積如山,人們就會沒有了生存的空間,甚至讓我們找不到立足之地。細菌和真菌對人類和動植物的作用是兩方面的,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從而使學生逐步形成了正反兩方面辯證分析問題的觀點。

教學方法:

討論、交流、多媒體演示、觀察等方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A有關細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體片段。

B相關圖片。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

想象:沒有植物,世界會怎麼樣

沒有動物,世界會怎麼樣

沒有細菌和真菌,世界又會怎麼樣

一、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

觀察梨子桔子腐爛圖

(1)、學生相互討論:

A、它們為什麼消失了?

B、它們消失後什麼都沒有留下嗎?

想象:如果世界上沒有了細菌和真菌會是怎麼樣的呢?

(2)、討論:

A、枯草桿菌使梨和香蕉腐爛,它與水果有怎樣的系?

B、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起什麼作用?

C、細菌和真菌是怎樣生活的?

腐生的特點:從動植物的遺體上分解有機物

(3)、完成相關的練習。

二、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

(1)、展示有關寄生菌的圖片

(2)、菌類引起動植物和人類患病時,自身是如何生活的?

寄生的特點:從活的生物體內或體表得到有機物

(3)、完成相關的練習

三、與動植物共生

(1)、展示有關共生菌的圖片

共生的的特點:共同生活彼此有利

(2)、請同學説一説細菌和真菌對動物和人類有哪些好處與害處。

(3)、完成相關的練習板書設計: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一、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

腐生

二、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

寄生

三、與動植物共生

共生

八年級上冊生物複習提綱人教版 篇三

◆實驗用的葉片和濾紙等應當一樣大: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減少其他因素對探究的干擾。◆濾紙的顏色要和菜葉的一樣。選擇一樣的色彩也是為了避免其他因素對探究的干擾。

◆ 最好是事先餓飼一段時間,在菜青蟲有較高食慾時做這項探究。可以將濾紙和菜葉放在同一水平線上,使菜青蟲離濾紙和菜葉同樣距離(距離不要太遠)。放開菜青蟲,看看它會取食什麼東西。

◆◆對照實驗要在同樣的時間和地點來做:這樣才能保證探究的嚴謹有效

7、一個羣體中的動物個體向其他個體發出某種信息,接受信息的個體產生某種行為反應,這種現象叫做通訊。(1)提出問題:螞蟻是怎樣交流信息的?

(2)作出假設:螞蟻是靠氣味傳遞信息的。(3)設計實驗,完成實驗‘

在設計實驗時,在離蟻穴較遠的地方放的一些食物中,應既有肉食又有植食。因為螞蟻的種類很多,食性也不盡相同,有的為肉食性,有的為植食性,有的則為雜食性。在飼養螞蟻時也需注意它的食性,螞蟻生長繁殖的適宜温度是19~29℃,10℃以下冬眠,洞內要求空氣濕度為90%~95%,飼養沙土含水量為10%---15%。(4)檢驗假設,得出結論

支持假設。螞蟻的通訊方式之一是依靠氣味。

人教版生物八年級上冊複習資料 篇四

第一節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

1、菌落: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後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叫菌落。

細菌菌落特點: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乾燥,白色或無色;

真菌菌落特點:較大,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有紅、綠、黃、褐、黑等顏色。

2、培養細菌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製培養基②高温滅菌 ③接種 ④恆温培養

3、細菌和真菌生存需要水分、適宜的温度、有機物等。還要求某些特定的條件,如有些細菌必須在無氧的條件下生存。

第二節 細 菌

1、17世紀後葉,荷蘭人列文虎克製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顯微鏡,觀察了多種微小的生物。這些小生物呈桿狀、螺旋狀或球狀;這些小生物就是細菌。

2、19世紀中葉,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鵝頸燒瓶實驗),證明了肉湯的腐敗是空氣中的細菌造成的。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他還發現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後人稱他為“微生物學之父”。

3、細菌個體十分微小, 10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顆小米粒大,只有用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細菌都是單細胞的。

4、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1)細菌根據外部形態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球形的叫作球菌;杆形的叫作桿菌;有些彎曲的或螺旋形的叫作螺旋菌。

(2)細菌的結構

細菌的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的集中區域(沒有成形細胞核);屬於原核生物。有些細菌細胞壁外有莢膜(保護作用),有些細菌有鞭毛(用於在水中游動);有些細菌在生長髮育後期形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細菌沒有葉綠體,大多隻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5、營養方式:異養(包括腐生和寄生)生殖方式:細菌是靠分裂進行生殖的。細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們幾乎無處不在。

第三節 真 菌

1、真菌的特徵是:既有單細胞的個體,如酵母菌,也有多細胞的個體,如蘑菇、黴菌等,細胞內有真正的細胞核;屬於真核生物。能夠產生孢子,孢子能夠發育成新個體;細胞內沒有葉綠體,營養方式為異養(腐生、寄生和與動植物共生)真菌的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2、真菌細胞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酵母菌還有液泡。

生物八年級上冊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分析食物鏈讓學生掌握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概念。

(2)通過模型的構建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過程。

(3)通過定量分析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特點並學會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定量分析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與輸出,發展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

(2)學會整理數據、分析數據,進而得出科學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從能量的角度理解生命系統,初步形成生態學觀點,提高生物學科素養。

二、重難點:

重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難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規律以及應用

三、教學設計:

【問題探討,引入課題】

建國後的一段時間內由於生產力低下等方面的原因,農產品的產出十分有限,假設你是國家領導人,在不違反營養學規律的情況下,該如何分配有限的農產品養活更多的人?

A、糧食全部供應給人吃。

B、一部分糧食供應給人吃,同時用一部分糧食餵豬,人吃豬肉。

學生積極思考,教師不給出確切答案,引導學生從獲得能量維持生存的角度分析,進而引入課題。

【設置問題,引導思考】

問題1:能量對生命系統的意義?

講述: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在封閉系統中,隨着時間的推移無序性將增加。生命系統是開放的系統,可以通過獲取能量來維持系統的有序性。對於個體來説沒有能量的輸入就意味着死亡;對生態系統來説,如果在較長的時間沒有能量輸入,必定會導致生態系統崩潰。

問題2:能量如何輸入到生命系統?

講述:生產者(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固定在他們所製造的有機物中,從而實現能量的輸入。消費者和分解者不能利用光能,從攝入的有機物中獲取能量,從而實現能量的輸入。

問題3:輸入生物體內的能量有哪些用途?

講述:生物體通過細胞呼吸,將有機物中穩定的化學能轉化成ATP中活躍的化學能,用於生長髮育繁殖,在此過程中有糖類脂肪蛋白質的積累,一部分能量儲存在了這些有機物中。呼吸作用同時產生了大量熱能,熱能不能被生物直接利用,散失到無機環境中。

問題4:怎樣研究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講述:研究能量流動可以在個體水平上,也可以在羣體水平上。將羣體視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是系統科學常用的研究方法,羣體可以是一個種羣或者營養級上的所有生物,

【閲讀教材,自主學習】

閲讀課本P94,思考下列問題:

1、輸送到地球的太陽能被全部吸收了嗎?

2、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都有哪些去路?

3、初級消費者攝入的能量全部都被吸收了嗎?

4、初級消費者的能量都有那些去路?

【師生互動,構建體系】

投影能量流經第一、二營養級圖解,學生積極思考,相互討論,補充和完善相關答案。

強調:A、同化量=攝入量—糞便量B、糞便量歸屬上一營養級

師生共同完成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過程圖解5、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師生總結:

能量流動的起點:始於生產者固定太陽能(能量的輸入)

能量流動的渠道:沿着食物鏈的各個營養級流動(能量的傳遞);

各營養級能量的來源去路:

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

能量的最終去路: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合作探究,深入分析】

講述:為了研究能量流動經生態系統的食物鏈時,每一級的能量變化數據和能量轉移效率,美國生態學家林德曼對一個結構相對簡單的天然湖泊——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做了定量分析。1942年,林德曼發表了《生態學的營養動態概説》,他的這項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奠定了現代生態學的基礎,

投影賽達博格湖的能量流動圖解。

問題: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轉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恆定律?

引導學生用林德曼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對第一營養級(生產者)、第二營養級(植食性動物)、整個生態系統的能量輸入輸出值進行分析。師生總結: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轉化遵循能量守恆定律。

林德曼從中國諺語“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中得到啟發:要從食物鏈的角度對能量流動進行研究。投影賽達博格湖食物鏈中能量流動圖解。

問題:2、生態系統的能量沿食物鏈(網)流動具有什麼特點?

學生思考討論得出結論:1、單向流動;2、逐級遞減。

引導學生計算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得出結論:大約是10%—20%。

如果將單位時間內各營養級所得到的能量數值,由高到低繪製成圖形,呈現出金字塔形狀,成為能量金字塔。從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營養級越多,在能量流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綜合應用,解決問題】

1、請同學們再回到“農產品分配”的問題上,現在你會再選擇哪種策略?

2、讓學生從能量流動特點的角度解釋如下兩個現象:

(1)一條食物鏈一般不會超過5個營養級;

(2)、“一山不容二虎”。

思考:如果把各個營養級的生物數量關係,用繪製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達出來,是不是也是金字塔形?如果是,有沒有例外?舉例:繪製一個有樹木、白蟻和啄木鳥組成的食物鏈中個體數量關係圖形。觀察它們和能量金字塔的區別。總結:能量金字塔是普遍的規律,而數量金字塔則不是,跟生物個體的體型大小有機物含量有關。

【隨堂練習】

1、下列關於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敍述正確的是()

A、通過消費者的`糞便流入到分解者體內的能量屬於消費者同化作用獲得的能量的一部分

B、能量流動可以循環流動

C、生產者可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並把能量從無機環境帶到生物羣落

D、當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時,捕食者便獲得了被捕食者的全部能量

2、假設下圖食物網中的水稻固定的太陽能為N,能量傳遞效率為10%,則人獲得的能量為()

5、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A、等於10—1NB、等於10—2NC、少於10—1ND、少於10—2N

3、在一個高產的人工魚塘中同時存在着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和分解者。其中生產者固定的全部能量為a,流入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為b、c、d,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a=b+c+dB、a=b+cC、a>b+c+dD、a

4、如圖食物網中的貓頭鷹體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5、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5、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A、200gB、250gC、500gD、1000g

四、板書設計:

5、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一、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

二、能量流動的過程

三:能量流動的特點

1、單向流動

2、逐級遞減

生物八年級上冊教案 篇六

知識目標

1、複述的概念

2、通過錄像、VCD的演示、老師的講述,使學生掌握體循環、肺循環的途徑、血液成分的變化及意義

3、通過實際測量,使學生了解血壓和脈搏的基本知識。

4、通過觀察出血狀況的錄像,使學生了解出血護理的基礎知識。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的途徑,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歸納、總結的思維能力。

2、通過分析的血液成分變化,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

3、通過學習血壓、脈搏,學會用血壓計給同學測量血壓及自己會測量脈搏,培養學生的自我保健意識。

4、通過對出血的初步護理方法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緊急救護的一些方法。

5、查閲有關冠心病的知識,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對科學史的學習,瞭解科學方法。

2、介紹最新醫學動態,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3、通過出血的初步處理這部分教學,對學生進行自我救護和互愛的教育。

4、通過對“切脈”診病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5、通過小組測量血壓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料必須及時運來,二氧化碳等廢物必須運走,人體才能正常進行生命活動,這些物質的運輸靠來實現,所以本節成為本章重點內容的核心。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在循環途徑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及血壓是本節的難點。解決辦法: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哺乳動物的入手;從感性入手——讓學生觀察的錄像及VCD獲得感性知識,再結合掛圖講解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教法建議

關於:

1、課上結合的錄像、VCD和掛圖,從感性認識入手,識記途徑。先安排學生觀察錄像,在觀察錄像時,採用分步觀察,先觀察體循環,再觀察肺循環,為了使觀察針對性強,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時,列出觀察提綱:(1)、體循環的起點、止點、大致路徑?(2)、體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及發生變化的地點?(3)、肺循環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4)、在肺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生的變化?使觀察明確具體,並且每觀察一步都及時進行反饋,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再結合掛圖歸納並板書途徑(見板書設計 )。

2、分析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在分析體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時,採用教師引導學生聯繫已有的知識:毛細血管壁的特點、血紅蛋白、動脈血的特點來分析,而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可讓學生自己分析,以鍛鍊學生舉一反三及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完後,教師在板書結構裏,把流動脈血的結構用紅粉筆來表示(如體循環中的動脈和肺循環中的肺靜脈),流靜脈血的結構用蘭色粉筆來表示 (如體循環中的靜脈和肺循環中的肺動脈)。這樣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並不是動脈血管裏一定流動脈血,靜脈血管並不一定流靜脈血。

3、最後教師用投影寫出下列圖解並配合錄像來使學生獲得:體循環和肺循環是同時進行的,它們的起止點都是心臟,二者在心臟處匯合,組成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的原動力來自心臟。

關於《血壓》:

聯繫有關醫學知識,有條件的學校安排幾人一台血壓計讓學生分組實驗——親自用血壓計來相互測量血壓,學會血壓計的使用方法,同時加深學生對血壓的理解。

在用血壓計測量血壓的實驗教學時:教師要先介紹血壓計的結構,並找幾個學生上講台來示範,演示測量血壓的完整步驟及介紹如何讀數,如果是老式血壓計,教師要介紹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換算關係:

1mmHg=0.133千帕

1千帕=7.5mmHg

學生在測量時,首先是血壓計的擺放:如果兩人一台,將血壓計擺放在實驗桌的兩個同學的中央,若四人一台,則讓前面的兩個同學和後面的兩人為一組;血壓計帶有水銀柱刻度的朝向學生,不要倒放。

測量前讓學生不要太興奮,不要參加劇烈運動,因為在興奮和劇烈運動後會使血壓升高,從而使測量的數值不真實。 測量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保持安靜,不要有任何聲音,否則聽不清動脈的聲音。每次測量血壓在半分鐘內完成,第二次測時相隔1--2分鐘,以免被測量者有不舒服的感覺。如果被測量者心理緊張,應暫時停止測量,等他恢復正常後再測,否則測量的血壓不準確。冬季測量血壓時脱下棉衣,如果把長袖捲起來會壓緊上臂,影響聽音。

為了減少測量誤差,每人重複測量三次,記錄數值,求平均值。

血壓計用畢後,讓學生立刻將其右傾45℃,把水銀放回壺中,然後關閉貯汞閥,以防水銀泄漏。

測量後對全班的測量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本班是否有高血壓和低血壓?計算男生和女生的平均值,比較男女血壓是否有差異?

關於《脈搏》

課上安排學生測量自己安靜時的脈搏和下蹲運動後的脈搏,使學生學會脈搏的測量方法,通過不同人脈搏數據的比較,加深學生對脈搏的理解。對於“切脈”還可以結合我國古代醫生最早應用於診斷疾病,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脈搏與運動的關係建議採用探究式方法進行: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如 :不同的運動量對脈搏的影響相同嗎?

然後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做假設及根據假設設計實驗。如:在一定範圍內運動量越大,使脈搏增加得越多

設計實驗要考慮:①運動量遞進的關係,②實驗可操作性,且一節課內能完成。

具體教學過程 :

1、指導學生測脈搏,先找準橈動脈的位置(位於橈骨的內側),測量安靜狀態下的脈搏在教室內進行,為了減少實驗誤差,每個人測3次,記錄數值,求平均值。為了節約時間,每次可以測30秒鐘,把測得的脈搏數值乘以2得每分脈搏次數。

2、測運動後的心率:運動結束後,立即測運動狀態的脈搏。每一個運動完成後,要恢復到平靜狀態下才能進行下一個運動。

3、運動地點:若到操場去測量: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並提醒學生帶好筆和紙做記錄,注意:因體質差不能參加劇烈運動的學生要考慮運動項目。如果學校條件有困難,可在教室測量,運動項目可以採用深度下蹲。

4、教學生如何設計表格(可參考書上的):

5、教給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的方法,對實驗數據進行正確處理的方法:教學生如何畫脈搏變化曲線圖,如何統計全班的數據,畫出全班平均脈搏變化曲線圖。

6、實驗結束後,教師應及時組織評比,作為本次實驗的一次昇華。評比的內容包括:①實驗設計方案的優缺點 ②各自記錄的實驗數據是否準確 ③分析實驗結果的方法是否正確 ④結論的推導是否恰當。 評比可以採用小組討論與全班講評相結合的方法,通過討論達到互相交流和學習的作用。

7、除按書上探索不同的運動量對脈搏的影響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探索劇烈運動對身體素質不同的人的脈搏的影響:選學校田徑隊的、球隊的學生或經常參加運動的學生5-6名,平時運動不多的。學生5-6名,平時常不運動的學生5-6名做對比實驗,先測安靜狀態下的脈搏3次,求個人平均值,小組平均值;再讓他們分別跑300米後,立即測運動後的脈搏,與安靜狀態下的脈搏做對比,統計個人脈搏的變化和不同身體素質的人的平均脈搏的變化情況,分析數值得出結論。

關於《出血的初步處理》:

用總結三種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的顏色來學習出血的初步處理。課上可安排學生一些演習活動:由老師給出出血現象,讓學生判斷是哪種血管出血?並當場練習護理方法。

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較多,又有兩個實驗,從培養學生的能力出發,建議用三課時。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複習提問:心臟的結構:四個腔名稱及與它們相連的血管

導入 :我們已學習了血液、血管、心臟,心臟和全身的血管組成一個密閉的管道系統,血液就在這個管道中循環地流動。

板書 第三節

一、

(一)概念:血液在心臟和全身的血管所組成的密閉的管道系統內循環地流動叫做。

提問:血液在心臟內如何流動?(回答:從心房à心室à動脈)

過渡:那麼血液在血管內按什麼方向流動?

板書:(二)途徑

1、提問:哺乳動物家兔途徑有幾條?哪幾條?

學生回答:有兩條;體循環和肺循環。

講述:人的也分體循環和肺循環。下面我們通過錄像來了解人的途徑。

2、演示錄像瞭解人的途徑:

先觀察體循環:指導觀察:

(1) 體循環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或體循環是由心臟的哪一腔開始?血液流經何處?最後流回心臟的哪一腔?)

(2) 在體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生的變化?

反饋觀察情況。

繼續觀察錄像——肺循環

指導觀察:

(3) 肺循環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或肺循環是由心臟的哪一腔開始?血液流經何處?最後流回心臟的哪一腔?)

(4) 在肺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變化?在何處發生的變化?

反饋觀察情況

3、演示光盤進一步瞭解人的途徑

4、利用掛圖總結並板書人的途徑(見板書設計 )

5、分析體循環中的血液成分的變化:(師生一同分析)

(1)提問:a動脈血的特點?b毛細血管壁有何特點?c血紅蛋白有何特點?思考血液成分在哪發生變化?

(2)教師講述:大家知道:從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鮮紅色的動脈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氣,當流經身體各部分的毛細血管網時,在毛細血管周圍有許多的組織細胞,細胞生命活動消耗了大量的氧氣,產生許多的二氧化碳,因此這個部位的氧氣的濃度低,根據血紅蛋白的特性和毛細血管壁的特點,這時,血液裏紅細胞的血紅蛋白便會和結合的氧分離,氧氣透過毛細血管壁擴散到組織細胞,供其利用,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會擴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紅細胞運輸,大部分由血漿運輸而帶走。

在進行氣體交換的同時,由於毛細血管含有大量的營養,這些營養來自消化系統(在下一章消化和吸收中將詳細介紹)細胞生命活動產生大量含氮廢物,因此,在這裏還會進行物質交換:毛細血管的營養物質透過血管壁進入細胞供其利用,細胞產生的廢物進入血液被血漿帶走。

所以,血液流經身體各部的毛細血管網時,與組織細胞即進行氣體交換,又進行物質交換,經過氣體交換後,這時,由於血紅蛋白與氧氣分離,血液變成了暗紅色的靜脈血。

這種靜脈血經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完成體循環。

因此,體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是:動脈血→ 靜脈血

變化部位:全身毛細血管與組織細胞處。

我們常用紅色來代表動脈血,用藍色來代表靜脈血。

(3) 紅藍箭頭標出體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6、分析肺循環中的血液成分的變化

(1)學生舉一反三地分析:從右心室射入肺動脈的是來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靜脈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產生的二氧化碳,當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時,肺部毛細血管緊貼肺泡,肺泡裏有大量的氧氣,肺毛細血管的血液裏二氧化碳濃度很高,這二者的壁都很薄,氣體很容易透過,遵循物質(氣體)總是從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的原理,血液裏的二氧化碳便會透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擴散進入肺泡,隨呼氣排出體外,肺泡裏的氧氣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氧氣進入血液後又和紅細胞的血紅蛋白結合,這樣血液又變成鮮紅色的動脈血。

因此,在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是:靜脈血→ 動脈血

變化部位:肺部毛細血管與肺泡處

(2)用紅藍箭頭標出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判斷:動脈血管裏流的一定是動脈血,靜脈血管裏流的一定是靜脈血。

學生:不對,因為肺靜脈裏流的是動脈血,而肺動脈裏流的卻是靜脈血。

教師強調:我們説的動脈血和靜脈血是以血紅蛋白含氧多少來區分的,而不是以所在的血管來區分。

教師提問:體循環和肺循環哪個路線長?

投影資料:有人曾做過測定:安靜時,一滴血通過這條完整的路線約需20秒鐘,而其中16秒在體循環,4秒在肺循環,因此,有些書又把體循環叫大循環,肺循環叫小循環。

聯繫我們上一節課觀察心臟的結構,它的左右心室壁哪一個厚,有什麼意義?

回答:左心室壁為右心室壁的三倍厚,它收縮有力,適於把血壓到身體較遠及位置較高的頭部血管,與完成大循環功能相適應。這體現結構與功能的高度適應。

教師再次演示錄像讓學生觀察後,提問:血循環的兩條途徑是一先一後進行嗎?為什麼?

學生回答:兩條途徑是同時進行的。因為當心髒收縮時,血液會同時從左、右心室射出,因此兩條途徑是同時進行的,而且又在心臟匯合為一條完整的途徑。

教師提問:有什麼意義?

學生回答:為人體不斷地運來養料和氧,又不斷運走CO2等廢物

板書:

(三)的意義

探究活動

調查:心臟病發病原因心

髒病發病原因很複雜。同學們可查閲有關心臟病的資料:心臟病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後選一個發病原因,進行社會調查,去收集數據,然後對數據整理、統計、分析比較,得出調查結論,並撰寫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的基本格式如下:

題目: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的調查報告

摘要:簡介報告內容

正文:調查的目的

調查的方法

調查過程

調查的結論

作者的建議

參考資料:列舉主要的。

附 抽煙與心臟病的調查報告

摘要:心臟病發病原因很複雜。與遺傳、飲食等有關。通過我們從計算機網上查閲的資料,得知與心臟病有關的內容有多種,如:體重與心臟病,年齡與心臟病,性別與心臟病,攝入糖的量與心臟病,攝入脂肪的量與心臟病,飲酒與心臟病,抽煙與心臟病,心臟病的遺傳,攝入纖維素的量與心臟病等等,為此,我們班同學就抽煙與心臟病一題進行社會調查。

調查的目的:通過調查心臟病患者有無抽煙的嗜好,使人們瞭解抽煙有害於心臟,從而自覺養成不吸煙的好習慣,學會保健。

調查的方法:調查訪問。

調查過程:

1、收據數據:全班同學分成10個組,分別到不同的地段去進行社會調查:有的到幾個心臟病醫院或到某幾個大醫院的心血管科去調查訪問:記錄本醫院有多少心臟病患者,有多少人有吸煙的歷史。有的到社區、街道去調查訪問有心臟病的患者,是否有吸煙的嗜好。(調查的人數越多,誤差越小)

2、數據的整理:回學校各組彙報調查數據,用計算機對全班調查的數據進行統計和整理,用柱狀圖表表示結果。

3、數據的比較和分析:比較有吸煙嗜好的心臟病患者的人數與無吸煙史的心臟病患者的人數的多少。(可直接看兩個柱狀圖的高低。)

得出調查的結論:吸煙與心臟病有一定的關係。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工作計劃 篇七

生物下冊的教學,讓學生初步掌握一些實際生活中與生物學有關的知識,認識生物、瞭解生物、應用生物,培養學生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意識,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態度和情感,使學生樹立生活與科學是緊密相連的觀點,培養學生觀察、收集資料、分析、評價、綜合概括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本學期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第七單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和第八單元—健康的生活,在第七單元中,分三個層次揭示了生命的延續和發展,一是生殖和發育,二是遺傳和變異,三是進化,遺傳是通過生殖而實現的,在生物代代繁衍的過程中,遺傳和變異與環境的選擇相互作用導致生物的進化,所以三個層次間具有密切的聯繫。

讓學生學會健康的生活,是義務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在第八單元中,除選取“具體內容標準”規定的內容外,還安排了“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保持愉快的心情”、“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內容,這些對學生學會健康生活很有幫助,懂得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和一定的理論和技能,並且通過前六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對生物圈中各類羣生物的形態、結構、功能及其與環境的關係有了大致的瞭解,還有這個時期的學生已經開始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第八單元的內容剛好可以替學生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能真正認識到健康的涵義和重要性。

三、教學措施

1、在教學中注意落實《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努力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2、教學中要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究活動。

3、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條件力爭開全教材中提出的調查、技能訓練、練習、探究和資料分析等活動。

4、教學中要注意合理選擇和運用各種輔助教學手段。

5、積極組織好生物課外小組活動,對有特殊興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四、教學內容及進度

教學內容

課時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植物的生殖

1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2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3鳥的生殖和發育

第二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2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人的性別遺傳

2生物的變異

第三章生物的進化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生物進化的歷程

2生物進化的原因

3傳染病及其預防

4免疫與計劃免疫

5用藥和急救

6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7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物八年級上教案 篇八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

染色體、DNA和基因三者之間的關係和基因的本質。

2、教學難點

基因的本質。

3、解決辦法:

(1)強調基因是重要的基本概念,引起學生重視。

(2)加強染色體、DNA和基因三者之間關係的舉例與解析。

(3)重視引導學生閲讀、理解和記憶。

(4)對遺傳效應的內容要舉例解釋清楚。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 DNA分子是怎樣控制遺傳性狀的呢?現代遺傳學的研究認為,基因是決定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那麼,基因與DNA有什麼關係呢?

新課: 第4節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一、説明基因與DNA關係的實例

引導學生閲讀課文P55-56“資料分析”,看懂圖A、B、C,分析強調:

1、大腸桿菌的DNA與基因

2、海蟄的綠色熒光蛋白基因與轉基因技術

3、人類基因組計劃(HGP計劃):測定24條染色體(22條常染色體+X+Y)上的鹼基序列。

4、小鼠體內的HMGIC基因與肥胖直接相關

二、DNA片段中的遺傳信息

講述:每個染色體含有一個DNA分子,每個DNA分子有很多基因,每個基因都是特定的DNA片段,有着特定的遺傳效應,這説明DNA必然藴含了大量的遺傳信息。

DNA分子為什麼能儲存大量的遺傳信息呢?

引導學生“探究---脱氧核苷酸序列與遺傳信息的多樣性”

然後設問:構成DNA的基本單位是什麼?

學生答出:脱氧核苷酸。

又問:有幾種脱氧核苷酸?

學生回答:4種(它們分別是:略)

1、基因的化學組成:每個基因含有成百上千個脱氧核苷酸。

講述: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順序代表遺傳信息。例如:白花基因有特定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順序,這樣特定的排列順序就代表白花的遺傳信息。上一代傳給下一代的是遺傳信息而不是白花的本身,在下一代就可以將白花遺傳信息表達為白花。

2、基因不同的實質:不同的基因,四種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不同,但是每個基因都有特定的排列順序(可舉例説明)

3、基因的位置:染色體是基因的主要載體,每個染色體含有一個DNA分子,每個DNA分子含有多個基因,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直線排列(銀幕顯示:果蠅某一條染色體上的幾個基因)。

4、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這就是説,基因是DNA的片段,但必須具有遺傳效應(指具有複製、轉錄、翻譯、重組突變及調控等功能)。有的DNA片段屬間隔區段,沒有控制性狀的作用,這樣的DNA片段就不是基因。

控制某種性狀的基因有特定的DNA片段,藴含特定的遺傳信息,可以切除,可以拼接到其他生物的DNA上,從而獲得某種性狀的表達。例如:把牛的胰島素基因拼接到大腸桿菌的DNA上,大腸桿菌可以生產胰島素。

教師最後歸納:遺傳信息藴藏在4種鹼基的排列順序之中;鹼基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DNA分子多樣性,而鹼基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DNA分子的多樣性和特異性是生物體多樣性和特異性的物質基礎。DNA上分佈着多個基因,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小結:基因的本質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板書設計】

第4節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一、説明基因與DNA關係的實例

1、大腸桿菌的DNA與基因

2、海蟄的綠色熒光蛋白基因與轉基因技術

3、人類基因組計劃(HGP計劃)鹼基序列。

4、小鼠體內的HMGIC基因與肥胖直接相關

二、DNA片段中的遺傳信息

1、基因的化學組成

2、基因不同的實質

3、基因的位置

4、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人教版生物八年級上冊複習提綱 篇九

1、目前已知的動物約150萬種,按有無脊柱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其中無脊椎動物約佔95%,脊椎動物約佔5%。

2、按生活環境分為陸地生活動物、水中生活動物和空中生活動物。

第一節 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

1、腔腸動物的主要特徵:身體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

2、腔腸動物的代表——水螅

(1)水螅生活在淡水中,有多條細長的觸手,身體呈輻射對稱。

(2)水螅的體壁由外胚層和內胚層兩層細胞構成,內胚層細胞所圍成的空腔叫做消化腔,

身體有口無肛門。

(3)水螅的生殖:出芽生殖

3、常見的腔腸動物還有海蜇、水母、海葵、珊瑚蟲等。

4、扁形動物的主要特徵:身體呈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

5、扁形動物的代表——渦蟲

(1)渦蟲背面呈褐色,腹面顏色較淺。身體柔軟,背腹扁平,體形像一片柳葉。渦蟲身體前端呈三角形,兩側各有一個耳狀突起,前端背面的兩個黑色的眼點,可以辨別光線的明暗。

6、渦蟲、豬肉絛蟲、血吸蟲都屬於扁形動物,大多數扁形動物是寄生生活的。

完成日期: 簽字:

第二節 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

1、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徵:身體細長,呈圓柱形;體表有角質層;有口有肛門。

2、線形動物的代表——蛔蟲

(1)蛔蟲屬於線形動物,寄生在人的小腸裏,身體呈圓柱形,前端有口,後端有肛門;體表包裹着一層密不透水的角質層,起保護作用;消化管的結構簡單,生殖器官發達,生殖能力強。沒有專門的運動器官,只能靠身體的彎曲和伸展緩慢地蠕動。

3、如何預防蛔蟲病?

首先,必須注意個人飲食衞生,不喝不清潔的生水,蔬菜、水果要洗乾淨,飯前便後要洗手;其次,要管理好糞便,糞便要經過處理殺死蟲卵後,再作肥料使用。

4、線形動物還包括蟯蟲、鈎蟲、絲蟲、線蟲、秀麗隱杆線蟲等。

線形動物有些是自由生活的,有些是營寄生生活的。

5、環節動物主要特徵: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

6、環節動物的代表——蚯蚓

(1)蚯蚓屬於環節動物,身體呈長圓筒形,由許多相似的環形體節構成,身體前端有環帶,靠肌肉和剛毛配合完成運動。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機物為食。蚯蚓靠濕潤的體壁呼吸。

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質的濕潤土壤中,通過肌肉和剛毛的配合使身體蠕動,靠能分泌粘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呼吸。可根據環帶着生在身體前端來判斷首尾(環帶也叫生殖帶)。

●、蚯蚓身體分節的意義:可使蚯蚓的軀體運動靈活自如、轉向方便。

●、用手指觸摸蚯蚓體節近腹面處,有粗糙不平的感覺,用放大鏡觀察,看到腹面有許多小突起就是剛毛,剛毛的作用是協助運動(固着;支持)

●、蚯蚓在潮濕土壤的深層穴居的原因:因為能為蚯蚓提供適宜的生存、生活的環境及繁衍的條件,一般包括適宜的温度、濕度、氣態氧、食物和便於避敵的棲息場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恆定的體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變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層。(瞭解)

●、在觀察蚯蚓的實驗中為什麼要經常用浸水的濕棉球輕擦蚯蚓體表,使體表保持濕潤進行正常的呼吸:蚯蚓沒有呼吸系統,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呼吸。

●、蚯蚓的生活環境:具有一定温度和濕度、温差變化不大、富含腐殖質的土壤中穴居生活。生活習性和食性:一般晝伏夜出,以植物的枯葉、朽根和其他有機物為食。

●、大雨過後蚯蚓會紛紛爬到地面上來原因:大雨過後,過多的雨水會將土壤中的空氣排擠出去,於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來呼吸。

●、蚯蚓的呼吸過程:蚯蚓的體壁密佈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黏液裏,然後進入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第三節 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

1、目前已命名的軟體動物有10萬種以上,是動物界的第二大類羣。

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

2、河蚌、扇貝、文蛤等軟體動物,外面有兩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質貝殼,因而稱為雙殼類,殼內柔軟的身體表麪包裹着外套膜。它們用鰓與水流進行氣體交換。

3、常見的軟體動物:蝸牛、河蚌、烏賊(貝殼退化成內骨骼)、章魚(貝殼退化成內骨骼)、魷魚(貝殼退化成內骨骼)等

4、軟體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牡蠣、扇貝、鮑等富含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且脂肪含量低。鮑的殼(石決明)、烏賊的殼(海螵蛸)、珍珠粉可入藥,有些軟體動物也對人類有一定危害。如釘螺是日本血吸蟲的中間寄主,與血吸蟲病的傳播有關。

5、節肢動物是最大的動物類羣,目前已經命名的種類有120萬種以上,佔所有已知動物種數的80%以上。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

6、昆蟲是節肢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類。昆蟲的特徵是:有一對觸角、三對足、兩對翅等。

7、蝗蟲的身體分為頭部、胸部、腹部三部分。頭部負責感覺和攝食,感覺器官有一對觸角、三個單眼和一對複眼,口器用於攝食,胸部是運動中心,有三對足,善於跳躍,有兩對翅,適於飛行。觸角和足等是昆蟲的附肢分節;腹部集中容納內臟器官。體表有氣門,利用氣門內的氣管呼吸。

8、昆蟲的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表面的堅韌的外殼,有保護和支持內部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但外骨骼不會隨動物身體的生長而長大,所以有蜕皮現象。

9、常見的節肢動物:蝦、蟹、蜈蚣、蜘蛛、蝴蝶(昆蟲)、蜜蜂(昆蟲)、螳螂(昆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