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介紹(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71W

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介紹(精品多篇)

基於學情分析的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中,一切都要以學生為出發點。一切為了學生,為學生設計教學。因此,我們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瞭解學生,首先要了解

1.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

這對搞好教學設計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已獲得的知識與即將獲得的知識常常是前後密切相關的。因此,教師應對全班學生以前的學習情況進行調查,對每名學生以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有全面瞭解。

2.學生現有的認知能力

在教學中,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是指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包括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等,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潛移默化地提升這一能力。

3.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

每名學生在來到學校學習的同時,也帶來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和不同觀點、看法。(我們學校學生為三——六年級)這種已有的經歷、經驗和對待社會的觀點,對於即將進行的課堂學習生活將產生影響。

我們可以從學生原有的生活、學習經驗出發,既把知識講清楚,又不至於加大學生學習的難度,使學生易理解,易接受。

4.學生的身心特徵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心理各有其特點。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選擇不同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因材施教。國小生正處在一個身心發展的階段,有較強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有充沛的精力和較強的求知慾,但遇困難又易灰心喪氣,辨別是非能力較差,易受不良習氣的影響,因此,對國小生既要尊重又要加強教育,嚴格要求。教師要保護他們進取的自信心,否則會逐漸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因而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意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身心特點,充分尊重每一個同學。

5.學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教學設計環節中一個重要成分。情感因素是伴隨着知識經驗的掌握、觀念的形成以及自身智力的成長而發展起來的,它對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創造能力的發展起着決定的作用。教師要鼓勵學生好好學習。

把每名學生的具體情況調查清楚,我們的教學就有目標了。

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 篇二

有一位著名的特級教師曾講到,有人問他上課時為什麼學生總能跟他配合得那麼默契?他説:“因為我首先考慮的不是學生將會怎樣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樣去配合學生的學。”這是“基於學情”的有效教學的最典型案例。

所謂“學情分析”,在教學設計學中通常稱之為“教學對象分析”或“學生分析”。所謂“學情”,是指學習者在某一個單位時間內或某一項學習活動中的學習狀態,它包括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學習思路、學習進程、學習效果等因素。學情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前學情”,即教學開始前,教師對學生已有情況的把握,包括整體特徵與個體差異、知識儲備狀況與能力基礎、情感態度狀態等,這個觀察直接決定了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課堂目標的制定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二是“學時學情”,即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狀況的動態觀察,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活動的過程性評價。

一、學情分析的現狀

就理論而言,教師的備課與教學設計應關注“學情”,以“學情分析”為起點,以科學準確的教學目標制定為終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真正養成這個習慣的教師很少,大部分教師對學情的關注意識淡薄。據一項調查資料表明:教師在做備課筆記時,主要是知識的呈現,有教學手段與方法設計的已算可貴,真正做了學情分析的,不到十分之一。

當下歷史教師在做教學設計時常常存在以下問題:大部分教師直接忽略了學情分析這一環節,在備課中進行學情分析的很少;瞭解學情的手段比較簡陋,基本上是一種經驗判斷;學情分析的過程比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兩語,只見判斷,不見分析,只見結論,不見過程;學情分析的深度不夠,很多隻是一種淺度描述,一種印象判斷。

沒有準確而細緻的“學前學情”分析,就使建立學生的“學”的基礎上的有效教學無法落實。面對不同的學生使用同樣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對學生存在的問題不清楚,缺乏針對性,這樣的教學是無從談“有效性”的。常常有教師抱怨説,這個班級的學生太差導致教學效果不好,這個説法就是學情判斷的失誤。學生差在哪裏?教學設計有沒有估計到這種差並相應地在教學中提出對策?教學目標的本質是課程目標與學生實際的結合,也就是學習的目標,學情判斷直接影響目標的高度、廣度和正確度。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不考慮學生的基礎、個性、理解能力而導致教學效果不達標,責任完全在教師身上。

“學時學情”也常常被忽略。我們所説的教學“有效性”,本質上是指學生

“學”的有效性。課堂的結構表面上是“教”的結構,而實質上是“學”的結構,這個結構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設計者,他的職能是“組織”學生學的活動。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教師“教的活動”完整有序,而學生“學的活動”零散而無效,“教的活動”豐富、多樣,“學的活動”機械、單調。所謂的教學流程,應該從學生角度進行,是“學的活動”的展開。更大的問題在於,很多人沒注意到它是個問題,包括教學者和評價者都可能被表面光鮮的“教”而吸引,而對被淹沒於“教”中的“學”失去了注意力。

二、學情分析的內容

(一)學生年齡特點分析

這包括所在年齡階段的學生長於形象思維還是抽象思維,樂於發言還是開始羞澀保守,喜歡跟教師合作還是開始牴觸教師;不同年齡學生注意力的深度、廣度和持久性也不同。這些特點可以通過學習一些發展心理學的簡單知識來分析,也可以憑藉經驗和觀察來靈活把握。另外,不同年齡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不同,教師一方面要儘量結合學生興趣開展教學,又要適當引導,不能一味屈尊或者遷就學生的不良興趣。

(二)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分析

針對本節課或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確定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具備哪些生活經驗,然後分析學生是否具備這些知識經驗。可以通過單元測驗、摸底考查、問卷等較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採取抽查或提問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發現學生知識經驗不足,一方面可以採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適當調整教學難度和教學方法。

(三)學生學習能力分析

分析不同班級學生理解掌握新知識的能力如何、學習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據此設計教學任務的深度、難度和廣度。經驗豐富、能力較強的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分析本班學生中學習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習困難學生,並因材施教,採取變通靈活的教學策略。

(四)學生學習風格分析

一個班級的學生在一起時間長了會形成“班級性格”,有些班級思維活躍、反應迅速,但往往思維深度不夠,準確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級則較為沉悶,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維深度。不同的學生個體也是如此,教師應該結合教學經驗和課堂觀察,敏鋭捕捉相關信息,通過提出挑戰性的問題、合作等方式儘量取學生之長、補其之短。

三、學情分析的方法

教師對學生的瞭解,是教師的教學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因而主要靠平時的積累,關鍵在於“用心”,做有心人。至於學情分析的具體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一)觀察法

這裏所説的觀察,與作為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的課堂觀察是有區別的。這裏的觀察者不是旁觀者、局外人,而是教師自己。教師臵身於學校內、課堂中,可以成為具有明確觀察意圖、掌握觀察方法又不改變課堂教學自然狀態的最佳人選。對於瞭解學生來説,觀察法是教師使用頻率最高的方法之一。觀察要做到準確、全面,最好是有目的、有計劃地持久進行。但在日常教學工作狀態下,更為重要的是教師的觀察意識和洞察能力,即善於處處留心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透過他們的外部表現洞察其內心的思維活動。

(二)談話法

談話法是教師通過與學生面對面交談來深入瞭解學生情況。通過交談,不僅可以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還可以使教師及時、深入地瞭解學生的所思所想。要想使談話取得好的效果,談話前應該認真考慮談話的目的、中心內容,並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學生為交談對象;談話時教師的態度要親切、誠懇、和藹,針對不同氣質性格特點,注意説話的方式;談話後做好必要的記錄。

(三)問卷法

除了採用編制有關知識、技能的小測試等形式進行摸底分析之外,還可以根據需要設計專題問卷或量表進行調查。問卷大致可分為開放型和封閉型兩種。前者只提出問題,不列出答案。它要求學生寫出自己的想法,回答不受任何限制,但不便於統計,只適合在少數人中進行。後者不僅提出問題,還列出供選擇的答案。

(四)實驗法

對某些問題、練習題或實驗、演示設計的適用性沒有把握時,可以找幾個不同水平的學生試做或演練一下,瞭解學生的反應,為修改、完善提供依據。

(五)材料分析法

主要是分析學生的作業、試卷,從中發現學生的個性化解題過程,包括獨特的解法或錯誤。初任一個班的歷史課時,還可以通過查閲成績冊和前面的測試卷來了解該班學生羣體和個人的學習狀況。

(六)訪問調查法

必要時,可以通過與學生家長交談,瞭解到學生的一些學習情況,特別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方面的情況。剛接手的班,還可以通過請教原任課教師來了解該班學生的歷史學習狀況。實踐表明,基於學生分析的教學設計,既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結構,又讓他們把已有的知識運用起來,在創造性的設計活動中去體驗、感悟,取得預期的效果。

“學情分析”是研究學生的基本途徑,是當代學生觀在課堂教學的重要體現。然而,學生的種種情況常常為教師教學工作中的盲點,“學情分析”也就成了被忽視或未深入探究的實踐領域。本文從教師開展“學情分析”中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提出教師開展“學情分析”方法。然而,由於自己的實踐經驗的缺乏,一些研究尚不夠深入細緻。今後,作為一名有教育學學科背景的一線教師,我將在理論的引領下結合實踐經驗,更加深入的對“學情分析”進行研究,努力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 篇三

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師在備課或搞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關注學生情況應該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既反映教師教學設計的基本出發點,也體現了教師是否切實將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所以,學情分析是教好一堂課的前提和關鍵。很多老師按常規備課、寫教案、做教學設計,教案寫得很好而教學效果不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脱離教學實際(特別是學生實際)。按照認知建構的觀點,學習過程是知識不斷重建的過程,這一過程必須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必須要認真分析學生的情況,這樣的教學才能有的放矢。

許多教師(包括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在教案、教學設計比賽和説課比賽中,對“學情分析”這一環節感到茫然,不知從何處下手進行分析,於是就出現“學情分析”空缺或貧乏現象,這也是教師教學教學基本功缺陷的一種體現。學情涉及的內容非常寬廣,學生各方面情況都有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學生的興趣點、學生的思維情況、學生的認知狀態和發展規律,學生生理心理狀況、學生個性及其發展狀態和發展前景,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時間、學習效果,學生的生活環境,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兒童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與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學生感受、學生成功感等都是進行學情分析的切入點。學情分析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分析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即學生學習該內容時所具備的與該內容相聯繫的知識、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確定的新課的起點,做好承上啟下、新舊知識有機銜接工作。如對《植物的分類》一節課的學情分析:在學習本知識前,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植物學知識基礎,也有一定的日常生活中分類的基礎。七年級學生思維比較活躍,敢於討論和發表自己的看法,對於植物學這門課也充滿興趣。但是,學生們雖有的植物學知識,並不是按照分類系統來學習的,而是以形態、結構和生理這一主線來學習的,同時對於書中涉及到的植物名稱,學生可能會遺忘的較多,從而導致學生學習難度加大。為此,上課時教師要做好適當的架橋鋪路工作。

2、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經常聽到教師感歎,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了!原因是現代學生的個體存在着較大的差異,學生由於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的不同,形成了獨特的個性。有的主要來自先天、有的主要是後天,教師只有瞭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上才能有的放矢。學生的個體差異主要從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如:我們學校原是廠礦企業子弟學校,學生來源較廣,一部分來自城裏、一部分來自農村、一部分來自周圍的廠礦企業。農村學生接觸的植物比較多,具有相當豐富的植物知識,但平時所叫植物的名稱與書本上並不完全相同;城裏學生接觸大自然的機會相對比較少,有關植物的知識感性認識主要來源於家裏的花草及生活區周圍的樹木,相對比較貧乏;廠礦企業學生地處農村,企業綠化搞得好,又有公園,平時能看到植物比較多,可沒有系統地去認識植物,但是他們的理論知識比較豐富。城裏學生和企業子弟由於受家庭和學校影響,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農村學生學習的習慣相對稍遜。為此,好上好《植物的分類》一課,需要許多直觀的植物知識材料和多種教學方法組合。

3、瞭解學生的生理、心理:國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低,對教材中概念、原理、規律等知識的理解比較困難;國中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強,精力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國中生正處在身心發展、成長過程中,其情緒、情感、思維、意志、能力及性格還極不穩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變性。通過分析瞭解他們當時的生理心理與學習該內容是否相匹配及可能產生的知識誤區,充分預見可能存在的問題,對課堂上有針對地加以分析,使教學工作具有較強的預見性、針對性和功效性。

4、瞭解學生對本學科學習的方法掌握情況:教學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活動,而且更需要學生的活動,只有教師教得最優化和學生學得最優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證教學效果的最優化。陶行知説過,好的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第斯多惠也説過,不好的教師是轉述真理,好的教師是叫學生去發現真理。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提高課堂有效教學的必要條件。不同年級段的學生都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不同的學習方法,教師只有事先了解學生對本學科學習的方法掌握情況,才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學法指導,才能創造出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5、分析學習知識時可能要遇到的困難:學生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的問題和阻力往往會成為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困難與發展的障礙,教師如果能及時發現這些困難與障礙,並且能夠及時地幫助學生克服這些困難和障礙,學生就能獲得真實的發展。因此,在備課中要努力去關注和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存在的困難和障礙,具體分析這些困難和障礙產生的原因,思考相應的具體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如在“變態根、變態莖”等知識的學習中,由於變態根和變態莖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對其缺乏感性認識,加之變態根和變態莖外形相近和相似,不但學生容易混淆、容易發生誤解,教師也會產生類似情況。為此,在課堂教學中,要運用實物或直觀教具,通過反覆比較來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真正理解變態根和變態莖本質區別,以達到區分變態根和變態莖的目的。

教師要想使自己的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必須要分析好學生的實際情況。學情分析既要分析學生的整體具有的特點,同時更要分析學生間的個體差異,要具體分析,切忌空泛化。不同特點的學生,對教材的興趣點、關注點不同,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我們的學生身上,我們做教師的要加以理解,要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地實施教學。

基於學情分析的教學設計 篇四

一、試卷設置:

1、試卷形式:本次考試試卷分為選擇題部分和非選擇題部分。選擇題25小題,共50分,主觀題部分共4小題,共50分。考試時間為90分鐘。

2、命題範圍:高一年級思想政治下冊。

二、考試情況及原因分析

1、考試情況

從卷面批改過程中可以看出選擇題部分學生準確率較高,分數達到四十分以上的同學約20人以上,這就無形的保證了一部分及格的人數。但在幾個應用基礎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題目上學生錯誤很多,可見,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的並不夠牢固,同時也反映出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亟待提高。

主觀題中,27、29考察的是關於消費者權益及市場交易原則的相關知識,是書中的基礎知識,難度不大,但需要學生能夠有較好的分析能力,分析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並用所學知識加以解釋。由於學生在這方面的欠缺,許多問題知識點沒有切合。26題考查的是財政的作用,大部分同學答得很好。本卷中比較難的是28題,考察的是對外貿易兩個方面的關係問題,雖然此題在課上有反覆強調過,但同學的掌握情況很不好。除了對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之外,也體現出學生沒有深入的理解課本知識。

2、原因分析

從學生角度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雙基較差,最基礎的、最基本的主幹知識把握不好,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公式識記不清。尤其和實際結合,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較差。由於國中實行開卷考試直接影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其結果是識記不準,再現困難。由於目前國中階段在我省是實行全開卷的方式進行考試,不少學生不大注意識記基礎知識、基礎概念和基本原理,這種現象在這次考試中就比較明顯地暴露出來。具體表現為有的學生未能準確記憶書本知識,東拼西湊,表述雜亂,缺乏條理性。尤其是簡答題的答卷中,由於考生對相關知識缺乏準確的記憶,從而答不完整,甚至是錯誤百出。

(2)審題不清或者根本不審題,做題跟着感覺走。現在文科的主觀題題目往往是通過創設新情境,從新情境中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並對信息進行分析和理解,因而材料較多。而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根本不好好閲讀材料,僅僅就設問來解題,常常答非所問,文不對題。

(3)沒有緊緊扣住題幹中的關鍵詞。

(4)死記硬背,不善綜合。不能靈活地提取知識、重組知識,只是單純的機械記憶,沒有提高自己的分析與綜合能力,這一方面應在以後的教學中得到加強。

從教師角度看:

(1)對學生不能有先入為主的印象。我們不要一味地怪我們的學生差,怪了,我們學生的素質也不會好,我們不能歧視我們的學生。你心目中已經認定了你的學生不好了,那你還會有多大的耐心與你的學生友好相處,你還會有多大的耐心教育你的學生。如果學生感覺不到老師的愛,他(她)還會相信老師嗎?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此乃至理名言也。

(2)嚴格執行學校的教學策略:“低起點,小坡度,分層次,勤反饋,重落實”。我們要立足課堂、正視差異、分類施教,達到減少後進生、推進中等生、提高尖子生的目的,培育了一批批優秀、合格的高中畢業生。教師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從最簡單、最淺顯的問題入手,面向全體學生,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積極性,特別是待進生轉化工作抓得緊,抓得實。

(3)我們要進一步重視集體備課,力求老師上課要大同小異,同中求異,上出自己的個性同時又要適合於我們的學情。

(4)要重視教學反思,要有“農民種田”的意識。孔子在《論語?學而》中説:“吾日三省吾身。”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是膚淺的知識。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有論者認為反思是教師產生教學靈感與教學智慧的關鍵所在,通過對教學實踐重新咀嚼和回味來審視和分析自己的教學實踐,體會自己教學的成敗得失,從而獲得更清晰的感悟和啟迪。因此課後做教學反思是提升教學效果,促使教師教學能力增強的必要手段。教師的專業成長除了教育理論的指導作用,更多的則來自於對自身具體的或長期的教學效果的反思,在反思中摸索積累個性化的經驗,在教學反思中形成實踐智慧。葉瀾教授説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