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原文_譯文註釋_賞析(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4W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原文_譯文註釋_賞析(新版多篇)

賞析 篇一

馬致遠(約1250—1324間)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年輕時熱衷過功名,但仕途並不得意,後隱居杭州。他工於雜劇,與關漢卿、白仁甫、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孤雁漢宮秋》等。其散曲豪邁、清逸,被推崇為“元人第一”。這首《天淨沙。秋思》最為著名。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小令定格》説此曲為“秋思之祖”。王國維《人間詞話》評曰:“廖廖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有元一代詞家,皆不能辦此也。”《顧曲麈談》也贊其“直空今古”,“明人最喜摹仿此曲,而終無如此自然,故餘以為不可及者此也。”

這首曲子的題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國文壇古老的傳統。自屈原的《離騷》起一直延續到現在。《樂記》中説:“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內心的情意活動起來。那又是什麼東西能讓外物動起來呢?《詩品》雲:“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他認為,這種能讓物動,從而引起你內心感動的是‘氣’。那氣又是什麼呢?古人認為,宇宙間有陰陽二氣,是它們的運行才產生了天地萬物和四時晨昏。譬如:夏天陽氣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極點就開始衰落,陰氣漸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際陰氣最重,因而草木衰敗。陰到極點又轉為陽,陽生而萬物長,所以春天就會百花齊放。由於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內心也就隨着這些變化而感動。春天草木的萌發讓人聯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歡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讓人聯想到生命的衰老與終結。因此會讓人感到憂愁和悲傷。《離騷》中屈原歎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宋玉在《九辯》裏説:“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陸機《文賦》雲:“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雖然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但他們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佈景:“又是黃昏,一天快要結束。夕陽斜掛在山頭欲落還留的樣子,依依不捨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滿目淒涼,藤是枯萎的藤,已經沒有了生命。樹是千年老樹,颯颯的西風在吹着它走向風燭殘年。道是荒涼的古道,馬是體弱無力的瘦馬。飄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對如此蕭瑟的景色怎麼能不斷腸呢。你看這小橋、流水、人家都是那麼安詳,那麼靜謚。又是那麼温馨。而我的家鄉、親人卻又離我那麼遠。哦,他們還好嗎?天氣漸漸變冷,他們加了衣服嗎?買了被子嗎?這一切的一切是都麼讓人牽掛。既然那麼讓人牽腸掛肚,我為什麼不早點回去呢?為了所謂的前程嗎?為了那所謂的功名嗎?那功名離我近嗎?遠嗎?京城的路還有多長呢?我又是那麼的迷茫。在這樣的黃昏中,在這樣的古道上。又是這樣蕭瑟的季節。我是繼續去追求功名呢?還是會去服侍那年老的雙親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滿懷愁緒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蕭瑟的景色讓人滿目淒涼,又加上安詳,温馨的小橋、流水、人家做反襯,使愁情更為深切,悲傷更為悽瀝。寫景之妙盡妙於此也!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覺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經不能自己。至於成篇可讓人泣不成聲也。最絕處在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寫人之瘦而偏不寫人,由寫馬之瘦而襯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貧。路途跋涉之艱辛。求功名之困苦。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天淨沙·秋思》賞析 篇二

《天靜沙秋思》在中國文學史、中國古典美學中均佔極高地位,有“純是天籟,彷彿唐人絕句”(《宋元戲曲考》)之贊,甚至被譽為“秋思之祖”(《中原音韻小令定格》)。那麼其精妙之處究竟如何體現?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作為第一部分,可謂古今獨步。九個意象並置,又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沒有任何語言形式將其勾連。單獨看每一個意象,確乎不能讓人直接深入地體會到其內涵,而如果將它們聯繫起來,分析異同,就非常有意趣了——

先看色彩。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並不能給人有衝擊的色彩體驗,甚至是小橋、流水、人家這樣的怡然景物,也並沒有跳眼的色彩,而似被一層水霧籠罩。不濃烈,但也不至於陰森,僅僅是給人一種“灰”的感受,像是中國的水墨畫,僅存不濃的墨色。“灰”不僅僅是一種色彩的感覺,更是心靈體驗,“灰”得不極致,更顯得淡漠悲涼,詩人在這樣一個底色上鋪陳,不着一語卻意旨盡現。

從意象的羅列來看,“枯”有枯寂、沉鬱感,“老”有滄桑、蒼老感,“昏”有昏沉、陰暗感,帶給人日薄西山的將盡之意,像古舊的木刻;而“小橋”帶來溝通、連接感,“流水”帶來流動、活潑感,“人家”帶來相聚、歡樂感,如此又微露暖意。讀到這裏,兩種頗有反差的意象羣相對比,讓人很難找到情感的落腳點,這時第三句以古道的“空”、西風的“冷”和瘦馬的“乏”壓住了詩的基調,三句苦澀與輕鬆相對比,就像是吃藥時,嘗一口苦,這時若啜一口甜,再次體驗到的苦,便是極致了。

對比“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詩句,我們能感覺到“濺”“驚”這些較強的動作,渲染出憂國傷時的杜甫內心強烈、激盪的情感。有意迴避動詞,呈現強烈的畫面感,看似詩人並沒有傾注個人情感於其中,實則匠心獨運,給這首小令留足了具有極強內在邏輯的“空白”。這種“不於情上佈景”的留白,剛好與王夫之詩學中的“喪我”相應和,“凡詩之妙處,全在於空”。詩人隱藏情感,留出空白,恰使讀者能直接與意象相接觸,用自己的記憶和情感體驗填充感受,引發更強烈的共鳴。

“枯藤老樹昏鴉”便是中國詩學理論“以小見大”中的“小”,“即遠入細”裏的“細”。既然小景是眼中之景,那麼大景就應是詩人心中之景。詩人心中景為何?古道西風瘦馬是否就是其當下的眼前景呢?詩論家常將古代詩畫對比研究,他們認為畫家常常是“背擬作畫”,即畫家將其觀察的結果由知道轉化為記憶,而詩人卻相反——“寓目入詠”“即目吟詩”,也就是説中國詩歌是詩人身臨其境,隨感而發。但筆者覺得這曲秋思並不全然是詩人眼前景,其所列之物,總是帶了些“心中景”的意味,也就是上文所説的以小見大,即遠入細。詩是時間藝術,筆者以為,這三句中的意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屬於詩人的記憶的,也許在作詩之前詩人曾無數次遇到過給其“孤獨感”“漂泊感”的事物,詩人觸景傷情,靈感的迸發將記憶牽連出來,加以羅列便成《秋思》。這是一種類似於蒙太奇的手法,以空間的有限展現時間的無限,將不同時空的意象,用這種奇妙的手法並存於同一空間。從這個角度看,這首小令似乎更接近於山水畫的作法。那麼,《天靜沙秋思》之所以有超越其他作品的即視感和畫面感,正是因為詩人將詩作與畫作融通了。

如果一定要明確詩人的眼前景,筆者認為應該是“古道西風瘦馬”,瘦馬旁應有漂泊的遊子。但這僅是讀者的聯想,正如王夫之所説的“於賓見主”:詩人並沒有主動出現於作品中,而是隱於其後,既避免了把主觀情感強加給讀者,又不全然喪失自我。

第二個部分是“夕陽西下”一句。這一句明顯與上文不同,是對一種不具體的,有些許背景意味的物象和狀態的描寫。以夕陽西下為背景鋪設是極妙的。首先,夕陽隱含了歸家之意,對比之下更強烈地襯托出遊子的漂泊無依。其次,中國詩學中有“一切景物皆成光色”的説法。夕陽的光色給前面的景物鍍上新的情感體驗——從意境塑造的角度看,夕陽無疑是美的,而將其鋪在上文“昏、暗、灰”的意象之上,便有了特殊的效果。魯迅曾説悲劇就是把美的事物撕碎給別人看,而在這裏,詩人給上文的悲涼場景披上了美的衣服,用這種反差感使人心生莫名惆悵。

夕陽西下這一場景的出現,是對大背景的鋪排,與枯藤、老樹、昏鴉這一近景相比,大的場景將人的視線拉遠,產生一種距離感。這種“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的“遠”是中國詩的一個常見的現象。詩論家認為空間距離最能體現心理距離,這種心理距離是否是詩人身處背景之中感到悲涼,而在心理上又難以依賴於景中,找不到歸宿,“在其中”而“又不在其中”呢?

也許這是中國哲學中“物”與“我”關係的一種體現吧,道家提倡開懷攬物,卻又言“聽之不聞,視之不見”。在這一點上,《天淨沙秋思》的創作似乎與之很是契合,意象的展現即是“開懷攬物”,而詩人並未將情思強加於其上,使詩悲哀而不消極,便是“聽之不聞,視之不見”了。

最後的“斷腸人在天涯”這一部分無疑是詩情感表達的頂峯。且放下情感不談,筆者思考的是如何斷句才更能表達作者情意。

與平常的“斷腸人在天涯”的主謂結構不同,筆者認為此處應是“斷腸人在天涯”的強調句式。首先,“斷腸人在天涯”以強調句式自然而強烈地表達出詩人的情感,並且再次描繪了“人在天涯”的畫面。其次“斷腸人”似在寫詩人自己,而“斷腸人在天涯”則將人與情感劃清,從形式上不將其過多地參與到濃烈的情感之中,更加符合詩人“隱於詩後”的主觀想法,而達到“超我”的狀態了。

天淨沙秋思賞析 篇三

天色黃昏,一羣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户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着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淒寒的夜色裏,只有斷腸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天淨沙·秋思》賞析 篇四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註釋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

⑵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人對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⑷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⑸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譯文

天色漸晚,一羣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户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着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淒寒的夜色裏,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創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淨沙·秋思》。

作者介紹

馬致遠(1250年-1321年),字千里,號東籬(一説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説(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賞析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小令中出現的意象並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在署名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脱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淨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

《天淨沙·秋思》賞析 篇五

馬致遠,元代傑出的戲劇家、散曲家,他的《天淨沙·秋思》歷來被人們推為小令中出類拔萃的傑作,被譽為秋思之祖,幾百年來,它以其深得唐人絕句妙境(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藝術魅力而膾炙人口,久誦不衰。

馬致遠少年時曾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在初期執行着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説,作者一生幾乎都過着一種漂泊無定的羈旅生活,他終生也因之被註定為鬱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法朗士斷言: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敍傳。對這一斷言是否過於絕對我們姑且不論,但用來觀照這首小令卻是非常恰切的。曲中的枯藤、老樹、昏鴉等意象,在馬致遠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來就是一些易於讓人愁思一觸即發的秋色,加之時值黃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這種滿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羈旅的愁苦而在心頭蔓上愁思萬縷,進而結晶出這樣一首藴藉着遊子綿綿不絕的愁緒,且格調蒼涼、籠罩着愁雲慘霧的《天淨沙·秋思》也就不足為怪了。可以説,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生活真實而又生動的寫照。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鍊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遊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藴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於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着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悽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慼。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遊子卻漂泊無着,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閒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遊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裏,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淒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遊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裏,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遊子卻騎着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淒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迴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遊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淒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一顆漂泊羈旅的遊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馬致遠就是以這樣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藴,形象地描繪出天涯遊子悽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

詩詞鑑賞《天淨沙 秋思》 篇六

「原文」

越調·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註釋」

枯藤老樹昏鴉:纏繞着枯藤的老樹上落着幾隻在黃昏中棲息的烏鴉。昏鴉,黃昏時的烏鴉。烏鴉是黑色的,黃昏時天光昏暗,從遠處看,看不清烏鴉的頭腦,所以稱昏鴉。

「賞析」

本曲描寫秋原旅人的情懷。開頭三句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個沒有動詞的並列詞把九種不同的景物有機地連綴在一起,構成一幅蕭瑟蒼涼的秋景,並從中帶出奔波在他鄉的遊子,在景物中又透露出遊子的身世。作者並沒有寫出在古道中騎馬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但用“瘦馬”兩字便表現出這是一個家境寒微的人,否則他就不會孤單一個人騎一匹瘦馬在西風古道中奔馳。妙在用一個“瘦”字。“夕陽西下”指出遊子奔馳在古道上的時間,也給整個畫面更塗上一層暮色蒼涼的色調。最後一句用“斷腸”二字表達出遊子愁思的激烈,用“天涯”二字提示出遊子離鄉的遙遠。這首曲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句二十八字,但卻雕繪出一幅深有詩情的畫面和感動人心的意境。

「題解」

這是馬致遠的一首名曲。寫一個飄零異鄉的遊子在秋日的黃昏思念家鄉的情懷。

越調·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詩詞鑑賞《天淨沙 秋思》 篇七

天淨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越調]天淨沙?江上 (元)張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鶩殘霞,隔水疏林幾家。小舟如畫,漁歌唱入蘆花。

[嗈嗈(yōng):雁鳴叫聲]

(1)簡要概括這兩首詞的內容。(3分)

馬致遠詞: 。

張可久詞: 。

(2)“枯藤老樹昏鴉”與“依依孤鶩殘霞”描繪的景象,其基調是否一致?為什麼?(3分)

答:

(1)表現遊子孤寂淒涼的心情。(1分)

表現漁翁寧靜恬美的生活情景。或表述了作者對恬淡閒適生活的熱愛之情。(2分)

(2)不一致。(1分)前者淒涼,後者恬靜。(2分)

詩詞鑑賞《天淨沙 秋思》 篇八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淨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全曲中,暗含題中“秋”字的三個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與“夕陽”相呼應的是:“_____ __”,與“天涯”相呼應的是:

“____ ____”,最能觸發旅人(遊子)思鄉之情的景物是:“_____ ___”。體現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首曲中的“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等詞語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4、最後一句話的作用是什麼?

5、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首曲的題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樹”是最有特徵性的秋景,給人以蕭條、寂寞、悲涼的感覺。

C、“小橋”一句讀來令人親切,可仔細想去,卻更增添了“斷腸人”的愁緒。

D、“斷腸人”句中的“斷腸人”是一位“遊子”,“天涯”即“極遠的地方”。

6、對《天淨沙秋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枯藤老樹昏鴉”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歸圖,“枯”“老”“昏”營造出暗淡淒涼的氛圍,襯托遊子內心的哀傷。

B、“小橋流水人家”一句則描繪出一幅清新秀麗的秋郊莊户圖,熱情讚頌家鄉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回到家鄉的喜悦之情。

C、“西風瘦馬”一句,“西風”即秋風,“瘦馬”既寫出路途的辛勞,又寫出了生活的。艱辛。

D、末句是在前面寫景的基礎上直接抒情,抒發了長年漂泊的遊子深切的思鄉之情。

答案:

1、小令曲牌名題目

2、枯藤 老樹西風昏鴉古道人家斷腸人在天涯

3、孤獨、淒涼、冷清的深秋晚景。天淨沙秋思天淨沙春

4、直抒胸臆,點明主旨,道出天涯遊子之悲(漂泊他鄉,浪跡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5、A 6、B

譯文: 篇九

《天淨沙秋思》是一首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子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

曲的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裏的枯藤,老樹給人以淒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閒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全篇一共僅28個字,就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

最後一句,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着一匹瘦馬,迎着悽苦的秋風,信步滿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和顯示主題的,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譯文及註釋 篇十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羣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户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着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淒寒的夜色裏,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註釋

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

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