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天淨沙·秋思》賞析【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2W

《天淨沙·秋思》賞析【新版多篇】

《天淨沙·秋思》賞析 篇一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羣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户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着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淒寒的夜色裏,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註釋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

⑵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⑷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⑸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創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淨沙·秋思》。

賞析

馬致遠,元代傑出的戲劇家、散曲家,他的《天淨沙·秋思》歷來被人們推為小令中出類拔萃的傑作,被譽為“秋思之祖”,幾百年來,它以其“深得唐人絕句妙境”(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藝術魅力而膾炙人口,久誦不衰。

馬致遠少年時曾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在初期執行着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説,作者一生幾乎都過着一種漂泊無定的羈旅生活,他終生也因之被註定為鬱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法朗士斷言:“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敍傳。”對這一斷言是否過於絕對我們姑且不論,但用來觀照這首小令卻是非常恰切的。曲中的“枯藤”、“老樹”、“昏鴉”等意象,在馬致遠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來就是一些易於讓人愁思一觸即發的秋色,加之時值黃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這種滿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羈旅的愁苦而在心頭蔓上愁思萬縷,進而結晶出這樣一首藴藉着遊子綿綿不絕的愁緒,且格調蒼涼、籠罩着愁雲慘霧的《天淨沙·秋思》也就不足為怪了。可以説,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生活真實而又生動的寫照。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鍊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遊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藴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於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着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悽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慼。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遊子卻漂泊無着,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閒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遊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裏,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淒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遊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裏,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遊子卻騎着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淒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迴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遊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淒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一顆漂泊羈旅的遊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馬致遠就是以這樣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藴,形象地描繪出天涯遊子悽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

《天淨沙·秋思》賞析 篇二

這首小令描寫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色。在詩人精心選擇和渲染的畫面中,滲透着浪跡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陽下的孤獨與愁苦。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寫和情景交融的藝術水準,被人稱讚為“秋思之祖”。

首句寫旅人眼中所見。蒼老幹枯的樹上,纏繞着蒼老幹枯的藤。黃昏時的烏鴉哀鳴着,尋找着自己的窩巢。詩人選擇了“枯藤”“老樹”“昏鴉”這三個各自獨立的意象,把它們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們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個完整的蕭瑟荒涼的意境。

第二句,詩人筆鋒一轉,推出一幅幽遠恬靜的畫面。潺潺的流水上,橫跨一座別緻的小橋。水邊橋邊的人家,一縷裊裊炊煙飄出屋外。這是伏筆,與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強烈的反襯作用。如果説第一句是一幅濃郁凝重的油畫,那麼,第二句則是一幅清新淡遠的水彩畫。二者相得益彰。

“古道西風瘦馬”,與前二句相呼應。蕭瑟西風,吹打着孤獨的旅人,掀起他單薄的衣襟。孤獨的旅人騎着孤獨的瘦馬,蹣跚走在羊腸古道上。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夕陽正逐漸沉到地平線下去,此時,正是人們停止勞作,從田間,從作坊歸家歇息的時候。連烏鴉也在此時紛紛回飛,到枯藤纏繞的老樹上,尋找自己的窩巢。小橋流水邊上的人家,也飄出了裊裊炊煙,等待勞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寧靜的家。面對昏鴉歸巢,小橋人家,孤獨的旅人愈加孤獨,思鄉之情也愈加強烈。多麼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卻遠離親人,浪跡天涯,漂泊在荒遠的他鄉,難怪要悲痛欲斷腸了。

這首小令構思精巧。“枯藤老樹昏鴉”,等於是給全詩定下了悲涼惆悵的基調,好像是給一幅畫抹上了底色,渲染和襯托了後面的“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使得那種悲涼的色彩更為濃重。而“小橋流水人家”卻是一幅温馨寧靜的畫面,與全詩的基調和氣氛似乎不甚和諧。其實,這正是詩人的高妙之處。用小橋流水人家的温馨寧靜,反襯淪落天涯者的思鄉愁苦,形成鮮明的對比。正因為這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高度評價了這首小令,認為它“深得唐人絕句妙境”。

在寫作技巧上,這首小令也有獨到之處。前三句無一動詞,而僅僅排列了九個獨立的名詞。這九個獨立的名詞,實際上就是九個獨立的意象。本來它們之間沒有什麼自然的聯繫,但詩人把它們有機地糅合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意境,呈現一幅生動、形象、色彩鮮明的畫面,給人深刻的印象。在詩歌意象的排列組合上。

《天淨沙·秋思》賞析 篇三

天淨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一、【作者介紹】

馬致遠(1250?~1323?)號東籬。元大都(拿北市)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晚年隱居杭州鄉村。他是元代著名雜劇、散曲作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其散曲多歎世之作,抒發懷才不遇,憤世嫉俗的憤懣,也有濃重的隱居樂道,超然物外的消極情緒,風格豪放清逸。有近人輯本《東籬樂府》。

二、【解題】天淨沙,曲牌名。秋思,秋天的思緒。

三、【譯文】

黃昏,枯藤纏繞着的老樹,烏鴉在哀鳴;潺潺流水,小橋旁邊,呈現幾户人家;嗍嗍西風,荒涼古道,疲憊不堪的瘦馬馱着我蹣跚前行。夕陽已經落下,我這個浪跡天涯的旅人,不禁又升起思鄉思親之情,簡直要肝腸俱斷了。

四、【簡析】

枯藤老樹昏鴉,寫旅人眼中所見。蒼老幹枯的樹上,纏繞着蒼老幹枯的藤。黃昏時的烏鴉哀鳴着,尋找着自己的窩巢。詩人選擇了“枯藤”“老樹”“昏鴉”這三個各自獨立的意象,把它們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們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個完整的蕭瑟荒涼的意境。

小橋流水人家,描寫出一幅幽遠恬靜的畫面。潺潺的流水上,橫跨一座別緻的小橋。水邊橋邊的人家,一縷裊裊炊煙飄出屋外。以樂寫哀,和蕭索荒涼的上下兩句形成對比,反襯了作者孤獨、寂寞、愁苦和思鄉之情。

古道西風瘦馬,與前二句相呼應。蕭瑟西風,吹打着孤獨的旅人,掀起他單薄的衣襟。孤獨的旅人騎着孤獨的瘦馬,蹣跚走在羊腸古道上。極力渲染悲涼氣氛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夕陽西下,渲染悲涼氣氛。昏鴉歸巢,小橋人家,為“斷腸人在天涯”做鋪墊,孤獨的旅人愈加孤獨,思鄉之情也愈加強烈。作者直抒胸臆,強烈的表達了作者悲涼孤獨愁苦和思鄉之情。

五、【主題】

通過對秋天黃昏時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悲涼的情思,抒發了一個長期飄零異地的遊子的思鄉之情。

六、【藝術手法】

1、前三句無一動詞,而僅僅排列了九個獨立的名詞。實際上就是九個獨立的意象。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意境,呈現一幅生動、形象、色彩鮮明的畫面,給人深刻的印象。在詩歌意象的排列組合上,這首小令是中國詩歌史上成功的典範之一。

2、靜景與動景相映

3、景色與情思相融,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渲染出蕭瑟悲涼的意境,烘托出遊子孤寂、悲涼的心境。

《天淨沙·秋思》賞析 篇四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0~1321至1324間) 元代享有盛名的戲曲家。號東籬,一説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作江浙省務提舉)。又曾加入過“書會”,並與書會才人合編過雜劇。馬致遠在散曲上的成就,為元代之冠。今人任訥將他的散曲輯錄為《東籬樂府》。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羣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户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着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淒寒的夜色裏,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賞析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裏的枯藤,老樹給人以淒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閒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着一匹瘦馬,迎着悽苦的秋風,信步漫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與此曲感情比較相似的還有杜甫一首詩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馬致遠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藴深遠,結構精巧,平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靈心。其四射的藝術魅力,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騷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絕句妙景”(《人間詞話》),又兼具宋詞清雋疏朗之自然,歷來被推崇為描寫自然的佳作,堪稱"秋思之祖"(《中原音韻》)更被王國維稱讚其秋思為小令之最佳者。它勾畫了一幅浪跡天涯的遊子在深秋黃昏時刻孤寂無依的悲涼處境和思念故鄉的愁苦心情。你看: 夕陽下, 烏鴉歸巢, 小橋邊,農人回家; 而荒涼古道上, 瑟瑟秋風中, 我們的主人公卻是疲人瘦馬,踽踽獨行,夜宿何處, 明日何往?都還不得而知。這又怎不叫他愁腸寸斷、倍思故鄉! 全曲不着一"秋", 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 不用一"思", 卻將遊子濃重的鄉愁與憂思寫得淋漓盡致。正所謂:“不著一字, 盡得風流。” “枯藤老樹昏鴉,” 小令伊始,由近處着筆,“在一株枯藤纏繞的老樹枝頭,幾隻烏鴉守在巢邊‘哇哇’怪叫”,就將一幅蕭瑟肅殺的深秋景緻展現在讀者眼前,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絃。 “藤”、“樹”、“鴉”,本是郊野司空見慣的景物,並無特別之處,可一旦與“枯”、“老”、“昏”結合匹配,一股蕭瑟肅殺之氣立即從字裏行間油然升起,籠罩在讀者心頭,再加上平仄的轉換與音韻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兩字一頓,語調由低轉高,再由高轉低,“枯、老、昏”依次遞進,緊壓過來,讓人頓感氣息閉塞,真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小橋流水人家,”詩人筆鋒一轉,讀者的視線也跟着帶向遠方,一組充滿和平安詳生活氣息的圖畫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高度緊張的情緒也因此一緩,長長地吐出一口氣來。這既是對遠處風景的詩意描繪,也表現了漂泊的詩人對悠閒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嚮往與渴望。在平仄的運用上,採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組合方式,語調也因平仄的轉換而顯得歡快與和緩起來。“小橋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為描寫詩意的田園生活的千古絕句。 “古道西風瘦馬。”詩人筆鋒一收,又將我們從美好的憧憬與嚮往中拉回到無奈的現實裏來:古道蕭索、西風凋零、瘦馬宛然,無論情願不情願,喜歡不喜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跡天涯的孤行苦旅還得繼續。“仄仄—平平—仄仄—”,音聲一變,氣息也由舒緩再次轉為短促,顯示出詩人的激憤的情緒,我們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緊張起來。 “夕陽西下—,”“平平平仄——”我們的心再次被詩人揪起來:落日西逝,暮靄籠罩,顛沛勞頓的詩人今夜會宿在何處?明日還將去往何方? “斷腸人在天涯。” 詩人此時愁苦之情溢於言表,是一種濃濃的離愁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所以“仄平平—仄平平——”詩人發出一聲仰天浩歎,就此作結。 “傷心的旅人,在遙遠的異鄉漂泊流浪。”是傷心?是孤寂?是悲哀?是無助?還是無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這既是詩人對人生際遇的感懷與嗟歎,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有力質問和無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來,純用白描手法,仔細揣摩,卻又滿是比喻象徵。用詞之精煉準確,結構之精緻巧妙,寓意之深刻廣泛,實為罕見。

這首小令寓情於景,生動的表現了一個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這首小令句法別緻,前三行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義豐。 “斷腸”二字為詩眼。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首小令寄情於物,把悽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鮮明形象,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

《天淨沙·秋思》賞析 篇五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一]。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二]。

註釋

[一]古道:古老的驛路。李白《憶秦娥》詞:“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張炎《念奴嬌》詞:“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

[二]斷腸人:指飄泊天涯、百無聊賴的旅客。

賞析

開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裏的枯藤,老樹給人以淒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閒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着一匹瘦馬,迎着悽苦的秋風,信步漫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與此曲感情比較相似的還有杜甫一首詩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馬致遠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藴深遠,結構精巧,平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靈心。其四射的藝術魅力,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騷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絕句妙景”(《人間詞話》),又兼具宋詞清雋疏朗之自然,歷來被推崇為描寫自然的佳作,堪稱"秋思之祖"(《中原音韻》)更被王國維稱讚其秋思為小令之最佳者。它勾畫了一幅浪跡天涯的遊子在深秋黃昏時刻孤寂無依的悲涼處境和思念故鄉的愁苦心情。你看: 夕陽下, 烏鴉歸巢, 小橋邊,農人回家; 而荒涼古道上, 瑟瑟秋風中, 我們的主人公卻是疲人瘦馬,踽踽獨行,夜宿何處, 明日何往?都還不得而知。這又怎不叫他愁腸寸斷、倍思故鄉! 全曲不着一"秋", 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 不用一"思", 卻將遊子濃重的鄉愁與憂思寫得淋漓盡致。正所謂:“不著一字, 盡得風流。” “枯藤老樹昏鴉,” 小令伊始,由近處着筆,“在一株枯藤纏繞的老樹枝頭,幾隻烏鴉守在巢邊‘哇哇’怪叫”,就將一幅蕭瑟肅殺的深秋景緻展現在讀者眼前,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絃。 “藤”、“樹”、“鴉”,本是郊野司空見慣的景物,並無特別之處,可一旦與“枯”、“老”、“昏”結合匹配,一股蕭瑟肅殺之氣立即從字裏行間油然升起,籠罩在讀者心頭,再加上平仄的轉換與音韻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兩字一頓,語調由低轉高,再由高轉低,“枯、老、昏”依次遞進,緊壓過來,讓人頓感氣息閉塞,真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小橋流水人家,”詩人筆鋒一轉,讀者的視線也跟着帶向遠方,一組充滿和平安詳生活氣息的圖畫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高度緊張的情緒也因此一緩,長長地吐出一口氣來。這既是對遠處風景的詩意描繪,也表現了漂泊的詩人對悠閒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嚮往與渴望。在平仄的運用上,採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組合方式,語調也因平仄的轉換而顯得歡快與和緩起來。“小橋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為描寫詩意的田園生活的千古絕句。 “古道西風瘦馬。”詩人筆鋒一收,又將我們從美好的憧憬與嚮往中拉回到無奈的現實裏來:古道蕭索、西風凋零、瘦馬宛然,無論情願不情願,喜歡不喜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跡天涯的孤行苦旅還得繼續。“仄仄—平平—仄仄—”,音聲一變,氣息也由舒緩再次轉為短促,顯示出詩人的激憤的情緒,我們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緊張起來。 “夕陽西下—,”“平平平仄——”我們的心再次被詩人揪起來:落日西逝,暮靄籠罩,顛沛勞頓的詩人今夜會宿在何處?明日還將去往何方? “斷腸人在天涯。” 詩人此時愁苦之情溢於言表,是一種濃濃的離愁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所以“仄平平—仄平平——”詩人發出一聲仰天浩歎,就此作結。 “傷心的旅人,在遙遠的異鄉漂泊流浪。”是傷心?是孤寂?是悲哀?是無助?還是無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這既是詩人對人生際遇的感懷與嗟歎,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有力質問和無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來,純用白描手法,仔細揣摩,卻又滿是比喻象徵。用詞之精煉準確,結構之精緻巧妙,寓意之深刻廣泛,實為罕見。

這首小令寓情於景,生動的表現了一個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這首小令句法別緻,前三行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義豐。 “斷腸”二字為詩眼。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首小令寄情於物,把悽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鮮明形象,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

句意:枯藤老樹昏鴉,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樹,一隻無精打采的烏鴉,撲打着翅膀,落在光禿禿的枝椏上。

首句就給讀者展示了一幅秋天毫無生氣的蕭索景象,恰與遊子悲涼的心境相吻合。

小橋流水人家,

纖巧的小橋,潺潺的流水,温暖的茅屋,安謐而温馨。

第二句的畫面轉為明淨。這樣生意盎然、充滿人間温情的家的景象,會激起遊子怎樣的情感呢?是嚮往吧,但嚮往過後更添悲涼——因為他只是過客,這一切不屬於他。

古道西風瘦馬。

荒郊古道上,一匹瘦馬載着遊子,冒着凌冽的西風踟躕而行。

第三句這幅悲涼的畫面,讓讀者可以想見馬上的遊子悽苦的神情。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夕陽西下,何處是歸宿?哪裏是家鄉?念及此,天涯漂泊的遊子怎不愁腸寸斷!

第四句 收束中表現了遊子思鄉的悲涼情感。

《天淨沙·秋思》賞析 篇六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簡析]

本篇是元人小令的名作,被稱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韻。小令定格》)。"悲落葉於勁秋",秋天景色本來就易於觸發愁思,加以時值黃昏,人在旅途,就因見而感,因感而思,有思而作。作品雖然體制短小,但由於所描繪的景物、表達的情思都頗具普遍意義。因而成為一直傳唱的典範作品。馬致遠歷漂泊生涯二十多年,這支小令是他體驗、感觸的凝聚,歷久不衰絕非偶然。

本篇藝術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化景為情,情從景出。晚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詩中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是寫羈旅生涯的名句,十個字無一虛字,用六種事物聯綴字成可資讀者想象的圖畫,把"早行"的主題表現得很充分。本篇亦似《商山早行》,三句十八字共九個名詞,亦無一虛詞,九種不同景物極和諧地組織在秋天夕陽之下,而秋天的旅思羈愁則通過景物自然呈現,能使人聯想無窮。

本篇語言凝鍊,刻劃準確,格調清逸,音節和諧,最後一句點明本旨,情景交融,妙合無垠,故有"枯藤老樹寫秋思,不許旁人贅一詞"之贊。

[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0~1321至1324間) 元代享有盛名的戲曲家。號東籬,一説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作江浙省務提舉)。又曾加入過“書會”,並與書會才人合編過雜劇。馬致遠在散曲上的成就,為元代之冠。今人任訥將他的散曲輯錄為《東籬樂府》。

《天淨沙·秋思》賞析 篇七

陶淵明的《飲酒》表現的是灑脱的心境。詩人少有兼濟蒼生的壯志,但抱負卻一直不得施展,剛過不惑之年,就辭官歸隱,躬耕于田園。詩人的草廬雖然居在污濁的人世間,卻不受塵俗的煩擾,沒有鬧市的車馬喧囂,沒有官場的追名逐利,這一切都是因為心靈的超俗脱塵。因此,“心遠”就成了全詩的文眼。菊是凌霜傲寒的象徵,是詩人的最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沉溺於賞菊、採菊之時,這有意無意的一瞥,藴含着何等的閒適意趣和怡然自得啊!傍晚時分,山中霧靄升騰,鳥兒結伴返巢,這又是一幅多麼美好和諧的圖景!詩人也深深陶醉其中,而忘了自己。這歸隱田耕的生活是如此恬靜愜意,又何必去為“五斗米折腰”呢?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表現的則是悲愁的心境。作者曾熱衷於功名,經歷過一段四處漂泊的生涯。一個秋天的黃昏,寒風瑟瑟,落葉紛飛,天地間一片寂靜,只有幾隻剛剛歸巢的烏鴉,棲息於枯藤纏繞的老樹的枝杈上,不時發出幾聲悽叫,聲聲撞擊着人的心靈。不遠處,靜默的小橋、潺潺的流水旁,有幾户稀稀落落的農家,人們已經開始準備晚餐,炊煙正裊裊升起。荒涼、清冷的古道上,一個長期漂泊天涯的遊子,正獨自牽着一匹因長途跋涉而瘦骨嶙峋的老馬,步履艱難地行走着。夕陽西下,天色已漸漸暗淡下來,卻不知將歇息於何處?一股強烈的悲涼湧上心頭,是因自己的四處漂泊而惆悵?還是因自己的渺茫前途而迷惘?是因遠離故土和親人而傷感?或是兼而有之?這種悽苦愁楚之情越積越厚,越釀越濃,以至於讓人“肝腸寸斷”,可又能向誰人傾訴呢?

從語言風格看,《飲酒》妙在自然、清新、純淨,卻韻味醇厚,在平淡中藴含着深致的情韻,有一種“清水出芙蓉”般的樸實無華之美,讀之如溪流般清冽,飛雲般舒展。“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句,以近乎鄉俚的口語,一問一答,不假修飾而渾然天成,純淳真情迎面撲息。而“悠然”一詞,説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那份閒情逸趣宛如就在眼前。小令《天淨沙秋思》則妙在情景交融,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九種事物,描繪了多幅圖畫,恰似一個個定格的鏡頭特寫,渲染了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烘托出天涯遊子愁腸寸斷的情愫,藴含着無端的悲涼和無盡的思緒。字字句句如泣如訴,感人肺腑,又景中含情,意味雋永,被譽為“秋思之祖”。

這一詩一曲都將景語與情語巧妙地融為一體,不露雕痕又自然天成,成為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精品和絕唱,熠熠生輝,千古流傳。

《天淨沙·秋思》賞析 篇八

《天淨沙·秋思》原文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天淨沙·秋思》譯文

一年一度的秋風,又吹到了洛陽城中,身居洛陽城內的遊子,不知家鄉的親人怎麼樣了;寫封家書問候平安,要説的話太多了,又不知從何説起。

信寫好了,又擔心匆匆中沒有把自己想要説的話寫完;當捎信人出發時,又拆開信封,再還給他。

《天淨沙·秋思》註釋

⑴意萬重:極言心思之多;

⑵復恐:又恐怕;

⑶行人:指捎信的人;

⑷臨發:將出發;

⑸開封:拆開已經封好的家書。

《天淨沙·秋思》譯文

洛陽城又開始刮秋風了,涼風陣陣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萬千思緒,便想寫封書信以表對家人思戀。

又擔心時間匆忙有什麼沒有寫到之處,在送信之人即將出發前有再次打開信封檢查。

《天淨沙·秋思》賞析一

盛唐絕句,多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較少敍事成分;到了中唐,敍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於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富於包孕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書”的原因(“見秋風”),説客居洛陽城,又見秋風。平平敍事,不事渲染,卻有含藴。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而彷彿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肅殺之氣,也可使木葉黃落,百卉凋零,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它無形可見,卻處處可見。作客他鄉的遊子,見到這一切淒涼搖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羈泊異鄉的孤孑悽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這平淡而富於含藴的“見”字,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想,是很豐富的。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字。晉代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晉書·張翰傳》)。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客居洛陽,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彷彿,當他“見秋風”而起鄉思的時候,也許曾經聯想到張翰的這段故事。但由於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張翰的“命駕而歸”,只好修一封家書來寄託思家懷鄉的感情。這就使本來已經很深切強烈的鄉思中又增添了欲歸不得的悵惘,思緒變得更加複雜多端了。“欲作家書意萬重”,“欲”字緊承“見秋風”。這“欲”字頗可玩味。原來詩人的心情是平靜的,像一泓清水。秋風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陣陣漣漪。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心裏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説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説起,也不知如何表達。行文順暢自如,一氣流貫,然而句末“意萬重”三字,忽又來一個逆折,猶如書法上的無垂不縮。因此這裏詩人的感情並未順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開掘。這種手法,看似尋常,實極高超。詩人因見秋風而生鄉思,於是欲作家書,可是千言萬語,又不知從何寫起。“意萬重”,乃是以虛帶實。劉禹錫《視刀環歌》雲:“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萬重心”、“萬重意”,俱是極言思想感情的複雜。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個有生活經驗的讀者,都能體會得到。因為是“意萬重”,這家書怎麼寫呢?寫了沒有?作者沒有明言,讓讀者去想象,這就叫做含蓄不盡,耐人尋味。

三、四兩句,撇開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剪取家書就要發出時的一個細節——“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既因“意萬重”而感到無從下筆,又因託“行人”之便捎信而無暇細加考慮,深厚豐富的情意和難以表達的矛盾,加以時間“匆匆”,竟使這封包含着千言萬語的信近乎“書被催成墨未濃”(李商隱《無題四首》)了。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時候,卻又忽然感到剛才由於匆忙,生怕信裏漏寫了什麼重要的內容,於是又匆匆拆開信封。“復恐”二字,刻畫心理入微。這“臨發又開封”的行動,與其説是為了添寫幾句匆匆未説盡的內容,不如説是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開封驗看檢查的結果也許證明這種擔心純屬神經過敏。)而這種毫無定準的“恐”,竟然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如果真以為詩人記起了什麼,又補上了什麼,倒把富於詩情和戲劇性的生動細節化為平淡無味的實錄了。這個細節之所以富於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於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礎上產生的。並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臨發又開封”的現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寫進詩裏。只有當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狀態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方才顯出它的典型意義。因此,在“見秋風”、“意萬重”,而又“復恐匆匆説不盡”的情況下來寫“臨發又開封”的細節,本身就包含着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和典型化,而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模寫。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説:“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題張司業詩》),這是深得張籍優秀作品創作要旨和甘苦的評論。這首極本色、極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詩,似乎可以作為王安石精到評論的一個生動例證。

全詩一氣貫成,明白如話,樸素而又真實地表達遊子的心態。在消息傳達不便的封建社會,長期客居異地的人常有類似的體驗,一經詩人提煉,這件極平常的小事、極普通的題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義。後人每每讀到,常有感同身受之歎,所謂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天淨沙·秋思》賞析二

這是鄉愁詩。通過敍述寫信前後的心情,表達鄉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書”的原因(“見秋風”),以下三句是描寫作書前、作書後的心理活動。作書前是“意萬重”,作書後是“復恐説不盡”。“臨發開封”這個細節把“復恐説不盡”的心態表現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寫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卻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鄉,見秋風而思故里,託便人捎信。臨走時怕遺漏了什麼,又連忙打開看了幾遍。事本子平,而一經入詩,特別是一經張籍這樣的高手入詩,便臻妙境。這在詩壇上並不是常有的。 當然以家書為題材的作品,在唐詩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參的《逢入京使》:“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寫作者戎馬倥傯,路遇使者,託傳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作者身陷安祿山佔領下的長安,不知戰亂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來書以慰遠情。他們都用獨特的技巧表達了思家的心情。這首詩與眾不同的是寄深沉於淺淡,寓曲折於平緩,乍看起來,寥寥數語,細細吟味,卻有無窮意味。

王安石《題張司業》詩説:“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頗能道出這首詩的藝術風格和創作甘苦。詩以秋風起興,這是自《詩經》以來常用的手法。秋風一起,北雁南飛,他鄉羈旅,易觸歸思。例如劉禹錫的《秋風引》就曾説:“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羣。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我們再來看看詩人的歷史,原來他本籍吳中(今江蘇蘇州),這又使人想起晉人張翰的故事。據《晉書·張翰傳》説:“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張籍與張翰異代同裏,且俱宦遊北方。張翰因預測到齊王司馬冏即將作亂,知機引退,張籍未必有什麼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見秋風而思故鄉這一點上,卻極其相似。他雖不能像張翰那樣馬上“命駕而歸”,但卻把一腔思鄉之情傾瀉在紙上。這種感物緣情的創作衝動,雖然用的是傳統的手法“起興”,但其中包括如許豐富的內涵,不能不是此詩的一個特色。

“欲作家書意萬重”,其中的“欲”字緊承“見秋風”。原來詩人的心情是平靜的,像一泓清水。秋風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陣陣漣漪。行文順暢自如,一氣流貫,然而句末“意萬重”三字,忽又來一個逆折,猶如書法上的無垂不縮。因此這裏詩人的感情並未順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開掘。這種手法,看似尋常,實極高超。我們細玩詩意:詩人因見秋風而生鄉思,於是欲作家書,可是千言萬語,又不知從何寫起。“意萬重”,乃是以虛帶實。劉禹錫《視刀環歌》雲:“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萬重心”、“萬重意”,俱是極言思想感情的複雜。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個有生活經驗的讀者,都能體會得到。因為是“意萬重”,這家書怎麼寫呢?寫了沒有?作者沒有明言,讓讀者去想象,這就叫做含蓄不盡,耐人尋味。

儘管“意萬重”,無從下筆,但就文意看,家書還是寫了,問題在於匆匆着筆,意猶未盡。“匆匆”二字,生動如畫,既寫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聯繫下文來看,那個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時遇到的:也許就要上馬、上船,即便不像岑參與入京使“馬上相逢”那樣急迫,總還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於捎信人是這樣行色匆匆,寫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筆。由於匆匆落筆,萬重心意一下子很難表達清楚。在這種符合邏輯的描繪之中,詩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説不盡”三字,也與上文“意萬重”緊相呼應,由於“意萬重”,所以才“説不盡”。而“意萬重”也與“見秋風”引起的鄉思相關聯。黃叔燦《唐詩箋註》説:“首句羈人搖落之意已概見,正家書所説不盡者。‘行人臨發又開封’,妙更形容得出。試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領起,便知首句之難落筆矣。”説明下半首的起頭與全詩的起句,環環緊扣,首尾相應。結句更是造語入妙,寫情入微,可稱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雲評論説:“已作家書,而長言不盡,臨發開封,極言其懷鄉之切。”又説:“此類之詩,皆至性語也。”(《詩境淺説續編》)所謂“至性語”,就是説寫出了最真摯的人類共有的感情,而且達於極致。在結構上,上句説“匆匆説不盡”,下句説“臨發又開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氣氛。

《天淨沙·秋思》賞析 篇九

原文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作者

馬致遠(約1251年-1321以後)號東籬,一説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秋思之祖”。

寫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致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都鬱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淨沙·秋思》

內容

枯藤纏繞着的老樹上棲息着黃昏將要回巢的烏鴉,潺潺流水的小橋旁邊住着幾户人家,迎着西風,騎着瘦馬,一人在古道上獨行。太陽快要落山了,思鄉的遊子還在漂泊。

主旨

表現了漂泊在外的遊子的孤寂愁情與思鄉之情。勾勒了一幅淒涼蕭條的秋景圖象,以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小橋流水人家的靜謐鄉間圖景,以此烘托出漂泊天涯的遊子對家鄉的思念以及遊子倦於漂泊的愁苦之情。

手法

1、運用了離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

2、運用白描的手法,用樸素簡練刻畫寫出了具有色彩的事物,融情於物,渲染出了一幅淒涼破敗的深秋晚景圖,烘托出遊子悽苦愁楚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