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地理下冊課件【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22W

八年級地理下冊課件【新版多篇】

八年級的地理課件 篇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我國優越的海洋自然條件和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以及非生物資源,認識到開發海洋資源的巨大潛力和美好前景,並進一步認識到開發海洋資源的重要意義。

2、使學生充分認識發展海洋水產業的有利條件,瞭解我國主要漁場的分佈,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3、使學生了解我國海鹽和海底石油的開發利用和分佈狀況。

4、通過介紹我國豐富的海洋資源,並且強調對海洋資源的保護,培養學生辯證思考問題的意識。

教學建議

關於“海洋資源”的教材分析

本節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通過聯繫舊知識使學生認識到我國海洋資源十分豐富的自然基礎,即我國有四個近海,並且南北跨了三個温度帶(温帶、亞熱帶和熱帶),然後介紹了我國海洋資源的主要種類,最後還提醒學生我國海洋資源還遠沒有開發出來,使學生意識到海洋資源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意義。

第二部分介紹了我國的海洋捕撈和水產養殖。教材在選學材料中介紹了我國之所以在近海發展漁場的原因,應當説這是大自然給我們的恩賜。緊接着教材又介紹了我國近年來發展的海水養殖業。如果説,海洋捕撈是人類純粹地利用自然條件的話,那麼海水養殖是人類對海洋資源的間接利用,因為這其中加入了人類在技術、設備、人力和時間等的投入。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方式,教材專門給了幾幅圖片,掃清了理解的障礙。

第三部分海洋非生物資源的開發,其中着重介紹的是海鹽生產及鹽場的分佈。教材介紹了海鹽生產的過去和現在,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利用海洋資源的歷史非常久遠,隨着科技的進步,海鹽開發的種類也日益增多。

第四部分提醒學生要注意借鑑人類開發陸地資源的教訓,在開發利用的同時還要注意保護海洋,培養學生正確的海洋觀、環境觀。其中的“想一想”活動為學生設置了兩個不同的情景,讓學生推測將來的結果。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關於“海洋資源”的教法建議

1、在講漁場的時候,要結合七年級學過的世界幾大漁場形成的條件,要求學生在地圖上找出舟山漁場的位置。然後結合魚汛的概念引導學生分析舟山漁場成為全國最大漁場的原因。

2、在講最後一個框題時,要注意結合過度捕撈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的事例,強調開發海洋資源與保護海洋資源環境要相統一。在教學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反映海洋污染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引導學生分析海洋污染的污染源,加深學生認識對海洋資源保護的必要性。還可以通過討論,讓學生總結保護海洋資源的措施。

[導入]前面我們學習了我國陸地上的各種資源,我們知道,我國的國土遼闊,海陸兼備,今天再來看看我國海洋裏的資源有哪些。

[活動]讀教材中“豐富的海洋資源”自然段,課文中的這幾句話説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説明海洋裏有豐富的水產資源、石油資源、海洋資源和海洋能源。

[補充]人類賴以生存的陸地空間已不堪重負,地球生物資源的80%分佈在海洋裏,海洋給人類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陸地的1000倍,海洋在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的情況下,每年可以向人類提供30億噸的水產品。所以説,海洋資源的開發前景非常廣闊。

[承轉]同學們平時吃什麼海產品?你們知道它們產自哪裏嗎?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國主要的漁場

[活動]讀我國近海主要漁場和海流分佈示意圖,找一找我國主要的漁場。並且結合選學內容分析一下我國發展海洋水產的有利條件。(寬淺的大陸架、陸地江河匯入帶來餌料、暖流和寒流交匯)

[補充]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的漁場。

[轉承過渡]除了捕撈外,我國還利用沿海的灘塗發展大規模的養殖業。

[學生讀圖]解釋海產養殖的方法。

[轉折]除了海洋的生物資源之外,還有什麼資源?

八年級的地理課件 篇二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遼闊的疆域》是八年級第一章的內容,它是中國地理的基礎章節。僅從教材內容看,它既是學習中國地理的起點,又是聯繫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橋樑。就本節課而言是學生認識中國位置特點的延續和深入。教材通過大量的讀圖活動讓學生獨立獲取知識,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對學生今後的學習,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我國瀕臨的海洋、領海、內海、島嶼、半島及鄰國,知道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2、能力目標

通過閲讀,查找地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讀圖用圖能力;通過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中國遼闊的疆域及優越的地理位置,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難點和重點

1、重點:要求學生理解我國地理位置及優越性是本節的重點。

2、難點:要求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和課後活動是本節的難點。 (沒有難以理解的知識,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難點)

二、教學方法

1、讀圖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圖”中查找我國陸上疆界找出14個鄰國,沿我國海上疆界找出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能力有一定的幫助。

2、討論比較法:在學習我國的優越時,設置課本P3的活動,對比我國與俄羅斯等國位置的比較,從而使學生對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認真閲讀地圖,記憶地理事物空間分佈方法。

2、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讀圖能力和地理空間概念。

3、開展謎語活動,活躍課堂氣氛。

四、新課講述:

導入:用謎語導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藍色星球浮太空,一隻雄雞在其中,南北兩分它在北,東西二分它居東,頭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陸。”謎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現象(中國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優越

1、半球位置

我國位於北半球、東半球。

2、緯度位置

我國領土,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温帶,沒有寒帶。

3、海陸位置

我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活動:評價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1、與俄羅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國的緯度位置有什麼不同?所説我國緯度位置的優越性。 (圖)

答:中國大部分在中緯度,温帶面積廣大,有少部分在熱帶,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2、與蒙古、日本相比,我國的海陸位置有什麼不同?説説我國海陸位置的優越性。 (圖)

答:我國疆域遼闊,海陸兼備。東臨世界的大洋太平洋,能帶來豐沛的降水,使我國東部氣候濕潤,又有利於海上的對外交往。

(二)、國土遼闊

1、國土:是指主權國家管轄下的領土、領海和領空的總稱,通常涉及領土和領海。

(附圖)我國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主航道匯合處(東經135°),那裏是祖國每天最先迎接太陽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約在凌晨2點20分。

我國最西端:新疆烏恰縣帕米爾高原上(東經73°),過國境線不遠處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國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羣島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緯4°)這裏是一個隱沒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點距離海面還有17.5米。我國漁民歷來在這裏捕撈作業,海軍與科學考察船經常在這裏巡行和調查。

我國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北緯53°)夏至日白晝長達17小時,東至日白晝短至7小時,是全國白晝最長與最短的地方,有“北極村”之稱。

2、中國的陸地領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羅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國的疆域綿長: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4個。

4、東臨“四海一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國的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分佈着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羣島和南海諸島。

活動:

1、閲讀世界政治地圖,按逆時針方向沿我國陸上疆界找出14個鄰國,沿我國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個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

(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3、閲讀下圖,説説我國東西端的晨昏差異和南北的季節差異,並解釋原因。

(三)補充:我國的領海與內海

領海

1、領海是指毗連某一國家海岸的水域,這個國家對這些水域實行專有管轄權。世界所有國家領海寬度都是由各國自行確定的,從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國確定領海寬度為12海里,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許可,不得進入中國的領海和領海上空。

2、我國瀕臨的海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島以東的太平洋海域。

3、我國領海及內水的面積為37萬平方千米,管轄的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海洋大國之一。

4、我國有美麗多樣的海洋環境,有富饒多樣的海洋資源。(參看教材上的閲讀材料)

自然地理學上:內海是伸入大陸內部的海,面積不大,僅有狹窄的水道與大洋或邊緣海相通(如渤海)。

內海

政治地理學上:內海是指國家內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領海基線以內的海域,以及為陸地所包圍但是入口較狹的海灣和通向海洋的海峽(瓊州海峽是政治地理上的內海)。

八年級的地理課件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並能正確運用;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能用事例説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聯繫實際區別天氣與氣候。通過對天氣與氣候的特點分析學生學會用分析對比的方法學習地理知識,解答地理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養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良好習慣;增強自身應對變化多端的天氣的防護意識,進而增強對大氣環境的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並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教學難點:

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

教學方法:

問題導向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

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法、觀察法、對比法、綜合分析法。

課時:

1課時

教具使用:

大洲輪廓圖卡片、地球儀、地理圖冊

教學過程:

導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請首先請兩位同學表演場景對話,讓學生們注意觀看。

場景對話如下。

小明:天可真熱啊,烈日炎炎,驕陽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對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龍江的齊齊哈爾,那裏肯定很涼快,不如我去他那裏避一避暑。對,我得趕快給他打電話。喂,你好!是小亮嗎?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見了,你還好嗎?

小明:好什麼呀!天太熱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這一個星期持續高温,每天氣温都在35℃以上,這不,我給你打電話,想去你那裏避暑。

小亮:你可千萬別來,我這裏一連下了三天大雨,電閃雷鳴,樹被風吹斷了,鐵路讓洪水沖垮了。

小明:那可怎麼辦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給我打電話吧。

小亮:打電話多費錢啊!我們去看天氣預報吧。

小明:對啊,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天氣早知道。我們現在就去查看天氣預報。

師:謝謝兩位同學的表演,是啊,天氣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天氣的知識。

新授:

一、天氣及其影響——談天論氣話天氣

(一)天氣與氣候

師:多媒體出示一組不同天氣的圖片,請學生用語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內容。

師:剛才幾位同學都描述了圖片中的天氣狀況,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他們都用了哪些關鍵詞來描述天氣呢?天氣又有什麼特點呢?

生:回答

師:天氣就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的大氣狀況,它是經常變化的。通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詞語描述,此外還有冰雹、沙塵暴、颱風等。(圖片展示)

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時間短,變化快。(即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差別很大,同一地點不同時刻天氣不同。)

師:天氣在短時間內是經常變化的,那麼氣候有什麼特點呢?誰能説説我們當地的氣候呢?

生:回答

師:氣候與天氣恰恰是相反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特點:具有相對穩定性。例如:我國的温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多年都是這樣。

問:你能總結一下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嗎?(學生分四組討論,回答)

生:小組代表發言

師:總結髮言。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接着,教師多媒體出示一組和天氣或氣候相關的描述,讓學生判斷出該描述是天氣還是氣候。

1、今天風和日麗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4、東邊日出西邊雨

5、我們這個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師:剛才,我們談了很多有關天氣的話題,就是因為天氣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你能舉例説明天氣對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嗎?

生:回答

師:

(二)天氣及其影響

師:(課件播放各種天氣對生活和生產的影響圖片,瞭解天氣對我們的影響,給學生直觀的印象。)

師:如果我們能預知明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會有很大幫助的。那麼我們從哪裏會預知明天的天氣呢?學生回答天氣預報,引出話題二。

二、明天的天氣怎麼樣——談天論氣話預報

師:同學們你們日常生活中都是通過哪些途徑瞭解天氣的呢?

生:回答

師:是啊,隨着科技和媒體的發達,我們瞭解天氣的途徑越來越多,正如同學們所説: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都是我們瞭解天氣的途徑。

師:那麼,天氣預報又是如何產生的呢?通過這幅圖大家會有所瞭解。多媒體展示天氣預報的產生過程。

師:通常天氣預報要説明一天或幾天中的陰晴、風、氣温和降水等的情況,我們先來看看風的符號吧。出示幻燈片。

在天氣預報中常常還可以看到衞星雲圖,衞星雲圖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陰天。

師:帶領學生認識衞星雲圖。

為了讀懂天氣預報,通常用專用的符號表示天氣狀況,天氣符號一般與城市名稱一起出現,我們一起來認識常見的天氣符號。

師:帶領學生認識天氣符號。

師:如果一個城市出現兩個天氣符號會表示什麼意思呢?

活動:請學生結合圖片説説相關地區的天氣狀況。

活動:根據圖片所示內容,回答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僅注意每天的天氣變化,而且越來越關注每日的空氣質量。你喜歡什麼樣的空氣呢?

師:出示兩幅不同地方空氣質量的圖片,你喜歡什麼樣的空氣?

生:回答

師: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

三、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談天論氣憂空氣

師:空氣質量的高低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生:學生看課本自學完成。

師: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氣的現象?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從身邊發現問題)

師:展示一些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圖片,讓學生感受人類不合理的做法導致的空氣質量問題,及常見的沙塵暴、霧霾等污染天氣圖片。

活動:(學生分四組)

各抒己見獻良策:面對這樣的大氣環境,我們應該怎麼辦?學生討論後交流自己的看法。

鞏固練習:為下列現象出謀劃策

1、城市裏的汽車可真多,尤其是私人汽車的數量增加很快,汽車尾氣會對空氣造成污染,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2、為了冬季取暖,北方地區經常有一些鍋爐房的煙囱黃煙滾滾。怎麼辦?

3、家庭裝修過度,出現頭暈、噁心的現象。

4、建築工地拆除舊房子,沒有防塵措施,造成大量灰塵。

課堂小結:

師:一節課的學習,使我們收穫很大,請同學們談一談收穫和感悟。

生:回答(略)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要養成一種習慣,即收聽收看天氣預報;樹立一種意識,即保護大氣環境。

板書設計:

多變的天氣

一、天氣及其影響

1、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2、天氣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明天的天氣怎麼樣

1、天氣預報

2、風力與風向

3、衞星雲圖

4、天氣符號

三、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

八年級的地理課件 篇四

教學目標

熟練掌握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熟練掌握在不類型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這節課我要講的內容是:“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首先,我們先來複習一下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活動2【講授】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一)複習:在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二)授課:

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如何辨別方向(通過電子白板演示)説明:在一般情況下指向標箭頭所指方向為“北方”。

情況1: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時,我們可以按照一般地圖辨別方向的方法來辨別方向。即“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情況2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沒有指向正上方時,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辨別方向(出示實例,邊分析邊講解)

2、例題一(電子白板演示某學校平面圖)並向學生説明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確定方向:

(1)確定中心地點。

(2)以中心地點為中心畫與指向標相對應的十字座標,按指向標方位標註東西南北。

(3)指出各點與中心點的方向關係

例題二、通過電子白板演示充分説明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標法和旋轉地圖法

例題三、通過給陌生人指路的事例來加強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三)課堂小結:

1、如果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圖來辨別方向

2、平移指向標

3、旋轉地圖法(即把指向標地圖轉化成一般地圖)

八年級的地理課件 篇五

教學要求

1、學會蒐集並運用地圖與統計資料説明中國河湖的基本概況。

2、通過地圖、圖片及統計資料的分析,能夠解釋黃河各河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夠初步提出長江各河段開發利用的方向與措施。

3、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結構分析

選編本節內容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1)以黃河的治理和長江的開發為例,運用相關資料探究河流治理與開發的方向和方案,以培養綜合應用能力與創新意識,樹立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觀念。

(2)培養學生運用已學的河湖知識推理判斷、分析綜合、概括歸納黃河與長江水文基本特徵的地理思維能力。

(3)以圖像系統為依託,瞭解和掌握有關河湖的基礎知識,為遷移應用這些知識,形成能力和價值觀念打下紮實的基礎。

(4)從知識方面分析,既照顧了中國河湖概況的面,又突出了黃河治理和長江開發的點,做到了點面結合。

(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自然地理要素與人文地理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繫。

基於上述的設計思路,本節呈現了下面的結構特點。第一,外部結構特點為縱向遞進關係──源流概況、影響因素、水文特徵及水利水害。第二,內部結構特點為橫向平行關係。

內容點析

1、眾多的河湖

本部分教材是圍繞着河湖的基礎知識、我國不同類型河湖的特點,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對河流水文特徵的影響而展開的。

第一,關於河湖的基礎知識,教材採取了以地圖疊加文字説明和主圖疊加附圖的形式,淡化了內外流域的界線,突出了內流河和外流河這一基本概念、內外流域面積的差異及我國的河流主要分佈在東南部的外流區等內容。第二,教材提供了我國東部主要河流流量年變化統計曲線圖,可分析得出結論:

(1)東部地區河流的汛期多出現在夏季;

(2)以秦嶺—淮河為界,北方的河流冬季出現結冰現象(松花江冬季的流量為零),枯水期時甚至出現斷流。並結合八年級學生的能力水平,教材配以胡楊林和羅布泊的景觀圖片,來説明西北內陸河流的基本特點──因降水稀少,河流水量不豐,蒸發與滲漏嚴重,出現了許多季節性河道。

第三,本節活動式課文的設計力圖達到以下目的。

(1)鞏固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圖像知識,通過中國政區圖的閲讀,為學習黃河的治理和長江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2)通過統計圖表的分析及學過的地形知識,瞭解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決定了大江東去的趨勢。

(3)通過統計圖表的分析及學過的氣候知識,瞭解我國從北到南雨季的長短決定了河流汛期長短的規律。

(4)通過對圖2.29中黃河花園口站與西江梧州站的流量年內變化的比較,瞭解不同河流的汛期長短對灌溉、航運、發電量及洪澇災害的影響。第四,教材還穿插了京杭運河的閲讀材料,目的是介紹它溝通五大水系、航運價值以及服務於南水北調工程的巨大功能。

本部分教材的地理思維能力培養,着重體現在對地圖及圖表信息的認定、提取、加工及分析的過程之中。

2、黃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主要圍繞着對黃河的整體評價、黃河各河段的環境問題及治理方案的研討而展開的。

第一,雖然本部分教材的重點是在黃河的環境問題與治理上,但從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念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教育功能考慮,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從正反兩個方面入手,介紹了黃河為中華民族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及其帶來的災難,極具震撼力,這在教材的分析中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

(1)上游豐富的水能資源及其開發──龍羊峽圖;

(2)黃河水資源的灌溉作用──寧夏平原圖;

(3)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的黃河起源地──黃河源頭圖;

(4)流域內所藴藏的旅遊資源──壺口瀑布圖。

上述內容的呈現又是建立在知識(上、中、下游的劃分和水資源利用類型)、能力(獲取圖例信息)和價值觀念有機融合的基礎之上的。

教材的另一個亮點是對黃河上、中、下游劃分的呈現方式。教材沒有直接在正文裏描述,而是在地圖上以設問的形式提出,為下面的教材展開留下了一個伏筆。其目的是暗示教材不過分強化地理界線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這一基礎知識將在後面黃河中下游的環境問題及治理部分得到鞏固練習,這樣就使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由死記硬背的機械識記層面,上升到在應用過程中鞏固提高的應用能力層面。

第二,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問題及其產生的環境問題(包括對下游的影響),是本部分教材的重點內容。關於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問題,教材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

(1)讀圖2.23“黃河干流泥沙沿途變化”圖可知,由河口至孟津的中游河段,年平均含沙量與年平均輸沙量都比上下游河段大,並由此引出成因的思考。

(2)關於成因,教材簡明地介紹了中游干支流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流域面積較大;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本區植被破壞嚴重;夏季多暴雨等因素。

(3)為了給師生留有足夠的思維空間,教材沒有就地形、氣候及植被等影響因素進行詳盡地分析,目的是讓學生遷移已有知識與能力,自主展開學習過程。

有關下游產生的環境問題,教材通過敍述性課文與活動性課文結合,以及因果推理遞進的方式加以體現,並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1)平原區的地形對河道寬度、河道坡度、河流流速的影響。

(2)受地形影響,泥沙在下游沉積並逐步抬高河牀,形成“地上河”。

(3)河牀不斷升高,人們被迫築堤束水。

(4)暴雨來臨,隨時隨地都有決口的危險。

(5)歷史上的黃河水患災害。

(6)由圖2.34中黃河下游狹窄的匯水面積、沒有支流匯入等信息,也可推斷“地上河”的形態與隱患。

此外,基於複習鞏固和內容拓展的考慮,教材還提供了圖2.35,全面地展示了黃河整個流域的環境問題──上游的荒漠化與凌汛問題;中游的水土流失問題;下游的“地上河”隱患與凌汛問題。

第三,關於黃河各河段環境問題的治理,教材首先提出了形成原因的劃分──自然原因與人為原因;其次以黃河斷流為例,提出了治理方案。並以此誘發學生探討治理黃河流域其他環境問題的動機,並嘗試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本部分教材的能力培養重在獲取圖文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維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和創新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與可持續發展觀念。

3、長江的開發

本部分教材主要是圍繞長江的`源流概況、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及洪澇災害的治理等問題來展開的。第一,教材結合圖2.36介紹了長江的發源地、注入的海洋、流域面積、長度、水量等情況;點明瞭“水能寶庫”“黃金水道”的作用;結合圖2.37 “長江干流地形剖面”,讓學生理解性地記憶長江上、中、下游的劃分。

第二,關於長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教材詳盡地提供了長江流域水系圖、幹流地形剖面圖、長江航運圖及圖2.39等項信息,為學生推理分析長江的水能資源優勢、現實和潛在的航運價值及當前航運中存在的問題創設了情景,以展示開發長江水能潛力、克服航運阻力的信心和思維過程。其中,教材注重理論聯繫實際,開放性地介紹了荊江裁彎取直的工程原理及意義,通過閲讀圖中廢棄河道信息,加強學生理解該工程對改善長江中游航運效益的意義,以及提高地理推理分析能力的水準;通過分析影響長江通航的障礙因素、設計解決方案,樹立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第三,在介紹長江開發的同時,教材在活動式教材中利用較多的篇幅,提出了長江洪澇災害的問題。其目的是使學生逐步樹立興利除弊的環境意識──防治洪澇災害就是為了更好地利用長江的水資源,挖掘其航運價值與水能潛力。從以上分析可知,本段內容的選取對學生擴展有關長江洪澇災害的知識、提高成因分析能力,以及樹立防災減災、變害為利、人地協調等價值觀念意義重大。

教材呈現長江洪澇災害內容的方式包括兩個方面。

(1)在閲讀材料中,介紹了因為人與水爭地的矛盾,築堤圈地,使湖泊失去了調蓄江湖水資源的能力,導致歷史上長江洪澇災害頻繁發生。

(2)以思考練習的方式介紹了近年來長江流域洪澇災害發生的頻度不斷加大,讓學生從降雨、植被、湖泊及人為等因素入手分析,歸納洪澇災害的成因。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

【新課導入】

新課導入可運用下列方式:教師出示掛圖“中國水系”或自行繪製的投影片“青藏地區河流和湖泊分佈圖”“長江中下游地區河流和湖泊分佈圖”,提出問題:看到地圖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麼?

這樣導入新課,直接進入主題,增強學生對我國河流、湖泊分佈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對我國河流、湖泊眾多這一特點一目瞭然。

【眾多的河湖】

學習內、外流河的概念時,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閲讀圖2.28“我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分佈圖”,找出長江、黃河、塔里木河,提出一系列問題:這幾條河流最終流向何處?有哪些河流與長江、黃河一樣最終流入海洋?它們主要分佈在我國的哪些地區?有哪些河流與塔里木河相類似,不能注入海洋?它們主要分佈在我國的哪些地區?運用地圖觀察實例,概括總結內、外流河及內、外流區的概念,這樣比較適合國中學生掌握地理概念。在此基礎上,運用同樣的教學方法,結合書中圖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學習內、外流湖的概念,瞭解內、外流區的分佈及面積的差異等知識並完成活動題1。

對於河流水文特徵的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我國東部主要河流流量年變化曲線圖,提出以下思考問題:四條河流分別分佈在我國的什麼地區?四條河流什麼季節流量最大,什麼季節流量最小,為什麼?黃河、松花江為什麼在冬季出現枯水期甚至斷流?學生通過讀圖、思考及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瞭解我國外流區河流水文特徵的共性,通過完成活動題3使學生了解不同地區水文特徵的差異性,以及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係。

為什麼不同地區河流水文特徵有明顯差異?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完成活動題2加以瞭解。解答此題時,教師應提醒學生閲讀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和中國氣候類型分佈圖,在圖中找出這些河流,説明流經的省區、地形區及氣候區。在此基礎上,瞭解地形、氣候對河流的影響,找出其內在的聯繫。當學生明確了地形、氣候與河流之間的關係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塔里木河和羅布泊的圖,討論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河流的水文特徵,並與東部外流區河流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差異性。

【黃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的教學,建議教師從正反兩個方面入手,使學生對黃河的認識能夠較為客觀。這部分教材是培養學生正確認識問題,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念的最好實例。首先從正面入手,引導學生閲讀黃河流域水系圖及景觀圖片,明確黃河上、中、下游的劃分,對應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觀圖片,瞭解黃河流域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第二步,結合活動題1,使學生了解黃河的憂患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不同河段產生的環境問題各是什麼?在學生對黃河不同河段的問題有初步瞭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導學生通過讀圖,分析產生環境問題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分別是什麼?

瞭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嚴重、泥沙含量大的特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閲讀黃河干流泥沙沿途變化圖,通過閲讀圖中的數據,可以使學生對黃河中游地區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個感性認識。分析成因時,教師應提醒學生閲讀中國地形圖、相關的氣候類型圖、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及教材中提供的黃土高原地區地表景觀圖,儘可能為學生提供一些反映黃土高原地區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狀況的錄像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通過分析,明確造成黃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為因素是什麼,自然因素是什麼。由中游地區的泥沙含量大,聯繫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變化,結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圖、歷史上黃河下游氾濫範圍圖,説明中游地區的環境問題對下游地區產生什麼影響?造成的隱患是什麼?

對於上游地區的荒漠化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這個地區的氣候類型分佈圖及氣温曲線、降水柱狀圖,可以收集一些上游地區植被破壞的錄像帶或景觀圖片、幻燈片等,依次説明這裏荒漠化嚴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

解釋凌汛的成因,教師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生凌汛的河段,其河流流向與不產生凌汛的河段河流流向有什麼不同?由此説明引起凌汛發生的自然因素是什麼?通過分析應使學生明確產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第三步,在學生了解黃河不同河段的憂患後,指導學生閲讀關於“根治黃河”的閲讀材料,完成活動題2,通過閲讀和解題,使學生明確針對不同問題應該採取不同措施,鼓勵學生充分開展發散思維,為解決黃河的問題獻計獻策。

【長江的開發】

瞭解長江資源的開發利用,首先應該瞭解長江的源流概況。因此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閲讀長江流域水系圖及景觀圖片,以及中國政區圖、地形圖、氣候圖,明確長江的發源地,上、中、下游的劃分,以及流經的省區、地形區及主要氣候區,在此基礎上,分析長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資源比較豐富,哪些河段有利於航行。在分析水能資源豐富的河段時,可以引導學生閲讀長江干流剖面圖以幫助學生理解,同時可以指導學生觀察長江流域水系圖,分析水電站的分佈與地形地勢之間的關係。

瞭解長江水運狀況,可以引導學生閲讀長江航運圖,説明哪些河段航運能力比較強,結合地形地勢、氣候、河道等因素,分析航運能力強的原因。結合荊江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圖,説明哪些河段航運受到限制,限制的因素是什麼。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2,討論解答此題時,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給與學生討論的時間,特別應該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設想。

分析長江洪澇災害頻發的原因,可以從閲讀材料、洞庭湖面積和容積變化示意圖入手,通過學生閲讀“平垸行洪導長江”的資料和示意圖,使學生了解導致洪澇災害出現的原因之一就是圍湖造田,減弱了湖泊對河流水量的調蓄能力。對於發生洪澇災害的其他原因,可以通過討論、解答活動題2加以瞭解。在解答此題時,應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氣候特徵對洪澇的影響,上、中游地區植被的破壞為什麼容易形成洪澇災害,長江水系干支流的分佈特點對洪澇災害出現的影響等,通過分析,應使學生對於河流發生洪澇災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並能夠初步明確其中的因果關係。“長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較”的資料,應該指導學生認真閲讀,使學生對於洪澇災害造成經濟損失及人員傷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增強學生的人地協調發展觀念和意識。

八年級的地理課件 篇六

教學目標:

1、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峯、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教學重點:

1、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峯、山脊、山谷等。

教學難點:

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教學準備:

中國地圖、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章第四節地圖第一課時

導入:地球表面有陸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別很大,這些不同的地形對我們生產、生活有着不同的影響。那麼,如何將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徵比較準確、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圖上反映出來呢?

學生回答教師講解,我們要通過地形圖來反映這些內容。

板書:一、地形圖的判讀

過渡:珠穆朗瑪峯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們看它只不過4000多米高,這是為什麼?

(因為觀測的基準面不同,測得的高度就不同)

學生讀圖:讀課本P126圖B“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

導讀:看圖,以海平面為基準面,B點的高度為500米,A點的高度1500米,以B點為基準面則A點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為A點的絕對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為A點與B點之間的相對高度。

板書: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講解:在地圖上,必須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單位用米。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

板書: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講解:地面經過地形測量,測出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注在圖上,然後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成線,這就是等高線。

補充:我們如果用一個水平面去橫截地形,這個水平面與地面的交線就是一條等高線。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層次等高線,再將它們轉繪到平面圖上(實質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圖上)。

補充:強調一下,必須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起來,用平滑的曲線來連接。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這樣,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況。

看圖:地圖冊“坡度陡緩與等高線疏密的關係”。

提問:坡度陡的地方與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的狀況有什麼不同?

板書: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過渡:同理,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從等深線上所標註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淺。

提問:我們已經知道等高線和等深線,那麼由於地表的形態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現也不一樣。

板圖:《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示圖》,邊板圖,邊講解。

板書:

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做練習鞏固:

寫出地形名稱:

⑴⑵

⑶⑷

⑸⑹

讀圖:讀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提問:比較一下這幅地圖與我們所講的等高線地形圖有什麼不同?

講解:這幅地圖有等高線,但沒有海拔高度的註記,它是用不同顏色來反映地勢高低的,這種地圖叫做分層設色地形圖。

講解:分層設色地形圖立體感強,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看圖: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陸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麼顏色?表示什麼地形?

200m以下用綠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淺綠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淺黃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黃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黃色,表示山地

講解: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着上不同的顏色。一般規律是: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新|課|標第|一|網

過渡:在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閲讀地圖。還有一種更直觀的圖可以使人一目瞭然地看出地勢的高低起伏,這就是地形剖面圖。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讓學生觀察地形剖面圖的特點。

講解:地形剖面圖能直觀地表示某條線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提問:我們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線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樣?(不一樣。)

講解:地形剖面圖可以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狀況。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沿着某個方向畫一直線,如P30圖I中的直線AB。然後將該直線與等高線的交點——投射到間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線上,得到不同的交點,把這些交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就得到地形剖面圖。請同學們看下圖(課本插圖P30圖I地形剖面圖的繪製方法)

課堂小結:

由各小組同學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選一名代表總結本節學習內容。

佈置作業:

課內作業:畫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

課外作業: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製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書設計:

一、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高度的確定:

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等高線與等高線地形圖

⑴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⑵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3、分層設色地形圖

4、地形剖面圖

八年級的地理課件 篇七

教學目的

1、瞭解山脈的概念,掌握我國主要山脈的名稱及其分佈。

2、通過上述學習活動,培養學生了解和分析山脈特徵的能力。

3、通過介紹我國登山健兒攀登珠穆朗瑪峯的動人事蹟,激勵學生向登山運動員學習,樹立愛我中華,熱愛科學,勇攀科學高峯的思想。

教學重點

我國山脈的分佈。

教學方法講授法與練習法相結合。

教具“中國地形圖”、中國政區空白圖投影片、“中國政區空白圖”(每位同學一張)

課時1課時。

教學提綱

一、山脈的概念

1、山脈的概念

2、山脈的走向

二、我國主要山脈的分佈

1、東西走向的山脈

天山—陰山、崑崙山—秦嶺、南嶺。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

長白山、武夷山;

台灣山脈。

3、南北走向的山脈

賀蘭山、橫斷山。

4、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

阿爾泰山、祁連山。

5、喜馬拉雅山脈和珠穆朗瑪峯

三、山脈構成地形的骨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區面積佔全國的2/3。眾多的山脈縱橫交錯,構成了我國地形格局的主要骨架,而且形成地理上重要的分界線,所以學習我國山脈的分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麼,什麼叫山脈呢?我國山脈又有哪些特點呢?現在就來研究這些問題。

學習新教材

第二節主要山脈[板書]

一、山脈的概念[板書]

1、山脈:山地綿延很長、有一定走向,好像脈絡似的,叫做山脈。[板書]

[展示投影片]指導學生看“山脈走向示意圖”,説明山脈走向的種類。(見圖2)

圖2山脈走向示意圖

2、走向:山脈的延伸方向稱山脈的走向。我國山脈的走向大致有四種:南北走向、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和西北—東南走向。

例如:賀蘭山脈是南北走向的山脈;天山山脈是東西走向的山脈;大興安嶺是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阿爾泰山脈是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

[提問]讀“我國山脈分佈示意圖”説出我國山脈的主要走向是什麼?(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我國山脈很多,從走向看,大致以東西走向的山脈和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為主,這兩類主要走向的山脈互相交織,大體構成了網格狀排列。

[教師講解]我們學習山脈,不僅要記住主要山脈的名稱,還要掌握它的走向和準確的分佈位置。下面我們就介紹主要的山脈。

二、我國主要山脈的分佈[板書]

1、東西走向的山脈[板書]

[讀圖]讀“我國山脈分佈示意圖”説出東西走向的山脈的名稱。

[教師講解]教師在空白投影片上邊畫邊講,並且提示學生注意山脈的走向和分佈位置。

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

天山—陰山[板書]

崑崙山—秦嶺[板書]

南嶺[板書]

[填圖練習]指導學生在“中國政區空白圖”上畫出上述三列山脈並注出山脈的名稱。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板書]

[讀圖]讀“我國山脈分佈示意圖”,説出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名稱。

[教師講解]在空白投影片上邊畫邊講。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有以下三列: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板書]

長白山—武夷山[板書]

台灣山脈[板書]

[填圖練習]在“中國政區空白圖”上填出這三列山脈及其名稱。

前面我們介紹了東西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的主要山脈。除此以外,還有南北走向和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下面我們就繼續學習這些山脈。

3、南北走向的山脈[板書]

賀蘭山脈[板書]

橫斷山脈[板書]

4、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板書]

阿爾泰山[板書]

祁連山脈[板書]

[填圖練習]在“中國政區空白圖”上填出這些山脈,並注出名稱。

[指導練習]利用“中國主要山脈分佈示意圖”(沒有山脈名稱的空白圖),幫助學生複習主要山脈的位置和名稱。

5、喜馬拉雅山脈和珠穆朗瑪峯[板書]

指導學生在圖上找出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峯,並將其填在空白圖上。

[讀課文]指定學生朗讀課本第14頁“讀一讀”中的短文“珠穆朗瑪峯探險”。

[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有關珠穆朗瑪峯探險的彩色圖片。(如條件允許,可放映幻燈或錄相片)看完之後,可讓學生簡短髮言,談談感想體會。

[小結]我國不同走向的山脈。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樑,它們縱橫交錯,構成了我國地形的主要骨架。

三、山脈構成了地形的骨架[板書]

[練習]完成課文16頁“做一做”中的填表練習。

複習鞏固

[課堂練習]在課堂上教師指投影片上所畫的主要山脈,讓學生説出它們的名稱、走向和分佈位置。(如果時間允許可反覆進行鞏固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