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原文(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23K

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原文(精品多篇)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 篇一

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遊覽順序記敍了作者遊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有條理敍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間順序給課文分段,並概括段意。

4、學會生字、新詞。

5、朗讀課文。背誦第5自然段。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受到這一神奇的溶洞。激發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寫作特點,培養有條理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準備

投影儀。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記金華的雙龍洞

二、介紹課文及作者

1、課文,遊記。記敍了作者遊雙龍洞的情景。

2、作者,葉聖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江蘇吳縣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

1957年葉聖陶先生60多歲時,遊覽了“雙龍洞”、“冰壺洞”,見《小傳十篇》。

三、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自由讀文。

利用工具書學習生字、新詞,劃出不懂的詞語。

2、集體討論難字、新詞。

①讀音

wān

sǔn

蜿蜒

即使

石鐘乳

石筍

②新詞

孔隙突兀森鬱進

四、讀熟課文

1、散讀。

2、小組讀。

五、思考寫作順序,試着劃段

第二課時

一、理清層次,劃分段落

1、默讀。

思考:本文是按什麼順序安排材料的?

遊覽順序——空間位置變換。

2、討論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時間、地點、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見聞。

第三段(4~8自然段)遊覽經過。

二、講讀

1、指名讀第一段。

分析:這是一篇遊記,且開篇點題,交待了時間、地點。

2、學習第二段。

作者從金華城出發,經過羅甸,漸漸入山,記寫一路上經過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提問:

①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筆劃一下。

溪流:時而…時而…時而。

②什麼叫迎着溪流?人怎麼走?

逆流而上(遊覽的一條“暗線”)

③理清這部分敍述順序。

金華→羅甸→入山→洞口

4、小結: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從洞口裏流出來的”,引出描寫重點——雙龍洞。

第三課時

一、從讀入手,理清層次

1、讀第三段。

説一説寫了幾層意思。

2、分析:

②外→內

學生邊讀邊思考,師生共同總結。

a、泉水來路。

b、孔隙大小。

c、小船形狀。

d、進出方法。

e、人的感覺。

二、學習本段第三層

③內洞奇景。自由讀,並小結寫了什麼?

a、黑為什麼?只有孔隙相連。

c、大十來進房子那麼大。

d、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裏。指明泉水的發源地,且點出洞已到頭。

④最後寫出洞,自然結束文章。

三、總結

作者記敍了遊覽雙龍洞的情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詞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能複述“雙龍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壯觀。

領悟按遊覽順序進行敍述的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二、教學重點

感受溶洞的奇觀,學習按遊覽順序的記敍方式和運用恰當的詞句描繪事物和表達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課文

同學們,你們中間有誰去過溶洞,那裏的景象是怎樣的?給同學們介紹一下……

師總結: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上,不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風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觀。其中溶洞就像童話世界中的迷宮……

結合認讀“溶洞、石鐘乳、石筍”等詞語。

二、自學課文,認讀理解生字詞

1、讀一讀生字表中的13個生字,要求讀準字音,對其中筆畫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識記它們的字形。

2、畫出課文中的新詞並根據上下文或查工具書,理解它們的大概意思。

3、質疑問難。(可以同桌之間互相詢問,也可向老師提出不能理解的詞語。)

三、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全文,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讀。

3、默讀全文,要求邊讀邊畫出作者遊覽路線示意圖。(可以各自進行,也可與幾個同學討論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畫好的示意圖。並按圖説清圖意,然後相互補充或糾正不當之處。

對照示意圖,找到相應段落再次朗讀。

佈置課堂作業

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研讀作者在去雙龍洞的途中所見的景物

1、思考:作者見到些什麼?

感悟句子:

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豔。

由具體的景物概括出“明豔”一詞,寫出金華一帶山區明亮豔麗的景色。

2、隨着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時變換調子。

引導發現這句話的特點。(如有兩對反義詞,用擬人手法,寫溪水的聲音)説説對這句話的理解,體會句子中的因果關係,音韻節奏感,和作者當時的心情等。

反覆朗讀上述句子。

二、研讀洞口、外洞、內洞各自的特點,以及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寫具體的。

1、引導學生找到課文中概括特點的詞語或者能用恰當的詞語概括。

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

外洞:寬敞。

孔隙:窄小。

內洞:昏暗,比外洞大,有雙龍洞和石鐘乳

2、從文中找到作者用什麼方法把這些特點寫出來。

(讓學生體會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採用的打比方,説感覺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擦傷鼻子。

體驗由於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擠壓”的感覺。

3、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也很值得觀賞。

着重理解“即使”這部分的強調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感受,然後作適當的點撥。

三、複述

要求學生任選雙龍洞其中一個景點進行復述,可採用導遊介紹等形式進行。

四、總結全文

1、啟發學生談談學了本文後的收穫,在相互交流對話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教師小結。

五、指導造句,寫段訓練

1、用“時而……時而”寫句子。

2、把下面兩個句子表達的意思分別寫具體。

(1)那棵松樹的枝葉十分繁茂。

(2)登上山頂,我感到舒服極了。

六、佈置課外語文活動

蒐集有關溶洞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板書:金華城—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內洞

(明豔)(突兀)(大)(窄)(黑奇大)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這是葉聖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遊記,也是國小階段的學生接觸的第一篇遊記。文章記敍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融情於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賞大自然的審美情趣。

文章按遊覽順序記敍,依次寫了遊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遊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通過描寫路上景色的明豔、溪流的歡唱、外洞的寬敞,以及內外洞連接處孔隙的“窄、低、小”,內洞的“黑、奇、大”,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輪美奐,令人感到身臨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課文按兩條線索來寫。一條是作者的遊覽順序,是“順”的線索,抓住景物特點來寫。另一條是泉水、溪水的來路,是“逆”的線索。兩條線索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使景點的方位和作者觀察的移動有機結合,同時移步換景,堪稱遊記體文章的典範。其中“過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體現出遊記體“篇”的特點,將遊程、見聞和感受有機結合,是中年級學生學寫遊記的優秀範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觀察仔細,語言樸實準確,描寫生動形象,敍述有詳有略,分別詳寫了孔隙、內洞的風貌,突出了雙龍洞的特色。

選編本課的意圖,一是通過閲讀,讓學生感受金華雙龍洞自然景觀的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過感悟,讓學生了解作者按遊覽順序記敍的表達方式,並體會、運用作者將見聞和感受結合,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的表現手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教學的難點是指導學生用常見的事物和自己遊覽的感覺,把景物的特點寫具體,使人感覺身臨其境。

針對2011年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應加大語言文字的實踐運用,其中第二學段應落實“段”的訓練。所以本課作為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旨在抓住遊覽順序,通過感知整體,瞭解遊記特點,然後重點講“過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達特色,並指導學生學以致用。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詞義。

2、瞭解遊覽順序,感受雙龍洞景象的奇異,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雙龍洞內孔隙的特點。

4、領悟移步換景的遊記特點,體會並運用作者將見聞和感受結合,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的表達方式。

重點難點

1、學習按遊覽順序記敍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

2、指導學生運用常見的事物,結合自己遊覽的感覺,把景物特點寫具體,使人身臨其境的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教師蒐集有關表現祖國大好山河的風景圖、金華雙龍洞的文字、圖像等資料,做成ppt課件。

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讀課文、認生字、標自然段,製作作者遊覽過程示意圖,現場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現。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同學們,祖國的山川秀美,到處都有迷人的景色。瞧,這是哪兒?(課件出示廈門鼓浪嶼圖片)這迷人的風光讓我想起了一句詩文: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再看看老師家鄉的一處美景(課件出示江西廬山圖片),你看到這樣的景緻,能像老師剛才一樣想起怎樣的詩句呢?

談話時,課件出示畫面,教師引導學生聯繫生活,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並結合已學的詩文表達情意。

二、揭示課題,反饋預習,整體感知

1、出示圖片,揭示課題:記金華的雙龍洞。(板書課題)

2、點明體裁特點,介紹遊記是記敍旅行的見聞和感受的文章。(板書:遊記)

3、結合課前預習,反饋預習成果,學生出示製作的作者遊覽過程示意圖,對照課文,互相交流討論。

小結:課前預習是學習的一種好方法,通過預習,我們瞭解了作者遊覽雙龍洞的順序。交待遊程(板書)是遊記的一大特點。所到之處,葉老又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有怎樣獨特的感受呢?(板書:見聞感受)讓我們走進課文,隨着葉老到字裏行間去遊歷一番。

三、初讀課文,學習字詞,瞭解“雙龍洞”得名

1、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學習生字新詞,注意“浙、蜿”等字的讀音。(課件出示詞語)浙江臀部

稍微額角蜿蜒

3、指導學生結合漢字形聲字構字法,理解“蜿蜒”的詞義,並引導學生結合舊知,聯繫生活,學會運用“蜿蜒”。

4、讀課文句子“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引導學生感悟“雙龍洞”得名的由來。

四、精讀課文,感受“孔隙”特點,學習表達方式

(一)找出課文主要內容,瞭解作者見聞及感受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作者遊雙龍洞的?(4—7自然段)

2、默讀,思考:4—7自然段寫了哪些景點,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指名答。(板書:外洞、孔隙、內洞)最令你好奇難忘的是哪兒?(孔隙)

(二)重點感受“孔隙”特點,學習表達方式

1、指名讀,全班學生邊聽邊思考作者是如何寫出孔隙特點的。

2、理解“孔隙”詞義,再借助圖片揭示孔隙的特點:窄小(板書)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樣寫出孔隙窄小特點的。要求學生用心讀第五自然段,邊讀邊畫出有關的句子。

課件出示句羣1:雖説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並排仰卧,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見的事物具體寫孔隙的窄小。)

課件出示句羣2: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作者用自己遊覽的感覺具體寫孔隙的窄小。)

創設情境:假如你就是遊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繩,幫助你穿孔隙,過水道,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指導朗讀句羣:我懷着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卧在小船裏,自以為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着船底了,才説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師生共同小結寫法:葉老沒有直接點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見的事物和自己遊覽的感覺,把景物的特點寫具體,使人身臨其境。

4、讀寫互動,遷移運用。

出示幾幅圖:海洋館、吊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仿照孔隙的寫法,寫出自己遊歷的感受。師生交流、反饋。

5、梳理遊記內容,發現構段特點。

找找這個自然段一共有幾句話?從表達方式上,你發現了什麼奧祕?(條理清晰,體現了遊覽過程)

師生交流總結:在過孔隙時,葉老按遊覽順序,將見聞、感受,生動具體地記錄下來,使人身臨其境,這就是遊記的典範。

五、結課

雙龍洞的其它幾個景點又是怎麼寫的呢?下節課我們接着學習。

六、板書設計

遊記記金華的雙龍洞

遊程外洞

見聞孔隙:窄小

感受內洞

記金華的雙龍洞語文教案 篇四

教學準備

投影儀。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記金華的雙龍洞

二、介紹課文及作者

1、課文,遊記。記敍了作者遊雙龍洞的情景。

2、作者,葉聖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江蘇吳縣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

1957年葉聖陶先生60多歲時,遊覽了“雙龍洞”、“冰壺洞”,見《小傳十篇》。

三、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自由讀文。

利用工具書學習生字、新詞,劃出不懂的詞語。

2、集體討論難字、新詞。

①讀音

wānjírǔsǔn

蜿蜒即使石鐘乳石筍

②新詞

孔隙突兀森鬱進

四、讀熟課文

1、散讀。

2、小組讀。

五、思考寫作順序,試着劃段

記金華的雙龍洞語文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的13個生字,理解有關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金華雙龍洞的奇特景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秀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分清課文主次的閲讀能力,學習本課抓住事物特點寫具體的表達方法。

4、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當你置身於大自然的 山水之間,一定會對它的神奇秀麗發出讚歎,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訴別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遊記,這就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葉聖陶寫的《記金華的雙龍洞》。(板書課題)

二、展示資料,瞭解雙龍洞

同學們,看完資料後,你對雙龍洞瞭解了多少?請你根據自己查找的資料,向大家介紹一下。

三、檢查預習,學習生字。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讓學生讀,識記,重點強調浙字的讀;蜒字的寫法。

2、同桌互讀,互相指正。

四、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自由讀課文,説説作者遊覽了那幾個主要景點?除此之外還寫了哪些內容?

2、試着畫一畫作者的遊覽路線圖。

五、引導學生質疑問難,着重理解下列內容。

1、不瞭解的事物:映山紅、油桐、石鐘乳、石筍。

2、不理解的詞、句:突兀森鬱、盤曲而上、蜿蜒、顏色各異、或濃或淡、新綠、十來棟房子

六、通讀全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第二課時

一、回憶課文內容。

説説作者的遊覽順序和文中描寫的主要景點。

二、以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形式,學習課文的重點部分。

你最想了解哪個景點?選擇其一,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提供自學提示:1、這個景點有什麼特點?自己是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麼?

3、你能通過朗讀來表現景物的特點和作者的感受嗎?

三、彙報自學情況。

(一)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點是窄、矮、陷。從以下幾方面可以看出來:

(1)船大小的描寫(讀有關句子)

(2)對進洞方式的描寫(讀有關句子)

(3)對自己感受的描寫(讀有關句子)

學生互相補充,各抒己見。

2、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作者通過孔隙的特點和經過。

3、學生繼續就這一部分進行朗讀彙報,互相評論。

教師重點指導以下兩組句子的朗讀。

(1)我懷着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卧在小船裏,自以為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着船底了,才説了一聲好了,船就慢慢移動。

(2)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指出要重讀的詞語,以強調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點。

4、讓學生隨着多媒體課件複述作者通過孔隙的特點。

5、繼續彙報另外兩個景點的學習情況。

6、以爭當小導遊的方式讓學生隨着多媒體課件將述作者遊覽外洞--孔隙--內洞的經過。

四、學習其它部分

1、本文作者除了寫外洞、孔隙、內洞三個主要景點之外,還寫了哪些內容呢?(途中見聞)

2、作者是怎樣描寫的呢?請同學們認真閲讀這段內容,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畫出你喜歡的句子,反覆讀一讀,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學生彙報自學結束)重點理解和朗讀以下句子:

(1)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精神。

(2)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在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豔。

(3)隨着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而變換調子。

通過對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讀,體會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體會作者的愉快心情。

3、播放錄象,讓學生帶着愉快的心情,隨着畫面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內容。

五、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作者遊覽雙龍洞路線,領略了沿途的美景和雙龍洞的美麗奇特。那麼,你能總結一下作者是怎樣寫好這篇遊記的嗎?(1、按遊覽的順序寫。 2、抓住特點有重點地寫。)

板書:

16、記金華的雙龍洞

路上見聞--遊外洞--由外洞進內洞--遊內洞--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