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相關【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W

《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相關【精品多篇】

《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相關 篇一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遊記,記敍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情融於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

全文結構嚴謹,內容安排井然有序,依次寫了遊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遊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兩條線索有機交融、貫穿始終。同時,作者觀察仔細,描寫形象生動,景物特點鮮明,不失為一篇寫景佳作。

教法建議

一、課前,安排學生了解有關溶洞的知識和浙江金華雙龍洞的相關信息。

二、從整體感知入手,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遊覽順序,根據遊覽順序,畫一張導遊圖。

三、抓住重點段落“由外洞進入內洞”,通過詞句品析、演示、複述等方法,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

四、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認真揣摩、體會文章內容,做到不僅讀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強閲讀體驗。

五、注意本課生字的學習。

詞語解釋

盤曲:盤旋曲折。[例句]這棵樹的枝幹盤曲而上,很有意思。

映山紅:杜鵑花。

明豔:明亮鮮豔。[例句]公園裏,花紅柳綠,一片明豔。

氣勢:人或事物表現出來的力量和態勢,本課指山高大宏偉的樣子。

時而:有時候。

突兀:(山)高高聳立。

森鬱:形容樹木茂盛繁密。

蜿蜒:彎彎曲曲。[例句]長城蜿蜒在崇山峻嶺之中。

名目:事物的名稱。

顏色各異:顏色很多,各不相同。

觀賞:觀看欣賞。[例句]這一天風和日麗,老師帶我們去公園觀賞牡丹花。

十來進:房屋分成幾個庭院,每個庭院稱為一進。十來進就是從前到後十來個庭院連在一起。

變化多端:端,項目。變化多樣。[例句]火燒雲的形態變化多端,真好看。

近、反義詞

近義詞:彷彿——似乎寬廣——寬敞蜿蜒——曲折

明豔——明麗觀賞一一欣賞依據——根據

反義詞:蜿蜒——筆直明豔——暗淡聚集——分散

擁擠——鬆散寬廣——狹窄昏暗——明亮

寫作特點

文章緊扣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按遊覽的順序寫作,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讀着文章,就好像正跟着作者遊金華雙龍洞,聽他邊走邊介紹,也就清楚地知道了雙龍洞的位置和特點,兩條線索—遊覽的順序及泉水流經的路線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課後題解

2.金華城→羅甸→雙龍洞口→外洞→內洞→出洞。課文主要寫了從外洞進入內洞的情景以及內洞洞頂的雙龍和石鐘乳、石筍。

3.在外洞找到泉水的來路--孔隙,孔隙可只容得下兩個人並排仰卧的小船,小船的兩頭繫着繩子,由內洞的工人在裏邊拉繩子,船就進去(外洞的工人拉另一頭繩子,船就出去),大約二、三丈的水程,就進了內洞。

先提問,再説明小船僅兩人並排仰卧,不能容第三個人,來表示小船的小。由外洞到內洞只能容一隻小船進出。不能划槳,只能靠兩頭繫繩子進出。作者這樣描述它的窄。

品讀感悟

本文的敍述條理清晰。作者觀察細緻,寫出了景物的特點和自己的真實感受。文中有多處直接或間接地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河流的讚美之情。如“……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豔。”

文章結構

課文按遊覽順序,可分為六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了遊覽的時間和目的地。

第二段(第2、3自然段):講路上見聞。

第三段(第4自然段):介紹遊覽外洞的情景。

第四段(第5自然段):介紹從外洞進入內洞的經過情形。

第五段(第6、7自然段):介紹遊覽內洞的情景。

第六段(最後一個自然段):作者乘船出洞。

難句解析

1.“一路迎着溪流,隨着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那溪流就是從洞裏出來的。”

這一段有兩句話。作者抓住溪流進行觀察來具體描寫很有意思。因為水有源,既然溪流的水是從雙龍洞裏流出來的,作者的目的地就是雙龍洞,因此“一路迎着溪流”,這既説明了溪流與洞有直接關係,也通過一個“迎”字點明瞭水流的方向與作者行進的方向剛好相反。溪流聲時時變換調子,寫的是溪流,實際上説明了雙龍洞周圍的地勢環境,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最後一句就點明瞭雙龍洞的準確位置,同時也為作者開始參觀雙龍洞起了過渡作用。

2.“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能做什麼,也很值得觀賞。”

這句話是作者觀看內洞以後,對內洞的石鐘乳和石筍的總體概括: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端”,項目。“變化多端”,就是變化多種多樣。“異”,不同。“顏色各異”,就是顏色各不相同。“即使”,就算是,表示一種假設,説明了內洞的石鐘乳和石筍本身就絢麗多姿,奇特好看,如果想象成各種神仙、動物、宮室、器皿後,就更加趣味無窮了。

語言積累

盤曲而上或濃或淡明豔突兀森鬱

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受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在朝我擠壓過來。

閲讀提示

雙龍洞在浙江省金華市北山,是石灰巖溶洞,因有鍾乳分懸洞的兩側,蜿蜒如雙龍,故此得名。作家葉聖陶遊覽了金華的雙龍洞,寫下這篇文章。表達了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重點難點

1.瞭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編寫課文提綱。

3.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描寫事物的方法

《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相關 篇二

一、説教材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人教社義務教材國小語文第八冊中的一篇講讀課文,它以精練生動的筆墨記敍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山川景物的熱愛。通過認真鑽研教材,我在教學第一部分路上見聞時,設計了一個聽的訓練,巧妙運用媒體,激發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課件出示葉聖陶老先生介紹遊覽的時間、地點及沿途的山、樹、水等迷人景色設計了範讀、賽讀、配樂讀等多個台階,紮紮實實地進行了讀的訓練。第二部分,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怎麼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展開想像,感悟祖國山河秀麗,引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基於對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據新課標和本文特點,特制定如下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遊覽順序記敍了作者遊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有條理敍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間順序給課文分段,並概括段意。

4、學會生字、新詞。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自然段。

根據教學要求、教學重點、難點分別是:

重點:體會金華雙龍洞景象的奇異。

難點:孔隙的描寫。遊記類課文的學法。

二、説教學方法

運用導讀和創設情景結合法,並注重遊記類文章的學法指導﹙讀、劃、議、悟、讀五步走﹚

三、説教學過程:

〈一〉課件引路,引導學生悟文生智

幾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點、難點,相應的語文教學也就存在着中心環節。事實上,教學活動中重點環節的處理好壞通常是評價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恰當運用電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見影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使教學對象茅塞頓開。在介紹洞口的特點時,適時出示課件,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形容洞口的景象。有的説:“山很高,樹很茂密。”師隨即進行詞語訓練,換詞還可以怎麼形容?馬上有同學説:“山石嶙峋,樹木枝繁葉茂。”老師隨即出示課件詞語“突兀森鬱。”學生通過觀察畫面,感悟了詞義,這種教學方法較之以老師以詞解詞,生硬灌輸無疑要高明得多。在介紹外洞特點時,當學生讀到:“走進去,彷彿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時,外洞究竟有多大呢?這時課件出示:“在那裏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然後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進行語感訓練,外洞究竟有多大瞭然於心。滲透作者整體感知又具體化描寫的寫法。外洞這麼大,內洞是什麼樣的?我們怎麼由外洞進入內洞的,此時出示課件:小船之小,用繩子拉船,表情朗讀進洞時的感覺,讀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二〉創設情境,啟迪學生展開想像

在抓重點段進行教學過程中,藉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想像思維的訓練。當教師問學生對內洞的什麼景物最感興趣?學生説出石鐘乳、石筍時,老師隨即出示課件——石鐘乳、石筍,孩子們好奇心強,興趣濃厚,聚精會神地觀看之後,老師問:“這些石鐘乳、石筍好看嗎?”學生説:“好看。”老師問:“那書上怎麼寫的呢?”生齊讀:“那些石鐘乳、石筍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麼,也很值得觀賞。”老師隨即接到:“那麼要是比作什麼,就更值得觀賞了。”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這些石鐘乳、石筍像什麼?”老師發圖片,結合課件啟發學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踴躍發言:“有的像微笑的彌勒佛……”“有的像金碧輝煌的宮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帶給人間……”全班同學紛紛舉手,充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內洞的石鐘乳,石筍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學生想像成各種神仙、動物、器用、宮室後,枯燥的語言文字在學生面前幻化成生動活潑的畫面,使人感到身臨其境,趣味無窮。

〈三〉音像激情,啟發學生口語交際

學生興致勃勃地學完課文之後,老師説:“雙龍洞如此迷人,下面誰願意當導遊,帶領大家到此一遊?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師引導:“這位導遊小姐,現在下面都是遊客,你怎麼稱呼他們?”該生隨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們好!歡迎你們來浙江金華的雙龍洞來參觀……”音像出示,導遊解説,遊客提問,引導學生口語交際,在內化語言的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讀書悟文能力,可謂一石二鳥。

〈四〉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寫作方法

在同學們跟隨導遊飽覽了雙龍洞迷人的景色後,導遊相機説道:“其實下面的遊客呀,可能比我瞭解得還多,對雙龍風景區你們知道的也可以給大家講講呀?”同學們小手如林,躍躍欲試,因為課前老師發給他們的資料,已積累在胸,此時生生互動,人人情緒激昂,老師隨即總結:其實像金華風景區這樣的景點還有很多,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川秀麗,以後有機會去遊覽,希望你們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記,學習葉聖陶爺爺的寫作方法,也寫下膾炙人口的名篇。

四、説板書設計

我採用了板畫的形式,形象直觀,學生從圖上就感知了內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讓人一目瞭然,真正為理解課文起到了輔助作用。

附:板書設計

《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相關 篇三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篇遊記,主要描寫了“外洞、空隙、內洞景物”的特點。教學時,為了體現新課程標準中讓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景點進行遊覽,然後對學生感興趣的孔隙部分進行重點教學,如此安排,主次分明,體現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學“空隙”時,努力實現教育民主化,形成師生共同激勵,相互促進的教學新格局。教學“外洞和內洞”時力促以培養學生自主精神和自學能力為核心的教學理念的形成。教學設計立足課堂,優化教學進程;突出精講點撥,講究藝術提問,從以學生的機械學習為主轉變為聽、説、讀、寫的綜合訓練為主。

課堂上,我緊張有餘,教學機智不足;教學內容過多,對各個教學過程挖掘的深度不夠;學生主動參與的精神不夠,教學氣氛不活躍。今後我在教學工作中要更加註重學生的學習效果,為學生創設一個輕鬆的學習環境,激發他們對學習語文的興趣。

《記金華的雙龍洞》第一課時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遊記,記敍了作者葉聖陶遊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是按遊覽順序記敍的。先寫沿途所見的美景;繼而寫洞口、外洞;再寫孔隙、內洞;最後出洞。在遊覽過程中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基於學生課前做了預習工作和相關的生字詞練習(包括抄寫生字,辨字組詞,多音字組詞,摘抄本文中你喜歡的一句話。)所以在處理生字詞教學時,我重點以檢查預習情況和重點糾正學生在預習作業中標錯音、寫錯形的生字詞,逐漸放手學生獨立識字。但是對於“蜿蜒”“突兀森鬱”詞義理解的方法沒有做強調,僅僅根據學生課前查閲字典的方法解決較死板,可以放到第二課時隨文解決。

二、本課有一個重要目標是解決“從課文中獲取遊覽的各個地點,畫出遊覽路線示意圖,從而歸納本文寫作順序。”學生從文中獲取信息時,大多數學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內洞”對於“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較困難,在引導上我還需多下功夫。當學生把整個路線梳理出來後,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遊覽順序介紹的。另外,王老師建議此時講解了寫作順序後,順理成章地解決本文的主要內容,我認為受益匪淺,這個方法很巧妙。

三、在導入時,我的步驟比較多,目的是讓學生在開課初就明瞭本文的學習目標,在兩次讀文過程中做到了帶着學習目的讀書,比較有效。

本課時教學中,我有很多遺憾,但也很有收穫。我會在接下來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改善教學方法,注重教學環節的自然過渡,豐富自己的教學語言和教學行為;嘗試多關注學生的學法引導,多啟發學生思維。我會繼續努力,不斷進步。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篇遊記,全文按遊覽順序記敍,可分為三段。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寫“我”遊雙龍洞的時間和出發地點;第二段從“出金華城”到“那溪流就是從洞裏出來的”,寫從金華到雙龍洞的路上;第三段從“在洞口抬頭望”到結束,寫遊洞。全文脈絡清楚,層次分明,滿篇皆畫。學習這一課,培養學生用文字描述景物的能力是重要內容。為達到這一目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要多讀。讀什麼?

1.讀修辭特點比較突出的句子。如,“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對比)“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彷彿到了個大會堂……”(比喻)“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到左右和下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了額角,擦傷了鼻子。”(誇張)此外,好的句子像“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都可讓學生多讀。

2.讀感情色彩較濃的句子。如,“我懷着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卧在小船裏,自以為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着船底了,才説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內洞一團漆黑,什麼也看不見。工人提着汽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一塊地方,餘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麼寬廣。工人高舉起汽油燈,逐一指點洞內的景物……”等。

3.還可讓學生讀文中的重點段落,如路上、孔隙、內洞等段。指導學生讀上面這些句子、段落時,除範讀外,要引導學生多讀多想、邊讀邊想。如,讀去雙龍洞路上一段,可讓學生先讀,再讓學生想一想,説一説公路是什麼樣子的,山上映山紅、油桐是怎樣生長的,溪水出山是怎樣一種情況,山色怎樣,然後再讀。就這樣反覆讀、反覆想,一直讀到眼前能呈現出畫面為止。另外,對該讀重音的字句,也應指導。如“山上開滿了映山紅”“象橋洞似的”“……自以為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着船底……”等。

總之,只要注意讀,注意引導學生讀一次,達到一種目的,學生就會漸漸讀出味來,讀出“門道”來,百讀不厭

3月互動聽課《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一、教學要求:

1、通過語言文字瞭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練習理清課文的條理。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難點:

1、瞭解內洞、外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的。

2、練習理清課文的條理。

三、教學時間:三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的前三段向我們介紹了作者遊覽的時間、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見聞,那盤曲而上的盤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豔的山路景色,那時時變換調子的溪流聲……是多麼迷人啊!那麼作者遊覽了哪些地方?這些地方又各有什麼特點?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二、初讀課文,總體感知:

1、初讀課文,理清條理:

讀讀課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遊覽了哪些地方?

(板書:外洞  孔隙   內洞)

2、再讀課文,歸納特點:

同學們再讀讀這幾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內洞分別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板畫並板書:(畫出外洞、孔隙、內洞)

3、小結過渡,佈置下一步學習任務:

學習孔隙這一段。我們這樣去讀:這個地方有什麼特點?你是從文章的哪些詞句中體會到這些特點的?找到後就按平時讀書的方法做上記號。

三、精讀課文,自讀自悟:

1、學生閲讀,做批註,教師巡視輔導,並教給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

2、課堂討論: 先按課堂小組開展討論,跟同學們説一説你是從哪些詞句體會出這些個特點讓你喜歡的?

3、交流評議:

a、分別指幾名同學圍繞以下幾個要點開展討論: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勢

4)乘船感覺

b、同學們體會得不錯。通過剛才幾位同學的介紹,有哪些同學也對孔隙產生了興趣?正因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點寫,使我們如臨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們,是這樣的嗎?

4、讀寫結合,突破難點:

a、那麼作者又是怎樣把從外洞進入內洞這個意思一步步説清楚的呢?請看黑板,作者先寫什麼?接着呢?然後呢?最後呢?

b、誰能聯繫課文中的內容把這個問題連起來説一難問題?

5、分層朗讀,體會寫法:

這樣小的小船,這樣獨特的進洞方式和乘船姿勢,這樣奇特的乘船感覺,是多麼有趣啊!下面,我們分組來讀這一段,再來體會一下作者是怎樣把從外洞進入內洞這個意思一層層説清楚的……請大家拿好書。

6、學法小結:

我們在剛才的學習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點是窄小的;接着抓住關鍵詞句進一步體會到了空隙的特點;最後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樣把由外洞進入內洞這個意思一步步説清楚的。

四、同法學習外洞和內洞。

1、指名介紹內洞特點: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內洞也很有趣,喜歡內洞的同學,你們有信心把同學們都吸引過來嗎?好,一個個來,你先説。

b、你從這兒看出內洞很奇特,能説説你是怎樣想的嗎?

c、為什麼説“即使不比作什麼,也很值得觀”"?

d、那吸引你,使你們對內洞感興趣的是什麼呢?現在有哪些同學也對內洞產生了興趣?

e、小結:同學們談得不錯,聽的也很認真。作者抓住奇特這個特點來寫內洞同樣打動了我們的心,我們來把這幾句讀一讀。那些同學想讀?想讀的同學一起來讀。

f、再看看,內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還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是從哪兒體會出來的? 理“進” 。

2、洞內寬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學一起説。

五 、讀寫指導:

1、游完了雙龍洞,回過頭來看,作者介紹最詳細的是哪個地方?剛才,我們也有很多同學對這兒感興趣,那作者為什麼不先寫這兒呢?這樣重點不是更突出嗎?

2、那你説説作者的遊覽順序是怎樣的呢?(學生回答時教師在黑板上標出路線圖)

3、那麼,今後我們應該怎樣來寫參觀遊記呢?除了寫作順序之外,要想吸引讀者,打動讀者的心,還應該抓住什麼去寫?

4、小結寫作方法:

學到這裏,我們得到兩點啟示:第一、寫參觀遊記要按參觀遊覽的順序寫;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點寫清楚。

六、總結本課內容,佈置下課時任務:

課上到這兒就結束了。這節課我們不僅弄清楚了作者遊覽了雙龍洞的那些地方,還弄清楚了雙龍洞的外洞、孔隙、內洞各有什麼特點。那麼,作者又是怎樣出洞的呢?此外,作者從上山到進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遊雙龍洞又有什麼關係呢?這些問題我們下節課再來討論。

板書:        19    記金華的雙龍洞

山路 ——— 外洞 ——— 孔隙  ———   內洞   ———出洞

﹙高、大、寬﹚  ﹙窄小﹚ ﹙黑、美、大﹚

教學反思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篇遊記,主要描寫了“外洞、孔隙、內洞景物”的特點。教學時,我想重點講解“孔隙”的部分,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然後,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習“外洞、內洞”部分。最後,學生自學“路上見聞”部分。因為在我看來,“孔隙”這段內容,條理清晰,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很快從“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勢 ”、“乘船感覺”這四個方面體會到孔隙“窄小”這一特點。這個環節,力求教學民主化,形成師生共同激勵,相互促進的教學新格局。而“外洞和內洞”的教學,以培養學生自主精神和自學能力為核心。最後的設計“導遊講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課堂成為學生主動學習,勇於探索的動態過程。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最後的設想沒有時間完成,主要是課堂容量太大,加上學生的自學能力較欠缺,主動參與不夠。看來,在備課的過程中,學生這一塊備得還不夠充分,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加註意。

《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相關 篇四

教學目標

1.通過語言文字瞭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教學重點

1.瞭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2.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二)閲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三)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二)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以她那壯美的河山、神奇的風光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留下了人們的讚歎。《記金華的雙龍洞》就是作家葉聖陶遊覽之後寫下的一篇遊記。我們就沿着他的足跡去觀賞這一神奇的溶洞。

(板書:8.記金華的雙龍洞)

(二)檢查預習。

教師強調生字“浙”的讀音是zhe,不要讀成ze;“蜿”的讀音是wan,“蜒”字中間是“廴”,不是“辶”。要求學生在讀寫時注意。

2.查字典並結合課文內容解釋詞語。

解釋詞語要依據“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聯繫上下文準確地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

盤曲:曲折環繞。課文中指汽車沿盤山道曲折向上行駛。

(“曲”讀qu,不要讀成qi)

呈:顯出,露出。課文中指山上沙土顯出粉紅色。

明豔:明亮鮮豔。課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鮮豔。

突兀:高聳。課文中指山勢高聳。

森鬱:樹木茂盛繁密。課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長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兒;縫兒。課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兒。

擠壓:靠攏壓迫。課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從左右兩邊及上方向他靠攏壓迫過來。

稍微:表示數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課文中指頭抬起的高度很低。

蜿蜒:蛇類爬行的樣子。課文中形容洞頂雙龍彎彎曲曲的姿態。

石鐘乳:石灰巖洞中懸在洞頂上的像冰錐的物體,常與石筍上下相對,由含碳酸鈣的水溶液逐漸蒸發凝結而成。也叫鐘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稱。課文中指石鐘乳和石筍的各種名稱。

變化多端:變化多種多樣。端,項目。課文中形容鐘乳石和石筍的形狀多種多樣。

顏色各異:顏色各不相同。異,不同。課文中指石鐘乳和石筍的顏色各不相同。

一轉:走一圈兒。課文中指作者在內洞裏走了一圈兒。

進:平房的一宅之內分前後幾排的,一排稱為一進。課文中指內洞大約有十來排平房那麼深。

上源:水流起頭的地方。課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頭。

(三)閲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邊聽邊認真看課文,進一步加強對生字、新詞的記憶與理解。

2.學生默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1)學生邊默讀課文邊畫出遊覽雙龍洞的路線。

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幫助指導。

(2)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作者記敍了他遊金華雙龍洞的經過)

作者從金華出發,是按怎樣的順序遊覽的?

(作者從金華出發,行五公里左右到羅甸,由羅甸進山到洞口,進入外洞,從孔隙進入內洞,然後出洞)

學生總結遊覽順序時,有不少學生會忽略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對此教師可設計提問:作者是由外洞直接進入內洞的嗎?以引導學生注意從孔隙進入內洞的過程。

(板書:·金華·羅甸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教師根據學生描述的遊覽順序邊板書邊畫一幅簡單的示意圖。

(四)按遊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導學生按遊覽順序給課文分段。

(按遊覽順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學生在理清作者的遊覽順序後,按遊覽順序分段和概括段意就比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寫4月14日作者去遊覽金華的雙龍洞。第二段:寫去雙龍洞路上的見聞。第三段:介紹遊覽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紹從外洞進入內洞的經過情形。第五段:介紹遊覽內洞的情景。第六段:寫乘船出洞。)

(五)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

1.請6名學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齊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語言文字瞭解金華雙龍洞的外洞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二)感受雙龍洞的雄、奇、險,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金華雙龍洞外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二)感受雙龍洞的雄、奇、險,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山上開滿了映山紅,……顯得有精神”和“雖説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兩句話的含義。

四、教學過程

(一)結合課文引入新課。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華,作者踏上了去雙龍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緻不斷撲入作者的眼簾。我們也來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瞭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學生在書中畫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麼?作者是怎樣描述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紅、油桐、山、溪流。映山紅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紅色的山獨具特色,溪流隨着山勢不斷變化)

請一位同學讀一下這一段的第二句話,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

對這句話學生理解起來有些難度,教師可設計提問:盆栽的杜鵑有人照顧,上肥澆水,怎麼在作者眼中卻沒有山上的杜鵑有精神?引導學生理解花兒在大自然中無拘無束,吸收陽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長,顯示出它的本性姿態,而格外地有生機有靈氣。作者有崇尚自然、讚美自然之意。

請一位同學讀一讀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寫出來的和沒有直接寫出來的顏色畫出一幅明豔的畫面。

教師告訴學生映山紅的花大多是紅色的,也有紅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較大,白色帶有黃紅色斑點和條紋。

聯繫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綠”的意思。“新綠”是指春天新長出的草和樹葉的顏色。剛長出時是淡綠的,長出時間稍長顏色就變深變濃了。

(粉紅色的山上,開滿了紅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紅,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叢叢,一簇簇,在一片新綠的映襯下格外生機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誰來讀一讀一路迎接遊客的溪流。(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3自然段)

討論:溪流為什麼會有寬、窄、緩、急的變化?溪聲為什麼會變換調子?溪流和雙龍洞有什麼關係?

(因為山勢不斷變化,有的地方寬,有的地方窄,有時山勢高,有時山勢低,有時平坦,有時陡峭,溪流從山上向下流,會隨着山勢的變化而時寬時窄,時緩時急。溪聲也會時高時低,時斷時續。溪流是從雙龍洞中流出來的。)作者邊欣賞着山中明豔的春色,邊傾聽着淙淙溪聲,一路逆溪流而上,來到了雙龍洞洞口。

(三)瞭解外洞特點,體會雙龍洞的“雄”。如果説沿途的風光可用一個“美”字來概括,那麼洞口和外洞你會用哪兩個字來概括。

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

(板書:山路美)

(洞口可用“寬”字來概括,外洞可用“大”字來概括)

(板書:寬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產生什麼感覺?讀一讀,説一説。

(高山之上,樹木繁密,感到很有氣勢,也不禁對雙龍洞產生一種神祕感)作者的哪些描寫讓你體會到外洞的大?

(大會堂,高高的石頂,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從全篇來看,它起什麼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覽的一條線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過泉水流出的孔隙進出內洞)乘船從孔隙中穿過是什麼滋味,我們也來試試。

(四)瞭解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體會雙龍洞的“險”。

(板書:孔隙)

説到“孔隙”我們就會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細的縫兒,而這個孔隙卻可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那麼作者為什麼不稱之為水洞卻還要稱為孔隙呢?

這是學生理解上的又一個難點。教師可以用“高樓上看物體,物體好像變小”的生活經驗作比方,讓學生懂得因為外洞面積太大了,水洞相對就顯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詞是恰當的。默讀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與我們平日乘船水上游,遊法上有什麼不一樣?(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緊貼船底,由管理處的工人把船拉進拉出。)不僅遊法上不一樣,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讀一讀作者當時的感覺,體會體會他當時的心情。

(隨着小船慢慢移動,光線越來越暗,作者的視線也越來越模糊,心情也緊張起來)討論:作者為什麼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擠壓過來?

(因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狀,周圍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覺山石挨着他,似乎將他緊緊包圍起來。越往內洞走,黑暗越濃,這種壓迫感就越強)

我們也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實這段水路並不長,大約就十米,但讓人覺得船兒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險”了!

(板書險)

(五)背誦第四段。

(六)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5自然段。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瞭解內洞的特點,感受內洞的“奇”。

(二)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雙龍洞內洞的特點。

(二)練習課文編提綱。

三、教學難點

給課文編寫提綱。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同桌學生相互檢查課文第5自然段的背誦。

2.教師瞭解學生背誦的情況。

(二)聯繫上文引入新課。

作者飽覽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氣勢,經歷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驚險,終於到達了內洞。內洞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板書:內洞)

(三)瞭解內洞特點,感受內洞的“奇”。

1.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五段,學生邊聽邊畫出寫洞中雙龍的句子。

2.討論學習:內洞的景象是怎樣的,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學習,互相啟發,開闊思路。

(內洞有很多石鐘乳和石筍,它們形狀變化多端,顏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龍,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動物……給人的感覺是神奇而有趣。內洞比外洞還要大得多)

(板書:奇)

洞中有名稱的石鐘乳和石筍多達四十多個,而工人首先指點給作者看的是洞頂雙龍,為什麼?

(因為這是“雙龍洞”名稱的由來)

請一名學生朗讀描寫雙龍的句子。

雙龍有形有態,更妙的是一黃一青,雙龍盤繞在洞頂,為洞中平添了幾分氣勢。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鐘乳和石筍,側耳傾聽,耳邊響起輕緩的聲音,尋聲找去,只見……

(學生接下去讀寫泉水的句子)

(板書:深黑的石洞裏)

(四)小結:作者乘船出洞,結束了雙龍洞之遊。我們同作者一道感受了雙龍洞的雄偉、驚險與神奇。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不禁折服於自然之偉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五)練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1.概括課文中心思想。

(課文通過記敍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2.在寫一篇文章之前,我們的大腦中要有一個思路——我要寫一篇什麼內容的文章(板書:題目),我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板書:中心),我要怎樣把文章寫具體,寫通順(板書:材料安排)這個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綱。

3.練習給課文寫提綱。

我們學習了《記金華的雙龍洞》,按照剛才老師講的寫作思路,我們試着給課文寫個提綱。

指導學生給課文寫提綱。

作者遊歷了雙龍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這次遊歷記敍下來,這就是文章的內容。

(板書:記金華的雙龍洞)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他要表達什麼情感或説明什麼道理呢,這就是文章的中心。這篇課文的中心我們剛剛總結了。

(板書:表達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

確定了寫作的內容和要表達的中心,怎樣選擇材料、組織材料呢?我們來看作者是怎麼做的。

作者這次遊覽,所見所聞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寫進文章。所以必須對材料進行整理和選擇。選擇最能體現這次遊覽特點的,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選了山路上的景色,因為它能表現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遊雙龍洞的興趣。作者挑選了洞口、外洞、進入內洞、內洞幾處景物來寫,因為這些都是作者遊覽的對象,也是作者遊覽的順序,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挑選好材料後,還要對選好的材料進行合理的安排,先寫什麼,後寫什麼,按什麼順序組織材料,才能使文章條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遊覽順序組織材料的,同學們把作者對材料的安排按順序寫下來。

(學生在本上寫)

(板書:1.交待時間地點2.路上見聞3.外洞4.由外洞進入內洞5.內洞6.出洞)

4.小結:(指黑板)這樣就是一個簡單的提綱。我們在寫作文前,應該編寫作文提綱。首先想好要表達的中心,然後選擇能表達中心的材料,最後把選好的要寫的內容安排好。

5.學生將編寫的提綱補充完整。

(六)作業

從學過的課文中選出一課,練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板書設計】

【小資料】

葉聖陶 本文作者。原名葉紹鈞,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本文節選自《小記十篇》中的《遊了三個洞》。

石鐘乳 石筍

都是由石灰質聚集而成的。巖洞中的石灰質溶解在水中,水中的石灰質一點一點地聚集起來,在洞頂逐漸形成冰錐狀物體,這就叫石鐘乳,也叫鐘乳石(類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頂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質也逐漸聚集起來,越積越高,形成直立的筍狀柱體,叫做石筍。石筍常與石鐘乳上下相對,日久天長,有些石鐘乳和石筍連接起來,就成為石柱。石鐘乳和石筍有各種形狀,有的像人,有的像動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