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秋詞原文、翻譯及賞析(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2W

秋詞原文、翻譯及賞析(多篇)

《秋詞》原文 篇一

自古以來的人們都説秋天是淒涼的,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飛起,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秋詞 篇二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註釋】:

1、自古:從古以來,泛指從前。

2、逢:遇到。

3、寂寥:空曠無聲,蕭條空寂,這裏指景象淒涼。

4、悲寂寥:悲歎蕭條空寂。

5、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這裏指的是剛開始。

6、排雲:推開白雲。排:推開,有衝破的意思。

7、碧霄:青天。

【朗讀節奏劃分】: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第一次被貶郎州(今湖南常德)時寫的,但他雖被貶謫,卻不悲觀消沉,在這首詩中,詩人通過歌頌秋天的壯美,表達了他的樂觀情緒和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這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歷來他人悲秋的情調,以奔放的熱情、生動的畫面,熱情讚美秋日風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揚奮發的勵志之歌。

【翻譯】:

自古以來,人們每逢秋天就都悲歎寂寞淒涼,

我卻説秋天要勝過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羣白鶴衝破雲層,一飛沖天,

我的詩興也隨它到了碧藍的天空。

【翻譯二】: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歎秋天蕭條、淒涼、空曠,我卻説秋天遠遠勝過春天。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一隻仙鶴直衝雲霄,也激發我的詩情飛向萬里晴空。

【賞析一】:

劉禹錫,字夢得,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一生創作了大量詩篇。其作品《陋室銘》為人們所熟知。一生經歷坎坷。因王叔文案被貶為連州刺史,又接連被貶為朗州刺史、和州通判。

這首詩是劉禹錫被貶朗州後所作。詩人一改傳統秋詞的淒涼情調,讚美了秋天的開闊明麗,反映出詩人樂觀情緒和不屈的鬥志。

首句,從自古詩家詞人逢秋而悲落筆,道出了詩人們對秋天的悲涼心緒,傾訴悲涼寂寞之感。一個“悲”字寫盡歷代詩人逢秋之心境,為下文詩人寫出與眾不同之筆盡其所能。

第二句,詩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個“春”字點出富有朝氣,充滿生機與活頁紙力,恰與前句的“寂寥”形成鮮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詩人樂觀向上的心態,不因秋景之衰而氣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順而自餒。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為背景,用“一鶴”正振翅衝破雲層,翱翔天空來託物言志,借鶴而寫離開“樊籠”復返自然,擺脱羈絆的欣喜躍然紙上。寫景開闊明麗,令人精神爽朗,耳目為之一新,這是一隻多麼灑脱自在,奮發向上的鶴啊!

尾句,“引”字不僅有獨樹一幟,標新立新之效,還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鯤鵬展翅九萬里”的遠大志向。

全詩落筆恢弘,從遙遠的時空下筆,一幅“秋日晴空”既給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點化出與眾不同的觀點,寫景為言志作鋪陳,在一片開闊美麗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圖,這種大開大闔之作在唐詩之中也不多見。

【賞析二】: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裏,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薰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 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説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潮”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衝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藴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藴,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麼悲涼的氣息,我們隨着詩人的“詩情”,藉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秋詞》詩詞 篇三

秋 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詩鑑賞

提起描寫秋天的詩,大家會很自然地記起宋玉在《九辯》中寫的悲哉,秋之為氣也的這一悲秋名句。正是由於他這一悲秋名句,悲秋就成了後世文人作品中的傳統題材。

秋天是氣候由熱轉寒、草木凋零的季節,古代文人感物興懷,逢秋而悲寂寞,感歎身世,情於詩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詩人對秋天卻另有一番與眾不同的感受。他這首詩不是悲秋,而是頌秋。

詩一開始,就一反悲秋的傳統觀念,提出了詩人自己的獨特看法:秋日勝春朝。他認為秋天要勝過明媚的春天。為了説明這個命題,他用鮮明、爽朗的色彩,描繪出了一幅壯麗、開闊的秋日圖景: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這裏詩人將天高氣爽、白鶴凌雲的景色與自己充滿詩意的情懷熔鑄在一起,表現出一種豪邁之情。

這兩句詩意境開闊,情調昂揚,表現了詩人的豪情壯志,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後,不但不悲觀失望,相反,他仍然樂觀向上,堅持理想,繼續戰鬥。白鶴凌雲這一形象,其實也就是他自身的寫照。讀這兩句詩,可想象得到詩人的風姿。

這是一首七絕小詩。七絕是最精粹的詩體之一,它需要用最簡約的手法來表現最完整的意境或感情。

這首詩在表現手法上正是這樣。秋色宜人,可以寫的景物很多,詩人卻只抓住白鶴凌雲這一象徵大好秋光的典型景物與自己詩情之曠遠作為一實一虛的情景來描寫,這樣,無論是物是人,都沒有半點悲秋氣氛。

這種寫法,既是以偏概全,也是以少勝多,筆墨簡煉,而藝術效果極佳。

《秋詞》詩詞 篇四

《秋詞》原文

唐代: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飛起,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註釋】

悲寂寥:悲歎蕭條。

春朝:春天。

排:推,有衝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裏,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薰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説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朝”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衝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藴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藴,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麼悲涼的氣息,我們隨着詩人的“詩情”,藉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秋詞》譯文: 篇五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裏,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薰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説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朝”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衝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藴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藴,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麼悲涼的氣息,我們隨着詩人的“詩情”,藉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