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8W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多篇)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一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賞析

盛唐絕句,多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較少敍事成分;到了中唐,敍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於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富於包孕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第一句是寫詩人客居洛陽,現在秋天到了。詩人沒有大筆濃墨的渲染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悽慘景象,讀者的閲讀中當然不會有那種“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淒涼感受。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字。晉代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客居洛陽,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彷彿,當他“見秋風”而起鄉思的時候,也許曾經聯想到張翰的這段故事。但由於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張翰的“命駕而歸”,只好修一封家書來寄託思家懷鄉的感情。這就使本來已經很深切強烈的鄉思中又增添了欲歸不得的悵惘,思緒變得更加複雜多端了。“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欲”字頗可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心裏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説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説起,也不知如何表達。本來顯得比較抽象的“意萬重”,由於有了這“欲作家書”而遲遲不能下筆的生動意態描寫,反而變得鮮明可觸、易於想象了。

“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這是詩人的寫信時的心理活動和動作。詩人並沒有大張旗鼓地寫自己怎麼樣廢寢忘食,挑燈夜戰地寫家書,就是通過這樣一個平凡的動作來説明自己是在寫家書。過去的交通很不發達,寄一封信回家就是一次漫長的旅行,寫一次家書當然要寫長一點了。信寫好了,發現還有的話沒有説,當然要把信打開來補充一些了。詩人這樣寫詩是很貼近生活的,但是詩歌不僅要貼近生活,還要貼近自己,貼近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思,這樣才會震撼人心。這首詩就做到了這一點。主要體現在最後兩句。詩人雖然擔心的自己的家書“説不盡”,但是還是封上信封,直到送信的人要走了,又覺得自己沒有寫好。其實,詩人也並非沒有寫完這封信,既然已經把信封上了,就是一封完整的信了,其實就是自己的思鄉情節在起作用,總覺得有話沒有説完的感覺,總覺得自己的家書就是這樣的言不盡意。其實,即使是拆開信封,也不一定就要補充什麼。這就是心靈微妙的變化的反映,詩人通過“又開封”這一動作,清晰地表達了出來,這振動和變化的緣由就是思鄉的情感。從結構上説,這也不是單純的平面層次,是由動作,反映出了心靈的微妙感受的變化。和“斷腸人在天涯”,“萬里悲秋常作客”這樣的詩句表達的情思相比,這是一種內心微妙細膩的情思,詩人用最平易語言表達出來了,沒有過多的渲染和修飾,也是感人至深的。

全詩一氣貫成,明白如話,樸素而又真實地表達遊子的心態。在消息傳達不便的封建社會,長期客居異地的人常有類似的體驗,一經詩人提煉,這件極平常的小事、極普通的題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義。後人每每讀到,常有感同身受之歎,所謂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譯文

洛陽城又開始刮秋風了,涼風陣陣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萬千思緒,便想寫封書信以表對家人思戀。

又擔心時間匆忙有什麼沒有寫到之處,在送信之人即將出發前有再次打開信封檢查。

作品譯文 篇二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裏,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未能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鬚髮都變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時的眼淚。

創作背景 篇三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曆三年(1043年)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並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詞作於北宋與西夏戰爭對峙時期。宋仁宗年間,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衞重任。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四

漁家傲·秋思原文

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漁家傲·秋思譯文及註釋

譯文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裏,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未能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鬚髮都變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註釋

①漁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遊仙關》。

②塞:邊界要塞之地,這裏指西北邊疆。

③衡陽雁去:傳説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峯而止,不再南飛。

④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⑤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峯;崇山峻嶺。

⑥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餘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⑧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漁家傲·秋思賞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從西北方面侵擾中原的強大敵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陝西延安),在邊城的防禦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敗,敗多勝少,只能堅守以穩定大局。本詞即作於此時。

上片着重寫景。“塞下”二句首先點明地點,時間和邊地延州與內地不同的風光,其次具體地描述風光的不同,西北邊疆氣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大雁此時奮翅南飛,毫無留戀之意。“四面邊聲”三句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景象,邊聲伴着軍中的號角響起,悽惻悲涼。在羣山的環抱中,太陽西沉,長煙蒼茫,城門緊閉,“孤城閉”三字隱隱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靜;邊聲、號角則是伴以聲響的動。動靜結合,展現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圖畫,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特異的風景。

下片抒情。“濁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懷抱,作者為前線三軍統帥,防守邊塞,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想要借一杯濁酒消解鄉愁,路途遙遠,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就無從談起。而要取勝又談何容易,因此更濃更重的鄉愁就凝聚在心頭,無計可除。“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緊承“長煙落日,”到了夜晚,笛聲悠揚,秋霜遍地,更引動了徵人的鄉思。全詞結束在“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二句上,此二句從寫景轉入寫情。戍邊將士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本可以戰勝敵人,無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艱苦,又無歸計,人怎麼能睡得着呢!曠日持久的守邊白了將軍的頭,使征夫灑下許多思鄉的熱淚。

把西北邊陲的羌管笳鼓聲帶進詞壇,使詞進一步向社會化靠攏,旁枝獨秀於豔詞之外,本篇即為發端者之一。語氣沉鬱雄渾,風格蒼涼悲壯,上下片之間情景相生,渾然一體。上篇“雁去無留意”移情於物,生動地表現了徵人久戍邊關,更無留意的內心感受。“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在描寫邊塞風光的詞篇中,可稱警策。作者愛國主義的英雄氣概充滿了字裏行間,氣象開闊,開蘇、辛豪放詞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慶曆三年)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並招徠諸將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范仲淹《漁家傲》一詞開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極力渲染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表現了邊塞地區的蕭條寂寥。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瞭延州的所在區域。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 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上片一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着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裏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邊塞,雖然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觸下,卻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跡。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説, 一杯濁酒,][消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銘》這個典故而來:東漢和帝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記功,由班固執筆,頌漢威德,就是所謂“勒石燕然”。勒字此處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人不寐”,補敍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髮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總之下片抒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 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作品鑑賞 篇五

范仲淹是當時的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間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主張革除積弊,但因統治集團內部守舊派的反對,沒能實現。

他也是著名的文學家。這首《漁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親身經歷的邊塞生活。古代把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這首詞所説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陝北一帶。

從詞史上説,此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蘇軾、辛棄疾等也有影響。

任何一首詩詞的審美價值,是由多種藝術功能構成的。這首《漁家傲》並非以軍事征戰為題材,而是寫邊塞將士對家鄉的懷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來衡量,而應該用藝術的尺度來衡量。它的藝術功能、藝術力量,在於抒情寫景,但即使從政治上要求,此詞的意義也並不消極。“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正是這首詞最本質的思想亮點。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後漢時,將軍竇憲追擊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紀功。詞中霜雪滿頭的老將軍,已擦乾思鄉之淚,在戀家與報國的矛盾中,他是以戍邊軍務為重。他盡忠職守,不建功勛於邊陲,雖有時思鄉心切,也是不打算歸去的。

詞的上闋側重寫景。秋來風景異,雁去無留意,是借雁去衡陽回雁峯的典故,來反映人在塞外的思歸之情。思歸不是因為厭棄邊塞生活,不顧國家安危。而是邊防淒厲的。號角聲以及周遭的狼嗥風嘯聲,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長煙鎖山,孤城緊閉,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懷念故鄉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個長期戍邊的老將,惦念親人和家鄉也是很自然的。“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此句寫得最成功,僅10個字便勾勒出一派壯闊蒼茫的邊塞黃昏景緻。

寫景是為了抒情。因此下闋一開頭就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濁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這裏也暗喻心情重濁。因為思歸又不能歸以致心情重濁。“歸無計”,是説沒有兩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這矛盾的心緒下,遠方羌笛悠悠,攪得征夫們難以入夢,不能不苦思着萬里之遙的家鄉,而家鄉的親人可能也在盼望白髮人。“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這10個字扣人心絃,寫出了深沉憂國愛國的複雜感情。

這首《漁家傲》不是令人消沉鬥志之詞,它真實地表現了戍邊將士思念故鄉,而更熱愛祖國,矢志保衞祖國的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陽樓記》一文中,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詞中的白髮老將軍,正是這種崇高精神的生動寫照。黃蓼園説它“讀之凜凜有生氣”,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只此兩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雖然彼此取材不同。偉大的詩人杜甫曾寫過“孤城早閉門”的佳句,但氣勢的雄渾似不及範詞。那是人煙稀少的邊塞,光禿的山峯重重疊疊,上空飄浮着一縷縷的青煙,悲壯的號角和着雜亂的邊聲在四野迴盪。太陽還沒有收起它金色的餘暉,遠遠望去,山腰裏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門關閉。這就像一幅中世紀邊塞景象的藝術攝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邊塞圖畫。“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這樣的“邊塞情緒”,往往當人物置身特定場景之後,自然流露出來;此時才明白,長煙落日的邊塞,對於生命個體而言,並不僅僅是“戍邊苦”,還會產生極大的心理滿足。

詞是范仲淹守邊願望和複雜心態的真實袒露。詞中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和詞人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願,同時還表現出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複雜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濃郁思鄉情緒的將士們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寬廣的氣魄、歡愉的氣氛,畫面上籠罩着一種曠遠雄渾、蒼涼悲壯的氣氛。在邊塞熬白黑髮,滴盡思鄉淚,卻又不能拋開國事不顧,將士們的心理是矛盾複雜的。范仲淹雖然守邊頗見成效,然而,當時在北宋與西夏的軍事力量對比上,北宋處於下風,只能保持守勢。范仲淹守邊的全部功績都體現在“能夠維持住守勢”這樣一個局面上,時而還有疲於奔命之感。這對有遠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來説肯定是不能滿足的,但又是十分無奈的。所以,體現在詞中的格調就不會是昂揚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詞來寫邊塞生活。唐代韋應物的《調笑》雖有“邊草無窮日暮”之句,但沒有展開,且缺少真實的生活基礎。所以,這首詞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

上片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首句指出“塞下”這一地域性的特點,並以“異”字領起全篇,為下片懷鄉思歸之情埋下了伏線。“衡陽雁去”是“塞下秋來”的客觀現實,“無留意”雖然是北雁南飛的具體表現,但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字來自戍邊將士的內心,它襯托出雁去而人卻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過“邊聲”“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徵性的事物,把邊地的荒涼景象描繪得有聲有色。首句中的“異”字通過這十七個宇得到了具體的發揮。

下片寫戍邊戰士厭戰思歸的心情。前兩句含有三層意思:“濁酒一杯”撲不滅思鄉情切;長期戍邊而破敵無功;所以產生“歸無計”的慨歎。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再次用聲色加以點染並略加頓挫,此時心情,較黃昏落日之時更加令人難堪。“人不寐”三字綰上結下,其中既有白髮“將軍”,又有落淚“征夫”。“不寐”又緊密地把上景下情聯繫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時之所聞;“霜滿地”是“不寐”時之所見。內情外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

作品原文 篇六

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作品註釋

①漁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遊仙關》。

②塞:邊界要塞之地,這裏指西北邊疆。

③衡陽雁去:傳説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峯而止,不再南飛。

④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⑤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峯;崇山峻嶺。

⑥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餘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⑧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