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5W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多篇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原文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峯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翻譯

恰恰和我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千萬條山路崎嶇時高時低。

一路攀登的山峯,(山峯)隨着觀看的角度而變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獨迷路。

傍晚,霜葉落下,熊爬上樹(大熊星座爬上樹梢),樹林清靜下來,鹿悠閒地在溪邊飲水。

人家都在哪裏?雲外傳來一聲雞叫,暗示着有人家,彷彿在回答(只是很遠很遠)。

魯山層巒疊嶂,千峯競秀,一高一低,蔚為壯觀,正好投合我愛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

走到一處可以看到一種好峯,再走向另一處,又可以看到另一種奇嶺,一個人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曲曲彎彎,走着走着,連自己也不知走到哪裏去了,有時竟迷失了方向

山林空蕩,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禿禿的樹上;透過稀疏的樹縫,還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飲水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裏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家在何許(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雲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家還在那高山頂哩

註釋

①魯山:在今河南魯山縣。

②適:恰好。愜(qiè):心滿意足。

③野情:喜愛山野之情

④隨處改:(山峯)隨觀看的角度而變化。

⑤幽徑:小路。

⑥熊升樹:熊爬上樹。

⑦何許:何處,哪裏。

⑧雲外:形容遙遠。一聲雞:暗示有人家。

賞析

這首詩運用豐富的意向,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斑斕多姿的山景圖:深秋時節,霜降臨空,詩人在魯山中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行人,詩人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着千姿百態的山峯和山間的種種景象。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二

原文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生處一作:深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

沿着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雲的地方居然還有幾户人家。

停下馬車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豔比二月春花。

註釋

山行:在山中行走。

遠上:登上遠處的。

寒山:深秋季節的山。

石徑:石子鋪成的小路。

斜:為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雲的地方;“深”可理解為在雲霧繚繞的的深處)

坐:因為。

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後變成了紅色。

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紅於: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於二月花。

賞析

原文第二句中,是“深”還是“生”字在學術界仍舊存在爭議。清康熙陳夢雷編輯《古今圖書積塵》作“白雲深處有人家”。明萬曆趙宦光刊本,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雲深處有人家”。清乾隆《四庫全書》收入的兩種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編《唐詩品彙》和《御定全唐詩》作“白雲深處有人家”,而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雲生處有人家”。有些課本中本詩也從原來的“白雲深處有人家”修改為現在的“白雲生處有人家”,並於註釋處説明“‘生處’一作‘深處’”(考試時應以使用的課本為準)。94年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作“白雲深處有人家”。部編版最新的教材已經選用了“白雲生處有人家”。

創作背景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裏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説,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山。

次句“白雲深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深”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説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裏居民的通道。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藴含多層意思:

(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

(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

(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

(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緻成了這豔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敍事,實際上也起着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

這是一首秋色的讚歌。詩人沒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歎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諸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