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德國教育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7W

德國教育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德國和法國公務員培訓教育工作的考察報告

關於德國和法國公務員培訓教育工作的考察報告

這次考察中,德國和法國安排了兩所專門培訓國家公務員的國立行政學院供我們考察,通過考察,我們對這兩個國家公務員的培訓教育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瞭解和認識。一德國教育和德國公務員培訓教育

(一)德國教育基本情況德國的教育深受德國聯邦體制的影響,雖然《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規定“整個學校教育在國家監督之下”,按照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聯邦制結構,教育事業的管轄權在聯邦和各州之間進行分配。也就是由聯邦確定教育體制的基本框架,而由各州對義務教育、組織形式以及考試的承認等問題作出具體的規定。

但具體執行主要是各州,聯邦並無實際的教育管理權。從1969年開始為了協調全國教育事業,聯邦議會通過《基本法》第74條和第75條修正案,並對第91條作了修正,聯邦先後建立了一些教育機構,主要有:常設各州教育部長會議、聯邦教育和科學部、聯邦與州教育計劃委員會等。

德國實行的是免費教育,從國小到大學,學生都不用交學費,不但國立的學校可以得到國家的補貼,凡是國家承認的私立院校,其花費也享受國家相當大比例的補貼。目前,德國實行的是12年義務教育制度,也就是説,每個人從6歲開始到18歲必須接受義務教育。

其中9年的全日制學校的學業是必須完成的,如果不能繼續全日制普通學校或者全日制職業學校的學業,那幺其餘3年也必須上非全日制職業學校。所有公立學校都是免費的。

除了基礎教育之外,德國還建立了完備的高等教育體系、職業教育體系和成人教育體系,讓每個公民從小到老都完全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這種教育體系為德國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力資源。

目前,德國的國立高等院校。基本上都是州設設立的。

只有幾所私人和教會辦的大學;聯邦國防軍的大學以及德國聯邦公共行政管理學校是聯邦舉辦的。德國的高等教育品質卓越、享譽全球。

德國現有高等院校300多所、綜合大學80多所、應用技術大學130多所、藝術音樂院校40多所,涵蓋專業400多個,學生註冊人數約190萬,其中外國學生135,000人。德國大學沒有級別名次的排列,只有歷史長短和規模大小的不同,任何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的特色。

德國大學一般不設學士學位,學生完成學業後直接獲得碩士學位。德國的高等教育師的德國成為一個科學之國,直到世界二次大戰為止,所有45位諾貝爾物理獎的獲得者中,有10位是德國人;40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中,德國人佔16人。

根據德國的基本法規定,整個德國的教育事業置於國家的監督之下,教育制度非常嚴格,因此,德國的學位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譽。

(二)德國聯邦公共行政管理學院和公務員的教育培訓4月20日,我們一行8人在德國icon(伊康)公司所派的地方陪同李雅瑞(德國人中國名字)女士和翻譯顧小姐(德國籍華裔上海姑娘)的陪同下,來到了德國位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布呂爾市。德國聯邦公共行政管理學院(以下簡稱為聯邦高專)就坐落在這座城市裏。

這是德國唯一的聯邦舉辦的專門培養和培訓各類公務員的高等學校。學校的基礎部主任、基礎課教師艾德姆先生和專業部主任、專業教師,同時又是20xx年波恩市下屬的特羅斯托夫(dueldorf)市長的候選人皮特(peter)先生,負責接待我們。

由於早在4月19日晚上,我們在波恩市議政大廳,觀摩市長候選人提名竟職和選舉過程時我們已經認識了,所以,今天我們的見面感到輕鬆、自然。艾德姆先生首先讓我們參觀了整個校園,然後來到接待室向我們介紹學校的基本情況。

德國的教育制度從不同的側面有不同的理解與劃分方法。艾德姆先生為我介紹了德國的一種從就業和人生與教育制度相關的劃分方法。

這就是教育與職業生涯系統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與專業技術職務系統的教育制度。德國的教育主要是專業技術職務系統的教育。

人們通過從國小到高中再到大學,學到專業技術,在社會上和企業裏獲得一定的專業職務,在這一系統裏發展靠的是技術水平,不是閲歷和年齡。在德國的職業生涯系統分為四個如同梯子一樣的階梯。

學習1—5年的為最低一級階梯,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工作。學習6—9年的為第二階梯為中等階梯,可以做一些文祕性的工作。

學習在10-13年的為優秀階梯,是可以做運用法律的的工作的。13年以上的則是最高的階梯,是可以做立法工作的。

每一個階梯之間又有不同的級次,一般在同一階梯裏依據工作時間、閲歷、經驗可以不斷提升,但是很難超越的本階梯。艾德姆先生介紹説,我們的聯邦公共行政管理大學就是屬於德國職業生涯系統培養優秀階梯人才的學校。

為聯邦機關培養非技術性的高級運用法律的公務員,向學員傳授從事公務員職業生涯中必需的科學知識與工作方法,以培養其實際的工作能力。聯邦高專自1979年成立至今,已經有5萬2千名學員圓滿完成學業,目前在校學員有6千3百名,專職師資力量354名。

目前德國聯邦政府有5000多名公務員,幾乎都是這裏培養的,各州政府的公務員也主要來自聯邦高專。可以説這裏是當代德國培養政治家的搖籃。

學校的招生面向聯邦及各州的行 政部門,為公職管理部門培養非技術性的行政官員,包括公共內務行政管理、勞工管理、外事管理、國防管理、鐵路管理、財政、氣象服務於地球物理諮詢服務、公共安全、社會保險、農業社會保險部門。行政高等學校與其它高等學校不同,不進行公開招生,只有在上述部門就職的並被列為培養對象的人才能進入其中就讀。

在行政高等專科大學就讀的學生是試用期的國家公務員。一般來説是具備了高中畢業或同類學校畢業水平,符合國家公務員條件和就職部門的特殊條件,已經被國家機關錄用的人員。

聯邦高專有一隻遍佈全國的教育網絡,他的總校在布呂爾市又在全國分佈了十幾個按專業區分的分校。大致情況是這樣的:總校在布呂爾市,設有總系,負責內政綜合管理系、聯邦邊防警察系、公安系和氣象預報系的基礎課程教學。

內政綜合管理系也設在總校裏,該系負責專業課教學。聯邦邊防警察系設在呂貝克市,公安系聯邦情報專業設在哈爾市,氣象預報系設在郎根市,以上細的所在地負責專業課教學。

聯邦軍事管理系和工作管理系設在曼海姆,外交系設在波恩,財政管理系設在明斯特,農業社會保險系設在卡塞爾,公安系刑警專業設在威斯巴登,公安系憲法保護局專業設在斯威斯塔爾—海默茨海姆,社會保險系設在柏林,他們即負責基礎課教學又負責專業課教學。關於聯邦高專的管理體制,這裏採取的是行政主管與業務主管雙軌制管理的體制。

聯邦內政部為主聯合有關業務部局組成監理委員會,建立委員會任命校長,校長向監理委員會報告工作。聯邦各有關業務部局組成校務委員會作為校長的業務諮詢機構,同時還負責指導各系的教學工作。

在校長以下設中心領域委員會、教學領域基礎課程、科學性工作和中心管理等職能部門管理聯邦高專。關於課程,聯邦高專的教學管理與課程設計,深受德國雙元制教育理念的影響。

每屆學生共學習1440小時,其中基礎課程學習和實踐性課程各佔720學時。每學年第一學期在校進行理論學習,第二學期就到所錄用的政府機關實習。

其中基礎課程共有7個領域的課程,他們分別是行政管理的國家法和政策方面的基礎知識80學時,佔11.1;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基礎知識,主要是行政管理法、民法、公務法,194學時,佔26.9;行政管理方面的國民經濟和財政經濟基礎知識116學時,佔16.1;行政管理方面的企業經濟基礎知識,組織機構和信息加工100學時,佔13.9;以上四個領域的課程都需要筆試。而且只需失敗一次。

如果有兩門課程不及格,就不能畢業了。行政管理的社會科學基礎知識,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50學時,佔6。

9;專業對口的工作領域課程100學時,佔13.9;多專業領域的教學課程80學時,佔11。1;這三個領域的課程只需要口試。

關於教學,這裏的學生必須按時上課。與普通大學相比,其自由度相對較少。

高等專業學院的一個學年也分為兩個學期,分別為冬季學期和夏季學期,但上課的時間(包括冬季學期和夏季學期)要比大學長得多,一般為36周。教學形式基本主要是:講課、練習、研討班、實習。

這些教學形式貫穿於包括基礎階段和主課階段,也稱專業課階段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在德國聯邦高專裏,各專業系只決定學生必須修滿的課程數,並不替學生制訂課程表,學生在每學期初根據自己的情況自由選課,但必須注意緊扣已制訂的學習計劃,在毫無頭緒的情況下,也可以向各系或教研室的教學助教或者高年級的同學請教。

講課主要由教授或講師就某一個專題在講台上講一些要點、重點或者講課者覺得自己特別有心得的內容,學生必須通過課外閲讀補充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為了保證教授講課思路的連貫性,一般在課堂上不進行討論或提問,但在一些規模較小的專業課上,教授往往允許學生在聽不懂的情況下當場提問,但不展開討論。

德國高校的課堂教學氣氛相對來説比較輕鬆,特別是專業課,教授從不點名,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幹別的事,甚至半途退場,唯一的前提條件是不能影響別人。研討班作為一種教學形式,主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和參與精神。

教授一般會在學期初開列一張本學期將舉辦的研討班的題目清單,這些題目並不一定與講課的內容相關,而往往與教授的研究課題有關,有些題目是跨學科的,甚至是相當領先的,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向教授登記主講某個題目,並確定日期。當然,如果學生有好的題目建議,教授也會採納,並補在題目清單上。

登記並講的學生必須在廣泛收集和閲讀大量資料的基礎上擬定提綱,寫出發言稿,內容要求能羅列各種觀點和思路,但並不強求作出結論。一次研討班的活動一般由一個人主講,講完後展開討論,所有的參加者(教授、助教、科研人員、學生等)都可以各述已見,進行辯論。

關於實習,實習是德國聯邦高專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些專業要求學生在入學前已在企業或行政機關中實習過,具有該專業的基本的實踐知識。

從廣義上講,實習既包括在校外企業或機關中實習,也包括在實驗室、工地、計算機旁以及在任何一個地方學習科學的工作技術和研究方法,對於自然科學、工程科學以及一部分經濟、社會和地球科學的學生是必修的內容,學生必須在主課階段完成一至幾次的專業實習,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專業對實習的要求也不一樣,有些專業還要求必須在主課階段至少在實驗室外成功地完成一次實驗。

二、法國教育與公務員的培訓教育

(一)法國教育基本情況法國教育是一種比較複雜多樣的教育體制。6-16歲為義務教育。

公立國小和中學實行免費教育,國小和國中使用的教材也免費提供。高等學校除私立學校外,一般只繳納少量註冊費。

國小入學率100。學前教育在公立和私立的幼兒學校、幼兒班中進行。

初等教育學制5年,每星期授課時為26小時。中等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兩類。

普通中等教育分為國中和高中兩個階段,學制7年,其中國中4年、高中3年。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近年來發展較快,主要包括技術高中、職業高中、藝徒培訓中心、就業前教育適應班4種類型和層次。

高等教育分為綜合性大學、高等專業學院、高等技術學校和承擔教學任務的科研教育機構4類。現有71200所國小和中學,教師和學生比例1比16;有90所大學、3600所高等專業培訓學校,教師和學生比例1比30。

20xx年教育預算為3881億法郎,約佔國家總預算的26。1999-20xx年在校人數:學前、國小、初等和中等教育1250.8萬人,高等教育209.5萬人。

法著名高等學校有:巴黎大學、格勒諾布爾第一大學、斯特拉斯堡第一大學、里爾第一大學、里昂第一大學等。巴黎大學是法國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

法著名高等學校有:巴黎大學、格勒諾布爾第一大學、斯特拉斯堡第一大學、里爾第一大學、里昂第一大學等。巴黎大學是法國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

法國高度重視科學研究和發展工作,專業研究人員達30多萬人,20xx年科研預算經費達558.7億法郎,主要領域包括生命科學、空間、數學、物理等。

【第2篇】德國教育考察報告

德國教育考察報告

廈門集美中學校長、書記 劉衞平

前言:

由福建省教育廳組織的中學校長境外培訓班,於200

2、

4、11——200

2、

5、10對德國國小、中學、大學(含教育學院、教育研究院)進行考察,內容涉及“德國的教育體制”、“德國的教師培訓”、“課程計劃”、“課堂教學理念與實踐”等14個專題;形式有專家講座、中德校長座談,中國校長與德國教師座談,與學生座談以及參觀學校、訪談家長、中國留學生,順利完成了省廳佈置的任務。現將學習考察情況彙報如下:

一、辦學體制及管理

(一)辦學體制

德國由16個州組成,每個州相對獨立,各州的教育狀況略有差異,但大致相同。

德國法律規定:德國的教育均為免費。凡年滿6週歲的小孩都要進入國小學習,國小學制四年。4年後,學生根據老師的建議選擇到不同的中學學習;成績好的進文理中學;成績略次一點的到實科中學;成績有困難的到普通中學;中學的學制至少為三年,但每個學生有兩年的適應期。(兩年中覺得不適合還可重新選擇學校,如男孩子有的開竅晚一點,稍大一點學習成績有所變化,可以到文理中學,但這必須經過老師的推薦。)這樣,中學的年限實質上成為五年。文理中學主要的任務是為高校輸送大學生;實科中學的學生既可上大學,也可上職專;普通中學的出路主要為職校輸送人才。為避免過早分流以至埋沒人才,近幾年又出現了綜合中學,介於上述幾種學校之間。但這種辦學模式目前在德國尚處在試驗期,沒有定論。

一般到九年以後(個別也有10年),中學的生活基本結束;實科或普通中學的學生分別投向職業專科學校,學習三年;而要考大學的學生,再進入文理高級中學讀三到四年,一般為四年,通過畢業考試(俗稱abetu,由學校出ab卷,州教育部抽一份進行考試),根據個人成績、教師建議進入高等學校。

【第3篇】北京市青年聯合會教育考察團赴德國基礎教育考察報告

北京市青年聯合會教育考察團赴德國基礎教育考察報告

德國地處歐洲中部,自古即為人文薈萃之地。雖然經受了兩次世界大戰的重創,但每次都能在廢墟中迅速崛起。目前,德國已發展成為歐洲經濟力量最強大的國家,居歐盟的領導地位,它依靠的就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力量,因此,德國的教育對我們有很多借鑑之處。9月上旬,我們北京市青年聯合會代表團,應德國柏林市教育協會的邀請,重點對德國的基礎教育進行了考察。

德國的基礎教育結構

德國基本法賦予每個人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德國的教育政策鼓勵學生自由發展個性,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與能力自由選擇學校、培訓場所和受教育的方式。德國對教育投資額很大,實行從國小到大學的全免費教育。德國學制頗為複雜,且各州規定不同,主要包括初等、中等、高等、職業和成人教育等部分。

德國的學前教育通常不作為教育體系的一部分。經德國漢學家墨柯博士介紹,德國年滿3歲至6歲的兒童可以進入幼兒園就讀,但學前教育不屬於國民義務教育範圍,因此並非強迫性的。幼兒園大多由私人機構(如教會、工商業團體)設立。與我國幼兒園的學制不同的是,德國的幼兒園並不分大、中、小班,不同年齡的兒童混成一班上課,每班至多不超過20個人。據我們所知,北京市也對這種學齡前兒童混編班的教育模式進行了小範圍的實驗,但理論界對其利弊也有各種爭議。

德國實行十二年制的義務教育,年滿6歲的兒童必須依法上學,中國小普遍採用半日制(每日上半天課,中午學生回家)。9月12日,我們參觀了位於原東柏林的一所國小,對德國的學校的管理和教學活動有了鮮活的感性認識。這所國小共有400名學生,包括1—6年級,每個班20-28個學生,全校共有28個教師和10個專門負責教育的人員。由於德國中國小普遍實行半日制,大部分孩子上午放學後就回家了,其餘下午家中沒人照看的孩子就由學校專門負責教育的人員管理,中午,學校為這些孩子提供一頓午餐。這部分學生家長根據收入狀況每月交納50-150歐元的費用。據校長介紹,這所學校剛剛重新裝修完畢,在柏林市屬於條件較好的一所學校。但據我們觀察,與北京市的大部分學校相比,學校硬件設施並不豪華,操場面積很小,地面裸露,不太平整。學校圖書館大約只有12平方米,書架上稀稀落落擺着一些書。計算機也顯得相對陳舊。學校沒有專門的教師辦公室,學校惟一的會議室同時也兼教師的休息室。在校長接待我們考察團期間,不時有下課的教師出出進進,他們禮貌地與我們點頭示意後,就坐在另外一邊休息。德國教師的工作強度很大,每週的標準工作量為24-28個學時(不包括教案),每個上午至少要連續上5節課,比我國教師的周課時數(16-18課時)多三分之一。

這所學校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借鑑。學校裏有兩個設施非常完備的手工教室,裏邊擺滿了鋸、扳手、鉗等各種工具和車牀。教室裏陳列了許多學生親手製作的各種模型,工藝精美,構思巧妙,若非親眼所見,真不敢相信這些作品出自國小生之手,德國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可見一斑。另外,學校還有一個設施完備的體育館,供學生們參加各種球類和體操活動。操場上的活動器具因地制宜,很多是由樹幹等材料製成,突出趣味性和實用性,既符合國小生的特點,又能達到鍛鍊的目的。在對學生管理方面,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自治,每天由兩名高年級學生在校園裏巡視,調解同學之間的糾紛。

柏林州的國小學制六年,其餘各州為四年。四年國小後經過5年級和6年級的過濾階段進入所謂“分流的中學階段”。也就是説,德國學生國小畢業後就要面臨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擇,他們可以選擇進入初級中學(hauptschule,包括5年級至9年級)、實科中學(realschule,5年級至10年級)、文理中學(gymnasium,5年級至13年級)或綜合學校(gesamtschule,包括上述幾類學校)。

初級中學學制4-5年,通常初級中學畢業後,大部分學生開始職業培訓,同時上職業學校,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學生畢業後在工業和手工業界作為專業工人就業。初級中學本來是德國中等教育的主要學校類別,其學生數在70年代還曾佔中學生總數的70%多,但這類學校目前正處於萎縮階段,學生數已降到約佔中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主要原因是家長們越來越希望其子女上更高層次的中學,如文理中學(又稱完全中學)。此外,初級中學招收了大量的外國子女,教學水平每況愈下,這也是使德國家長們不讓子女上初級中學的原因之一。

實科中學為社會培養不同層次的職員。實科中學學制六年,相當於中等教育程度,學生畢業後可進入技術學校和為以後進入高等專科學校(大專)做準備的高級技術學校實習,也可以在企業或國家公共機構做中級職員。約三分之一的國小學生畢業後上實科中學。

文理中學畢業生可以直接進入高等院校。文理中學學制9年,其畢業生憑高中畢業匯考成績,無需大學入學考試就可以直接申請進入大學學習。文理中學的學生數佔學生總數的比例近年來有很大增長,從70年代的10%上升到目前的三分之一。

綜合學校則集中了以上三種學校的形式,負責學生第5到第10學年的學習。綜合中學是在“教育機會均等”思想指導下設立的新型中學,為學生在不同形式的學校間流動提供了便利條件,其畢業證書在聯邦各州都得到承認,但由於綜合學校不便管理,教學比較混亂,一些州(如巴伐利亞州)反對繼續設立此類學校。

德國從國小畢業後就對學生進行分流,而我國一般從國中畢業後才對學生進行分流。我國學生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後,大致也有3種選擇,分別為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接受職業教育(上職業高中、技校),還有部分學生直接進入社會就業。這兩種不同的分流制度引發了我們考察團的思考。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少年兒童的可塑性極大,智力、能力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存在很多變數。依據我們的教育工作實踐,很多學生,特別是男生,在國小,甚至國中階段的表現並不是很優秀,但進入高中以後,其潛在的能力才逐漸顯現出來。學生的發展和變化有時是非線形的,不可預測的,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質的飛躍每每令我們驚訝和欣喜。由此,我們考察團認為,學生國小畢業後,在10歲或12歲就基本確定了他一生的發展方向,可能為時過早。對此問題,我們與德國教育界人士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據他們介紹,德國國小生畢業後,選擇何種類型的學校,並不僅僅看學生的學業成績,而是由學校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建議,最終由學生家長、學生個人最終做出決定。如果一個學生國小畢業後選擇了一個自己不適合的學校類型,以後還可以自由流動。特別是在綜合學校裏,學生的流動更加方便。加之,德國並不是一個非常看重學歷的國家,尤其注重職業教育,工作崗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有一技之長,靠自己的勞動生活,就是光榮的,有尊嚴的。

德國的教育行政管理

歷史傳統和聯邦制的國體使德國的16個州在許多方面,特別是文化教育領域享有充分的自治和自主權。聯邦除在高等教育原則問題和企業範圍內職業教育及科研和學習資助方面有發言權外,在教育領域的權力有限。因此,德國沒有全國統一的中國小校法,而是由各個州在《基本法》(德國憲法)的範圍內獨立管理髮展其學校教育事業,州頒佈各種專門的法規,規定各級學校的設立、維護和發展;師資的培訓和進修;學校的監督和管理;家長和學生對安排學校工作與學校生活的參與;學生在學校中的地位,學費和教材費的減免以及教育補助等事宜。這導致各州間的學校教育發展各具特色。為保證全國教育的基本統一,各州文教部長組成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共同協商聯邦和各州在教育方面的合作。

根據《基本法》規定,教育事業由州管轄,即由州提供經費。這既涉及公立學校,也包括國家認可的民辦學校。聯邦政府在高校建設、科研、促進學生學習和企業職業培訓試點及高校教學經驗推廣等方面和各州政府一起提供經費。民間提供的辦學經費主要來自各教會和工商大企業及財團,但國家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德國的公立學校不收學費,因為公眾認為,公民已向國家納税,所以其子女或本人有權免費上學,讓公民接受相應的教育是國家的義務。過去德國學生的課本由政府免費提供,但由於近年來德國經濟不景氣,教育投入相對減少,從今年起,柏林等州的學校開始收取學生的課本費用,也引起了一些家長不滿,特別是在原東德地區反響較大。

德國的教師制度

德國每一類學校都有受過特殊培養的教師。每位教師都必須受過高等教育。為了將來在國小和普通中學執教,教師在德國高校畢業後還要實習7個學期。例如在實驗中學、特殊學校和職業中學任教的教師要求實習時間延長至8至9個學期。所有的預備師資在學習結束後必須通過第一次國家考試,然後進行一次形式為學校實習性質的講習班培訓。學校教師通常是州的公職人員。

在德國,各行各業都有強大的工會組織,教師行業也不例外。我們拜會的柏林教育協會就是一個教師工會組織。柏林教育協會隸屬於全德國教師工會,在柏林州的各個城市都有分支機構,現有2700多名會員,佔全州教師總數的三分之一。據協會主席dietrich先生介紹,他本人和另外一名副主席都是專職教師,每週要上24節課,還有一名副主席是學校的教育工作者,類似於學校的後勤管理人員,所以他們在協會的工作都屬於兼職。協會的經費主要來自會員交納的會費,大約佔教師工資的0.5%。協會代表教師的利益,處理教師與政府和家長委員會之間的矛盾,維護教師的權益。協會為會員提供法律諮詢和援助。由於在德國打官司非常昂貴,協會還為會員提供訴訟費用,因此,教師非常願意加入教師工會。德國的工會組織種類很多,許多教師也選擇加入“公務員工會”等組織。

德國基礎教育對我們的啟示

最近,世界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在柏林公佈了新的《比薩調研》結果,德國中國小生在43個國家和地區中閲讀能力排位第21名,數學和科學常識排第20名。這個評估結果在歷來重視高質量教育的德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儘管《比薩調研》結果並不能完全反映德國中國小教育的真實情況,但德國教育界人士對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步伐緩慢的狀況並不諱言。柏林教育協會的主席主動向我們介紹了目前德國教育體制、內容和方法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今年,德國政府準備撥出鉅額資金,將更多的學校改造成全日制學校。許多州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了智力開發、體育活動等項目,進一步加強了外語教學。各種教師工會組織也積極倡導教師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教學方法。他們對中國基礎教育的改革的進程非常關注。代表團對我國基礎教育體制、經費投入、課程改革、教師制度和學校硬件配置等方面的情況做了詳細介紹。

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特別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一些示範校的建設標準和設施配備已超過德國的大多數學校,但從總體來看,我國的教育在均衡發展指數、教育理念、教育結構和方式方法上仍有一定的差距。通過幾天的考察,德國教育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給我們帶來有益的啟示:

啟示之一: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眾所周知,德國的工業產品工藝精良、質量可靠、堅固耐用,在市場上有很強的競爭力,這與他們重視職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德國有世界上最完備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大部分德國中學生畢業後,選擇接受1-2年的職業教育,然後就業或繼續上大學深造。此外,德國還有很多職業技術學院,培養具有大專學歷的高級技工。同時企業建立了完備的職業培訓制度,工人在上崗前要接受嚴格的培訓,在從業過程中還要定期接受培訓。反觀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並不盡如人意,由於受傳統文化心理的影響,上大學,獲取高學歷仍是大部分家長和學生的最大希望。我國在高校大規模擴招後,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也只接近15%,尚未邁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門檻,絕大多數學生高中畢業後要走入社會,尋找就業機會。另一方面,發達國家紛紛來我國投資辦場,對高級技工有很大的需求,所以,職業教育在我國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當前,要認真貫徹全國職業教育會議精神,借鑑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加快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步伐,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

啟示之二: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考察中,我們發現,德國國小生的書包很大,分量並不比中國國小生的輕,但裏邊裝的大部分是玩具、模型和工具。學生在學校除了學習知識之外,還要通過大量的遊戲、製作活動來獲得技能,學校也為學生提供各種工具和材料,供學生動手實踐。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知識和技能之間,我們可能更重視學生掌握知識,忽視了技能的培養,這一點需要在教育改革中逐步加以解決。

啟示之三:給學生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機會。人的一生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做出很多重大抉擇,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但在求學期間的選擇往往是最關鍵的,比如接受職業教育還是普通高等教育。雖然我們認為德國學生在國小畢業後就要分流為時過早,但學生的選擇相對來説是自由的,是根據自己的願望、能力和家長的意見自主做出的決定,即使一次選擇不適合,以後還有再次選擇的機會。應該看到,隨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國為學生提供了越來越多的選擇機會,單純以分數決定學生上何種類型的學校的制度以大為改觀。我們相信,隨着國力的日益增強,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優質教育資源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讓每個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讓每個學生選擇自己理想學校的願望一定能夠早日實現。

啟示之四:重視社會公德和誠信教育。誠實守信和遵守社會公德是德國的社會文化傳統。在德國的青少年教育體系裏,除學校教育外,家庭在道德教育中發揮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家長非常注重為孩子營造一個真誠的氛圍,處處為孩子們做出誠實守信和遵守社會公德的表率。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共同責任。當前我們在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同時,特別要重視發揮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構建“大德育”格局,要通過家長學校的形式,引導廣大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質。

短短的幾天考察雖然結束了,但留給我們的思考卻是深遠的。在今後的工作實踐中,我們一定要兼採眾長,立足現實,鋭意進取,為青少年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4篇】德國職業教育考察報告

德國職業教育考察報告

浦東新區職業教育考察團

(執筆 唐水明)

11月30日至12月9日,以浦東新區社發局教育處領導陶國強為團長,高橋職校校長尤慶華、羣星職校校長顧曉光、新陸職校校長陳野弟、教發院教研部主任唐水明為團員的考察團,赴德國考察職業教育。考察團着重考察了2所國立學校: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慕尼黑服裝設計職業學校,並和巴伐利亞州文化部職業教育司官員進行座談。

短暫的考察,收穫頗豐,從中可獲得許多發展我區職業教育的借鑑。

一、本次考察我們所瞭解的德國職業教育

1.德國的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學生升學就業的主要渠道。

巴伐利亞州文化部職業教育司官員告訴我們,他們的學制一般是孩子三歲進幼兒園,六歲入國小,國小學制是四年,國小後實行第一次分流,多數學生一開始升入國中,就初步確定了今後就業升學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較明確,國中(五年或六年制)畢業後的第二次分流,是根據不同職業的要求和學生及家長的意願而定。較高層次的職業教育,必須以接受過較低層次的職前教育為基礎,並應有一定的職業實踐經驗;經過職業教育的人員,既可利用已經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長期從事相應的職業,也可接受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在從事新的工作。職業教育是每個職工的終身教育,即培訓——就業——再培訓——再就業。勞動就業部門既管理就業、救助失業,又管理培訓工作;各行業協會、各同業公會、各州政府、各企業為實施《職業教育法》各司其職,政府實行宏觀管理和協調組織工作。

巴伐利亞州文化部職業教育司官員還告訴我們,德國高中學生需學2-3門外語,完成學業方可進入大學,高中生上大學所佔比率僅約佔30-35%,其餘學生選擇高等職業學校,比率65-70%以上。

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相當於我國的“中職”,校長在回答我們問詢時説:“我們的學生畢業後也可以上大學,但只能進入對口的專業,即不能進綜合性大學,只能進技術學院(高職)。”他還介紹説,德國人特別喜歡職業學習,高會考上大學的,有的也先到港口學習三年再讀大學。

德國的教育體系,既使絕大部分學齡兒童及青少年能接受到至少一項職業教育訓練,直接掌握一門技術,被企業僱用,同時又能提供有志於繼續深造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2.“雙軌制”職業教育,是德國職業教育最主要的特點,也是德國推行職業教育最成功的關鍵。

在德國,約有70%的職校屬於“雙軌制”。所謂雙軌制職業教育,是指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形式。接受雙軌制培訓的學生,一般必須具備主體中學或實科中學(相當於我國的國中)畢業證書,之後,自己或通過勞動局的職業介紹中心選擇一家企業,按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同企業簽訂培訓合同,得到一個培訓位置,然後再到相關的職業學校登記取得理論學習資格。這樣他就成為一個雙軌制職業教育模式下的學生。他具備雙重身份:在學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學徒工,他有兩個學習受訓地點:培訓企業和職業學校。學員或定期或分期在企業裏接受實踐教育、在職校裏接受理論教育。職校大約60%是專業課程,40%是普通教育課程。

企業的技能培訓是“雙軌制”的主體。企業的培訓按照聯邦教科部和有關專業部共同頒佈的培訓條例進行。德國經濟部公佈的國家承認的培訓職業有93個大類、371個職業。各專業部分別制定相關職業類別的培訓條例,包括教育內容、時間安排以及考核辦法等,並會同聯邦教科部共同頒佈實施。各企業根據培訓條例和本企業的特點制定具體的培訓計劃並付諸實施。作為學徒工,企業發給學生每月500-600歐元的生活費用。

職業學校的教育是服務於企業培訓的,職校的教學任務主要是以專業理論來輔導和提高學員在企業中的實踐培訓成果,並加深和補充普通教育的任務。職業學校的教學內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

雙軌制職業教育的考核、成績認定及證書發放由各行業協會負責。考核內容分為書面考試和實際操作技能考核兩種。通過考核的學徒工可以得到國家承認的崗位資格證書,成為該崗位上的合格技工。

據巴伐利亞州文化部職業教育司官員介紹,在巴伐利亞州,約有70%以上的國中畢業生直接進入企業中的培訓機構接受職業技術培訓,同時進入各類相應的職業學校學習基礎知識。這種體制,有利於培養出既懂理論又有動手能力的生產技術工人。

近年來,在德國又出現了另一種培訓形式,即跨企業培訓。學生在接受企業培訓和學校教育的同時,每年抽出一定時間,到跨企業培訓中心接受集中培訓,作為對企業培訓的補充和強化。

按照德國聯邦政府職業教育法及有關法律的規定,企業內的職業教育經費完全由企業自己負擔。職業教育學校的教育經費由國家、州政府、地方政府承擔,通常是州政府負擔教職工的工資和養老金等人事費用,地方政府負擔校舍及設備的建築與維修費用和管理人員的工資等人事費用。

3.學校既不需要為生源發愁,也不需要為學生就業去兜售什麼,因為法律法規完善了職業教育的管理和運行。

德國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完備。相關法律法規有《職業教育法》、《企業基本法》、《青年勞動保護法》《培訓員資格條例》等。企業根據產業需要招收員工,對新招收的員工,企業必須依法送至國立職校學習培訓。“企業根據產業需要送出培養對象,企業會找上門來。對於不瞭解我們學校的企業,學校才安排去做點宣傳,讓它們知道我們的學校。”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校長如是説。

4.培訓項目由國家訂立,學校培養國家認可的職業,而不能自己另立項目。

德國是16個州聯邦制國家,每州有自己的教育體系,為使職校培養的人才國家通用,職校培訓項目由國家訂立。學校都培養國家認可的職業,而不能自己另立專業和培訓項目。職業教育,都針對整個經濟政策而言,作為國家經濟範疇,宏觀的。

考察中我們瞭解到,德國的職業教育在學校名稱、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學制長短、辦學條件、經費來源、教師資格、教師進修、考試辦法、管理制度等等,都有政府提出的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同時還設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監督、司法監督、行政監督、社會監督在內的職業教育實施監督系統,使職業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法律法規完善了職業教育的管理和運行。

5.從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看德國職校的2個組成部分:“正規部”和“準備部”。

漢堡共有50所國立職業學校,其中19所是工業產業技術學校,其中5所學校全招女生;其他31所均是商業方面的。

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建於1870年,是漢堡最為古老的學校之一,它發端於船舶油漆工的培養。該校現有61個班級,1343位學生,70名教師(其中專職教師50名、非專職教師10名、從其他學校來兼職的10名),45個授課點(教室),6個計算機教室,1個自學中心(利用電腦等做功課),1個餐廳實習點,1艘港口實習船。

國立職業學校一般都包含“正規部”和“準備部”2個部分。

該校“正規部”有港口、倉庫、船廠三個領域的專業,承擔着為漢堡360家企業培養學生的任務。學生都由港口和造船類企業與學校聯手培養,學制3年至3.5年。三個領域,各設一個科長,科長與企業有聯繫、溝通。

港口領域培養11種與港口有關的職業,如:倉庫管理技工、倉庫經營技工、倉庫搬運技工、倉庫包裝技工······“倉庫”行業在漢堡很重要,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一年為港口培養701人,包括港口船長(內河船長)等人才。

造船領域的專業有:船舶結構機械工(船定單800條船、600條為與朝鮮訂購)、板金工(智力不是很發達的學生)、造船工(主要建造體育用船遊艇等)。

該校還培養來自鐵路、銀行等單位需要的保鏢、保安、安全人員。

學校生源來自全國各地,但需要他們的企業都在漢堡。

學生或定期集中一段時間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集中一段時間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或分期每週2天在校上課,3天在廠裏工作。定期與分期,根據企業需要決定。這是典型的德國職業教育“雙軌制”,一軌在用人企業,一軌在國立學校。

企業都想知道學生在學校裏學些什麼,學校也想知道學生在企業接受培訓的情況。因此,學校主管部門的教師常常到360家工廠去了解情況,並聽取對教學的要求。

該校“準備部”為紀律差的、學習差的學生就業做準備,學生自己還不知道從事何種職業,學校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明確專業。德國中國小12年教育制,紀律差學習差的學生,後2年到準備部,由學校幫助他做就業準備。

職業準備教育的學生還在學習期內,由學校情報中心推薦過來。學校努力培養,2年後推薦,讓其能就業。如果找不到工作,學校把他們交到勞工部,勞工部把他們當作失業人員登記。

職業準備部在建設工地也有教學點,學習泥瓦匠等。

職業準備部還在監獄設有教學點,幫助失足青少年及社會成員作出獄後的就業準備。

職業準備部的學習採用項目制,讓學生在學習項目過程中形成興趣(學生都有特強心理)。學校還對他們加強現實的思想教育、前途教育。當然,對有些學生,學校對其無能為力。

6.慕尼黑服裝設計職業學校見聞。

慕尼黑服裝設計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培養高級服裝設計師。

這所學校已有100多年曆史,校舍歐洲味的古色古香,原先曾是某公爵的宮殿,當今是慕尼黑的文物保護單位。該校創辦之初只是為宮廷貴族夫人服務,指導她們各種場合的服裝搭配、着裝禮儀,培養她們設計製作自己喜歡的各類服裝的情趣。現在,她是一所只要願意人人可以免費進來的學校,學生只需買些材料。

為了培養高級服裝設計師,教學不僅僅停留於二維,還進行塑泥人、剪裁、服裝、造型設計等三維動手實踐,通過製圖製版、立體剪裁、造型設計,培養動手能力。學校還經常為學生提供參觀時裝展覽、參觀博物館等活動,學生參觀的視野從本城、本州、本國,一直到米蘭、羅馬等地。我們一一參觀了學生正在動手操作的課堂(與其説是課堂,不如説是工場),參觀了學生完成的服裝創意設計的展示室。學生的作品,樣式豐富多彩,構思新穎獨特。這些作品,曾由藝術總監送至製衣廠的服裝設計部作為廣告展示。

據介紹,服裝設計學習過程中,教師常常通過項目組織學習,圍繞一個主題、一項任務,把學生組織到一起。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並充分展示自己。

7.德國對職業教育從業人員的要求嚴格。

考察中,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校長、巴伐利亞州文化部職業教育司官員對我們都有如下介紹:德國對職業學校教師的技能有很高的要求:職業學校教師最低學歷為大學本科,有教育學背景,有一門專業,至少有2年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經驗。准入的過程是:經過國家考試合格,到學校任教2年(試用期);2年試用期內,既有教學實踐培訓,又有專業進修;試用期結束再經過國家考試,合格者進入學校成為正式教師,政府終身僱用。月收入為3500歐元,與其他學校教師工資基本相同,也與高校助教基本相同。(高校教授月收入約4500歐元)

“職業學校教師必須幹過這一專業才能執教此專業,唯此,學生學習才有信心。我們學校教師都有職業頭銜,均是漢堡市行業技術學會成員,參與各種考試命題、立法……還到博覽會做產品專業介紹。”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校長以強調的口吻對我們説。

慕尼黑服裝設計職業學校的教師,大多畢業於藝術院校,且有造型設計經歷,有位上海師大藝術系畢業的服裝設計碩士、高級服裝設計師張女士,在此已執教15年。我們進入教室時,她的學生正在以“我”為題設計姿態各異的造型。

8.學校的管理系統簡潔,人員精幹。

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擁有60多個班級、70多名教師、1300多名學生,管理系統只有一名校長,一名副校長,下設4個部門(正規部、準備部、協調科等),各部門一名負責人。每週校長與四個部門負責人舉行例會,佈置具體工作。慕尼黑服裝設計職業學校的管理系統大體也如此。

二、德國職業教育特點及其對我們的啟示

1.同生產緊密結合。相對於學校制職業教育,雙軌制職業教育更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並使之得到了確切保證。

雙元制職業教育形式下的學生大部分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踐操作技能培訓,而且所接受的是企業目前使用的設備和技術,培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產性勞動的方式進行,從而減少了費用並提高了學習的目的性,這樣有利於學生在培訓結束後隨即投入工作。

這使得以培養生產第一線實際操作人員的職業教育真正成為受企業歡迎的教育。雖然我國目前也非常重視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但學校制的培養模式客觀上使學生遠離了生產第一線,而集中安排的生產實習又不利於學生及時將所學理論同實踐相結合。

2.企業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大企業多數擁有自己的培訓基地和人員。沒有能力單獨按照培訓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樣化的職業培訓的中小企業,也能通過跨企業的培訓和學校工廠的補充訓練或者委託其他企業代為培訓等方法參與職業教育。

除學校與企業密切結合外,還發動社會力量(包括同業公會、行業協會、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共同關心和支持辦好職業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承擔義務,推動職業教育的健康、快速發展。

3.在雙軌制職業教育體制下,由於學生在特定的工作環境中學習,使得學生和企業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大大降低了培訓後失業的風險。

這對我國多年難以解決的對口錄用問題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4.同我國現行的偏重系統理論傳授的職業教育教學內容相比,以崗位要求為培訓目標的雙軌制職業教育更受企業的歡迎。以工人技術等級考核標準的要求為培養目標並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體系,應當是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5.重視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是保證教學質量。

進門難,要求嚴,待遇高是德國師資隊伍建設中的主要特點。通過激烈的競爭,他們的職教師資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質,廣博的知識,精湛的技能,快捷的效率。這對我們的師資隊伍建設有普遍的借鑑意義。

結束語:德國的職業教育發達,早有所聞。德國的產品,結構合理,加工精密,外觀講究,質量上乘,性能優異,這是他們重視職業培訓、員工持證上崗,人人關心質量的結果。德國產品質量之所以馳名世界的祕訣正在於此。據説農民也要持證上崗,因為他們農民使用的主要農具,早已不是鋤頭、釘耙,而是各種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耕作、施肥、除蟲、灌溉、採收也已採用一整套科學的辦法,多數不是靠一般的手工操作了;各種養殖業、種植業也按照先進的種養方式來完成,未經培訓的人難以勝任。在德國,不論擔任那一種工作,完成那一種任務,“資格”是非常重要的,而這種“資格”,絕大多數是靠職業教育來實現的。普通教育、基礎知識教育固然重要,但他們更重視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成人教育也是職業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的“資格”,決不是單純的一種學歷文憑或證書,除一般的基礎知識外,更重要的要懂得操作應用,有動手能力。因此,在德國各行各業都重視職業,職業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