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國教育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9W

我國教育報告多篇

【第1篇】我國農村地區義務教育中的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調研報告

我國農村地區義務教育中的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調研報告

隨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頒佈,我國西部地區相繼啟動了“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和“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等。部分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得到“兩免一補”資助,巨大的資金投入和智力支持為西部地區的“兩基”工作注入了強勁動力。但由於種種原因,西部地區義務教育仍然存在着諸多問題。

一、西部農村地區義務教育中的突出問題

(一)教學質量普遍不高,及格率較低,輟學率也出現了反彈。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西部農村義務教育的普及水平還不高,農村教育整體薄弱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西部農村中國小的教學質量低下。例如,雲南省景洪市景哈鄉中心國小-學年六年級樣本班,市統考語文成績及格率57%,數學及格率41%,全科及格率僅為32.6%。國小升國中不及格率佔到70%-80%。九年級年級教學質量檢測成績,語文及格率21.35%,英語及格率5.62%,數學及格率20.79%,全科及格率僅為2.75%。另據調查,雲南省瀾滄縣木嘎鄉的國小畢業成績主要集中於3-9分和20-29分之間,沒有一個學生達到及格線60分。近年來,西部地區農村學生輟學、流失率偏高,有的地方農村輟學率高達15%以上,嚴重影響了西部地區義務教育質量的提高。

【第2篇】我國農村教育調查報告

針對多年來城鄉義務教育的失衡,以及因學校佈局調整帶來的種種問題,本報兩名記者歷時三個月,走訪了我省近20個縣40所鄉村學校、專家學者中國的鄉村,始終是叫人牽掛的熱土。當這一社會始終注目的焦點“鄉村”與另一個焦點“教育”勾連起來時,熱土中的焦點愈發熾烈。

從1986年《義務教育法》的 “人人有學上”到現今學雜費的全免除“人人上好學”,伴隨着這個漫長過程的是中國鄉村教育不可忽視的現實:

學校越來越“小”,學生越來越少,老師越來越“老”;城市教育的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城市學校“大班額”比比皆是。

這一系列問題,是在當前城鄉二元化結構的大背景下,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教育改革引發的一種必然的普遍的陣痛與無奈,值得關注和思考。

帶着這一課題,今年6月中旬至8月底,本報兩名記者走訪了我省陝北、關中、陝南的近20個縣40所鄉村學校,與基層教育職能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以及教育研究者等多個層面的近百人,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訪和調查。

這裏為讀者呈現的相關調查報告和個案解剖報道中反映出的問題,其癥結就在於多年來城鄉義務教育天平的失衡。

新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11月7日表示,要科學確定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的規模、層次和速度,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激勵機制,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這也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是全社會的期待。

空殼學校的典型性“樣本” 發展陷入惡性循環

縣城的教學質量好,家住紅旗國小隔壁的白永霞將兒子轉到了縣城上學

今年秋季開學,位於黃土高原上的榆林市清澗縣下二十里鋪鄉紅旗國小隻剩下了4個學生。

和很多西部縣城的鄉村國小一樣,下二十里鋪鄉的書所鄉村國小也不得不面對“生源荒”的殘酷現實。

當生源一點一點衰減的時候,經受考問的不只是學生,還有家長對學校逐漸喪失的信心以及鄉村老師們對未來或多或少的迷茫。

撤校是遲早的事,紅旗國小的老師幾乎都這麼認為。

這所距離榆林市清澗縣城約15公里的山村國小正在走向空殼。儘管學校曾有高峯期400多名學生的輝煌歷史,如今也不得不“忍受”6個老師10個學生的淒涼。落寞的學校空蕩蕩的教室

6月8日,星期一。記者一大早就從縣城出發,本想從升國旗開始,擁有對這所學校最完整的印象。

紅旗國小坐落在八斗岔村村口水泥路邊的高坡上:一排八九孔窯洞正對着校門,門框窗櫺清一色地刷成了淺藍色;窗户上沒有鑲玻璃,而是用白紙糊着;久經風吹,有的白紙已七零八落,有的乾脆已被撕掉。

可惜,還是“錯過”了升旗時間。上午7時許,學校已經開始上課。後來,記者才得知:學校的作息時間和城裏不同,孩子們每天7時到校,半小時早讀,接下來上兩節課,9時放學回家吃早飯;中午12時到校,3時半放學。

一間窯洞裏傳來了講課的聲音。教室門開着,一個年過半百、兩鬢斑白的男老師站在講台上,正用特有的陝北普通話向孩子們講授着“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緊貼着講台的一角,放着兩排兩張課桌,坐着3個學生。這個至少容納40個學生的教室裏空蕩蕩的。

男老師叫白隨寶,今年56歲,是數學老師。5年前,他從溝口的梨家灣國小調到這裏,就開始面對學生流失的殘酷現實。5年間,學校的人數從起初的七八十個,減少到了如今的10個。眼看着一間間教室空了出來,白隨寶的心也變得空蕩蕩的。

三年級教室裏,3張課桌正對講台中央豎着擺放着。11歲的任旭和比他小一歲的趙小寶在教室裏坐着,有些不安。

這個班的3個學生那天少了一個。沒來的學生叫賀賢,是數學老師劉祝蘭的兒子。老師和她的兒子竟然都沒來,任旭分析:“估計趕事兒去了。”“趕事兒”是當地人對參加紅白喜喪事的稱呼。

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任旭較為安靜,坐在那裏東張西望,而趙小寶時不時走出教室看看,再轉回來。

上午就這樣過去。6個老師只來了1個,8個學生中的5個就像沒了領頭羊的小羊羔。初次到訪,這個學校多少讓人覺得有些落寞。再後來,記者聽説了一個更受打擊的事情:上午並沒有升旗。

學生沒了學校秩序也沒了

學生人數的鋭減,打亂了這所學校本應有的秩序。就連上下課打鈴這樣最基本的事情,都落在了一個14歲的小男孩身上。

男孩叫賀露,是五年級的學生。因為年齡最大,他成了這裏的“孩子王”。

其實,賀露應該讀六年級。去年秋季開學時,本應和他一起升到六年級的五六個同學都沒來報名,只剩下了賀露一個。六年級這個班最終沒有開起來,賀露只好回到五年級“重讀”。對此,白隨寶解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成績太差”。

上午8時10分,正在教室裏自習的賀露突然從教室裏衝了出去,跑到院子裏的一棵大樹前,敲響了掛在樹上的一個生鏽的鐵鈴鐺——下課了。“我是自己願意打鈴的。”賀露笑着,露出兩顆兔牙。自從一個多月前有了手腕上戴着的那塊黑色電子錶,他主動承擔起了打鈴的任務。“如果不打鈴,就不知道啥時候上課,啥時候玩了。”賀露説。其實,學校以前有電鈴,後來壞了,就再也沒修好。

【第3篇】關於我國學前教育“入園難、入園貴”的調研報告

關於我國學前教育“入園難、入園貴”的調研報告

調查背景:

隨着兩會的召開,學前教育“入園難、入園貴”成今年武漢市兩會的最大焦點。如何才能緩解武漢學前教育“入園難、入園貴”,帶着這些問題,我做了如下報告。

★現狀

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取得很大的進步。但是,一個不容社會忽視的社會問題——“入園難、入園貴”則日益突出。關於這個我問題,我走訪了一些適齡孩子的家庭,據家長們反映,大多數孩子入幼兒園很難。位於鍾家村王女士表示,兒子三歲,想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上學,自己可以找個工作安心去上班,可是找了好幾個幼兒園,都是沒有找到,因而很發愁。為此我尋訪了漢陽區鍾家村幾個幼兒園,然而卻發現有點規模的幼兒園卻少之有少,而一些知名的幼兒園則是人滿為患,報名的人數與可以入園的人數之間竟然高達60比1,而費用竟然也高得離譜,與某些大學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調差的這些幼兒園中,有的幼兒園是專門為機關單位家庭子女而設,許多人想進都進不了也上不了。為此我還採訪了幼兒園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只是説這是園裏的規定,都是機關單位家庭子女,非機關單位家庭子女,要很好的關係或者繳納很高的贊助費,才能進來就讀。關於其他的,工作人員不願意作更多的透露。

其實上述現象只是整個中國學前教育的一個縮影而已,面對這樣一個學前教育“入園難、入園貴”的社會問題,武漢應將發展學前教育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出台《武漢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辦園體制。

★原因

幼兒園佈局失衡、結構不合理、優質學前教育資源匱乏;學前教育經費投入缺口較大,公辦幼兒園收費偏低;公辦幼兒園教師專業化水平不高,職後培訓不足;普及城鄉學前三年教育舉步維艱,辦園條件和教育質量難以保障;民辦幼兒園無證辦園難以根治,收費混亂,教育質量不高。這些都是出現“入園難、入園貴”的重要因素。其實入園需求的迅速增長,與近年來出現的生育高峯有很大關係。儘管學前教育發展很快,但仍然“跑”不過入園需求的井噴速度。

1:長期以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並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在一些地方,學前教育倍受冷落,舉辦學前教育的主要責任推向了市場,財政投入長期過低。而這些本就數量不多的經費又僅僅投向了少數示範幼兒園,由此導致學前教育資源總體規模不足與結構不均衡,這是造成“入園難”、“入園貴”的主要原因。

2:優質資源不足,家長“搶跑”心態嚴重

家長對優質特色幼兒園的迫切追求,以及“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攀比心理,使優質公立幼兒園和一些有知名度的私立幼兒園,成了家長們追棒的目標。優質學前教育資源不足、學前教育發展不均衡,是導致“入園難”的重要因素。

3:農民工進城,流動留守幼兒大量增加與人口出生高峯一樣,非户籍適齡兒童的增加,也造成了巨大的入園壓力。

隨着城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外來人口不斷流入而且難以預測,使本來就有限的學前教育資源出現短缺。

4: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管理招生混亂,監管缺乏。

長期以來,學前教育教師隊伍收入不穩定,工資待遇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很多幼兒園的招生是自主招生,沒有一個部門來進行統一收費監管。民辦幼兒園無證辦園難以根治,收費混亂,教育質量不高。

5:幼兒園佈局失衡、結構不合理、優質學前教育資源缺乏;

隨着新的小區建成,造成佈局不合理;有的幼兒園重點放在園區的外部裝修,沒有從實際出發,形成了學前教育服務重複,從而阻礙了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健康快樂成長。

★解決策略

策略1:強化政府責任,將學前教育納入公共服務體系

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是國民教育的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推動學前教育發展、提高學前教育水平,是各級政府的一項重要公共職能。強化政府責任,將學前教育納入公共服務體系,是化解“入園難”的根本保證。

策略2:多種形式擴大學前教育資源;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提供“廣覆蓋、保基本”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

學前教育是一項關係到千家萬户幸福的社會公共服務工程,具有公益性、公平性、非營利性等特徵。這就要求各地加大對學前教育的經費投入,努力擴大公辦學前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公辦民辦並舉,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擴建一批安全、適用的幼兒園。

策略3:加強幼師隊伍建設,提高學前教育吸引力

高質量的幼兒教師隊伍是高質量學前教育的核心和保障。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專業幼兒教師隊伍,是提高學前教育質量,滿足家長對優質學前教育資源需求、緩解入園難的一個重要舉措。

策略4:加強幼兒園准入管理和規範幼兒園收費管理;

完善法律法規,規範學前教育管理。嚴格執行幼兒園准入制度。完善和落實幼兒園年檢制度。未取得辦園許可證和未辦理登記註冊手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舉辦幼兒園。對社會各類幼兒培訓機構和早期教育指導機構,審批主管部門要加強監督管理。根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辦園成本和羣眾承受能力,按照非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合理分擔教育成本的原則,制定公辦幼兒園收費標準。

上面都是一些整體的策略,完善制度是最根本的辦法,因此,我寫了一些策略以供參考。

★總結

面對我國“入園難、入園貴”這個難題,也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解決的,需要整個社會行動起來,政府要加大對學前教育資源的投入,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提供“廣覆蓋、保基本”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應把學前教育事業經費列入政府財政年度預算,新增教育經費向學前教育傾斜。完善法律法規,規範學前教育管理,強化幼兒園安全監管。逐步實現學前三年免費教育,提高幼師的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加快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熱愛兒童、業務精良、結構合理的幼兒教師隊伍。積極扶持社會和個人舉辦民辦幼兒園,特別是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相關部門對不能達到基本要求、亂收費、違規舉辦的幼兒園,將予以取締。

——希望我們都行動起來,為了早日解決我國的這一嚴峻的社會問題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4篇】我國農村教育現狀分析--暑期社會實踐報告(1)

7月22日至7月27日,我隨青島海洋大學工程學院三下鄉隊伍來到平度市崔家集鎮周家村社會實踐。對於從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來説,是一次難得的經歷。短短的五天時間,感受了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也產生了很多感想。

周家村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積1550畝,住户面積200畝,230户人家,800口人,其中黨員19名。村固定資產120萬,村每年平均收入38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鄉村中屬富裕水平。周村長自74年上任以來,為村裏的工作耗盡心血,給村裏帶來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起周村長,村裏的老少爺們兒們都直豎大拇指。

進村後,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齊的房舍,以及道路兩旁那既有經濟效益又能美化環境的柿子樹,與我想象中的農村有着相當大的區別。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後,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裏的治安情況相當好。經濟上的寬裕和生活上的安寧,使我毫不誇張的用了安居樂業來作為周家村給我的第一印象。

聽村裏的領導介紹,村裏的主要收入於種植業,其中200畝果園收益可達每畝4000元左右,而辣椒更是達到了每畝10000元。但當我們問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業和項目時,村裏領導向我們道出了苦衷:數年前曾有一木器廠,在村裏投入生產,但不到3年,木器廠就因接連虧損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後的幾次上項目的想法,都因缺資金少技術(尤其是少技術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後幾天給孩子們上課的過程中,這個烙印日漸加深。

學校並不算大,還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殘缺的課桌,與偏遠山區相比,以令孩子們滿足。但與我從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國小已有着天壤之別。僅從每天上完課孩子們必須將自己的凳子搬回家來説,這的學習環境並不能用一個好字來形容。但孩子們那對學習特有的熱情和認真把我深深的感動了,他們幾乎想要我們在5天之內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識都教給他們。

在和孩子們的交流中我瞭解到,他們都很想成為大學生成為科學家,對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憧憬。但當我問他們以後回不回來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許是還是國小生的他們尚未明白我這個問題的含義,也許是一直以來伴隨他們左右的考大學,去大城市的話影響着他們。沒有一個孩子表示自己將回到自己的家鄉。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腦海中迴盪着。

一位朋友曾對我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某省重點中學有一位來自窮山村的學生,學習非常用功。他的牀頭貼着一句激勵自己學習的話,只有九個字:別忘了!你是農村户口!!!

聽到這件事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沉重的。我國城鄉的巨大差異造成了教育觀念上一個極其偏激的錯誤。農村的孩子迫於自己農村户口及生活環境的壓力,幾乎用盡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學習考大學,以此來擺脱落後的環境,實現自己美好生活的夢想。但當這些村裏的驕傲考出去成為大學生以後呢?他們中有幾個回到自己那還不富裕的家鄉,投身其中的建設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這本無可厚非,但村裏留下的是什麼?幾個大學生的名字,一個虛幻的榮譽而已。人才依舊缺乏,生活依舊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