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W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篇一

一、教材解讀

課文各層次之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地裏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説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説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本課重點是在閲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是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二、教學思路

本文教學我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瞭解時代背景和周恩來生平;彙報預習時查字典學習生字、理解詞語的狀況。解決難以理解的詞語:租界地、帝國主義、耀武揚威。

本課時的教學思路:

1、緊扣標題,打破順序,直奔主題

上課伊始,我首先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朗讀課題,以挖掘同學們的潛能,理解課題意思。之後,重點講解第三部分資料,透過反覆誦讀文中周恩來兩處以不同語氣所表達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鏗鏘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製造懸念,激起同學們的好奇心,使同學們追索:是什麼原因迫使周恩來有這等雄心壯志和遠大抱負呢?然後,再回過頭來學習第一、二部分資料。於是,第一部分提到的“中華不振”和整個第二部分這一全文中的重點資料也就不難理解了。如果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逐個串講,不僅僅耽誤時間,聽起來也索然無味。

2、朗讀對話,理解字詞,體會感情

(1)對第一部分資料中周恩來與伯父的對話部分加以重點指導,再現伯父當時悲傷與無可奈何的神情,以及少年恩來疑惑不解與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神態,同時透過理解詞語展示人物的神情,從而到達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2)抓住“耀武揚威、得意揚揚、緊握拳頭、只是勸勸、哭訴、衣衫襤褸”這些詞語,朗讀第二部分資料,使租界裏洋人、巡警的醜惡嘴臉以及受欺凌百姓的`形象躍然紙上,同學們也明白了周恩來因此而明白了“中華不振”的含義,和他立下了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志向的原因。

3、拓展文本,直面歷史,報國立志

課堂上為學生帶給的一份租界背景資料,讓孩子們直面歷史,心海難平,心有所向,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萌發初步的報國之情。當孩子們讀到“這時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説的‘中華不振’的含義”時,我説:“孩子們,此時此刻你是怎樣想的?你要為誰而讀書?為國家的什麼而讀書?”進行指名回答。有的孩子説:“此刻我們的國家已經振興起來了,我要為國家的繁榮而讀書”;有的説:“我要為國家越來越興旺而讀書”;還有的説:“我要為國家到達世界最先進的水平而讀書”……同學們心潮澎湃,熱情高漲。

最後請同學們看課後習題中的“閲讀鏈接”,它是周恩來去日本留學時回到母校,給同學們寫下的有名詩篇。我讓同學們讀一讀這首詩,並和同學們討論發言,講一講這首詩的意思,學習前輩們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

4、講讀課文,抓住契機滲透寫作常識

即將總結全文時我説:“同學們,課文寫了三件事,哪一部分讓你感受最深?為什麼?它們又是用怎樣的過渡句連起來的?找到讀一讀。”讓同學們明白寫文章時,要注意前後連接,學會承上啟下,文章就會順暢,讀者就容易看懂。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篇二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我深入地研究教材,詳細地研讀了課文,和本研修組的老師共同探討,設計了切實可行的共性教案。根據本課學習目標,我們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有機結合,把知識點通過各種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使教學過程零而不散,教學活動多而不亂,然後又結合着本班學生的特點和自己上課的風格進行了適當地修改。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拓寬視野。在自己的努力和大家的幫助下,較成功地完成了這一節課的講授。

一、把課堂還給學生

在檢查生字詞時,讓小老師先領讀。然後小組合作糾正讀音、討論詞義,把主動權充分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培養了能力。

課文通過寫少年周恩來剛到東北聽到伯父説“中華不振”感到疑惑不解,後來在租界親眼目睹洋人欺負中國人,才真正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深刻地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如:“通過讀書,我們知道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現在你瞭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了嗎?能用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嗎?”學生很自然的就會説出“中華不振”。文中有許多地方都講到了中華不振,這是為寫少年周恩來立志做的鋪墊,也是課文的重點。這些內容學生通過自學容易找到,因此,在這裏我放手讓學生自學,把課堂還給學生,這也是新課標反覆強調的,教師要做學生知識的引導者,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而不單純的讓學生學會。

二、精讀細悟,讀出語文味。

本節課的教學,我最為重視的是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和朗讀方法的傳授。 “究竟是什麼事情讓周恩來真正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激發學生繼續探究。“請同學們再瀏覽課找出有關的語句,把它畫下來。透過文字,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彷彿聽到了什麼?我們都是中國人,如果你就站在一旁,你會怎麼想?再在旁邊寫一下你的感受。”然後讓帶着表情和動作來朗讀,從而入情入境,學生讀出了感情,同時也理解了“中華不振”的深刻含義。

這句導語中最為重要的是“再來讀課文”這是閲讀教學前行途中的一個岔路口,再來讀課文指向朗讀指導,讀中感知課文;否則,就如同眼下許多語文課那樣自學或不自覺地走入誤區回答問題、理性分析。這一步的朗讀指導有明確的目標,有多方面的功能。一是讀通課文、讀出感情、深入理解課文,增強語感。如:“為什麼?”周恩來不解地問該怎麼讀?“為什麼?中華不振啊!”伯父歎了口氣説。“——‘無奈’——為什麼?——請把伯父的這種心情讀出來。——‘憤怒’——怎麼憤怒?——用憤怒的心情讀。”二是指導閲讀方法。如透過文字,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彷彿聽到了什麼?我們都是中國人,如果你就站在一旁,你會怎麼想?再在旁邊寫一下你的感受。

三、精心取捨教材,落實重點,突破難點。

文章一共講了三個小故事,篇幅較長,如果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逐個梳理下來,勢必落入面面俱到、貪多求全的怪圈,就會在40分鐘內完不成教學目標。於是,我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了“中國婦女受洋人欺凌”這件事的閲讀理解上,因為這件事既是激發周恩來説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的直接誘因,又能承上啟下,貫通全文。深入地體會這段話,並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對於理解他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原因是至關重要的。

四、通過綜合性學習,汲取營養。

語文教學必須與生活相聯繫,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語文綜合性學習才有利於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助於語文素質的整體提高,因此,在課前請同學們蒐集有關周恩來、租界地、舊中國、帝國主義者等方面的資料,並嘗試解決預習中的問題。培養學生蒐集信息與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綜合性學習,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為他們後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對學生質疑重視的不夠。

授課時注意了抓關鍵的詞語和句子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但是沒有顧及到學生的閲讀中有什麼問題,他們產生什麼特殊的感受,學生很少有機會質疑、表達。長此會阻礙學生的思維,影響學生的創新。

英語的評課稿 篇三

一、課堂教學設計理念新,思路清,程序合理。

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運用任務型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整個過程中實現師生,生生互動,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接近學生生活,在互動,交流,合作,探究中實施教學。整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起了深刻的變化,真正成了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幫助者,關注學生學習策略,學習方法,學習態度,成為名副其實的“以學為本”的教學設計,以課題為背景,任務型教學Learning by doing的理念和思路清晣。

教師對教材的內容熟悉,駕馭教材能力強,處理詳略得當,思路清,安排課堂教學結構合理,層次分明,節奏緊湊,按複習,呈現,操練(3P)來循序漸進創設情景,促使學生感悟和體現教學內容與生活的內在聯繫,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和語言運用的能力。學會交際,學會做事情。

《課程標準》中指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而在本節課中,教師以這一理念為指導,始終以高亢的情緒參與教學,鼓勵學生,真正把學生當作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重點句型貫穿全過程。使本課重點突出,難點突破,一氣呵成,恰到好處。

二、清晰的過程中充滿新穎的教學方法

該課表現出喬老師教學思想的全體性、全面性、主動性,她善於抓住課堂關鍵事件,生成精彩課堂,她的教學面向了全體學生,着眼於學生的發展,課程挖掘很多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空間和社會實踐,從而實現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任務明確,課堂民主、和諧、自由,充滿活力,教學中無處不體現出教育即生活的教學理念和新課標理念。

三、教學設計的評價

喬老師的教學觀念新穎,設計構思精巧,體現師生互動,教師主導、學生主動的教學觀念。

在教學中,喬老師採取“以人為本,以學促教”的教學原則,通過教師有序的導、生動活潑的啟發教學,激發學生積極的參與、體驗、合作與交流,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整節課自始自終,學生表演、提問和回答積極、主動,體現了這一教學觀念。

四、教學過程的評價

1、教學情景創設好(創設真實語境、創設問題語境))

本課中,在操練完句型Is this your pencil?之後,喬老師讓學生對此語境進行猜想,提問,對話和表演。教學情境熟悉、真實,學生樂於表演,氣氛和悦。在教學中起了激趣的作用。在知識學習中,為了避免教師一人談的局面,教師三次創設了問題語境,讓學生參與交流,師生共同熟悉課本,不斷的運用本單元的單詞、句型進行操練,表達,以達到讓學生運用新知識描述生活,訓練學生聽、説能力的目的。

2、教學過程小組學習效果好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每呈現一個活動任務,四人的小組立刻投入到積極的交流互動中—讀,説。展示的環節學生分工明確,沒有出現你推我桑的情況,效果很好,各個小組競相展示。

五、教師素質很好,教學基本功紮實。

教師教態親切、自然,英語口語流利,能用全英語熟練駕馭教學。

六、課後反思

1、新目標語言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語言訓練的最終目標是學生能夠對所學語言創造整合,並能夠靈活地運用它們,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具有初步的交流能力。在喬老師的這節課中,讓學生在一個的活動中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機械重複太明顯。學生在相同的情境下,操練句型,略顯呆滯。使學生產生疲勞感,會使一部分學生興趣感消失。可以轉換個一個活動形式。

2、本課中值得探討的地方:

本堂課中,老師在佈置任務前或句型操練前,未能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導致學生操練時場面有些混亂。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篇四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一篇含義深刻的能激發學生愛國熱情的文章。

在授課前我佈置了課前預習作業,蒐集歷史背景的資料,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等。學生在蒐集資料時,會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初步瞭解。

不足之處:首先,在教學本課時僅侷限於對“中華不振”的理解上,侷限於欽佩周恩來少年讀書立志,所以並沒有完全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通過講述有關周恩來的三個小故事,讓學生直面歷史,及時進行拓展,讓學生將課本內容與現實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在心中根植民族情感,但學生對於歷史內容的理解並不深刻。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儘可能地讓學生了解歷史背景,加強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把握。最後,製作課件時,對課外內容穿插過多,導致課本內容較少。除此之外,還應加強師生互動與交流。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篇五

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的教學中,我用課文中生動鮮明的文字激活學生的思維,以真摯熱烈的情感點化學生的認知,用凝練明白的語言愉悦學生的情操,啟發學生的潛能。

一、抓準切入點,緊扣“中華不振”,整體解讀文本。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是因為“中華不振”。課堂上,我就是抓住這個切入點組織教學的。“中華不振”成了我解構、重組、整合本文的一條主線。

二、抓住“特寫鏡頭”,落實思維、語言、情感價值觀等教學目標。

課文第8自然段是體現“中華不振”的特寫鏡頭,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點,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鍵點。因此,我把這一段作為我教學中的一個突破口,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式研讀此段,讓學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髮出層層推進的。情感。課堂上我指數名學生讀此語段,然後不失時機地加以追問:讀着讀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或者聽到了什麼?這個婦女的親人可能是她的什麼人?三個“可能是”的排比句的引導,學生打開思維的匣子,説得十分動情,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朗讀一次比一次好,情感一次比一次強。

三、拓展文本,直面歷史,引導學生樹立報國之志。

課堂上,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為了把學生這種情感引向另一個高度,我出示補充材料《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火燒圓明園》讓孩子直面歷史,讓孩子心海難平,讓孩子心有所向,讓孩子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萌發報國之情。課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學生的心靈已受到強烈的震憾,與少年周XX的心靈產生了共鳴。接着我創設情境多次讓學生激情朗讀周XX的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此時此刻,我彷彿覺得在我面前的都是一個個的少年周XX,學生已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文本之中了。直至課的尾聲,讓學生思考並進行小練筆:我又是為什麼而讀書?孩子們都能暢所欲言,紛紛訴説了自己的遠大志向,説得十分精彩。

結束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課的教學,我靜下心來,不斷反思,總體來説,這次教學能站在新課程觀的高度,本着為學生生命奠基的目的,圍繞“愛國——立志”這一主題,讓學生在文本及與文本有關的多個材料中浸潤、沉潛,引領學生走進語文的殿堂,走進思想的樂園,走進智慧的王國……從而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篇六

這篇課文我在教學第一課時時就讓學生理清了文章的大致內容和結構,課文主要講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周恩來初到東北從伯父口中得知中華不振,第二件事是周恩來闖進了租界,從租界地發生的事中明白了中華不振的含義,第三件事就是修身課立志。三件事之間又互有聯繫,正是因為不明白中華為何不振才會驅使周恩來闖進租界,又是因為真正明白了中華不振的含義,才會立下如此遠大的志向。於是,我決定抓住“中華不振”這條主線進行教學,七、八兩個自然段是我這節課教學的重點,要讓學生從這兩個自然段中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並且激起他們的憤怒,使得他們心中能樹立起為強大祖國而讀書的願望。

首先我引導學生找出租界…本站 …景象的句子,目的是引導學生體會租界內洋人的生活,和租界外中國百姓的困苦生活,形成對比從中體會中華不振,並以一個問題:還從哪些地方體會到中華不振引入下一個重點段落,這個段落主要是讓學生體會不同人的不同反應,抓住一些關鍵的詞句,比如婦女的哭訴,洋人的得意揚揚同樣也是通過對比描寫,並讓學生站在婦女的角度通過演一演體會她的傷心、悲痛,還有幫着外國人耀武揚威的中國巡警,以及圍觀者的“緊握着拳頭”“只能”體會出他們雖然很憤怒,但仍敢怒不敢言,通過一個反問句“誰又能怎麼樣呢?”改為陳述句的形式,體會這個句式更能強烈地表達出國人的情感。從這一系列人的反應中,深刻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並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説説中華不振是什麼意思。

周恩來立志的段落,我先讓學生通過想象思考周恩來從租界回來在沉思什麼,很明顯他是在想為什麼中華會不振,怎樣才能振興中華等問題,同桌之間分角色朗讀校長的周恩來的對話,讓他們在讀中仔細體會周恩來立志的過程,絕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了認真充分的思考之後立下的,並且從“清晰而堅定”“鏗鏘有力”這兩個詞語中可以看出他立志的決心很堅定,不會有絲毫動搖。周恩來立下的志向和其他同學的志向不同,通過這種對比,學生就能明白正是因為周恩來少年時期立下為祖國強大而讀書的志向,將來才能有所作為,激發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也為自己定下一個學習目標。一堂課之後,我覺得對課文內容的教學,還有重難點的'把握還是都比較到位的,特別是重點七、八段的教學,讓學生明白了中華不振的含義,並激起了他們的憤怒之情,讓他們想為中國強大而讀書。只是中年級的訓練點我並沒有抓住,這個單元的一個訓練點就是讓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我反覆思考應在開課前讓學生就課題提出質疑,周恩來為什麼會立下如此遠大志向?中華不振,是什麼事情讓他真正明白中華不振,直接引入重點段,始終緊扣中華不振教學,而最後一個自然段的處理也稍欠妥當,應以“周恩來立下了怎樣的志向,他是用怎樣的語氣説的?校長是怎樣的反應?”等一系列問題貫穿,總之這堂課使我受益匪淺。

英語的評課稿 篇七

這一堂課是一堂清晰實在,紮實系統,動靜結合的英語課。陳文老師以新的課程理念為指導,充分考慮了學生這一年齡階段的特點,在本課的教學設計和組織上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視頻導入,充分調動起學生興趣。良好的開頭對一堂課的成功與否,起着關鍵的作用。本堂課一開始,教師就用一段關於上海的介紹視頻導入新課,生動形象,使學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時間裏被激活。

2、關注教學方法,體現了一個活字。陳老師的教學方法靈活,句型的呈現形式多樣。陳老師還注意利用實物,圖片,卡片,身體語言,表情動作等作為教學資源,創設講解,操練和運用英語的情景。陳老師能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關注教學過程,儘可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實的去感受知識,體驗知識,積極參與,努力實踐,在活動中學會用語言表達交流,較好的體現了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本堂課的主要任務就是學會介紹一座城市的一些句型,陳老師利用不同層次的任務來使學生不斷熟悉並操練句型,最後用情景表演的形式使知識活學活用,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並豐富了課堂活動。

3、教學活動的設計豐富多彩,有效。訓練方式多樣,有全班活動,師生互動,小組活動,雙人活動,個人活動等,在活動中突破難點,在活動中發展能力。教師為了鞏固本課的內容,精心設計了多個活動,內容非常豐富不但使單詞、句型的操練面廣,練習次數多,而且還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參與熱情。將熱鬧的形式與有效的語言實踐有機結合。在英語課中,活動的設計和開展還應該有利於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英語課堂的活動應該以語言運用為落腳點,本堂課上,陳老師很好的貫徹了在用中學,學中用,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原則。同時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

本課中值得探討的地方:

1、本堂課的任務設計有些不合理,在任務的難易度上應該是層層深入,一個比一個遞進的,幾個課堂活動可以適當調整順序。

2、小組活動中,四個同學的任務分配不合理,有的同學任務很多,有的同學只有一兩句話幾乎沒有任務。

3、最後的作業佈置上可以有一些知識的遷移,如參照介紹上海的句型和要點來介紹另一座你所熟悉的城市。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篇八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文章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説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説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本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是引導學生學習在閲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繫在一起的好文章。學重難點是: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學生剛由三年級升到四年級,在自主感悟課文內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本文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相差太遠,學生不易進入文本的情境,與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如何化繁為簡,我在設計這節課時,也是絞盡了腦汁。經過深思熟慮,我決定以談話導入,情境渲染,抓住主要線索,層層推進,突破文章重難點。

一、以談話導入課題,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導課上,我分為三步走:一是讓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有關周恩來的資料,同學之間共享蒐集的成果,並引出課題。二是分析課題的含義,“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意思就是“為了中國的振興而讀書”,並用鏗鏘有力的聲音齊讀課題,使同學們深深地被周恩來的遠大志向所震撼。三是質疑課題,引出課後的問題“周恩來為什麼會立下這樣的目標?”使學生帶着問題讀書,這樣學習就會目標明確,事半功倍。

二、找出文章中的四字詞語,以它們為載體,學習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在自讀提示中,我就明確提出要求,讓學生邊讀課文邊畫出文中的四字詞語,這樣做不僅是積累課文裏更多的詞彙,而且為下面的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埋下伏筆。認讀完詞語後,我出示了一段話,要求學生用四字詞語進行填空,指名了三位同學來完成,學生通過生動的事例,學會了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抓重點段落,創設有效的情境,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共鳴

文章的第八自然段是重點段落,強調了周恩來通過租界的所見所聞,深刻體

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怎樣才能使學生讀好這一段,理解文章深刻的內涵呢?我認為創設有效的情境,喚起學生的內心情感共鳴,難點才會突破。接着,我把這段話分為四個層次:中國婦女、中國巡警、圍觀羣眾和肇事洋人。層層設問,處處引導學生觀察、探究、品讀、感悟,讓學生的內心情感與周恩來產生共鳴,這樣,文章的深刻內涵就顯露出來了,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五、觀看視頻,感受歷史,放眼未來,喚起學生內心強烈的愛國情感

當然,本節課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一是課堂所進行的內容量有點多,雖然在下課時也剛好進行完,但總覺得有些倉促,第八自然段沒有讓學生去細細地品讀,更深刻地感悟。二是老師牽引學生學習的地方太多,應該圍繞中心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學,通過自學給孩子更多思考和探究的空間,可能還會從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作為師者的我們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思想,努力踐行新語文課程標準,讓我們的語文課堂不僅成為孩子們母語學習的基地,更成為他們成長中最愛的一方樂土。

英語的評課稿 篇九

一、輕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教師親切、和藹、自然、大方的教態,首先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輕鬆和諧的教學空間。節奏明快的英文舞蹈和歌曲,不僅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愉快的氛圍,而且把學生帶到了英語學習的樂園,學生帶着飽滿的熱情,在輕鬆的氛圍中,在教師為他們創設的情境中開始愉快的學習,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產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

二、比較科學的教學思想觀念

教師的的教學能夠遵循語言教學規律,重視學生的學習合理,合理運用教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語言實踐能力。

教師能夠運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種材料。運用課本中的彩色畫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運用多媒體,使學生通過聽看了解課本上圖片的內容,使學生在教學情景中理解所要學習的語言。老師適時的點拔,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多媒體進行訓練,使學生身臨其境,並採用事物、圖片、手勢等直觀手段,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通過從課本內容的機械操練到擴展了的內容練習,到最近新的情景中的目的,突出了語言的交際性特點,給學生以實踐的空間,並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

三、多種有效的教學手段

教師採用了多媒體、投影等多種教學輔助手段和表演、唱歌等多種方法,使教學形象、直觀、生動、有趣,尤其是現代教育技術多媒體的使用師聲音、圖象、情景有機地結合於一體。使學生更加形象、明瞭、快捷,方便。

四、學生積極、主動地全員參與

教師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調空者。教師引導學生從知識的理解到技能的訓練和靈活的運用,使學生直接參與與知識的形成發展的過程。通過示範多種教學活動,使知識有積累,能力又提高。

五、紮實、深厚的英語專業基礎

教師專業知識紮實,語音語調規範,英語口語能力較強。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篇十

今天我在學校的教研會上我執教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文章是統編教材四年級語文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講文章。昨天給四年一班的孩子們上了第一課時,今天進行的的是第二課時。

由於自身的能力有限、對教材的領悟不夠深、對學情的把握也不夠到位,所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不是特別的到位,特別是在朗讀方面做的不夠好。

反思自己究竟是哪些環節出現了問題?首先是從備課上來看,説實話這個教案我已經反覆修改了幾遍,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我不能夠很好地駕馭教材!

本單元的。單元導語是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課後題也提到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交流平台中強調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所以我第一次的教案確定的語文要素是概括多件事文章主要內容,可是我左想右想把握文章主要內容不應該是第一課時的嗎?

統編教材要注重單元導讀頁、課後習題和交流平台,那麼單元導讀頁和交流平台都是對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方法的學習,那麼課後的第二題我發現對查閲資料有了要求,我又再一次的翻看教參發現單元説明:可以藉助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在本課的教學建議中有查資料的要求,所以我把本節課的語文要素確定了引導學生查資料,體會周恩來的讀書志向!

因為本課的時代背景離現實生活比較遠,為了更好的讓同學們更深刻體會文章內涵,只有藉助相關資料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所以我決定用複習的方式體現本單元的單元語文要素,根據相關資料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作為本課的語文要素。我個人覺得第一課時應該重點落實單元目標,第二課時應落實本課的語文要素及學段目標,所以我又抓了“中華不振”這個關鍵詞語來體現學段語文要素。

或許是由於自己把握的不夠好,課堂上呈現的效果不是好!

本以為換了統編教材自己能夠很好的把握住本節課的重點難點,但是目前來看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參透教材的能力還亟待於提高!現在我就像一個無頭的蒼蠅一樣,一頓亂撞,撞對了能有自己的一片天,撞錯了,就會壯烈犧牲!

最後還要感謝四年一班的孩子們,最要感謝是辛老師,感謝孩子們的表現,感謝辛老師的辛苦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