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國崛起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9W

大國崛起讀後感多篇

大國崛起觀後感 篇一

《大國崛起》這部記錄片分別講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格蘭、法蘭西、德意志、日本、俄羅斯(前蘇聯)、美國九個曾經在世界歷史舞台上擁有輝煌經歷的風雲大國的興衰故事。它們的強盛都離不開那些改變國家命運的重要人物和領導人。從哥倫布、威廉姆·伯克爾斯宗、瓦特、莎士比亞、亞當·斯密、盧梭到伊沙貝爾女王、拿破崙、戴高樂、郫斯麥、彼得大帝、華盛頓。在每個國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個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真正的治國之道從是這裏產生的。

每一個經歷過風風雨雨的大國,都可以當作我們的老師。西班牙與葡萄牙告訴我們:要有勇於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和好奇心才能使我們擁有別人不會擁有的東西;荷蘭告訴我們,無窮無盡的資本力量可以創造奇蹟;英格蘭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崛起還得需要科學與文化思想的支持;法蘭西告訴我們:以武力征服世界不能使征服者長時間地站在王者的位置上;德意志則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更加深刻地證實了法蘭西的教訓;德意志還告訴我們只有統一完整的國家才能走上強國之路;日本告訴了我們:要使國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學習,不停地完善自己;前蘇聯的興衰告訴我們:偉大的社會變革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智慧;美利堅合眾國告訴我們:要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前進道路。

大國崛起觀後感500字 篇二

最近,香港事件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之下,數年前金一南教授就《從百年滄桑到大國崛起》所做的主題分享視頻在朋友圈瘋狂傳播。一方面,演講主題與內容堅定且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香港事件的結果——如今的中國不會再做出任何的退讓,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不再允許他人撼動;另一方面,金一南教授將嚴密的邏輯、有力的論據和風趣的語言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將嚴肅的觀點以合理的方式展現,接地氣的手法讓普羅大眾也能融入到高端知識分子的思維當中。

我看了這個演講分享視頻整整五次,每一次都獲得了巨大的震撼,無論是從國家層面、歷史層面,抑或是個人命運、個人奮鬥層面,都獲得了巨大的啟示。在這裏,我就其中的部分內容做一個簡單的解讀和延伸,藉助歷史,就個人命運與奮鬥,談談感受。

發現問題之源,乃解決問題之根本。

當年的中國積貧積弱,到達無以復加的地步,堂堂華夏,不齒於列邦,被輕於異族,僅數萬外敵,便將天朝置於亡國滅種之邊緣。有識之士為挽救民族危亡,紛紛做出了選擇。但數次變法,皆以失敗告終,其根本原因在於,變法者未能洞悉近代中國大患之根本。

器不如人,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派認為,抗爭失敗的原因是器技不如人,便掀起長達30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建設兵工廠、製造新式兵器、培訓艦隊。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洋務運動最大的成果北洋水師在日本艦船的炮轟之下全軍覆沒、葬身魚腹。洋務運動宣告失敗。

大國崛起觀後感900字 篇三

今天科學社會主義課,看了一節的“大國崛起之俄羅斯”,雖然本科階段看過,不過此時此刻,看的很認真,有些小感悟,純屬個人之見。

彼得大帝之眼光

彼得大帝永垂俄羅斯的史冊,沒有他,或許就沒有後來俄羅斯的繁榮。他非凡的氣魄,卓越的眼光,令人敬仰。年輕的他,沒有俄羅斯人固有的盲目的民族優越感,遠渡西歐,學習先進的技術文化。他吃住與平民無異,試想,一個大國的儲君,放下自己的架子,誠懇學習西方文化技術,縱觀歷史,屈指可數。這一點令我敬佩。我想,正是年輕時留學的經歷,讓他看到西方的先進,本國的落後,回國後才會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當時的俄國,還是一個內陸國,他放眼未來,要為俄羅斯打開通往西歐的海上通道,發動戰爭,建立聖彼得堡。這產戰爭,意義深遠,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建立起通往西歐文明的門户,為俄羅斯後來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樣長遠的眼光,也只有走出國門的他才會有啊!回顧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確少不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毛澤東是位偉大的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他有一種感召力,讓人民團聚在他的周圍,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在新中國的建設上,還是缺少鄧小平的眼光。鄧小平和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出過國,留過學,看到過西方的文明,親身體會到國家的落後,才有後來改革開放的偉大構想,才會有現在中國和朝鮮的差距。而毛主席身在農村,看到的是中國社會最尖鋭的矛盾,抓住了社會的主要矛盾,帶領人民解決了矛盾,而在新中國的建設中,缺少彼得大帝一樣的遠見,缺少小平的眼光,所以中國一直遠遠落後,一直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我也曾想過,如果國民黨統治中國會是什麼樣,那樣現在的中國會不會是一個資本主義強國。我不知道,因為歷史不會改寫。

再説説我自己,彼得大帝學習西方文明,為後來的俄羅斯發展付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鄧小平結合中國國情,改革開放,有了今天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他的思想裏也離不開早年留學的感悟。還有阿里巴巴的馬雲,也是在美國看到電子商務的前景,回國後才抓住商機,建立阿里巴巴,獲得巨大成功。我們只有放下身價,走出國門,多學,多看,多思考,抓住機會,放眼未來,才能擁抱美麗的明天。温家寶總理不是也説嘛,一個國家總需要幾個仰望星空的人,我覺得這就是我説的眼光問題。我們能力有限,即使不出國,也要到發達的城市,比如上海,北京,深圳……走走,看看,思考一下我們所在地區的差距,也許商機就在這些思考中。

大國崛起觀後感 篇四

幾年前,中央電視台推出了12集電視系列片《大國崛起》(以下簡稱《崛起》),以探究15世紀後的世界歷史與大國興衰的原因。此紀錄片眾説紛紜,褒貶不一。反對意見集中在其政治意圖和對各大國列強侵略中國的行徑隻字不提。該劇總編在看待這些議論時説道:“我們的意圖只是通過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進而讓我們思考,中國的和平發展,可以從中借鑑什麼樣的經驗和教訓,我們如何從容地立足於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和平發展之路。”

的確,我們看待歷史,不僅看到自己經受過的屈辱,而且更應該去研究學習他人如何強盛和自己如何不再那麼屈辱。歷史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空虛,而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個提升自我的手段,並且是最直接的手段——改正與吸收。

葡萄牙的強盛源於它是歐洲大陸上出現的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王權使葡萄牙人有了強烈的民族歸屬感,而資源十分匱乏迫使其花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開發世界,走向強盛。隨後完成統一的西班牙境況相似,而二者的競…本站 …爭更加速了其共同崛起。荷蘭人憑藉其經濟頭腦和對財富的嚮往打開國門,經營海運,他們關心如何儘可能多地增加財富,並憑藉東印度公司展開了全球的貿易。英國通過文藝復興將其文化的精華提升,成為一個思想高度發達的民族,而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之徹底翻身崛起,超越其他歐洲國家。法國經歷了太多的興衰交替但最終走向了富強。德國統一後大力發展教育,並兩次走上了侵略外國的道路。日本的明治維新使其文明徹底脱離亞洲不如列強行列。俄羅斯靠彼得大帝改革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德國血統充分吸收歐洲工業革命的精華,而戰爭波及的延遲也使俄國有充分的時間完成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型,最終成為世界大國,並以此能夠在冷戰中和經過118年成為世界經濟頭號強國的美國抗衡。

片中有幾處出現了中國的身影,而正是穿插在各國崛起時段中的中國的情形,更發人深省。第一處是在開篇,“公元1500年前後,中國正處在明朝統治之下。鄭和的船隊七下西洋,但不是為了開拓貿易,而是為了宣揚皇帝的德威。鄭和死後,中國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當時,世界處於航海時代的頂峯。西班牙,葡萄牙為了爭奪世界的霸權而競爭,而引領霸權的正是航海技術和經濟實力。中國在宣揚國威,而別國在開創貿易之窗,提高自己的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第二處是在介紹日本時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受到英國軍艦攻擊的鄰國大清帝國的遭遇,從另一個角度給了日本統治者一個新的信號。幾千年來,日本幾乎都在向中國學習,連中國都敗給了對手,那麼這樣的對手,應該是非常強大的,這樣的對手的出現,對日本來説也是一個衝擊。”由此,日本決定打開國門,吸收西方的先進技術,為後來的躋身列強做了鋪墊。第三處也就是中日甲午戰爭,“從1890年以後,日本就變成了通過戰爭來促發展…日本侵佔了朝鮮和中國的台灣,大量的資源和賠款流入日本國內。僅甲午戰爭後日本從中國掠去的賠款數額,就相當於它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的4倍多,賠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於擴充海陸軍軍備。”這是中國近鄰日本的崛起實錄,當時的中國依然沒有意識到閉守國門的劣根。

需要借鑑之處還遠不止這些。西班牙,葡萄牙讓我們看到了對外貿易對國家崛起的支柱作用。荷蘭的商人讓我們明白商業中誠信的重要性,以及集資的手段。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或許不適用於中國,但是其革命產生的人權與自由的思想卻影響了全世界。

日本和蘇聯都是後來才崛起的國家,和中國的處境及其相似。同樣認同自己的民族優越性,然而當蘇聯吸收歐洲先進工業技術的時候,中國還在享受康乾盛世帶來的表面的繁榮。當然,地理因素也不能排除在外。蘇聯和歐洲畢竟毗鄰,思想交流方便,突出體現在彼得大帝時期攻奪地中海、黑海港口和建都聖彼得堡後。然而,彼得對於西方的先進科技幾乎是謙卑學習並頂着叛亂親自到歐洲各國考察學習,這是當時的康熙所不能及的。而被西方工業化影響的程度直接影響了後來國家的命運。日本在看到中國不敵西方列強入侵時也自動打開國門,往來通商,並積極和西方先進國家溝通,派出了大批留學生和使團,其中大量出國人員為自願,這與隨後中國的洋務運動中被迫入洋學的情形形成了鮮明對比。如果説地理的隔閡是中國當時閉塞的原因,那比中國更東的日本的崛起將給予這種藉口一些打擊。當然,西化過程的代價也是不可估量的,蘇聯的西化導致了彼得大帝時期普通百姓,射擊軍軍團,乃至彼得兒子的造反;日本的西化也使名相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但是這些都絲毫沒有削弱其對先進,強盛等狀態的無限渴望。

中國歷史上走過彎路,受過屈辱,但是有的時候走些彎路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走過彎路能夠使中國在更大的決策上不走彎路,屈辱能夠使中國在今後的交鋒中不受屈辱。

大國崛起觀後感 篇五

《大國崛起》系列紀錄片是在2006年由央視播出的大型紀錄片。內容講述的是九個大國通過發展海洋優勢,從而成為大國。

12集紀錄片立體的展示了九個大國在面對海洋上的舉措,同樣都是同一時間,中國面對海洋外交的時候,選擇的是閉關鎖國,限令出海政策,而這些國家面對海洋外交的時候,選擇的是開放,所以現在他們能成為歷史性大國,也成為發達國家。

從《大國崛起》這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出,劇組為了拍好這個這部紀錄片,不惜時力的採訪了多位專業人士,相關人員。同時也翻閲了很多資料,遠赴歐美等各個國家去考證。所以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正是這部製作精良的紀錄片。雖然於我們而言,這個畫質可能會有些差,但是對於一個06年上映的紀錄片,我們不能強求它的畫質。

這部紀錄片從多個角度,不僅僅是歷史角度,還有當時的政治,經濟生活情況,國力滿分作文網等方面去剖析為什麼會成為海洋強國。如荷蘭部分就詳細介紹了鯡魚對他們的重要性。英國的發展來自於他們的工業革命。所以在海洋上的革新遠不如陸地,陸地上的變化,通過海洋交流,他們可以與各國進行密切的往來,從而把握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

剛開始觀影之餘,我問為什麼沒有中國,因為從宋朝開始實行的都是海上交通偏多,也因為各個政策的原因。海上交通逐漸佔大的主流。500年前那個時候中國正在經歷閉關鎖國,限制出海等政策,這也使中國一步一步落後於社會的發展。當時西方正在進行工業革命,這一系列閉關鎖國的政策雖然保護了這個國家的,但是同時也限制了整個國家的發展,使中國逐步落後於世界的步伐,也使中國逐漸退出海洋強國的地位。

所以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在瞭解國外發展壯大的同時,反思我們國家當時的舉措,從而建立創造了一個更好的中國!

央視紀錄片大國崛起觀後感600字 篇六

聽説12集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引爆流行,有口皆碑,於是借了碟看,末了還不忘刻錄下來。

恩裏克王子、伊莎貝爾女王、奧登巴恩維爾特、伊麗莎白女王、拿破侖波拿巴、俾斯麥、明治皇、彼得大帝、喬治華盛頓……

格物致知,我們不難發現,偉大時代的背後總會有一支巨擎、一隻偉大的推手。歷史呼喚英雄,英雄也領航着歷史前進的風向標。

《大國崛起》顯然是命定中國的,那麼新世紀中國的這隻推手——如果有找到的話——你準備好了嗎?

開啟海洋時代的大幕之後,崛起的魔棒先後在9個國家中相繼傳遞,粲然全球角落。當時在東方的泱泱大清帝國並不是沒有機會圖強,1840年國門破開之時,日本還沒有步入明治維新時代,比肩而啟的中日兩國,在1894年甲午戰爭後徹底改變格局。釐清落後的原因可能很複雜,但其中根本之一要歸咎於當時所謂大一統的封建文化:禁海、禁錮人文思想、四書五經等儒學教科書歷經百世不更新,世世代代用“之乎者也”的老舊模型造人、造物、造社會,結果導致中國在很長的時期里人文沒有進步、科技沒有創新、社會沒有發展……,被人樂道的康乾盛世説白了也不過是農業盛世,老百姓混得有口飯吃飽而已,好像中華民族在世界之林中就是以温飽為榮光的。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一個偉大的國家一定會呈現多元的文化,而多元的文化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這個民族以廣闊的國際視野去接納新思想,學習新文化,最終創造新的強勢文明。

繆斯女神就這樣被錯過了。那時時間定格在19世紀。

20世紀,百年滄桑,然而圖騰已經復健。

21世紀,新的世紀,第三次信息革命風口浪尖中,誰主沉浮?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中國特色之大國崛起?我們拭目以待。

《大國崛起》觀後感 篇七

今天感覺好多了,開了電腦,順便看了看前段時間下了卻沒看的紀錄片——大國崛起。再順便寫點感想。

西班牙和葡萄牙主要依靠航海技術的發展和地理大發現走向了世界中心。這是一種勇氣,海洋賜予了勇士榮耀,給予了這兩個國家黃金。我挺喜歡其中的一句話——陸地在這裏結束,海洋從這裏開始。

荷蘭是不走尋常路的,因為它太小、太貧乏了。荷蘭本着制度的創新贏得勝利。證券交易所、銀行、信用,現代經濟的核心好像被他們創造的差不多了。佩服,由衷地佩服。當然,對他們最佩服的還要數他們對財富的渴望,這幾乎就是一切的原動力。想象不出除了他們還有誰會把國家的管理權和安全交給其他人,而僅僅保留追逐財富的慾望。而當追逐財富被阻時,他們又再次揭竿而起。可能只有偏執的人才會有偏執之舉,而又只有偏執之舉才可能達到不同的效果。為自己爭財富就是為國家爭財富,胡適這句話或許就是對荷蘭有感而發的吧。

荷蘭的成功除了他們太太太愛財富之外,一種品質我認為是不能不提的:誠信。海上遭遇風暴卻不動委託人的財物,從而將品牌打造成鋼板一塊。這也印證了一句話——荷蘭之所以還是荷蘭,是因為我們的祖先照顧好了他們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