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8W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1

下面,我以自己執教《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文章為例,談談我的一些教學反思。

課文圍繞駱駝隊,回憶了小英子童年的幾件事。為了讓學生走進這些童年的回憶,我通過抓重點詞句,來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童年的懷念之情作為我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為了更好落實本文的教學目標,我將訓練點定格於描寫這幾件事的段落當中,抓住印象深刻的場景和畫面,從而進行落實。

文章中有一個細節,描寫童年的林海音和爸爸討論駱駝脖子上的鈴鐺是幹什麼的,童年的浪漫與詩意,成人世界的現實與理性,在這樣的描述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這時有人問你,駱駝脖子上的鈴鐺是幹什麼的,你打算怎樣回答?”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熱烈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的設問引起了學生思維的警覺,孩子們表現了驚人的想象力和創造性。

在這節課上,有過多次這種真誠的師生對話。師生心靈的舒展,思想的靈動,又使課堂變得深刻而豐富。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聽了“如何吃透教材”的專題講座,沈老師運用了一系列生動案例,深入淺出地暢談了關於“吃透教材”的有效內容。我學習之後,有了深深的感受: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並明確了在教學中應注意的事項及要求,對教師能更快地進入教學狀態起到了促進作用。

沈老師講如何吃透教材,其中提到一點是“細讀文本、詮釋文本”。我針對這點談談我的學習心得。

“文本細讀”正是語文教師積澱言語經驗、獲取言語感悟、啟迪言語智慧、砥礪言語人格的重要路徑和平台。

教師只有首先實現自己的文本細讀,而不是被教參、教學設計集萃之類的參考書先行遮蔽了自己的解讀,才能實現自己的“在場”。文本細讀首先關乎的是教師自身做為一種專業人格的存在。套用一句哲語,“我讀故我在”。也因此,文本細讀的終極意義不在於老師一定要讀出多少“人之未見,人之未發”。

那麼,教師如何真正實現自己的文本細讀呢?我的感受和體會是:

第一,你用多少自信、多少毅力挑戰自己的精神惰性,你就有多少自信、多少毅力實現自己的文本細讀。要實現文本細讀,首先要解決的是教師自身的“精神惰性”問題。

第二,在進入文本時,重要的是要始終保持一種全然進入的敏感和警覺。一定要打開自己的生命,去教參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讓自己的精神胸懷敞開再敞開。

第三,你有多種姿態進入文本的可能和自由。“活在文本中”,是你可以選擇的一種進入姿態。你讓自己走進文本的世界,成為文本生活中的一個角色,“千萬次地問”,是你可以選擇的另一種姿態。進入文本,你不再輕信、不再迷惑、不再被她忽悠,在文本的言語之流中,你總是時不時加以打斷,你問:這樣言述究竟在言述什麼?為什麼會這樣言述?為什麼只能這樣言述?用意何在?啟示何在?

第四,細讀文本的終極意義就是細讀自己。文本是一個美麗的倒影,你在這個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對文本細讀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遠,你對文本細讀就有多遠。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視野、言語稟賦、審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決定着你的細讀。

對於“吃透教材”,我切記着沈老師的友情提示:“教材內容豐富,要求不宜提高;教學思路清晰,貴在質樸自然;安排課堂練習,切實打好基礎;改革考試評價,準確把握難度”。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2

好課種種,韻味各異:有的像美酒,芬芳濃烈,飲之醉人;有的似白水,純極淡極,卻不失本真;有的則如清茶,香在隱約之中,味在有無之間,然品之卻自有一種回味久久不散——這便是一種境界,是課的境界,也是人的境界。

好課難得,難在文、課、人的統一。即如此課——林海音的《冬陽童年駱駝隊》本是如茶之文,平實質樸的言辭下,一種非喜非憂、非傷非怨的情緒縈繞其間,尋之無跡,品之有味,直令人纏惻;這一課堂的構築也正如茶意,舒緩平淡,看似信手拈來、波瀾不驚,細察之卻處處匠心獨運,回味深長;而執教者在課堂上表現出的那一份從容恬淡、含蓄幽雅,也正合了茶道之本——所以,這是一堂好課。

回過來説,林海音的這篇文章雖好,但對於國小生卻不太容易領悟得深刻,正如孩子們往往更喜歡碳酸飲料而不是茶一般。但是從實錄中我們卻可以發現,這些孩子從課始笑談童年趣事,到課末以不同的理解紛紛感懷逝去的童年,其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靈的廣度,提升了何止一個檔次。然而你如果要找他們是在什麼“點”上發生了這種變化的,卻會發現根本無從找起——一切似乎就是在不知不覺間、在讀讀説説間那麼自然而然地發生了——沒有煽情似的渲染、沒有出人意料的環節設計、甚至沒有很明顯的教師點撥——我們只能説,其課如茶。

一、開篇如茶——清思凝練

在揭示課題之後,教師先讓孩子們根據課題的三個詞語展開聯想——“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一個畫面”。這一環節,我以為正如茶道中的“暖壺”,也可以套一句《琵琶行》中的話,“未成曲調先有情”。

本文的課題是很有點意思的,它以三個不同意象的詞語疊加而成,細細體味,“冬陽”為文章創設了一種感傷與温暖交織的情緒基調,“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內容主旨,而“駱駝隊”則是貫穿課文的一條線索。三個詞語的結合,不僅勾畫出了一幅記憶深處的童年印象,而且營造出了一種深沉廣闊的意象空間和情緒空間。都説課題是文眼,但像本文這樣包容量如此大、又如此具有審美特質的題目,卻是不多見的。教師以其獨有的文學敏感性和教學敏感性抓住了這一點,展開了一個凝練的、卻對全課的展開都具有重要意義的聯想環節。

看學生的聯想,這一環節應該是得到了不錯的落實。雖然他們還幾乎沒有接觸課文,但是憑藉這三個意象鮮明的詞語,憑藉其個性化的理解,基本上都把握住了一點一——童年的快樂。應該説,這一理解與課文真正要表達的那種懷念而感傷的情緒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但是這種距離,卻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它們之間的差距為後面的學習,無論是在內容理解上還是在情緒體驗上,既提供了一種鋪墊,又提供了相當的增容空間,使得下文的展開和深入變得更容易而自然。

在短短的課題聯想之後,優美而略帶感傷的音樂《送別》輕輕響起,一張充滿歷史厚重感的駱駝隊黑白照片呈現在大家面前。教師的三言兩語和這音樂畫面完美地結合到一起,轉瞬間就將孩子們從眼下帶回到了幾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帶入了課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營造的懷舊氣氛中。

壺已暖,茶已投,沸水緩緩傾入,翻起一片雪乳似的泡沫,茶香隨之便流溢出來了——

二、品讀如茶——清味繚繞

在品讀文本的這一部分,若要下一個評論,我只想出四個字來——“一唱三歎”。何謂“一唱”?——教師在這個環節中投放的一個大問題“你覺得林海音敍述的四件事中最有趣的是哪一件?”何謂“三歎”?——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反覆吟誦的“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這如一個不斷往復呈現的旋律主題,覆蓋了課堂的絕大部分時間和空間。可以説,整堂課,學生主要就是在笑談趣事之趣,品悟“一去不返”的無奈和感傷。

將課堂中幾次反覆的環節進行一下比較,我們可以發現,重複的只是形式,而感悟卻是一次次地在加深、在昇華。這使得形式上的反覆其實卻成為了一種迴環旋繞的遞進。數一下,學生共朗讀了五次重點句。應該説,前兩次學生的誦讀是比較被動的,是教師出示並引導着學生讀,因此學生的朗讀聽起來顯得比較生硬,一定程度上游離在課文情緒場之外。而到後來,當學生一次次地與文本與作者做着心靈上的對話,一次次地感受着童年那份遙遠美好的童真童趣,他們的朗讀也漸漸地入情入味。尤其是最後,當學生盡情書寫了對童年生活的讚美和懷念之後,學生的情緒和文本的情緒到達了水乳jiao融的地步,這時,學生的朗讀入情入境,將課堂推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這種感悟和朗讀的提升,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實現,正如茶味在不經意間顯露出來並逐漸變得濃郁芬芳,並非需要外在地添加一些什麼東西。這種看似隨意和自然之所得,卻不能不説是充分體現了教師高超的課堂藝術水平。

三、神韻如茶——清香幽遠

在這一課中,我猶為欣賞的是兩個前後照應的環節——圍繞“總是問”這一部分,教師先是讓學生儘量去想“她還會問過哪些問題”。學生也是孩子,這一問,直問得五光十色、童趣盎然。原文中因為人生滄桑而造成的那份隱約的沉重感一掃而光,學生原本還略有心靈遊離於文本的嫌疑,由此一問,卻和文章、和作者如此緊密地聯繫到了一起,不説人、文合一,至少也可以説魚水難分了吧。之後,教師又出現了《城南舊事》中關於“什麼是賊”的一段對話,更把學生的興趣、理解和感受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如果僅僅是這一問,課堂固然豐富而活躍,但還不足以稱之為“有神”。最妙在於稍後的另一問——結合課堂中反覆出現並誦讀的那句“我也不會再問了”,教師提了另一個問題“哪些問題我不會再問了?”這幾乎可稱為是神來之筆。從內容上看,這個問題簡直太簡單了,學生只需把幾分鐘前海闊天空、神思漫遊之際的種種奇問怪問重複一遍即可,連思考都幾乎可以省去。但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出,這一問的意義卻決不在此。學生在一個個否定自己不久前提出的種種奇思怪問時,內心中感受到的決不僅只是否定幾個問題那麼簡單。一個個消逝的問題,其實代表的是一段段消逝的童年,一份份消逝的童真。可以看到,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神情變得凝重起來,即便是因為一句在現場來看極為幽默的“它們都是雞”而引來全場鬨堂,但是流動在笑聲下面的仍然是那種沉重而略帶感傷的情緒。學生的理解和心靈的感悟,在這極富神韻的一個片段中,和文章、和作者*近了,結合了。這種結合,在下面學生進行寫片段練習的時候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學生站在未來的立場,審視着作者的也是自己的童年,傾吐出一段段對往昔的珍惜和留戀,對未來的憧憬和嚮往。懷念,感傷,珍惜,憧憬,種種感情交織在字裏行間,如氤氲的茶香,瀰漫課堂,充溢心靈,久久不散。

四、結課如茶——清韻悠長

非常值得一提的還有結課處的那首詩歌《童年,我心靈的故鄉》。每次看到這裏,我都會不自覺地聯想起“餘音繞樑,三日不絕”這個成語,還有那一種“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的獨有意境。

林海音的《冬陽童年駱駝隊》寫得好,散文的形式下洋溢着詩般的情愫。然而我曾因此懷疑,這樣的文章是否適合國小生學習。因為在我看來,這種遙遠的回憶、這種感傷的情緒,似乎必是(如佛經所言吧)經歷過後方能領悟得了的。正如會品茶而識人生真味者,究竟長者居多。這種憂慮應該説伴隨在課堂的大部分過程中。即便師生共同總結出了“淡淡的感傷、深深的懷念”十個字,即便學生的朗讀中已滲入了那麼多的不可名狀的感觸,我卻仍然懷疑着,文中那種無法言表的情緒是否被學生充分地體貼着。直至讀到這首《童年,我心靈的故鄉》,終於釋懷。

如果從純詩歌鑑賞的角度來分析,這首詩可能並不是完美的,但是放在這兒結課,我們卻不得不説是匠心獨具的,因為它與課文正好形成了一種充分的藝術上的映襯和互補關係。《冬陽童年駱駝隊》是一種詩化了的散文,在平實的文字下,湧動着濃郁的詩情,一種感悟人生的詩情,正是這使得文本的理解難度被加大了。而《童年,我心靈的故鄉》卻是一種散文化了的詩,構築詩歌的意象雖然優美而跳躍,但其表達的感情卻比較直接而鮮明,更貼近這些處於童年末期的孩子的理解水平。一詩一文,相互映襯,文字與文字呼應,詩意與詩意交融,相得益彰。我相信,這詩與文將成為一個整體,深深熔鑄到孩子們的`心靈深處,隨着他們的長大,不斷地被回味、被領悟。什麼是好文?什麼是好課?能讓人用一輩子的時間去發現和感悟者即是。正如茶,壺竭而味長,香留於齒間,韻縈於心上。課亦此理啊。

如題所言,其課如茶。但茶無至味,課亦如此。以我之陋見,在這堂課上也並非沒有可斟酌之處。

第一,課堂上教師的幾處點撥難免留下一點生硬的痕跡。比如在談到“看駱駝咀嚼”這一部分的時候,也許是為了讓學生儘快感悟到“成人和兒童的視角和感受是不同的”這一點吧,教師顯得有點着急,較為直露地把問題拋了出去“老師也看到過駱駝,但我就覺得駱駝咀嚼草料沒什麼意思,挺平常的事兒嘛”。這裏其實是在不自覺間暗示學生——要把成人和兒童對立起來進行考慮。細細分析,這裏面其實站不住腳的東西還是不少的:刻意對立師生觀點的做法有點做作,與整個課堂給人的那種清淡自然的氛圍不太和諧;教師潛意識地把兒童和成人的觀點劃分為天真唯美和務實世俗兩類,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年齡差異和心理差異之間的不同,雖然兩者在很多時候是一致的;教師在課堂中的點撥是必要的,但是高藝術性的點撥應該能達到那種鹽溶於水、了無痕跡的狀態,一旦教師把自己的身份過於彰顯出來,就未免遜色一籌了。這個問題在課堂的其他地方也有顯現。比如在學生談“駱駝為什麼掛鈴鐺”時,教師也忍不住給學生的兩類觀點分別貼上了“天真尚存”和“已然長大”兩張標籤,雖然祝賀的口吻和教師真誠的態度使這種標籤味淡了很多,但聽起來仍然有這種感覺。這在某種程度上不能不説對本課“茶道”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第二,本課如茶,含蓄深遠,清韻綿長,這固然是其優點,但凡事辯證,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卻也未必沒有波瀾不驚、缺乏較強的起伏這樣的缺點存在。這樣的課固然能滋養人、啟發人,卻不足以衝擊人、震撼人。所以如果單就課堂的表面效果而言,會顯得不那麼耀眼,而要能品味其真意者也就不會太多——這是對聽課教師而言。對學生而言呢,國小生的心智發育都還不是很成熟,感受活潑激越的情緒還比較容易,而要體會這樣的悠遠感傷的情緒就比較困難。這個課堂中的孩子的表現的確可稱上佳,但如果換一個班級,面對一些基礎略遜的孩子,課堂可能就不會這麼精彩。而且,這樣的設計從內容角度看,板塊式的安排使得收放餘地是比較大的;但是如果從對文章情緒內涵把握的角度來看,似乎進行調整的空間不是很大,而一旦學生感悟不到這個層次,整個課堂就會失去靈魂的光彩。——當然,或許我是在做杞人之憂了。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3

本文是小説《城南舊事》的序言,作者以樸實純真的筆調,夢境般的語言,把我們帶到一個特定的環境,去看一個孩子童年的側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麼朦朧。駱駝隊是留在作者童年裏鮮明的記憶,它們脖子上的鈴聲,則是童年中美妙的音響。就在這種淡淡的回憶中,我們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對童年的魂牽夢縈,對早已走遠的童年的依依流連。

教學的時候,我讓學生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説説讀了這個課題有什麼想法。這類課題學生在課本上第一次接觸到,他們會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覺得這個課題很特別、很有意思;聯想到冬天的太陽、緩緩行進的駱駝隊兒童詩兩首仿寫;聯想到詩,感受到節奏感和語言的美好等等。在學生對課文有了強烈的閲讀期待的時候,閲讀興趣就被激發起來。然後讓充分自讀,讀熟課文,瞭解內容。本文充滿了童真、童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比較強。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4

《冬陽童年駱駝隊》其中有一段話: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看它從不着急,慢慢地走,總會到的;慢慢地嚼,總會吃飽的。 其實,在語文教學何曾不是這樣?文本只有“慢慢地咀嚼”,才能品味出語文的味道出來。

一、應花時間讓學生“咀嚼”

昨天我開了一節公開課〈〈冬陽童年駱駝隊〉〉。在教學過程前半段,我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對他們覺得有趣的片斷進行學習,讓他們反覆去咀嚼課文。因此當學生進行彙報的時候,他們都把各自的體會説出來了,而且有些學生用了很多“現代語”進行陳述,比如“現代”、“粉絲”等等,真的令我感到耳目一新。後來評課的曾老師説這個環節的成功之處是在於我捨得花時間去讓學生進行咀嚼,他們會把自己的體會説出來,也證明了他一定程度上讀懂了課文。因此,在這環節的時候,自己也很興奮,因為我的興奮被他們的出色發言激發了。

二、應讓學生懂得“咀嚼”的方法

雖然這節課,學生的發言交流很廣泛。但很多的回答都是表面的東西,並沒有直接深入到語言文字當中去。從這節課當中,我發現,課堂是活了,但是,怎樣讓學生去養成“咀嚼得更有味”的習慣呢?很多學生慣於用自己的話去複述這段話的內容,其實,這只是很初步的一個體會。那麼如何把這樣淺的體會上升到比較高的感悟呢?需要我們平時貫徹給學生咀嚼的方法。“抓關鍵詞體會,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想像”等等理解句子的方法,在課堂中要常期落實,這樣學生的咀嚼就不會只停於複述句子意思的層面上。這樣,學生讀書才會更加有味道。

三、應在學生“咀嚼”的時候給一定的訓練

朗讀感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我這節課也是充分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感悟,所以課堂活了。但是,在課堂活了之餘,自己想想:這節課語文味是不是淡了一些呢?想到這裏,我就會想一個詞,就是“訓練”。語言學家張志公提倡語文要多多進行“語文訓練”,而且要紮紮實實地訓練。雖然在課堂上,並不是機械地去為了訓練而進行訓練,畢竟那樣是很枯燥。但是,如果在感悟上訓練得當的話,往往會可以讓學生在言語訓練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與智慧的啟迪。一位老師在上《我不是最弱小》這篇課文,老師在教學中,大多是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談一談自己的體會,説一説從中感悟到什麼,學生感悟往往流於表面,這節課跟我的課差不多。但另一位老師卻是在進行這一段話教學時,從語文訓練的角度出發,出示:“薩沙朝着薔薇叢走去。他掀起雨衣,蓋在粉紅的薔薇花上。”然後問:“你覺得在括號裏可以填上哪些詞語?”學生很快地填上了“立刻、迅速、輕輕地”接着,在學生的交流中品味到了這一段文字的思想內涵。這個環節,老師從揣摩詞語的精當入手,實則在語言訓練中,引領學生深入文本的世界,學生掌握的不僅是正確使用詞語的技能,同時也受到情感的薰陶。這樣比單純讓學生説一説體會到什麼要深透得多。同樣,在這一節課中,作者林海音的文字是很樸實、生動的,四個片斷都寫得很真摯。如果我在某些重要的片斷中,插入一些語文訓練的話,學生對作者的童年生活特別是學駝咀嚼的時候的畫面會理解地更加的透徹、深入。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5

《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課文,先引起我興趣的不是課文內容,而是文章的作者──林海音。過去我們曾經學過她的一篇文章《竊讀記》,當時給我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我們清楚地記得文中的一句話:“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曾經在同學們中間轟動一時。因此,作者林海音這個名字我們都還記憶猶新。今天又讀到她的文章,不僅感到似曾相識,更有進一步瞭解她的慾望,想了解她的成長經歷、瞭解她的寫作風格。

當課文插圖裏的小姑娘與《竊讀記》裏插圖中長得一樣時,我們感覺更親近了。課後資料袋的介紹,證實了我的想法──這是一部自傳體小説。也就是説從文章中就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我從網上如願以償地查到了《城南舊事》的資料。令我驚喜的是裏面的插曲《送別》竟是多年以前我就熟悉的老歌。我就這樣喜歡上了這篇課文,不如説是喜歡上了作者──林海音。

於是我明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我要讓學生藉助課文走進作者和她的作品《城南舊事》:

1、明確“自傳體小説”這種體裁,介紹小説《城南舊事》中的幾個故事。學生知道故事中主人公的經歷與作者相近,產生了興趣,藉助於學生的好奇心,就勢給他們補充了其中的一段文字,加深了對這部書的喜愛之情。

2、然後處理課文詳略分明。“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藉此使學生又瞭解了作者所接受的教育──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3、最後重點指導朗讀課文最後兩自然段。其一是讓學生感受作者優美厚實的語言表達;,其二是讓學生體會作者真摯的情感;其三是這些句子特別適合朗讀訓練的指導。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過了一把朗讀癮。我極其投入的範讀感染了學生,學生也讀得有聲有色。當我走出課堂時,一種快樂,來自心底,又充滿全身,那可能就是成就感。隨即一名學生追上來説:“老師,我們全班集體訂《城南舊事》這部書吧!”把我説了愣了──什麼意思?“我想買,可不知哪有。咱們集體買吧。”原來如此。我告訴了他可能買到這本書的地方。

無論他能不能買成,但在他的頭腦中《城南舊事》這部書不會再陌生了。這不就實現了拓展嗎?如果每一課都能給學生留下一個這麼深刻的點,日積月累將會是一筆多麼寶貴的財富啊!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6

聽了實習老師馬xx講的第六課《冬年童年駱駝隊》,利用課間與實習老師進行了交流,總結了這節課上出現的一些問題。

這堂課整體上效果是不錯的,課堂上學生都積極地回答問題,整節課都比較活躍;並且改正了上節課的問題,提前調試了課件。整堂課的思路都比較清晰,學生們學完這堂課以後在腦海中形成了比較清晰的脈絡,能夠更好地掌握課本知識。

但這堂課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總結如下:

上課提問時要顧及到全班同學,不要只侷限於幾個學生;課程內容儘量講重要的地方,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沒必要的學生一看就明白的內容上;對於課文中的問題,不要給學生模稜兩可的答案,儘可能確切,並且清楚地傳達給學生;上課時不要忘了板書課題;對於作者的資料,不需要出現在幻燈片中;學生初讀課文的要求不要太簡單,應當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徵;文章需要精講的部分要細緻入微地去講,不重要的內容可以一筆帶過,利用好上課時間;對待學生易出錯的字,要仔細講;講課時聲音儘可能均衡,不要忽高忽低,或者聲音太小,最起碼應當保證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很清楚地聽到;課件製作上存在問題,課件的製作過於簡單,課件上全是黑色字體,不能吸引同學們的視覺注意力,無法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應該多用一些卡通的圖畫當背景,文字的顏色儘量多彩一點,以便更好地教學;對文章的側重點把握有點欠缺,沒有給學生講清楚語文同步的題目,這樣做起來學生們容易出錯;建議講課的時候要把語文同步的相關內容捎帶上,這樣既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也有助於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希望這位實習老師在講下節課時能夠表現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