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化學説課稿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6W

高中化學説課稿多篇

高中化學説課稿 篇一

一、教材內容

本節課是化學選修四第四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電解原理。教材通過“電解氯化銅”的實驗展示電解原理的實質,並認識電解池的功能。“電解氯化銅”的實驗是理解電解原理的突破口,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心。通過該實驗將推導出電解池的工作原理,電解的一般規律,電極產物的判斷方法和電極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其中電解的一般規律,電極產物的判斷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教材內容的重要性

電解原理是中學化學重要基本理論之一,既涉及到電化學的理論知識,又與氧化還原反應等密切相關,故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原電池,通過對電解池的學習之後,學生將形成一個將氧化還原反應、能量轉換、電解質溶液、原電池和電解原理和有關計算等知識聯繫起來的知識網絡,對培養和提高學生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的認知規律有很大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結合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電解原理,會判斷電極產物

2、能書寫電極反應式及總反應式,培養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利用惰性電極電解氯化銅的微觀模擬,探究電解原理,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陰陽離子的放電順序,判斷電極產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電解知識的學習,發現其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並提高他們辯證思維的能力。激發學生勇於創新、積極實踐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重點

理解電解原理和以電解CuCl2溶液為例得出惰性電極作陽極時的電解的一般規律。

五、教學難點

理解電解原理,非惰性電極作陽極對電解產物的判斷

六、教法

通過多媒體的應用,直觀形象的展示電解的過程,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並適當進行問題探究、分組討論,歸納總結,體現“以問題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精神

七、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分析、比較、討論、概括、練習等學習手段,分析討論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的過程,培養其探索精神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主體性與合作精神

八、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複習回顧——新課引入——探究活動——學習電解理論——演示模擬實驗——完善電解原理——課堂小結——學習反饋(固化能力,形成學科思想和學科能力)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注意突出重點,力求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複習回顧(2分鐘)

通過習題 複習回顧原電池相關知識進行熱身,並與本節課建立銜接

2、創設情景,引入新課(1分鐘)

通過名人典故引入新課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學習電解原理(20分鐘)

[設疑]我們已經知道,金屬和電解質溶液都能導電,金屬的導電過程是物理變化,電解質溶液的導電過程是否與金屬的導電過程相同呢?

探究活動1:(P79實驗4-2)

活動彙報:

與電源正極相連的碳棒上有能使澱粉KI溶液變藍的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Cl2

與電源負極相連的碳棒上有紅色物質析出——Cu

[設疑]CuCl2溶液在電流的作用下為什麼會分解生成Cu和Cl2呢?

然後通過多媒體演示通電前後溶液裏離子移動情況

【小結】(1)、電解:電解質在溶於水或熔融狀態下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通電時

自由離子作定向移動而在陰陽兩極引起氧化還原反應。

(2)、電解池:將電能轉變為化學能的裝置

(3)、電解池的形成條件:直流電源、兩個電極、電解質溶液(熔融電解質)、構成閉合迴路

(4)、電極名稱:陽極——與電源正極相連 陰極——與電源負極相連

(5)、電子移動的方向:

電源負極 →電解池陰極 →電解液中的陽離子(被還原)

電解池中陰離子(被氧化)→電解池陽極 →電源正極

(6)、電解本質:電解質溶液的導電過程就是電解質溶液的電解過程

4、離子的放電順序

[設疑]陰極為什不產生氫氣呢?陽極為什麼不是氧氣呢?

通過分析講解得出結論

【小結】溶液中離子放電順序:

陰極:K+﹤Ca2+﹤Na+﹤Mg2+﹤Al3+ ﹤(H+)水﹤Zn2+﹤Fe2+﹤Sn2+﹤ Pb2+﹤(H+)酸﹤ Cu2+﹤ Fe3+ ﹤ Hg2+﹤Ag+

陽極:1、陽極若是活潑電極,金屬電極本身先於任何離子放電

2、陽極為惰性電極:S2->I->Br->Cl->OH->含氧酸根離子>F-

5、通過例題講解總結出電極反應式的書寫方法

(1)。分析溶液中存在的所有離子(包括水的電 離)、並分成陽離子組和陰離子組。

(2)。根據放電規律,陽離子在陰極發生還原反應,而陰離子在陽極發生氧化反應,完成電極反應式。(注意得失電子守恆)

(3)。由陰陽兩電極反應式,合併得總反應式。(弱電解質的須保持分子形式)

小結: 分電極、析溶液、判流向、斷粒子、書極式、寫方程

6、隨堂練習(7分鐘)

1、判斷

(1)電解、電離均需要通電才能實現( )

(2)電解池中電解質溶液導電過程即電解過程( )

(3)原電池的正極和電解池的陽極均發生氧化反應( )

2、以石墨作電極,電解下列溶液,寫出電極反應及電解總反應式。

(1)AgNO3溶液 (2)Na2SO4溶液

九、板書設計

第一節 電解池

一、電解原理

1、電解原理

CuCl2 =Cu2++2Cl-

陰極:Cu2++2e-=Cu (還原反應)

陽極:2Cl- - 2e-=Cl2↑(氧化反應)

總反應:CuCl2==Cu+Cl2↑

2、電解池的形成條件:直流電源、兩個電極、電解質溶液(熔融電解質)、構成閉合迴路

3、電極 : 陽極:與外電源正極相連,發生氧化反應(即失去電子)

陰極:與外電源負極相連,發生還原反應(即得到電子)

4、電解池中的電子的移動方向: 電源負極 →電解池陰極 →電解液中的陽離子(被還原)

電解池中陰離子(被氧化)→電解池陽極 →電源正極

二、離子放電順序

陰極:K+﹤Ca2+﹤Na+﹤Mg2+﹤Al3+ ﹤(H+)水﹤Zn2+﹤Fe2+﹤Sn2+﹤ Pb2+﹤(H+)酸﹤ Cu2+﹤ Fe3+ ﹤ Hg2+﹤Ag+

陽極:1、陽極若是活潑電極,金屬電極本身先於任何離子放電

2、陽極為惰性電極:S2->I->Br->Cl->OH->含氧酸根離子>F-

三、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分電極、析溶液、判流向、斷粒子、書極式、寫方程

本節課我根據高二年級普通班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活動探究等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化學説課稿 篇二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課標要求】

1、認識電解質溶液中的離子反應;

2、學習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一)知識框架

高中化學説課稿:《離子反應》説課稿模板

(二)新教材特點:新教材較舊教材相比,一其知識的衍變關係更具邏輯性,簡潔明瞭;二是新引入了離子反應實質的實驗探究分析過程,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三是在離子方程式書寫的教學過程安排上,較傳統教學有新的、本質上的突破。

(二)學情分析

1、知識儲備

2、學習特徵

3、預測困難

二、教學目標與重、難點的確定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含義;

2、掌握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並能準確書寫常見的酸、鹼、鹽的電離方程式及相互間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稀硫酸與Ba(OH)2溶液反應實質的探究,使學生學會運用以實驗為基礎的實驗研究方法。

2、在離子反應知識學習中,學會運用觀察、實驗、查閲資料等多種手段獲取信息,並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

3、通過“質疑”、“猜測”、“歸納”等活動,提高學生分析、聯想、類比、遷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以“聯想·質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以“遷移·應用”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感、能通過“交流·研討”活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能借助“知識點擊”讓學習有餘力的同學感受化學學習的無窮魅力。

2、通過對電解質知識框架中各知識點有序的衍變分析、推導,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學習中的邏輯美。

3、通過“身邊的化學”,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其實離我們不遠,它就在我們的身邊,讓學生關注化學與生產生活的聯繫。

(二)、重點、難點

重點:離子反應、常見酸、鹼、鹽的電離方程式及簡單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對策:學生的分組實驗、分層次練習與小遊戲相結合。

難點: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選擇解決問題的思維路徑

對策:應用實驗探究和實際問題的解決類突破。

三、教學思路與教學過程

環節一:呈現科學史話,創設情境,提出問題。(3分鐘)

科學史話“啞泉致啞”、“安樂泉解毒”話説三國時期,諸葛亮帶領蜀軍平定南方之時,蜀軍由於誤飲啞泉水、個個不能言語,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點迷津——飲用萬安溪安樂泉之水、終於轉危為安,渡過難關,啞泉水為何能致啞,萬安溪安樂泉水又是什麼靈丹妙藥?

[實驗探究]

步驟

現象

原因

加入H2SO4溶液

加入Ba(OH)2溶液

將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

環節二: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和交流總結(15分鐘)

【活動●探究】

實驗操作

現象

結論

1、2mLNa2SO4與2mLBaCl2混合

2、2mLNa2CO3,滴加2mL鹽酸

3、2mLNaOH,滴入幾滴酚酞,再滴入稀鹽酸

4、2mLCuSO4,滴加溶液NaOH

有沉澱生成有氣體生成有水生成

2。離子方程式

環節三:設置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小遊戲(5分鐘)

小遊戲——比比誰的“反應”快

派到卡片的同學扮演卡片上的離子,沒有卡片的同學扮演水分子,全班同學組成一種“溶液”。

手中離子能與“雲朵”中的離子或物質發生反應的,請迅速舉起卡片,比比誰的反應速度快!

卡片上的離子:

K+、H+、Ba2+、Na+、Ca2+、Cu2+、Mg2+、CO32—、NO3—、Cl—、SO42—、OH—、

環節四:螺旋上升的練習與應用,提升學習的空間。(10分鐘)

練習1寫出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1)向醋酸鈉溶液中加入稀鹽酸

(2)向氯化銨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

總結:生成弱電解質的離子反應

(3)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

(4)鐵與氯化鐵溶液反應

總結: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離子反應

練習3寫出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1)NaHCO3分別與少量、等量、過量的Ba(OH)2反應

關鍵:將少量的反應物係數定為1

(2)Ca(HCO3)2分別與少量、等量、過量的NaOH反應

實踐◆應用

西江沿岸某工廠排放的污水中含有Ag+、Ba2+、Fe3+、NO3—,與它相鄰一家工廠的污水中含有Na+、Cl—、SO42—、OH—,若單獨排放都會對西江造成嚴重的污染。如果你是工廠的領導,為了保護西江清澈的河水不受污染,你有好的解決方案嗎?説説看!

參考方案:

將兩個工廠做橫向聯合,把兩個工廠的污水按適當的比例混合,使會造成河水污染的Ag+、Ba2+、Fe3+、OH—分別生成AgCl、BaSO4、Fe(OH)3沉澱,待檢測達標後再排放,以防污染。

“啞泉致啞”、“安樂泉解毒”

話説三國時期,諸葛亮帶領蜀軍平定南方之時,蜀軍由於誤飲啞泉水、個個不能言語,生命危在旦夕,巧遇智者,指點迷津——飲用萬安溪安樂泉之水、終於轉危為安,渡過難關,啞泉水為何能致啞,萬安溪安樂泉水又是什麼靈丹妙藥?

原來啞泉水中含有較多的硫酸銅,人喝了含銅鹽較多的水就會中毒,致啞、嘔吐、腹瀉、最後虛脱、痙攣致死。而萬安溪安樂泉水中含有較多的鹼(一般味苦),在人體誤食硫酸銅後大量飲用此泉水,其中的鹼不僅中和胃酸,然後又會在腸胃中與硫酸銅發生

離子反應:Cu2++2OH—=Cu(OH)2↓

致使原來會被人體吸收的可溶性銅鹽變成不溶性的Cu(OH)2沉澱

而被排出,因此有解毒作用。

四、教學反思

1、教學預案與對策:

(1)多媒體教學無法實施;

對策:利用課本圖片和實驗實施正常教學。

(2)學生層次有差別;

對策:低層次的學生多引導,高層次的學生加強提升空間。

(3)課堂突發事件的處理;

對策:自然的依據事件的大小逐級上報分級處理;人為的合理的肯定,不合理的重於引導。

2、學生主體的發揮和能力的培養;

3、教學效果的體現;

高中化學説課稿 篇三

一、説教材1.教材分析

國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為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展。對於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為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生產等的緊密關係,在學生了解了水污染產生的嚴重後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義之後,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後的其他章節中去,而把本節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本節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通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為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b、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瞭解水的化學式;c、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係,並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2)能力目標:a、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b、培養學生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德育目標: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b、通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污染的錄像,增強環保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2)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宏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説教學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以問題導入新課,簡潔明瞭在講授新課前,通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繫實際的問題,然後進入新課。

2、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展示一杯水,培養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後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於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 探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氧氣和氫氣,然後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於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

(展示課件)分析了水的組成後,接着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從討論中發現,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污染。

三、説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採用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織,並體現以下特點: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屏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通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於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麼構成的?),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後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徵的求知慾望。

3、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

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為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佈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污染”的錄像,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優化教學過程: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通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徵:(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2)學習者通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3)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高中化學説課稿 篇四

一、説教材

《實驗化學》是普通高中化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模塊有助於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實驗在化學科學中的地位,掌握基本的化學實驗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運用實驗手段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亞硝酸鈉和食鹽的鑑別”選自蘇教版《實驗化學》專題3課題2。本節課的主題是物質的鑑別,鑑別的對象是跟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工業鹽(亞硝酸鈉)和食鹽,鑑別方法主要涉及被鑑物質的化學性質,且給學生從物理性質、組成與結構等角度探討鑑別方法預留了足夠的空間。

教材要求學生從已有知識出發,根據物質的特性多角度設計物質鑑別的實驗方案,並開展實驗探究,感悟化學理論知識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進一步提升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説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與歸宿,對本課時教學我們設置瞭如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分析NaNo2和Nacl結構、組成與性質的差異,學會物質鑑別的基本技能。

過程與方法:通過NaNo2和Nacl的鑑別過程,培養學生設計、評價、操作、處理等實驗綜合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生活中如何防止誤食亞硝酸鈉中毒為載體,建立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在合作學習中提高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上述目標的設置,我們在充分體現性質差異決定鑑別方法差異的同時,很好地注意了預設與生成、主體與主導、獨立與合作、收斂與發散、理論與實際等關係的處理。

三、説過程

按照情境引課,情理結合,分合相輔,師生互動,學用一致,不斷昇華的總原則,從不同物質具有不同組成與性質、不同組成與性質決定不同鑑別方法、不同鑑別方法呈現不同現象、不同鑑別方法需要作出合理選擇為出發點,整節課的教學架構設置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呈現先行,尋找啟迪”、“激發思維,拓展思路”、“搜索信息,明晰方向”、“設計方案,實驗論證”、“創新優化,不斷昇華”等六個實施階段。其主要教學內容與設計意圖簡述如下。

【教學過程】引入:通過工業鹽(亞硝酸鈉)中毒事件的視頻報道,提出“為何會出現這類嚴重的中毒事件?”的問題;通過NaNo2樣品呈現和NaNo2用途説明,進一步提出“如何通過鑑別法來避免這類中毒現象發生?”的問題。

【設計意圖】以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件為學習背景,能較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明確學習所應關注的學習方向,使課堂迅速進入一種有序、高效的教學狀態。把學習與研究放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背景之中,這種“告知”學習者學習目標的預設,能有效激發學習者為快速獲得學習結果而規劃系列的預期行為,並逐步將預期行為轉化為實踐行為,使實踐行為與正確的學習結果相匹配。

【教學過程】問題1:怎樣用實驗方法鑑別Nacl與NH4cl兩種固體?在學生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師生共同得出“焰色反應法、氣體法(與NaoH固體反應)、顯色法(與石蕊試液反應)、顯色法(與pH試紙接觸)”等四種方案。

【設計意圖】奧蘇伯爾認為,學習者頭腦中已有的認知結構可通過先給學習者呈現一個先行組織者而加以激活,其用意旨在為新呈現材料的學習提供一個觀念的框架,這樣有助於智慧技能的保持與遷移。

【教學過程】通過對Nacl與NH4cl兩種固體鑑別方法的研究,我們可以思考與整理出物質鑑別所應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根據物質的物理性質差異、根據物質的化學性質差異、根據物質的組成、結構差異等三方面。

【設計意圖】在分析固體Nacl與NH4cl鑑別方法的基礎上,歸納提煉出物質鑑別的常用原理,完成學生認知結構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昇華,為鑑別NaNo2與Nacl固體

提供了上位概念與規則的支撐,同時也為學生如何選擇所需信息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作好輔墊。

【教學過程】問題2:要合理鑑別NaNo2和Nacl,已具有哪些知識儲備?(呈現已經完成的預習作業:搜索歸納NaNo2的性質、用途,展示所寫的科普小論文),投影呈現NaNo2和Nacl的性質對照表。

【設計意圖】通過查找資料、撰寫科普小論文方式使學生了解NaNo2的性質,它既提高了學生搜索、接受信息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性質搜索結果與性質比較最終以表格形式展示,不但呈現了信息的高密度,同時凸現了NaNo2與Nacl在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上的差別。

【教學過程】問題3:怎樣用實驗方法鑑別NaNo2和Nacl兩種固體?(學生分組討論,初步形成簡要實驗方案)

師生共同歸納整理出要完成物質鑑別的實驗操作,必需綜合考慮方案設計、方案評價、方案實踐、方案反思等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髮現信息、評價信息、吸收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從而優化其思維的遷移、發散、收斂品質,最終形成有序的多個從理論角度得出的實驗鑑別方案。

【教學過程】對學生設計的典型理論鑑別方案,師生共同進行從實踐視角的可行性評價,並分組進入方案實踐(四人一組,進行有明確任務的分組實驗,並彙報實驗步驟、現象與結論)。

【設計意圖】體現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點,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實驗中檢驗理論設計的合理性、簡約性、安全性、可行性,凸顯實驗的“動”的功能,也彰顯實驗的“靜”的功能(實踐對理論的評價功能)。

【教學過程】師生共同歸納與整理進行物質鑑別,必需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必需掌握一般的鑑別流程。在此基礎上,思考物質鑑別在理論與實踐中是否存在一定區別?

問題4:建築工人怎樣用簡單的方法區分食鹽和工業鹽?

【設計意圖】知識的達成,能力的獲得需要不斷的總結、不斷的訓練、不斷的思索,並反璞歸真,讓理論知識、理論方法迴歸生活,再次調動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激情和才智,讓學生感受學習化學的成功與喜悦,較好地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課堂目標。

【教學過程】總結:驗證與探究是物質鑑別的基本思想,定性、定量方法;傳統、現代方法;局部、整體方法;基礎、綜合方法是溝通具體鑑別方法與物質組成、性質的橋樑,這些方法雖然在運用時一定存在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的現象,但其獨立知識、能力的構建應及時融入化學學科的完整體系之中。

【設計意圖】及時的歸納、總結與提升,能凸現對完整、系統知識的有序構建,也能強化對創新、綜合能力的優化培養。

高中化學説課稿 篇五

一、指導思想

化學基本概念的學習,長期以來都陷入教師感覺難教,學生感覺難學的困境。既無生動有趣的實驗,又無形象具體的研究對象,如何讓概念學習的課堂也煥發出勃勃生機,對此我進行了大量探索,選取了“物質的量濃度”這一概念教學作為嘗試。

在教育部頒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指導下,我力求:“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化學》第一冊第三章第三節《物質的量濃度》第一課時。本節教材是在介紹了“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通過本節的探究既鞏固對“物質的量”的運用,又在國中化學的基礎上擴充對溶液組成表示方法的認識,提高化學計算的能力。

2、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a.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b.掌握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區別與聯繫。

c.瞭解物質的量濃度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

能力方法:

a.通過課前探究,學會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過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c.通過對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對比,提高運用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情感態度:

a.在相互交流與評價中,養成團結協作的品質。

b.關注與物質的量濃度有關的生活、生產問題,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c.通過溶液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間的關係,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及其成因

物質的量濃度在高中化學中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因此將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確定為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將在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過程中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確定為教學難點。

三、學情、學法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對國中接觸的“溶液體積”與“溶劑體積”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體實例運用概念、交流評價強化概念、歸納小結昇華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祕感和泛味感。

四、教學程序

本節課依據主體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設計。

按照主體探究式學習,我在教學中力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從而在掌握知識內容的同時,讓學生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主體探究式學習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開放性,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過程不拘泥於課堂。我提前一週佈置學生課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種溶液的標籤,很快他們帶來了自己家中的諸如複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藥水、枝江大麴、礦泉水等,實驗室諸如硫酸、NaOH溶液等標籤。在課堂上我將請他們相互展示,並根據自己手中的標籤歸納表示溶液組成的多種方法:v/v、m/v、n/v、m/m,從而教師引入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之一—物質的量濃度。在此過程中,學生既學習了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同時真正感受到化學來源於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主體探究式學習認為:學習者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新知識。

採用主體探究式學習,學生不再把“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從課本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質的量”、“溶液的質量”、“溶液的體積”等基礎通過生生間、師生間的相互協作來獲取新的概念。

學生首先自主閲讀課本感受概念,然後在三個具體實例的練習中運用概念。

(計算下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1.1molNaOH固體溶於水,配製成體積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體溶於水,配製成體積為1L的溶液。

3.1molNaOH固體溶於1L水配製的`溶液。)

第一個練習直接運用概念的表達式;第二個練習鞏固前面所學知識“物質的量與物質的質量間的換算”。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學生更是如此。兩個不同層次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個練習看似簡單,實則引發學生的思維碰撞。學生們將在各自不同的評判與反思中,激烈的爭論,我將這個“舞台”讓給學生,他們盡情發揮、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進行合作探究。學生對此練習可能會有下列見解: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1mol/L;溶液的體積和溶劑的體積是不相同的;此題尚須補充、添加已知條件;必須知道NaOH固體的密度,則可計算NaOH固體的體積,然後與水的體積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體積;體積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須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過溶液的質量求出溶液的體積。

整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僅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説,用彼此的心靈去相互碰撞。直到他們達成共識,共享成功後,我再給出練習所缺條件—溶液的密度,同學們再次進行計算,他們就不僅僅領悟了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還掌握了溶液體積的計算方法。思想彙報專題乘勝追擊的幾個判斷題的設計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啟發學生總結溶液稀釋和體積分割時對物質的量濃度的影響及溶液中溶質的微粒種類,即為後面的“當堂反饋”作好鋪墊,又達到了昇華概念的目的,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為豐富。

高中化學説課稿 篇六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2)初步認識物質結構學習中的模型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瞭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樹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2)瞭解人類對原子結構的探索。

二、教學重難點

知道原子的結構,建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三、預學設計

在預習的基礎上對下列問題進行思考並形成自己的觀點: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提出自己的假設。

(2)預習“聯想與啟示”,試着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四、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引入: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參加反應的物質的原子重新組合生成新的物質的過程。那麼不同的原子(如氫原子和氧原子)有什麼差異呢?上述問題的答案要從原子的內部去尋找,這就涉及到又一個新的問題: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提出你的假設。

思考 假設:我想:原子是一個實心球。原子象一個乒乓球。 原子象一個氣球。原子是一個空心球。

創設問題情境 激發學生對原子結構的求知慾講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個沒有內部結構的圓球。但是,經過20世紀整整一個世紀的努力,科學家們不但打開了原子的大門,而且發現小小的原子內部結構複雜,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經發現了很多種,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類對原子內部結構的認識是一部壯麗的史詩——1897年湯姆生髮現電子,説明原子並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1911年盧瑟福發現原子核。結合聯想和啟示,播放α粒子轟擊金箔的動畫。你能試着對上述實驗現象進行解釋嗎?

交流討論:大多數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説明金原子內部有很大的空間,α粒子一穿而過。一小部分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路線,發生了偏轉。説明原子內部有帶正電荷的粒子存在。有極少部分粒子反彈回去,説明運動中遇到了堅硬的不可穿透的質點,這説明原子中有一個很小的核,因為核很小,所以只有極少數α粒子被反彈回去。 瞭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提問:金屬是否帶電? 構成金屬的原子是否帶電? 為什麼原子不帶電呢?

思考回答 閲讀:P67—P68及拓展視野 多媒體演示:原子內部結構

交流討論: 原子的結構結論: 在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利用模型學習物質結構總結:

盤點收穫回憶、總結、發言形成原子的結構練習: 看屏幕,做練習學以致用

五、反思

本節內容比較抽象,為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原子的構成,我主要採用了:閲讀前人的實驗現象——發現問題——分析——提出假設——驗證的方法,通過課堂的表現來看,這種方法還是可行的。學生的積極性較高,並且大多數學生能投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設。但也看出部分學生探究意識還不夠,僅停留在面上,未作深入的思考。

高中化學説課稿 篇七

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本節課設計的教學活動力求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活動,通過科學探究完成一系列的學習任務,以幫助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最終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基於這樣的理念,充分的尊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學生學習的視角來考慮,設立學習任務和設計學習活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選擇於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這一節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烴作為一切有機物的母體,而甲烷又是最簡單的有機物,學生對甲烷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後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

2、教材的功能與價值

提高公民的基本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有機物學習方法。學會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學,再用化學知識服務於生活。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甲烷的結構特點和取代反應。

難點:建立甲烷的立體結構模型,從化學鍵的層面認識甲烷的結構和性質。

二、學情分析

1、知能儲備

知道甲烷是一種化石燃料,能從組成上認識燃燒產物;不能從結構角度認識甲烷的性質;儲備了物質結構和化學鍵知識,具備了學習甲烷的理論基礎。

2、學習方式

喜歡從熟悉的事物入手學習新知,對圖片、實物等感興趣,喜歡自己動手。

3、認知方式

缺乏對知識進行主動的探究和建構。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甲烷的結構特點和取代反應,掌握甲烷的化學性質。以甲烷的結構為例,認識有機物分子的立體結構,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建立有機物“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係。

2、過程與方法

運用模型製作、實驗探究、觀察、交流討論等手段,結合多媒體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運用能力和形成有機化學的學習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能源危機及可燃冰開發情況的瞭解,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科學與生產和社會發展的密切聯繫,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並體驗科學探究的喜悦。

四、教法與學法

1、教學方法

“以問題為索引,學生為主體”的科學探究,並與實驗探究、多媒體有機的結合,營造出師生互動和諧的課堂。

2、學習方法

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充分的進行探究和討論、交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特點。

五、教學思路

採用板塊教學,分為四個學習板塊。即:板塊一:甲烷的物理性質;板塊二:甲烷的結構探究;板塊三:甲烷的氧化反應;板塊四:甲烷的取代反應。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評價,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並幫助學生形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體現用途”的認知關係。其流程圖如下:

六、教學環節

板塊一:自主建構物理性質。通過展示“可燃冰”的圖片,播放西氣東輸視頻來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再向學生講述為了合理開發並利用這些新能源,就有必要研究天然氣主要成分甲烷的結構和性質。展示一瓶甲烷氣體,請學生通過觀察、閲讀教材,完成表格內容,然後彙報。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能源危機、通過對可燃冰貯量和開發介紹,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對西氣東輸工程的瞭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發學習興趣,並引出《甲烷》課題。同時學生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掌握物理性質學習的一般方法。

板塊二:甲烷的結構探究。學生自主學習並完成甲烷的分子式、電子式和結

構簡式的書寫。老師評價後提出問題甲烷究竟有着怎樣的結構,學生開始猜想。然後老師提供素材組織活動,同學們分小組進行實踐活動,然後再收集並展示大家的作品,進行相互交流。

引導信息:

1、甲烷分子中的4條c—H鍵完全等同。

2、H與c之間的距離和每個夾角也完全相同。學生再重新思考自己作品的正誤,根據科學信息進行交流和討論後,主要認為甲烷存在正四邊形或正四面體這兩種結構。在學生產生疑惑時,老師再給出第三條信息:如果把甲烷中的兩個氫原子換成兩個氯原子後也只有一種結構,學生分小組再次動手進行實踐活動,再結合科學信息得出甲烷是正四面體的立體結構。用電腦製作出正四面體的立體結構,以便學生直觀的認識。同時讓學生按照教材要求進行手工製做,在實踐活動中再次建構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甲烷結構的研究,學會科學的質疑和能根據科學信息進行有效的實踐活動,同時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表象能力。通過對甲烷的模型觀察,正確認識了甲烷的分子結構,為甲烷的性質學習打下了基礎。

板塊三:甲烷的氧化反應。創設情境,展示甲烷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學生根據結構猜想其性質。分別將甲烷分別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和加有石蕊試液的強鹼溶液中。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探究,交流和總結。得出結論:甲烷的性質在通常情況下穩定,但在點燃條件下就會燃燒。展示sTs素材讓學生感知甲烷是一種清潔燃料。

拓展知識:通過提供資料卡片和礦難圖片進行安全教育。引導學生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化學物質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利與弊。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用實驗方法研究甲烷的性質,體驗了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有機思想。sTs素材的呈現,提高了公民的基本素養,加深了學生對甲烷的認識。

板塊四:甲烷的取代反應

在兩支試管中都按比例收集好甲烷和氯氣,一支用紙包好避光,另外一支用點燃的鎂條照射進行對比試驗。學生觀察並思考以下兩個問題:①實驗中得到哪些信息。②從所得信息中你能獲得哪些啟示。然後小組內交流和小組間彙報,得出結論甲烷與氯氣在光照條件下發生了反應。

組織學生,用球棍模型製作出其可能的產物。學生再次動手實踐運用甲烷的結構探究其性質,展示同學們的作品,用電腦模擬其反應的微觀過程,幫助學生從化學鍵的角度瞭解取代反應的本質。完成方程式書寫,老師再分析和評價,並介紹取代產物的用途。

設計意圖: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思維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從物質的微粒觀來分析化學反應的本質過程,透過現象看本質,明白實驗手段是檢驗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並從中體驗探究性學習的過程。

然後學生通過簡潔工整,知識層次清晰的板書設計,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和總結。完成課堂反饋(設計這兩道試題的目的是從結構和性質兩個角度檢驗“教”和“學”的效果,有助於下節課的教學實施。),再將所學的化學知識聯繫到生活中去,並上網瞭解沼氣的使用知識,然後給周圍的農户推廣,做一名節能減排的倡導者。

設計意圖:理論聯繫實際,將所學知識進行運用並指導生活。

七、教學評價

對於本節課的重點甲烷的結構和甲烷的性質都是由老師提出了問題,然後學生的觀點發生碰撞,然後師生一起分析提升,老師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以促成學生認識的轉變和產生情感的共鳴,最終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

本節課的教學貫穿了兩條線索,即:生活線和知識線。從天然氣的利用到甲烷的氧化反應體現其可做燃料,甲烷的取代產物在生活中的運用,以及沼氣的推廣使用,西氣東輸工程等都體現了甲烷的社會價值。從物理性質開始瞭解甲烷,再從結構去了解化學性質,甲烷的氧化反應和取代反應,這些性質也體現了甲烷的用途,是一種很好的化工原料,體現了甲烷的學科價值。也幫助學生建立了結構決定性質,性質體現用途的認識關係。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了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學,用化學的知識走進生活。

高中化學説課稿 篇八

一、教材分析

教材簡介:

本節教材選自全日制高中化學課本第一冊第五章《物質結構 元素週期律》第四節化學鍵,課時為3課時。

本節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關於離子鍵的內容,第二部分是關於化學鍵的內容,第三部分是關於介紹極性鍵和非極性鍵,第四部分介紹化學鍵的概念。此外本節還包括了一個演示實驗和一張表格。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離子鍵,共價鍵的概念,能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的形成。

2、使學生了解化學鍵的概念和化學反應的本質。

3、通過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教學,培養學生對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力。

學情分析:

第一部分關於離子鍵的內容,學生在國中已經學過活潑金屬鈉與活潑非金屬氯起反應生成離子化合物的過程。第二部分關於共價鍵的內容,學生也已學過了氫氣和氯氣的反應生成氯化氫的過程。因此這兩部分可在對有關知識進行復習的基礎上進行引導學生學習。在國中,學生已經學過了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等知識,因此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從熟→生的過程。

教材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內容屬於物質結構理論的範疇,而物質結構不僅是本書的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通過本節教材的學習,形式認識了化學鍵和化學反應的實質,對分子結構理論將有整體認識。

教學重點:

1、離子鍵,共價鍵

2、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及其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化學鍵概念,電子式

二、教學方法

1.“啟發探究式”

本節內容具有教學的特點,又有基礎理論教學的特點,可採取教學方法,即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多媒體教學

本節教材概念多內容比較抽象,理論性強,可充分利用直觀教學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講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結構時,可藉助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或實物模型,展現分子結構進行教學,展現微觀分子的運動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三、教學過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將化學鍵概念放在離子鍵和共價鍵之後,我認為這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即歸納教學的方法。因此我的教學也按照教材編寫的順序進行。

1.關於離子鍵的教學

課前可以佈置學生複習國中化學課本中關於離子化合物的內容,重點複習離

子與原子的區別和離子化合物的形成。

課堂中要根據教材的安排,通過鈉與氯氣反應生產氯化鈉的過程進行演示實驗,組織學生討論氯化鈉的形成過程,從而引出離子鍵的概念。討論中要着重抓住離子鍵的原因,成鍵粒子和成鍵性質三點,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離子鍵的本質和形成條件。要指出在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時學生經常出現的錯誤,如(1)離子漏標電荷數;(2)離子所帶正負電荷數與元素化合價分辨不清等,注意強調書寫的規範化。

此外,為了使學生知道氯化鈉在通常情況下以晶體形式存在,我將利用課後資料中的晶體結構示意圖展示氯化鈉晶體的模型,培養對此感興趣的學生,並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2.關於共價鍵的教學

課前可佈置學生複習國中關於共價化合物的內容,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討論氫氣和氯氣反應的過程,討論中要着重抓住共價鍵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討論共價鍵的原因時,我將啟發對比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分析為什麼氖分子是單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雙原子分子。從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排布是否達到穩定狀態,分析得出形成共價鍵的條件,並用電子式表示氫氣和氯氣的形成過程。在本節的教學採用與離子鍵的對比進行教學,通過概念與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和共價鍵形成的對比,將使教學更加順利。

3.關於非極性鍵和極性鍵的教學

複習導入:在複習共價鍵概念後,可由學生在黑板上寫出氫氣,氯化氫,水分子的電子式。

提出問題:(1)在氯化氫中及水分子中,為什麼電子對偏向氯原子和氧原?(2)而H2中為什麼電子對未偏移?(3)氫氣和氯化氫,水分子中的化學鍵是極性鍵還是非極性鍵,並總結出規律。

4.關於化學鍵的教學

在通過以上的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閲讀教材,歸納出化學鍵的概念。同時得出“一個化學反應的過程,本質上就是舊化學鍵斷裂和新化學鍵形成的過程”的結論。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將其設計成多媒體動畫教學,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結時,應當着重強調以下幾點:

(1) 化學鍵是存在與分子內相鄰的原子間“強烈的相互作用”

(2) 是指兩個直接相鄰的原子

(3) 原子指廣義的原子與上面的原子有所區分

(4) “強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説成結合力

四、反饋練習

離子鍵部分是強調離子鍵的概念和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共價鍵部分應強調共價鍵的概念和用電子式表示共價分子的形成過程。此外,還要強調極性鍵和非極性鍵的區別。

五、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