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三《衚衕文化》語文説課稿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17K

第1篇:高三《衚衕文化》語文説課稿

高三《衚衕文化》語文説課稿

高三《衚衕文化》語文説課稿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三《衚衕文化》語文説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抓住課文要點,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體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問。汪曾祺的《衚衕文化》是一篇好文章,普普通通的衚衕,在作者的筆下,洋溢着濃郁的文化氣息。它用富有京味而有精練的語言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點,又用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表達出了衚衕文化的內涵,再後,用真實的感情表達出了對北京胡同特有的感情。而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正是:概括要點,提取精要。因此,在對《衚衕文化》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着力於引導學生概括出文章的要點,提取精要。京味的語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也是本學期唯一的一篇,所以應該好好的讓學生品讀、欣賞,從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覺。這也正好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鑑於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閲讀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並藉以培養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2)、體會《衚衕文化》中濃郁的文化氣息,並藉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3)、引導學生注意本文語言樸實、雅緻的特點。

3、教學重點:

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訓練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4、教學難點:

同教學重點。

二、講教法

課文:

1、文章篇幅比較長,但是比較淺白,可以用來訓練學生閲讀的速度,同時找關鍵詞、句,概括出要點,提取精要。

2、優美的語言要用聲音來品讀才有味道,讓學生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説説它的妙處。

3、結合有關語句,進行比較閲讀,引導學生欣賞京味的`語言。

4、作者的感情是複雜的,讓學生通過收集資料,進行討論引向更深入的思考。

課時安排:1課時

佈置預習:

1、什麼是衚衕文化?

2、北京的衚衕有什麼特點?

3、衚衕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4、作者對衚衕有着怎麼樣的感情?

三、教學過程:

1、導入:由歌曲《故鄉是北京》引入,讓學生感受一下濃濃的北京風味,由現實生活中走進古老的北京城,去看看古老的衚衕。

2、第一步:概括要點,提到精要。默讀課文,結合預習(1、2、3),找出相關的內容,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舉例:

(1)由“什麼是衚衕文化”開始提問,直接入題,讓學生首先明白鬍同文化也就是北京市民文化。

(2)“衚衕的特點”,學生很容易找到,教師可能用三句領起句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品讀,如“北京的衚衕真多啊;北京的衚衕真奇啊;北京的衚衕真靜啊”

(3)“衚衕文化的內涵”指導學生抓中心句,學生很快就可以找出來。

3、第二步: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感情。讓學生朗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作適當的點評。老師指導欣賞下列句了:

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説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有窩頭,就好。大醃蘿蔔,較好。小醬蘿蔔,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更好。蝦米皮熬白菜,最好!

高三衚衕文化語文説課稿這兩個句子相比,你更喜歡哪一個,哪一個更能表現出北京人易於滿足?為什麼?經過討論,學生髮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時也煅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結合課練習,讓學生去品味,去欣賞,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4、第三步:細讀最後三個自然段,體會作者感情:(傷感留戀理解)

5、第四步:小結全文。(北京的衚衕造就了特有的北京的衚衕文化,。那麼,我們有沒有想到有着悠久歷史的四中也有着它獨特的文化呢?讓我們也學學汪曾祺先生,寫一篇《四中文化》?課外延引的寫作,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寫作慾望,也會引起他們對身邊人,身邊事的觀察,有利於提高寫作水平。

第2篇:高三《衚衕文化》語文説課稿

這篇高三《衚衕文化》語文説課稿範文很重要,分享給你,希望可以幫到你。

説 教 材

翻開《衚衕文化》,確有耳目一新之感:作品少了一些正兒八經的説教,多了許多真切自然的情趣;少了一些“莊重”,多了許多詼諧;少了一些老調,多了許多雅緻。好一幅清淡、脱俗而又緊扣市民生活的風俗畫, 它讓學生感到生活是豐富多彩的, 由此而形成的文化也是豐富多彩的。

衚衕是市民生活的地方,由此也派衍出了市民文化,衚衕與市民一起經歷了歷史的風風雨雨,它見證了歷史,像一位時間老人。作者談衚衕實質上談的是衚衕文化,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最能體現文化氣息, 作者也希望讀者能感受這一份生活氣息,這是分析這篇文章的重點所在。

而作者對於衚衕及衚衕文化情感的變化,還需聯繫作者的生平作恰當講解, 讓學生了解這一份情感的變化是自然的、傷感的、又是清醒的,這是一個難點,教學中應很好地處理。

説 教 法

一、課前預習要求

1.在默讀領會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把握文章的關鍵語句。

2.初步思考兩個方面的問題:

(1)衚衕文化的總體特點是什麼?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為什麼説“忍”是它的“精義”?

(2) 衚衕文化為什麼會衰落?它的衰落讓你產生了什麼聯想?

(説明:這個“課前預習”的設計,一方面是《衚衕文化》一文內涵較深, 既有抽象的概括又有形象的描寫、既有悠閒的調侃又有雅緻的表達, 安排學生在課前預習。可增強對課文語言的感悟能力。另一方面,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篇幅也不短小,有了學生的課前預習,可有效地實現“長文短教”。)

二、課堂教學環節

1.導入:

當今社會瞬息萬變,各種文化現象層出不窮,並且滲透到人民的生活當中,文學的、藝術的文化是同學們重視並認可的, 而圍繞在我們身邊的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卻容易被忽視。所以為了更好地進入課文,可利用“詞典”瞭解“文化”的定義,同時設計一個多媒體課件, 帶着同學們一起走進衚衕,走進“衚衕文化”。

2.閲讀理解:

(1) 鼓勵學生充分挖掘、利用課文註釋,通過分析,明確本文文體。

本文是一篇“序” ,但是,整篇文章只有“看看這些衚衕的照片” 幾個字, 表明這是一篇“序”。作者並沒有把這篇文章當作正兒八經的序來寫。呈獻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篇充滿作者個性風格的散文。

(2) 打破從頭到尾分析課文的思維格局,緊扣第12段,從“中間開花”,目的是“突出重點”。

設計“教學手段”:對照多媒體課件的畫面, 從文中精選一段文字,讓學生朗誦,使他們對文中的內容產生一定的感情認知。

設計“思考題” :衚衕文化的總體特點、表現形式、精義。

討論, 並利用多媒體課件明確:

衚衕文化的總體特點:封閉。

表現出的生活習慣:安土重遷、處街坊、易於滿足、不管閒事。

總結: 這些生活習慣是閒逸的、簡單的,體現了北京人的隨遇而安、逆來順受。

在這個部分抓住一些細節,仔細體味衚衕文化的精義:文化活動:下棋、喝酒、遛鳥飲食文化:蝦米皮熬白菜,嘿!語言習慣:鬧學生、過學生可以推出衚衕文化的精義:忍作者突出衚衕文化的精義“忍”時,又舉了兩個例子,要引導學生認真品讀, 師生共同體味京味文化。

總結: 忍耐屈從形成了產生衚衕文化的土壤。封閉的衚衕文化成為北京市民生活的重大組成部分。

衚衕太多,以至於形成網絡,而四合院就是這網中的“眼”,作者對衚衕文化了解、熟悉,甚至是深深的依戀,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熟悉這四合院的生活,透過這個“眼”,我們可以看到衚衕文化的內涵。如果説詩有詩眼,文有文眼的話,四合院就是了解衚衕文化的“眼”,因為北京人一幕幕的活的生活劇,都在這裏上演。

3.賞析:

(1)學生齊讀最後個自然段。

問:作者對“封閉”的“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的衚衕文化有一種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確:欣賞、喜愛,也有一些調侃(蝦米皮熬白菜,嘿! )。

(2)但作者面對這種文化的衰落,又有何種感受呢?找出最能表現作者感受的詞:

明確:懷舊傷感無可奈何

(3)除了懷舊、傷感、無可奈何,作者是否還有其他感情?

明確:從“再見吧,衚衕”可見,作者對這一必然的發展現象有着一份清醒,有着一份超脱。這是難能可貴的。

(4)我們應怎樣理解這種清醒和超脱?

明確:舊有的文化形態,在洶湧的時代大潮的衝擊下, 已顯得“力不從心”了,它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創造力。隨着時代發展,衚衕消失了,產生衚衕文化的土壤沒有了,高樓林立了,新的文化形態必然應運而生。

三、研究性學習

在我國的歷史發展中,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推陳出新”的情況,要求學生舉出幾個話題,查找資料,寫成小論文。這一環節,對學生的蒐集資料能力、分析研究能力、寫作能力的形成都至關重要。

參考話題:

1.中山裝— — 西裝

2.格律詩— — 自由詩

3.文言文— — 白話文

4.戲劇— — 通俗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