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項羽的歷史資料(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6W

項羽的歷史資料(新版多篇)

項羽失敗的原因 篇一

一、項羽在推翻秦朝統治以後,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封立十八個諸侯王,搞分裂割據,把統一的中國倒退到割據分裂的舊時代裏去,違背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二、項羽殘暴無比,多次屠城,濫殺無辜,失掉民心。尤其在鉅鹿大戰中獲得大勝後,於新安用狡詐的辦法把已經投降的二十多萬秦軍全部活埋。激起了關中秦民的憤慨,他們怨恨項羽殘暴,更堅決擁護劉邦,惟恐項羽得勢。項羽雖然在軍事上大勝,但政治上卻大敗了。

三、項羽在一些戰鬥中暫時取勝,全憑自己的勇力,不會用人,更輕視貧寒出身的人。項羽發怒時,大喝一聲,在他旁邊的上千個人,都會被他鎮懾得不敢動彈,但他不會懂得如何使用有才能的謀士良將,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

四、項羽待人仁慈有禮,言語温和,但獎罰不明。有人生了病,他會同情得流下眼淚,會把自己的飲食分給這個人;但是等到他所用的人立了戰功,應當封賞時,他卻把已經刻好的印信拿在手裏,捨不得給人家。

五、項羽沒有建立鞏固的後方,在戰略上處以被動地位。如他滅秦後就往東走了。有人勸他留在關中這個地方,可以建都成就霸業。但他不但不聽勸,反而還説:“人富貴不回故鄉,就如同穿了錦繡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別人誰知道呢。”給果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失卻了關中這塊寶地。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篇二

秦朝被推翻後,項羽在鴻門(今陝西臨潼附近)設宴招待漢高祖。在宴會上,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幾次示意項羽擊殺漢高祖,但項羽因不忍而不予理會。於是,范增便讓項莊以舞劍助興為名,想借機刺殺漢高祖。漢高祖的謀臣張良看到形勢緊迫,就出外召樊噲説:“現在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常在沛公。”於是樊噲帶劍擁盾進入宴會廳,指斥項羽不守信義,項羽被樊噲的氣勢所折服,漢高祖藉機脱離險境。

項羽起義的故事 篇三

項羽起義其實説的不是特別的精確,因為最初起義的那個人,不是項羽,而是項羽的伯父。但是因為大家關係都比較的親近,而且後來項羽的名氣很大,所以也就叫做項羽起義了。

要説項羽起義,還要説他小時候的一件事情。眾所周知,秦始皇喜歡巡遊天下,那樣特別會產生一種成就感。面對着百姓的注目禮,相信始皇帝心中也是沾沾自喜的。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就在這行注目禮的人羣中,有一個小孩子,看着始皇帝豪華的陣仗,説了一句話。

那句話的意思是,做人,就應該做到始皇帝這樣的排場。

在當初的那個時代,一個孩子有着這樣的見解,這樣的野心,是非常少見的。所以,這也為項羽起義埋下了伏筆。後來項羽起義,人們把他小時候的這個故事大肆渲染。

項羽起義還有一個輿論,是關於他的長相的。項羽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帥哥,他的帥不在於什麼皮膚白皙,而是有一種男人英雄的陽剛帥氣。據説,他是一個雙瞳子,這是千年難遇的人才,天降福相,所以人們也信服他。

項羽起義需要軍隊,這些軍隊有很多是他的老手下。但是項羽畢竟年輕,那麼,他是怎麼讓他們信服的呢?除了打仗厲害之外,項羽還有一個很拿手的絕活——舉鼎。他是天生神力,其他人自然比不上他。

就這樣,天時地利人和,項羽浩浩蕩蕩地起義了。

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戰爭有哪些 篇四

1、雍丘之戰。楚王命項羽,劉邦率兵迎敵,兩軍大戰於雍丘下。

2、鉅鹿之戰。

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3、彭城之戰 。

彭城之戰是楚漢戰爭其中一場大戰。彭城一戰,劉邦遭到了自起兵以來的最大的慘敗,楚軍依靠項羽堅毅果敢的指揮,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眾,殲滅劉邦主力,使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面,創造了古代戰爭中速決戰的典範,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4、滎陽之戰 。

滎陽之戰是指楚漢之爭時劉邦和項羽在滎陽進行的作戰。滎陽之戰發生於漢三年四月至六月,劉邦與項羽在滎陽對峙相持,項羽的謀士范增身亡在這一場著名的戰役中

5、楚漢之戰。即漢元年八月至漢五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

先發制人 篇五

陳勝起義後,會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機反秦,他於公元前209年9月召見項羽時説:“現在是滅秦的好時機。我聽説先發制人,後發則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點共同起兵。”出身貴族的'項羽豈肯委身於人下,按照計劃,項羽殺死了聲稱“先發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開樹起了起義大旗。

項羽烏江自刎原文 篇六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户,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

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鉅鹿之戰 篇七

項羽題跋全身像章邯殺敗項梁後,認為楚兵不足為慮,於是引軍北渡黃河,大破趙國,趙王以陳餘為將,張耳為相,敗走鉅鹿,章邯率領王離、涉間共四十萬圍攻鉅鹿。

楚懷王聽聞項梁戰死,非常害怕,從盱台趕到彭城,收編項羽、呂臣的軍隊由自己統領,並任命呂臣為司徒,呂臣的父親呂青為令尹,封劉邦為碭郡長、武安侯,仍舊統領碭郡的軍隊。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封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以宋義為主帥率兵五萬前往救趙,宋義軍行至安陽,逗留四十六日,不再進軍。

項羽向宋義建議説:“秦軍圍趙於鉅鹿,我們快速引兵渡河,和趙兵內外夾攻,必然可以擊破秦軍。”但宋義不肯發兵,還在軍中飲酒作樂,時天氣寒冷,又下大雨,士卒又冷又餓,項羽見此狀況,於早晨去見宋義,將其斬殺。

項羽提着宋義的頭告訴將士:“宋義想要和齊聯合謀反,楚懷王暗令我將其殺死。”諸將因為畏懼而屈服,不敢抗拒,於是推項羽暫為上,桓楚將此事報告給楚懷王,楚懷王就任命項羽為上。

項羽殺了宋義之後,威震楚國,名聞諸侯,於是派遣當陽君、蒲率領兩萬士卒渡河,多次進攻章邯給王離軍輸送糧食的甬道,但收穫不大,趙將陳餘派人請項羽再次發兵,項羽率領全部兵馬渡河,與秦軍大戰九次,章邯破走,項羽率軍繼續北上進攻王離。

楚兵以一當十,呼聲動天,打退章邯後,諸侯軍受到了極大的鼓舞,與項羽一起進攻王離,斬殺蘇角,並生擒王離,秦將涉間不願投降而自殺,大破秦軍後,項羽於轅門召見諸侯將領,諸將無不跪着前來,不敢仰視項羽,於是項羽為諸侯上,諸侯都歸附於他。

章邯率軍駐紮在棘原,項羽駐軍於漳水南,兩軍相持不戰,秦軍多次被項羽打敗,秦二世派人責備章邯,章邯害怕,於是派長史司馬欣去請示,司馬欣到了咸陽,被趙高留在司馬門三天,不予接見,有不信任的意思,司馬欣非常害怕,急忙逃到章邯營中,勸章邯早做打算,趙軍陳餘也寫信給章邯,勸其反秦,章邯暗中派始成前往項羽營談和約,但沒有談妥。

項羽讓蒲領兵,日夜兼行渡過三户津與秦軍交戰,將其擊敗,而後項羽率領全軍又於污水上大破秦軍,章邯再次派人來見項羽,想要訂立和約,項羽召軍吏來商量説:“現在軍糧越來越少,想答應他們。”軍吏説可以,於是項羽和章邯約在洹水南殷虛上相見,並訂立盟約,章邯見到項羽後,哭着向項羽傾訴趙高的種種行為,項羽於是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上,率領秦軍為前部,行至新安。

公元前206年(漢元年)十一月,諸侯的士卒原來都曾在秦服過徭役,受盡秦兵的鞭撻,而今秦兵投降諸侯,諸侯兵都把秦兵當作奴隸來驅使,引起秦兵的不滿,暗地裏作打算。

諸侯聽聞到秦兵的計策,將其告訴項羽,項羽召集黥布、蒲等人商議,認為秦兵很多,入關中後如果不聽令,會引起非常大的禍患,於是項羽將秦降卒二十餘萬全部在新安城南連夜坑殺。

項羽烏江自刎的故事相關信息 篇八

西楚霸王項羽兵敗之後於烏江自刎,這是家喻户曉的歷史故事。然而,史學家計正山先生早在1985年於《光明日報》發表文章對此提出質疑,經過20多年的考證,近日,計先生成功推出新著《項羽死亡之謎》一書,書中以大量實地考察和歷史證據對“項羽烏江自刎”予以否定,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項羽死亡之謎》 一書指出:項羽其實是戰死在秦代東城,即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南二龍鄉境內。當然,對於霸王死的問題,我們相信還會有一番論爭;但是,令人欣喜的是讀完《項羽死亡之謎》,我們這些也曾研讀過《史記》的人,會有一種心靈震撼的思考;你會感到計先生的讀史方法非常獨特,他探索歷史人物事件的視角很是新穎。讀完《項羽死亡之謎》你會豁然開朗;明白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去解讀。一本遠古而又凝重的《史記》被讀出了濃濃的人情味,歷史人物和事件彷彿就發生在昨天,離我們很近,近得我們可以用心靈和他們交流和溝通。

《項羽死亡之謎》不僅視角獨特,而且觀點新穎。書中對於許多歷史人物事件的分析論證都屬前所未有,略舉幾例供大家分享:

一、項羽垓下被圍、四面楚歌--這是《史記》記載又為人所共知的掌故。然而,歷史上卻從未有人對故事內幕提出疑問,比如:項羽垓下被困難道沒有考慮楚軍出路?或者稱之為戰略選擇?項羽後來又採取了那些戰術行動,從而使楚軍主力在“十面埋伏”之中成功實現半夜突圍“南出馳走”;而“平明,漢軍乃覺之”--直到天快亮時漢軍才發現項王已經逃走。

二、項梁、項羽率8000子弟抗擊秦軍究竟是從哪裏渡江的?項羽和烏江的不了情結起於何時、緣於何因?烏江亭長到底是何許人也?項羽陰陵迷路時發生哪些蹊蹺?

三、虞姬究竟死於何地、怎麼死的?為什麼安徽會出現靈璧、定遠兩個虞姬墓?還有,《今上本紀》為什麼和《封禪書》出現大段重疊?司馬遷對於同一個人物為什麼前邊描述他是神、後邊又説他其實是人?漢代大學者班固為什麼説《史記》記載“甚多疏忽、或有牴牾”?我們應該以何心境來解讀《史記》?《項羽死亡之謎》一書對於司馬遷《史記》中的諸多懸謎,都在尊重《史記》記載的基礎上,作出順應規律又合乎情理的分析和論證。

尤其是,計正山先生以實事求是的科學觀點和態度慎讀歷史,從而實現了歷史人物事件和現實社會生活的近距離靠近,比如,該書中分析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方法,不只是照搬古籍、引經據典,而是以當時環境為背景從分析人物心理入手、探索補缺史料記載的不足;作者把原本枯燥沉重的歷史記載,變成充滿情趣智慧又摒棄唯書僵化的全新史學觀念。

著名學者馮其庸稱讚計正山的研究方法是對傳統史學研究的強力挑戰,也是給“正在QQ”的書齋史學家發出一次“窗口抖動”。

史書記載、歷史遺存、民間傳聞外加情理分析--計正山先生在解讀歷史中所採取的這種3+1思維方式,從而使原本高閣的歷史研究,進入更多知識分子的文化生活之中;我認為這是《項羽死亡之謎》一書的閃光之處,也許這將成為史學研究領域的一次大膽嘗試和視角突破。

猜你喜歡:

歷代評價 篇九

司馬遷:“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 ’,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豈不謬哉!”

楚國諸老將:“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

陳平:“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酈食其:“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負;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也。”

高起、王陵:“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韓信:“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郭嘉:“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

諸葛亮:“昔項籍總一強眾,跨州兼土,所務者大,然卒敗垓下,死於東城,宗族如焚,為笑千載,皆不以義,陵上虐下故也。”

劉邵:“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高祖、項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則智者去之,故項羽氣力蓋世,明能合變,而不能聽採奇異,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陳平之徒,皆亡歸高祖。”

房彥謙:“故蚩尤、項籍之驍勇,伊尹、霍光之權勢,李老、孔丘之才智,呂望、孫武之兵術,吳、楚連盤石之據,產、祿承母弟之基,不應歷運之兆,終無帝主之位。”

司馬貞:“秦鹿走,偽楚狐鳴。雲鬱沛谷,劍挺吳城。勛開魯甸,勢合碭兵。卿子無罪,亞父推誠。始救趙歇,終誅子嬰。違約王漢,背關懷楚。常遷上游,臣迫故主。靈壁大振,成皋久拒。戰非無功,天實不與。嗟彼蓋代,卒為凶豎。”

蘇洵:“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

範浚:“若籍則無能有是,得范增不能用,得陳平不能用,得韓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僨棄去,徒以匹夫小勇,欲決雄雌於挑戰間,至力蹙勢窮,猶將馳殺一二漢將,以見枝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然則籍之亡也,又胡望乎天哉?”

何去非:“項羽之於力嘗強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彼項羽以百戰百勝氣蓋於一時,手襲天下以王豪傑而宰制之,自以天下莫能抗也。觀其所賴以為資,蓋有類乎力者矣。雖然,彼之所謂力者,內恃其身之勇,叱吒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眾之勁,搏捽決戰足以吞敵人而已。至於阻河山,據形便,俯首東瞰,臨制天下,保王業之固,遺後世之強,所謂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輕指關中天險之勢,燔燒屠戮逞其暴,卒舉而遺之二三降虜,反懷區區之故楚而甚榮。。.。.。.惟其知奪而不知其有,此所以亡耳。”

李晚芳:“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迄今正襟讀之,猶覺喑嗯叱吒之雄,縱橫馳騁於數頁之間,驅數百萬甲兵,如大風捲籜,奇觀也。”

蔡東藩:“惟觀於項王之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種種不道,死有餘辜,彼自以為非戰之罪,罪固不在戰,而在殘暴也。彼殺人多矣,能無及此乎!天亡天亡,夫復誰尤!”

周恩來:“時勢之英雄,固若是其眾也,然非吾之所論於項羽、拿破崙也。夫二氏,世界之怪傑也。具併吞八荒之心,叱吒風雲之氣;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敵邦聞之而震魄,婦孺思之而寒膽;百世之下,猶懍懍有生氣,豈僅一世之雄哉!是猶其勇之著於外也。若其關係於世界之進退,人類之盛衰,又非一時豪俊、二三學者所可同日而語。雖以帝王之尊、宗教之力、金錢之勢 ,莫以易之。故二氏者,吾之所謂造時勢之英雄也。”

毛澤東指出項羽戰敗的三個錯誤: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機械遵守鴻溝協定;以及建都徐州。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