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對項羽的評價 對項羽的評價100字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23K

對項羽的評價 對項羽的評價100字新版多篇

對項羽的評價(精 篇一

李清照有詩云:“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從古至今,人們對項羽有着各種各樣的看法。如説他有勇無謀,沒有政治頭腦和眼光,婦人之仁。也有説他重情重義,光明磊落,君子之度。

在我的眼裏,項羽是一位英雄。縱觀這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英雄人物一生,拋開他的英雄氣概不談,我們也無不為他的魅力人格所讚歎,在當時那個人人謀富貴,人人謀利益的歷史環境下,項羽便是一顆璀璨的明星。他是那麼的光彩奪目,那麼的鶴立雞羣。他的英雄和君子形象。恰恰烘托了劉邦的無賴和小人模樣。

在我的眼裏,項羽他重情重義,光明磊落。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時,只要他阻止項伯“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只要他一個手勢,甚至是一個動作,就能殺劉邦於宴上。但是他沒有,這不是因為他不知道放虎歸山的危害,而是他想與劉邦光明正大的決一雌雄罷了。這不是婦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度。

在我的眼裏,項羽最終雖然是失敗了,但他並不是敗給劉邦這種小人,敗給這種無賴。而是敗給了他自己的性格,敗給了像張良、韓信、陳平這樣的謀士。

在我的眼裏,項羽並非是一個帝國的開創者或守業者。他殘暴,但沒有劉邦的陰險狡詐來的實用;他強悍,但沒有劉邦手下多員虎將合起來、的力量強大;他出身高貴,也就少了市井之徒的謙卑和忍耐。

在我的眼裏,項羽淚別虞姬,演繹這纏綿排側的兒女情長。“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為了不拖累你而選擇了自刎。當鋒利的劍劃過她雪白的脖子,項羽的你的眼裏只有她散落的微笑,依舊傾國傾城。

項羽的一生貴在“情義”二字,起兵抗秦,心懷的是救黎民於水火之中的大義;善待士卒,洋溢的是江湖人士的豪情;而那一段霸王別姬的佳話,則是催人淚下的兒女情長。

項羽個人評價 篇二

還有一種説法認為項羽自殺是想結束戰爭,消除百姓因戰亂帶來的痛苦。據《史記》記載,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僵持不下,“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於是項羽對劉邦説:“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意思是想通過兩個人的決鬥一決雌雄,不要再讓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説明項羽的確有可憐天下蒼生的情懷。當項羽率殘兵敗將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時,想到渡江以後還要捲土重來,重新進行一次楚漢戰爭,給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於是選擇犧牲性命來結束連綿數年的殘殺,還天下一個太平世界。

但這種説法帶有太多的猜測成分,也與項羽的好戰殘暴性格不符。項羽當年曾經坑殺二十萬秦兵,火燒阿房宮三個月,是一個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殺身亡。他之所以要約劉邦單打獨鬥、一決勝負,很可能是出於一種計謀,因為以項羽的個人能力,打敗劉邦簡直就是易如反掌,不過劉邦也沒有上當。當項羽失敗逃至烏江時,萬念俱灰、狼狽不堪,心中不免感慨萬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喚起他可憐天下蒼生,願意以一己之死來結束戰爭的念頭也有可能,但這頂多是項羽走投無路又放不下臉面時的一種自我安慰,將它視為項羽自殺的主要原因卻是不妥的。

還有一種説法,認為項羽不是不想過江,而是根本沒有機會過江。我國着名學者馮其庸在其文章《項羽不死於烏江考》中,詳細論證了《史記》、《漢書》、《楚漢春秋》關於項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記》有關項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項羽本紀》中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船待”兩處涉及烏江外,其餘無一處寫到項羽烏江自刎。反倒是明確提到:項羽“身死東城”,“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等。

他還通過《括地誌》和《江表傳》等篇章作了關於地理位置的考察,經過實地查勘考證,項羽確死於東城,即今天的安徽定遠縣,此地離烏江有120千米。至於《項羽本紀》中兩處涉及烏江的記述,馮先生認為是司馬遷記敍上的錯誤,並導致了以後的以訛傳訛。

對項羽的評價(精 篇三

看完《鴻門宴》後,很多人都有會認為項羽是“婦人之仁”,錯失了殺死劉邦的大好時機。但蘇軾卻認為項羽有“君人之度”。這並不是因為蘇軾一時新血來潮,來個唱反調,這是他發自內心地讚賞。

當時的時局對劉邦是不利的,若項王一舉入關殺死劉邦還好説,問題是他若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就不好了,劉邦手下雖説只有十五萬餘兵,但盡待在關內,加之劉邦手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他們大多對劉邦十分忠心,倘若得之劉邦已死,必盡其力而反之,彼可於大路埋伏(項羽素傲,必取大而舍小),但見來時可往來衝突,卻不與其正面交鋒,此可疑其兵也,然後可使一人佯裝投降,傳書與羽言其為內應,裏應而外合也,羽必信之,待羽入城,三下圍攻,可擒矣(此乃關門打狗之策)。

項王可能考慮到此為人和與他勢力不利也,故作個順水人情,放劉歸去。

劉邦善用人,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也正是如此,項王手下如韓信、陳平等皆降劉邦。項王會敗,這是一個原因,可勝敗兵家常事,一場戰爭的勝負不會抹殺真英雄的形象。

項羽不肯學書,書足以記姓名而已,不肯學劍,劍一人敵,要學的是萬人敵。他打仗不管兵法,每戰必披甲持乩,親自出戰。一者鼓舞士氣,二者削敵鋭氣。真英雄莫過於此!羽曾以3萬楚軍大破漢兵56萬,打得劉邦抱頭鼠竄。這是多麼的霸氣啊!項王曾和劉邦講和,劃鴻溝為界,這是多麼的豪氣啊!他曾因兵敗,而在烏江自刎,這是多麼有骨氣啊!

無論是打仗,做人,甚至是作詩,都掩飾不了他的英雄之氣:

力拔山兮氣慨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可奈何

項羽的這首詩也因此流傳千載。

司馬遷説過:“他愛馬,愛美人,愛故交,最後自刎而死!這是一個十足的讓人快意的英雄……”我想這是對項羽英雄之氣的最好詮釋吧!

項羽的死,不在與別的,只是他的英雄氣,是他那天生的英雄氣,註定了他悲劇般的命運!

項羽個人評價 篇四

他能夠封賞自己最討厭的人,也能夠放棄自己最喜歡的人,理性是他靈魂裏的中堅力量,這是韓信明知項羽更加“勇悍仁強”仍然跟着他的緣故。

韓信用八個字評價項羽:“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匹夫之勇好理解。婦人之仁,韓信這樣解釋:“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但等到要給有功者封爵時,項羽又極其小氣,印章在手裏都快磨出包漿了,也捨不得給人家。

加了定語“仁”和“勇”已經失去本意。項羽願意對眼前人示好,但懷王與韓信都説他“所過無不殘滅者”;劉邦不太照顧別人的面子,卻尊重別人的利益,更不做無謂的濫殺。

劉邦之於項羽的勝利,是理性之於非理性的勝利,智慧之於反智的勝利。反智的光芒能夠輝耀於一時,爆發驚人的能量,但終究只是一時勝利,經不起天長日久的檢驗。

在一個個關鍵節點上,項羽落入劉邦的話語陷阱;垓下之戰,他主動接受來自於韓信的暗示;最後一場打鬥,項羽未嘗不神勇,但又有何用?他心裏已經認了輸,以一當百,也不過是一場精彩的謝幕表演。他兵敗如山倒,迅速崛起,又迅速隕滅。這世上,拼到最後,還是拼腦子。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概做出高度評價和讚揚;一種是以晚唐詩人杜牧為代表,他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麼項羽當年為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根據最早的記錄,項羽是因為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着説:“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這種説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傳最為廣泛,後世關於項羽自刎的傳説大多源於此

在這種説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據《史記》記載,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非常吃驚,便起身飲酒,此時“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據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記載,虞姬當時愴然拔劍起舞,並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揮劍自刎。項羽是個爭強好勝、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愛的侍妾被逼自殺,心中既傷心絕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強烈打擊,再加上當時楚軍傷亡慘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當項羽帶着殘兵敗將逃至烏江畔時,頓覺羞恥難當,沒有臉面去見江東父老,於是選擇一死了之。

項羽個人評價 篇五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霸王,關於他的傳説汗牛充棟,這其中又以他自刎烏江最為慷慨悲壯,在民間流傳也最為廣泛。

關於他的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以南宋詞人李清照為代表,她在《烏江》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概做出高度評價和讚揚。

一種是以晚唐詩人杜牧為代表,他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

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麼項羽當年為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

對項羽的評價(精 篇六

項羽這個人一生雖然短暫,但算得上是一個轟轟烈烈的英雄人物。多年來,一向被人們關注和研究着,各種各樣的評價都有。例如用《四庫全書全文檢索系統》(文淵閣版)鍵入“項羽”就能搜索到2579條相關的資料。有的是專論項羽,有的是在討論歷史乃至某一時期現實問題時,涉及到項羽及其評價。又如古今的許多詩詞中都有對項羽的評價,有專門“詠項羽”或“烏江”、“鴻溝”、“鴻門”等詠史詩,也有在其他詩詞中提到的。當代偉人毛澤東“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應當也是一種對項羽的評價。

那裏我想先説一下古人的評價。首先是《史記·項羽本紀》,項羽該不該列入“本紀”司馬遷的用意究竟是什麼至少從唐代以來,就已見仁見智。可是司馬遷寫項羽,是很用功的,寫得好,耐看。明人王世貞在《書項羽傳後》一文中寫道:“吾少時閲書至夜分而困,欲寐,輒取項羽傳誦之,即灑然醒。以為非羽不能發太史公筆;非太史公無以寫羽生氣……”

據司馬遷記載,戰勝項羽的劉邦對項羽是有評價的。而司馬遷的記載,是後世評價項羽的史實依據。絕大數人是把項羽當英雄看待的,生得轟轟烈烈,死得慷慨悲壯,所以李清照才有“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讚歎佳句。根據司馬遷的記載,後人評價項羽的功過是非,見仁見智,討論其失敗原因,從中吸取歷史的教訓,有些評價是耐人尋味的,值得重新審視的。上述王世貞的書後就項羽之是非有不少具體論述,從中能夠看到,他還與朋友們一齊討論過,他寫道:“至楚漢之為訟,則羽之負漢者一,而漢之負楚者三。……高祖死,何以見羽地下哉餘故友宗臣每酒間大呼,吾寧不成而為羽,不能成而為高祖。”這當然是一種私下的議論,是個人的一些看法。比較正式場合的評論也有,《貞觀政要·誠信》記載貞觀十七年唐太宗與侍臣講“去食存信”問題時曾説:昔項羽既入咸陽,已制天下,向本事行仁信,誰奪耶這是就“項羽引兵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收其貨寶、婦女而東,秦民大失望”(元戈直注)批評項羽不仁不信。《貞觀政要》中還不止這一次提到項羽。

從歷史上的情景看,關於項羽的評價值得討論的問題很多,這些立場、觀點與個人所處的時代也有密切關係。所以項羽研究還應當也必然會繼續下去,許多問題可繼續討論,我想應當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以上所舉事例該如何看待從司馬遷的評價開始,甚至包括司馬遷記述的與項羽同時代人的評價,這能夠説是研究的研究。例如《項羽本紀》中記宋義對項羽説:“夫被堅執鋭,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又例如《淮陰侯列傳》記韓信之言曰:“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這些評價,夠我們討論一番了。

第二,我們今日來評價項羽,分析、討論項羽的性格、情懷、命運,發掘項羽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文化意義更大。應當説,後世乃至今日人們討論的項羽,有真實的項羽和想象的項羽、有形的項羽和無形的項羽之不一樣,這也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的問題。

第三,項羽是一位軍事家,他的歷史貢獻主要在軍事上,他短暫的一生中有幾場重大的戰役,如鉅鹿之戰、彭城之戰、成皋之戰、垓下之戰,都是能夠再深入研究的。

第四,還能夠延伸一些問題作深入探討。如西楚霸王之“西楚”的研究。有關司馬遷論述的部分事件的考證是必要的,但考證必須實事求是,必須遵循考證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如此進行的考證和研究,方能帶來更多好的學術成果。

對項羽的評價(精 篇七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夏日絕句》

我只能説,造化弄人。項羽只應該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他有超羣的軍事統帥才能,戰場上豪氣蓋世,叱吒風雲。他能夠以自我為中心,出奇制勝,一生經歷大戰十餘次。然而,他在軍事上取得成功的優點恰恰是使他在政治上一敗塗地的制約。

太史公在《史記·項羽本紀》並沒有過多的否定項羽,但我們要了解項羽不能僅僅依靠《史記·項羽本紀》,在《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淮陰侯列傳》等文章中都有對項羽的記敍。

項羽是一個有着堅定的信念的人,在他的手下數以萬計的生命逝去,只要是阻礙他滅秦興楚的復仇事業和雄霸天下的壯志的人,無論貴賤,無論強弱,無論老少,他都毫不心慈手軟,徹底予以毀滅。但是這一點就恰恰説明了他為什麼不能夠成為一名政治家。要成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除了過人的膽識和謀略以外還必須有超出常人的遠見卓識。

項羽是不善於用人的,這一點是作為政治人物的一大忌諱。比如説韓信,項羽不能重用他,韓信就投靠到劉邦麾下來,後來成為劉邦開國的三大功臣之一。而且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出項羽所重用的人,不是項家的人,就是他的親戚、同鄉,所以項羽的幹部團隊沒有很傑出的人才。項羽還不重視聽取別人的意見,也就是説,項羽的胸襟度量是不夠寬大的。韓信曾批評項羽的缺點説:項羽遇到步將們打勝仗該封爵了,便刻了一個爵印,卻捨不得把這印信交給步將。也就是説,項羽捨不得把這爵位封給有功的步將,項羽將爵印拿在手裏一直把玩,最後把新刻印信的四個角尖都磨圓了,變成了舊印,才將這印信依依不捨地賜給立功的步將。這個步將拿到這爵印,等的時間已經太長,而且一看已經是個舊印了,也就不感激項羽,自然不會對項羽產生感恩之心,反而會有不滿情緒,這就顯示項羽的胸襟不夠寬大。

孔子提倡行仁政,而項羽在這個方面也是十分欠缺的,項羽在這一方面的作為可以用“大仁小愛”來概括。大仁,是指對全國老百姓的一種摯愛;小愛,是對身邊的人之一種關愛。作為一個政治領袖,需要大仁,也需要小愛。項羽對於身邊的人,真是關愛倍至,韓信曾經敍述項羽的故事説:項羽對於身邊的士兵非常的好,遇到士兵們受傷、生病,項羽會親自去探望他們,甚至會在他們病牀旁哭泣,把自己的食物送給受傷生病的士兵吃。所以他對於身邊這些士兵們非常關愛,但這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些只是小愛,至於項羽對於全國那些沒有跟他關係的老百姓,則似乎沒有愛心。我們可以看到項羽便曾坑殺20餘萬秦的降卒,他們是投降的秦兵,既然已經投降為自己降卒,也就算是自己的百姓,但是項羽卻把他們都坑殺了,這手段實在是很殘忍,表示項羽對那些不認識的降卒是沒有愛心的。此外,項羽率軍進入咸陽時,放火燒了咸陽的秦皇宮,傳説大火連燒三個月不止,這當然也會波及到咸陽老百姓,因為這些火不可能一下撲滅,所以許多咸陽百姓也被燒得無家可歸,這也是因為項羽不認識咸陽老百姓所以一點都不疼惜他們,可見項羽在大仁方面是欠缺的。

最後説,項羽最缺少的是還是謀略,項羽本身是位非常勇猛的武將,他自己説:「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這只是戰場上每一次戰役的勝利,實際當上一個大戰爭時,大方向的戰略遠比每場戰役的戰術來得重要,若只是在小的戰役因為戰術成功而勝利,但最後大的戰略卻失敗,那最後仍是會失敗。我們只要看看日本在二次大戰時候,日本侵略中國在每場小戰役上,幾乎百分之九十幾都是勝利的,很少在小戰役會失敗,而日本向東南亞與美國的攻擊,這些戰役都是成功的,但是他大方向的戰略卻是失敗的,最後導致結果便是日本無條件投降。所以戰略是非常重要的,項羽似乎沒有戰略,我們從史料中似乎看不出項羽有什麼戰略,他給人的印象是東打一拳,西踢一腿,他的出拳踢腿似乎都很有力量,可把一個敵人打倒,但最後項羽自己也會力竭而死,所以戰略是非常重要,這是一個政治領袖必須要知道的。所以政治領袖一個重要要做的事情,是要有一個成功的策略,這樣才能造成最後的勝利。

以上就是我對項羽的一些初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