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唐朝的歷史資料【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2W

唐朝的歷史資料【多篇】

關於唐朝的歷史:安史之亂 篇一

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任用楊炎為宰相,於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税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徵税。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結果發生奉天之難。戰爭持續了5年,最後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

玄宗對於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政治腐敗與黑暗,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慾望。為了挑起戰爭,並在戰爭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玄宗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大傷元氣。

一是西邊和吐蕃的關係惡化,開戰後互有傷亡,損害了歷來的和睦友好關係。二是西南的南詔國。由於邊境將領的驕橫跋扈,致使本該平息的衝突日益升級,結果唐朝徵兵和南詔開戰。先後戰死、病死的唐兵達二十萬之多。

唐朝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天寶十五年佔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峯。

唐玄宗於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祿山反叛的消息,相當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準備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榮王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

唐玄宗於十一月十五日派使畢思琛往東都洛陽募兵防守。安祿山的大軍雖然遇上阻礙,但由於楊國忠的無能,使安祿山於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陽。東都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盧奕不肯投降,被俘後為安祿山所殺,河南尹達奚珣投降安祿山。負責守衞洛陽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採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可是因為唐玄宗聽了監軍宦官的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天寶十五年正月七年級,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唐朝歷史--建立 篇二

唐朝前期(自建立至開元年間),出現了包括武則天在內的幾代開明君主。從政治、經濟等各方面承前啟後促進了唐朝的發展。在政治上,唐朝沿襲了隋制,並逐步以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代替前朝的“三師”和“三公”,加強了皇帝的統治力量。同時,更加完備了隋朝的科舉制度,使它成為選拔官吏的主要手段和途徑。另外,為了加強與邊疆少數民族的團結合作,太宗在貞觀十五年(641年)將文成公主下嫁給松贊干布,使土蕃與大唐關係進一步密切。此外,在我國曆史上聞名遐爾的“絲綢之路”也成為當時中原對外發展的重要通道,對改善對外關係與相互間的經濟交流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於沒有內憂外患,唐朝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自貞觀至開元年間,唐朝的人口、土地和糧食產量都大大超過了前朝。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這也為之後大力發展手工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唐代手工業水平之高超,甚至可以與現代工藝相媲美。從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唐三彩”等唐代藝術品看來,便可窺之一二。

歷史唐朝的故事:武則天名字的由來 篇三

武則天名曌,字明空,唐太宗賜名武媚,稱帝后以武瞾為名。

古代女性有名也有字,漢朝常不分男女,名、字可通用,南北朝之後男女名、字才有區別,女性多以花草嬌美、貞柔明媚等陰性文字取名,區別與男性。

《新唐書》和《舊唐書》説武氏名“瞾”,但是“瞾”武氏稱帝之後造的字,所以不可能為父母所起的名字。

“武則天”這個名字的本來也不是她本來的名字。首先,“則天”這個詞不是名字,她是武則天退位之後,新皇帝給她上的尊號的一部分。(則天大聖皇帝→則天大聖皇后→天后→大聖天后→天后聖帝→聖後)《舊唐書-孫處約傳》記載“尋避中宮諱,改名茂道”,由此可見,武氏原名與處、約有關。孫處約名處約,自茂道,取消名,以字行之,這與唐朝的情況多有相同,武氏父武士彠就是以字行之,武氏的兄弟也是等也都是以字行之。下面咱們再看《新唐書-韋思謙傳》“本名仁約,字韋思,以音類則天父諱,故稱宇焉”但是武士彠名稷,字士彠,所以這個記錄有問題。應該是諱武則天的名,所以改的。為什麼不説是“處”呢,簡單因為武氏稱二聖的時候,有宰相郝處俊,如果是處,那麼作為武則天心腹的郝處俊也一定會改,但是他沒有改,那就不是“處”。

為什麼確定武則天的字是明空呢?首先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崇尚佛教,她極有可能給武則天取一個與佛教有關的名字。“瞾”是武則天稱帝之後造的字,但是明空是她稱帝之前曾用過一段時間的名字。史書記載“朕宜以‘明空’為名”,之後才用“瞾”為名。明空也有可能是武氏在感業寺時用的法號,但是她的姐姐名順,字明則,她姐姐沒有做過尼姑,所以根據史書等研究,明空是武則天的字,後來她用字做了法號,然後又有一段時間依照家族慣例以字行之。

約有預期、簡要、節省、窮乏等意思,明空也有這個意思,所以根據古代起名的規律,這意思是相配的,楊氏信佛,所以更有可能為武氏以明空為字,以約為名。

媚娘不可能是武則天的字,更不可能是名。她父母都是出身貴胄,其母更是名門大族,不可能低俗到用“媚”這個字,更不可能為她起名“媚娘”。《新唐書-武后傳》記載“太宗聞士彠女美,召為才人,方十四歲。母……母題……既見帝,賜號‘武媚’”所以武媚是太宗賜,至於武媚娘則不可查,可能是因為習慣,在後面加了一個“娘”。

“武瞾”名字來源

武氏名稱“曌”,起於她稱帝前夕,並非原名。是她的堂外甥鳳閣侍郎宗秦客所獻的12個新字中的第一個字。這個新造的“曌”字,儘管意思與“照”字相同,但結構特殊,能使人聯想到日月當空,光芒萬丈這一磅礴景象,這也可能是武則天獨鍾情於它,並選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則天”二字是後世對她的稱謂。既因武則天當年是在則天門上宣佈改唐為周的,又因“則天”二字有“效法於天帝法則”的含義,到唐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在編撰《則天實錄》一書時,特用“則天”二字,來稱呼這位既是皇后又當過皇帝的非凡女性。這是武則天這個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現。而武則天這一名稱,則是在後世之人對她的評價逐漸升高以後才隨之流行的。

關於唐朝的歷史:唐朝“城管”也強悍 篇四

大家可能認為“城管”是近些年才出現的新興事物,其實在中國歷史上,至少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城管這類工作崗位。《舊唐書》載:“監市踐於衙,理市治序。”這裏説的“監市”,其特點和職業性質和今天的城管都非常相似,踐於衙是指屬於衙門管,但是比衙門官吏的社會地位要低一些,他們的任務就是“理市治商”,其中還有較為詳細的城市街道管理規定:“距府十丈無市,商於舍外半丈,監市職治之。”古代的“府”是指行政機構所在地或地方行政長官、達官貴人的官邸,這裏規定的就是離此類地點十丈之內不可以開店擺攤賣東西,做生意也必須是在房屋的半丈之內,而監督執行這些規定的人就是“監市”。

無獨有偶,據唐朝房玄齡在《唐世記》裏記載:監市的成員並不是正式編制人員,而是可根據當地官員的意願或根據政治形勢隨時從民間挑選人員組建和解散,組建期間監市的薪水由衙門發放。這一點似乎與《舊唐書》存在一定的矛盾,從《舊唐書》裏看,似乎“監市”是一種固定的工作崗位,而且有點接近捕快的性質,是國家的公務員。即便如此,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監市”這個職務確實存在過,所以城管應該是唐朝時就已出現了。

唐代,城市規模擴大,都城長安還成為當時全球第一大城市,政府愈加重視城管了。《舊唐書》有載:“監市踐於衙,理市治序。”監市執法範圍也較廣,不僅管理集市秩序,還兼有現代工商、税務、治安等部門的。職能。

唐代還制定了比較規範的城管法律條文,《唐律》規定:“距府十丈無市,商於舍外半丈,監市職治之。”即做買賣需在官衙十丈、民房半丈外,並由監市管理。

如果“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種植墾食者,笞五十。各令復故”。即凡是侵佔街道、栽種植物者,都要處以杖笞之刑,還得限期整改,恢復其侵佔前的原貌。

而對擾亂城市秩序者,處罰則更嚴厲:“諸在市及人眾中,故相驚動、令擾亂者,杖八十;以故傷人,減故殺傷一等;因失財物者,坐贓論。”即引起集市騷亂,從而致人傷亡或財物丟失者,均處嚴厲的刑罰。

傳至宋代,城市經濟進一步發展,監市職能也進一步擴大。例如店鋪設在何處,怎麼開辦等都要向監市申請,經審核發給憑證後方能開辦。

在古代典籍中,監市禍害百姓的記載不多,比較突出的卻是唐代的“宮市”欺市擾民。

白居易的《賣炭翁》裏就描繪了“宮市”的醜惡嘴臉:“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名為採購,實際上就是打劫,“半匹紅綃一丈綾”,沒説不給錢,象徵性地意思一下就算了。這不是欺行霸市,也不算強買強賣,根本就等於明搶。

這恰如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所説:“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仔細想來,此言着實不虛。

關於唐朝的歷史:最牛外交家 一人滅一國 篇五

提起文學名着《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可以説是在中國婦孺皆知,然而在同一時代還有一位人物,他的事蹟與玄奘法師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是由於命運不濟,如同一個棄兒,被扔出史書典籍之外,只留下隻言片語,多少年來湮沒在歷史的煙雲中不為人知。

他數次出使印度,將製糖方法和佛教文物帶到中國,然而更讓人敬畏的是,此人借用別國的軍隊打敗中天竺摩伽陀國,將篡位的國王俘虜到中國。這個人就是大唐王朝出訪印度的使者。

出使印度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我想目的有三:一是出使印度。二是拜會吐蕃王松贊干布,睦鄰友好。三是看看文成公主。但此時印度發生了政變,別忘了,那時候沒衞星,也沒手機,沒通訊手段,李世民再牛也算不到啊!於是照常上路。路線我覺得是從西安→新疆→中亞→印度→吐蕃。纂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説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2000人馬半路伏擊,除王玄策、蔣師仁外從騎皆遇難,王玄策被擒扣押。後來,王玄策、蔣師仁尋機逃脱,發誓要滅絕印度,以雪使者被殺之恥!兩人於是策馬北上,渡過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了尼泊爾。在尼泊爾,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吐蕃王松贊干布的名義,向尼泊爾借得7000騎兵,同時還檄召臨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外加吐蕃松贊干布派來了1200名精鋭騎兵,人馬總數接近一萬。自命為總管、命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印度。當時吐蕃王松贊干布分別迎娶了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和大唐帝國的文成公主為皇后。

擊潰印軍

在北印度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陣”一仗擊潰印度數萬象軍。阿羅順那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手段——雲梯、拋石車、火攻,狠攻月餘。公元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印度兵將三千,印度兵將落水溺斃者超一萬,被俘一萬一千,阿羅順那逃回中印度。

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印度,併發誓要盡滅印度。而印度兵將與唐軍(算是外籍軍團)一接觸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印度,求得東印度王尸鳩摩援兵,接着再招集散兵殘將準備反攻唐軍。玄策、師仁設分兵用計引阿羅順那上鈎,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餘眾盡坑殺。最後,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託衞城也被蔣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印度滅亡! 由於東印度援助阿羅順那,王玄策準備順勢再亡東印度。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國,王玄策方才罷兵回朝述職,同時將阿羅順那披枷帶鎖押回長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詔封賞玄策,授散朝大夫。

殺印度兵數萬,俘虜數萬,憑藉借來的幾千雜牌軍就平定了印度,這個英雄就是王玄策,一個非軍事專業出身的使節,一個在國外毫無根基的外交官,居然能夠完成這樣的壯舉。實在是世界軍事歷史上不二的奇蹟。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就這樣被一箇中國外交官在戰場上輕鬆搞定,真是愧對“文明古國”的稱號啊。只可惜當時的中國對印度知之甚少,在中國人眼裏那隻不過是一個化外蠻邦而已,而近代因為“中印友好”的緣故,對這段歷史教科書上也避之不提,所以王大英雄的名字沒人知道也就不奇怪了。

關於唐朝的歷史:李世明為何怒砸魏徵碑 篇六

魏徵輔佐唐太宗17年,先後上書200餘次。在魏徵的嚴密監控下,唐太宗的日子過得很不舒坦。面對魏徵一再觸逆鱗,唐太宗每次都是虛心接受,甚至像男人欣賞女人一樣,覺得魏徵嫵媚可愛。甚至還為這種君臣關係總結了一套套理論,比如説自己是金屬的話,魏徵就是那鍛造的良匠;比如説魏徵是鏡子的話,他就是那照鏡子的人。

貞觀17年,魏徵病重,唐太宗多次親臨魏徵府看他,給他送藥,將公主許給魏徵做兒媳。魏徵死後,唐太宗罷朝五天致哀,昭以一品官的禮節送葬,親自撰寫碑文,刻於石碑上。這種榮耀,前所未有。一代君臣之間的知音佳話,如果演繹到此結束,應該是劃上一個相當完美的句號了。

哪曾想,就在魏徵死的同一年,太子李承乾謀反。魏徵極力舉薦的兩個人,吏部尚書侯君集、中書侍郎杜正倫都被牽扯進來。唐太宗很生氣,你魏徵説他們有宰相之才,竟然串在一起害我。於是唐太宗自賤天子金口玉言的名聲,解除了公主與魏徵之子的婚約,還推倒了親手為魏徵撰寫的墓碑。

這個細節讓人深思,唐太宗為什麼發這麼大的火?原來,唐太宗對魏徵早有不滿,這次不過是借題發揮。

有一次,唐太宗生病,想搬到一箇舊閣子裏住,打算將舊閣子裝修一下。然而,外面都在議論,説皇上要用十車銅建造一個望陵台。唐太宗下令追查,發現竟然是魏徵造的謠。他與魏徵當場對質,魏徵辯解説:“這種誇張只是為了諍諫的需要,危言聳聽也是為了大唐的江山啊!”

面對魏徵的狡辯,唐太宗非常惱火,大發牢騷,一向態度強硬的魏徵不得不服軟,老老實實承認錯誤,還向唐太宗感謝不殺之恩。

魏徵對諍諫這項工作似乎上了癮,將多年諍諫內容都作了記錄,曾將這種記錄拿給史官褚遂良看,明擺着是希望褚遂良給他記上一筆,好留名青史。

唐太宗聽説這事以後,也相當生氣。

先前唐太宗已經同意把公主許配給魏徵長子魏書玉,這時也後悔了,下旨解除婚約。到後來他越想越惱火,就砸了魏徵的墓碑。

在砸了魏徵的墓碑不久,唐太宗親征高麗,勞民傷財,最終撤回中原。唐太宗長歎道:“如果有魏徵在,不使朕此行也!”他突然想起了魏徵的好,又派人到魏徵墓前悼念了一番,並且將當初推到的墓碑立了起來。

唐朝著名歷史故事 篇七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説:“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説:“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説:“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幹什麼?”

長孫皇后説:“我聽説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説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着眼淚説:“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這堪稱對魏徵人生價值的最佳註釋。

這次的整理就到這裏啦,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唐朝資料 篇八

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後來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遷都洛陽,史稱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907年樑王朱全忠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19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唐”這國號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傳説君主堯號稱“陶唐”氏。周朝時在現今湖北省有一小國唐國。李淵在隋朝時繼承唐國公;在隋恭帝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唐朝滅亡後,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後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事實上他們的皇帝與唐王朝並無血緣關係。

唐朝皇族李氏自稱出自漢族的趙郡名望,同時李氏家族也是隴西軍事貴族。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中國著名的武人世家。這個家族湧現過西漢飛李廣等著名。不過也有人對此説法表示懷疑,認為唐朝皇族李氏帶有鮮卑血統。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孫,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皓亦是其遠祖。北周時推行鮮卑化政策,李氏被迫改成“大野氏”,這是一個新創立的姓氏。北周滅亡後,又恢復為李氏。

唐朝連同宋朝被歷史學者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唐朝前期

唐朝古詩詞 篇九

1、《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2、《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歎息未應閒。

3、《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4、《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5、《青溪》

王維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鬆裏。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6、《嫦娥》

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7、《籌筆驛》

李商隱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他年錦裏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