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音樂教育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7W

音樂教育精品多篇

音樂教育 篇一

寫好幼兒園音樂教育教案對於帶大班的老師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寫好幼兒園音樂教育教案,教學活動才能

更好的進行。怎樣才能寫好幼兒園音樂教育教案是我們幼兒園老師比較關心的問題。寫幼兒園大班音樂教

案,活動一定要多樣化,幼兒才能更好的參與。只要抓住要點,寫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還是比較容易的。

活動目標:

1、初步熟悉歌曲旋律,學習演唱歌曲。

2、藉助遊戲和故事情節,理解歌詞的內容情節。

3、在遊戲中體驗歌曲詼諧幽默的情緒。

活動準備:

青蛙、河馬的操作道具及與歌曲內容相關的圖譜。

指導要點:

1、教師邊操作道具邊以小青蛙的口吻講述歌詞中的故事情節。提問:故事中都有誰?發生了一件什麼事呀

2、教師誇張的表演範唱歌曲。

3、教師出示圖譜,學習演唱歌曲。

(1) 學習第一、二句歌詞。請幼兒跟隨教師邊自由表演動作,邊學習演唱。

(2) 學習第三、四句歌詞。提問:小青蛙鑽進的大水洞是什麼地方?請幼兒跟隨教師邊自由表演動作,

邊學習演唱。

(3) 結束句,教師邊表演邊範唱,引導幼兒感受、理解結束句中漸慢的旋律,並學習演唱。

4、教師與幼兒結合圖譜完整演唱歌曲。

5、在教師的語言提示下,關注小青蛙高興、恐懼、放鬆的心理過程,並嘗試用表情、動作表現出來。“小

青蛙捉迷藏的時候心情怎樣?聽到響聲時心裏怎樣?發現是一場虛驚,心裏又是怎樣?我們可以用什麼動

作、表情來表現?”

6、跟隨教師邊自由表演,邊演唱歌曲,注意用表情和動作表現小青蛙的情緒變化。

音樂教育 篇二

目前,幼兒園的音樂欣賞活動在內容選擇、途徑手段、組織形式等方面,表現出多元化、多通道化、多媒體化等特徵。然而,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媒體的參與中,也容易出現一些偏頗,本文就其中的一些方面加以反思,以期更準確地認識和開展幼兒音樂欣賞活動。

一、對活動目標的反思——切勿重認知輕審美

教師在設計音樂欣賞教學活動時,會事先對音樂作品進行理解和分析,往往更多地將作品介紹印在頭腦中,自然而然地將原作者本身的感受強加給自己和孩子,更多地將作品中認知方面的音樂元素放到目標中,始終關注的是孩子們在活動中是否理解了音樂本身,是否能對音樂進行描述和展現。而孩子們在音樂中是否獲得情緒的宣泄、是否體驗到美與感動、是否在音樂中沉醉留連,這些都是教師相對忽略的部分。當然,我們要把從音樂中體驗到的情緒、想像、感悟到的感動用語言表達出來,然而,能夠用語言表述可能不是音樂欣賞最根本的要求,音樂欣賞中似乎更應該關注兒童的融入、迷戀和感動,而這些可能是一些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緘默知識”。教師往往認為,孩子只有用語言去説出他對音樂的理解,才能證明這個欣賞活動的成功。殊不知,即便是成人在對美好的音樂、散文的感悟中,都會時時感受到語言的蒼白,更何況兒童。兒童的經驗是有限的,當他不能用語言去流暢表達的時候,教師完全可以引導幼兒更多地運用身體語言來反饋。

二、對多媒體等輔助手段運用的反思——切勿本末倒置

目前,多媒體和大量教學輔助手段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被廣泛應用,如錄音、錄像設備的採用,flash製作的和音樂相匹配的動畫軟件,配套的圖片、圖書等。在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中也是如此,如果合理地運用這些輔助手段,對引起幼兒積極的音樂審美情趣和幫助幼兒理解、體驗音樂的情緒有着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如果過多地使用多媒體等輔助手段,孩子們的注意力往往只專注於畫面所帶來的視覺享受,音樂似乎成了背景,視覺和運動覺的參與淹沒了音樂本身作為聽覺藝術的本質,孩子們的耳朵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倒成了可有可無的。幼兒看似積極主動、十分熱鬧,但他們的興奮、激動、手舞足蹈不是來自於對音樂本身的體驗和感悟,而是由音樂欣賞活動中所採用的一些輔助手段引起的。因此,在選擇輔助手段的同時切忌本末倒置、過度過泛,我們應該培養的是孩子對音樂作品本身的興趣,要讓兒童成為音樂欣賞中的兒童。

三、對幼兒表現方式的反思——切勿喧賓奪主

音樂欣賞是聽覺的藝術,但單一的傾聽會讓幼兒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我們讓幼兒不僅用口唱或用耳聽,而且採取了綜合動作、舞蹈、語言、遊戲、表演等豐富的表現形式。但很多活動設計過於“豐富”,以致在同一個音樂欣賞活動中,孩子們一會兒在聽故事,一會兒在角色表演,一會兒又跟着圖譜打節奏,甚至又去用筆作畫等。殊不知,用動作、舞蹈或語言來表達,是孩子們在欣賞音樂作品時最自然的情感流露方式,而且音樂欣賞重在對音樂作品的感受、欣賞,並不一定要完整地學習、歌唱、記憶和表演,所以我們在音樂欣賞活動的設計中切忌堆砌不同的表現手段,喧賓奪主。

四、對欣賞主體的反思——切勿角色顛倒

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幼兒是欣賞活動的主角,教師更多的是擔當引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但有時,教師在幼兒面前往往不自覺地充當着全知全能的角色,主要表現為指導語過多、線索過多、發問過多、控制過多。事實上,成人與兒童的體驗有時會有很大的差別,成人不要把孩子們天真大膽的想像引導到統一答案上來。同時,幼兒之間也存在着個體差異,在欣賞、理解音樂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教師要善於傾聽,要通過多種方法激發、引導幼兒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説出來,以求師幼互動,產生共鳴。對於沒有進入欣賞狀態的幼兒,要多引導、多提問,激發他們欣賞的興趣,並對其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對於表達不夠準確、對樂曲感受存有偏差的幼兒,也要及時給予指正和引導,使他們的欣賞能力得到提升。在活動結束時,教師還應該善於總結、評價,給幼兒在活動後的思考留有充分的空間,鼓勵幼兒感受作品,不斷拓寬欣賞空間,提升欣賞能力。如幼兒在欣賞《化蝶》的時候,並不能一開始就想像到音樂作品表現的是兩隻蝴蝶的形象,更不能體驗到其中相親相愛的內涵,而幼兒説出感覺“春天來了,花兒開了”、“像小寶貝在媽媽懷裏睡覺”等,看似與作品本身表達的內容無關,但這些感覺同樣表達了他們對這段舒緩悠揚的音樂的理解和感受,我們同樣應該鼓掌叫好。

音樂教育 篇三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的教育事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而音樂教育作為美育教育的重要載體 ,面臨的形式卻不容樂觀。在全社會都提倡“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的今天 ,音樂教育仍遠遠落後於時代的要求 ,可以説 ,音樂教育在我國還處於初級階段 ,尤其是中國小音樂教育 ,受教學設備、師資等實際情況的影響 ,還存在着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亟待我們去解決。

一、中國小音樂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其一 ,教學設備和設施還達不到要求。近期 ,教育部門對某省中國小音樂教學情況進行了系統的抽查 ,主要就三個方面的情況進行了調查 ,一是音樂教學設備和設施是否齊備 ;二是師資配備是否到位 ;三是能否按照《音樂教學大綱》的要求保質保量地開齊開足音樂課。結果顯示 ,在被走訪的 85所學校中 ,大多數學校的音樂設備欠缺 ,尤其像專用的音樂教室、音樂教學配套掛圖、教材配套錄音帶和教學用鍵盤樂器等 ,沒有一所學校能完全達到國家《器材配備目錄》的要求 ,甚至有些地方還存在很大差距。

其二 ,師資配備情況參差不齊。首先 ,鄉鎮學校音樂教師比較缺乏 ,城市學校音樂教師又過分集中 ,許多音樂教師即使分配到鄉鎮學校 ,也會千方百計調到條件較好的城市學校 ,這不利於城鄉音樂教育的均衡發展。其次 ,許多鄉鎮中學幾乎就沒有科班出身的音樂教師 ,而兼職音樂教師不具備音樂教師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不能勝任音樂教學工作 ,並且許多學校是班主任教師兼代音樂課 ,或者是愛好音樂的老師承擔音樂教學任務 ,音樂教學時間、質量能否保證不得而知。

其三 ,課程建設跟不上形勢的發展。面對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形勢 ,由於主觀和客觀等方面的原因 ,我們的教育觀念、課堂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相對滯後 ,仍然沿用以前的模式 :重理論 ,輕實踐 ;重廣度 ,輕深度 ;重傳統 ,輕創新。同時 ,許多學校尤其是鄉鎮學校對音樂課程的開設的必要性、重要性認識不足 ,反映在工作中 ,就是對學校的音樂課教學不聞不問 ,認為可有可無 ,甚至認為音體美等課程的開設擠佔了學生的文化課學習時間。這種為了提高升學率 ,忽視音樂教學的現象大量存在 ,從而 ,音樂教學也就走了過場。

二、中國小音樂教育發展的趨勢與展望

其一 ,音樂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要把封閉型的音樂教育改造成為開放型的音樂教育 ,要以培養人為根本目的 ,用音樂吸引學生這種最自然的方式 ,引導學生進入音樂殿堂。在學習音樂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的過程中 ,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充分考慮學生自身的條件和學習的特點 ,與其“授之以魚 ,不如授之以漁” ,新時代的音樂教育應該擯棄那種傳承式的學習方法 ,利用構建式的學習模式 ,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需要的是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 ,音樂教育的發展同樣也需要這樣的人才。

其二 ,音樂教育要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這就是説 ,音樂教育一方面要立足於現實 ,以我國音樂教育的需要和實際情況為出發點 ,努力探索音樂教育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新途徑。另一方面又要以可預見的未來社會的需要和條件為着眼點 ,更新教育觀念。當前 ,隨着教育事業的發展 ,音樂教育一是需要得到全社會更大的支持與教育部門更多的投入 ;二是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 ,我們也應從自身做起 ,努力轉變教育思想 ,更加充分地認識到音樂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人格健全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認認真真上好每一節

音樂教育 篇四

中班音樂教育活動

目標:1、讓幼兒感受古詩的韻律。

2、在説唱兒歌的過程中體會節奏的變化,感受空拍子。

3、讓幼兒學會運用動作來表現音樂。

4、利用空間來進行故事的表演活動。

準備:海鼓、音樂磁帶、綵帶、報紙

過程:1、歡迎歌:get to gether

2、坐地蹦跳:i can see me

3、樂器練習:傳遞海鼓,讓幼兒通過介紹自己名字來認識海鼓這種樂器,並初步掌握使用方法。

4、身體部分:兒歌“小手跳舞”

讓幼兒在説兒歌的過程中以2/4拍的節奏型來進行兒歌的説唱,感受拍子的強弱變化。

5、嗓音練習:用捲起的綵帶來讓幼兒進行嗓音練習。當教師打開彩帶時幼兒發出“啊”的音,當打開

綵帶的動作停止時,幼兒發音停止。然後練習繼續進行。

6、唱歌遊戲:she is my friend

7、歌曲:為了媽媽

讓幼兒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同時抒發熱愛媽媽的情感體驗。     8、古詩:早發白帝城

第一節讓幼兒有節奏的説古詩;第二節加入歌曲的形式讓幼兒唱出古詩;第三節請幼兒進行卡農的

嘗試練習,藉以用音樂的形式來表現中國傳統的文化。

9、音樂欣賞:啤酒桶波爾卡

教師首先以故事的形式讓幼兒瞭解音樂所要表現的內容,然後讓幼兒欣賞音樂;最後當幼兒瞭解音

樂後,請幼兒進行表演音樂。以達到了解樂曲的目的,同時提高幼兒的音樂素養。第二節讓幼兒用報紙來當

道具,可以聽到音樂有不同樂段變化時把報紙撕成有規則的條形。

10、圓圈活動:誰是小熊

教師帶領幼兒進行遊戲活動:一個小朋友當小熊,其他小朋友扮演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圍城圓圈坐

好,當聽到兒歌説到“小熊小熊在哪裏”時,馬上幫助小熊找到他的好朋友,然後遊戲繼續進行。

11、結束:good-bay to you

以歌曲“good-bay to you "這首歌曲為結束曲子,讓幼兒在舒緩的音樂中結束這節音樂活動,穩

定幼兒情緒,為下一次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音樂教育 篇五

音樂學科特點,強調按音樂學科的知識結構體系進行教學,使學生掌握音樂知識,新《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課程目標的首位,明確指出:音樂教育應以審美為核心。它淡化了傳統教育中那種單一的知識傳遞過程,強調音樂課應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

1、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對生活的積極樂觀的態度。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音樂的魅力在於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象的空間,沒有想象的人生是蒼白的人生,沒有想象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中學生和國小生正處富於想象的年齡,用音樂打開學生想象的閘門,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使他們以審美的態度感悟人生,認識社會,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追求。是我們音樂工作者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

2、培養音樂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願望。

愛迪生曾經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離開了對音樂的興趣和感情,就達不到音樂教育的目的。只有當學生對音樂懷有濃厚的興趣時,在他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進而主動地、不怕困難地學習音樂。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營造愉快和諧的教學氣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被一種愉快和諧的氣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勵,使創新意識得到很好的激發。

3、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以學生愉悦感受和積極參與為出發點,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修養為目的的基本素質教育。通過審美實踐,純潔和豐富情感、美化心靈、完善人格,是美育的基本功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努力揭示音樂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積極參與、主動提問,這些方式都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4、培養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是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古今中外的音樂文化藝術源遠流長,各時期的著名音樂家及其音樂作品以及各民族、民間的優秀音樂作品浩瀚無垠。這給我們的音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他們通過作品中所表現的讚美和歌頌,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寬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5、尊重藝術,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藝術家的創造勞動,尊重藝術作品,養成良好的欣賞藝術的習慣。同一部音樂作品,識譜的人可以欣賞;不識譜的人也可以欣賞;本國的人可以欣賞;外國的人也可以欣賞。它可以超越種族、語言、信仰的界限,與人類的心靈發生碰撞,產生共鳴。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感知音樂中的情感,從而去激發他熱愛音樂的情境。

二、把“過程與方法”設為課程目標之一。

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教學過程與方法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手段。從教學過程講是“重結論,輕過程”,從學習角度將是“重學會、學好,輕會學、好學”。而新《課標》站在“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角度,明確指出:音樂教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點,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改反思(一)》

音樂教育 篇六

新課程改革強調了“以審美為核心”,提出了“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提供學科綜合”等新的教育理念。音樂教育的重心正從單純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播,轉向注重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的培養,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的形成,以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把感情、態度、與價值觀放在課程目標的首位。

原大綱突出音樂學科特點,強調按音樂學科的知識結構體系進行教學,使學生掌握音樂知識,新《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課程目標的首位,明確指出:音樂教育應以審美為核心。它淡化了傳統教育中那種單一的知識傳遞過程,強調音樂課應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

1、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對生活的積極樂觀的態度。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音樂的魅力在於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象的空間,沒有想象的人生是蒼白的人生,沒有想象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中學生和國小生正處富於想象的年齡,用音樂打開學生想象的閘門,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使他們以審美的態度感悟人生,認識社會,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追求。是我們音樂工作者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

2、培養音樂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願望。

愛迪生曾經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離開了對音樂的興趣和感情,就達不到音樂教育的目的。只有當學生對音樂懷有濃厚的興趣時,在他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進而主動地、不怕困難地學習音樂。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營造愉快和諧的教學氣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被一種愉快和諧的氣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勵,使創新意識得到很好的激發。

3、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以學生愉悦感受和積極參與為出發點,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修養為目的的基本素質教育。通過審美實踐,純潔和豐富情感、美化心靈、完善人格,是美育的基本功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努力揭示音樂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積極參與、主動提問,這些方式都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4、培養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是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古今中外的音樂文化藝術源遠流長,各時期的著名音樂家及其音樂作品以及各民族、民間的優秀音樂作品浩瀚無垠。這給我們的音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他們通過作品中所表現的讚美和歌頌,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寬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5、尊重藝術,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藝術家的創造勞動,尊重藝術作品,養成良好的欣賞藝術的習慣。同一部音樂作品,識譜的人可以欣賞;不識譜的人也可以欣賞;本國的人可以欣賞;外國的人也可以欣賞。它可以超越種族、語言、信仰的界限,與人類的心靈發生碰撞,產生共鳴。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感知音樂中的情感,從而去激發他熱愛音樂的情境。

二、把“過程與方法”設為課程目標之一。

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教學過程與方法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手段。從教學過程講是“重結論,輕過程”,從學習角度將是“重學會、學好,輕會學、好學”。而新《課標》站在“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角度,明確指出:音樂教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點,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音樂本質來看,他具有愉悦性特點。人們通過聽覺產生一種“審美情趣判斷”。他是審美經驗積澱的心理反映,是一種美感的享受。因此人們需要音樂,他是人類最主要的精神食糧。國小音樂教育教學過程的趣味化和遊戲化,不僅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快樂,而且會使他們對音樂發生濃厚的興趣變“要他學”為“他要學”,進而產生持久的音樂學習動力。因此音樂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精心設計富有情趣的音樂教學情境。讓學生帶着濃郁的興趣走進音樂課堂,參與音樂教學,讓學生充分體驗音樂的愉悦,使音樂課堂成為學生精神上的家園:

1、體驗:

倡導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悦的感受與體驗;啟發學生在積極體驗的狀態下,充分展開想象;保護和鼓勵學生在體驗中的獨立見解。

2、模仿:

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從音樂基本要素入手,通過模仿,積累感性經驗,為音樂表現和創造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3、探究:

通過提供開放式和趣味性的音樂學習情景,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願望,引導學生進行即興式自由發揮為主要特點的探究與創造活動,重視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探究過程,並經歷探究過程以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探究學習要達到的三個目標。“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麼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這番話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學習的重要性。

4、合作:

充分利用音樂藝術的集體表演形式和實踐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在羣體中的協調能力及參與性。

5、綜合:

我們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藝術領域之間的綜合如文學、美術、影視、戲曲、曲藝等姐妹藝術的新觀念,新成果,將音樂與姐妹藝術中相關的內容,手段進行有機的融合。將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有效地滲透和運用到音樂教學中,通過以音樂為主線的綜合藝術實踐,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音樂的意義及其在人類藝術活動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