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文言文閲讀原文、譯文及答案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5W

文言文閲讀原文、譯文及答案新版多篇

文言文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一

文言文閲讀答案及譯文

徒單恭,本名斜也。斜也貪鄙,使工繪一佛像,自稱嘗見佛,其像如此,當以金鑄之。遂賦屬縣金,而未嘗鑄佛,盡入其家,百姓號為金總管。秉德①廉訪官吏,斜也以贓免。

海陵②篡立,海陵後徒單氏,斜也女,由是複用為會寧牧,封王。未幾,拜平章政事,海陵獵於胡剌渾水,斜也編列圍場,凡平日不相能者輒杖之。海陵謂宰相曰:斜也為相,朕非私之。今聞軍國大事凡斜也所言,卿等一無取,豈千慮無一得乎?他宰相無以對,温都思忠舉數事對曰:某事本當如此,斜也輒以為如彼,皆妄生異議,不達事宜。臣逮事康宗,累朝宰相未嘗有如斜也專恣者。海陵默然。斜也於都堂脊杖令史馮仲尹,御史台劾之,海陵杖之二十。斜也猛安部人撒合出者,言斜也強率取部人財物。海陵命侍御史保魯鞫③之。保魯鞫不以實,海陵杖保魯,而以撒合出為符寶祗候。

斜也兄定哥尚太祖長女兀魯,定哥死無子,以季弟之子查剌為後。斜也謀取其兄家財,強納兀魯為室而不相能,兀魯嘗怨詈斜也。斜也妾忽撻與兀魯不葉,乃譖兀魯於海陵後徒單氏曰:兀魯怨上殺其兄宗敏,有怨望語。會韓王亨改廣寧尹,諸公主宗婦往賀其母,兀魯以言慰亨母,忽撻亦以怨望指斥誣兀魯。海陵使蕭裕鞫之,忽撻得幸於徒單後,左驗皆不敢言,遂殺兀魯,斜也因而盡奪查剌家財。大定間皆追正之。海陵以兀魯有怨望語,斜也不奏,遂杖斜也,免所居官。俄,復為司徒,進拜太保,領三省事,兼勸農使。再進太師,封樑晉國王。

貞元二年九月,斜也從海陵獵於順州。方獵,聞斜也薨,即日罷獵,臨其喪,親為擇葬地,遣使營治。及葬,賜輼輬車,上及後率百官祭之,賜諡曰忠。正隆間,改封趙國王,再進齊國公。

選自《金史徒單恭傳》(卷一二○)

『註釋』①秉德:即完顏秉德。②海陵:即海陵王完顏亮。③鞫:立案調查。

4.對下列加點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平日不相能者輒杖之不相能者:與他不和的人。

B.逮事康宗逮事:逮捕伏侍。

C.納兀魯為室而不相能不相能:心意不相投合。

D.韓王亨改廣寧尹會:恰逢。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以金鑄之/斜也以贓免

B.是複用為會寧牧/斜也為相

C.陵獵於胡剌渾水/斜也於都堂脊杖令史馮仲尹

D.以撒合出為符寶祗候/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單恭是個很會玩花樣的人,他為了弄錢,居然請畫師畫一佛像而仿鑄之,但勒索百姓錢財後,又不見其真鑄佛像。

B.單恭很會糊弄皇上,居然自己做主任意改變皇上打獵的地方,而且乘機鞭打那些和自己意見相左的人。

C.單恭為政貪鄙自私,挾恨報復,後因其妻兀魯被讒怨望事而被免官,不久又被任命為司徒,進拜太保,領三省事,兼勸農使。

D.單恭之所以能夠逍遙法外,是因為有皇上的庇護,皇上幾次都為他説好話,他死後皇上更是親臨慰問,並安排其後事。

7.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今聞軍國大事凡斜也所言,卿等一無取,豈千慮無一得乎?

(2)海陵以兀魯有怨望語,斜也不奏,遂杖斜也,免所居官。

參考答案:

5.A【分析】第一個以是用之意,第二個以是因為之意。B項的'兩個為字都可解作做之意。C項的兩個於都作在解。D項的兩個而字都是順接關係連詞,可解可不解。

6.B【分析】任意改變皇上打獵的地方錯誤,應該是負責編排打獵的圍場

7.參考譯文:

徒單恭,本名斜也。斜也任官貪鄙,曾指使畫工繪一幅佛像,自稱曾見過佛祖,樣子與畫工所繪一樣,應當用黃金鑄造,因而向所屬各縣索取黃金,卻從未鑄佛,而是把所有的黃金拿到了自己家裏,因此被百姓們稱為金總管。完顏秉德出朝考察官吏是否廉潔,斜也因貪贓被免去官職。

海陵王完顏亮篡奪了皇位,他的皇后徒單氏是斜也的女兒,斜也因此又被任命為會寧府長官,並封爵為王。不久便被拜為平章政事。海陵王到胡刺渾水出獵,斜也負責編排打獵的圍場,凡是平日與他不和的人,他都予以杖擊。海陵王曾對宰相説:斜也擔任宰相,並不是我有私情;我聽説有關軍國大事,凡是斜也的意見,愛卿們都不接受,難道他千慮就無一得嗎?其他宰相都沒有説話,只有温都思忠列舉數事為例回答説:某件事本應當這樣,斜也卻説應那樣,毫無根據地提出不同意見,對當時的實際情況一點都不瞭解。臣下曾在康宗朝任官,幾朝的宰相也沒有像斜也那樣專權自恣。海陵王沉默表示同意。斜也在官府大堂杖擊令史馮仲尹,遭到御史台彈劾,被海陵王杖擊二十。斜也的猛安部中有一名叫撒合出的人,報告説斜也強取本部人的財物,海陵王命令侍御史保魯立案調查。保魯卻不顧事實,海陵王將保魯處以杖刑,並任命撒合出為符寶抵候。

斜也的哥哥定哥娶太祖的長女兀魯為妻,定哥死時沒有兒子,便以幼弟的兒子查刺作為自己的後代。斜也圖謀哥哥的家財,強娶兀魯為妻,兩人關係卻不和睦,兀魯曾經罵過斜也。斜也的妾忽撻與兀魯的關係也不好,於是在海陵的王后徒單氏那裏讒毀兀魯説:兀魯怨恨皇帝殺死了他的哥哥宗敏,曾口出怨言。正巧韓王完顏亨改任廣寧府尹,各位公主和宗室婦女都前去向完顏亨的母親道賀,兀魯也去勸慰,忽撻又誣陷兀魯有怨言。海陵王命蕭裕立案訊問,忽撻受到徒單後的寵幸,見證人都不敢説話,於是便把兀魯處死了,斜也因此把查刺的家財全部奪走,大定年間都予以追回改正。海陵王因為兀魯對皇帝有怨言,斜也不上報,又把斜也處以杖刑,免去他所任的官職。不久又復官為司徒,進拜為太保,負責三省事務,兼任勸農使,又進拜為太師,封爵為樑、晉國王。

貞元二年九月,斜也隨同海陵王在順州打獵。正要打獵時,聽説斜也去世,當天便停止打獵,親臨治喪,為

斜也選擇墓地,派使臣負責修築墓室。及至下葬,又賜給拇(木復)車,海陵王及皇后親率百官祭奠,賜予諡號為忠。正隆年間,改封為趙國公,又進封為齊國公。

文言文《和氏壁》原文譯文及閲讀答案 篇二

文言文《和氏壁》原文譯文及閲讀答案

【原文】

楚人和氏得璞於楚山中,奉而獻之於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

閲讀練習

1、解釋:①璞 ②奉 ③相 ④諸 ⑤泣 ⑥夫

2、翻譯:①王以和為誑

②子奚哭之悲也?

3、這珍貴的玉璧為什麼命名為“和氏璧”?

參考答案

1.①玉石②同“棒”③看④之於⑤淚⑥那

2.①楚王認為卞和在欺騙他②你為什麼要哭得那麼傷心?

3.因為發現它的人叫“卞和”。

【註釋】

奉:雙手敬捧。

相:鑑別,察看。

刖:即砍掉足。

薨:周代諸侯死稱做薨。

泣盡而繼之以血:眼淚哭幹了而直到流出血來。繼之以血,即以血繼之,以血來接着淚。

【翻譯】

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獲得了美麗的玉璧,把它奉獻給了厲王。厲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鑑別它,雕琢玉器的人説:“這是石頭。”厲王認為卞和在説謊,而砍去了他的左腳。等到厲王駕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獻給那位武王。武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鑑別它,又説:“這是石頭。”武王又認為卞和在説謊,而砍去了他的右腳。武王駕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淚流盡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聽到後,派人問他原因,説:“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卞和説:“我不是為被刖傷心,我是因為它是寶玉而被看為石頭,忠貞的人被看為説謊的人,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文王於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開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寶玉,於是命名是“和氏璧”。

明史文言文閲讀及答案譯文 篇三

明史

王邦瑞,字惟賢,宜陽人。早有器識。為諸生,山東盜起,上剿寇十四策於知府。正德十二年成進士。改庶吉士。與王府有連,出為廣穗知州。

嘉靖初,祖憂去。補滁州。屢遷南京吏部郎中,出為陝西提學僉事。坐歲貢不中式五名以上,貶濱州知州。再遷固原兵備副使。涇、鄰巨盜李孟春,流劫河東、西,剿平之。以祖母憂去。服除,復提學陝西,轉參政。母憂解職。起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寇乘冰入犯,設f敗之。改南京大理卿。未上,召為兵部右侍郎。改吏部,進左。

俺答犯都城,命邦瑞總督九門。邦瑞屯禁軍郭外,以巡捕軍營東、西長安街,大啟郭門,納四郊避寇者。兵部尚書丁汝夔下獄,命邦瑞撮其事,兼督團營。寇退,請治諸將功罪,且浚九門濠塹,皆報可。邦瑞見營制久弛,極陳其弊。遂罷十二團營,悉歸三大營,以成寧侯仇鸞統之。邦瑞亦改兵部左侍郎,專督營務。復條上興革六事。中言宦官典兵,古今大患,請盡撤提督監槍者。帝報從之。

仇鸞構邦瑞於帝,帝眷漸移。會鸞奏革薊州總兵官李鳳嗚、大同總兵官徐珏任,而薦京營副將成勛代鳳鳴,密雲副將徐仁代珏。旨從中下。邦瑞言:朝廷易置將帥,必採之公卿,斷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漸,示臣下不敢專也。且京營大將與列鎮將不相統攝,何緣京營,乃黜陟各鎮。今曲徇鸞請,臣恐九邊將帥悉奔走託附,非國之福也。帝不悦,下旨譙讓。鸞又欲節制邊將,罷築薊鎮邊垣。邦瑞皆烈為不可。鸞大憾,益肆讒構。會邦瑞復陳安攘大計,遞嚴旨落職,以冠帶辦事。居數日,大計自陳。竟除名,以趙錦代。

邦瑞去鸞益橫明年誅死錦亦坐黨比遣戍於是帝漸思之逾十年京營缺冬童日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既至,疏便宜數事,悉允行。逾年卒。贈太子少保,諡襄毅,遣行人護喪歸葬。邦瑞嚴毅有識量。歷官四十年,以廉節著。子正國,南京刑部侍郎。

(《明史》卷一百九十九列傳第八十七)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邦瑞去鸞/益橫明年誅/死錦亦坐黨/比遣戍於是/帝漸思之/逾十年/京營缺人帝/日用}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B.邦瑞去/鸞益橫/明年誅死/錦亦坐黨/比遣戍於是/帝漸思之逾十年/京營缺人/帝日月}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C.邦瑞去/鸞益橫/明年誅死/錦亦坐黨比遣戍/於是帝漸思之/逾十年/京營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D.邦瑞去鸞/益橫明年誅死/錦亦坐黨比遣戍/於是/帝漸思之逾十年/京營缺人帝/日月}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諸生,古代經考試錄取而進人中央、府、州、縣各級學校,包括太學學習的生員。

B.御史,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怍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負責監察朝廷、諸侯官吏,一直延續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監,是中國古代京城既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為一品二品官員服務的官員。

D.諡,古代皇帝、貴族、大臣、傑出官員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後所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

6.下列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邦瑞年輕時就有氣量和才識。補任滁州知州時,因貢A國子監的生員有五人以上考試不合格而獲罪,被貶為濱州知州。

B.王邦瑞諳熟軍務。他總督九門時,因兵部尚書丁汝夔下獄,由他代理兵部事務,他提出的很多合理建議,皇帝都同意了。

C.王邦瑞仕途坎坷。仇鸞向皇帝誣陷他,皇帝對他的信任漸漸轉移。仇鸞因專橫被殺後,皇帝又重新重用他。

D.王邦瑞能夠審時度勢,因地制宜。他到了京營以後,根據具體情況向皇帝上書,都被允許施行。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醅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邦瑞屯禁軍郭外,以巡捕軍營東、西長安街,大啟郭門,納四郊避寇者。(5分)

(2)朝廷易置將帥,必採之公卿,斷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漸,示臣下不敢專也。(5分)

答案:

4.C【解析】注意人名出現的地方只能做主語或賓語,賓語後應斷句,曰後應斷句。該句正確的標點應是:邦瑞去,鸞益橫。明年誅死,錦亦坐黨比遣戍,於是帝漸思之。逾十年,京營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3分)

5.C【解析】應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3分)

6.A【解析】A項,補任滁州知州時錯,應為調出京城任陝西提學僉事時。(3分)

7.(1)王邦瑞把禁軍駐紮在城外,以巡捕軍駐守東、西長安街,大開城門,接納四郊躲避敵寇的百姓。(關鍵詞:屯、營、大啟、納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2)朝廷改換將帥,必須要採納公卿的意見,由皇帝決斷,以此來謹慎防止和杜絕禍亂的苗頭,表示臣下不敢專斷。(關鍵詞:易置、採、宸衷、所以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文言文閲讀原文、譯文及答案 篇四

文言文閲讀原文、譯文及答案

劉韐,建州崇安人。王厚鎮熙州,闢狄道令。夏人攻震武,韐攝帥鄜延,出奇兵搗之,解其圍。夏人來言,願納款謝罪,皆以為詐。韐曰:“兵興累年,中國尚不支,況小邦乎?彼雖新勝,其眾亦疲,懼吾再舉,故款附以圖自安,此情實也。”密疏以聞,詔許之。夏使愆期不至,諸將言夏果詐,請會兵乘之。韐曰:“越境約會,容有他故。”會再請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討伐,吾為汝請,毋若異時邀歲幣,軼疆場,以取威怒。”夏人聽命,西邊自是遂安。

知越州,鑑湖為民侵耕,官因收其租,歲二萬斛。政和間,涸以為田,衍至六倍。租太重而督索嚴,多逃去。前勒鄰伍①取償,民告病,韐請而蠲之。方臘陷衢、婺,越大震,官吏悉遁,或具舟請行。韐曰:“吾為郡守,當與城存亡。”不為動,益厲戰守備。寇至城下,擊敗之。

知荊南,河北盜起,復以守真定。首賊柴宏本富室,不堪征斂,聚眾剽奪,殺巡尉,統制官亦戰死。韐單騎赴鎮,遣招之,宏至服罪。韐飲之酒,請以官,縱其黨還田裏。一路遂平。

金人已謀南牧,朝廷方從之求雲中地。韐諜得實,急以聞,且陰治城守以待變。是冬,金兵抵城下,知有備,留兵其旁,長驅內向。及還,治梯衝設圍,示欲攻擊,韐發強駑射之,金人知不可脅,乃退。

韐莊重寬厚,至臨大事則毅然不可回奪。

京城不守,始遣使金營,金人命僕射韓正館之僧舍。正曰:“國相知君,今用君矣。”韐曰:“偷生以事二姓,有死,不為也。”正曰:“軍中議立異姓,欲以君為正代,得以家屬行,與其徒死,不若北去取富貴。”韐仰天大呼曰:“有是乎!”歸書片紙曰:“金人不以予為有罪,而以予為可用。夫貞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兩君;況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此予所以必死也。”即沐浴更衣,酌卮酒而縊。

——(《宋史》卷446)

注 鄰伍:鄰居。

4.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厚鎮熙州,闢狄道令 闢:徵召

B.密疏以聞,詔許之 疏:稀疏

C.官吏悉遁,或具舟請行 具:準備

D.至臨大事則毅然不可回奪 奪:強行改變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故款附以圖自安,此情實也 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B.鑑湖為民侵耕,官因收其租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C.吾為郡守,當與城存亡 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D.酌卮酒而縊 人非生而知之者

6.以下六句分別編為四組,全都直接體現劉韐“毅然不可回奪”的一組是( )

①韐攝帥鄜延,出奇兵搗之

②吾為郡守,當與城存亡

③不為動,益厲戰守備

④金人知 不可脅,乃退

⑤偷生以事二姓,有死,不為也

⑥夫貞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兩君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四、(28分)

7.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2分)

(1)兵興累年,中國尚不支,況小邦乎?(3分)

(2)韐飲之酒,請以官,縱其黨還田裏。(3分)

(3)況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 此予所以必死也。(6分)

4、解析 上奏章。答案 B

5、解析 承接關係連詞。A.來,目的連詞/用,介詞。B.被,介詞/替,介詞。C.介詞,和/結交,動詞。答案 D

6、解析 ①表現劉韐的智慧;④側面表現劉韐的意志膽識。答案 C

7、答案 (1)發動戰爭多年,中原尚且不能支撐,何況是小國 呢?(3分)(3個小句子,一個小句子1分)

(2)劉韐讓他飲酒,請求朝廷封賞給他官職,把他的。同黨放回家種地。(3分)(3個小句子,一個小句子1分)

(3)況且君主憂勞則是臣子受辱,君主受辱臣子就該死,以順從為原則(“正確的做法”可),是婦道人的思想,這就是我必死的原因。(6分)(“以順為正”2分,其他各句一個1分)

【參考譯文】:

劉韐是建州崇安人,王厚鎮守熙州時,徵召他為狄道令。西夏人攻打震武,劉韐到鄜延代理帥職,派出奇兵攻打他們,解除了圍困。西夏人來傳話,希望向宋朝納貢謝罪,大家都認為這是詐術。劉韐説:“發動戰爭多年,中原尚且不能支撐,何況是小國呢?他們雖然剛剛取勝,但他們的士兵也疲憊不堪,害怕我們再次進攻,所以誠心歸附來謀求自我安定,這是實情。”於是,暗中上奏章使朝廷知道此事,朝廷下詔書答應了他。西夏人的使者延期不到,諸位將領説西夏人果然有詐,請求會合兵力突襲他們。劉韐説:“越過邊境約定會面,應該容許有別的變故。”恰逢第二次請求納貢的使者到,劉韐警告説:“朝廷正致力於討伐西夏,我為你們請求,不要像從前那樣為求取歲幣,在戰場上爭鬥,而招致我朝皇威大怒。”西夏人聽從了命令,西部邊境從此就安定了。

劉韐執掌越州時,鑑湖被百姓佔用耕種,官府於是收斂租税,每年兩萬斛。政和年間,乾涸的地方都開墾為田地,租税擴大到原來的六倍。租税太重但催討嚴苛,百姓大多都逃離了。以前都是勒令鄰居補償,百姓把自己的困苦上報,劉韐請示後免除了這一規定。方臘攻陷衢州和婺州,越州非常震恐,官吏全都逃跑,有人準備了船隻請求劉韐一塊走。劉韐説:“我是郡守,應當與城共存亡。”不為之動心,更加激勵作戰全面防守。敵人到了城下,就擊敗了他們。

執掌荊南時,河北盜賊興起,又使其鎮守真定。盜賊首領柴宏本是富人,不能忍受橫徵暴斂,聚集眾人搶掠,殺巡尉,統制官也被殺死。劉韐一個人騎馬前往鎮守,派人招他來,柴宏到了就服罪。劉韐讓他飲酒,請求朝廷封賞給他官職,把他的同黨放回家種地,整個河北路就平定了。

金人已經謀劃向南進攻,朝廷正打算順從他們求取雲中土地的要求。劉韐刺探偵查得到實情,急忙稟告朝廷,並且暗中部署城池守衞來靜待其變。這年冬天,金兵抵達城下,知道有防備,在他的旁邊留下軍隊,然後驅兵向宋朝內部攻打。等到回來,修整雲梯和衝車,設計圍攻,顯示要發起攻擊,劉韐發射鋭箭射殺他們,金人知道不能威脅他們,於是退兵。

劉韐舉止莊重性情寬厚,到面對大事時卻意志堅決不可改變。

京城失守,才派他出使金營,金人命令僕射韓正把他安頓在僧舍。韓正説:“國相瞭解您,現在想重用您。”劉韐説:“苟且偷生侍奉二主,死也不這樣做。”韓正説:“軍中商議立異姓為王,想讓您擔任正職代替我,且能夠讓家屬隨行,與其白白送死,不如到北方去求取富貴。”劉韐仰天大呼道:“有這事嗎?”寫了一片紙送回,説:“金人不認為我有罪,而認為我可以重用,貞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何況君主憂勞則是臣子受辱,君主受辱臣子就該死,以順從為原則,是婦道人的思想,這就是我必死的原因。”隨即淋浴更衣,斟了一杯酒後自縊而死。

明史文言文閲讀及答案譯文 篇五

王邦瑞,字惟賢,宜陽人。年輕時就有氣量和才識。作諸生的時候,山東盜匪興起,向知府上呈剿寇的十四條策略。正德十二年考中進士。改任庶吉士,與王府有關係,於是出京作廣德知州。

嘉靖初年,因祖父去世而離職。(後)補任滁州。多次升遷至南京吏部郎中,調出任陝西提學僉事。因貢入國子監的生員有五人以上考試不合格而獲罪,被貶為濱州知州。再遷任固原兵備副使。涇、汾大盜李孟春,流竄搶劫黃河東、西,王邦瑞剿平了他們。因祖母去世離職。守喪期滿,又擔任陝西提學,轉任參政。因母親去世離職。起用提升為右僉都御史,巡察安撫寧夏。敵寇乘河水結冰進犯,王邦瑞設伏擊敗了敵寇。改任南京大理卿。未上任,召為兵部右侍郎。改任吏部,進升左侍郎。

俺答進犯都城,(朝廷)命王邦瑞總督九門。王邦瑞把禁軍駐紮在城外,以巡捕軍駐守東、西長安街,大開城門,接納四郊躲避敵寇的百姓。兵部尚書丁汝夔被關進牢獄,(朝廷)命王邦瑞代理兵部事務,同時督察團營。敵寇退卻,請求獎懲各將功過,並且疏浚九門濠溝,都被回覆可以。王邦瑞見軍營制度長期鬆弛,極力陳述其弊端。於是廢置十二團營,全都歸入三大營,讓咸寧侯仇鸞統管。王邦瑞也改任兵部左侍郎,專門督察軍營事務。又條列呈上興辦廢除的六件事。其中説宦官掌管兵權,是古今的大患,請求完全撤回監軍的宦官。皇帝回覆依從了他。

仇鸞向皇帝誣陷王邦瑞,皇帝的信任漸漸轉移。恰逢仇鸞奏請革除薊州總兵官李鳳鳴、大同總兵官徐珏的`官職,而舉薦京營副將成勛代替李鳳鳴,密雲副將徐仁代替徐珏。聖旨從宮中直接下達。王邦瑞説:朝廷改換將帥,必須要採納公卿的意見,由皇帝決斷,以此來謹慎防止和杜絕禍亂的苗頭,表示臣下不敢專斷。況且京營大將與各鎮將領互不管轄,為什麼為了京營,卻貶斥各鎮守將。如今曲從仇鸞請求,臣擔心九邊將帥都奔走依附,這不是國家的福分。皇帝不高興,下詔書責備他。仇鸞又想節制守邊將領,停止修築薊鎮的邊牆。王邦瑞都認為不可行。仇鸞非常恨他,更加肆意進讒言誣陷他。恰逢王邦瑞又陳述剿撫大計,(皇帝)於是下嚴厲的詔令免去他的官職,讓他以一般官吏的身份辦事。過了幾天,官吏考核時自我陳述。最終被除去官籍,讓趙錦代替。

王邦瑞離職,仇鸞更加專橫,第二年被殺,趙錦也因結黨定罪貶戍邊關,於是皇帝漸漸思念王邦瑞。過了十年,京營缺人,皇帝説:非王邦瑞不可。就起用他任原來的官職。王邦瑞到了京營以後,上書根據具體情況辦理的幾件事,都被允許施行。過了一年去世,追贈太子少保,諡號襄毅,派行人護送靈柩回鄉安葬。

王邦瑞嚴正剛毅,有才識和氣量。做官四十年,以廉正有節操著稱。兒子王正國,任南京刑部侍郎。

經典文言文閲讀答案及原文 篇六

經典文言文閲讀答案及原文

閲讀下文,完成11-14題(12分)

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圖其楹廡,蒐羅畫家,里人疾周①者,入其姓名。隸往攝之②,周曰:“毋驚老母,旦夕往畫不敢後。”客人頗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賤先生於此?謁貴遊③可勿往。”周曰:“往役,義也,謁貴遊,不更辱乎!”卒供役④而還。

【註釋】

①沈周,明代傑出書畫家。疾,恨。②隸,差役。攝,這裏是“傳喚”、“徵召”的意思。③謁,拜見。貴遊;泛指顯貴者。④供役,當差,服勞役。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4分)

(1) 不更辱乎( ) (2)卒供役而還( )

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加點詞的含義(3分)

太守不知先生,何賤先生於此?

12、下列分析與文意不符的一項是( )(3分)。

A、沈周的書畫造詣頗高,太守慕名召他前去。

B、沈周請差役不要嚇到母親,可見其孝順。

C、客人認為,憑藉沈周的聲名本應得到禮遇。

D、沈周將太守的徵召當作一次差役來接受。

13、客人和沈周對“謁貴遊”的態度不同,以下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2分 )

A、客人的建議是為了拒絕太守的徵召。

B、客人的建議是要藉助顯貴者的權勢。

C、沈周的拒絕是不願多事去得罪太守。

D、沈周的拒絕是根本不想攀附顯貴者。

參考答案

10、(1)又/另/還 (2)最後/終於

11、太守不知道先生/您,怎麼能輕視先生/您到這種程度呢?

12、A 13、C

韓非子文言文閲讀答案及參考譯文 篇七

韓非子文言文閲讀答案及參考譯文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題。(15分,每題3分)

宋人有酤①酒者,升概②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縣幟③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問其所知閭長者楊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甕而往酤,而狗迓而齕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大臣為猛狗,迎而齕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脅,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問管仲曰:治國最奚患?對曰:最患社鼠④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對曰:君亦見夫為社者乎?樹木而塗之,鼠穿其間,掘穴託其中。薰之則恐焚木,灌之則恐塗阤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則為勢重而收利於民,入則比周而蔽惡於君,內間主之情以告外。外內為重,諸臣百吏以為富。吏不誅則亂法,誅之則君不安。據而有之,此亦國之社鼠也。

故人臣執柄而擅禁,明為己者必利,而不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為猛狗而齕有道之士矣,左右又為社鼠而間主之情,人主不覺。如此,主焉得無壅,國焉得無亡乎!

(節選自《韓非子》)

【註釋】

①酤(gū):同沽,賣。②升:量酒器。概:古代刮平鬥斛等量具的器具。③縣:同懸,掛。幟:指酒旗。④社:古指土地神,民間常築壇植樹而祀,以祈求幸福。社鼠:在社壇下掘穴而居的老鼠。⑤阤(zhì):崩塌。

2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主焉得無壅 壅:堵塞。

B.而狗迓而齕之 齕:咬。

C.治國最奚患 奚:何。

D.著然不售 售:賣。→←

2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B.①君亦見夫為社者乎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②何為其然也

C.①問其所知閭長者楊倩 D.①明為己者必利

②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②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

23.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用法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怪其故 怪:意動用法,覺得奇怪。

B.內間主之情以告外 內:名作狀,對內。

C.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甕而往酤 懷:名作動,懷藏。

D.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 明:闡明。

24.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屬於作者揭露和鞭笞封建社會中常見醜惡現象的一組是

①薰之則恐焚木,灌之則恐塗阤。

②今人君之左右,出則為勢重而收利於民,入則比周而蔽惡於君,內間主之情以告外。

③外內為重,諸臣百吏以為富。

④明為己者必利,而不為己者必害。

⑤夫大臣為猛狗而齕有道之士矣,左右又為社鼠而間主之情。

⑥主焉得無壅,國焉得無亡乎!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2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非子借寫狗惡酒酸社鼠為患的寓言故事,來揭露封建社會常見的醜惡現象:奸人當道,堵塞賢路,矇蔽君主。

B.兩個故事中都穿插了抒情,激情洋溢。在形式上,前一個故事是作者的直抒胸臆,後者則是融情於管仲對齊桓公的回答中。

C..最後一段綜合兩個故事的寓意,文末用兩個反問句強調了問題的嚴重性,向統治者敲響了警鐘。

D.寓言故事本身還包含着這樣的哲理:看問題要有全面的觀點,如果我們在觀察問題時遺漏了某個重要環節,就不可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參考答案:

21.A(壅:矇蔽。)

22.C(A.表判斷;錶停頓。B.建築;因為。C.名詞性詞組,指代人或事。D.的人;定語後

置的標誌。)

23.D(使動用法,曉諭)

24.D

25.B(應是兩個故事中都穿插了議論,夾敍夾議,相得益彰。前一個故事是作者的直接議論。)

【參考譯文】

宋國有一個賣酒的人,量酒量得很公平,接待顧客很恭敬,造出的酒很甜美,懸掛的酒旗也很高,但是酒賣不出去,酒變酸了。(賣酒的)感到奇怪,他向里巷中知情的老人楊倩打探。楊倩説:你的。狗兇猛嗎?(賣酒的人)説:狗很兇猛為什麼酒就賣不出去呢?楊倩説:人家害怕啊!有時叫小孩懷藏着錢,提着壺罐來買酒,而狗迎上來就咬他,這就是酒變酸了而賣不出去的原因啊。

一個國家也有狗。有道術的人,懷藏着他的道術,想用道術來曉諭大國的君主。大臣就是那猛狗,迎上來咬他。這就是國君受到矇蔽挾制而有道術的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

所以齊桓公問管仲:治理國家最擔心什麼?管仲回答説:最擔心社鼠啊!齊桓公説:為什麼擔心社鼠呢?管仲回答説:您可見過那建築社壇的情形嗎?立起木頭做成塑像的架子,再給它塗抹上泥灰塑成社神,老鼠在裏面穿行,用煙火薰它卻恐怕燒壞了木板,用水灌它卻恐怕泥土崩塌,這就是社鼠不能抓獲的原因。現在國君左右的人,在朝廷外謀求尊權重勢而從百姓中搜刮財富,在朝廷內互相勾結而對國君隱瞞他們的罪惡,對內窺探國君的情況去告訴在外的權臣。在外的權臣和在內的國君左右的人互相倚重,靠羣臣百吏的賄賂而變得富有。不誅罰官吏,他們就會破壞法令制度;誅罰他們就會使國君不安。國君左右的人依靠國君握有重要的權勢,這也是國家的社鼠啊!

所以臣子握有權柄就會專擅政令,明顯為自己效勞的人就一定使他獲利,不為自己效勞的人就一定損害他,這也是猛狗啊!那大臣作為猛狗而咬有道術的人,身邊的奸人又成了社鼠來窺探君王的心思,國君卻不察覺。像這樣,國君哪裏能夠不受矇蔽呢?國家怎麼能夠不滅亡呢?

狼子野心文言文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八

狼子野心文言文閲讀答案及譯文

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與家犬雜畜,亦與犬相安。稍長,亦頗馴,競忘其為狼。一日,主人晝寢廳事,聞羣犬嗚嗚作怒聲,驚起周視,無一人。再就枕,將寐,犬又如前。乃偽睡以俟①則二狼伺其未覺將齧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殺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誣哉!然野心不過遁選②耳陽為親暱,而陰懷不測,更不止幹野心矣。獸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貽患耶?

(選自《閲微草堂筆記》)

①俟 :等待。 ②遁逸:原指逃跑,這裏指隱蔽之意。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

(1)將齧其喉 (2)信不誣哉

2.文章畫線句沒有標點符號,請在需要加標點的地方用∣標出來。(2分)

乃 偽 睡 以 俟 則 二 狼 伺 其 未 覺 將 齧 其 喉 犬 阻 之 不 使 前 也。

3.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警惕像狼一樣的'壞人,這類人與文中的狼有什麼相似之處?(用原文回答)(3分)

4.文中最後一句除了對狼表示譴責以外,還表達了什麼意思?(3分)

參考答案:

1.(1)咬 (2)確實、的確

2. 乃偽睡以俟∣則二狼伺其未覺∣將齧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3.陽為親暱,而陰懷不測,更不止於野心矣。

4.對主人不識狼的陰險本性表示嘲諷。

參考譯文:

有個富人偶然得到兩隻狼崽,將它們和自家的狗混養在一起,早些時候,倒也和狗平安相處。(兩隻小狼)稍稍長大些,但還是比較馴服的,漸漸地(富人)竟然忘記它們是狼。有一天,富人在客廳裏休息,睡着後忽然聽到許多狗汪汪地發出咆哮的吼叫聲,他驚醒一看,周圍一個人也沒有。於是依舊準備睡覺,但是,狗又像剛才一樣叫。他想不對勁,便假裝睡着來看怎麼回事,才發現原來那兩隻狼想等他睡去沒防備時去咬他喉嚨,忠心的狗發現了狼的企圖,便阻止狼,不讓他靠近主人。富人知道後立即把狼殺掉,並把他們的皮扒了。狼本性兇惡,實際上沒有誣衊它們啊!但是兇惡本性只不過是隱藏起來罷了,表面對別人好,可心中,卻懷着不利於別人的想法,這可不僅僅是野心了。野獸這樣兇殘,這個人為什麼還要養它,給自己製造禍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