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散步原文及閲讀答案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W

散步原文及閲讀答案新版多篇

名家點評 篇一

華東師大中文系教授譚軼斌《特級教師談語文》:比如莫懷戚的《散步》,它就有最基本的物質元素:一家四口(“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孩子”)其樂融融在田野散步,走到一個岔路口,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坦;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要讓我抉擇。“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後來,我們選擇了走小路。走不過去的地方,我背起了母親,妻子背起了兒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但試用版的教科書把“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這句話刪去了。當年,莫懷戚知道自己的文章被刪節後非常生氣,指責編者沒有讀懂文章。可編者覺得文章未免太小題大做了,不就是一家四口在田野上散步嗎?其實,就這涉及“精神發現”到底是什麼?其實,莫懷戚的精神發現不僅僅在於寫中年人在自己家庭中的責任,而是這一代中年人在整個民族進程中起到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編寫委員、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員程翔《母語教育的文化使命》:語文教育的人格塑造重在薰陶、感染。它可能催人淚下,使人的靈魂得以淨化;它可能震撼人,發人深省,催人奮進;也可能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讀莫懷戚的《散步》,可以感受親情的温暖和男人肩膀的強壯,等等。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所長竇桂梅《竇桂梅教你閲讀》:散步是人們生活中極其平常的休閒方式,可是作者卻從中體會到了一股濃濃的親情,而且這種親情交織在母子、父子、祖孫三代之間。細膩的筆觸,濃濃的情感,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温馨美好的“閤家歡樂”圖。這不僅是一個視角,也是一個美麗的世界。

作者簡介 篇二

莫懷戚(1951—2014),筆名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系,後任重慶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文學創作二十餘年,小説見長。1994年獲全國莊重文文學獎,散文《散步》和《家園落日》選在了中學語文課文之中。作品有長篇小説《經典關係》、系列小説集《大律師現實錄》、中篇小説《透支時代》《陪都舊事》《花樣年月》《六絃的大聖堂》等。

莫懷戚《散步》賞析 篇三

沐浴着和煦的春風,欣賞着自然的美景,享受着濃濃的親情。一個三代同堂的四口之家漫步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上,該是一幅多麼令人陶醉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畫面啊!莫懷戚的《散步》就向我們展現了這樣一部精美的畫卷。

《散步》是一篇清新優美的散文。其構思之精巧,遣詞之獨特,內涵之豐富,令人歎服。尤其在情理交融上,渾然一體,看似情醉人,其實,不知不覺中,人已為作者藴含其間的意境和哲理所深深的感動。它像一曲感人肺腑的歌,盡情頌揚了生命的美。可以説,閲讀這篇文章,讓人在對生命的感悟上接受了一次洗禮。

一、認識生命

第一處描寫的是:“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 的起着水泡。”這裏文章表露的是春的氣息,但隱含的是對生命的感悟,更是對生命與自然共生共榮的放歌。

第二處描寫的是:“小傢伙突然大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這兩句天真稚嫩的話語,不僅表現了小傢伙的聰穎、機靈,更表達了他在懵懵懂懂之中對生命的直觀認識。讀來讓人驚羨生命之美好,體會生命之傳承,其代代相因,而生生不息。

二、珍愛生命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説,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這裏飽含着對母親的深切的情,凸顯的是對他人生命的關愛特別是對年老生命的關愛。温馨之情,溢於言表。

“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這哪是對春天來遲的抱怨,分明更是作者對母親生命的渴求與酷愛。赤子之心,躍然紙上。特別是一個“熬”字,用得讓人動容——好歌當哭。

另一處描寫母親改變了主意,眼中所看到的小路;“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不僅是母親疼愛孫兒,滿足孫兒的心願,更是一位羸弱的老人——對美景、對生活的嚮往,對自我生命的眷念與珍愛。

三、尊重生命

“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説:‘走大路。’”這裏描寫作者在面對一邊是老,一邊是幼的矛盾衝突中,所體現出的愛幼更尊老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它折射出作者尊重並善待衰老生命的光輝,讀後敬仰之意油然而生。雛鳥知反哺,羔羊亦跪乳,人類當更甚!

四、生命的責任

“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

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這裏作者向人們袒露的,是一個強壯的生命在家庭中的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

文章最後寫的是:“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也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段話寓意深刻。它以輕襯重,不僅突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含蓄地寫出了“我”(此處三句話中用了四個“我”字,僅580字的全文“我”字就出現24次之多)——一個站在生命之鏈連接點上的中年人——對生命和社會的責任。最後一句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是作者寫作意圖及情感昇華之所在,與文章的第四段中“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樣東西——生命”前後呼應,在整篇當中起着點明題旨、深化內涵的作用,是點睛之筆。

掩卷思之,文章的意境如同橄欖的回甘在心中漫湧。在樸素的文字裏,充滿着歡樂、關愛、和諧,貯藏着憧憬、呼喚、眷念,飽含着賢良、孝敬、責任;字裏行間,流淌着真情,閃爍着理性,抒發着感悟。初讀,看到了自然的景和人間的情;再讀,體會的是生命的美;讀至最後,不禁陡然感覺增加了生命的分量。

莫懷戚《散步》原文 篇四

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説,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樣東西------生命。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小傢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

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説:“走大路。”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揹着我。”母親對我説。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散步》 篇五

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説,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在很聽我和話,就象小時候我很聽她的話一樣。

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的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綠芽也密了;田野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這一切使人想起一樣東西——生命。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小傢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

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邊,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説:“走大路。”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揹着我。”母親對我説。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鑑賞 篇六

此文語言平易樸實,然而內涵豐富,耐人尋味,如同橄欖一般,越嚼越覺得有滋味。讀這篇文章的歷程,是人的心靈隨着作者優美的文字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綜觀全文,其特色可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以小見大,意藴豐富

文章在選材上頗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輝映太陽的光輝”的道理。作者運用“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只是選取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所表現的意藴卻發人深思:

一個“慈母”,一個“孝子”,一個真誠的理解,一個絕對的信任,這種良性的因果循環正反映了古樸的尊老愛幼的家庭倫理道德之美。

一個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實行這個原則,家庭就和美了。

奶奶疼孫孫,總是謙讓,孫兒見爸爸為人孝敬,爸爸年老了,就會像當年爸爸孝奶奶一樣孝敬父母,好的社會風氣就會代代相傳。

疼愛孩子是動物的天性;孝敬老人,才真正體現了人性之美。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着承前啟後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

“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着,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景物傳神,藴含詩意

文中的景物描寫着墨不多,卻在輕描淡寫中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和深刻的哲理,為常見的散步提供了一個美妙的背景。

第一處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樣東西——生命。”這段話通過初春秀色的描繪,表現了春天蓬勃的生機,暗示熬過了嚴冬的母親將會獲得新的活力。

第二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她的眼睛隨小路望去: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這句話描繪了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內涵,點明瞭走小路的原因,展現了母親充分理解孫兒願望的內心世界。字裏行間流露的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惜。

語言樸實,耐人尋味

如“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句話寫母子關係,母親明理,兒子孝順,相映成趣。“小傢伙突然大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這兩句話充滿生活情趣,既表現了小傢伙的天真、聰穎,又表現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又如“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既寫出了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我”為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這一句表現了妻子的賢惠。“在外面”這個限制語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裏”就可能不是這樣了,很可能“我總是聽她的”。“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含義深刻,它以輕襯重,突出了“尊老愛幼”的重大意義。

縱觀全文,無生僻華麗的詞語,更無令人費解的句子,除結尾有幾分含蓄外,其餘則明白如話。通俗而不庸俗,明瞭而不直露。有的充滿生活情趣:或表現小孩的天真、聰明,或表現家庭的幸福、温馨;有的含義豐富:或表現人物性格,或表現人物心情,或點示寫作意義;有的意在言外,以景暗示,於平實中見靈氣,在淺顯中見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