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黨課講稿:以數實深度融合提升我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1W

黨課講稿:以數實深度融合提升我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

黨課講稿:以數實深度融合提升我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

【摘要】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充分激發各方面優勢和經濟發展“進”的活力。我國經濟發展優勢在於獨立完備的產業體系、超大規模市場、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決定因素包含技術因素、市場因素、產業因素和政策因素。以推進數實深度融合提升我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要提高數實深度融合在提升我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中的首位度,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新數字產業化發展,打造以市場為主體的數實融合動力體系,加強數實深度融合保障體系建設。

【關鍵詞】經濟發展“進”的活力新發展階段數實深度融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羣。”[1]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提質增效的新引擎、培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和提升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內容。[2]近年來,我國經濟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經濟的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湧現,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正成為提升我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新引擎、新動能和新優勢。

中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決定因素

經濟活力是指一國一定時期內經濟中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增長速度及其潛力,或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某一時期經濟體內各環節各方面的運行狀況及整體的發展態勢。經濟發展是一個收縮力量和擴展力量對比的過程。當收縮力量大於擴張力量時,經濟就會出現“退”的態勢,當擴張力量大於收縮力量時,經濟發展就會表現出“進”的態勢。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就是一個提高擴張因素、抑制收縮性因素的過程。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對於構建新發展格局、抵禦經濟的收縮、推動經濟的擴張具有重要意義。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決定因素分為長期和短期因素,長期因素是擴大生產可能性邊界、激發經濟增長潛力的因素,包括技術因素和產業因素,短期因素則主要包括市場因素和政策因素。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於長期因素,而要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就必須將長期因素與短期因素有效結合。從長期來看,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要充分利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技術進步和新動能的快速成長;從短期來看,要有效發揮市場機制和政策的調節作用。總體來看,提升中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有以下幾個決定因素。

新技術革命的推動因素。新技術革命是從供給方面決定中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主要因素。技術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優化經濟體系,為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提供內生動力。主要表現為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生物科技、健康技術、能源技術和無人機技術等在內的新技術革命,正不斷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成為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力量。只有堅守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力的“主戰場”,才能為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提供持續動力。一是突出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形成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微觀機制。二是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一方面,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開展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另一方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推進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以創新鏈重塑產業鏈,前瞻性地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佈局未來產業發展,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提供科技創新動力。三是把握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新趨勢,推動數字技術的創新和應用。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引致的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新技術革命中的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技術、大數據、先進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先進材料、新能源和儲能技術等正不斷變革着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要加快數字技術創新成果的運用,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利用數字技術的溢出效應,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羣,為經濟發展“進”的活力提供技術和產業支撐。

產業基礎能力的支撐因素。新技術革命通過提高產業基礎能力催生的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也是從供給方面激發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因素。從產業基礎能力方面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產業基礎的高級化。產業基礎高級化是指在新技術革命推動下產業基礎體系性升級演進及其再造過程,包括產業基礎能力高級化、產業創新基礎高級化、產業基礎結構高級化和產業基礎質量高級化。其中,產業基礎能力的高級化是核心,是能力、結構和質量三者的統一,要求從基礎關鍵技術、先進基礎工藝、基礎核心零部件和關鍵基礎材料等方面為產業發展提供基礎能力。二是產業鏈的現代化。產業鏈現代化是指在產業現代化的延伸和擴展背景下,運用新技術革命成果及其帶來的產業組織方式來改造傳統產業鏈,從而提高產業鏈的高端鏈接能力和全球的競爭力,推動產業基礎能力提升、產業鏈控制力增強、產業鏈各環節協同性和產業鏈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現代化過程。產業基礎的高級化和產業鏈的現代化二者協同推進,共同構成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產業因素。三是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的重點是打造從創意產生到商業化應用的完整鏈條,強化科技創新的需求導向,支撐引領產業轉型升級。以“產業鏈”為主線,探索建立多主體融通創新生態;以“創新鏈”為抓手,推動創新要素集聚發展,形成多鏈融合發展格局,從而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產業升級發展。

市場活力的驅動因素。市場因素是從需求方面激發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因素。從市場需求因素出發就是要提升市場活力,開發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大市場。一是提升市場主體“進”的活力。中國的經濟發展活力來自有活力的市場主體,推動市場主體實現自主決策和自主經營,促進各類經營主體蓬勃成長,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決定性力量,也是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關鍵。要支持市場經營主體擴容和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降低市場主體融資成本和生產經營成本,從財税、融資、創業等方面促進中小企業經營主體增加投資,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拓展企業發展空間,提升經濟發展中經營主體“進”的活力;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激發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活力,激發數字化產業的企業活力,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二是提升市場機制“進”的活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強調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市場機制通過動員財富、資源、知識、信息、技能和創造力,為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提供源泉。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具體包括充分發揮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和供求機制的作用,推動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良性競爭,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和准入後的平等待遇。三是激活數據要素市場“進”的活力。數據要素市場是新興市場,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對於數據的要素化、資源化、資產化和價值化具有重要作用。要推動形成數據要素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從數據資源化、資源資產化和資產資本化三個方面探索數據的價格發現機制、價格形成機制和競價機制,構建有利於數據要素價格有效形成的政策和制度工具;建立數據要素多級市場體系,包括數據資源市場、數據產品與服務市場和非交易流通市場;加快培育形成超大規模數據要素市場,以應用場景為牽引,創新數據要素開發利用機制,激活數據資源價值,發揮數據要素市場在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中的促進作用。

政策體系的調節因素。經濟政策分為數量型政策和質量型政策兩種,數量型政策的目標是提高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擴張經濟發展的規模,質量型經濟政策的目標是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要結合這兩種政策,健全宏觀質量政策體系,引導經濟發展的質量導向。一是技術創新政策。技術創新政策有利於促進技術創新活動、激發科技創新活力、規範技術創新行為和提升技術轉化效果,包括財政刺激政策、專利政策、政府購買政策和風險投資政策,等等。其中,財政刺激政策和專利政策的主要目標是通過鼓勵對研發活動的投入,保護髮明者的收益,提高對科學技術的投入,進一步增加技術供給;政府購買政策的目標則是減少技術創新過程中的風險。二是制度創新政策。制度創新是支配人們行為和相互關係的規則,其核心是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激發人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制度創新政策就是通過相應的政策機制來完善市場機制、健全市場經濟體系、推動市場競爭和實現資源配置的市場化。三是人力資本政策。當前,我國已從勞動力數量和人力資本雙增長的階段,進入到勞動力數量減少但人力資本仍保持增長新階段。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要實現從勞動力驅動經濟到人力資本驅動經濟的轉變,讓人力資本成為提升中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新引擎。為此,需要落實人力資本政策,加速人力資本積累,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提高勞動力供給和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效率。除此之外,還要科學認識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辯證統一關係,更好發揮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

以數實深度融合提升中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優勢

從一般意義上來説,經濟活力與經濟動力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經濟活力是經濟動力的基礎,經濟動力是經濟活力的昇華。中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動力基礎來源於由資本、勞動力和技術等主要生產要素組合形成,能夠推動經濟發展的獨立完備的產業體系、巨大的市場空間和區域空間。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核心是開發大市場,只有積極採取措施,開發推動經濟發展的大市場,才能形成提升中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大市場開發的結果,大市場的開發助推了工業化,形成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

“兩大奇蹟”。[3]從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來看,以數實深度融合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優勢主要有以下方面。

獨立完備產業體系的優勢。我國擁有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也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參與者與維護者。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四成以上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製造業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4]中國製造業規模連續多年居全球第一,構建了以完整工業經濟體系為基礎的國民經濟體系,在一些關鍵領域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和供應鏈。2022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6%,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40.2萬億元,製造業增加值達到33.5萬億元,均居世界首位。2023年,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6%。[5]完整的工業經濟體系、製造業產業鏈和強大的產業配套能力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優勢,也是以數實深度融合提升我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強大產業基礎和物質基礎。

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2018年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意味着超大規模市場具有的經濟穩定和增長潛力優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升至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高度。超大規模市場意味着超大規模的本國消費市場、進口貿易量和旺盛的市場需求,可以通過需求牽動供給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帶來超大規模的經濟總量,為數字經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產品的發展提供足夠規模的市場實現條件,對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形成有效支撐。同時,超大規模市場還帶來了擴大消費的巨大空間,成為各類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理想的試驗場,為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提供了成長空間,促進了最新的數字技術和產品得到快速推廣。我國遼闊的疆域、巨大的人口和市場規模、多元化的供求關係和複雜的內部結構,不僅有利於為新技術、新產業和新產品提供超大規模應用場景,還有利於形成形態更高級、產業鏈條更長、分工更專業化、結構更合理、聯繫性更強的產業體系。

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優勢。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數字經濟規模快速增長。同時,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數字化技術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工業互聯網快速發展,數字化與實體經濟融合步伐不斷加快。2016年至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增加4.1萬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14.2%,是同期美中德日韓5國數字經濟總體年均複合增速的1.6倍。[6]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佈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同比名義增長10.3%,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升至41.5%。[7]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數字市場,數字經濟頂層設計日益完善,數據資源領先全球,數字產業創新活躍,數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8]總體來看,數字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不斷提高,數字產業化規模持續提升,數字經濟發展新動能逐漸壯大,新產品、新業態不斷加速發展。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和規模擴張的態勢已成為以數實深度融合提升我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重要引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優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成功探索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創造性地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強調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決定性作用,又要發揮好政府的作用,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優勢。這一制度優勢表現在堅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調動了各經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了市場經濟的活力和效率,形成了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合力;將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既遵循了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又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充分發揮了市場機制優點,有助於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將堅持獨立自主和經濟全球化相結合,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助於增強資源配置能力。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優勢是以數實深度融合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制度基礎。

數實深度融合是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着力點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做好2024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強調要着力擴大國內需求,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9]“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的政策基調中,“穩”是基礎,“進”是目標。當前,我國經濟“穩”的基礎不斷夯實,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具有良好支撐基礎和眾多有利條件,而在“穩”的基礎上,我國還面臨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任務。實體經濟發展是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產業基礎,然而,產能過剩、市場空間不足是傳統實體經濟亟需解決的問題。在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過程中,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了戰略機遇,要將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相結合,在數實深度融合、產業基礎能力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的基礎上,推動形成新型實體經濟,推進新型工業化。不僅要發揮實體經濟的優勢,還要讓實體經濟本身具有新動能和新優勢。[10]在新發展階段,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着力點。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可以提升產業發展“進”的活力。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是我國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進而推動智能產業體系發展的重要抓手與契機,也是提升產業發展“進”的活力的着力點。在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了從生產要素到創新體系,再到商業模式的全方位變革,催生出了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業體系。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為特徵的智能製造模式,正引發新一輪製造業變革,推動形成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製造,加快製造業向生產效率、附加價值更高的產業價值鏈環節升級。智能製造正推動新一輪產業變革。例如,浪潮蘇州5G全連接工廠建成以後,實現了工廠產線內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互聯互通,以及整個生產過程的智能感知、實時分析和精準決策,助力製造業進一步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推動“5G+工業互聯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11]同時,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將帶來深遠的社會影響。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網絡教育、遠程醫療、網約車等為代表的智能服務業深刻變革着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例如,在製造業領域,數字化生產已成為趨勢,工業互聯網建設正不斷推進;在零售業領域,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主流;在金融業領域,移動支付和互聯網金融已經成為常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將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進”的活力。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可以提升消費“進”的活力。數字社會下,人口紅利已由工業經濟中的勞動力轉變為以數字消費者數量為主導的生產要素。在新發展階段,我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催生的消費者指數不斷增長,數字化轉型助力了傳統消費增長,新一代數字技術的融合應用顯著豐富了消費形式。網絡購物等新型消費在創新消費場景、提升傳統消費增長活力和豐富消費內容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依託信息技術和線上線下融合,推動數字技術深度融入生產生活。例如,成都交子大道的元宇宙街區,以數實融合賦能新消費場景,充分融合數字技術與消費場景,塑造了消費新空間和新場景,培育了消費新模式。除此之外,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中的智能製造,能夠為數字消費提供日趨完善的硬件和信息服務。如5G、人工智能等數字基礎設施能夠完善數字消費的平台建設,從而提升數字消費的滿足感。又如,騰訊推出的一站式數字化服務的安心平台,在農產品溯源、農產品品牌保護等方面發揮了有益作用。同時,我國具有人口規模巨大的優勢,人口規模和科技水平都有利於提升數字消費的廣度和深度。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將進一步提升消費“進”的活力。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可以提升投資“進”的活力。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加深,還需要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在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背景下,數字基礎設施的概念更為廣泛,既包括信息基礎設施,也包括對物理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傳統物理基礎設施投資增長會產生對私人投資的擠出效應,而數字基礎設施投資不受空間約束,因此投資不會產生擠出效應,反而會擴大有效投資。據業界估算,數據基礎設施每年將吸引直接投資約四千億元,帶動未來五年投資規模約兩萬億元,[12]推進數實融合生成新模式、新業態。依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2021年至2025年,我國政府與民間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額合計將達到10.6萬億元,約佔全國基礎設施投資的10%,而且會推動新產業的成長,對衝經濟下行壓力。2022年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達1.57萬億元,同比增長18%,全國軟件業務收入從2012年的2.5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10.8萬億元。[13]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顯示,我國數字產業化規模與產業數字化規模分別達到9.2萬億元和41萬億元,佔數字經濟比重分別為18.3%和81.7%。[14]進入新發展階段,數字中國建設步伐加快,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加深,數字基礎設施投資不斷加大,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投資推動力。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將進一步提升投資“進”的活力。

數實深度融合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實現路徑

當前,我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程度不深,工業生產智能化程度較低,企業數字化改造面臨較高壁壘,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人才、技術和管理支撐不足,等等。根據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趨勢和當前存在的問題,未來需要從以下方面推進數實深度融合,提升我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

提高數實深度融合在提升我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中的首位度。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最終目標是發展智能經濟。因此,在新發展階段,我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要以智能化為主導方向,突出智能產品和服務解決方案。只有牢牢抓緊這個戰略重點,才能提高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提升我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中的首位度。一是利用數字新技術匯入更多智能,賦能我國實體經濟,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升我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二是培育數字化發展新動能,着力提高數字經濟規模佔我國總體經濟規模的比重,以數字經濟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提升我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三是各區域結合自身產業特點和優勢,抓住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風口”,着力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基座,推動數字經濟在“換道超車”中行穩致遠,以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提升我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

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提升傳統產業發展中“進”的活力。在新發展階段,要着力縮小“數字鴻溝”,推動工業、農業、服務業各行業的產業數字化轉型,從而提升傳統產業發展中“進”的活力。一是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利用雲計算等新一代技術整合相關農業資源,建設大農業數據公共服務平台,提供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電子商務信息,加快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全產業鏈的廣泛應用,優化提升農村傳統生產經營模式,提高農業發展“進”的活力。二是積極推動工業數字化升級。以創新為目標、數據為核心、互聯為基礎、智能為驅動,加快工業數字化轉型,以新一代數字技術助推我國特色優勢產業改造,推動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提升工業發展中“進”的活力。三是推動服務業數字化發展。擴大數字技術在服務業中的創新應用場景,推動數字技術全面融入服務業,積極推動新一代技術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從生產、銷售、營銷、客户服務、物流、供應鏈等方面推動服務業數字化發展,加快互聯網與醫療、教育、餐飲等生活性服務業的互動融合,發展數字化營銷、數字客户體驗等服務新模式,提升服務業發展中“進”的活力。四是推動新型實體經濟的發展。推動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相結合,通過數字技術創新推動形成新型實體經濟,培育新型實體企業,完善新型實體經濟與實體企業發展的政策與制度體系,提升實體經濟的產業發展活力。

推進新數字產業化,提升新產業成長壯大中“進”的活力。在新發展階段,積極推進數字產業發展進程,推動數字經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和新業態成長,積極培育數字經濟新興產業,推進新數字產業化,提升新產業成長壯大中“進”的活力。一是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開展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和工業互聯網行動計劃,紮實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建設農業數字經濟示範區,重點發展農業物聯網;持續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進社區示範工作,統籌建設各類數字經濟園區和數字領域創新創業平台,實施“互聯網+”中小企業創新創業行動計劃。二是積極推動物聯網產業發展。在我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節點,物聯網對加速傳統產業網絡化、智能化和服務化轉型升級,以及促進經濟社會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培育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過程中,要統籌推進物聯網這一主導產業發展壯大。三是以大數據應用作為我國產業發展的戰略引領。推動大數據與我國三次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實現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協同發展,培育我國大數據產業集羣,開闢產業發展新空間。四是加強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發展。培育壯大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興信息產業,加速人工智能、區塊鏈、未來網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成長,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帶動性強的數字基礎產業。運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促進工業智能製造、農業生產加工,以及商貿、物流、金融、旅遊、醫療、養老、文化等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

構建數實融合動力體系,為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提供創新動力支持。數實深度融合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需要技術創新、人才支撐和制度支持,為此,需要構建以市場為主體的數實融合動力體系。一是提供創新動力體系。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需要建立促進融合的動力體系,即創新體系,包括以市場導向、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創新體系、佈局合理的區域創新體系、功能完備的創新服務體系、科教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和高效協同的創新治理體系,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提升我國經濟發展中“進”的活力提供創新動力支持。二是提供人才動力體系。隨着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元宇宙等技術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程度不斷加深,數字經濟發展亟需掌握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又熟悉數字經濟業務知識的複合型數字經濟人才的有力支撐,而人才短缺造成的供給不足與數字經濟人才需求量大之間形成的矛盾已成為關鍵問題。因此,在新發展階段,要高度重視數字經濟人才建設,以人才體系支撐提升我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要圍繞人才引進、培養與使用三個環節,進一步完善數字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機制,合理開發人才資源,提升人才實力水平。建立數字經濟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網絡平台,發佈數字經濟人才引進計劃,為數字經濟人才提供專業化、系統化、個性化服務。三是提供體制動力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推動數實深度融合、提升經濟活力的體制動力和制度基礎。要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優勢,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推動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維護社會市場經濟轉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市場主體和市場制度的活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構建全國統一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發展技術和數據要素市場,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完善交易規則和服務體系;健全統一市場監管規則,完善市場監管程序,推進市場監管標準化、規範化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支持創新型企業和新型實體企業的成長壯大,激發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的活力和創造力;把企業打造成為提升經濟發展中“進”的活力的創新主體。

加強數實深度融合,為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提供保障體系建設。數實深度融合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以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建設、體制機制和政策完善為保障。一是加強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轉型,推進4G網絡深度覆蓋和電信普遍服務;促進移動網絡穩步升級,加快完善提升4G網絡,適時啟動5G網絡建設,實現無線寬帶網絡先城市後鄉村的全覆蓋和廣泛普及;積極吸引電信運營商、大型互聯網企業、專業數據中心運營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等開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完善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組織建設。協同大數據發展管理機構,對新發展階段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進行宏觀規劃和指導,統籌推進我國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產業發展和大數據資源管理等工作,為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提供組織保障。三是完善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資源共享體制機制。建立大數據中心,完善全國統一的數據傳送網絡,推進不同地區和部門之間的數據資源共建共享,培育一批面向基本公共服務的數據企業,加快重點領域服務大數據挖掘開發和利用,提高數實深度融合公共服務的精準度,為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提供機制保障。四是加快建立適應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政策體系。完善數實深度融合的政策支持體系、政策落實機制和開放合作機制,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推動數字經濟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提供政策保障。

總結

當前,數字經濟的大潮正在湧動,產業數字化轉型成為必然趨勢,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正成為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的新引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為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提供了創新動力;數字產業與實體經濟的產業融合,推動了實體經濟產業基礎能力的高級化和現代化發展,為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提供了產業支撐;數字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勢的融合,激活了市場機制、市場主體的活力,為提升經濟發展“進”的活力提供了制度基礎。未來,我們要以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為着力點,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政策支持體系,不斷提升我國經濟發展“進”的活力。

註釋

[1]xxx:《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

第1版。

[2]任保平:《在新發展格局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年第6期。

[3]任保平:《中國“兩大奇蹟”形成邏輯的政治經濟學闡釋》,《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2年第2期。

[4]《現代產業體系邁出堅實步伐(奮進新徵程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人民日報》,2022年10月11日,第2版。

[5]張靖雯、王瑞景:《七組數據看2023中國經濟脈動》,2024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