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黨課:堅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4W

黨課:堅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黨課:堅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在全國兩會今年的議程中,總書記重申並深入闡釋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要性,為我們因地制宜地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方向。這一戰略舉措是由以x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全面實現科技高水平自主創新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下提出的。

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論述,精準地揭示了新發展階段生產力演進的內在規律和特徵,深入闡述了新質生產力與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內在聯繫,為我們明確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任務和措施,為紮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南。

本次專題黨課,我們將圍繞今年兩會熱議的“新質生產力”主題,深入探討新質生產力的深遠意義、發展要求及實施路徑,以期我們共同理解並落實這一重要戰略決策。

一、以高質量發展引領新賽道,全面理解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深遠影響

總書記對於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闡述,深刻洞察了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規律,以及我國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為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導。新質生產力理論是對我國經濟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為推進高質量發展指明瞭方向。我們必須全面理解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深刻內涵和核心要義,切實把握其在新時代背景下的重要意義,緊密結合我國實際,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思維,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論述,為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引和實踐方向。自2023年9月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以來,該理念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在隨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總書記進一步強調了科技創新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明確了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為了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我們必須聚焦科技創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並推動這些成果在產業和產業鏈上的廣泛應用。同時,我們還要堅持因地制宜,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科研條件,分類指導、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的發展。此外,深化體制改革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我們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第二,闡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意義。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於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先進生產力體系,該體系以新生產要素和新型生產關係為基礎,以新產業新動能為支撐,代表着產業升級、結構優化、發展轉變的方向。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求維持一定的經濟總量增速,而且更加註重經濟發展的質量提升。隨着傳統要素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逐漸減弱,新質生產力將引領經濟發展實現質量、效率和動力的深層次變革。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有助於加快提升國家競爭力。歷史表明,誰能準確把握生產力發展的方向,誰就能在世界發展中佔據優勢。進入21世紀,全球科技創新日益活躍,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重塑世界經濟格局。各國為搶佔生產力發展制高點,紛紛制定相關政策,科技創新已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核心。因此,加快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對於提升國家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能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則是發展的最終目標。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無論是個人生活需求還是共同生活需求,都以生產力的充分發展為基礎。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符合需求結構的升級趨勢,能為人民羣眾創造更加豐富、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從而推動人民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不斷提升。

第三,關於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定義。中央對於“新質生產力”給出了明確的界定:“簡而言之,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為主導,擺脱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具備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並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形態。其源於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以及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其核心在於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並以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為顯著標志。其特點在於創新,關鍵在於質量優化,本質在於其先進性。”新質生產力的基礎在於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創新。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主導,不僅要求生產力的先進性,還需具備高度的科技含量,同時實現高效能、高質量。這意味着生產資料的投入需更為集約,生產方式需更為高效,產出也需達到高質量、環境友好的標準。新質生產力具有明確的產業支撐。與過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相比,新質生產力並非簡單的重複,也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產業升級,如農業向工業、工業向服務業的轉變。新質生產力超越了產業升級的範疇,更注重質態的提升,而非簡單的業態轉變。新質生產力能滿足戰略上的攻防兩用需求。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三明治困境”,即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經濟底部壓力增大,要素成本上升,相較於後起國家如越南、泰國等已失去成本優勢。因此,中國經濟如同處於三明治中,上下受壓,需要雙線作戰,尋求突破。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將為中國經濟的突圍提供有力支持。

二、我們必須深入理解和切實把握實踐的要求,準確找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點。

在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構建新發展格局,贏得戰略主動,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高質量發展的理念,這是新時代的核心要求。我們要緊緊圍繞“兩個確保”的目標,持續實施“十大戰略”,確保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實。具體來説,我們需要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努力。

必須堅定不移地加強創新引領,以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科技創新是提升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因此我們應持續努力,將國家打造成為創新高地和人才聚集地。我們要鞏固和擴大科技創新的大格局,積極引導高端科研資源的匯聚,並預先規劃、重點儲備、有序啟動一系列新的重大科學裝置,以快速構建科技基礎設施集羣。同時,我們要加強對頂尖企業、高能級研發機構和重大項目的引進與培育,強化公共研發平台和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要關注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堅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持續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此外,我們還需大力支持“雙一流”建設及第二梯隊的創建,推動科教深度融合,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優質的創新環境和人才保障。必須持續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上投入努力。新興產業的崛起並非意味着對傳統產業的忽視或放棄,反而,我們應秉持“先立後破”的原則,精心策劃與推進,確保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能夠相互促進、共同繁榮,進而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科技創新是引領我們前行的關鍵,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培育並壯大新興產業,提前佈局並建設未來產業;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視傳統產業的升級,必須促進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從而實現產業的全面優化與提升,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奠定堅實基礎。我們需加快產業向新的發展方向和路徑的轉變,強化數字生產力和綠色生產力的地位,同時淘汰過剩和低效的生產力。發展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應成為我們打造新質生產力的核心任務。我們要深入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發展工程,在技術攻關、產業鏈強化、高端躍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以提升核心競爭力和產業能級。同時,我們必須緊密關注國家在人工智能、氫能、低空經濟以及量子、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戰略部署,加強前瞻性研究和戰略規劃,積極創建未來產業先導區,加快未來產業的構建與發展,大力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我們還需加快發展現代物流、商貿流通、現代金融、科技服務、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同時,我們要實施碳達峯十大行動,強化綠色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壯大綠色能源產業,推進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以構建綠色低碳的循環經濟體系。

第三,我們需要在深化改革和優化環境方面持續努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的要求,也是改革的需要。我們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消除阻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障礙,推動優質生產要素的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到新質生產力領域,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制度機制和發展環境。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增強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牢牢掌握髮展主動權。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長期且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個方面,需要科學規劃和統籌兼顧,堅持穩中求進的原則,穩步推進。我們必須以問題為導向,持續實施全面深化改革戰略,推動營商環境綜合配套改革深入實施,加快制定重點領域的配套改革措施,以釋放改革的綜合效應。同時,我們還需要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促進數據的高效流通和使用,釋放數據要素的價值。此外,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健全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為創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我們還將持續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並出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措施,以充分調動各類經營主體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深刻領會因地制宜發展新型生產力的內涵,科學把握實施路徑

總書記明確指出,因地制宜發展新型生產力,“各地區務必堅持實事求是,先穩固基礎再尋求突破,結合地方特色,進行分類指導,依據本地資源條件、產業根基、科研水平等因素,有針對性地促進新產業、新模式、新動力的發展”。要實現新型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必須依賴科學的方法論。在因地制宜發展新型生產力的過程中,首先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真誠尊重規律,精確把握規律,科學運用規律。鑑於各地資源條件、產業根基、科研水平等因素的差異性,我們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分析本地的優勢與短板,明確哪些產業可以在本地得到長足發展,哪些產業可能不適應本地環境,進而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力的發展。

創新是推動發展的關鍵力量,其核心在於質量的提升。新質生產力,作為創新引領的先進生產力形態,主要由科技的革命性突破所驅動。因此,我們必須集中力量推動科技創新,特別是顛覆性的科技創新成果,以加速構建高水平科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在於圍繞新質生產力進行產業鏈的佈局,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於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以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力,培育和壯大新興產業,並前瞻性佈局建設未來產業。這不僅能夠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還能通過科技創新開闢新的競爭格局,構建互聯互通的現代化製造產業體系,從而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為了發展新質生產力並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化全面改革,塑造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同時,要堅定不移地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為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發展新質生產力並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的創新,實現綠色轉型。這包括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的推廣應用,做強綠色製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以及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我們還應積極穩妥地推進碳達峯碳中和,努力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同時,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

人才資源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和高質量提升的第一資源。為了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我們需要創造更多的平台和機會,健全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這將使各類人才在研究探索創新時擁有更廣闊的舞台,並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獲得應有的收益,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新動力,實現人才價值的最大化。

第二,發展新質生產力應立足於現實基礎。只有切實從實際出發,堅持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探索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實現差異化發展新質生產力,方可使各地區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動高質量發展。在明確本地資源稟賦和發展重點的基礎上,應積極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立以企業為主體、需求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同時,應堅持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通過技術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實現穩中求進的發展目標。此外,還需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消除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圍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應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針對各地發展中的具體問題,深化改革措施,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注入強大動力。

第三,為了因地制宜地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們必須妥善處理一系列重要關係。首先,我們需要正確把握“破舊立新”的關係,運用辯證思維,科學謀劃,務實行動。我們必須根據時代和形勢的變化,靈活應對,全面考慮,精準施策。通過因地制宜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我們可以擺脱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同時,我們需要根據各地的資源特點,有針對性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和新動能的發展,利用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積極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科技創新是引領這一進程的關鍵,我們要通過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的升級和壯大。要妥善處理“質量與速度”的關係。面對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並壯大新興產業,提前佈局並建設未來產業,以構建現代化的產業體系。同時,我們必須深刻理解“質量優先”的核心原則,堅持系統觀念,以實體經濟為基礎,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產業升級為導向,結合我們自身的產業體系、規模和先發優勢,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主導產業集羣、支柱產業集羣和特色優勢產業集羣,以此推動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要妥善處理“內部與外部”的關係。一方面,我們需要在開放的環境中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提高自主創新的起點,縮短創新週期,降低創新成本,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推動自主創新在更高水平和更高起點上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們需要積極參與全球技術交流與合作,通過吸收和融合外部資源,加速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我們必須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並行,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體系。

總書記多次就新質生產力發表重要講話,為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中,就如何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討,對新質生產力的“為何”、“是何”以及“如何”等核心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我們必須深入學習和貫徹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全國兩會的相關決議,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國家發展的大局上來。要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任務,和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自覺增強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實踐中,要立足科技創新、產業升級、體制機制改革以及發展方式轉變等多個方面,充分發揮人才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關鍵作用,確保新質生產力得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