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囊螢夜讀文言文翻譯 《囊螢夜讀》文言文翻譯及註釋拼音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5W

囊螢夜讀文言文翻譯 《囊螢夜讀》文言文翻譯及註釋拼音精品多篇

囊螢夜讀文言文翻譯 《囊螢夜讀》文言文翻譯及註釋拼音 篇一

(1)曾子(前505~前432):曾參,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輿。被尊稱為曾子。

(2)之:曾子之(的。)妻,之:(到,助詞,呈過度)市

(3)泣:小聲哭。

(4)彘(zhì):豬。

(5)適:往,到……去。適市來:去集市上回來。

(6)止:阻止。

(7)特:不過,只是。

(8)嬰兒:小孩子。

(9)戲:(通假字)通嬉,嬉戲,玩耍,這裏指開玩笑

(10)今:現在。

(11)女:通“汝”意為你,對對方的尊稱。

(12)烹(pēng(本站☆)):煮。

(13)顧:回來

(14)是:這

(15)反:通“返”,返回

(16)還:回來

(17)第一個子:你

(18)遂:於是,就

《囊螢夜讀》原文: 篇二

佚名〔唐代〕

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囊螢夜讀文言文翻譯 《囊螢夜讀》文言文翻譯及註釋拼音 篇三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歎,資給以書,遂成大學。衡能説《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説《詩》,匡鼎來;匡説《詩》,解人頤。”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居家有蠟燭,光線卻照不到他家,匡衡就鑿穿牆壁引來鄰居家的燭光,把書映照着光來讀。同鄉有個大户叫做文不識,家中富裕,有很多書。於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傭人卻不求得到報酬。主人對匡衡的舉動感到奇怪,問他,他説:“我希望能夠讀遍主人家的書。”文不識感到驚歎,就把書借給他。最終(匡衡)成為了大學問家。匡衡能夠講解《詩經》,人們為他編寫了一首歌謠説:“沒有人會講解《詩經》,請匡鼎來。匡鼎來講授《詩經》,能使人們開懷大笑。”“鼎”是匡衡的小名。當時的人們竟如此敬佩他,聽他講解《詩經》的人都開顏歡笑。街上有個人講解《詩經》,匡衡前去聽講,與這個人討論《詩經》中的疑難問題,這個人辯論不過,對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説:“先生請留步,聽聽我和你討論剛才的問題。”那個人説:“我講不出什麼來了。”於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1、不逮:指燭光照不到;逮:到,及。

2、穿壁:在牆上打洞;穿:鑿。

3、以:用。。映:映照。

4、邑人:同縣的人。

5、大姓:大户人家。致:給。

6、文不識:人名,姓文名不識。

7、與:即“與之”,給他。

8、傭作:做工辛勤勞作。

9、償:報酬。

10、怪:以……為怪;對……感到奇怪。

11、願:希望。

12、得:得到。

13、資給:資助給。

14、償:報酬。

15、書:讀書。

16、遂:於是,就。

17、大學:大學問家。

18、如是:如此。

19、匡衡:西漢經學家。

20、文不識:人名。

21、乃:於是。

22、與:給。

23、願:希望。

24、得:允許。

25、遍:盡。

26、資:借。

27、以:把。

28、解頤:開顏而笑。

外因(環境和條件)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堅強毅力,終於一舉成名。這就説明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匡衡從一個貧困的少年,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最後得以成為一代大儒,甚至成為丞相治理天下,可以説他的一生是非常勵志的,那麼匡衡後期有着什麼樣的成就呢?他那麼多年,那麼辛苦的學習給他帶來了什麼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呢?

匡衡早年的時候努力學習,為此還不惜在自己家的牆壁上鑿了洞;做免費勞動力換取借書讀的`機會。匡衡因此得以博覽羣書,其中匡衡研究最深入的還是《詩經》,而《詩經》在當時也是受到了很多學子的歡迎,因此匡衡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在幾次和人辯論詩經之後,匡衡被推舉為了官員,後來甚至成為了一個丞相,輔佐漢元帝,總理國家大小事務,可以説匡衡是中國歷史上通過自己的經學修養成為丞相的經典角色。

匡衡在位期間積極陳述自己的治國之道,並且經常引經據典讓人無法辯駁,這種做法也是當時才開始興起的,後來也一直流傳了下去,成為了很多文人學習的典範。後來在元帝后期的時候,宦官石顯專政,不只是干預朝政,還慫恿皇帝增加賦税,導致民不聊生,但是因為元帝的寵信,別人也奈何不了他,直到後來成帝登基之後,匡衡上書彈劾石顯,得以將他誅除,也算是他為當時的西漢朝廷做的最後的貢獻了,之後就被彈劾罷官病逝了。可以説匡衡的一生成就不小,從一個世代務農的寒門子弟,逐漸成長為一代大臣,甚至被封侯賜地,被後世人尊稱為一代名相。

匡衡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相,總體上來説他為人還算是正直,能夠針對當時的弊端提出切實有效的見解,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稱讚,而他勤奮好學的故事更是無數人從小就學習過的,那麼這麼一個家喻户曉的人物,他的墳墓現狀如何呢?

匡衡墓位於山東省嶧城區,在匡衡的家鄉附近,墓堆大約高達四米,直徑有35米,整個墳墓的園區都種滿了很多的林木,自墓穴建立以來就有不少的人因為紀念匡衡,前來弔唁,後來還建立了匡相祠,一直以來香火都不曾斷絕,直到乾隆年間,當時的知縣還重新修葺祠堂,並且請了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樑巘題寫了一塊石碑,這一行“漢丞相樂安侯祠記”也是樑巘晚年的經典之作,但是這麼一塊石碑一直以來都缺乏保護,經歷無數風雨,上面的字跡都已經有點風化了。

匡衡的墳墓一直以來都缺少保護,當時存世的那些匡衡祠也早已經變成了歷史的塵埃,甚至就連封土南部都曾經被紅衞兵挖了一個深坑,幸好還未抵達墓室,到了前些年更是落魄到了一定程度就連外面的一個石像都倒在了地上破碎了。匡衡墓的破敗沒落也引來了不少人的關注,所以在後來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重新修葺匡衡墓,修復了這些年來破損的地方,並且還將匡衡祠堂內部的壁畫也進行了重新的繪製,使得整個匡衡墓煥發出了新的生機,成為了近代保護文物古蹟的一大成功典範。

西漢時期,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裏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裏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着急,心裏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裏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牀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着揹着,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裏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着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東海承(今棗莊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另一説為:山東省山東臨沂市蒼山縣匡王村)人。西漢經學家,以説《詩》著稱。元帝時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由於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説《詩》,匡鼎來。匡説《詩》,解人頤”之語,是説聽匡衡解説《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並不平坦。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但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已為當時經學家們所推重,當時身為太子的元帝也對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後,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這時,京城長安一帶發生日蝕、地震等災變,匡衡乘機上書,引用《詩經》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勸元帝“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慾之路”(《漢書·匡衡傳》,下引同),然後再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匡衡的奏書得到元帝的讚賞,匡衡因此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在後幾年裏漢元帝十分喜好儒術文辭,尤喜愛《詩經》,曾多次親自聽匡衡講《詩》,對匡衡的才學十分讚賞,因此任匡衡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又代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匡衡可算是因明經而位極人臣的典型了。

匡衡任職期間,多次上疏陳述自己對朝廷政策的意見,陳述治國之道並經常參與研究討論國家大事,按照經典予以答對,言合法義,博得元帝信任。每當朝廷大臣討論政務時,匡衡總是引《詩經》為據,認為“六經者,聖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於其本性者也。故審六經之指,則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蟲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張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這與從漢朝中期就開始興起的獨尊儒術,推重經學,微言大義的社會風尚是分不開的,實際是漢朝統治者用以統治人民的一種手段。

元帝后期時,宦官石顯為中書令,他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慫恿元帝加重賦役,剝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寵幸,沒人敢觸犯他。成帝即位後,匡衡便上疏彈劾石顯,列舉其以前所犯罪惡,並糾舉他的黨羽,這是匡衡所做的最後一件剷除奸佞,為漢朝廷盡忠的事情。不久,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里,不幾年,病死於家鄉。

元帝封其為安樂侯,其侯國食封土地本為三十一萬畝,匡衡利用郡圖之誤,非法擴大食封土地四萬多畝。成帝時,司隸校尉駿等告其“專地盜土”(指擴大國界),被免為庶人。

囊螢夜讀文言文翻譯 《囊螢夜讀》文言文翻譯及註釋拼音 篇四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汝殺彘(zhì)。”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選自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説左上》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趕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親對他説:“你先回家待着,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來,就看見曾子要捉豬去殺。她就勸阻他説:“我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説:“(夫人)這可不能開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開玩笑。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在欺騙他,這就是教育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孩子,孩子就不會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啊。”於是曾子把豬給殺了,煮了之後把豬給孩子吃掉了。

(1)曾子(前505~前432):曾參,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輿,被尊稱為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曾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主張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據傳以修身為主要內容的《大學》是他的作品。

(2)曾子之妻之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之,前一個作助詞“的”,後一個作動詞“去”。(3)其子隨之而泣:曾子的孩子就哭了。之:指曾子妻子要去市場。(4)女:通“汝”人稱代詞,你。(5)反:通“返”,返回。

(6)顧反為女殺彘:回頭回家時給你殺豬(吃)。彘(zhì):古代意為“豬”。

(7)適市來,去集市上回來。適:往,到,去。

(8)止:阻止。

(9)特:只不過,只是。

(10)戲:玩笑,戲弄。

(11)非與戲:不可同他開玩笑。戲:開玩笑。

(12)非有知:沒有知識,意思是孩子很單純。

(13)待:依賴。

(14)子:你。對對方的稱呼。

(15)是:這。

(16)而:則,就。

(17)非所以成教也:不能把(它)作為教育的方法。

(18)遂:於是。

(19)烹(pēng):煮。

曾子為了不失信於小孩,竟真的把豬殺了煮給孩子吃,目的在於用誠實守信的人生態度去教育後代、影響後代。體現了儒家“言必信”的道德理念。但這不見得是韓非此則寓言的原意,韓非子的原意不過是宣揚他的重法守信的法治思想,要統治者制定嚴酷的法律,然後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道理

教育兒童言行一致,家長不能信口開河,要有言必行。只有言傳身教,才能使孩子誠實無欺。曾子為了不失信於小孩,竟真的把豬殺了煮給孩子吃,目的在於用誠實守信的人生態度去教育後代、影響後代。但這不見得是韓非此則寓言的原意,韓非子的原意不過是宣揚他的重法守信的法治思想,要統治者制定嚴酷的法律,然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囊螢夜讀文言文翻譯 《囊螢夜讀》文言文翻譯及註釋拼音 篇五

宋代: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馮通:憑)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共適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翻譯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勸酒,吟誦《明月》中“窈窕”這一章。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在鬥宿與牛宿之間來回移動。白茫茫的水汽橫貫江面,水光連着天際。放縱一片葦葉似的小船隨意漂浮,越過浩瀚無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風凌空而行,並不知道到哪裏才會停棲,飄飄搖搖好像要離開塵世飄飛而起,羽化成仙進入仙境。

在這時喝酒喝得非常高興,敲着船邊唱起歌來。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蘭船槳,擊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眺望美人啊,卻在天的另一方。”有會吹洞簫的客人,配着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餘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

我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簫聲為什麼這樣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麼?這裏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鬱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麼?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首尾相連延綿千里,旗子將天空全都蔽住,面對大江斟酒,橫執長矛吟詩,本來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現在又在哪裏呢?何況我與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在江上駕着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唉,哀歎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攜同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託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我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時間流逝就像這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終究沒有增減。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那麼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説都是永恆的,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淨酒杯重新斟酒。菜餚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墊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囊螢夜讀》註釋: 篇六

1、囊螢:用袋子裝螢火蟲。

2、囊:文中作動詞用,意思是“用袋子裝”。

3、胤恭勤不倦:晉朝人車胤謹慎勤勞而不知疲倦。

4、恭:謹慎的意思。

5、通:通曉。

6、練囊:用白色絹子做袋。練:白絹,文中作動詞用,意思是"用白絹做"。

7、以夜繼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學習。

《囊螢夜讀》譯文: 篇七

晉朝人車胤謹慎勤勞而不知疲倦,知識廣博,學問精通。他家境貧寒,不能經常得到燈油。夏天的夜晚,車胤就用白絹做成透光的袋子,裝幾十只螢火蟲照着書本,夜以繼日地學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