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公孫儀不受魚》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1K

《公孫儀不受魚》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多篇)

《刻舟求劍》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篇一

《刻舟求劍》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的類型有哪些,你見過的文言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刻舟求劍》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作品簡介

《刻舟求劍》,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是《呂氏春秋·察今》呂不韋記述的一則寓言,説有個楚國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記號,説:“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一會到岸的時候我就在這跳下去找劍。”當船停下時,他沿着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該寓言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後指不會靈活變通之意。

作品原文

刻舟求劍 (戰 國)

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劍之所從墜⑤。”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劍不行,求劍若⑦此⑧,不亦惑乎?——(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詞語註釋

1、涉:過,渡。

2、者:……的人,定語後置的標誌。

3、遽(jù):立即,匆忙。

4、契(qì):雕刻。

5、是:指示代詞,這兒。

6、吾劍:我的劍。

7、之所從墜:(劍)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詞,不譯,用於取消句子獨立性。“所”使謂詞成分“從墜”體詞化,提取“從墜”的處所。

8、矣:了。

9、若:像。

10、此:這樣。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惑,迷惑,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12、行:運行。《刻舟求劍》:“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13、之:指“劍”。

14、墜:落。

15、求:尋找。

16、於:到。(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17、舟止,止:停止

原文翻譯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裏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邊上刻了個記號,説:“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劍。 船已經前進了,但是劍不會隨船前進,像這樣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故事啟示

刻個記號便於打撈寶劍,原本並無錯,可是把記號刻在了移動的船上,那豈不等於沒有記號嗎?這個故事對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看不到事物發展變化的人是一個絕妙的諷刺。故事告訴我們:辦事不能只憑主觀願望,不能想當然,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處理。(摘自《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近義詞

守株待兔、墨守成規、鄭人買履、表水涉澭、引嬰投江、按圖索驥

反義詞

看風使舵、見機行事、隨機應變

成語辨析

“刻舟求劍”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變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劍”重於“刻”和“求”;強調雖然主觀上努力;但不注意變化了的客觀情況;不能相應地採取適當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強調主觀上不努力;僅想坐守等待。

成語寓意

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以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展的事物,必將導致錯誤的判斷。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揭示道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能憑主觀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條。情況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變化,否則就會失敗。告誡人們不能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

作者簡介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鉅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呂不韋(292—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後任秦國丞相,衞國濮陽(今河南省濮陽縣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儲君嬴子楚繼位,即秦莊襄王,前249年以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户,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專斷朝政。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説,“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衞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覆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恐誅,乃飲鴆而死。(譯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魯相嗜魚》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篇二

《魯相嗜魚》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裏,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與駢文相對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要一起來學習文言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魯相嗜魚》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歡迎大家分享。

公孫儀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孫儀不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雖嗜魚,彼必不能長給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既無受魚而不免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

作品註釋

1、公孫儀:春秋時魯穆公的相,《史記·循吏列傳》作公儀休。複姓公孫,名儀。

2、相魯:做魯國宰相。相:做宰相。

3、嗜:喜歡,喜愛。

4、一:整個。

5、盡:都

6、受:接受。

7、弟子:學生。

8、諫:規勸君主,尊長或朋友,使之改正錯誤和過失。

9、夫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10、唯:正因為。

11、故:所以。

12、即:假如。

13、下人:遷就他人。

14、色:臉色。

15、枉:歪曲。

16、免:罷免。

17、給(jǐ):供給。

18、既無:若不。

19、雖:即使。

作品譯文

公孫儀在魯國做宰相,並且特別喜歡吃魚,國人獻給他魚,他卻不肯接受。他的弟子勸他説:“您喜歡吃魚卻不接受別人的魚,這是為什麼?”他回答説:“我正因為愛吃魚,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們獻給我的魚,我就必定要遷就於他們;遷就於他們,就必定會歪曲法律,這樣我就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如果不收別人給的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雖然(我)愛吃魚,這些人不一定再送給我魚,我又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如果不收別人給的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儘管(我)愛吃魚,但別人不用送給我魚,我能夠長期自己供給自己魚。”這是明白了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這是告訴人們,依靠為自己辦事的`人不如自己去辦事。

作品啟示

感悟

公孫儀嗜魚但拒魚的故事,千百年來之所以被人們傳為美談,就是因為他能夠清醒認識個人好惡與事業興衰成敗之間的關係,始終做到管住小節,抵禦誘惑,慎其所好。給我們的啟示:清白做人,堂正為官。

我們可以通過另一個故事瞭解公孫儀。

故公儀子相魯,之其家見織帛,怒而出其妻,食於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祿,又奪園夫紅女利乎!”古之賢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從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貪鄙。——《天人三策》

這是關於公孫儀的另一個故事,由此可見,公孫儀的道德品質大於今天人所能想象的,所以説人心不古,用現代的價值觀去判斷古人的價值是不可取的。德與法的辯證關係也有所體現。

翻譯句子

1、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如果我接受了別人的魚,就一定要遷就別人的臉色。

2、將枉於法:(這樣)就會歪曲法律,自受懲罰。

3、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這説明了倚仗別人不如倚仗自己(的道理)。

作者簡介

韓非子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約公元前281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師從荀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葉公好龍》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篇三

《葉公好龍》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大家都背過文言文,肯定對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離、行文簡練。要一起來學習文言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葉公好龍》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品簡介

《葉公好龍》用很生動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葉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唱高調、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要丟棄“理論脱離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同時也諷刺了名不副實、表裏不一的人。

葉公好龍(yè【shè】 gōng hào lóng):比喻自稱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甚至是懼怕、反感。出自 漢·劉向《新序·雜事》。

作品原文

葉公子高好龍,鈎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⑽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此文選自【漢】劉向《新序·雜事五》)

作品註釋

1、葉公:春秋時楚國葉縣縣令沈諸樑,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

2、子高:葉公的`字。

3、鈎:衣服上的帶鈎。

4、寫:畫。

5、鑿:通“爵”,古代飲酒的器具。

6、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圖案、花紋。

7、“文”通“紋”。

8、以:在。

9、聞:聽説。

10、下之:到葉公住所處。

11、窺(kuī):這裏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12、牖(yǒu):窗户。

13、施(yì):延伸,同“拖”。

14、堂:廳堂。

15、還(xuán)走:轉身就跑。還(通假字),通“旋”。

16、走:逃跑。

17、五色無主:臉色一忽兒白,一忽兒黃。五色,這裏指臉色。

18、是:由此看來。

19、好:喜歡。

20、夫:這,那。

21、是葉公非好龍也: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

作品譯文

葉公喜歡龍,衣帶鈎、酒器上都刻着龍,居室裏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裏,龍頭搭在窗台上探望,龍尾伸到了廳堂裏。葉公一看是真龍,轉身就跑,嚇得他像失了魂似的,驚恐萬狀,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的東西而不是龍。

詞語辨析

葉公好龍是指表面很喜歡,實際上不喜歡,實際使用過程中要注意不要把含義用反,下面的例句就是使用錯誤:

他憤憤地大談社會如何腐敗,暗地裏卻收受賄賂,這種做法和葉公好龍沒有兩樣。

成語解釋

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

好:喜好。

比喻表面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正愛好。

成語用法

示例:~,好其是而非者。 ★清·梁啟超《敬告國人之誤解憲政者》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民眾起來了又害怕得要死,這和~有什麼兩樣!”

借事喻人,用葉公式的人比喻社會的現象。

寓意

這個故事,用很生動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葉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唱高調、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要丟棄“理論脱離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同時也諷刺了名不副實、表裏不一的人。

作者簡介

劉向(約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楚國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祖籍秦泗水郡豐縣(今江蘇豐縣),漢朝宗室,先祖為豐縣劉邦異母弟劉交。劉向是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敍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敍錄》,敍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劉向是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尉。

曾奉命領校祕書,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説苑》、《列女傳》、《戰國策》等書,其著作《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山海經》是其與其子劉歆共同編訂。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詠雪》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篇四

《詠雪》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大家都背過文言文,肯定對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與駢文相對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為了幫助更多人學習文言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詠雪》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歡迎大家分享。

作品簡介《詠雪》是南朝文學家劉義慶收錄在《世説新語》中的一段文言散文。始出於東晉謝安與其子侄輩們的一段即興對話。言簡意賅地勾勒了疾風驟雪、紛紛揚揚的下雪天,謝家子女即景賦詩詠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輕鬆和諧的畫面。文章通過神態描寫和身份補敍,讚賞謝道韞的文學才華,並因此而流傳千古,成為一段佳話。《詠雪》作為清談名士的教科書,特別注意傳達魏晉清談家的獨特的語言形象,重視人物語言的潤飾,“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忽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古今絕唱也。”

作品原文

謝太傅⑴寒雪日內集⑵,與兒女⑶講論文義⑷。俄而⑸雪驟⑹,公欣然⑺曰:“白雪紛紛何所似⑻?”兄子胡兒⑼曰:“撒鹽空中差可擬⑽。”兄女曰:“未若⑾柳絮因⑿風起。”公大笑樂⒀。即公大兄無奕女⒁,左將軍王凝之⒂妻也。

註釋譯文

⑴謝太傅:即謝安(320-385),字安石,晉朝陳郡陽夏(jiǎ)(現河南太康)人。做過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官職。死後追贈為太傅。

⑵內集:家庭聚會。

⑶兒女:子侄輩的年輕一代。

⑷講論文義:談論詩文。

⑸俄而:不久,一會兒。

⑹驟:急(速),緊。

⑺欣然:高興的'樣子。

⑻何所似:即“所似何”,賓語前置。像什麼。何,疑問代詞,什麼;似,像。

⑼胡兒:即謝朗,字長度,謝安哥哥謝據的長子。做過東陽太守。

⑽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擬,相比。

⑾未若:比不上。

⑿因:憑藉。

⒀樂:通“悦”,形容高興的樣子。

⒁即:是。大兄無奕女:謝安的哥哥謝無奕的女兒。指謝道韞(yùn),東晉有名的才女。無奕,指謝奕,字無奕。

⒂王凝之:字叔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二個兒子,曾任左將軍、會稽內史等職。

白話譯文

謝太傅在一個冬雪紛飛的日子裏,把子侄們輩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們一起談論詩文。不一會兒,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興地説:“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麼?”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説:“跟在空中撒鹽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個哥哥的女兒説:“不如比作柳絮憑藉風而起。”謝太傅聽了開心的大笑起來。她(謝道韞)就是謝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創作背景

《世説新語》主要是記錄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這篇《詠雪》就始出於東晉謝安與其子侄輩們的一段即興對話。

作品鑑賞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文章第一句交代詠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個字,涵蓋的內容相當多。東晉的謝氏家族是個赫赫有名的詩禮簪纓之家,為首的是謝太傅即謝安。在這樣的家族裏,遇到雪天無法外出,才有“講論文義”的雅興。召集人兼主講人自然是謝安,聽眾是“兒女”們。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全都説到了。接着寫主要事件詠雪。其實是主講人出題考聽眾。主講人何以有此雅興?原來是天氣發生了變化:“俄而雪驟”,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變成了紛紛揚揚的鵝毛大雪。這使主講人感到很高興,於是“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錄下了兩個:一個是謝朗説的“撒鹽空中”;另一個是謝道韞説的“書包範文柳絮因風起”。主講人對這兩個答案的優劣未做評定,只是“大笑樂”而已,十分耐人尋味。作者也沒有表態,卻在最後補充交代了謝道韞的身份,“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賞及讚揚謝道韞的才氣,並寫出了謝道韞是“詠絮才”。

為何説謝道韞作的詞句更好呢?比喻講究形似:大團大團的雪花簌簌落下,倘若有風,則會漫天飛舞。一團一團的柳絮,與鵝毛大雪相似,也會因風漫天飛舞,古詩中就有“柳絮池塘淡淡風”的句子。紛飛的白雪和因風起的柳絮,都給人以輕盈、飄逸、優雅的感受。用“柳絮因風起”來比喻“白雪紛紛”,可謂形相似,景相同。鹽與雪花,形狀不同,輕重又有別,“撒鹽空中”即使輕風起時也不能隨風飄揚。用來比喻“白雪紛紛”並不是很恰當。比喻更講究神似:鹽在空中唰唰地撒,重重地下落,躲都來不及,何談欣賞?無美感可言。比作柳絮,一掃滯重之感,因風而起,漫天飄飛,這才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且柳絮飄飛的季節是春暖花開之時,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寫出,更見詩意。

名家點評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會員範子燁:本文塑造了鮮明的聰慧才女謝道韞的形象,作者着意刻畫的魏晉新女性的藝術形象,具有很高的思想價值和審美價值。

後世影響

宋代蘇軾在他的《謝人見和雪夜詩》中寫道:“漁蓑句好真堪畫,柳絮才高不道鹽”,道出了對謝道韞比喻的稱讚和對“漁蓑”佳句的讚美。謝道韞有了一個別名:“詠絮女”。之後,“詠絮女”成為才女的代名詞。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有“可歎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裏埋”這樣的判詞,其中“詠絮才”指的就是謝道韞,也是借指《紅樓夢》中的才女。

作者簡介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學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時襲封臨川王。官至兗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喜納文士,其撰筆記小説集《世説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説的代表。記敍漢末至東晉士族階層人物的言談軼事,生動形象地反映出當時士族的生活方式與精神面貌。語言精煉、生動傳神,對後世小説影響極大。其中“周處除三害”、“望梅止渴”、“擊鼓罵曹”等故事,成為後世戲曲小説的素材,“新亭對泣”、“子猷獻戴”等也成為後世詩文常用的典故。樑劉孝標作注,旁徵博引,為後人所重。另有《幽明錄》,今佚。魯迅《古小説鈎沉》輯其佚文200餘條,皆記詭異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