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聲聲慢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7W

聲聲慢教學反思多篇

聲聲慢教學反思1

《聲聲慢》是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晚年時期的作品,被後人譽為“千古絕唱”。詞中展現的家愁國愁,身世飄零之悲,令人動容。詞人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沉凝重,哀婉悽苦,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可以説整首詞都緊緊圍繞詞眼"愁"字展開。

因此,授課中,我把握住“愁”這個關鍵字,將“愁”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

1、作者前期創作與後期創作變化比較大,她的詞作風格與社會環境、個人遭遇的關係比較突出,學習本課時先讓學生了解詞人的身世經歷,使學生在理解詞中“愁”的由來時更深入,學生對愁的諸多內涵的把握較準確。

2、課前開始播《聲聲慢》歌曲,營造悽慘愁戚的詩詞氣氛,引發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學習情境創設得較為成功。

3、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按照“怎樣入愁、怎樣寫愁、因何生愁”的思路引領學生進行了分析探討。

4、鑑賞詩詞主要是把握感情、體會意境,不要讓學生糾纏於某一個文言詞語的字面意思上,而應注意詞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營造的意境,以及詞句中凝聚的感情。

5、現代教育理念認為:課堂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質疑是主線。本節課可以説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的充分的發揮,讓學生自己品讀意象,説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讓學生個體直接與文本對話。老師的點撥也十分到位。

當然,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

1、在聽過名家的朗誦,且配樂自讀之後,學生對朗誦明顯有了興趣,但卻因為時間的緣故,未給學生更多的時間。

2、板書雖在課前有所設計,但因為黑板所留位置不足,而未能很好的表現,以致學生沒有一個深刻的印象。

3、小組討論前,由於教師沒能放手讓每一位學生充分獨立的思考,導致小組活動中少爭辯,少合作,結果小組的發言便成了小組代表“個人”,即能力較強的學生的發言。

魯迅説"不滿是向上的車輪",我説"存在缺憾的課堂是向上的動力"。儘管本堂課仍有不足之處,但是我相信通過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下一堂課會更好。

聲聲慢教學反思2

選擇《聲聲慢》作為課賽的課題起初就是一種單純的喜歡,是歎服開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這14個疊字的精妙嗎?是被結尾“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無盡的愁緒所打動嗎?其實,自己也説不清楚。可是,當題目被敲定後,開始進入準備階段的時候才發現,一切並非自己想的那麼容易!

首先,對詞本身並沒有深入的理解,仍然處於一個很淺顯的層次,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此低程度的把握很顯然是不夠的。

其次,所謂:“知人論事”,要想深入文章的精髓,要想聽作者內心的呼喚,就必須瞭解作者的人生經歷,而對於《聲聲慢》這首詞,如果拋除作者的生平不去了解,就要用一課時的時間,所以對於時間的把握很重要。

這節課有一些值得進一步發揚的方面,比如:對品詩步驟的引導、誦讀的指導、學生討論等。以上幾方面,領導、老師以及語文組的前輩們給予了我一定的認可,同時也給我提出了諸多寶貴的意見,讓我受益匪淺。現將自己的反思和前輩們的意見整理如下:

1、課堂不夠緊湊。教學環節是精心設計的,但因為上課時有點緊張,有疏漏。因而上完後感覺課堂不夠緊湊。由此看來,自己的個人素養還應加強。

2、課堂應急機智不夠靈敏。課前,自己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以及教學內容,但由於前部分的問題處理結束之後已經用了相當長的時間,自己沒有做出很好的應變措施,及時的刪減一些內容,還是按部就班根據自己的設定進行,以致影響了後面教學任務的完成。導致了後面的環節都是匆匆帶過,整堂課給人的感覺就是前鬆後緊。

3、學生在班上討論時,應讓學生站起來,這樣效果會好一些。因為既然是討論,那就應該讓學生動起來,不能僅僅侷限在小組內部的討論,小組與小組間的討論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這雖然是一個細節,但也會影響上課效果,不可忽視。再有當學生起來回答問題做出展示的時候,沒能做到小組的評價獎勵機制,導致了學生的積極性以及競爭意識較弱。

4、對於詩詞的鑑賞,沒能加強學生自主鑑賞詩詞的能力,在學生展示環節只是幾個學生頻繁展示,應該做到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的展示當中,應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

5、課堂上的環節銜接過渡準備不好顯得生硬,應做好各個環節的銜接過渡一環扣一環。

另外,還有兩個弱點:

1、自己在課堂上對於授課語言的表達還不是很規範,細節問題處理的不夠好,給人感覺不嚴謹,隨意性較強。

2、口頭禪非常多。“對不對”“是吧”之類的詞不知道説了多少遍,這讓人聽來會感覺不舒服。

聲聲慢教學反思3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後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詞作。整首詞最後收束到了一個“愁”字上,我給學生提供了品讀這種“愁”的三個切入點,以便學生自主完成賞析任務,就像新課標要求的“把課堂還給學生”。

由於大家對李清照的生平較為熟悉,所以我擔心學生都從“聯繫詞人的生活遭遇”這一點來品讀,這樣容易導致思路侷限而且品出的“愁”脱離文本,不夠深入。於是,我就決定由自己來完成這一點,讓學生集中精力從二、三兩個切入點進行品讀。

在我語言的感召帶動下,學生們都很積極地發言,特別是從第三個切入點賞析時,課堂出現了一個小高潮:學生在對“憔悴損”的理解上,展開了激烈地討論。有的説“憔悴損”指的是“菊花”,有的説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對他們的理解都給予了肯定,他們才停止了爭論,並都不自覺地鼓起掌來。

課堂的另一個高潮出現在賞析完全詞後,學生朗讀整首詞時。這一遍朗讀,和初步感知時的朗讀真是天壤之別。當學生由這三個切入點,深入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飽受的顛沛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後,感受着清照低吟的名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他們積攢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讀中傾瀉而出了。

當然,最令我滿意的還是教學思路十分清晰。首先,整堂課都圍繞着一個“愁”字展開,分析了《聲聲慢》和《一剪梅》中的.“愁”,並且比較了這兩首詞中不同的“愁”。其次,在分析“愁”時,指導學生賞析的方法,這種賞析的方法也是貫穿在整堂課的賞析過程中的。

總的來説,這堂課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我也得正視自己的不足:首先,朗讀不充分。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對任何文章的理解,朗讀都十分重要,更何況是一首詞。正式上課時,我卻因為緊張,幾處都忘了讓學生朗讀。特別是在賞析“尋尋覓覓”這句時,提到疊詞的音樂美,卻沒讓學生齊讀感受一下,這很不當。還好學生極賦深情地朗讀,幫我彌補了這一不足。其次,在給學生提示,降低問題難度方面還不能很好的處理。

關於自己的不足,我也在努力彌補。在聽老教師的課時,我更加關注他們的設問、提示以及降低問題難度等方面。自己也在平時的教學設計中注重問題的設置,在課堂上注意簡練自己的評語等,希望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做一名優秀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