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親子教育技巧(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25K

親子教育技巧(通用多篇)

親子教育技巧 篇一

1、不要代替孩子成長

這是我們最要警惕的地方,如今的家庭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總是覺得孩子需要保護,恨不得就是替孩子們成長!在親子關係中,有二句話對孩子的傷害最大,後遺症最大:第一句是“我這樣做是對的。”,第二句是“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

2、給孩子一個選擇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孩子做什麼,父母都要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做事,這對他們來説非常重要,也是幫助孩子成功的最佳途徑之一。如果你讓孩子感到她有選擇去學小提琴或是去學鋼琴的自由,她就會更賣力氣地去做這兩件事中她所選中的那件。

3、明智的獎賞

父母會許諾,如果孩子考試考得好,他就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考得不好就什麼也得不到。事實上,這樣對待孩子是一種可怕的態度。建議各位父母不要給你的孩子許以大獎賞。

4、接受現在的他

如果你感興趣的僅僅是你的孩子是否是全班最好的朗誦者,那麼,你的期望就太過分了。每個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來發展、成長的。把你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較會讓他認為,如果他沒能按某一特定標準去學習、做事的話,他就是一個失敗者。

5、解釋你的理由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放棄二胡,因為你很肯定這是對他有好處的,那麼你會怎麼做呢?無論你想怎麼做,決不能衝你的孩子大喊大叫、聲嘶力竭地訓斥他。因為大叫後沒幾分鐘,他就不再去聽你在説些什麼了。

6、找找是否有隱藏在暗中的困難存在

你是否問過你的孩子為什麼突然間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或不願做家庭作業了嗎?也許他會在你的詢問下説出心裏話——他被壞孩子欺負了,他不喜歡他的老師等等。如果孩子變得毫無動力了,通常他會有一個正當的理由。

7、重視讚揚的作用

讚揚必須是有的放矢的。你僅僅説了句“幹得不錯”,他就會知道,你並沒有真的注意到他和他的成就。

8、正確處理孩子的情緒困擾

讓孩子説出自己的感受,並用語言描述孩子的感受,取得他的認同並使他產生信任。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與他一起商量對策。

親子教育技巧 篇二

一、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説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

二、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聯結,瞭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三、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四、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説:“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説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

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衞伯伯説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五、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分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扎特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着畫筆,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六、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説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説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着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説完,即使他所説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牀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七、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了。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

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着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十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不是,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八、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

當他遇到阻礙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

(1)確認他的問題。

(2)讓他描述他的解決方式。

(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

(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

(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九、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説故事,鼓勵他多説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着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我們身邊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無慮的生活環境而已,他們需要大人陪伴他去“經歷”成長的過程。

解釋你的理由 篇三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放棄鋼琴教育,因為你很肯定這是對他有好處的,那麼你會怎麼做呢?無論你想怎麼做,決不能衝你的孩子大喊大叫、聲嘶力竭地訓斥他。因為大叫後沒幾分鐘,他就不再去聽你在説些什麼了。

親子溝通技巧 篇四

親子溝通技巧:

在許多家庭,家長和孩子無法溝通,孩子也根本不聽家長的話,如何培養良好和有效的親子關係技巧,能否教家長几招?

技巧一:每週安排一次或以上的“黃金時間”,在那段時間裏,家長與孩子共同選出某一項活動一齊去做。其中包括四個步驟,一是共同挑選活動,二是雙方訂下“黃金時間”的“約會”時間;三是家長用嘉許、描述、接觸等新的行為模式,避免質詢、命令、批評的模式;四是活動結束後,家長和孩子一起討論各人的觀察和感受。

技巧二:設立“好行為箱”。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克服恐懼到培養自信、自愛、自尊的過程,這需要很多肯定,而傳統教育中,孩子每天得到的否定永遠比肯定多。因此家長注意孩子的良好行為,給他肯定,是他健康成長的重要工作。你可找一個小箱子,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外面貼上“好行為箱”的貼紙,每次看到孩子有良好行為,就寫在紙上放入箱內,每天晚上睡覺前和孩子一起查看。

技巧三:親子關係急救箱———“太空時間”,用於挽救瀕臨破裂的家庭關係。這是家長和孩子共度的特別時間,雙方要把所有不愉快的情緒拋開,就像坐火箭去了太空,把所有不愉快的事留在地球上。孩子可以毫無拘束地説出心裏話,而家長亦可毫無保留地獻出關懷、支持和愛,目的是不要為原先存在的情緒或態度形成隔膜,使親子關係中斷和讓孩子感到無助。

親子關係:你需要怎樣的教養觀?

一個正確的信念可以讓我們朝着對的方向前進,在養兒育女一事上也不例外。您擁有一個怎樣的的信念?您又抱持如何的態度呢?以下所舉列的信念,有沒有提醒了您一些重要的事情?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都有會做或不做某些事情,而有一些事情對我們來説是沒有改變的餘地,乃是一定做或一定不做,不再需要考慮。到底在我們的大腦裏面,是什麼支配着我們,或給了我們這個心態呢?當我們往這個方向深思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是我們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支配着我們。我們相信某件事,認為此事會帶來某些價值,我們就會規定自己去做此事。所以一個正確的信念對我們來説就很重要了。

什麼樣是“正確”的信念呢?衡量的標準是相對的。如果那個信念可以帶給我所要的價值,或説所要的效果,這個信念對我們來説就是正確的。

需要建立哪些信念: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擁有幸福美滿、成功快樂、對世界有貢獻的人生。當然,與此同時也要孝順父母、愛父母。在這個大前提下,以下所介紹給父母的十大信念,很值得父母的關注和學習。

我們相信:

1、孩子一生下來,便愛、信任及聽從父母。

這是一個到目前為止,科學仍未能證明的事實。孩子天生愛、信任及聽從父母,是專家從多年的觀察、研究而得到的結果。以後的改變可以説是間接或直接由父母一手造成的,父母如果目前得不到孩子的愛、信任及聽從、要檢討的是父母,現時不是兒女。

2、孩子再壞的行為,都不是針對父母而做的。

我們常聽到一些父母説以下的話:“我的孩子常常XXX,為的就是氣死我。”“我知道他不讀書是針對我的呀,他就是不想我有好日子過……(邊説邊哭了起來)

孩子的壞行為,百分之九十九的起因都有不是針對父母而為,而是有其他的原因,尤其是六歲以下的孩子,更是百分之一百。父母的想當然,往往使孩子更不知所措,原本以為可以從父母那裏得到支援、幫助和鼓勵,但得到的往往是更重的壓力和誤解;這也是形成代溝的其中一個因素。當孩子有壞行為時,父母不應該先入為主,而是可以採取以下的一些建議:

——先觀察,多看、多聽、多去感受。把自己代人,如果你是孩子,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

——找出壞行為背後的正面動機。例如:抽煙,孩子的正面動機可能是要得別人視他為大人般尊重他。

——和孩子一起找出其他可以滿足其正面動機的好行為來取代目前的壞行為。

3、家長付出的愛是沒有其他任何東西可以代替的。

許多父母用金錢、物質來取代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以為給孩子豐富的物質生活就是愛孩子。而事實上孩子潛意識裏所需要的是父母、和他們在一起時彼此互動而感受到的愛、鼓勵和支持。祖父母、叔叔、伯伯、姑姑或阿姨等是父母都是不在時(逝世),次一環的“家長”人選;但若父母仍健在,父母真誠的愛和關懷仍然是無人可以取代的。

4、孩子在不斷的努力做好,就算當他弄得最糟的時候也是一樣。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學習過程。在許多的第一次以後往往仍然會犯一些錯誤。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下,會過早地把成年人的標準套在孩子身上。例如:當四、五歲的孩子不小心打破了杯子,大部分的父母會有什麼反應呢?輕則嘮叨、責罵,重則體罰。然而試想想,孩子不小心打破杯子如何影響他以後不能成為一名成功快樂的人呢?請注意,是“不小心”哦!而一個杯子值多少錢呢?是杯子重要還是孩子重要呢?或説,是杯子重要還是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比較重要呢?在家庭中,類似這樣的例子可説是不勝枚舉。

5、每一個孩子都有具備使他擁有一個成功快樂人生所需的全部能力,家長只不過是幫助他把這分能力釋放出來。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人類只用到其潛能的百分之一,最高的估計也只是百分之十。每一位孩子都有擁有無限的潛能。中國有一位智障兒,不懂得方向,不懂得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但若讓他聽過幾遍的音樂,他即能站在指揮台上指揮整個交響樂隊,他不是胡一舟。

父母們常有一個錯誤的觀點,認為知識就是能力。當我們研究世上的成功人士,竟發現知識只是我們發揮能力的媒介而已。另一個錯誤的觀念則是,認為勤勞是學習的最佳方法。常看到、聽到的例子是,孩子學習的效果不彰的時候,父母就會要求孩子用更多的時間,增加更多的次數去學習。“讀不會就現再讀幾遍,讀至八點不會説讀至十點。再不會,明天再讀。”這是常常聽到的訓話。孩子學習的效果來自有效的方法,而勤勞只是方法之一。

在啟發孩子不一樣的智能,需要用不一樣的方法,而不同類型的孩子,則需要不同的學習模式,所產生的效果也會截然不同。在往後的文章裏將會提到各種不同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模式。

父母需要多花時間去觀察孩子,找出孩子的“特色”,並幫助孩子發揮他的“特色”,而不是要孩子成為我們心目中的“好”、“成功”或“理想”。這往往使孩子和父母雙方面都痛苦不堪,而效果也往往不會理想。

6、通常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很正常,雖然他沒有在家長在乎的事情上表現出來。

家長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下、往往會把焦點放在孩子的缺點上(即孩子還有什麼樣做不好的事情),而把許多時間精力花在糾正孩子的缺點,甚至懷疑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在我主講親子關係講座會的時候、常常有家長問以下問題:

“我的孩子很懶散,請問怎樣可以使他不懶散呢?”、“我的孩子脾氣很壞、請問有會麼辦法可以使他的脾氣改好呢?”

通常我會都會先問對方一些問題。

針對我的孩子很懶散

“你的孩子有很積極的時候嗎?”

“沒有。”(語氣很肯定)

“例如説和其他孩子玩的時候、玩電腦的時候。”

“啊!玩的時候很積極。”(不自禁的笑起來)

意思是説,孩子不是沒有積極的能力,吸是沒有在家長在乎的的事情上表現出來。

針對我的孩子脾氣很壞

“您的孩子一天有幾個小時是在發脾氣的?”

“也不會每天都發脾氣。”

“那麼一個星期幾次?”

“一個星期一、兩次左右。”

“一個星期一、兩次左右,算兩次好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一百零四天發脾氣,卻有兩百六十一天是沒有發脾氣。”

意思是説,孩子在部分時間的脾氣是好的,只是家長沒有看見孩子的全部而已。另外,家長有些時候也過早把成年人的標準套在孩子身上。孩子成長是一個過程,有一些過程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

家長也往往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其實,沒有兩個孩子是一樣的,每一個孩子都用他自己的時間和方式去學習,因此,每一個孩子只能和自己比較。

7、任何行為都不等於整個人。

孩子的任何行為都不會是全黑或全白的。意思是説,任何行為都有其正面和負面的意義,不會是完全正面或完全負面;而且現在的行為並不代表他以後就會成為這樣的人,以後都會有這樣的行為。家長很多時候是太急了一些。

以下舉一個例子:

小明的爸爸因為小明頂嘴而大發脾氣:“現在才六歲就這樣,以後長大了,到外面不就給人打死了!”

六歲時候的一次頂嘴,怎麼就決定了小明以後長大了在外面就一定會向別人頂嘴呢?當家長髮現了小明這個行為,從六歲到十八歲(算是長大的年齡)這十二年的時間,難道家長沒有更好的方法引導孩子往好的行為發展嗎?當孩子有壞行為的時候,家長大可放鬆一點來處理,而在輕鬆的狀態才是我們最有創意的狀態。

8、總有更好的方法,只在於家長肯不肯去找。

家長常常會覺得很無奈,無力感很重。“我跟我的孩子講了整百次了,他就是不聽。”我的答案往往是“講了整百次您還是要講?講了三次而孩子不聽就要換其他方法了。”

“我已經試過很多方法了,他是不可能改的。”

“沒有辦法。”

我給“不可能”和“沒有辦法”的解釋是“我所知道的方法我都試過而達不到效果。”那麼,我所不知道的方法呢?我們所知道的方法和我們所不知道而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方法比較。我們都有會同意我們所知道的實在是太有限了。問題是我們要如何突破?

以下有一些建議:

讀沒有讀過的書、和沒談過話的人談話、參加新的課程、用以往從未試過的方法、稍微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把家裏的擺設也稍微變動等等,這些都會幫助我們突破自己並找到更多新方法來處理孩子的問題。世界上六十億人口中,誰最瞭解您的孩子呢?誰又最瞭解您自己的能力呢?答案是,您自己。所以,只要我們肯去努力的想辦法,就總有辦法。

9、家長是每一個孩子成長結果的最大決定因素。

今天孩子是一名怎樣的孩子,是家長直接或間接一手造成的、當孩子出生以後,名字、所吃的奶粉或人奶、所穿的衣服、睡的牀、由誰看顧、住在怎樣的環境等等,都是家長為他決定的。而孩子從零歲到三歲所看到、聽到和感覺到的人事物,往往就決定了他基本的信念和價值觀、也就是他的性格基礎。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家庭系統中每個人的關係、互動等都是孩子成長結果的主要決定因素:例如:常常被人大聲責罵、鮮少被肯定和稱讚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是沒有安全感缺少自信心的人。

10、所有親子關係的改善,必先來自家長的一些改變。

從第九信念中我們知道家長的言語行為、或説行為模式是直接影響家裏的每一位成員,改善親子關係的主動權往往在家長手中。當家長改變、孩子不可能不改變。家長可以在不同的改變中觀察孩子的改變、至到家長所要的效果出現為止。當家長用鼓勵、支持和愛來培育孩子,孩子就會成為有安全感和有自信心的人,這也是成功、快樂的人必備的條件。

父母對孩子的愛心是無從置疑的,而愛心加上方法就是培養孩子成為成功、快樂的人的最佳成功模式。願和所有父母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