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六種簡單有效的親子教育技巧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6W

六種簡單有效的親子教育技巧精品多篇

明智的獎賞 篇一

父母會許諾,如果孩子考試考得好,他就會得到一輛自行車;如果考得不好就什麼也得不到。事實上,這樣對待孩子是一種可怕的態度。建議各位父母不要給你的孩子許以大獎賞。

解釋你的理由 篇二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放棄鋼琴教育,因為你很肯定這是對他有好處的,那麼你會怎麼做呢?無論你想怎麼做,決不能衝你的孩子大喊大叫、聲嘶力竭地訓斥他。因為大叫後沒幾分鐘,他就不再去聽你在説些什麼了。

親子溝通技巧 篇三

親子溝通技巧:

在許多家庭,家長和孩子無法溝通,孩子也根本不聽家長的話,如何培養良好和有效的親子關係技巧,能否教家長几招?

技巧一:每週安排一次或以上的“黃金時間”,在那段時間裏,家長與孩子共同選出某一項活動一齊去做。其中包括四個步驟,一是共同挑選活動,二是雙方訂下“黃金時間”的“約會”時間;三是家長用嘉許、描述、接觸等新的行為模式,避免質詢、命令、批評的模式;四是活動結束後,家長和孩子一起討論各人的觀察和感受。

技巧二:設立“好行為箱”。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克服恐懼到培養自信、自愛、自尊的過程,這需要很多肯定,而傳統教育中,孩子每天得到的否定永遠比肯定多。因此家長注意孩子的良好行為,給他肯定,是他健康成長的重要工作。你可找一個小箱子,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外面貼上“好行為箱”的貼紙,每次看到孩子有良好行為,就寫在紙上放入箱內,每天晚上睡覺前和孩子一起查看。

技巧三:親子關係急救箱———“太空時間”,用於挽救瀕臨破裂的家庭關係。這是家長和孩子共度的特別時間,雙方要把所有不愉快的情緒拋開,就像坐火箭去了太空,把所有不愉快的事留在地球上。孩子可以毫無拘束地説出心裏話,而家長亦可毫無保留地獻出關懷、支持和愛,目的是不要為原先存在的情緒或態度形成隔膜,使親子關係中斷和讓孩子感到無助。

親子關係:你需要怎樣的教養觀?

一個正確的信念可以讓我們朝着對的方向前進,在養兒育女一事上也不例外。您擁有一個怎樣的的信念?您又抱持如何的態度呢?以下所舉列的信念,有沒有提醒了您一些重要的事情?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都有會做或不做某些事情,而有一些事情對我們來説是沒有改變的餘地,乃是一定做或一定不做,不再需要考慮。到底在我們的大腦裏面,是什麼支配着我們,或給了我們這個心態呢?當我們往這個方向深思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是我們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支配着我們。我們相信某件事,認為此事會帶來某些價值,我們就會規定自己去做此事。所以一個正確的信念對我們來説就很重要了。

什麼樣是“正確”的信念呢?衡量的標準是相對的。如果那個信念可以帶給我所要的價值,或説所要的效果,這個信念對我們來説就是正確的。

需要建立哪些信念: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擁有幸福美滿、成功快樂、對世界有貢獻的人生。當然,與此同時也要孝順父母、愛父母。在這個大前提下,以下所介紹給父母的十大信念,很值得父母的關注和學習。

我們相信:

1、孩子一生下來,便愛、信任及聽從父母。

這是一個到目前為止,科學仍未能證明的事實。孩子天生愛、信任及聽從父母,是專家從多年的觀察、研究而得到的結果。以後的改變可以説是間接或直接由父母一手造成的,父母如果目前得不到孩子的愛、信任及聽從、要檢討的是父母,現時不是兒女。

2、孩子再壞的行為,都不是針對父母而做的。

我們常聽到一些父母説以下的話:“我的孩子常常XXX,為的就是氣死我。”“我知道他不讀書是針對我的呀,他就是不想我有好日子過……(邊説邊哭了起來)

孩子的壞行為,百分之九十九的起因都有不是針對父母而為,而是有其他的原因,尤其是六歲以下的孩子,更是百分之一百。父母的想當然,往往使孩子更不知所措,原本以為可以從父母那裏得到支援、幫助和鼓勵,但得到的往往是更重的壓力和誤解;這也是形成代溝的其中一個因素。當孩子有壞行為時,父母不應該先入為主,而是可以採取以下的一些建議:

——先觀察,多看、多聽、多去感受。把自己代人,如果你是孩子,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

——找出壞行為背後的正面動機。例如:抽煙,孩子的正面動機可能是要得別人視他為大人般尊重他。

——和孩子一起找出其他可以滿足其正面動機的好行為來取代目前的壞行為。

3、家長付出的愛是沒有其他任何東西可以代替的。

許多父母用金錢、物質來取代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以為給孩子豐富的物質生活就是愛孩子。而事實上孩子潛意識裏所需要的是父母、和他們在一起時彼此互動而感受到的愛、鼓勵和支持。祖父母、叔叔、伯伯、姑姑或阿姨等是父母都是不在時(逝世),次一環的“家長”人選;但若父母仍健在,父母真誠的愛和關懷仍然是無人可以取代的。

4、孩子在不斷的努力做好,就算當他弄得最糟的時候也是一樣。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學習過程。在許多的第一次以後往往仍然會犯一些錯誤。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下,會過早地把成年人的標準套在孩子身上。例如:當四、五歲的孩子不小心打破了杯子,大部分的父母會有什麼反應呢?輕則嘮叨、責罵,重則體罰。然而試想想,孩子不小心打破杯子如何影響他以後不能成為一名成功快樂的人呢?請注意,是“不小心”哦!而一個杯子值多少錢呢?是杯子重要還是孩子重要呢?或説,是杯子重要還是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比較重要呢?在家庭中,類似這樣的例子可説是不勝枚舉。

5、每一個孩子都有具備使他擁有一個成功快樂人生所需的全部能力,家長只不過是幫助他把這分能力釋放出來。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人類只用到其潛能的百分之一,最高的估計也只是百分之十。每一位孩子都有擁有無限的潛能。中國有一位智障兒,不懂得方向,不懂得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但若讓他聽過幾遍的音樂,他即能站在指揮台上指揮整個交響樂隊,他不是胡一舟。

父母們常有一個錯誤的觀點,認為知識就是能力。當我們研究世上的成功人士,竟發現知識只是我們發揮能力的媒介而已。另一個錯誤的觀念則是,認為勤勞是學習的最佳方法。常看到、聽到的例子是,孩子學習的效果不彰的時候,父母就會要求孩子用更多的時間,增加更多的次數去學習。“讀不會就現再讀幾遍,讀至八點不會説讀至十點。再不會,明天再讀。”這是常常聽到的訓話。孩子學習的效果來自有效的方法,而勤勞只是方法之一。

在啟發孩子不一樣的智能,需要用不一樣的方法,而不同類型的孩子,則需要不同的學習模式,所產生的效果也會截然不同。在往後的文章裏將會提到各種不同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模式。

父母需要多花時間去觀察孩子,找出孩子的“特色”,並幫助孩子發揮他的“特色”,而不是要孩子成為我們心目中的“好”、“成功”或“理想”。這往往使孩子和父母雙方面都痛苦不堪,而效果也往往不會理想。

6、通常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很正常,雖然他沒有在家長在乎的事情上表現出來。

家長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下、往往會把焦點放在孩子的缺點上(即孩子還有什麼樣做不好的事情),而把許多時間精力花在糾正孩子的缺點,甚至懷疑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在我主講親子關係講座會的時候、常常有家長問以下問題:

“我的孩子很懶散,請問怎樣可以使他不懶散呢?”、“我的孩子脾氣很壞、請問有會麼辦法可以使他的脾氣改好呢?”

通常我會都會先問對方一些問題。

針對我的孩子很懶散

“你的孩子有很積極的時候嗎?”

“沒有。”(語氣很肯定)

“例如説和其他孩子玩的時候、玩電腦的時候。”

“啊!玩的時候很積極。”(不自禁的笑起來)

意思是説,孩子不是沒有積極的能力,吸是沒有在家長在乎的的事情上表現出來。

針對我的孩子脾氣很壞

“您的孩子一天有幾個小時是在發脾氣的?”

“也不會每天都發脾氣。”

“那麼一個星期幾次?”

“一個星期一、兩次左右。”

“一個星期一、兩次左右,算兩次好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一百零四天發脾氣,卻有兩百六十一天是沒有發脾氣。”

意思是説,孩子在部分時間的脾氣是好的,只是家長沒有看見孩子的全部而已。另外,家長有些時候也過早把成年人的標準套在孩子身上。孩子成長是一個過程,有一些過程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

家長也往往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其實,沒有兩個孩子是一樣的,每一個孩子都用他自己的時間和方式去學習,因此,每一個孩子只能和自己比較。

7、任何行為都不等於整個人。

孩子的任何行為都不會是全黑或全白的。意思是説,任何行為都有其正面和負面的意義,不會是完全正面或完全負面;而且現在的行為並不代表他以後就會成為這樣的人,以後都會有這樣的行為。家長很多時候是太急了一些。

以下舉一個例子:

小明的爸爸因為小明頂嘴而大發脾氣:“現在才六歲就這樣,以後長大了,到外面不就給人打死了!”

六歲時候的一次頂嘴,怎麼就決定了小明以後長大了在外面就一定會向別人頂嘴呢?當家長髮現了小明這個行為,從六歲到十八歲(算是長大的年齡)這十二年的時間,難道家長沒有更好的方法引導孩子往好的行為發展嗎?當孩子有壞行為的時候,家長大可放鬆一點來處理,而在輕鬆的狀態才是我們最有創意的狀態。

8、總有更好的方法,只在於家長肯不肯去找。

家長常常會覺得很無奈,無力感很重。“我跟我的孩子講了整百次了,他就是不聽。”我的答案往往是“講了整百次您還是要講?講了三次而孩子不聽就要換其他方法了。”

“我已經試過很多方法了,他是不可能改的。”

“沒有辦法。”

我給“不可能”和“沒有辦法”的解釋是“我所知道的方法我都試過而達不到效果。”那麼,我所不知道的方法呢?我們所知道的方法和我們所不知道而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方法比較。我們都有會同意我們所知道的實在是太有限了。問題是我們要如何突破?

以下有一些建議:

讀沒有讀過的書、和沒談過話的人談話、參加新的課程、用以往從未試過的方法、稍微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把家裏的擺設也稍微變動等等,這些都會幫助我們突破自己並找到更多新方法來處理孩子的問題。世界上六十億人口中,誰最瞭解您的孩子呢?誰又最瞭解您自己的能力呢?答案是,您自己。所以,只要我們肯去努力的想辦法,就總有辦法。

9、家長是每一個孩子成長結果的最大決定因素。

今天孩子是一名怎樣的孩子,是家長直接或間接一手造成的、當孩子出生以後,名字、所吃的奶粉或人奶、所穿的衣服、睡的牀、由誰看顧、住在怎樣的環境等等,都是家長為他決定的。而孩子從零歲到三歲所看到、聽到和感覺到的人事物,往往就決定了他基本的信念和價值觀、也就是他的性格基礎。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家庭系統中每個人的關係、互動等都是孩子成長結果的主要決定因素:例如:常常被人大聲責罵、鮮少被肯定和稱讚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是沒有安全感缺少自信心的人。

10、所有親子關係的改善,必先來自家長的一些改變。

從第九信念中我們知道家長的言語行為、或説行為模式是直接影響家裏的每一位成員,改善親子關係的主動權往往在家長手中。當家長改變、孩子不可能不改變。家長可以在不同的改變中觀察孩子的改變、至到家長所要的效果出現為止。當家長用鼓勵、支持和愛來培育孩子,孩子就會成為有安全感和有自信心的人,這也是成功、快樂的人必備的條件。

父母對孩子的愛心是無從置疑的,而愛心加上方法就是培養孩子成為成功、快樂的人的最佳成功模式。願和所有父母共勉之。

親子溝通技巧 篇四

家長們要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地與孩子溝通,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想、行動的方向。掌握溝通技巧,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不但可以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而且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受:孩子愈大愈難與他們溝通。其實,父母如能不以強者的權威壓制孩子,往往會得到孩子相對的友善。同時,“沉默”也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可以避免衝突時的言語傷害,可以使你冷靜下來,重新去思考,這對維持親子間的良好關係有一定的幫助。

多用讚美之詞和身體語言。

必須讓孩子知道,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你們都是愛他、支持他的。不管他説了什麼或做了什麼,或許你並不接納他的行為,但依然關愛他。有時只要簡單的一句話“很好”“真是我的好孩子”“我也這樣想”等,就能讓孩子覺得受到了你們的認同。有時不説話,而利用身體語言,如微笑、擁抱和點頭等,就可以讓孩子知道你是多麼疼他,不只是在他表現良好時。

身體接觸表達親暱感情。

有些父母只有在孩子小時候才表達親暱的感情,當孩子稍大一點後便改以冷淡的態度,拒絕孩子的“糾纏”。然而身體接觸可以令孩子切身體會父母的關懷。同時也別忘了接納孩子對你們的愛意。

語氣應温和,態度要友善。

父母應避免用高昂、尖鋭並帶有威嚇的聲音對孩子説話,儘可能以微笑、歡快、平和的語氣説話,顯示出友善和冷靜的態度。

多説“我”,少説“你”。父母應儘可能不用命令的口氣與孩子説話,不要總説“你應該……”而應常説“我會很擔心的,如果你……”這樣孩子就會從保護自己不被指責的狀態下轉而考慮大人的感受,這個時候溝通才可能更有效。

此外,在傾聽孩子説話時,還須注意以下幾點。

a.不急於作出評價。即使孩子的看法與大人不同,也要允許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應考慮到孩子的理解能力,舉出適當的事例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並詳細地分析雙方的意見。父母不壓制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感覺,孩子自然會敬重父母。

b.分享孩子的感受。無論孩子是向你們報喜還是訴苦,你們最好暫停手邊的工作,靜心傾聽。若邊工作邊聽,也要及時作出反應,表示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倘若只是敷衍了事,孩子得不到積極的迴應,日後也就懶得再與大人交流和分享感受了。

c.領會孩子的話意。嬰幼兒在不開心、不滿意時,就會直接用啼哭來表示。逐漸長大後,孩子也知道哭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此,當他不快、疑慮時,往往將自己的感覺隱藏起來。再説孩子的語言能力尚未發展完善,不能以恰當的語句表達心中的想法。比如,當孩子生病時他會對你説:“媽媽,我最恨醫生”,此時你應順着他問:“他做了什麼事讓你恨他?”孩子若説類似於這樣的話:“他總是要給人打針,要人吃苦藥水”,你可以表示理解地回答他:“因為要打針吃藥,你覺得很不好受,對嗎?”這樣,孩子的緊張心理會得以緩解。

d.理解孩子的情緒。有時孩子也不清楚自己的情感反應,倘若大人能夠表示出理解和接納,他會有進一步的認識。譬如,當孩子知道奶奶買了玩具送給小表妹作生日禮物的時候,他吵着也要,此時大人應解釋道:“你感到不公平,但要知道這是給妹妹的生日禮物,你生日時奶奶也會給你禮物的”。通過這番對話,能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瞭解社會,從而變得通情達理。

常規的溝通方式往往引不起孩子的興趣和能動性。比如送生日蛋糕,可以插一面小旗子,寫着“孩子我愛你”;常常和孩子一起參加親子游戲、旅遊活動、討論問題等,能更有效地增加父子之間的情感。

因此,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應掌握以上技巧。

職業媽媽如何提高親子質量?

照顧孩子與工作是職業媽媽的一對矛盾。從心裏,您想多與孩子親近、交流,可因為工作,又只能花有限的時間。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與孩子有一個高質量的交流呢?

一、請放鬆下來,將與孩子的交流看作是生活的樂趣,而不是一種負擔吧!不要將與孩子之間的親子溝通安排成工作表(如:今天做什麼、明天做什麼……),好像每天都必須做些什麼才叫“溝通”。人都需要休息,工作後的你,也同樣。所以,與孩子交流之前,在心態上,您應該是一個放鬆的、樂意交流的媽媽,而不是一個剛剛從擁擠的公交車下來、匆匆忙忙的疲憊的媽媽。就這一點,建議您在回家的路上,或者進門之前,或者要見到寶寶時,做以下的想象:

1、想象一個足以讓自己心情愉快、放鬆的情境,或者一些美好、舒服的詞彙,比如:暖暖的陽光,開心的野餐,温馨的燈光,甜甜的笑容……

2、在頭腦中閃現寶寶的“可愛”,比如:胖乎乎的小臉,脆生生的聲音(尤其是叫“媽媽”的時候),玩耍的模樣,滑稽的怪相,還有好多可愛的“第一次”;

3、想象你與寶寶在一起的歡樂時光,遊戲、讀書、洗澡、玩水、學步……相信這些“想象”足以給寶寶一個“好狀態”的媽媽!這就象“接力跑”中的那段“接棒區”,是一個助跑、轉接與加速的區段。工作以後的你,可能已經累了,而如果能有這樣的一段“心理接棒區”,將能使你從工作的“後遺症”中解放出來,給自己一個即將見到寶寶的“幸福期待”,也將激活你發自內心的母性的愛與靈感。

其實,與寶寶如何相處的技巧沒有誰能真正教你,因為你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而他所期待的也是一個特有的媽媽。不要迷信所謂的“育兒技巧”,當你放鬆下來時,你就有了育兒的本能——

“兒子,過來,讓媽媽親一下!”

“好兒子,媽媽回來了,來親媽媽一下!”

“兒子,媽媽好想你啊!快過來讓我抱一抱!”

正如你意識到的,親子之間情感的交流與溝通才是最重要的!

什麼是“交流”?一種自然而然的接觸——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短短的問候,一個親熱的吻……什麼是“溝通”?彼此心靈上的默契——會心一笑、眼睛一亮、手拉拉、頭點點……

這些需要多少時間呢?真正需要的是一種放鬆又快樂的心態!所以,建議你多留意生活裏的美妙時刻,讓點點滴滴彙集在“記憶”中,以便“想象”提取。即使在工作,偶得空閒,不也可自娛自樂?

二、弄明白孩子真正需要什麼。現在有很多關於親子交流的書籍,各種活動、訓練、遊戲目不暇接,搞得個個父母看了都覺得“不稱職”——

“我沒有那麼多時間給孩子講故事!”

“我從沒有陪孩子搭過積木!”

“這些家庭遊戲,我們似乎都沒有玩過!”

而且越看越覺得焦慮,好像父母不給孩子讀故事、不訓練孩子、不與孩子做遊戲,孩子就可能不健康,就可能影響某種“商”(如“智商”、“情商”)的發展。於是,父母心理壓力很大,既怕“少交流”,又怕“錯交流”,無所適從。結果把最重要的都忘了——我的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我的孩子需要我們做些什麼呢?

所以,在您走入家門前,請不要象去超市購物似的,列一張清單:先做什麼,然後做什麼,最後做什麼!如果這樣,結果多數是——

“我的孩子注意力很難集中,剛看了兩頁書就不行了!”

“他根本就不愛聽故事!”

“我説什麼,他總是不聽,總要我按他説的做!”

我們很難回憶起3歲前我們自己是怎樣需要父母的,所以要真正弄明白現在的孩子需要什麼的確很難,那麼就先放下我們的育兒理論與技巧,聽聽孩子們的聲音吧——

“媽媽,我今天搭了一個好高好高的樓房!”

“爸爸,我想聽故事!”

“媽媽,抱抱!”

“哇……哇……”

聲音、動作、姿勢、語言、表情足以表達寶寶的需要,只要你肯仔細聽,欣賞地、帶着好奇地聽。當然,你可以提出你的設想或建議,“寶寶,想不想聽媽媽講故事啊?”“媽媽今天給你帶來了一本很好看的書,想不想看啊?”“強扭的瓜不甜!”所以,交流以自願為原則,如果孩子喜歡先搭積木、再聽故事,幹嘛非得按你想的先聽故事、再搭積木?如果你是在有意識地教孩子什麼,就更要懂得如何“吸引孩子”了!

三、充分調動家庭資源。孩子不是媽媽一個的,所以不管是照料孩子,還是教育孩子,都是家庭共同的權利與責任。因此,如果巧妙地讓所有家庭成員都積極地來關心孩子,不但你輕鬆了,而且更合理。不是嗎,家庭成員間的彼此矛盾、吵吵鬧鬧,經常會成為孩子模仿的榜樣,鑽空子的藉口?筆者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相互抱怨——

“真怕老人把孩子寵壞了!”

“孩子這麼小,他媽媽就讓他學這、學那!”

“這孩子就因為小時候爺爺奶奶太寵,所以才這麼任性!”

“自己還沒長大,懂什麼帶孩子?”

其實,如果換一個角度,老人自然有“隔代親”,但也有經驗;年輕人自然少些“經驗”,但又比較“現代”而有精力。所以,如果相互能取長補短,彼此信任,在必要的行事規則上達成一致,這將最利於孩子發展。比如,你的孩子正是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只要周圍有充分的語言環境,包括“説”與“聽”,都會促進孩子的發展。所以,你只要讓孩子的奶奶平時多與孩子説,並多鼓勵孩子説,而你工作之餘陪孩子多做些小遊戲、講點故事,另外不要忘了還有孩子的爸爸,他也是孩子成長必須的影響力,至少可以讓他與孩子多做些更需體力的運動,孩子成長,人人有責!這樣不是更好?

總之,有質量的親子時間是一段放鬆、愉快、相互合作與交流的時間!

如何改善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指父母與未成年子女的關係,這一階段的親子關係是孩子一生當中能否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我們每個人來到世間的第一個人際關係,它對我們每個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究竟如何教育孩子才能事半功倍?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討論的話題。尊重孩子,才能與他們相親相愛。試試下面的九招,讓你成為一個“高效”的家長,同時成為孩子的表率。

一、記住自己的角色:父母

你的職責是保護自己的孩子,同時幫助他準備好長大成人。比成為孩子的朋友更加重要的,是父母要成為一名領導者和一位充滿耐心的老師。記住,該堅持立場的時候就要堅持,孩子需要管教。

二、有話慢慢説

對孩子發火,情緒激動,是無法解決事情的。無法控制情緒怎麼辦?那就自己待一會兒,平靜一下。當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平和時,父母就起到了最佳的表率作用,身體力行地教給孩子如何控制情緒和壓力。

三、別太嘮叨,多聽孩子説

青少年和成人一樣,都希望被尊重和重視。成為孩子“安全”的訴説對象很重要。

四、掌握好平衡

父母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平衡好與孩子保持親密關係的同時,給予孩子一定空間和私人領地之間的平衡。這的確不容易做到。但是這對越來越獨立的子女而言,是必需的。

五、做好表率

想讓你的孩子成為值得信賴、有責任心和愛心的人?那麼做好表率吧,讓他們在生活中經常能看到你身上的這些閃光點。

六、説明自己的期望

清楚地告訴孩子你對他的期望,並保持一致性,讓孩子有“法”可依,這樣他們就會更明確自己應該如何做。

七、抓住時機表揚孩子

在孩子做了正確的決定或事情時,要抓住時機表揚。讚揚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決定和成功是受到重視的,同時他們的能力也得到肯定。

八、做真人,不是超人

如果發現自己有錯誤和缺點要承認,在適當的時候,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歉意。告訴孩子,父母跟他們一樣,正在努力做一個更好的人。

九、創造時機,享受家庭生活

有固定的家人一起用餐和休閒的時間。對絕大多數孩子而言,最快樂的時光是和家人尤其是父母在一起的時刻。

親子關係是隨着年歲的增長與發展而動態性地發展與變化的。這一時期對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質的培養,意志的磨練,與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雙職父母的不二法門

雙職父母既要出外工作,又要照顧家庭,在平衡這兩種角色之間,偶爾會顧此失彼。瞭解自己面對的是怎樣的挑戰,分享迎接挑戰的建議,能讓父母們更有效、更積極地擔起親、職角色。

雙職父母面對的挑戰——

1、工作和家庭不協調:

雙職父母許多時會遇到工作和家庭之間的失調。例如承諾了孩子一起外出活動或參加學校聚會,但因公事纏身或突發出差而未能兑現;又例如孩子生病或家中發生小意外,父母便要把工作暫且擱置。在這種顧此失彼的情況下,父母很容易會產生矛盾自責的心理,一方面把孩子健康欠佳、學習成績不理想或行為不良的責任歸咎於自己照顧不周;另一方面會因為家庭需要而減低了晉升、進修或往外地公幹的意欲,使工作表現和個人發展受到限制。

2、假手於人的困難:

雙職父母需要長輩、親戚或保姆協助照顧子女。照顧者的質素和態度固然備受父母的關注,父母也會擔憂照顧者的帶教方法是否適當。有時,親人協助照顧子女,父母就算覺得不妥善,也較難啟齒要求改善。即使聘請保姆,以上問題仍然存在;礙於僱傭關係,保姆亦會偏向遷就孩子,孩子因而容易變成小霸王般對他人呼喝和指指點點,以及缺乏自我照顧的能力。

3、缺乏時間引導孩子學習:

父母在指導孩子學習時,因時間限制和精神疲憊而失去耐性,往往較易採取直接指令的方式,缺少耐心引導,造成彼此對立的局面。對於孩子的學習問題,也沒有時間從根源處着手處理或有系統地加以糾正及輔導。

4、忽視問題行為背後原因:

雙職父母因較少時間與孩子相處和溝通,常會不經意地將注意力放在欠理想的行為上,誤以為懲罰和責備是最有效的方法。溝通不足,容易導致只看到事情的表面,而忽略隱藏的情緒及行為動機,雙方因而會產生不恰當的反應。?

5、親子時間不足夠:

若父母跟孩子共處的時間太少,對孩子的身心成長了解不足,兩者關係容易變得陌生。另一方面,孩子少見父母,長期獨處,漸漸建立自娛的習慣,也會把情感投射在照顧者或他人身上。即使偶爾有親子時間,彼此也未能充分享受,關係也許會日漸疏離。

迎接挑戰,積極擔起雙職父母的角色

雙職父母可參考以下意見來面對上述各種挑戰,令親職角色能兼顧得宜:

1、讓家庭成員認同雙職角色:

讓家中各成員明白和認同雙職父母對家庭的重要和貢獻,並瞭解工作與家庭可能出現的矛盾,家人的互相諒解和合作可減輕雙職父母的壓力。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決定,孩子的接納和認同可以減低因工作與家庭不協調而產生的怨憤。

2、夫婦間有妥善的持家計劃:

妥善的持家計劃可有效運用夫婦間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減低彼此埋怨的機會,包括家務分工、管教默契、孩子生活起居照顧、應變的安排等。例如放工後,丈夫負責接子女回家,妻子負責弄好晚飯;晚飯後,丈夫協助洗好碗筷,妻子協助孩子功課等等,有時交替崗位亦可提高生活趣味。要知道,偶有不協調是可以接受的,但不要讓這情況惡化和持續下去,應私下與配偶分享看法和商討改善辦法,才能積極解決問題。緊記在持家方面夫婦雙方均有責任,指責埋怨只會破壞感情,弄巧反拙。

3、提高孩子的自我照顧能力:

雙職能讓孩子學習獨立,學習自我管理。父母可以與孩子商討家庭規則和訂定生活作息時間表,孩子在清楚的指引下會較易跟從,父母要不時讚賞和鼓勵孩子所付出的努力,也要定時檢討孩子的生活狀況。若遇上困難,儘量讓孩子嘗試學習解決問題及承擔責任,然後大家檢討過程中的得失,這做法有助提升孩子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平日要讓孩子牢記有關求助電話號碼,並告知在危急情況下可向誰人尋求協助,父母偶爾可致電回家瞭解孩子的情況,以策安全。

4、建立健康的“代父母”系統:

由於雙職關係,照顧小孩或托兒安排無可避免,‘代父母’要協助孩子遵守與父母一起訂立的規則,實踐生活作息時間表。父母亦要偶爾觀察‘代父母’的照顧,以瞭解他們的管教態度是否平和而堅定,起居照顧有否妥善安排。如涉及姻親照顧,夫婦倆對姻親的管教方式需要一致同意,若有不滿,不妨開心見誠地與姻親分享自己的管教方法,讓孩子在管教方式較為一致的環境下成長,以免無所適從。如涉及保姆,父母要清楚保姆所擔當的角色,除了協助衣食住行等起居的生活,保姆也可以協助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品德,例如請孩子跟別人打招呼、向別人稱謂、要孩子有禮貌地提出要求才迴應其需要等。父母也要清楚向孩子表示保姆會執行大家約定的規則,如孩子能遵守,保姆亦可給予讚賞以示鼓勵。平時父母要以身作則以禮對待保姆,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5、高質量的親子時間:

以上“代父母”的安排是無法取替孩子心目中父母的愛、關懷和了解,父母需要營造和享受高質量的親子時間。父母與孩子相處不在乎時間長短,而在乎怎樣跟孩子相處。父母不妨每天安排十數分鐘時間與孩子談談生活瑣事和趣事、閲讀玩耍、談天説地、分享自己的心聲,當中着重交流、分享、欣賞和鼓勵,彼此享受這段時間帶來的心靈滿足。如時間不足,不妨運用工餘或午飯時間,致電回家與子女談談情,瞭解他們的趣事,甚至分享自己的壓力,也是一件樂事。親子時間不限甚麼時間或地點,不論做家務、上學途中或在超級市場購?物,彼此能否享受相聚的時刻才是最重要,即使送給對方心意字條,也值得大家回味無窮。

6、工作與家庭的協調:

如果在工作與家庭間的協調有很大困難,在情況許可下,不妨考慮兼職或彈性上班時間的安排,以便紓緩當中的壓力。要在家庭和工作中果斷地決定大小事情的優先次序,若然猶豫不決,便會產生更大的焦慮和壓力。父母要持平和冷靜的態度,才能克服多重角色帶來的矛盾。儘量避免將工作情緒帶回家,嘗試在回家前放下沉重的工作壓力,回家後跟子女談天説地,暫時將工作拋諸腦後,翌日上班再戰江湖。注重個人時間分配,即使將工作帶回家也要妥善安排時間,在家的時間應儘量給予家人。

7、家人各盡其位:

父母運用家庭內在資源減輕壓力,例如姐姐幫助弟弟温習,哥哥負責列寫超級市場的清單。這些計劃需定期檢討,例如一星期一小檢,三個月一大檢,務求各項計劃能順利進行。

8、留意身心健康:

父母要留意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況,騰出空間讓自己休息,保持身體健康及情緒平和,可更有效地發揮及平衡雙職的角色。最後,與配偶或朋友多作分享,可紓解壓力和疏導情緒,助你解決問題。

雙職父母的優勢

雙職固然帶來多重的挑戰,若能應付得宜,會起積極的作用:

1、發展自己,享受另一種私人空間:

父母在工作中可以發揮潛能,擴闊眼界和發展抱負,從而達到自我實現。多重角色可以讓父母在多方面發展,從不同角色中找到自我價值和滿足。反之,一些沒有工作的父母由於過分專注擔任照顧者的角色,往往傾向將這角色的勝任與否跟個人的成敗拉上關係,徒添親子間互動的壓力。

2、擴闊孩子生活視野:

父母與孩子分享工作上的所見所聞、工作上的趣事和應付工作挑戰的苦與樂,甚至與年長一些的兒童討論社會問題,也可以擴闊孩子的生活視野和領會。

3、子女會較獨立,決斷和較能解決問題:

雖然父母未能時刻陪伴在旁,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反而有較多機會獨立自處和作出決定,面對解決問題和困難的機會也相對較高。

4、享受夫婦間的默契和支持:

雙職父母較能明白彼此在工作上的要求和難處,也能瞭解社會的變化,大家溝通有更多話題,更能互相接納。

5、對家庭財政的穩定性:

若夫婦只有一人工作,單方面獨力肩負整個家庭的財政擔子,心理壓力會較重。況且,在社會經濟環境疲弱下,家庭會較易出現財務困難。若夫婦倆均有工作,即使其中一方暫時失業,另一方仍然有收入應付家庭開支,只要在財政上作出調整,應較容易渡過困境。

結語

家人的認同和支持、妥善的應變計劃是雙職父母應付挑戰的不二法門。雙職帶來的矛盾衝突偶爾會發生,但亦可視之為家庭生活的小插曲。夫婦間努力克服困難、互相體諒和放眼將來,並善用雙職帶來的優勢,跟子女共同成長,才是積極面對挑戰的良策。

爸爸懲罰不要怒罵或責罵

家庭教育中爸爸的地位舉重若輕,作為嚴厲的爸爸,你打罵過孩子嗎?相信90℅以上的爸爸答案都是肯定的。即使是一些好脾氣的父親,也會有衝動的時候,而衝動的後果就是動之以武。

沒錯,打罵孩子對其言行會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但這並不代表孩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真心實意地改過,他不過是屈服在你的責罵和棍棒下,被迫而違心地改正。這樣的改正,不過是表面現象,並沒有真正的解決問題。當有一天,孩子被你打麻木了,責罵和棍棒對他失去了制約作用,這些問題又會再一次地暴露。

專家列舉真實的案例:林海的爸爸在少管所看見兒子時,仍不敢相信在自己面前乖得不行的兒子,會去和別人打架,而且將別人打成殘廢。可林海的同學卻對此結果早已有所預料,在他們眼裏,林海就像是一個小霸王,看誰不順眼就打誰。同樣的孩子,為什麼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呢?

原來,林海小時候是個調皮的孩子,經常和鄰居家的小朋友打架。每次被父親看見或被別人告狀時,父親總是不分青紅皂白地亂打他一通。林海不明白為什麼要打自己,在他眼裏,父親簡直是暴君。無奈自己的力量無法與父親抗衡,林海在父親面前總是儘量小心行事,但只要出了父親的視線,林海就變得無法無天,並把父親加在自己身上的“無理取鬧”,統統轉移在別的孩子身上,最終釀出這樣一場悲劇。

從林海身上,我們可以看出棍棒下的“乖”孩子並不一定是真正的乖。父母嚴格要求孩子是希望他好,決不是希望他害怕棍棒。遺憾的是,很多父母一邊看着電視裏的抗議嚴刑,一邊又成為嚴刑的執行者。

“我就不信打不怕你”成了許多父母孩子的口頭禪。在他們眼裏,孩子之所以不改正,是因為打罵的力度不夠,於是,越打越重,喪失理智不知輕重,有的甚至因出手過重而打傷或打死孩子,這樣的悲劇值得深思。所以,在嚴格要求孩子之前,應先弄清楚什麼樣的嚴格才是正確的嚴格。

注重生活細節

生活細節的作用與魅力有時更是驚人的,説不定在某個時刻,它會顯示出奇特的力量,贏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無形中增加孩子的氣質,得到老師同學的青睞,甚至提升人格,讓孩子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和取得更大的成就。

寶寶智力發展向來是家長關心的話題,有的父母不惜投入大量金錢,其實一些生活細節也會影響兒童智力發育。

生活細節影響兒童智力發育:

“殺手”之一:有害元素

有害金屬元素是隱藏在生活中的智力“殺手”之一,尤以鉛、鋁危害為大。

研究證實,孩子體內只要達到每10毫升血漿含鉛5——15毫克的水平,即可造成發育遲緩和智力減退。那麼,鉛是如何帶入孩子體內的呢?專家列舉以下途徑:幼兒舔食含鉛顏料的玩具;用聚乙烯塑料袋包裝兒童食品;常給孩子吃皮蛋、爆米花、罐裝食品或飲料。

孩子經常在公路邊玩耍吸入汽車尾氣;父母當着孩子的面吸煙;室內煤氣不佳等。在損傷智力方面,鋁與鉛實為“一丘之貉”,飲用明礬處理的自來水,食用鋁製炊具燒煮的飯菜,常吃油條、麪包、蛋糕、粉絲等含鋁膨鬆劑的食物等容易遭受鋁的侵害。

對策:斷絕上述有害元素的侵入渠道,多吃新鮮水果、蔬菜或富含鈣、鐵及維生素C的食物,以減少鉛、鋁的吸收或促進侵入體內的有害金屬及時排出。

“殺手”之二: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一種有毒氣體,當其在空氣中的濃度達到35%時,大腦細胞的新陳代謝直接受到抑制,而妨礙大腦發育,造成智商低下。

更糟糕的是我們經常要和它打交道;如普遍使用的管道煤氣,燃燒時產生一氧化碳;直排式燃氣熱水器,直接將廢氣排在室內;室內生煤爐取暖或做飯,一氧化碳也可達到有害濃度;家用煤氣灶具、管道設備損壞未能及時修理,導致一氧化碳泄漏等。

對策:儘量減少產生一氧化碳的來源,室內定期開窗換氣,避免室內一氧化碳達到有害濃度。

“殺手”之三:亂逗孩子

父母或親朋好友為向孩子示愛而逗其玩耍,本是情理之中,無可指責。但有的人逗法粗暴,就值得商榷了。如逗得嬰兒大笑,甚至發生瞬間窒息,損傷大腦。再如高拋嬰兒,由於嬰兒頭部較重,頸部肌肉軟弱,高高拋起後易使孩子頭部震動。

對策:為了孩子有一副好腦袋,謝絕一切不文明的逗玩方式。

“殺手”之四:肥胖

肥胖不僅易生病,而且扼殺智力。超過正常體重20%的肥胖兒與同齡正常兒童比較,其智商與後者相差懸殊,前者的視、聽感覺與接受知識的能力均處於低水平狀態。

對策:調整孩子的飲食結構,減少脂肪量,注重睡眠,多運動,減輕體重。

“殺手”之五:飲食不當

有些家長要求孩子與大人“同吃”,疏忽了孩子的特殊性,也可“株連”智力發育。例如味精,對成人是安全的,但對兒童有害。因為味精的主要成分穀氨酸鈉易與鋅結合成不易溶解的穀氨酸鈉鋅,造成孩子缺鋅而影響腦發育。再如素食,對成人很有利,可以防止多種“富貴病”(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

但兒童腦發育離不開脂肪,特別是一些特殊脂質(如22碳6烯酸等,又稱腦黃金)只在肉類等葷食中最豐富,故給孩子吃素將會降低其智力水平。

對策:儘量少吃味精和甜食,食譜結構力求平衡,葷素要搭配,魚、禽等健腦食物適當安排。

重視讚揚的作用 篇五

讚揚必須是有的放矢的。你僅僅説了句“幹得不錯”,他就會知道,你並沒有真的注意到他和他的成就。

給孩子一個選擇 篇六

允許兒童按照他們自己的興趣去做事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幫助他們成功的最佳途徑之一。如果你讓孩子感到她有選擇去學芭蕾舞或是去練健美操的自由,她就會更賣力氣地去做這兩件事中她所選中的那件。

接受現在的他 篇七

如果你感興趣的。僅僅是你的孩子是否是全班最好的朗誦者,那麼,你的期望就太過分了。每個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來發展、成長的。把你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較會讓他認為,如果他沒能按某一特定標準去學習、做事的話,他就是一個失敗者。

找找是否有隱藏在暗中的困難存在 篇八

你是否問過你的孩子為什麼突然間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或不願做家庭作業了嗎?也許他會在你的詢問下説出心裏話——他被壞孩子欺負了,他不喜歡他的老師等等。如果孩子變得毫無動力了,通常他會有一個正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