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蠟燭西蒙諾夫的閲讀題答案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7W

蠟燭西蒙諾夫的閲讀題答案

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蠟燭》,敍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南斯拉夫戰場上,俄軍與德軍激戰的一個感人故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蠟燭西蒙諾夫的閲讀題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閲讀!

蠟燭(節選)

①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説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脱了帽的( )着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地朝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後,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沒有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那蠟燭和那些士兵。

②紅軍士兵們目送着她走遠了。他們小聲地談論着,似乎怕驚擾那( )的空氣,他們穿過方場,走過橋,趕上他們的連隊,投入戰鬥。

③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唯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④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着,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7.選擇恰當的詞語填在原文空白處,最準確的一項是(

)(3分)

A.站立 莊重 嚴肅 B.靜立 莊嚴 肅靜

C.肅立 莊嚴 肅穆 D.肅立 莊重 嚴肅

8.婦人為什麼對紅軍戰士深深地一鞠躬?(2分)

9.第三段為什麼強調“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3分)

10.文中為什麼再次點出那支蠟燭是結婚的紅燭,是老婦人唯一珍愛的東西?

(2分)

11.文中兩個破折號的作用分別是:

; 。(2分)

12.為什麼説“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3分)

答案:

7.C(注意“莊重”與“肅穆”的不同用法。

前者一般指態度嚴肅端正,後者一般指環境氣氛莊嚴;“肅立”是動詞,指恭敬莊嚴地站着,與前兩個詞的詞性截然不同,較易區分。)8.是為了表達對紅軍戰士深深的敬意。

9.這一句勾畫了經戰爭破壞後的環境,勾畫出了燭光的背景,控訴了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踐踏。

10.強調這一點,就強調了紅燭不同尋常的意義,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

11.⑴表示解釋説明;

⑵表示提示下文。

12.燭火象徵了紅軍戰士永垂不朽的獻身精神,象徵了兩國人民的戰鬥情誼,寄託了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所以不會熄滅。

蠟燭西蒙諾夫的讀後感

在蘇聯紅軍攻佔薩伐河上的一座橋時,一個青年戰士犧牲在了方場上。一位飽受戰爭折磨的南斯拉夫老婦人在德軍的槍林彈雨中埋葬了他,並將自己珍藏了45年的結婚時的喜燭點燃在這個素不相識的戰士的墳頭。那明晃晃的燭光在被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閃亮。

《蠟燭》這篇文章沒有浮華的詞藻,沒有激qing的描寫,但那個由作者樸實的文筆勾勒出來的善良的老婦人,就足以催人淚下。

文章的第一段交代了故事的時間是1944年9月19日,地點是南斯拉夫的首都貝爾格萊德,在接下來的幾段中,故事的人物也相應登場,《蠟燭》這篇文章可以説是開門見山,沒有在開頭做不必要的贅述。

第21頁倒數第三段是一個過渡段,將文章從描寫俄軍與德軍在方場上交火的情況轉到開始描寫老婦人瑪利·育乞西。

第21頁的最後一段描寫了老婦人被德國人的轟炸逼得在樓裏搬來搬去,以至最後搬進了黑洞洞的地窖裏。而第22頁的第一段講了老婦人被落在附近的炮彈震聾了耳朵。這兩段綜合起來講了戰爭對老婦人的迫害,使她生活在炮火連天的危險環境中。正是這兩段關於戰爭使老婦人深受其害的描寫,為後文描寫老婦人的一舉一動作了鋪墊。

紅軍戰士契柯拉耶夫戰死在方場上,老婦人決定到他身邊去。文章在第22頁的最後一段描寫了老婦人走向方場的動作。“她不會匍匐前進,也不能快跑。她乾脆直着身子,慢慢地向方場走去。”作者在這段描寫中應用了大量的動詞,非常形象的描繪出了一個老太太顫顫巍巍的身影。這段描寫也使人們對老婦人生出一份敬意──一個走路都困難的老婦人,為了一個素不相識的紅軍,甘願頂着炮火穿過槍林彈雨,不管她所做的是不是徒勞,但她是何等的善良啊!

老婦人在年輕人的屍身旁沒有自言自語,也沒有哭泣,但我們仍可以感受到她的心情是沉痛的。因為作者描寫道:“這樣,她坐在那裏,靜靜地,一小時,也許兩小時。天氣很冷,四下裏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聲外,沒有任何其它聲音。”無論是老婦人一動不動的姿態還是靜寂的氣氛,都表達了老婦人的心情。這種通過側面描寫來表達出的心情使我們的心靈受到了更強烈的震撼,那是任何語言表達都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