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一歷史期末複習知識點分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9W

高一歷史期末複習知識點分析精品多篇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一

辛亥革命

一、概念

狹義:發生於舊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義

廣義:從1894年成立興中會到1912年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這段時間內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國所進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動。

二、原因

1、背景(必要性)

《辛丑條約》簽訂後,民族危機更加嚴重 (民族矛盾)

中國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敗無能,應當推翻 (階級矛盾)

2、條件(可能性)

經濟基礎:甲午戰後,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隊伍的壯大(革命知識分子隊伍壯大)

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天賦人權 自由平等)

(兩大陣地:上海 東京 三大宣傳家:章炳麟 鄒容 陳天華)

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紛紛成立,在此基礎上中國同盟會成立

(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革命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中心)

軍事基礎:革命黨人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推動全國革命進入高潮

有利時機:四川保路運動,湖北防務空虛

三、過程

1、爆發——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

攻佔楚望台軍械庫——革命黨人佔領武漢三鎮——湖北軍政府成立——各省宣告獨立

2、高潮——中華民國成立、頒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中華民國成立

時間:1912年元旦 定都:南京 紀元:公曆

國旗:五色旗(紅黃藍白黑)——象徵五族共和

2、頒佈《臨時約法》

時間:1912年

內容: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責任內閣(總理負責)

性質: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

意義: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意義,推動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3、結局——袁氏篡奪領導權

(1)原因:①袁氏手握重兵,對革命派軟硬兼施;②列強對革命政權施壓;③革命營壘中的立憲派和舊官僚向革命黨人進攻;④革命黨人妥協退讓。

(2)步驟: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溥儀宣佈退位詔書——次日孫中山向參議院提出辭職——3月袁氏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四、評價

1、性質

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功績——中國民主進程的豐碑

(1)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2)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3)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為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3、侷限性

(1)沒有明確提出反帝

(2)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羣眾

(3)沒能改變中國半殖半封的社會性質,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沒有完成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運動

1、導火線:1919年初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2、經過

(1)1919年5月4日至6月初,運動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主要活動是罷課遊行

(2)1919年6月5日以後,運動中心轉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形成“三罷”鬥爭,各地紛紛響應

(3)運動取得初步勝利:北洋軍閥政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陸章三人職務,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3、意義

(1)是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2)青年學生在運動中起了先鋒作用;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併發揮了主力軍作用,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成為領導者。

(3)推動了先進知識分子開始走上同工人相結合的道路,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4)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中共成立的條件

(1)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階級基礎

(2)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思想基礎

(3)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組織基礎

(4)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因素

2、中共成立的標誌——中共一大

(1)召開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舉行,後又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遊船

(2)內容

①通過了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

②確立黨的奮鬥目標:革命軍隊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傢俬有制

③確定黨的中心工作: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④選舉黨的中央機構:中央局,書記陳獨秀

(3)補充説明

中共一大制定的革命綱領是不符合當時中國社會實際的,因為當時中國的北洋政府並非資產階級政權,所以中共首先應該推翻的不是資產階級政權,而是北洋軍閥及其靠山帝國主義國家。因此,1922年召開了中共二大,在分析了中國國情後,制定了新的符合中國實際的民主革命綱領:打倒列強除軍閥。

3、意義

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中共是一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反帝反封、實現社會主義為目標。代表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利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反帝反封的革命綱領。

三、國共合作

1、國共合作的實現

(1)國共合作的必要性:反革命力量的強大使國共兩黨都無法單獨戰勝敵人。

(2)國共合作的可能性:國民黨是當時的革命政黨;國共雙方的革命綱領有相似之處。

(3)國共合作的條件:

①共產黨方面: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性;中共“三大”決定與國民黨合作。

②國民黨方面:孫中山的偉大轉變。

③外部條件:共產國際的推動。

2、國共合作實現的標誌:改組後的國民黨一大的召開(1924年1月,廣州)

3、國共合作的意義:反帝反封的工農運動的蓬勃發展,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高潮的到來。

四、北伐戰爭

1、條件

(1)前提:國共兩黨實現合作

(2)羣眾基礎:工農運動蓬勃發展

(3)組織基礎:1925年廣州國民政府的建立

(4)軍事條件:整編國民革命軍,統一了廣東革命根據地

2、目的:打倒帝國主義,推翻北洋軍閥統治(打倒列強除軍閥)

3、對象: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派勢力

4、進程

(1)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很快殲滅吳佩孚、孫傳芳主力

(2)1926年底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

(3)1927年初,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往武漢

5、影響:推動了反帝反封的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

6、失敗(1927)

(1)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蔣)

(2)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汪)——國共合作全面破裂

(3)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和寧漢合流

(4)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及教訓

①原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破壞和鎮壓;中共缺乏經驗,共產國際錯誤指示,陳獨秀在革命後期放棄革命領導權

②教訓:中共要掌握革命的領導權和建立革命武裝

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封建、封邦建國、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1)背景:BC1046年,周武王通過興兵伐紂滅商,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2)目的:進行有效的統治

(3)內容:

①對象:周王將王畿以外廣大地區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後代;

②義務:受封諸侯必須服從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

③權利:受封諸侯在其封疆之內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

(4)特點:

①分封對象廣泛:王族、功臣、先代貴族,以王族為主;

②層層分封:形成了等級森嚴的秩序“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③土地與義務是周天子與諸侯之間關係的關鍵;

④周天子是最高統治者。

(5)影響:

①西周初期周天子有較高的權威,諸侯對周王有較強的向心力,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

②諸侯國對周王室起到拱衞作用,擴大了西周的統治區域,形成了諸侯國對周王室眾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6)破壞:

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如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等。隨着諸侯國勢力的日益壯大,到西周後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

2、血緣關係維繫的宗法制

(1)目的: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含義: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秩序。

(3)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4)內容:

①周王稱為天子,王位由嫡長子繼承,為大宗;其他兒子分封為諸侯,他們對天子來説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領地內卻是大宗;

②諸侯的爵位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其他兒子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來説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領地內卻是大宗;

③卿大夫與士的關係以此類推。

(5)特點:

①大宗和小宗的關係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②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領袖;

③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

(6)作用:

宗法制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禮樂制度

(1)目的:維護分封制和宗法制

(2)含義:禮樂制度就是對統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制定規則與儀式,並配有特定的音樂。

(3)特點:不同等級的貴族要行使不同的禮儀

(4)作用:有利於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保持統治秩序的穩定。

拓展一: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係

①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是維護血緣關係的紐帶,有利於鞏固分封制;

③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表現,二者互為表裏,相互依存。

拓展二: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以血緣關係為紐帶,族權與政權相結合,形成“家國一體”的局面;

②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核心形成等級森嚴的序列;

③最高統治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統一;

④王權與神權相結合,迷信色彩濃厚;

高一歷史複習知識點總結 篇二

一、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東周

戰國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東周公元前256年結束)

二、春秋時期諸侯爭霸

(一)背景:王室衰微

(二)目的:爭奪土地和人口

(三)齊桓公稱霸(公元前7世紀中前期)

1、條件:(1)齊國富庶。(2)管仲改革。(3)尊王攘夷。

2、過程:北御夷狄,南制楚蠻。

3、標誌:葵丘會盟。

(四)晉楚爭霸(公元前7世紀後期~公元前6世紀初)

1、晉文公稱霸: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

2、楚莊王稱霸:公元前六世紀初。

(五)吳越爭霸:吳(長江下游)王闔閭和越(錢塘江)王勾踐

(六)評價

1、性質:非正義。

2、影響:進步性:有利於統一;便利地主階級勢力發展;促進民族融合。

三、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

(一)戰國局面形成

1、三家(韓趙魏)分晉。

2、田氏代(姜)齊。

(二)經過

1、魏齊爭霸(公元前4世紀中期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後,魏國勢力大為削弱。

2、秦國獨霸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在也無力與秦抗衡。

四、民族融合

1、民族:華夏族、北方:東胡、匈奴;西:戎;南:越。

2、融合途徑:經濟文化交流和頻繁戰爭。

3、結果:為秦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高一歷史重要知識點彙總 篇三

一、英國工業革命:從工場手工業到大機器生產的飛躍過程,也稱“產業革命”。

1、前提條件:

①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前提)。

②海外貿易,殖民掠奪,積聚了豐厚的資本,擴展了海外市場。

③圈地運動,獲得了大量僱傭勞動力。

④工場手工業,積累了大量的生產技術知識。

⑤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的殖民國家,形成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廣大的殖民地對工業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必要性)。

2、過程及重要發明:

①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②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工業革命標誌),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蒸汽時代”。

③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製成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汽船試航成功。

④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

⑤1840年前後,英國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二、工業革命的擴展:英國~歐洲~北美~世界

1、法國(最早受到工業革命影響的國家之一)——(1)進程:18世紀末19世紀初開始工業革命,19世紀20年代起,工業革命得到較快發展,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成為當時僅次於英國的工業國家。

(2)進程:由於中小企業、小農經濟長期大量存在,高利貸資本發達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法國企業經營分散,新技術、新機器的發明和推廣比較困難,工業勞動力和工業資本相對缺乏,商品市場也不很景氣,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法國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

2、美國——(1)進程:18世紀晚期開始,19世紀以後發展迅速,湧出現許多新發明,如軋棉機、縫紉機等。特別是採用和推廣了機器零部件的標準化生產促進了機器製造業的發展和機器的普及。19世紀上半期工業革命結束。

(2)優越條件:國內資源豐富,市場廣闊。國際環境優越,少受戰爭之害。大量外國移民湧入,提供了勞動力,還帶來了先進技術和生產經驗。從事奴隸貿易和掠奪印第安人土地和財富,積累了大量資金。美國沒有經歷封建社會、受舊行會傳統和習慣勢力束縛較少。

3、其它國家地區——德意志:19世紀30-70年代,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礙了工業革命的進程,普法戰爭後迅速發展。_:19世紀40-80年代。。日本:19世紀80年代。也陸續開始了工業革命。

三、工業革命的影響:

①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1776年英國的亞當?斯密(新興工業資產階級)發表了《國富論》一書,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束縛,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

②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使社會日益_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還促進了近代城市的興起。

③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繫,改變着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統治。

④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⑤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範圍內大肆搶佔商品市場,強佔原料產地,拓展殖民地,奴役當地人民,加劇了當地的貧困落後,使東方從屬於西方;

⑥在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衝擊了舊思想和舊制度。

高一歷史重要知識點梳理 篇四

【隋唐時期的對外友好交往】

一、隋唐的對外交通及對外政策

1、對外交通——陸路:從長安出發,向東可以到達朝鮮,向西經“絲綢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歐非許多國家。

2、海路:從登州、揚州出發,可以到達今天的韓國、日本;從廣州出發,經海上“絲綢之路”,可以到達波斯灣。

3、對外政策——全面開放。鼓勵外商貿易,允許定居、任官、通婚;使節、商人云集。

二、隋唐時期的對外友好交往

1、和新羅的友好往來:①唐朝的留學生中,以新羅最多,最的是崔致遠。②唐朝長安和沿海許多城市設有“新羅坊”“新羅館”。③新羅立國,參用唐朝制度,仿照唐朝實行科舉,設立國學,教授儒學。④新羅從唐朝引入茶種、雕版印刷術和高超的制瓷、制銅等手工業技藝。⑤新羅人在姓氏、服飾、節令、風俗等方面,都有濃重的中華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往來:①隋朝時,中日互派使臣。②從貞觀年間開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③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學唐朝回國的人策動的。④日本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製為藍本。⑤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長安城的樣式。⑥日本各級學校以儒家經典為教材,祭孔的禮儀也很隆重。⑦日本同唐朝的貿易往來頻繁。⑧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幣“開元通寶”,中國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時的銀幣。⑨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備真備、鑑真。

3、和東南亞、印度半島各國的往來:

⑴東南亞:互派使節,交換土特產。

⑵天竺:印度稱為天竺。貞觀時遣使唐朝;中國十進位計數法傳入天竺;送來鬱金香、菩提樹,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學習熬糖法。在中印文化交流中,以佛教為紐帶,中國和印度半島各國的交往大大加強。高僧玄獎和義淨起了重要作用。

4、和中亞、西亞、歐非各地的交往:

⑴波斯:①隋朝時,中國和波斯已互遣使節;②唐朝時,波斯遭到大食侵擾,其國王及兒子先後前來求援,後客死唐朝。③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國開設“波斯店”,做珠寶、香料生意。

⑵大食:唐高宗起通使,持續一個半世紀;造紙術傳入大食

⑶東羅馬:使節往來;醫學、雜技傳入唐;唐朝的絲綢、瓷器大量運往歐洲。

⑷非洲:①唐朝時和非洲也有來往,《新唐書》上有這方面的記載。②唐朝人杜環在北非、東非留下了行蹤。他撰寫的《經行記》記載了非洲的風土民情。③史書裏還記載東非索馬里使者,在唐太宗時來到中國,受到很好的接待。④非洲發掘出土的陶瓷殘片包括唐三彩和邢窯、越窯的產品,而且質量極好。

【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發展特點:A少數民族先後建立政權,開發邊疆;B民族經濟文化交往密切,促進邊疆發展。C實行開明民族政策,加強對民族地區管轄;D疆域空前遼闊(東到大海,西達鹹海,東北至外興安嶺、庫頁島一帶,南及南海)。

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崛起:興起於阿爾泰山一帶,6世紀中建立突厥汗國,統一西北。突厥人鍛冶技術較高,和中原地區有貿易往來,突厥成為溝通中原和中亞貿易的橋樑

2、_厥:隋朝初年,突厥被隋打敗,_為東西突厥。貞觀初期,唐朝大敗_厥,俘獲頡利可汗,_厥滅亡。唐太宗實行開明政策,在其舊地設都督府,任用突厥人為都督、將軍。唐太宗的開明政策對北方各族產生巨大影響,他們紛紛入朝,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3、西突厥:太宗時,唐朝先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護府,統轄高昌故地。高宗時大破西突厥,西突厥滅亡。武則天時,置北庭都護府,與安西都護府分治天山南北。

二、從回紇到回鶻:

1.回紇的統一及接受唐朝封號:①7世紀初,回紇在色楞格河一帶逐水草而居;②_厥滅亡後,回紇逐漸南移,歸附唐朝。③唐太宗任用回紇首領為瀚海都督府都督;④8世紀中期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統一各部,唐玄宗冊封他為懷仁可汗。

2.回紇與唐朝的親密關係及經濟文化交流:①安史之亂期間,回紇出兵助唐平叛。②從唐肅宗開始,幾次同回紇和親。③這是以往和親中少有的。④回紇以畜牧業為主,盛產馬、羊和駱駝,通過互市與中原進行貿易。⑤一部分貴族開始建築宮室、城邑,逐步定居下來。

3.回鶻汗國瓦解及西遷:①8世紀後期,回紇改名回鶻。②9世紀中期,回鶻汗國瓦解。有的西遷至新疆,是今天維吾爾的祖先;有的西遷至今甘肅,是裕固族的祖先;還有的西遷到中亞。

三、靺鞨和渤海國:

1.靺鞨族的生活:①靺鞨分佈於松花江、黑龍江流域。他們以漁獵和放牧為生,也經營原始農業。②7世紀中期以後,靺鞨的黑水和粟末兩部落強大起來。

2.唐朝對東北地區的管轄:①8世紀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區設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領做都督。②黑水靺鞨地區正式劃入唐朝版圖。

3.渤海國與唐朝關係:①粟末靺鞨在黑水靺鞨南面,受中原封建文化影響較大。②7世紀,粟末部首領大祚榮建立政權,自立為王。③開元初,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統轄忽汗州,加

授忽汗州都督。④粟末靺鞨以渤海為號。渤海也正式劃入唐朝版圖,並有“海東盛國”的美譽。

四、南詔的崛起:

7世紀前期,在彝族、白族祖先生活的雲南洱海一帶,分佈六詔,最南邊的南詔逐漸強大起來,建立了政權。8世紀前期,南詔首領皮羅閣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統一六詔。唐玄宗封他為雲南王。

五、吐蕃的統一和唐蕃關係:

1、松贊干布統一: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個王朝,其首領叫贊普。7世紀前期,松贊干布做了吐蕃的贊普,統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邏些(今拉薩)。為鞏固統治,仿唐官制,設置各級官府,建立嚴密的軍事組織,制定了嚴酷的法律,創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時,松贊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了他。文成公主入藏,帶去農業、手工業、醫藥技術。大大有利於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唐蕃自此結為姻親之好,新贊普即位,必請唐天子“冊命”。

3、唐蕃會盟:8世紀初金城公主入藏。9世紀中期,吐蕃與唐會盟。“患難相恤,暴掠不作”。史稱“長慶會盟”。

六、唐朝處理民族關係的主要方式及原因

1、主要方式:戰爭、設置管理機構、冊封、和親、會盟。

2、原因:強有力的中央政權控制和影響;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

高一歷史重要複習資料 篇五

明清對外貿易

朝貢貿易的特點:由官府控制和壟斷,不以獲利為目的,加強中外之間的友好關係。

民間海外貿易的出、入港口:月港是進出口商品的主要集散地。

輸入和輸出的主要商品:

1)輸入:香料之類的奢侈品;

2)輸出:生絲、絲織品、瓷器和蔗糖。

清朝逐漸走上閉關道路的原因:

1)為隔離東南沿海的反清武裝;

2)歐洲社會正發生巨大變化,統治者出於對西方勢力的戒備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態,逐漸走上閉關鎖國的道路;

3)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表現:

1)頒佈“遷海令”,實行較明朝更為嚴厲的海禁政策,山東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內遷;

2)康熙晚年已對外貿路線加以收縮;

3)乾隆時實施閉關政策,規定外國商船隻能在廣州一地通商;

4)清朝中期,清政府對外商來華實施更為嚴格的限制。

高一歷史重要知識點總結 篇六

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知識結構:

一、政制發展

1、共和制

(1)貴族共和制:由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層機構組成

(2)保民官的設置:監督政府,維護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

(2)君主統治:公元3世紀,戴克裏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銅表法》

背景:共和國時期平民長期鬥爭的結果

內容: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彙編,維護了貴族利益。

評價: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仍是平民的勝利;貴族再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始終是羅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會》

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説彙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響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對羅馬法的評價: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高一歷史重要複習資料 篇七

早期的西學東漸

早期西學東漸的重要史實:

1)耶穌會士在傳播__神學的同時,也帶來西方的自然科學和人文學術;

2)利瑪竇和徐光啟合譯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是第一部譯成中文的西方科學著作;

3)利瑪竇與李之藻合譯《同文算指》,系統介紹了西方算數的筆算法;

4)利瑪竇曾繪製多種世界地圖,最著名的是《坤輿萬國全圖》;

5)水利技術專著《泰西水法》;

6)徐光啟、李之藻編寫《崇禎曆書》,其影響至於清代。作用:中國人藉此開闊了眼界,一些明智之士認識到中國與西方的差距,開始對中國的傳統和現狀進行反思。

高一歷史重要複習資料 篇八

民族國家的形成

英法百年戰爭的影響:百年戰爭深刻影響了英、法兩國的歷史進程。百年戰爭的失敗使英國人專注於自身事物,民族意識日趨明晰。法國因共同抗擊英國入侵者的鬥爭,激發了各階層的民族意識,領土統一也為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這一切都有利於英、法民族國家的形成。

英國民族國家形成的基本要素:

1)玫瑰戰爭後,英國完成政治統一;

2)隨着商品經濟的活躍,各地區間的聯繫日益緊密,國內統一市場形成;

3)倫敦成為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4)英語成為英國的民族語言,在全國通用。形成時間:15世紀末。

法國民族國家形成的基本要素:

1)百年戰爭結束後,加強中央集權,實現政治統一;

2)以巴黎為中心的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

3)法語成為全國通用語言。形成時間:15世紀末。

君主專制背景:

1)民族國家的形成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推動了英、法兩國政治制度的轉變,社會各階層大多支持繼續加強王權;

2)封建貴族依靠王權來維持自己的地位;

3)新興的資產階級需要王權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開闢道路;

4)部分農民和城市貧民寄希望於王權,以改善生存環境。時間:15世紀下半葉開始,英、法等國的等級君主制逐漸演變為君主專制。

影響:

1)打擊封建大貴族的勢力;

2)頒佈重商主義政策,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高一歷史重要知識點歸納 篇九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1.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1)古代中國農業主要耕作方式的演變

神農氏時代:創制了原始農具耒耜;春秋戰國時期:採用鐵製農具和牛耕技術;漢朝:鐵製農具和牛耕技術逐漸普及,曲柄鋤、大鐮、耦犁、一牛挽犁、鐵鏵犁等得到推廣。

(2)古代中國的水利工程

戰國: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鄭國主持的鄭國渠工程,關中農民創造“井渠”,現流行於新疆地區;東漢:王景治理黃河。

(3)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基本特點:以小農户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

2.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

(1)漢唐絲織業的主要成就

漢代:在考古出土中發現很多技巧高超、品種繁多的絲綢實物,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絲織品素紗禪衣和起絨錦等。絲織品遠銷到以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

唐代:唐朝中期以後,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也有相當大的規模。

(2)商周青銅器的鑄造和漢代冶鐵技術的進步

商周時期,青銅器的鑄造工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商代青銅器的出土地點分佈廣泛,生產規模相當大。

漢代冶鐵開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風形式由自然通風演進到人力皮囊通風,然後又到畜力馬排鼓風,東漢初,南陽太守杜詩創造出以水力為動力的鼓風裝置。

(3)唐宋陶瓷業的主要成就

唐代:唐三彩、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江西景德鎮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長沙銅官窯首創釉下彩繪,並把繪畫和詩文用於瓷器裝飾。唐宋以來,河北定窯、河南鈞窯、江西景德鎮窯、浙江龍泉窯、陝西耀州窯等聞名天下。

3.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

(1)“市”在歷代的發展

①秦代規定,商品買賣必須明碼標價。②漢代進行集中貿易的“市”有專門的管理機構。③六朝時期,形成了民間集市——“草市”,政府設“草市尉”進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漸演進為相對集中的地方商業中心。“夜市”比較繁榮。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⑥明清都市中的商業區相當繁華。

4.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及其影響

重農抑商政策:主張重視農業而限制打擊工商業的經濟思想和政策,開始於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後歷代封建王朝都推行這種政策。

影響:積極方面,有利於農業人口的穩定,農業經濟發展,有利於加強對農民的控制,維護政治的穩定,鞏固君主的地位;有利於打擊富商,發展官營商業,強化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消極方面,這一政策使社會經濟受到了壓抑,阻礙了新的生產方式的萌芽,不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2)“海禁”政策及其影響

“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

影響: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資本主義萌芽。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1、近代中華民族工業的興起

(1)鴉片戰爭後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標誌及影響

標誌: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標誌着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影響:促進了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①自然經濟的破壞,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商品市場。②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破產,又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市場。

(2)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時間、途徑與企業

時間:19世紀70年代前後。

途徑:①一種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買辦、商人、華僑等,投資於近代工礦企業。

②另一種是部分手工工場開始採用機器生產,轉變為近代工礦企業。

企業:上海發昌機器廠、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

(3)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1、發展不均衡①集中於沿海地區②輕工業發展迅速,重工業發展緩慢

2、發展艱難在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夾縫中艱難發展。

3、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很小

(4)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歷史條件、時間和實業家張謇、榮氏兄弟

初步發展的條件:①甲午戰爭後,列強侵略的加劇,使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②為挽救民族危機,許多愛國人士“設廠自救”“實業救國”③清政府為解決財政危機,暫時放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

實業家及企業:①張謇的江蘇南通創辦的大生紗廠②榮宗敬、榮德生的江蘇無錫創辦的保興麪粉廠③周學熙河北唐山創辦的新洋灰公司④劉懋賞、馮濟川在山西成立的保晉礦務公司

2、民國年間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1)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現

原因:內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動②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的推動③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

外因①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鬆侵略

主要表現:①實業團體不斷湧現②海外投資增加③新建廠礦多④新增資本多⑤紡織、麪粉等輕工業發展快⑥重工業有一定發展

(2)國民黨統治後期民族工業發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①惡性通貨膨脹政策②官僚資本的壓迫③繁重的捐税負擔④美國的經濟侵略⑤內戰的破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1、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基本標誌

1956年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深刻變革,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中共八大提出的全黨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全黨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對於建立先進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把中國儘快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它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原因:由於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剛剛起步,人們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等問題在理論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認識,從而導致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過程開始出現曲折和失誤。

開展:1958年,在急於求成和片面強調經濟建設發展速度的錯誤思想指導,“大躍進”運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接着全國農村大辦人民公社。

危害:“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誌的“左”傾錯誤嚴重氾濫,社會生產力受極大破壞。

(4)“_”對我國經濟建設的破壞

①“_”給中國的經濟建設造成極其嚴重的破壞,使正常生產和社會秩序出現嚴重混亂。

②從20世紀70年代起,正是國際局勢趨向緩和、許多國家經濟起飛或開始持續發展時期,受“_”的影響,中國不僅沒有縮小與發達國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失去了一次極其寶貴的發展機遇。

2、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及其作用

主要內容:“包產到户”“包乾到户”(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把土地包給各家各户使用,農民分户經營,自負盈虧)

作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的一次重大變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

(2)國營企業改革的原則

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的原則。

(3)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點

形成:①1980年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②1984年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温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14個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起,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經濟開放區;海南島為經濟特區。

④1990年,開放上海浦東地區。

到20世紀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對外開放格局。

特點: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

3、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1)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提出

1992年12月,中共十四大明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的改革開放步入一個新的階段。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 會通過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基本原則具體化。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1)20世紀中國服飾的變化

變化的總體趨勢:由拘謹、保守、呆板、等級森嚴,逐漸向美觀、適體、方便、平民化轉變

近代以來服飾變化的原因:在古代,服飾和階級、身份緊密相聯,有着繁複的制度和規定。隨着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結構隨之產生變動,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推動着個性的解放,首先體現在穿着上擺脱舊的束縛。

男裝的變化:?中西方服裝的並存:體現出兩種文化的激烈對抗;?西裝的傳入在鴉片戰爭以後,而真正流行開來則是在民國成立以後,表現在:被規定為男子禮服之一,着裝人數增加。?西裝流行的原因:從穿着的角度來講,西裝適體、瀟灑;從中國社會政體的轉變角度看,是民國成立後剪髮易服的產物;從社會思潮的角度來講,民國初年服飾崇洋風氣受西化思潮的推動。?新中國成立以後服裝的變化: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山裝、人民裝、列寧裝迅速取代西裝、旗袍,成為共和國初期的主要服裝樣式。因為它們是一種追求進步、保持革命激情與亢奮的醒目標誌。在變革時代,服裝作為政治信仰的表述方式,在意識形態的規範和整合過程中往往起着微妙的作用。通過服裝的同一性,顯示出人民羣眾對共產黨的擁戴,對革命的熱愛。粉碎“_”以後,中國服裝從封閉走向開放,逐漸與國際接軌。

女裝的變化:?旗袍的流行:旗袍式樣在改革過程中拋棄了中國傳統服裝寬袍大袖的舊貌,吸取了西方的審美趣味,大膽地體現女性形態的曲線美。它是利用傳統服飾,融合中西美學標準的成功嘗試。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後,中國民眾審美觀念在服裝方面的變化。?飾品佩戴的特點:辛亥革命後朝着簡約化的方向發展,而受西方文化影響,一些兼具實用價值的裝飾成為時髦女性的愛好。

(2)近代以來主要社會習俗的變化

習俗風尚變革的原因: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生巨大變革的時候,社會習俗和風尚隨之發生變化。

婚俗的變化:近代婚姻風俗:締結婚姻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發展到反對包辦婚姻,主張婚姻自由。在這之中,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觀念的傳入起着相當大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後,現代婚姻習俗的變化:自由戀愛、婚姻自主成為時尚,擇偶標準與人們的價值觀密切相關。婚禮本身的變化體現出時代發展的印記。

喪禮的變化: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西舊式新式並存,舊式趨於簡化,民間多為舊式。新中國成立後: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其他風俗的改變:既具有追新慕異、去土存洋的特點,又表現為新舊並存現象。

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的變遷呈現出什麼特徵: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經歷了由閉關自守向面向世界、由過去的封建傳統天下向近代化、現代化的趨進。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在鴉片戰爭後直至民國成立,由於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傳入呈現出中西合壁、洋化的趨勢;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意識形態的支配又重新趨於中化、獨立化;改革開放後,由於與世界的聯繫愈加緊密,逐漸又跟上國際的潮流。

聯繫當今社會現象,外來文化對中國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變遷的影響與作用:

在今天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外來文化的影響------洋快餐、流行的服飾、新式的生活方式等等。

中國物質文化與社會習俗的變遷並不是完全照搬外國,總是摻雜着一些傳統的東西。一種文化被引進後,往往不會再按原來軌道發展,而是與當地文化相結合產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輝煌的結果。外來文化在這方面最重要的影響是改變着人們舊有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開放,不拘泥於傳統。在這樣的繼承與摒棄中,形成了符合中國人的新型的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

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

①交通近代化的趨勢和中國近代出現的交通工具

交通近代化的趨勢:牽引動力由人力、畜力向機械的演進。

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點:傳統的代步被人力車、自行車、三輪車等人力作為牽引的交通工具取代,機械動力牽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趨重要;更新過程城市較鄉村顯著。

中國近代出現的交通工具:

人力、畜力牽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車的出現給城市居民增添了方便快捷的新式代步工具,也使一個新的職業階層出現,人力車伕辛勞困苦而所得有限,收入難以維持温飽。

自行車在19世紀中後期傳入中國,20世紀50年代後,有了自己的自行車製造業,中國逐漸成為“自行車王國”。

機械牽引的交通工具。電車:出現於1906年天津創辦有軌電車交通系統。

公共汽車:出現於1924年的上海,解放前車少人多;20世紀50年代以後,成為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

先進的交通工具火車、輪船與中國利權的關係:它們在中國出現之時,是列強掠奪中國利權的工具,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着收回利權運動的開展,建設進入新的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交通工具發展特點:多層次、範圍廣,快速發展的同時不平衡。(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受具體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