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歷史高一知識點總結【新版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2W

歷史高一知識點總結【新版多篇】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篇一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時間:1856年10月;藉口:英國“亞羅號事件”、法國“馬神甫事件”;實質: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其目的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又稱“英法聯軍之役”。

《天津條約》的主要內容:

1)增開牛莊(後改營口)、漢口、九江、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

2)允許外國人到內地遊歷、通商、自由傳教;

3)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國公使駐京,並可在通商口岸設領事館;5)賠償英國白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

火燒圓明園: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佔北京,闖入圓明園搶劫,後縱火焚燒了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園林。

《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1)《天津條約》完全有效;

2)增開天津為商埠;

3)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即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歸入英屬香港界內;

4)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白銀800萬兩。對中國的影響:《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二批不平等條約,進一步打開了中國的門户,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 篇二

1、審清條件限制:條件限制一般有時間限制、地點(或國別)限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代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時間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種情況,一是有明確的時間限定,如20世紀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無下限,如秦代以來中央集權制的發展;三是有下限,無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國對外關係的突出特徵;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確,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時期等。

解答時間限制的題目時首先必須根據歷史知識準確判斷時間的上下限制。近年代綜試卷中出現的專題式選擇題,除了總序中對時間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題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這一類選擇題,既要把握總序中的時間限制,又要弄清楚每個小題的時間要求。

2、審清答題主題。答題主題就是指思維對象,也就是命題人要求你所答的內容。審清了這一要求,選擇的方向就確定了。專題式選擇題,每小題都有不同的答題主題,考查的主題內容可以是歷史事物的原因、內容、特點、性質、結果、影響等。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三 篇三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

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

參與決策的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王位世襲制保護了私有制,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前提:生產力水平當時較低)

2、西周的分封:

目的:鞏固統治,拱衞王室

被封範圍: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

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形成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3、影響:

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西周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

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春秋時期瓦解;戰國到秦朝時期廢除,被郡縣制替代(直接原因:諸侯國勢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

4、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的權利、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西周實行了與分封制互為表裏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宗法制。

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高一歷史知識點最新總結 篇四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前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背景:

17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的發展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議會與國王鬥爭

(2)過程: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成立共和國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8年“光榮革命

2.確立標誌——1689年頒佈《權利法案》

(1)內容:它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

(2)作用: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也為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概況

18世紀初,英國責任內閣制確立,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到內閣

2.組成:下院議員由普選產生,多數黨領袖為首相

3.職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過控制下院本黨議員控制下院,宣佈提前大選等

4.特點

內閣成員(各部大臣)集體負責,與首相(內閣首腦)共進退;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負責;首相掌握國家大權(行政權立法權);如果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垮台;首相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5.意義:使立法機構得以控制行政權,有效地調節了立法權和行政權之間的關係

三、議會改革

1.概念:使民主權利由貴族轉移到工業資產階級

2.原因:工業革命後,工業資產階級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3.過程:英國1832年議會進行選舉改革

4.結果: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更多的議席,大大加強了在議會中的作用,為工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保障

四、君主立憲制的意義

1.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有利於促進資產階級民主,避免獨裁統治。

2.資產階級不同集團的權益之爭,在議會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實現,這有利於避免暴力衝突。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

1.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使美國擺脱了英國殖民統治

2.獨立之初,美國是鬆散的邦聯制,社會動盪,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3.華盛頓等人受啟蒙思想影響,希望建立統一而強大的共和制國家

二、基礎:美國1787年憲法的制定

1.主要內容

(1)聯邦制

①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有機結合(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各州可以在不違背憲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權)

②聯邦權力高於各州權力

(2)三權分立

①國會由參議員和眾議院組成,掌握立法權

②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軍隊總司令,掌握行政權(對憲法負責)

③法院擁有司法解釋權,掌握司法權

(三者獨立平等,互相制約,有利於防止專制的出現)

2.特點:分權與制衡;聯邦制;民主制

3.意義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基礎。

②體現了分權與制衡原則,以避免權力過於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資產階級民主。

③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間大州和小州之間南方和北方之間的矛盾,為美國的長期穩定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侷限性

①允許奴隸制的存在,為美國內戰爆發埋下伏筆

②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權利,沒有真正解決人權問題

5.建立: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美國的聯邦制共和政體開始確立起來。

三、兩黨制

1.形成

19世紀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國兩黨制形成的重要時期。

19世紀50年代中期,民主黨與共和黨兩大政黨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

2.特點:兩黨對壘交替執政

3.實質

兩黨本質上都是資產階級政黨,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團

4.作用

兩大政黨控制了國會,也左右着總統選舉和地方選舉

兩黨交替執政,成為美國共和政體的一大特色

兩黨相互監督,可以限制當權政黨濫用權力

兩黨輪流執政,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不斷調整政策,滿足民眾的某些要求,從而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

5.侷限:兩黨制下的兩黨都以大財團為政治依靠,不可避免的出現貪污賄賂及金錢政治。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發展:

一、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紀法國是歐洲典型的君主專制國家,社會矛盾尖鋭

(2)思想:資產階級思想家反對專制,抨擊神權,號召人民爭取自由和民主

2.過程

(1)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

(2)1792年法國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此後,共和制和君主制進行了長期的反覆鬥爭。

(3)1870年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法蘭西第二帝國垮台,第三共和國建立。

3.《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通過: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2)內容:

①行政權歸總統,總統是國家元首及軍隊統帥,由國民議會選出,任期7年,可連選連任。總統有權任命高級官員締結條約實行特赦。經眾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

②立法權歸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參議院由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由普選產生。參議院有權否決眾議院的決議案。

(3)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實權,共和體制最終確立

②共和政體的確立,為工業資產階級提供了分享政權的機會,為法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高一學期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 篇五

1、春秋戰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瞭解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春秋)、莊子;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韓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觀點

孔子:

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魯國人。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首創私人講學,晚年編訂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後稱為“六經”。

②孔子的主要觀點: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B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C主張“克己復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使每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

D主張“有教無類”。

孟子:

A主張實行“仁政”。B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C主張“性善論”。

荀子:

A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論斷。

C提出“性惡論”,強調用禮樂來規範人的行為,使人向善。

經過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的總結和改造,戰國後期,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漢代儒學

瞭解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太學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①提出:漢武帝時,儒生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經範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目的是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統一來鞏固政治上的統一。著有《春秋繁露》一書。

②實施: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並付諸實行。

③影響:儒學思想逐漸被統治者確立為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太學: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建議,在中央興辦太學。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高一歷史知識點 篇六

1、漢朝的郡國並行制

⑴背景:漢高祖為避免重蹈秦朝速滅的覆轍,鞏固新建政權

⑵內容:漢初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形成郡國並行制(郡即郡縣,國即封國)

⑶影響:隨着分封的諸侯國權力逐漸強大,嚴重威脅了中央集權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⑴三省六部及職能:中書省: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户、禮、兵、刑、工六部。

⑵目的:分散相權,加強皇權。

⑶評價:

①唐朝三省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減少決策失誤

②相權一分為三,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有利於皇權的加強。

3、宋代分割宰相權力舉措(宋初設中書門下作為行政機構,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⑴措施: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⑵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職權,皇帝得以總攬大權。

4、元朝的行省制度

⑴目的:為了加強對遼闊疆域的管轄

⑵內容:

①全國分設十個行中書省(行省),還有兩個單列的行政區劃,一是中書省直轄的“腹裏”:河北、山西、山東;一是宣政院管轄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

②行省是地方行政區,省的長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節制。

⑶意義:

①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②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5、我國古代的選官制度

⑴目的:網羅人才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

⑵選官制度:①漢朝----------察舉制

★依據:孝廉(才能和品德)

★方式:由下而上推薦

②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

★依據:士族門第

★影響: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選拔任人唯親,壓制人才。成為其維護政治特權的工具。

③隋唐時期--------科舉制

★隋朝建立: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唐朝:繼承並完善科舉制。

★意義:①它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擴大了官吏的來源,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

③提高了官員的素質,促進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文學的繁榮

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於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

⑤以嚴格的考試方式作為選官方式,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⑥後期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不利於創新,是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七

一、瞭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國,周王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的,承擔各種義務。即所謂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目的:鞏固統治。

(3)分封對象: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還分封功臣、姻親、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勢力範圍擴大;②確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鞏固了統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內容:周王、諸侯還是卿大夫、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長子為大宗,其他嫡長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為小宗。大宗與小宗的關係是相對的。如諸侯對於周王為小宗,但在本國為大宗。

(3)作用:①確立了一整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製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②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國”和“家”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二、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1、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徵:權力的高度集中

2、中央集權制度內容:

(1)皇帝制度:①皇權至上,大權總攬;②“家天下”的皇位繼承製。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圖籍,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3)地方官制—廢分封,置郡縣(郡守和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縣以下有鄉、裏等基層機構)

3、影響:

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後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高一歷史知識點 篇八

一、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並免除一定的賦税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併嚴重,割據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着西漢的穩定。

(6)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形勢的發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範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説。

熱門搜索
母親節演講題目2021 樹葉拼貼畫教案 我得到了教訓作文500字 《觀於海者難為水》原文閲讀及翻譯譯文 執行力學習心得體會 我的老師國中作文700字 十二月發朋友圈的句子 設計畢業論文評語 新版簡單的追悼會悼詞 略論產品營銷的十大策略 描寫放風箏的日記 物業經理工作的述職報告 給男朋友空間留言最暖心的話 黨小組會議記錄2通用 國小五年級《小橋流水人家》教學設計 安全文明施工整改通知單及回覆 競選村支書演講稿 個人黨支部工作總結報告 河南南灣湖的導遊詞 孃家人 小樹的心思300字作文三年級 松鼠的自述 國小新學期安全教育工作計劃 學校元旦晚會策劃新版 大專醫學生自我鑑定新版範本 2023年鄉鎮府工作計劃優質 餐飲企業年終報告 國中生物會考後的教學總結精品 共產黨宣言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精品 學雷鋒志願服務新聞稿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課文原文 新學期語文工作計劃 綜合執法2023年工作計劃 項目施工合同 900字的保潔員工自我鑑定 慶祝元旦的祝福語 養魚塘 文言文翻譯 大學生創業企劃書精品 面試常見100道問題及回答通用 醫院聘用人員工作總結 染色體 江蘇省企業勞動合同範本 孝道的演講稿精彩 農行櫃員個人工作辭職報告 物業公司管理工作方案 從現在開始歌詞 二年級語文從前有一座大山編故事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