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語文的文言文翻譯【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4W

高中語文的文言文翻譯【多篇】

精選高中文言文翻譯及註釋 篇一

師説

韓愈〔唐代〕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説》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困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學習,以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後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聖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就是出於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並不是我所説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説:“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於諂媚。”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説:“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 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説》來贈送他。

註釋

學者:求學的人。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惑,疑難問題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知,懂得。

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於“於”,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

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師:學習。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裏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語詞,難道。知,瞭解、知道。之,取獨。

是故:因此,所以。

無:沒有。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説哪裏有道存在,哪裏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師道:從師的傳統。即上文所説的“古之學者必有師”。

出人:超出一般人。

猶且:尚且,還。

眾人:一般人。

下:不如,名作動。

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恥,以……為恥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於其身:對於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惑矣:(真是)糊塗啊!

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使……學習。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逗)的教學。

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風逗。與下文“惑之不解”結構相同。之,提賓標誌。

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

國小而大遺:學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棄,放棄。

巫醫:古時巫、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為職業的人。

百工:各種手藝。

相師:拜別人為師。

族:類。

曰師曰弟子云者:説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年相若:年歲相近。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以高 官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

復:恢復。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乃:竟,竟然。

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歎。

聖人無常師: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

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

之徒:這類。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幾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論語·述而》原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必:不一定。

術業有專攻:在業務上各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 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樂》已失傳,此為古説。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 文的著作為傳。通,普遍。

不拘於時:指不受當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於,被。

餘嘉其能行古道:讚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讚許,嘉獎。

貽:贈送,贈予。

高中必背文言文及翻譯 篇二

蘭亭集序

王羲之〔魏晉〕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曾不知老之將至一作:不知老之將至)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敍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譯文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禮這件事。諸多賢士能人都匯聚到這裏,年長、年少者都聚集在這裏。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峯,茂盛高密的樹林和竹叢;又有清澈激盪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輝映環繞,我們把水引來作為漂傳酒杯的環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管絃齊奏的盛況,但喝着酒作着詩,也足夠來暢快表達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習習,抬頭縱觀廣闊的天空,俯看觀察大地上繁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有的人就着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的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事物感到厭倦,心情隨着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了。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後歸結於消滅。古人説:“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麼能不讓人悲痛呢?

每當我看到前人興懷感慨的原因,與我所感歎的好像符契一樣相合,沒有不面對着他們的文章而嗟歎感傷的,在心裏又不能清楚地説明。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説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等同起來的説法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精選高中文言文翻譯及註釋 篇三

鴻門宴

司馬遷〔兩漢〕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説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 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説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遊,項伯殺 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衞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衞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 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説,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脱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脱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譯文

沛公駐軍霸上,還沒有跟項羽見面。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説:“沛公打算在關中稱王,任命子嬰為國相,珍寶全部佔有它。”項羽大怒道:“明天犒勞士兵,給我去打垮沛公的部隊!”在這時,項羽的軍隊有四十萬,駐紮在新豐鴻門;沛公的軍隊有十萬,駐紮在霸上。范增勸説項羽道:“沛公住在崤山以東時,貪圖財貨,喜歡漂亮的女人。如今入了關,財物什麼都不拿,也不迷戀女 色,這樣看來,他的野心不小。我叫人觀望他那裏的氣運,都是龍 虎的形狀,呈現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的氣運呀!趕快攻打,不要失去機會。”

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張良交好。張良這時正跟隨着劉邦。項伯就連夜騎馬跑到劉邦的軍營,私下會見張良,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了他,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説:“不要和(劉邦)他們一起死了。”張良説:“我是韓王派給沛公的人,現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義的,不能不告訴他。”

張良就進去,(把情況)詳細告訴劉邦。劉邦大吃一驚,説:“對這件事怎麼辦?”張良説:“誰替大王作出這個計策的?”(劉邦)回答説:“淺陋無知的小人勸我説:‘把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進來,秦國所有的地盤都可以由你稱王了。’所以(我)聽信了他的話。”張良説:“估計大王的軍隊能夠抵擋住項王的軍隊嗎?”劉邦沉默(一會兒)説:“本來不如人家,將怎麼辦呢?”張良説:“請你親自告訴項伯,説劉邦不敢背叛項王。”劉邦説:“你怎麼和項伯有交情的?”張良説:“在秦朝的時候,項伯和我有交往,項伯殺了人,我救活了他;現在有了緊急的情況,所以幸虧他來告訴我。”劉邦説:“他你年齡,誰大誰小?”張良説:“他比我大。”劉邦説:“你替我(把他)請進來,我得用對待兄長的禮節待他。”張良出去,邀請項伯。項伯隨即進來見劉邦。劉邦就奉上一杯酒為項伯祝福,(並)約定為親家,説:“我進入關中,極小的財物都不敢沾染,登記官吏,人民,封閉了(收藏財物的)府庫,以等待將軍(的到來)。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的變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將軍的到來,怎麼敢反叛呢!希望你(對 項王)詳細地説明,我是不敢忘恩負義的。”項伯答應了,跟劉邦説:“明天你不能不早些來親自向項王謝罪。”劉邦説:“好。”於是項伯又連夜離開,回到(項羽)軍營裏,詳細地把劉邦的話報告項王。就趁機説:“劉邦不先攻破關中,您怎麼敢進來呢?現在人家有大功(你)卻要打人家,這是不仁義的。不如就趁機友好地款待他。”項王答應了。

劉邦第二天帶領一百多人馬來見項羽,到達鴻門,謝罪説:“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然而自己沒有料想到能夠先入關攻破秦國,能夠在這裏再看到將軍您。現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將軍和我有了隔閡……”項羽説:“這是你左司馬曹無傷説的。不是這樣的話,我怎麼會這樣呢?”項羽當天就留劉邦同他一起飲酒。項羽、項伯面向東坐;亞父面向南坐──亞父這個人,就是范增;劉邦面向北坐;張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給項羽,舉起(他)所佩帶的玉玦向項羽示意多次,項羽默默地沒有反應。范增站起來,出去召來項莊,對項莊説:“君王為人不狠心。你進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請求舞劍助興,趁機把劉邦擊倒在座位上,殺掉他。不然的話,你們都將被他所俘虜!”項莊就進去祝酒。祝酒完了,説:“君王和沛公飲酒,軍營裏沒有什麼可以娛樂,請讓我用舞劍助興吧。”項羽説:“好。” 項莊就拔出劍舞起來。項伯也拔出劍舞起來,常常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項莊得不到(機會)刺殺(劉邦)。

於是張良到軍營門口找樊噲。樊噲問:“今天的事情怎麼樣?”張良説:“很危急!現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意圖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噲説:“這太危急了,請讓我進去,跟他同生死。”於是樊噲拿着劍,持着盾牌,衝入軍門。持戟交叉守衞軍門的衞士想阻止他進去,樊噲側着盾牌撞去,衞士跌倒在地上,樊噲就進去了,掀開帷帳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項王,頭髮直豎起來,眼角都裂開了。項王握着劍挺起身問:“客人是幹什麼的?”張良説:“是沛公的參乘樊噲。”項王説:“壯士!賞他一杯酒。”左右就遞給他一大杯酒,樊噲拜謝後,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項王又説:“賞他一條豬的前腿。”於是給了他一個生的豬前腿。樊噲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豬的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劍來切着吃。項王説:“壯士!還能喝酒嗎?”樊噲説:“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麼可推辭的?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心腸,殺 人惟恐不能殺盡,懲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 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懷王曾和諸將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的人封作王。’現在沛公先打敗秦軍進了咸陽,一點兒東西都不敢動用,封閉了宮室,軍隊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來。特意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和意外的變故。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得到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想殺有功的人,這只是滅亡了的秦朝的繼續罷了。我以為大王不應該採取這種做法。”項王沒有話回答,説:“坐。”樊噲挨着張良坐下。坐了一會兒,劉邦起身上廁所,趁機把樊噲叫了出來。

劉邦出去後,項王派都尉陳平去叫劉邦。劉邦説:“現在出來,還沒有告辭,這該怎麼辦?”樊噲説:“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有大禮節不迴避小的責備。現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告辭幹什麼呢?”於是就決定離去。劉邦就讓張良留下來道歉。張良問:“大王來時帶了什麼東西?”劉邦説:“我帶了一對玉璧,想獻給項王;一雙玉斗,想送給亞父。正碰上他們發怒,不敢奉獻。你替我把它們獻上吧。”張良説:“好。”這時候,項王的軍隊駐在鴻門,劉邦的軍隊駐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劉邦就留下車輛和隨從人馬,獨自騎馬脱身,和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四人拿着劍和盾牌徒步逃跑,從酈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走。劉邦對張良説:“從這條路到我們軍營,不過二十里罷了,估計我回到軍營裏,你才進去。”

劉邦離去後,從小路回到軍營裏。張良進去道歉,説:“劉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當面告辭。讓我奉上白璧一雙,拜兩拜敬獻給大王;玉斗一雙,拜兩拜獻給大將軍。”項王説:“沛公在哪裏?”張良説:“聽説大王有意要責備他,脱身獨自離開,已經回到軍營了。”項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亞父接過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敲碎了它,説:“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業!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

劉邦回到軍營,立即殺掉曹無傷。

註釋

行略定秦地:將要奪取秦國本土關中之地。行,行將,將要。

王(wàng):稱王。

旦日:明天。饗(xiǎng):用酒食款待,這裏指犒勞。

説(shuì):勸説。

幸:寵幸,寵愛。

氣:預示吉凶之氣。漢代方士多有望氣之術,認為望某方雲氣即可測知吉凶。

左尹(yǐn):令尹的輔佐,為楚國官名。

善:親善,跟……要好。

具:全部。

毋(wú)從俱死:不要跟着沛公一起死。又王念孫認為“從”當作“徒”,意思是白白地。

亡去:逃離。

語(yù):告訴。

鯫(zōu)生:淺薄愚陋的小人。鯫,小。

內:同“納”。

當:擋住,抵擋。

固:固然,當然。

安:何,怎麼。有故:有舊交。

遊:交遊,交往。

活之:使之活,使他免於死罪。

孰與君少(shào)長(zhǎng):跟你相比年紀誰大誰小。

兄事之:像對待兄長一樣侍奉他。事,侍奉。

要(yāo):邀請。

卮(zhī):酒器。為壽:古時獻酒致祝頌詞叫為壽。

秋毫:秋天動物身上新長出的細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

籍:登記。

府庫:倉庫

非常:指意外變故。

倍德:就是忘恩負義的意思。倍,同“背”。

蚤:通“早”。謝項王:向項王陪罪。謝,謝罪,道歉。

從百餘騎(jì):帶領隨從一百多人。騎,一人一馬為一騎。

不自意:自己想不到。

即日:當天。

東向坐:面朝東坐。這是表示尊貴。

數(shuò):多次。目:用眼色示意。

玦(jué):環形而有缺口的佩玉。三:這裏是表示好幾次。

忍:狠心。

若:汝,你。

不者:不然的話。不,同“否”。

若屬:你們這班人。且:將。為所虜:被他俘虜。

翼蔽:遮蔽,掩護。翼,用翼遮蓋,保護。

樊噲(kuài):劉邦麾下戰將。

與之同命:跟沛公共生死。一説“同命”,即拼命。

擁:抱,持。

交戟:把戟交叉起來。

僕:倒下。

披:分開。

瞋(chēn)目:睜大眼睛。

眥(zì):眼眶:

跽:長跪,挺直上身跪起來。古人席地而坐,坐時臀部壓在小腿上,挺直上身就顯得身子長了,叫長跪,就是跽。

參乘(cānshèng):即“驂乘”,古代主將戰車上居於右側擔任護衞的武士,又叫車右。

鬥:古代盛酒器。《會注考證》引李笠説《漢書·樊噲傳》“與”下無“鬥”字,“鬥”蓋衍字。

彘(zhì)肩:豬腿。生:未煮熟的。

啖(dàn)吃。

舉:盡。

刑人:給人用刑。勝:盡,極。

細説:指小人的讒言。

如廁:上廁所。如,往。

大行:指幹大事。細謹:小的禮節。謹,儀節,禮節。

大禮:指把握大節。辭:推辭,這裏有避開,迴避的意思。小讓:小的責備。

俎:切肉的砧板。

何辭為(wéi):還告辭什麼。為,語氣助詞。

何操:帶了什麼。操,持,拿。

會:正趕上,恰巧。

置:放下,丟下。

步走,徒步跑,指不騎馬乘車。

道:取道,經過。間行:抄小道走。

度(duó):估計。

不勝桮(bēi)杓(sháo):意思是不能再喝。不勝,禁不起。桮杓,兩種酒器,這裏借指酒。

再拜:表示恭敬的禮節,這裏就是恭敬的意思。

安在:在哪裏。

督過:責備。

豎子:等於説小子,奴才。《會注考證》:“豎子,斥項莊輩,而暗譏項羽也。”

高中必背文言文及翻譯 篇四

石鐘山記

蘇軾〔宋代〕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説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説也,餘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餘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餘是以記之,蓋歎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譯文

《水經》説:“鄱陽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鐘山在那裏。”酈道元認為石鐘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風振動波浪,水和石頭互相拍打,發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這個説法,人們常常懷疑它。如果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訪求石鐘山的舊址。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擊它們,聆聽它們的聲音,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餘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了這個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但是這個説法,我更加懷疑。敲擊後能發出聲響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可唯獨這座山用鍾來命名,這是為什麼呢?

元豐七年六月初九,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的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夠看到所説的石鐘山。廟裏的和尚讓小童拿着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硿硿地發出聲響,我當然覺得很好笑並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蘇邁坐着小船到斷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想要攻擊人;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來,在雲霄間發出磔磔聲響;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並且大笑的聲音,有人説這是鸛鶴。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聲音洪亮像不斷地敲鐘擊鼓。船伕很驚恐。我慢慢地觀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縫隙,不知它們有多深,細微的水波湧進那裏面,水波激盪因而發出這種聲音。船回到兩山之間,將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正對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清風水波吞進去又吐出來,發出窾坎鏜鞳的聲音,同先前噌吰的聲音相互應和,好像音樂演奏。於是我笑着對蘇邁説:“你知道那些典故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鞳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人沒有欺騙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只憑主觀臆斷去猜測它的有或沒有,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描述它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願用小船在夜裏在懸崖絕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沒有誰能知道;漁人和船伕,雖然知道石鐘山命名的真相卻不能用文字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記下以上的經過,歎惜酈道元的簡略,嘲笑李渤的淺陋。